最新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乞丐》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乞丐》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PPT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乞丐》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PPT

---------------------------------------------------------------最新资料推荐------------------------------------------------------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乞丐》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PPT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乞丐》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 PPT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乞丐》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 PPT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乞丐》说课稿教案反思设计课件 PPT 《乞丐》说课稿一、说教材内容:《乞丐》这篇文章是 19 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

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

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 200 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逐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赵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蚤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挽乞丐形象。

在备课前我花了乘很多时间去查找相关的资料殖,但可供参考的内容实在是盏微乎其微。

经过多次斟酌,咒我就把作者的写作目的定位榜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越爱、互助上,重点培养学骋生的爱心。

二、说教材目标沂:由于抽签决定的上课英班级是五班。

根据五年级学熟生的语文学习要求,结合学腿生的实际语文1 / 6水平和体现本白次活动的主题关注常态课昏堂,培养教学机智,展示教想学生活化的要求,我制定钝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筋知识目标 1、整体感爷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迹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预快乐自己。

2、学习作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职、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汹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海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俗物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驮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她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募情感目标懂得我与驾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嫩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臃,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巾,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蒂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乞丐 (2)

乞丐 (2)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乞丐》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乞丐》是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散文诗,是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

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2.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即德育目标)懂得“我”与“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重点设为: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我”和“乞丐”的相互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人间最美的爱的给予。

2.体会“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和重点句子的分析“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施舍”。

四、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

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们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助人其实也是助己。

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乞丐》教案4

《乞丐》教案4

乞丐【教学目标】1、比较“施舍”与“周济”的异同,进而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真诚的人类之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比较、探究,进而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本文通过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在地狱中,众鬼魂围着大桌吃饭,他们手上都拿看长长的筷子,用这样的筷子夹到的食物竟无法放进自己嘴里,于是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

可是在天堂之中,天使们也围着桌子在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同样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到食物就送进对方的嘴里,于是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个故事揭示的道理很简单:助人其实也是助己。

道理可能人人都懂,但是在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

今天,我们将学习屠格涅夫的《乞丐》,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二、作者简介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作家。

生于贵族家庭。

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

1847~1852年发表《猎人日记》,揭露农奴主的残暴,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

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

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

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

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

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

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等。

三、字词巩固给以下加点字注音:污秽(??)??脓疮(??)(??)??呻吟(??)(??)??颤抖(??)四、品味文章中描写手法的作用1、学生在文中划出人物描写的笔墨。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乞丐》 (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下《乞丐》 (三)

《乞丐》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题目解说2、作者简介3、背景资料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

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后来译为《傻瓜》或《愚人》、《小丑》、《嫠妇与菜汁》(即后来译为《菜汤》)。

从此屠氏的作品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在翻译屠氏散文诗的队伍中,有许多名家诸如沈颖、徐蔚南、王维克、郑振铎、韦素园、汤鹤逸、黄源、燕士、于道元、贝叶、巴金、罗森、李冰若、杜秉正、牛尖夫、李岳南……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还不是完全的,但他们对屠氏散文诗之热心介绍和欣赏,已足以使人惊叹了。

其中徐蔚南和王维克合译的四十篇在1923年出版,是第一个以单行本形式问世的。

后来又连续出现多个单行本,则以巴金译的五十一篇最为流行。

尤其是在四十年代间,竟一下子出现了四个译本。

不知为什么到了1949年后,这样热闹的情景沉寂下来了,似乎散文诗也犯了什么忌似的。

直到八十年代又悄悄地重新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高潮,先后出版了黄伟经译的《爱之路》(屠格涅夫散文诗集,收有82篇,1981年版)前三次印行达十四万多册。

张守仁译的《屠格涅夫散文选》(收散文诗31篇,1986年版)也印行了二万五千多册。

王智量译的《屠格涅夫散文诗》(收散文诗82篇,1987年版)与同年重新出版的巴金旧译《屠格涅夫散文诗》竟都以第一版就印行了二三万册的成绩而畅销。

现在刘季星的新译(83篇,另加作者小序)在世纪末的1998年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乞丐》教案

《乞丐》教案

《乞丐》教案Teaching plan of beggars《乞丐》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题目解说2、作者简介3、背景资料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

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后来译为《傻瓜》或《愚人》、《小丑》、《嫠妇与菜汁》(即后来译为《菜汤》)。

从此屠氏的作品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在翻译屠氏散文诗的队伍中,有许多名家诸如沈颖、徐蔚南、王维克、郑振铎、韦素园、汤鹤逸、黄源、燕士、于道元、贝叶、巴金、罗森、李冰若、杜秉正、牛尖夫、李岳南……等等,这一长串的名字还不是完全的,但他们对屠氏散文诗之热心介绍和欣赏,已足以使人惊叹了。

其中徐蔚南和王维克合译的四十篇在1923年出版,是第一个以单行本形式问世的。

后来又连续出现多个单行本,则以巴金译的五十一篇最为流行。

尤其是在四十年代间,竟一下子出现了四个译本。

不知为什么到了1949年后,这样热闹的情景沉寂下来了,似乎散文诗也犯了什么忌似的。

《乞丐》公开课优秀教案

《乞丐》公开课优秀教案

《乞丐》公开课优秀教案介绍这份教案旨在为公开课上的《乞丐》话题设计一堂优秀的教学课程。

通过这堂课,学生们将能够了解并思考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本教案将涵盖以下内容:1. 教学目标2. 教学过程3. 教学方法4. 评估方式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帮助教师们在公开课上成功传达有关乞丐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了解乞丐的现象和原因- 引发同学们对乞丐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激发同学们养成关爱和帮助他人的惯- 培养同学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演讲,引起学生们对乞丐问题的兴趣和思考2. 知识介绍(10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乞丐问题的背景和相关概念- 与同学们分享一些真实案例和故事,以引发同学们的兴趣和同情心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同学们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讨论乞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辩论和交流4. 观看影片(10分钟)- 播放与乞丐问题相关的纪录片或短片,以加深同学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5. 分组展示(15分钟)- 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讨论,设计一个提升社会对乞丐问题关注的方案-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简短的展示,并接受其他同学的提问和意见6. 总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对学生们的讨论和展示进行总结,强调关心他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鼓励同学们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激发同学们的思考和交流- 视听材料:通过视频和纪录片的观看,增加对乞丐问题的了解- 分组展示:培养同学们合作与表达的能力评估方式-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环节中的积极程度- 提问与回答: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对问题的回答和交流情况- 反思作业:布置学生书面反思作业,让他们回顾课程并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关爱和帮助他人的行动以上是一份针对《乞丐》公开课的优秀教案。

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培养同情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让他们成为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乞丐》word教案

北师大版语文九下《乞丐》word教案

一、出示学习目标(1分钟)
二、出示学法指导(1分钟)
1、利用手头资料了解作者及当时社会环境。

2、通过默读、朗读、选读等多种方式来了解课文
3、梳理内容,在书上做简单批注。

三、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14分钟)
1、题目解说
2、作者简介
3、背景资料
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

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后来译为《傻瓜》或《愚人》、《小丑》、《嫠妇与菜汁》(即后来译为《菜汤》)。

从此屠氏的作品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三、问题探究
1、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
我一时无法在物质上给乞丐以帮助,为此深感内疚、自责,老人是物质上的乞丐,自己是精神上的乞丐,自己的人道主义精神渴望得到老人的理解,我在内心里把老人当作和自己平等的人看待,为不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不安。

2、结尾句说:“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里得到了周济。

”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比较 探究《乞丐》教案 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比较 探究《乞丐》教案 北师大版

乞丐【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和散文诗的特点。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学习用词准确的特点。

3.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内容,树立人人平等的观念,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爱他人。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题目解说明确:《乞丐》题目点明了作者描写的对象是让人怜悯的乞丐,表达了作者对悲苦之人的深切同情,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2.作者简介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有《菲菲小姐》《项链》等。

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1.相关知识链接: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法国的莫泊桑,代表作为《羊脂球》;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4.背景资料屠格涅夫的作品大概是最早被译成中文的外国作家作品之一。

而他的散文诗又是他的作品中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时为1915年,由刘半农用文言翻译了四首散文诗《乞食之兄》(即后来译为《乞丐》)、《地胡吞我之妻》(即后来译为《玛莎》)、《可畏哉愚夫》大量传入中国,伴随着新思潮一起发展,成为对中国文学最有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1.“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我”为不能在物质上帮助自己的兄弟而深感内疚、自责和不安。

这表现了“我”对弱者和苦难者的尊重、关怀。

2.“我”什么都没给他,为什么他还要感谢“我”给了他周济?“我”所给予他的尊重与善意,让他非常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乞丐》
【教材内容】
《乞丐》这篇文章是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这是一篇写得很凄美的文章。

主要写了一位衰老的乞丐呻吟着向一位一无所有的人乞讨,一无所有的人用空无一文的手握住了乞丐的手,给予了人世间最美好的关爱和理解。

屠格涅夫的这篇《乞丐》仅200字不到,但描写细微,栩栩如生地将一个被贫穷折磨得如此饥饿、潦倒的乞丐展现在我们面前,是个活生生的乞丐形象。

【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人平等,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2、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

3、通过感情朗读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即德育目标)
懂得“我”与“乞丐”的相互握手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理解,这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让学生在学习后,也能受到教育,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描写来表现“我”和“乞丐”的相互施舍其实就是一种人间最美的爱的给予。

难点:体会“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和重点句子的分析“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施舍”。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课始就直奔课文内容,由内容介绍直接让学生进入自学。

由于屠格涅夫的作品五年级的学生在四年级是就接触了《麻雀》一课,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我就把作者简介这一环节给略过了。

只是在课前简单的进行回顾。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出现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出示幻灯片)温馨提示: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3、这位乞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并且让学生在自读时动手划一划,做到边读边思,边读边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检查反馈
我把重点放在词语的过关中,先指名学生领读,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对这些词语进行归类,说说哪些是写乞丐的,哪些上写“我”的。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是通过外貌、动作和神态等细腻描写来体现的。

接着是给“衰老褴褛龌龊抖颤不幸施舍”六个词语找找近义词,并把它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去体会。

在课文内容的叙述上,因为有我揭题时的导语,学生领会的很好,说的也挺不错
的。

我适时地把内容进行板书,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说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

在反馈第三个问题是,结合幻灯片的词语让学生说说乞丐的印象,再次体会乞丐的不幸,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之情。

4、深入探究环节
也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我通过一系列的过渡语及师生之间入情的领读接读课文,引出问题:“我”为什么要向“乞丐”请求“原谅”?由于考虑到是借班上课,再加上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在设计问题是把他适当地降低了难度,出现四个选择题,让学生逐一对照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排除,培养了学生辨析是非的能力。

接着我把“我明白,我也从我的兄弟那儿得到了施舍。

”这句话当作全文的重点句,让学生从重点局句的分析中有点及面抓住“施舍“和”也‘来体会文章的情感目标“施舍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

只有理解、关心、同情,爱护……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

5、读课文环节
让学生在理解了全文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体会作家写作的目的,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学生朗读能力再次得到巩固提升。

6、作业设计环节
在作业中根据分层教学不同学生的不同语文水平,我设计了三个作业,由浅入深,让学生自由选择:练笔(选做题)
1、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对待这样的可怜人?
2、你想对文中的“我”和乞丐说些什么呢?
3、写一段话来谈谈你学了《乞丐》后的感受。

并在一堂课中留了5-6分钟让学生动笔,当场反馈。

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把基础目标升华为情感目标,再次体会作家的写作目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7、课堂总结部分
借助学生的读后感。

我把学生的感受作为这堂课的总结,并送给学生一句话“关爱他人,幸福自己!”再次点明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和目标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