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鲁迅批评过的现代文化名人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

名人学者对鲁迅的一些个人评价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名周樾,字矛堂,再改名为鲁迅,字矛盾。
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评论家和翻译家。
鲁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批评风格而闻名,对于中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在鲁迅逝世后的几十年里,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对其进行了个人评价,以下是其中几位名人学者对鲁迅的评价。
1. 陈寅恪(1890年-1969年):陈寅恪是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思想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学生。
陈寅恪对鲁迅的评价是:“他力争出从心胸处活动的思想,坚持使用逻辑上合理的语言形式展示出来。
”他认为鲁迅是一位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完美结合,他的作品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文字精炼,极具说服力。
2. 胡适(1891年-1962年):胡适是中国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鲁迅的朋友和同事。
胡适曾说:“鲁迅是看透了中国社会毛病的,他永远认真地向着现实而不后退。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剖析和批判,呈现出强烈的真实感和震撼力。
3. 钱钟书(1910年-1998年):钱钟书是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和教育家,他也是鲁迅的亲戚。
在他的著作《鲁迅与中国现代文艺》中,他深情地写道:“鲁迅是中国现代文艺先驱,为了文艺事业,可谓用了无怨无悔的生命。
”他认为鲁迅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作品对于塑造中国现代文学的风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吴宓(1909年-1995年):吴宓是中国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和教育家,他对鲁迅的评价是:“鲁迅思想独立,时代意识强烈,追求艺术与真理结合的完美。
”他认为鲁迅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承载了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
5. 郭沫若(1892年-1978年):郭沫若是中国著名的诗人、作家和历史学家,他也是鲁迅的同事和朋友。
郭沫若曾赞誉鲁迅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旗手和精神领袖,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里程碑。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看到这个年表,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在这里出生,非常高兴,拍了很多照片回去。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

鲁迅精神对当代文学的意义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一直被人们所敬仰。
他所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他浩繁的作品,而且还有他的伟大的人格力量和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于和平年代的青年来说,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是尤为重要的。
它能使我们记住那段屈辱的的历史,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强大而奋发学习。
希望读过本文的人在重大抉择面前,能够想到曾经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挽救自己的祖国而奋斗了一生,——横眉冷队前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从而能够得到一些力量和启示。
鲁迅所处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一个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过渡、近代文明向现代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
鲁迅的身上,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作品所显现的人文情怀、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至今辉耀着文学史册。
他的创作实践所凸现的强烈的政治意识,“立人”思想,文艺批评坚持的“求真”精神,对同样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当代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青年鲁迅《自题小像》的诗作,就是一篇担忧国家命运、决心以血献身的宣言。
他与在日本留学的一批反清志士关系甚密,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光复会。
他的小说《狂人日记》直指“吃人的社会”,呼唤“救救孩子”;《药》颂扬革命先驱夏瑜,抨击没落社会的黑暗。
大量评论时政的杂文,都是指向旧制度、旧文化的“匕首”和“投枪”。
鲁迅在各类政治活动中都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他参加了浙江两级师范驱逐守旧校长夏震武的“木瓜之役”,参与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在《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宣言》《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等许多进步宣言上签名。
他支持左翼作家,成为“左联”的精神领袖,痛斥北洋政府屠杀爱国学生而作的《纪念刘和珍君》,痛悼左联五烈士而作的《为了忘却的纪念》,鲜明地表现了他反对暴政、鼓呼民主、争取人民权利的立场。
文学作为反映时代的镜子,脱离政治(政治为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不可能的,这恰如一个人想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那样荒谬。
没有对丰富多变的社会生活的关注,没有对改造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宏愿产生热情和冲动,哪怕是最有文学天赋的作家也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

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五篇绍兴地区的名人事迹优秀范文1因为种种原因,现在学术界确实很难找到关于朱氏和绍兴的关系。
“朱自清到过绍兴,但他没有留下关于绍兴的具体文字。
”朱文斌说,关于绍兴的风物,他有提到花雕和兰亭,但只一笔带过。
唯有一篇《航船中的文明》,写了作者从绍兴府桥乘坐夜航船到西兴渡口的经历,用反讽的手法对航船中男女分坐的“精神文明”进行了批判。
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姜建在论文《朱自清与鲁迅文学传统》中标注,朱自清总共见过鲁迅3次:1926年8月30日在上海消闲别墅出席欢迎鲁迅的晚宴,1932年11月24日和27日赴鲁家邀请鲁迅去清华大学演讲。
“但鲁迅没有答应。
”文学博士李先国说。
朱自清跟家乡唯一清晰、深厚、有迹可寻的联系,就是他曾经执教的上虞春晖中学。
1920年,朱自清从北大哲学系本科毕业。
来上虞之前,他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是省立一师“后四金刚”之一。
来到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后,又成为早期春晖中学的教育革新者,倡导男女同学、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先进教育思想。
写下了《春晖的一月》、《教育的信仰》、《团体生活》等文学和教育文章。
“从1924年2月下旬到1925年暑假,朱自清在春晖中学教了一年半书,但他的家属住了5年时间。
”上虞春晖中学名人故居管理员徐东根老师19日告诉记者,1925年暑假过后,朱自清就去了清华大学教书。
在徐老师看来,短暂的春晖经历同样让这位大学者、教育家深深眷恋,这除了体现在他留下家属继续住在春晖外,还体现在他到清华不久,即写下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虽然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但也有春晖的影子在其中。
春晖中学早期也有一个荷塘,从气息上他可能把两者合二为一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朱自清第二个儿子朱闰生就是在春晖出生的。
”在春晖中学朱自清故居的“朱自清年表”上,其中一栏写着:“1925年,‘五卅’后一日,二儿闰生生于白马湖。
”朱闰生从山西财政厅退休后,曾经来过春晖中学寻访父亲的足迹。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

鲁迅当年是如何痛骂胡适的1925年,鲁迅辛辣嘲讽胡适“蒙着公正的皮”的丑态让人作呕1、胡适主张学校是教学机关,不应该卷入政治漩涡尤其是党派斗争漩涡中去,鲁迅骂他出卖灵魂,令人作呕鲁迅年长胡适10岁。
二人之友谊,始于1918年(共同为《新青年》撰稿),终于1925年(因“女师大风潮”而生嫌隙)。
胡适日记中,记载了不少这段时期二人交往的具体情形,如“与启明(周作人)、豫才(鲁迅)谈翻译问题。
豫才深感现在创作文学的人太少,劝我多作文学。
”“演讲后,去看启明,久谈,在他家吃饭,饭后,豫才回来,又久谈。
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
”①鲁迅出版《中国小说史略》,胡适曾誉之为“一部开山的创作”;鲁迅对胡适的《西游记》、《水浒传》研究,提供过不少帮助,也称赞过胡适的某些文章“警辟之至,大快人心!”②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鲁迅力挺许广平等女学生,痛骂校长杨荫榆、学者陈源、教育部长章士钊。
胡适也受波及,第一次被鲁迅极辛辣地不点名嘲讽(之前也有过讥刺,但程度甚轻),说他“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
丑态,我说,倒还没有什么丢人,丑态而蒙着公正的皮,这才催人呕吐。
”③嘲讽的原因如下:女师大风潮蔓延到北大,北大评议会部分人士认为教育部长章士钊解散女师大,乃是教育界罪人,在投票程序并不合法的情况下(如主持人违规参与投票以打破六票对六票的均势,临时宣布评议会无表决权之议案、强行付诸表决等),投票宣布北大独立,与教育部脱离关系。
胡适等17名北大教授则于事后发表公开信,呼吁学校“应该早日脱离一般的政潮与学潮”、“学校为教学的机关,不应该自己滚到政治漩涡里去,尤不应该自己滚到党派政争的漩涡里去”。
胡适的这些言论,引发了鲁迅极大的不满。
④2、女师大学潮中,学生一方粗暴剥夺校长资格,查封校长办公室;鲁迅指责校长杨荫榆对学生“率警殴打,断绝饮食”,并非事实20年代高校“学生自治会”权势过大,与女师大风潮有极大关系。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名人故事】钱玄同与鲁迅的矛盾
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钱玄同与鲁迅共同战斗,结下了亲密的友谊。
但五四运动的风暴一过,钱玄同当年向封建文化冲锋的豪情逐渐消失,与转向左翼的鲁迅分道扬镳了。
并且还激烈地反对鲁迅宣扬“左联”的革命观点。
1932年11月,鲁迅从上海来到北平探亲。
当时,钱宣通担任北平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
学生们想邀请鲁迅在学校发表演讲。
在不知道鲁迅地址的情况下,他们满怀信心地问钱玄同:,
励志演讲
没想到,钱宣通“像炸弹爆炸一样喊道:‘我不知道!我不认识一个姓吕的人!’”学生们非常生气。
他们决定自己去找鲁迅。
钱宣通还威胁学生说:"如果鲁迅来师范大学演讲,我就不当导演了!"尽管受到了他的恐吓,学生们还是邀请了鲁迅先生,并把钱的态度告诉了鲁迅。
鲁迅深情地说:“钱玄同真傲慢!”11月27日,鲁迅先生冲破重重障碍,在北平师范大学发表演讲,极大地鼓舞了北平青年。
钱宣通听到这个消息很尴尬,但他没有辞职。
鲁迅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五四运动中一位伟大的反封建将领,钱玄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回到上海后,他写了一篇讽刺钱玄同的打油诗:
作法不自毙,悠然过四十。
为什么不赌猪头,抵制辩证法呢。
被鲁迅骂过的人

鲁迅先生是五四运动中的一代骁将,中国新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毛主席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即便在20世纪30年代的当时,虽有"左"的右的以及自称"中间"的各方势力夹击,进步青年却一直奉他为精神领袖。
鲁迅因其文风泼辣,力透纸背,经常在文坛犀利的批评和自己不同见解的人和事物。
随手一列,他骂过或者冷嘲热讽过的人有吴稚晖、陈源、徐志摩、章士钊、胡适、林语堂、梁实秋、郭沫若、周扬、成仿吾、章克标、邵洵美等,与他打过一点笔墨官司的人里甚至还有夏衍、朱光潜、李四光、施蜇存等。
我们也不妨来看看鲁迅“骂”过的人的以后的几种情况。
被鲁迅骂过的人,不一定都错,更不一定都坏,比如郭沫若、成仿吾的创造社太阳社诸君子,周扬、田汉等"四条汉子",都是好样的革命家,包括章士钊老先生和梁实秋老先生,依然德高望重。
被鲁迅所喜欢的人,解放以后好象都倒过一点霉。
“奴隶总管”胡风成了反革命,丁玲、冯雪峰是右派,而被鲁迅引以为战友的瞿秋白,文革中从烈士一下子变成了"不足为训"的叛徒。
当然后来这些人也都平反了。
也有被鲁迅骂过现在真成了坏人的如迪克即张春桥。
探讨鲁迅先生的缺点与不足,是可以的,但鲁迅的精神决不容亵渎。
下面,我们把被鲁迅骂过的名人找重点的说一下:梁实秋看到这个名字,我们恐怕马上就想到了鲁迅先生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
而他也是与鲁迅先生笔战时间最长的一位现代文化名人。
二人的笔战,起初系由对文学的阶级性的不同看法引起,后又延伸到很多方面。
留学美国,师从白璧德的梁实秋主张文学的人性论,而鲁迅却持相反的意见。
可以说,论战之初,还主要在文艺思想的学术范围内,但渐渐双方都过火了,都在一定程度上掺杂进了强词夺理、意气用事,甚或抵毁谩骂,正是在此特定的氛围中,鲁迅先生才写下了《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而梁实秋也著文《鲁迅与牛》予以反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资料: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
收入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作品《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记念刘和珍君》《文学和出汗》,涉及的现代文化名人有:林语堂、章士钊、杨荫榆、陈源、梁实秋等。
他们中的最后一位作古者梁实秋先生,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正值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声甚高之时,海内外学者高度评价梁先生的学术成就,大陆的新闻媒介也报道了梁先生晚年的思乡之情。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既然梁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那么,怎样评价鲁迅当年批评他的作品呢?上述其他几位先生,逝世时虽然没有赶上80年代中期的历史条件,但章士钊乃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学者;林语堂成就卓著,海外的评价颇高;杨荫榆、陈源也决非一无是处,那么,应该怎样看待鲁迅当年对他们的批评呢?
上述文化名人全都后于鲁迅逝世。
杨荫榆卒于1938年,陈源卒于1970年,章士钊卒于1973年,林语堂卒于1976年。
对他们的盖棺论定,是后人的事,鲁迅没有,也不可能对他们的一生做出全面的评价,这是常识范围内的事。
此外,鲁迅终其一生,从未与强权结盟,他对这几位文化名人的批评,既无法律效力,亦无行政措施,对被批评者构不成人身伤害,这又是常识范围内的事。
至于1949年以后的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未能正视林语堂、梁实秋、陈源的文学成就,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现象,我们对这几部文学史的编写者尚且不可以苛求,何况1936年即已辞世的鲁迅呢?这也是常识范围内的事。
一个人一生所走的道路与他在某一阶段的表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一个人的一生由若干个阶段组成,后者是前者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后者,也就没有了前者。
说它们有区别,是因为不能在二者之间画等号。
有些知名人士的一生是漫长而曲折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不能代表他的一生。
章士钊曾任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在20年代中期反对进步的学生运动,难辞其咎,鲁迅当时批评章士钊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正如瞿秋白所说:“不但陈西滢,就是章士钊(孤桐)等类的姓名,在鲁迅的杂感里,简直可以当做普通名词读,就是认做社会上的某种典型。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②《记无锡杨荫榆女士死状》,见《鲁迅研究资料》第10辑。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中论及章士钊,是因为他当时是某一种社会势力的代表。
作为北洋政府的高级官员,是北洋政府的政权性质决定章士钊的政治态度,而不是章士钊的政治态度决定北洋政府的政权性质。
一个人的历史既是自己写的,又不是自己写的。
鲁迅对章士钊的批评,只适用于章士钊在北洋政府任职这一阶段,不涉及他此前的表现,更没有预测他的后来。
我们今天评价章士钊,则应顾及他的一生。
章士钊早年是反对满清的激进派;五四运动前后,资助过赴欧洲勤工俭学的学生;他确曾做过国民参议员,但也做过大学教授和律师,且著作等身;1949年,他是南京国民党政府和平谈判的代表团成员,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后,遂留北平。
此后,作为爱国民主人士,他曾多次为国是仗义执言,直至上书毛泽东。
1973年,92岁高龄的章老亲赴香港,名为“探亲”,实为受毛泽东、周恩来委托,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奔走。
7月1日因病逝世。
章士钊先生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有影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挚友。
20年代中期曾任女师大校长的杨荫榆,也因站在学生运动的对立面,受到过鲁迅的批评,但这也只适用于杨荫榆任女师大校长这一阶段。
1925年8月,杨荫榆被免职后,南下无锡,在家乡继续致力于教育事业。
1938年,日军侵入苏南,“搜索财物”,“掠夺妇女”,杨荫榆精通日语,“见辄怒詈”,尽力保护妇女,终被日寇杀害。
杨荫榆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其敬业精神可嘉。
在家乡沦陷的艰苦岁月,“以一弱女子而慷慨捐躯”,“风骨凛凛”②,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1949年,梁实秋移居台湾,此后,长期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在教学、创作、学术、翻译等方面颇为勤奋。
他的散文隽永简洁,堪称大家;在学术研究上很有造诣;在翻译上贡献
卓著。
他翻译了《莎士比亚全集》《英国文学史》,主编了《汉英辞典》,以英文撰写《中国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散文家、翻译家、学者。
斗转星移,鲁迅和他批评过的几位现代文化名人都已经成为历史人物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的一个侧面。
历史对人物的评价有其内在的规律。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曹操父子在政治上处于对立状态,且长时期刀兵相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对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上的成就都给以充分的肯定。
北宋时期,王安石和司马光对变法的态度迥然不同,但这同样不妨碍我们今天高度评价他们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贡献。
我们今天评价鲁迅和章士钊、林语堂、梁实秋等人的关系与功过是非,其标准和结论与50年代至7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2期,有删节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