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资料

合集下载

剧院观众厅设计要点PPT课件

剧院观众厅设计要点PPT课件
12
设计原则--观众厅 视线设计
剧院设计视点--0点 位置:舞台大幕线中央
高度:舞台面以上0.3米内 (舞台高度0.6-1.15米)
13
设计原则--观众厅 视线设计
视角 水平视角 (观众席对视点的最远视距,话剧和戏曲剧场不宜大于28m;伸出式、岛式舞台剧场不宜大于20m)
14
设计原则--观众厅 视线设计
视角
垂直视角
*观众的仰视俯视都不利 于看清目标,有时还会 引起不适,仰视常出现 在前排观众,俯视出现 于后排观众。
*俯角二楼不应大于20度, 二楼以上不应大于30度; 靠近舞台的包厢或边座 俯角不宜大于35度。
*仰角不应大于40度。
<40
15
设计原则--观众厅 视线设计
无遮挡设计 结合音乐厅升 高设计讲解
CONTENTS
01 设计原则 02 实例调研 03 案例分析 04 场地调研
1
设计原则
01
2
设计原则--观众厅范围
3
设计原则--前厅、休息厅
• 前厅休息厅功能要满足观众候场、展览、休息、交流、疏散要求。并辅设咨询、存储、小 卖、卫生间等。
• 售票室可单独设置或附设于前厅,每500座设一个售票口。
赛宾公式
T-混响时间 v-房间体积 S-房间墙面总表面积 a-房间表面平均吸声系数
6
设计原则--观众厅
平面形式1--矩形平面
*侧墙反射声均匀,适合中、小型剧场或音乐厅,不宜设楼座。 *观众厅宽度较大时,前中区观众座缺少侧向早期反射声,音质效 果会变差
7
设计原则--观众厅
平面形式2--钟形平面
*侧墙早期反射声均匀 *减少了舞台两侧偏座 *为一般中、大型剧场采用的平面形式,可设楼座。

剧场视线设计: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

剧场视线设计: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
耳光 耳光光轴应能射至表演区中心线的2/3处, 或大幕线后6m处。耳光室应分层设置,最下层应 高出地面2.5m。每层净高应大于2.1m,射光口 与层高同高,置护网。内墙面应深色、不反光。各 层间有运灯具的通道。
O点:舞台面大幕线中央 ,舞台面0-0.3m 观众厅俯角不大于20°,仰角不大于40° 观众席偏座水平控制角θ28° ~ 50°,首排观众水平角β不大于120° 观众厅视距23-38m C =0.12m 短排法双侧有走道不超过22个;长排法双侧有过道不超过50个
2.视线设计——视距
视距控制
视距超过 15m 时,对演员的面部表 情很难看清,对话剧、小品、滑稽剧 等剧种,演员的面部表情和细致动作 非常重要,因此视距以15m为界。
对其他不强调这方面要求的观众厅, 按等级控制在 23 ~ 38m 一般剧院 33m ,话剧院 25m ,大型歌舞剧院 可达 38m 以上。
观众厅及舞台的设计

2015年1月5日
1.平面,剖面形式 2.视线设计 3.座位排列 4.人流疏散 5.其他
观众厅设计
进行细致的视线设计和声学设计,使观众看得清,听的好— —视线设计,座椅排布
合理组织人流,保证观众的安全集散——平面及剖面设计 室内有良好的通风和舒适的温度 创造宁静,安定的气氛,使观众集中精力看演出
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
剧院设计视点——O点
位置:舞台面大幕线中央 。 高度:舞台面或高出舞台面 0.3m
以内。舞台高度:0.6~ 1.15m 。
O点 O点
2.视线设计——视角
适应人的视觉生理机能 仰俯视角 水平视角 2.观众厅的视线设计——视角
人的视觉生理机能——俯仰角
仰俯视角控制

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

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

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剧院是一种专门用于演出艺术表演的建筑物,其设计规范旨在为演出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以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并为演员和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舞台和工作条件。

以下是剧院建筑设计规范的一些要点:1.功能布局:剧院的功能布局应包括观众厅、舞台、后台、彩排区、训练区、办公区和服务区等。

观众厅应有适宜的座位数量和舒适的座椅布局,能够提供良好的视觉和听觉效果。

舞台应具备适宜的大小和高度,以便演员的表演和舞美效果的展示。

2.空间规划和尺寸:剧院的空间规划和尺寸应满足安全、舒适、美观和便捷的要求。

观众厅的座位布局和视角应能够使每个观众都有良好的观赏体验。

舞台的大小和高度应适宜,以便演员的表演和舞美效果的展示。

后台的大小和布局应满足演员和工作人员的需要,包括化妆间、更衣室、休息区和设备储存区等。

3.声学设计:剧院的声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观众的听觉体验。

应采取合适的材料和构造来控制声音的反射和吸收,以提供清晰、均衡和自然的音效。

声学设计还应考虑到不同类型的演出和声源的特点,以保证音乐、对话和音效的质量和效果。

4.照明设计:剧院的照明设计应满足不同类型演出的需求,包括剧目的氛围、舞台效果和演员的视觉效果等。

应采用适宜的照明设备和控制系统,以便实现灯光的强度、颜色和方向的调节。

5.通风和空调设计:剧院是一个密闭的空间,通风和空调设计至关重要,以确保舒适的室内环境和演出的进行。

通风系统应能够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并确保空气的循环和净化。

空调系统应能够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以适应不同季节和演出需求。

6.安全和紧急疏散:剧院的安全和紧急疏散设计应遵循相关的建筑和消防规范。

应采取合适的措施和设备,以识别和防止火灾、漏电和其他安全隐患。

应设立合适的紧急疏散通道和出口,并明确指示和标识,以便观众和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安全地撤离。

综上所述,剧院的建筑设计规范主要包括功能布局、空间规划和尺寸、声学设计、照明设计、通风和空调设计、安全和紧急疏散等方面。

合肥剧院设计方案

合肥剧院设计方案

合肥剧院设计方案合肥剧院是中国合肥市的一座现代化多功能剧院,设计方案如下:一、建筑造型:合肥剧院的整体造型采用现代简约的风格,以流线型的线条和曲面设计为主,给人一种现代、科技的感觉。

建筑外观采用白色和银灰色为主色调,整体看起来高贵典雅。

二、大堂设计:剧院的大堂空间设计充分考虑到人流量大的情况,使人在大堂内有舒适的空间流动,大堂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光线能够充分进入大堂空间,大堂内设有舒适的休息区、咖啡厅和商店等,方便观众休息和购物。

三、剧场设计:剧院内设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剧场,满足不同类型演出的需求。

主剧场的设计以圆形舞台为主,舞台采用旋转式舞台,方便不同角度的观众观看演出。

主剧场的座位设置合理,采用可拆卸式座椅,可以根据演出的需要进行调整,舞台与座位之间的距离保证了观众的视线无阻碍。

四、音响灯光系统:剧院内配备先进的音响和灯光系统,保证演出的声音和灯光效果的完美呈现。

音响系统采用立体声设计,使观众能够听到清晰、逼真的声音。

灯光系统采用可调光和可变色温的灯具,可以根据演出的氛围调整灯光效果,增强观众的感受。

五、舞台设施:剧院的舞台设施完备,包括机械舞台、电梯舞台和旋转舞台等。

舞台的设计合理,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演出需求。

舞台的背景幕布采用可互换的设计,方便快速更换背景,满足不同演出场景的需要。

六、舒适观演环境:剧院内部采用舒适的座椅,座椅之间的间距保证了观众的舒适度。

剧院配备了空调系统和新风系统,保证了观众在观演过程中的舒适度。

剧院还配备了卫生间和饮水设施等,方便观众的使用。

七、绿色环保设计:剧院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建筑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来满足建筑的能源需求。

剧院的室内空间采用了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设计,减少了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降低了能耗。

通过以上设计方案,合肥剧院可以提供一个现代化、舒适、环保的观演场所,为观众呈现高品质的演出。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_0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_0

京剧剧场的观众厅设计浅析摘要: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而京剧剧场是京剧文化的载体,观众厅又是整个剧场的重中之重,因此分析研究京剧剧场观众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人首先阐述了京剧剧场观众厅设计的一般原则,然后从京剧剧场观众厅规模容量、形式及视线设计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更好的设计建设好京剧剧场。

关键词:京剧剧场;观众厅;设计京剧是我国的国粹,然而京剧剧场作为京剧文化的载体,目前国内已建成的京剧剧场建筑在选址、观众厅、舞台、音质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剧场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

因此,传承京剧文化,建设好京剧剧场是当务之急。

京剧剧场作为一种功能性很强的文化娱乐建筑,对专业性的技术要求很高,而观众厅作为整个剧场的重中之重,如何使其更适合京剧演出,一直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1京剧剧场观众厅设计的一般原则为确保京剧艺术完美、不失真的表达,作为传播京剧文化的载体——京剧剧场应满足京剧表演的使用要求,并应考虑发展情况,同时也要满足观众的视觉、听觉和感觉的要求,因此在进行观众厅设计时需遵循“听好、看好、坐好”的原则。

(1)听好听好不仅是指听得清,还要保证让演员发出的原声传到每个观众耳朵时够真、够响,我国的京剧艺术历来是以自然声演出的,这就必然要求京剧剧场的观众厅具备很高的建声指标,因此,当代京剧剧场观众厅设计应把建声设计放在首位。

(2)看好京剧表演是一种近距离观赏艺术,要保证观众观赏到华丽的戏服、丰富的表演以及细腻的面部表情以致眼神等,这就要求京剧剧场观众厅能够提供优良的视觉环境,保证每位观众看得清楚。

(3)坐好坐好很容易理解,采用符合人体学的座椅高度、合适的排距、足够的宽度以及舒适程度较高的座椅便可。

2京剧剧场观众厅规模容量的探讨(1)规模容量恰当的规模容量是观众厅设计的首要决定因素,对观众厅的体型有着直接的影响。

针对前文提到的现存部分京剧剧场观众厅规模过大的问题,笔者接下来将对此展开“量”的讨论。

虽然观众对传统京剧剧场的演出效果普遍表示满意,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如果再建造如此小规模的剧场,不但满足不了需求量,反过来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毕竟建造剧场是一场耗资巨大的工程。

歌剧院观众席设计方案

歌剧院观众席设计方案

歌剧院观众席设计方案设计方案:1. 空间布局设计- 观众席采用半圆形的布局,以便让每个座位都能获得适当的视觉角度。

- 观众席分为数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不同的舞台视角。

例如,前排区域可提供更接近舞台的视角,而后排区域则提供更全面的舞台观看角度。

- 观众席区域之间设置合理的通道,以便观众流动和安全疏散。

2. 座位设计- 座位采用舒适的椅子设计,每个座位都具备良好的支撑和舒适度,以确保观众在演出过程中的享受。

- 座椅之间设置适当的间距,以方便观众行动和伸展。

同时,座椅之间的间隔也可以用于安装通风设备或放置个人物品。

3. 灯光设计- 观众席的照明设计应该考虑到观众的视觉需求和演出效果。

- 灯光设置应该能够提供适当的亮度和均匀的光线分布,以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

- 同时,灯光的亮度和颜色也可以根据演出内容的不同进行调整,以增强观众的观赏体验。

4. 声音设计- 观众席的声音设计应该能够提供清晰、均衡的音质,使观众能够听到演员的声音和音乐的细节。

- 安装合适数量和位置的扬声器,并调整其音质和方向性,使每个座位都能得到良好的音响效果。

- 同时,观众席区域的声学设计也应考虑到控制回声和消除杂音的因素,以提供更好的听觉体验。

5. 观众席装饰设计- 观众席的装饰设计应该与剧院整体的风格和主题相协调,营造出与演出内容相符的氛围。

- 使用舒适、耐久且易于维护的材料进行装饰,例如舒服的座椅面料和合适的地毯。

- 在观众席区域设置适量的装饰物,如艺术品、花卉等,以增加观众的审美享受。

注意:以上方案仅为初步构思,具体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预算和剧院特点进行进一步讨论和调整。

剧院建筑设计方案

剧院建筑设计方案

剧院建筑设计方案剧院建筑设计方案1. 引言剧院是文化艺术传承和展示的重要场所,其建筑设计方案的创新和实用性将直接影响到观众的舒适体验和艺术表演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个剧院建筑设计方案,以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艺术表演的质量。

2. 设计理念本方案的设计理念是“融合与展示”,旨在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创造一个独特而又舒适的观演空间。

3. 建筑布局剧院建筑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舞台区域、观众席和后台区域。

舞台区域将采用灵活的设计,可根据不同类型的演出来调整布景和舞台大小。

观众席将采用合理的倾斜设计,以确保每个观众都能有良好的视线和舒适的座椅。

后台区域将设有演员更衣室、化妆间、道具库等设施,以满足艺术表演的需求。

4. 空间设计本设计方案将建筑分为室内和室外两个部分。

室内设计将注重舒适性和功能性,包括观众席、舞台和后台区域。

观众席将采用舒适的座椅、合理的走道和良好的空调设施,以提供观众良好的观演体验。

舞台将配备先进的灯光和音响设备,以确保演出的效果和音质。

后台区域将提供舒适和便利的环境给演员和工作人员。

5. 外观设计为了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剧院的外观设计将采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的方式。

建筑外墙将运用具有地域特色的材料,如石材和陶瓷砖,以展示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

建筑立面将采用流线型设计,以增强剧院的现代感和艺术氛围。

6. 环境友好设计本剧院建筑设计方案将注重环境友好性,包括可持续性设计和能源节约措施。

建筑将采用自然采光和通风系统,以减少能源消耗。

屋顶将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以产生清洁能源。

建筑周围将种植适当的绿化植物,以增加空气质量和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7. 结论本剧院建筑设计方案通过融合与展示的理念,创造一个独特而舒适的观演空间,满足观众的需求,提升艺术表演的质量。

同时,本方案也注重环境友好设计,以减少能源消耗和提升建筑的可持续性。

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为例

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为例

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为例I. 前言-介绍剧院建筑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列举一些国内外优秀的剧院建筑-本文主要研究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的设计II. 空间规划与布局设计-论述文体中心A楼的空间规划和布局设计-从进入剧院、舞台、观众席等方面探讨空间布局对观演体验的影响III. 建筑外立面设计-分析文体中心A楼的外立面设计理念和创意-探讨建筑外立面设计对场馆形象和观众体验的影响IV. 灯光与声音设计-介绍文体中心A楼的灯光和声音设计方案-探讨灯光和声音设计对观演体验的影响V. 环境可持续性设计-探讨文体中心A楼的环境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分析环境可持续性设计对剧院建筑的意义和影响VI. 结论-总结本文探讨的内容,重点强调文体中心A楼的独特设计特色-提出改进建筑设计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展望未来剧院建筑的设计趋势剧院建筑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传统戏剧和音乐表演艺术的重要场所,也是现代戏剧、音乐、舞蹈、话剧、戏曲等多种文艺形式演出的现实需要。

在各个城市、国家和地区,人们通过剧院建筑来传承和发展艺术文化,实现文化交流和人类精神文明的蓬勃发展。

但是,剧院建筑的设计除了完成艺术表演的功能外,还应具有审美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创新思维价值等多重含义,因此,剧院建筑设计成为近年来建筑设计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点。

国内外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剧院建筑,如国家大剧院、林肯中心、歌剧院等,这些剧院建筑不仅形式美观、功能完备,更重要的是由于对于观众和演员等环节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设计,在实现文化艺术传承的同时,也让观众能够享受到最佳的观演体验。

在这些作品中,观众空间、舞台设计和声音灯光设计都是设计的重点,而外立面的设计也穿插其中,外立面不仅需要在建筑安全、装饰等方面本着服务于剧院功能的理念进行设计,还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文化地标。

本文将以黄岩综合服务中心工程文体中心A楼的设计为例,浅谈剧院建筑观演空间形式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观演建筑按其声学特性可分为两大类:音乐类与语言类,无论是哪一类设计,观众厅均为其核心空间。

观众厅的空间形态决定了一座观演建筑的定位及质量,观演建筑建设领导品牌——赛宾(中国)对其空间形态设计作一些探讨和总结。

一、观众厅的空间模式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

观众厅的空间模式,亦即观众厅的体形设计,对大厅的声音质量起着重要作用,是观众厅设计的基础环节。

观众厅发展至今有多种模式,最早的观众厅形式是矩形;传统歌剧院以马蹄形或接近马蹄形的U形平面为主,也有少量扇形平面;现代剧院,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后,产生了较多新的平面形式,主要包括了椭圆形、钟形、多边形和不规则形等。

1.马蹄形平面这种经典的平面对于大容量歌剧院是比较合适的。

它的内部空间围合,增加了演出的气氛,同时观众视距短,视觉质量较高;明显的缺陷是台口两侧观众的视觉效果差。

马蹄形的改进型平面则通过将台口两侧做成斜面,不设观众席,增强了中前区观众席的侧向早期反射声。

美国的肯尼迪演艺中心及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温州大剧院均采用此种方式。

2.扇形平面扇形平面最大的优点是观众席充分利用了舞台120°的展开角范围,以达到较大的观众容量。

当扇形角度比较小时,会使大量座席远离舞台,后排视距较远,直达声弱,且池座大部分座席几乎得不到来自侧墙的早期反射声。

因而,这种平面较适合于可用电声补充的会议中心观众厅,作为剧院使用则较少。

3.多边形平面多边形平面一般在侧墙设多层包厢或逐层向台口伸展的跌落包厢,加之其侧墙的倾斜增加了侧向早期反射声,不仅视觉、声学效果好,同时观众包厢与楼池座一起形成对舞台的围合效果,提高了观演的亲切感。

悉尼歌剧院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我们完成的温州会议中心、东莞大剧院也采用了这种平面方式。

4.不规则形平面不规则形平面较适合音乐厅、会议中心,在歌剧院中采用较少。

东莞大剧院观众厅在主体为多边形平面的基础上,后部根据平面条件层层后退,形成不规则形空间,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

在国内剧院设计中,这是第一例采用不规则形平面的案例。

5.钟形平面钟形平面的结构简单,台口两侧的斜墙面为观众厅提供了早期反射声,有较好的声学和视觉效果。

法国巴士底歌剧院、上海大剧院即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二、观众厅设计的技术特征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

随着各种技术的成熟、材料的完善及现代计算机智能控制的引入,观众厅设计日趋成熟,并表现出如下几方面的特征:(1)现代剧院更注重自然声演出的效果。

从自然声的实效出发,一般座位数控制在1800座以下,而不再追求过大的容量。

这也是综合建筑声学、视觉效果各方面平衡的结果。

(2)计算机智能化设计控制引入剧院设计。

通过计算机三维模型,可以模拟实际剧院的声场分布、视觉情况,大大提高了设计效率。

(3)灯具及调光设备的突破性进展。

长距离、高亮度的射灯和可控硅调光技术的发展,满足了多道面光及远距离追光的要求。

同时,灯具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有了保证。

(4)计算机控制下的舞台机械设备已趋于成熟和完善,基本上可以满足多种演出的特殊需求。

国内新建剧院大多采用欧洲经典的品字形舞台,舞台面可以平移、升降、旋转、倾斜,适应多功能需要。

(5)现代结构计算水平的提高,产生了许多新颖的建筑造型及布局。

两个观众厅空间可以上下重迭设置,并将两部分结构截然分开,以切断声桥的联系,保证了声学效果。

(6)舒适性设计被日益重视,更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三、观众厅的视线设计剧院观众厅设计的关键在于视觉质量。

东莞大剧院歌剧院观众厅人数为1605座,为了有热烈的演出气氛,便于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来,设计中采用了大面宽小进深平面,两侧另设计了三层侧包厢。

用这种布置方法,观众从三面包围舞台,演员与观众融为一体,缩短了视距,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效果。

但是,大面宽亦造成两侧观众的视角较小,侧包厢里视线遮挡严重的负面影响。

另外,观众厅的耳光室突出的后边墙亦对侧包厢观众席形成严重的遮挡。

在初步设计开始的阶段,我们就视线的硬遮挡、视角以及耳光室设计问题进行了反复论证,并请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作了专门的视线分析报告。

根据视线分析结果,我们发现问题的焦点在台口两侧的“金三角”地区。

首先,我们以保证视线质量为出发点,界定了以观众能看到舞台面表演区的80%为视角限制的最低条件。

以16m边界的台口为界,与80%表演区一起限定了侧边座位的范围,从而保证了座位视线水平角度的良好率。

设计的另一重点是解决侧包厢俯角及耳光室造成的硬遮挡问题。

根据相应规范,我们确定了包厢最大俯角的允许值为35°,通过调整三层侧包厢前后排高差及栏杆高度,使之基本无自身的硬遮挡。

结合两道耳光设计,将耳光室形状由原设计的四层波浪改为三层波浪,每道波浪形分别设置了耳光。

这样第一道耳光、第二道耳光、角度放缓的最后一道墙面满足了侧包厢的视线角度。

几个项目设计中,为了达到高音质要求,我们均采用了较高的视线升高值。

采用隔排计算视线时,根据不同部位C值取0.12~0.18m之间,达到了较好的视线质量。

从保证观众视觉质量角度出发,视线设计的第一要素是台口形状及尺寸,其次才是室内空间的形状及色彩效果,良好的视线设计应能尽可能使观众看到完整的台口范围。

四、观众厅的声学设计对于以演出歌剧为主用途的观众厅来说,建声设计是起决定性作用的,电声设计只能是补充。

相对而言,会议中心观众厅因为有了电声的辅助,因而建声对建筑体形等方面的限制相对少些。

在初步方案中,观众厅总体为多边形,后部局部采用渐退的布局。

为了保证最远程观众的视线距离不致过长,采用了大面宽,池座观众席在不算两侧包厢的情况下最大宽度达到了32.8m,这样造成了前、中座缺乏早期侧向反射声。

另外,计算机模拟显示,两侧包厢内部过深,声场不均匀明显。

原方案考虑帘幕可调混响装置,但可调范围较小,作用不明显。

针对初步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与建筑声学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声学研究室一起,在方案优化及初步设计时间,对观众厅作了较大的调整。

调整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体形设计调整,混响时间的控制。

1、体形设计体形设计主要解决声场分布、声扩散、早期反射声的分布、响度和消除音质缺陷等问题。

具体的措施为:(1)调整吊顶和台口前侧墙的角度以加强大厅前区的早期反射声和后座声级。

(2)抬高大厅两侧的部分座位,形成1m高的声反射矮墙,从而改善由于大厅太宽,使前、中座缺乏早期侧向反射声的状况。

(3)两侧包厢向前伸展,以提高包厢座位的声强,从而改善声场的不均匀度。

(4)大厅采用不规则形(包括墙体和吊顶)和凸弧形的栏板,有利于声音的扩散。

(5)降低台口高度,并相应降低吊顶高度,从而缩短了观众厅前区顶部反射声的时延间隙,增加了直达声强度。

2、混响时间的控制由于歌剧和交响音乐均要求长混响,因此,一方面厅内除座椅和观众本身的声吸收外,几乎不用吸声材料。

主要是尽可能降低座椅的声吸收,各接口用材尽量采用硬质板材。

一些具体构造手法如下:(1)后墙局部用少量吸声材料或扩散体。

(2)在楼座后区两侧设可调混响转体。

(3)可调结构反射面为20mm厚弧形木板,吸声面为25mm厚成品软包吸声板、留空腔。

(4)座椅设计采用背面木材,其余部分软包装的做法,从而使座椅对声音的吸收也得到适当降低。

东莞大剧院混响时间指标为1.3~2.0s,可调幅度为0.7s,其中0.5s由可调转体承担,0.2s由舞台上设置活动音乐罩获得。

其他设计指标为:响度(强度因子)G●mid3.5~4.5dB;明晰度C●50(3)为2~-2.0dB,C●80(3)为0~-3.0dB;早期反射声时延间隙t●1≤20ms;声场不均匀度⊿L●p≤8dB;噪声限值N≤30dBA,没有音质缺陷。

五、观演空间的舒适性设计浅谈剧院观众厅设计。

观演建筑发展至今,已基本解决了其技术难点及使用功能要求,对舒适性设计的要求逐渐成为视觉设计、声学设计之后的关注焦点。

从建筑空间尺度、观众席的分区布置、贵宾区域的布置,直到座椅的舒适尺寸、舒适性空调的合理运用等等,均是舒适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众席分区布置,使观众有较好的私密性和归属感。

东莞大剧院观众席共分为七大区:其中池座两侧配合声学要求升起成独立区域;楼座中央及后部独立升起部分成为贵宾区;西边侧墙各设三层包厢。

这样就形成了大而有层次的空间,且每个独立的区域都有其特别的空间效果。

尤其是两侧包厢,由于它们与舞台距离较近,观众更容易参与到演出中来;同时,它们又像悬挂于两侧墙的活动的壁画,成为独立于楼、池座观众席的特殊区域;又因其每个包厢人数不多,相对独立成区,往往会成为大公司、财团最喜爱的包厢区域,可以较轻松地边交流边看戏,不会影响到其他观众。

各城市的大剧院均除满足观演要求外,亦是重要的社会交往场所,贵宾席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交往人群的心理感受。

因而如何在创造优良声学效果的同时,充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及观众心理需求,设置合理舒适的贵宾席就成为观众厅设计的关键问题,因而贵宾席设计成为应首先考虑的。

在温州大剧院及东莞大剧院设计(图6c,4a)中,我们均将二层楼座中央后区设为独立的贵宾区,其后面为贵宾休息厅,有专门的贵宾电梯可以到达。

这种贵宾区的设置方式是当代国际上较流行的作法,上海大剧院、纽约林肯中心、大都会歌剧院均采用了这种方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需要保持私密及舒适的活动空间的重要贵宾来说,身居二楼中央比坐在池座前排更舒适、安全,又不会对普通观众构成影响。

另外,吸纳东莞大剧院业主的意见,我们借鉴了北京保利剧院的作法,在池座前8~10排中央增设贵宾区,保证了中央及省市主要领导在正式场合使用。

其优势在于:前排区域视距较短,视觉效果好;离舞台口近,便于领导在演出结束后上台慰问演出人员;第8排之前为中走道,便于领导疏散;同时第8排可以拆除用以安放临时小桌,可方便领导的使用。

这样,东莞大剧院有了池座前区、楼座后区、两侧包厢三种不同类型的贵宾区域,既方便了不同需求的领导、贵宾使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同时,分层次区域的贵宾席设置亦便于分档次售票,利于提高剧场的管理水平。

除了宏观的空间尺度、观众席布置外,落实到微观的座椅等也充分体现了舒适性原则。

剧院由于剧场规模、视角、视距各方面限制,座位宽度一般控制在550mm左右,排距在900~950mm之间,贵宾席座椅则放大至600mm宽、1100mm排距。

会议中心观众厅则因为在视线条件上限制较少,因而固定座位尺寸略为放大,一般可达到600mm宽,排距在950~1000mm之间。

高档的报告厅考虑到人进出方便及使用的舒适性,一般会将固定桌子尺寸设计为450~550mm,排距放大至1500mm左右,同时采用活动座椅,这样可以方便人们在后面出入而不影响其他人员。

观众厅作为一种特殊技术条件下的空间形态,建筑技术对其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