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结果:新生儿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心肌酶谱测定,其中18例正常,24例升高。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关键词: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和床旁心电图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广泛使用,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新生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其与年长儿和成年人的心律失常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之处。新生儿心律失常虽多数呈良性经过,但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可合并心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1]。现将2004年1月~2010年5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心律失常新生儿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18例;胎龄(36.5±4.9)周,体重1 250~4 200 g,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34例,过期产儿1例。所有患儿经入院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等综合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并行分类。新生儿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分类参照《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并进一步行病因诊断,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实用新生儿学》[2-3]。

1.2 症状与体征:1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常规入院心脏听诊闻及心率过快或过慢、心音强弱不一。32例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气促、阵发性发绀、反应低下等。

1.3 辅助检查:所有患儿都进行胸片、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患儿行心肌酶谱检测及病毒血清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保护心肌的相关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西地兰,无效选用胺碘酮,先用负荷量5 mg/kg,在心电监护下缓慢静脉推注,复律后即停,之后予15 mg/kg,24 h维持,若不转律,则静脉推注后再给予维持,维持2~3 d后改口服或停。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全部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由专

人做出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和窦性心律不齐未计算在内,因为两者在多数情况下无重要临床意义。48例心律失常新生儿患儿中,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见表1。

表1 新生儿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结果

类型例数构成比(%)显著窦性心动过缓714.6房室传导阻滞816.7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714.6 室性期前收缩36.3 交界性期前收缩510.4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918.8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4.2心房扑动24.2心房颤动12.1复合性心律失常48.3合计481002.2 发病前、后心肌酶谱测定:共42例患儿心肌同功酶谱测定,其中18例正常,24例增高。见表2。

表2 心肌酶谱检测结果(U/L)

比较项目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羟丁酸脱氢酶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肌酸磷酸激酶正常值0~40114~24074~2500~25114~240发病时检测()66±17486±121465±105134±36884±165好转后复查()45±15214±83178±9316±14238±872.3 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分析: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16例(33.3%),感染11例(22.9%),先天性心脏病6例(12.5%),电解质紊乱5例(10.4%),低血糖3例(6.3%),不明原因7例(14.6%)。其中宫内窘迫和娩出窒息多引起室性心律失常,较少引起室上性心律失常。2.4

转归:治愈34例,好转6例,无变化5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院继续治疗3例,其中死亡2例。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心房扑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效果好,11例治疗都有效。与缺氧有关的早搏消失快,消失时间 4 h~3 d。生后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胎儿期出现的,生后出现的3例,经积极对因治疗及钙剂和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后都转为窦性心律;胎儿期出现的2例,对阿托品及异丙肾上腺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均无效。

3 讨论

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新生儿心脏的传导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心脏生理功能尚不完善是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生的解剖生理学基础[4-5]。本资料显示,围生期发现的心律失常占72.92%(35/48),表明围生期是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高峰时期,要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发病率,就必须加强围生期保健,特别是减少围生期窒息。

本组结果表明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新生儿出生后,处于发育过程中的心脏传导系统和心肌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心脏自主神经及其传导系统受到损害可引起心律失常。宫内窘迫和出生后窒息均可导致心肌细胞缺氧缺血、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进而出现心率减慢或心律不齐。电解质紊乱主要可引起心脏电生理改变,从而导致心律失常。感染(宫内和出生后)特别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心内膜炎和心包炎是引起新生儿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因素。先天性心脏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疾

病,无论是手术前、手术后都可以发生期前收缩、心房扑动等多种心律失常[6]。

新生儿各类心律失常都可出现,但新生儿与成年人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不同,新生儿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室上性心律失常,成人则以室性心律失常占多数。文章显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而室性心律失常占10.5%,与文献报道相符[7]。新生儿心脏中窦房结细胞少,可将传来的不规则电冲动不受控制地传达到心脏的其他部位,应激状态下机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心房肌异位兴奋性增高,使室上速等室上性心律失常性发生率明显增高。关于心律失常的诊断,应注意突然心率变化(心率缓慢或过速)、是新生儿心律失常重要线索。血流动力学障碍也往往是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提示,但新生儿血液动力学改变有时表现不典型,往往会造成误诊、漏诊,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应行心电图或心电监测检查[8]。新生儿心律失常临床表现常不明显,本组仅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因气促、烦躁、拒奶、紫绀人院,余44例均因其他疾病而收入院,在常规体查、心电图检查中发现心律失常,所以对新生儿应仔细体查,以期早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予治疗或密切观察。

新生儿心律失常预后较好,本资料检测心肌酶谱42例,其中18例正常,24例增高。增高患儿均显示肌酸磷酸激酶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明显增高,且随病情好转而渐至正常。新生儿心律失常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全身疾病的严重性和心律失常的程度。新生儿心律失常多数随原发疾病的治愈而治愈,说明随心脏传导系统功能的不断发

育、成熟,各类早搏及传导异常可自愈,但严重心律失常在治疗原发病同时仍需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及时发现及治疗心律失常,积极病因治疗,有助于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由围生期缺氧引起的心律失常的近期疗效好,由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引起的近期疗效差,要注意随访[9]。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大多有明确病因,以功能性和暂时性的多见,临床表现不明显,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及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积极治疗原发病有重要意义。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4 参考文献

[1] Donoghue A,Berg RA,Hazinski MF,et 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for bradycardia with poor perfusion versus pulseless cardiac arrest.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National Registry of CPR Investigators[J].Pediatrics,2009,124(6):1541.

[2] 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91.

[3] 谭建新.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83.

[4] Cheng J,Van Norstrand DW,Medeiros-Domingo A,et al.Alpha1-syntrophin mutations identified in sudden infant

death syndrome cause an increase in late cardiac sodium current[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09,6(2):667.

[5] Heron SE,Hernandez M,Edwards C,et al.Neonatal seizures and long QT syndrome:a cardiocerebral channelopathy[J].Epilepsia,2010,51(2):293.

[6] Alsoufi B,Awan A,Al-Omrani A,et al.The rastelli procedure for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resection of the infundibular septum diminishes recurrent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 risk[J].Ann Thorac Surg,2009,8(1):137.

[7] Horigome H,Nagashima M,Sumitomo N,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background of congenital long-QT syndrome diagnosed in fetal,neonatal,and infantile life:a nationwide questionnaire survey in Japan[J].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2010,3(1):10.

[8] Altuve M,Carrault G,Cruz J,et al.Analysis of the QRS complex for apnea-bradycardia characterization in preterm infants[J].Conf Proc IEEE Eng Med Biol Soc,2009,20(9):946.

[9] Baruteau AE,Baruteau J,Baruteau R,et al.Long QT syndrome:an underestimated cause of sudden infant death[J].Arch Pediatr,2009,16(4):373.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病因。结果:新生儿心律失常类型主要为室上性心律失常占64.5%,各种类型的传导阻滞占16.7%,而室性心律失常仅占10.5%,复合性心律失常占8.3%。心肌酶谱测定,其中18例正常,24例升高。心律失常主要病因为:围生期缺氧、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宫内缺氧,防止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避免孕期感染,可降低新生儿心律失常的发病率。 关键词: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近年来,由于心电监护和床旁心电图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广泛使用,发现新生儿心律失常并不少见。新生儿心血管系统发育不成熟,其与年长儿和成年人的心律失常在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之处。新生儿心律失常虽多数呈良性经过,但部分快速性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可合并心功能不全而危及生命[1]。现将2004年1月~2010年5月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心律失常新生儿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30例,女18例;胎龄(36.5±4.9)周,体重1 250~4 200 g,其中早产儿13例,足月儿34例,过期产儿1例。所有患儿经入院常规体格检查、心电图检查及心电监护等综合检查确诊为心律失常并行分类。新生儿心律失常心电图诊断标准及分类参照《小儿心律失常诊疗学》,并进一步行病因诊断,疾病诊断标准根据《实用新生儿学》[2-3]。 1.2 症状与体征:1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仅常规入院心脏听诊闻及心率过快或过慢、心音强弱不一。32例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纳差、气促、阵发性发绀、反应低下等。 1.3 辅助检查:所有患儿都进行胸片、12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护、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部分患儿行心肌酶谱检测及病毒血清学检查。 1.4 治疗方法:经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保护心肌的相关治疗,严重心律失常选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首选西地兰,无效选用胺碘酮,先用负荷量5 mg/kg,在心电监护下缓慢静脉推注,复律后即停,之后予15 mg/kg,24 h维持,若不转律,则静脉推注后再给予维持,维持2~3 d后改口服或停。 1.5 统计学分析:所有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 10.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类型:全部患儿进行心电图检查,并由专

第八节 小儿心律失常

第八节小儿心律失常 儿童时期如果心脏的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等电生理发生改变,都可构成心律失常(cardiacarrhythmia)。儿科的心律紊乱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风湿热、心肌炎;毒物、毒素;药物或心脏手术后。心律紊乱的主要危险是由此产生的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动过速可导致心搏出量的降低,并可能引起晕厥,或猝死。但大多数心律紊乱并无生命危险,如单纯房性、室性早搏可存在正常儿童中,准确判断心律紊乱是否对生命构成威胁非常重要。 一、过早搏动 过早搏动(prematurebeat)是由心脏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所引起,为小儿时期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异位起搏点可位于心房、房室交界或心室组织。分别引起房性、交界性及室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为多见。 [病因] 常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小儿。可由疲劳、精神紧张、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等所引起,但也可发生于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另外,药物如:拟交感胺类、洋地黄、奎尼丁中毒及缺氧、酸碱平衡失常、电解质紊乱(低血钾)、心导管检查、心脏手术等均可引起过早搏动。健康学龄儿童中约1%~2%有过早搏动。 [临床表现]

小儿症状较成人为轻,常缺乏主诉。个别年长儿可述心悸、胸闷、不适。早搏次数因人而异,同一患儿在不同时间亦可有较大出入。某些患儿于运动后心率增快时早搏减少,但也有反而增多者。后者提示可能同时有器质性心脏病存在的可能。为了明确诊断,了解早搏的性质必须作心电图检查。根据心电图有无P’波的存在、P’波的形态、P—R间期长短以及QRS波的形态来判断早搏属于何种类型。 [辅助检查] 1.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①P’波提前,可与前一心动的T波重叠。②P’—R间期在正常范围。③早搏后代偿间隙不完全。④如伴有变形的QRS波则为心室内差异传导所致(图13—15)。 图13—15 房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2.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①QRS波提前,形态、时限与正常窦性基本相同。②早搏所产生的QRS波前或后有逆行P’波,P’一R<0.10s。有时P’波可与QRS波重叠,而辨认不清。③代偿间歇往往不完全(图13—16)。 图13—16 交界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3.室性早搏(ventricularprematurebeat)的心电图特征:①QRS波提前,其前无异位P波。②QRS波宽大、畸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③早搏后多伴有完全代偿间歇(图13—17)。 图13—17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特征

小儿心律失常

快速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治疗 概述 快速心律失常包括频发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及颤动和扑动。以前三者多见,为儿科较为常见的危重症。本文讲述有关诊断的新概念和治疗进展。(一)心脏传导系统 (二)心脏电生理特性 自律性(automaticity);兴奋性(excitability);传导性(conductibility) 室性早搏

早搏分为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和室性早搏,儿童以室性早搏为主,并有逐渐增多趋势。本节主要讲述室性早搏的病因、诊断和治疗。 一、病因 儿童室性早搏大多呈良性,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各阶段健康儿童。但部分年长儿童可在精神紧张、胃肠道疾病、胆道感染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时可发生室性早搏。另下列各种原因均可致室性早搏:①药物因素:洋地黄、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锑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素等过量或中毒,其中以洋地黄常见且明显,②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钙、镁,可致室性早搏,且易发展为恶性心律失常,③心脏疾病因素:各种原因致心肌炎,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及心脏病术中术后,左室条索,风湿性心脏病,二儿尖瓣脱垂及各种心脏有创检查,④全身疾病:如缺氧、中毒、SLE、肾病综合征等。 二、临床表现 儿童期室性早搏大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少部分年长儿童可诉心前区不适,心跳不规则或感到胸前撞击,心脏突然下沉或停顿。一般在体检时或因原发疾病就诊时发现早搏。心脏听诊表现为两次距离很近的心搏之后有较长的间隔,与脉搏间歇一致 三、室性早搏分级 表1 室性早搏分级 级别心电图结果 0 无室性早搏 Ⅰ室性早搏<6次/min或30次/h Ⅱ室性早搏≥6次/min或≥30次/h Ⅲ多源性室性早搏 ⅣA成对的室性早搏,反复出现 ⅣB 连续3个或3个以上的室性早搏,反复出现 ⅤRonT 现象 四、诊断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1医院儿科 参考病例: 住院号: ID号: 一、新生儿传导系统发育特点 (1)新生儿窦房结中起搏细胞较多,但结构原始,过渡细胞较少;窦房结中央动脉较细、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冲动的发放。 (2)胚胎早期房、室肌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发育过程中通过传导系统相连,房室结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的束室束,跨越纤维环的肌桥导致阵发性心动过速。 (3)房室连接区组织包括房室结和房室束是由胚胎期不同组织发育而来,若胚胎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畸形,使其连接障碍,可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支配心脏的自主神经发育不均衡,在胎儿期迷走神经已发育较完善,而交感神经的发育持续到婴儿期,新生儿心脏主要受胆碱能神经支配,因此正常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心跳节律易变,极不稳定。 以上特点,新生儿期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律失常,也容易出现各型异位搏动如早搏、逸搏等,早产儿尤其明显。二、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1.各种器质心脏病如先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是引起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其它围产因素: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抗心律失常、可卡因、洋地黄、氨茶碱等)、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窦房结功能破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4.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可使蒲肯野纤维舒张去激化加速,自律性增高,高血钾则相反,其他如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 5.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三、常见的心率失常类型及诊治 A.窦性心动过速 1·心率超过新生儿正常值上限。一般认为足月儿窦性心率上限179~190次/分,,早产儿上限为195次/分。新生儿窦性心过速时心率可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 一、疾病概述 正常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并按一定的频率、速度及顺序传导到结间传导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及蒲肯野纤维网而到达心室肌,此称窦性心律。如激动的频率、起源或激动传导不正常,都可构成心律失常。 二、诊断 (一)、临床特点 1、症状了解病史中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手术史和用药史。了解心律失常发作有无伴有拒食、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恶心、呕吐或晕厥等表现。 2、体征 1).心脏检查:①心率;②心律;③心音;④器质性杂音。 2).颈动脉搏动。 (二)、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 2、其他检查运动试验、食道心房调搏术、心内电生理检查包括希氏束电图、心房和心室调搏 试验。 (三)、诊断标准 窦性心动过速婴儿心率快于140次/分;1—6岁快于120次/分;6岁以上快于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婴儿低于100次/分;1~6岁低于80次/分;6岁以上低于60次/分。 过早搏动心脏听诊心搏提前出现,其后间歇延长。心电图示其特征性改变。分为: 1.房性早搏: (1) 期前出现的房性异位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略异。 (2) P—R间期在正常范围(>0.10s)或有干扰性延长。 (3) 异位P波之后的QRS波与窦性QRS波相同,如发生差异传导,其QRS波形态有变异,或未下传。 (4) 代偿间歇多不完全。 2.结性早搏: (1) 期前出现的QRS波,其形态与窦性QRS波相同,伴有差异传导时可变形。 (2) 逆行P波,在I、Ⅲ、aVF倒置,aVR直立。逆行P波可出现在QRS波之前,其P—R间期<0.10s,如在QRS波之后,则P—R间期<0.20s,也可嵌入QRS波之中,而无逆行P波。(3) 代偿间歇多为完全性。 3.室性早搏: (1) 提前出现的QRS波,其前无P波。 (2) 期前的QRS波增宽(年长儿>O.12s,婴幼儿>0.10s)、畸形,其后的T波方向与之相反。如起搏点邻近房室束,则QRS波接近正常。 (3) 代偿间歇为完全性。 小儿时期,室性早搏最为常见。部分是没有任何心脏疾患的良性早搏:单源性早搏或早搏很频,甚至出现二联律,但不伴有任何心脏疾患,亦无R—T重叠现象,作运动试验早搏消失,像这样的早搏属于良性早搏,无须限制活动。运动试验时可使心率达150~160次/min,良性早搏可完全消失或明显减少。 室性早搏的分级: 0级:无室早。 IA:偶有孤立的室早。 IB:偶有孤立室早,观察4h,每分钟多于1次。 Ⅱ:频发,每小时多于30次。 Ⅲ:多形性室早。 ⅣA:重复室早,呈二、三联律。 ⅣB: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呈礼炮样。

新生儿心律失常48例临床分析

新生儿心律失常4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律失常类型及其如何治疗和预后。方法对48例在笔者所在科室住院并诊断为心律失常的新生儿结合病史进行血液学检查,全部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部分行头颅CT 检查并进行临床分析、治疗和随访。结果48例新生儿心律失常中有25例和新生儿窒息缺氧有关,4例和宫内感染有关,9例和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因此新生儿心律失常主要与围产期窒息缺氧、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脏病等有关。结论预防围产期窒息缺氧,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营养心肌治疗对新生儿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标签:新生儿;心律失常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5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心律失常患儿49例,其中男29例,女19例;足月儿39例,早产儿9例;生后即患病5例,生后1~7 d患病40例,生后7~28 d患病3例。出生时轻度窒息6例,重度窒息19例。新生儿肺炎10例,先天性梅毒3例,血小板减少性紫殿1例,先天性心脏病9例。通过心电图检查显示:房性早搏27例,室性早搏2例,,窦性心动过速4例,窦性心动过缓伴心律不齐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6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伴随症状:反应低下伴呼吸急促24例,发热8例,发绀10例,嘔吐3例,抽搐2例,全身皮下出血点1例。 1.2辅助检查 48例均摄胸片及心肌酶检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例行头颅CT检查,其中:胸片心影增大8例,9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5例、室间隔缺损3例、法洛四联症1例),30例心肌CKMB升高,3例梅毒血清学检测阳性,2例头颅CT检查示颅内出血。 1.3治疗方法 48例均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2],予1,6-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丹参、三磷酸腺苷、辅酶Q10等治疗。上述治疗无效时加心律平12~18 mg/(kg·d)或者心得安1~2 mg/(kg·d),分3~4次口服,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给予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治疗。阿托品每次0.01~0.03 mg/kg肌肉或静脉注射,异丙基肾上腺素0.1 mg加入5%或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根据心律调整滴速。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治疗

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及治疗 近年来随着小儿电生理学的开展、介入治疗的增加及对小儿心律失常诊断水平的提高,小儿心律失常的发现率及发病率均较前升高。本文主要就小儿常见心律失常的识别与诊治进行讨论。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在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常见,多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突然发作、突然终止。发作持续数分钟、数小时至数天不等,如发作>24 h,易合并心力衰竭和(或)心源性休克。 婴儿可表现为拒食、气促、不安、多汗、苍白等。儿童可表现为头晕、心慌、心悸、心前区不适等。发作时心率突然增快,心率160~300次/min,快而整齐,心电图QRS波时限正常,伴逆传型房室折返、室内差异性传导、原有束支阻滞时可增宽。QRS波后可见逆行P′波,或融于QRS波中。 治疗 刺激迷走神经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可延缓房室传导,从而终止发作。兴奋迷走神经应在心电图持续监护下进行,可用于症状较轻或无症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儿。对

于新生儿和小婴儿,可用冰袋或冰水浸湿的毛巾敷脸15~30 s。婴儿亦可用温度计刺激直肠以终止发作。对于年长儿,可嘱患儿吸气后屏气15~20 s。颈动脉窦按摩不可用于儿童。 药物治疗如刺激迷走神经无法转复心率,可在监测心 电图情况下静脉用抗心律失常药,转复后静脉滴注或口服 药物维持疗效。①普罗帕酮:每次1mg/kg,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10 mL缓慢静脉推注,如首剂无效,间隔15~20 min可予第2剂,总剂量<5mg/kg。如有效可予4~7μg/(kg?min)静脉滴注维持。有传导阻滞及明显心功能不全者禁忌使用。②腺苷:三磷腺苷首剂40~50μg/kg,于2 s内快速静脉注射,如首剂无效,可隔3~5 min加倍 递增剂量再次使用,最大剂量不超过250μg/kg。不宜用于 房室阻滞、窦房结功能不全及哮喘患者。③维拉帕米:每 次0.1 mg/kg静脉注射,加入10mL葡萄糖注射液缓慢注射,每次最大剂量不宜超过5 mg。严禁与p受体阻滞剂联用, 禁用于并发心力衰竭、低血压、可疑有预激综合征患者。 不宜用于<1岁的婴幼儿。④洋地黄:并发心力衰竭者首选 洋地黄制剂,首剂用饱和量(0.03~0.04 mg/kg)的1/2,6~8 h后将余量分2次静脉输注。禁用于逆传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并发房扑、房颤者。⑤胺碘酮:非 一线用药,可用于对其他药物转复无效者。每次2.5~5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麻醉体会

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中的麻醉体会 发表时间:2018-05-11T15:19:10.197Z 来源:《临床医学教育》2018年4期作者:张旭辉艾有旭何萍 [导读] 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应用于根治预激综合症、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取得很好的疗效 解放军305医院麻醉科中国北京 1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快速心律失常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6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接受射频消融术患儿。术前禁食4~6小时,麻醉前0.5小时肌注东莨菪碱0.01mg/kg,咪唑安定0.1 mg/kg。入室后面罩给氧,持续监测呼吸、心率、血压、ECG、SPO2等生命体征;静注杜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并辅以充分局麻下完成手术。结果:2例患儿因无法诱导出心动过速导致手术失败,全部患儿在局麻复合非气管内插管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效果满意。结论:使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和异丙酚等药为基础麻醉,在加用局麻的情况下用 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具有起效快、对呼吸循环影响小、麻醉管理方便、病人苏醒快、对手术无明显影响的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麻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esthesia methods fo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in children with Tachycardia. Methods sixty cases with RFCA operated under basal anesthesia with dolatine and midazolam and propofol were injected through persistent minimally injecting pump to keep appropriate depth of anesthesia.Results Anesthesia was carried out successfully in forty interventional pro-cedur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and heart rate(HR)pre-anesthesia and post-anesthesia.Two cases took place hypoxemia.Three cases took place arrhythmia.Conclusion It is critical that sufficient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proper application of anesthetic drug and vital signs monitoring for interventional surgery. 【Key words】Child; congenital; Tachycardia ;RFCA ; Anesthesia 射频导管消融(RFCA)广泛应用于根治预激综合症、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取得很好的疗效,由于其成功率高,创伤小及相对安全,已经成为根治上诉心律失常的首选。导管射频消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小儿快速型心律失常[1]。但对小儿手术,局部麻醉或者单次使用镇痛药物均无法取得满意的效果,而全身麻醉药物对术中患儿心肌有正性变力作用,为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及患儿安全、无痛,我们自2003年采用杜冷丁,咪唑安定复合局部麻醉应用于小儿射频消融术,取得满意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60例患儿中,ASAⅠ或Ⅱ级,男21例,女39例,年龄1~12岁,体重6~45kg。患儿术前均有频发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疗效不佳或反复复发,心脏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全部病例均经临床体检,肺功能基本正常、ECG、胸部X线片及心脏彩超检查确诊无其它心脏合并症。 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 h,禁饮4 h,病房用留置针预先开放外周静脉,术前30~45 min肌注咪唑安定0.1 mg/kg、东莨菪碱0.01 mg/kg。导管室准备好氧气、加压面罩、呼吸气囊、咽喉镜、气管插管、吸引器、麻醉和抢救药品。患儿入室后常规面罩吸氧,监测SBP、DBP、MAP、HR、RR和SpO2。依次静注杜冷丁1mg/kg、咪唑安定0.02mg/kg、丙泊酚1mg/kg,给予充分的局部浸润麻醉后进行手术操作,不行气管内插管,保留自主呼吸。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全部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300min,平均130min。术后苏醒时间为5~40min,平均30min。术中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轻度下降,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一例出现肢动、恶心呕吐。心率除人工诱发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外,其余时间均保持平稳;术中部分数患儿有舌后坠(3例),呼吸频率下降及幅度变浅(12例),从而导致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低于90%),经托下颌、加大吸氧流量等简单处理后恢复正常。患儿完全清醒后送回病房。 讨论 射频消融术过程中,手术需要反复标测定位,要反复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会明显影响血流动力学,故术中需保证患者呼吸、循环功能平稳,力求尽可能减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的干扰。故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减少麻醉药物对手术的影响,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是麻醉手术的关键[2]。 在射频消融前,首先要通过刺激患儿心脏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对逆传点进行标测,从而确定手术部位。因此,是否诱发出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手术能否成功的关键。王文贤等[3]认为,一些影响房室传导功能,或使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及房室结内传导阻滞的麻醉药物,可能影响术中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应尽量避免使用。氯胺酮可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有一定抗心律失常作用,以其静脉注射可使窦房结恢复时间及房室传导时间明显延长,可直接抑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明显影响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虽然有人认为阿托品等抗胆碱类药物能增加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几率[4],但我们认为其会改变心脏的内环境,可能导致无法成功诱导出室上性心动过速。异丙酚[5])是一种快速,短效的静脉麻醉药,苏醒快而平稳,几乎没有蓄积效应及令人头疼的精神症状。咪唑安定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的作用,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轻,是理想的麻醉用药。杜冷丁[6]具较强的镇静镇痛效果,静脉注射作用时间为30~60分钟,但其残留镇痛作用可持续4~6小时。加用度冷丁、咪唑安定可减少异丙酚的用量及延长给药时间,增加麻醉的平稳性。 由于小儿的特殊性,麻醉中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a麻醉管理尤其是气道管理对于麻醉和手术进行最为重要。小儿呼吸系统发育不够完善,氧贮备能力及对缺氧的耐受力都较低,儿童头大、舌大、喉头高、易产生舌后坠;儿童分泌物较多,增加了气道的敏感性,易产生喉痉挛和气管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故呼吸道并发症是小儿麻醉最常见的并发症[7]。麻醉前应作好禁食、禁饮准备,检查有无呼吸道并发症,保证呼吸道通畅。异丙酚、咪唑安定对呼吸抑制较轻,杜冷丁对呼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几种药物的联合运用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视。本组有15例次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抑制,经简单处理都很快恢复正常。因此有必要加强呼吸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特别是舌后坠等上呼吸道不畅要引起重视,否则处理不及时将引起严重后果。b在介入治疗中要保持患者的体温,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体表面积和体重的比例偏大,容易散热。易导致体温过低而苏醒延迟。保温措施包括保持室温不低于25℃,输液加温。无菌敷料尽量保持干燥,如有潮湿立即更换等。c小儿麻醉期间输液是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小儿水代谢比成人快,不能耐受脱水。手术前禁食及手术创伤均有液体丧失,必须及时补充。在进行介入治疗时,儿童股动脉、股静脉比较细,直径较小,而导管较

小儿心律失常诊治指南

小儿心律失常诊治指南 疾病简介: 心脏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即希氏束)、左、右束支及蒲肯野氏纤维。心律失常(arrhythmia)系指心脏激动来自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点,或激动传导不按正常顺序进行,或传导时间较正常延长或缩短。严重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小儿心律失常不论从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各方面都与成人差异较大。 小儿心律失常病因 心律失常的病因及诱因心律失常多发生于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中如三尖瓣下移常易并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性过早搏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大血管错位常并发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房间隔缺损常发生第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可后遗严重心律失常,如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后天性心脏病中以风湿性心脏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感染性心肌炎最多见,长Q-T综合征及二尖瓣脱垂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心律失常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可导致心力衰竭,休克,晕厥以及脑栓塞等而使原有心脏病加重,心脏以外的原因引起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有电解质紊乱。 药物反应或中毒,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自主神经失调及情绪激动等,在电解质紊乱中以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及高钾血症最常见;在药物反应所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洋地黄类制剂中毒最为重要,在低钾血症或低镁血症时更易诱发洋地黄类药物中毒的心律失常,抗心律失常药物多有致心律失常副作用,急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出血也可发生心律失常,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及麻醉过程中常有心律失常,新生儿及婴儿早期心律失常可与母妊娠期疾病,用药及分娩合并症有关,患有全身性红斑狼疮病的母亲,其新生儿多有房室传导阻滞,婴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因呼吸道感染而诱发,有些心律失常,尤其是期前收缩常找不到明显的原因,新生儿心脏传导系统未发育成熟,至2岁时始完善,新生儿期窦房结的起搏细胞结构原始,窦房结动脉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激动的发放,故窦性心律波动范围大,另外,房室结区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的束室副束(Mahaim束),均易导致室上性期前收缩及心动过速,可随年龄增长而自愈。 (二)发病机制 1.心律失常的分类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激动形成失常:可分为两类: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游走心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心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 次以上者为逸搏心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心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位心律根据起搏点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接性及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由于生理不应期所引起的传导失常称为干扰,最常发生在房室交接区,如果连续多次激动都在房室交接区发生干扰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病理性传导阻滞可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内,交接区及心室内,分别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当激动通过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动,称为预激综合征,此属于传导途径异常。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新生儿心律失常分析及诊治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421医院儿科 参考病例: 住院号: ID号:一、新生儿传导系统发育特点 (1)新生儿窦房结中起搏细胞较多,但结构原始,过渡细胞较少;窦房结中央动脉较细、搏动弱,不能调节窦房结冲动得发放. (2)胚胎早期房、室肌之间就是相互连接得,发育过程中通过传导系统相连,房室结在塑形过程中,自律性增高,传导功能不均一,以及残留得束室束,跨越纤维环得肌桥导致阵发性心动过速. (3)房室连接区组织包括房室结与房室束就是由胚胎期不同组织发育而来,若胚胎发育异常或先天性心脏畸形,使其连接障碍,可导致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 (4)支配心脏得自主神经发育不均衡,在胎儿期迷走神经已发育较完善,而交感神经得发育持续到婴儿期,新生儿心脏主要受胆碱能神经支配,因此正常新生儿尤其就是早产儿,心跳节律易变,极不稳定。以上特点,新生儿期易发生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等窦性心律失常,也容易出现各型异位搏动如早搏、逸搏等,早产儿尤其明显。二、新生儿心律失常病因 1.各种器质心脏病如先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各种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肺炎、败血症、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3.新生儿窒息缺氧就是引起心律失常得常见原因。其它围产因素:如孕母产前及产程中用药(抗心律失常、可卡因、洋地黄、氨茶碱等)、胎儿脐带绕颈、头盆不称、宫内窘迫等。窦房结功能破坏,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4。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低血钾、低血钙、可使蒲肯野纤维舒张去激化加速,自律性增高,高血钾则相反,其她如酸中毒等及某些药物如洋地黄中毒等。 5。心导管检查及心外科手术。 三、常见得心率失常类型及诊治 A、窦性心动过速 1·心率超过新生儿正常值上限.一般认为足月儿窦性心率上限179~190次/分,,早产儿上限为195次/分。新生儿窦性心过速时心率可达200~220次/分。 2.心电图应具备窦性心律得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