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分析
医院中药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医院中药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1. 引言1.1 背景介绍医院中药管理的规范性和流程化程度不够高,导致部分药品管理不规范,易造成药品混乱、管理漏洞等情况。
医院中药的采购与管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中药成分不够纯正,有的中药来源不明确,存在一定的质量安全隐患。
医院中药管理中也存在着一些人为因素,比如工作人员的管理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的培训与监督,容易导致管理混乱,不利于医院中药管理的规范化。
本文旨在对医院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医院中药管理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进一步提升医院中药管理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
1.2 问题现状医院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药材来源不明确:部分医院中药在采购环节存在不规范的情况,药材来源不明确,存在可能质量不达标或者混有其他有害物质的风险。
2. 药品存储条件不足:一些医院中药存储条件较差,长时间暴露在潮湿、阳光直射等环境下,导致部分药材受潮变质、药效降低。
3. 药物管理不规范:医院中药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容易导致药品误用、滥用、过期等问题。
4. 用药监测不到位:医院中药使用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无法及时发现药品安全隐患,增加了用药风险。
5. 人员培训不足:医院中药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不够,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管理漏洞和错误。
以上是目前医院中药管理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来改善。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医院中药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推动医院中药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提升。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医院中药管理工作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确保药材质量安全、合理使用药品、提高药品管理效率,有效维护患者用药安全。
通过对医院中药管理存在问题的探讨,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参考,提升其管理水平和能力,增强医院中药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医院药房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分析及改进药房管理的效果分析

医院药房中成药不合理处方分析及改进药房管理的效果分析医院药房是医院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部门,负责医院的药品管理、配药、发药等工作。
而在医院药房中,成药不合理的处方问题一直是困扰着药房管理人员和患者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医院药房中成药不合理处方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药房管理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成药不合理处方的原因分析入手,并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对改进药房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
一、医院药房中成药不合理处方的原因分析1. 医生开药不够科学、不够合理对于一些轻微的疾病,医生可能会为患者开具过多的药物,而且有时候可能会存在因为医生的处方切合度不够,导致患者的用药不够科学合理。
2. 患者求快感受不良药物有些患者对治疗的耐心不够,对药物的作用没有充分了解,片面追求治疗速度,可能存在自行购买药物或者网络购买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使用不当,造成用药不合理。
3. 药师对药物使用指导不够到位医院药房中的药师在配药发药的过程中,有时候对于患者对药物的使用指导不够到位,或者是因为工作疏忽导致患者使用过药的不合理。
二、改进药房管理的措施1. 建立严格的用药审核制度医院药房应建立严格的用药审核制度,对每一张处方进行仔细审核,确保医生开具的处方科学合理。
并且要加强对医生的培训,提高医生的用药水平,使得医生开具的处方更加合理。
2. 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医院药房中的药师需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对每一位患者都应该进行详细的用药指导,包括用药时间、用药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等,确保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减少用药不合理的情况。
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医院药房应该针对常见疾病和用药知识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宣传,提高患者对药物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的用药意识,以减少用药不合理的情况。
4. 完善药房管理制度医院药房需要完善药物的管理制度,提高对药品的管理水平,包括进货、出库、储存等环节都需要做到严格管理,减少药物的浪费和滥用。
中药饮片处方中不合理用药情况分析

中医临床用药中,普遍存在处方不合理问题,这是导致近年来中药饮片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增高的重要原因。
加强中药饮片处方分析,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中药饮片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指导。
本文选择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中药饮片处方1000张,总结不合理用药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抽取的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占处方总量的4.59%(1000/21806)。
处方来自各个门诊和科室,涉及初、中、高级医师,较具代表性。
1.2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院中药饮片管理规范》以及2010年版《中国药典》[1],通过列表分析、统计不合理用药记录。
2结果统计分析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后,发现98张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记录,部分处方不合理用药为2~3处。
主要不合理问题表现为毒性药物使用、用药种类过多、单味饮片剂量偏大、煎服法错误、临床诊断不规范。
具体情况见表1~5。
表1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中有毒药物使用情况表2处方用药味数统计情况表3处方中单味药物超量情况表41000张中药饮片处方临床诊断不规范情况表5煎服方法错误情况3讨论3.1原因分析:导致中药饮片处方出现不合理的因素较多,主要有:①医院缺乏专业水平高的药师。
负责审核中药饮片处方的药师不但需要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还需要有扎实的药学专业知识,尤其是对中药饮片的功效、炮制、适用范围、用法、配伍及禁忌,都要十分熟悉,否则很难对处方作出准确的判断与审核,也无法起到监督作用。
目前,医院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药师,在岗药师很少进修,业务技能不足,在审核药方时便容易出现不足[2]。
②国家关于药学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例如,2010版《中国药典》说明了中药饮片(包括有毒中药)的常规用量,对中毒剂量或极量均无规定,使得临床医师在用药时,无参考标准,药师在审核药方时,也无据可依。
3.2处方常见不合理情况:①临床诊断不规范。
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与处方医师的诊断经验、水平或习惯有关。
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原因分析

将朱砂安神丸与硫酸亚铁片合用, 引起药源性肠炎,壮骨关
节丸与雷公藤 多昔片合用 .增强 了药物 对肝脏 的毒性作用。
盈利为目的,患者购买中成药时,根本不问病因病机,使中 成药的用药指证不明确,从而促进了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 27 药品广告经营因素 一些不法厂家或药品经销商利用 . 电视、 报刊等媒体对中成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蓄意
1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原则
中成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经 方、验方或秘方的基础上制成的一种用于诊断、治疗和预防 疾病的特殊商品。故其使用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 治原则 ,在 充分了解疾病和药物的基础上,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地 使用,以最小投人取得最大的医疗和社会效益为 目的的原则 上进行合理应用。
2 护理因素 护理人员在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中起着重 . 4
要作用,她们能有效收集、及时反馈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引 起的不良反应,使临床医师对中成药的使用更加合理。如护 士缺乏对中成药不良反应、毒副作用的观察意识,将导致中 成药不合理应用。 25 中成药管理因素 中成药的管理混乱 ,给不合理应用创 . 造了条件 ,许多基层卫生院对中成药归档不明,分类不清, 把丸、 散、酒剂等归档在中药房,而把片剂、冲剂、胶囊、 注射剂等归档在西药房,中成药处方不单独开,与中药、西 药处方混开,中成药与西药同存共放在一个药品架,这就使 中成药无形的被西药化,而且西药房的中成药又多为西医师 处方,这就误导医师把中成药当成西药处方,患者把中成药 当成西药服用,使中成药失去了中医特色,从而导致了大量 的西药处方含中成药,也使医师习惯、自然地忽视了中成药 与西药的配伍禁忌,使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越演越烈。 26 T . O C药房因素 近年来 ,我国提倡处方用药和非处方用 药,目 前经国家批准,已有 1 个品种不同剂型的中成药被 6 0 遴选为第一批非处方药,这就意味着市场药店、个体医疗均 有中成药销售,由于药店从业人员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以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分析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河南郑州.45000)杨金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用药安全意识的提高,过去被认为相对安全的中药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和医药工作者的重视。
其实,中药的不良反应也时有发生,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笔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供同行们参考。
一、 对中药安全性认识的不足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天然的动植物,其中相当一部分药食同源,虽然也有毒性剧烈的,但可以通过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复方配伍与炮制、制剂技术而降低或解除毒性,因而相当多的医药工作者认为中药药性缓和,临床使用是安全的。
这种观念导致在使用中药时经常发生过量、长时间或不恰当用药的情况,甚至不辨证而滥用,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
也有相当多的民众认为中药安全、无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保健,不遵医嘱,迷信偏方、秘方、单方、验方而试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这就要求我们医药工作者不但自身要加强对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要做好对大众的正面宣传工作,从而减少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 中药自身的因素所致中药自身因素是导致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药材因素:(1)药材来源多样,品种混淆,真假难辨。
中药品类繁多,基原多样,导致商品药材中常常出现同名异物、品种混乱、真假难辨的情况,如采药不辨真伪、用药不知是非,极易引起中药毒副作用的发生。
如马兜铃科的关木通导致肾损害就是由于木通类植物基原混乱而导致误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再如广豆根和北豆根混用、关白附和禹白附混用、南北五加皮混用、独活和毒芹混用、九节菖蒲和石菖蒲混用等等所导致的不良反应等等,不乏其例。
还有不少中药形似而质不同而误用的,如把天仙子误作地肤子用引起的莨菪碱中毒、莽草误作大茴引起的中毒、莨菪子误作菟丝子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
(2)药材被污染。
随着野生中药材的不断匮乏和环境的恶化,中药在种植生长过程中常存在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增高、放射性元素和微生物污染等,还有人为在药材中掺杂污染的如在海马腹中加重金石粉、在猪苓上粘水泥等。
浅谈中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

存在着不合 理使 用 中药 的现象 , 成 了一些 新 的医源性 、 生 药
源性疾病 。现就 不合 理使用 中药 的常见原 因加 以分 析 , 同 供 行参考 。 1 中药处方不合理 。 滥用或误用 中药 】 医生处方项 目填 写不全 , 书写 不正规 , 服用 方法不 清楚 、
浅 谈 中药 不 合 理 使 用 的 常见 原 因
李奇 王翠丽
【 摘要 】 目的 分析不合理使用 中药 的常见原 因, 减少药源性 、 医源性 疾病 的发 生。方法 总结笔 者多年的临床经 验 , 搜集资料 , 探讨分析 。结果 合理 使用 中药 , 充分 考虑各种 因素的影响 , 就能减 少 中
2 中药质 量标 准不规范或 品种混乱
增加 , 甚至产生危害 的情况 , 如苦杏 仁 、 杷叶及 其 中成药 与 枇 吗啡 、 冷丁 、 酸可待因等麻醉 、 杜 磷 镇静 、 咳药合用 , 导致 止 可
患者呼吸衰竭 。中成药 成分 复杂 在与 其他 药物 尤其 是西 药
配伍应用时更应 注意 ; 如能合理 联用 , 以增 强疗效 , 可 发挥 免 疫 调节作用 。如逍遥 散与西药催镇静 药联用 , 可提高对 失 既 眠症的疗效 , 又可逐渐摆脱对西 药的依赖 性 ; 然而配 伍不 当 , 不但起 不到治疗作用 , 还会引起不 良反应 。如临床 诊断为慢
21 0 0年 9月 第 4卷 第 1 7期
C i JMo rgAp lSp2 1 V 14, o 1 hn dDu p ,e 0 0, o. N .7
・
1 5・ 3
避免或降低不 良反应和并发症 的发生率 , 但长 期使用 或大剂 量使用米非 司酮 的安全性 则令 人 担心 , 主要是 三个 方面 : 抗 皮质激素 的不 良反应 , 功能 损 害 , 宫 内膜增 殖症 。笔者 肝 子 在临床观察 到 , 每天用 药 2 g或 以下剂量 连续 3~ 5m 6个 月 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 出血是 比较安全 的 , 即使 有不 良反应也 会在停药后很快恢复 , 不会对患者造 成不 良后果 。临床结果
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及对策

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摘要:近年来,关于中成药的研究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随着研究和开发的深入,中成药在临床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各种各样的中成药制剂也随之产生,并得到了广大病人和医务人员的青睐。
这些制剂有着简单、便于携带的特点,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问题,尤其是在某些西式医院里,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使得中成药的疗效大大下降,造成了中成药的大量损耗和浪费,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险,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制约中医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中成药;不合理使用;常见原因;对策前言:在中医院的临床工作中,中药以及中医手段的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些作用中,中药饮片是中医用药的精髓所在,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的理论指导下,以中草药(中药饮片)为主要原材料,按照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制剂标准,按照特定的生产工艺和制剂标准,制作出了不同剂型的中药产品。
这两种药品的正确使用与病人的生活和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
近几年,我国中医药用药种类增多,用量增多,但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现象。
旨在探索在中医辨证论治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从而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1中成药不合理使用的常见原因分析1.1用法用量不当一直以来,很多人都以为,中药没有任何副作用,没有什么剂量限制,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想加多少就加多少。
所谓药到病除,就算是中药,也会有副作用,所以还是要限制服用的好。
近几年来,因用药不当而导致中成药中毒等副作用的病例呈上升趋势。
例如,因食用过多而造成人参误用症候群,严重者会出现失去自我意识、神志不清的情况;安宫牛黄丸致水银中毒所致的肾功能衰竭,等等。
感康敏片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药物,临床上常伴有急性肝损伤的病例。
事实上,中药的用量是有讲究的,太少了,药效发挥不出来,太多的话,会造成不良反应。
1.2含毒性药品的不合理应用一系列不合理的用药问题,都是由临床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等因素造成的。
例如,一些中成药由于其本身含有一些有毒的物质,如果服用不当,会对病人产生很大的伤害。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中药注射剂是一种含有中药成分的注射剂,具有快速高效、方便易用等特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但是,中药注射剂也存在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血管损伤、药物相互作用等。
本文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进行分析,以便对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不正确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与西药不同,很多时候是针对一些中医证候和疾病的综合治疗,而非局部症状治疗。
如果使用中药注射剂的适应症不正确,会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二、中药注射剂治疗方案不合理中药注射剂存在多种治疗方案,每种方案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导。
如果使用方案不合理,例如剂量过大或过小、用药频率不当、联合用药不当等,都会导致不良反应。
三、药品质量问题中药注射剂的药品质量是影响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中药注射剂药品质量不好,例如药材来源不清、提取工艺不当、添加剂不规范等,就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该选择有信誉的制药厂家和药品代理商,确保药品的质量。
四、患者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不当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物剂型,尤其需要注意使用时能否和患者基础疾病及同时使用药物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如果中药注射剂与患者原有药物有冲突或交互作用,在使用时就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五、专业知识不足中药注射剂的制备过程、药理学、剂量、配伍等需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的医生和护士负责,并且需要有规范的用药流程和记录制度。
如果医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或不规范使用,就会影响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
六、不良事件上报不足中药注射剂是一种特殊的药品,因此需要加强不良事件的上报和监测。
如果不良事件上报不足,就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也会影响临床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用药适应症、剂量、联合用药、药品质量、用药相互作用、专业知识、不良事件上报等多个方面。
因此,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药指导和制度操作,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11月第16卷第22期中医中药CHINA MODERN MEDICINE 中国当代医药中药的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具有天然性,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临床疗效好等诸多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患者的欢迎,但是,一种中药往往有多种用途,一种疾病往往应用多种中药治疗,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相当多。
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一些中药的毒、副反应或使用不当造成的后果较严重。
笔者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许多患者存在着不合理使用中药的现象,生成了一些新的医源性、药源性疾病。
现就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加以分析,供同行参考。
1中药处方不合理,滥用或误用中药[1]医生处方项目填写不全,书写不正规,服用方法不清楚、不详细,或出现配伍禁忌现象;或忽视中医辨证论治,组方不科学,盲目滥用作用近似的药品;有的药名用同音字代替,或用符号书写,造成错配、误配、漏配等现象;一些处方药味过多,用量过大,既浪费药材,又贻误病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中药质量标准不规范或品种混乱全国各地有许多中药炮制方法,炮制品种尚未统一,地区习惯和地方规定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2]。
有些中成药品种在不同地区有组方配伍、制剂工艺质量检验标准和应用习惯上的明显差别,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缺乏准确性和把握性。
我国中药品种繁多,特别是近年来,中药新制剂、新工艺不断增加,有许多中药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进行临床观察;中药混乱品种、伪劣品种、代用品种及同名异物、同物异名较多[3],给用药造成困难;老药、老方新用,一药、一方多用,中药综合应用等,还处于探索阶段,有的尚无定论;疗效近似的中药品种、紧缺品种相互间的变通使用一直较为混乱,影响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
3中药及中西药合用或联用从现有的研究情况来说,对中药“七情合和”配伍原则方面的研究还很肤浅、不够深入,缺乏客观或量化指标。
特别是对于中药“十八反”、“十九畏”的研究还不够明确,一直遵循古人的经验;而临床中又有许多禁忌中药合用后效果较好的例子,还有待于现代科学方法的研究、证实。
有的中药合用后对病症有主要治疗作用的疗效被拮抗或抵消,甚至产生毒性或副作用;有的产生物理的、化学的配伍变化等。
近年来国内外的中西药配伍复方制剂以及中成药与西药配伍应用的种类日益增多,有的产生了协同作用,效果比单用好;有的则可能降低疗效[2]。
如一个常见的咳嗽病症,有的患者在服用含氰苷的苦杏仁的同时又加可待因,在服用含生物碱的川贝母、黄连的同时又服用含氨茶碱类西药,最后发挥疗效的究竟是中药还是西药,还是共同起效,产生了怎样的配伍变化等,都需深入研究增加认识。
在临床中确实也产生了一些由于合用不当而导致毒性增强,不良反应增加,甚至产生危害的情况,如苦杏仁、枇杷叶及中成药与吗啡、杜冷丁、磷酸可待因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合用,可导致患者呼吸衰竭。
4患者对中药治疗的选择性低一般来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病人不能遵循医嘱和预定的治疗原则合理用药,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4]。
如中药汤剂煎煮不当,服用不得法;有些患者认为中药汤剂服用困难,在服药时大打折扣或不能坚持服用而达不到治疗效果;有的病人对中成药说明书持想当然的态度,只看适应证和作用范围等项目就盲目服用;也有人把一些中药当作无副作用的滋补品而长期大剂量服用。
因此,减少病人对中药治疗依从性是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5中药使用与中医理论相脱节[4]许多中医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只重视临床,对中药来源、采集、加工炮制、真伪鉴别、新制剂等不熟悉或重视不够。
而中药生产、供应部门对中医临床如何合理用药多不过问,出现盲目生产、加工和销售中药的情况。
如20世纪90年代中成药研究方面出现了不少课题设计脱离了中医药理论的现象;有的大搞中成药加西药的简单配伍;在中医医院内部,一些疗效可靠的新药,往往由于临床医生没有及时掌握,或由于自身的认识局限而得不到运用;临床医生在实践中总结的处方有些药剂人员加工制备成中成药后,疗效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等。
6对中药不良反应缺乏系统研究与认识中医药界俗称“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反映了对中药的片面认识。
特别是近年来,有关中药服用不当而引起中毒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报道有所增加,许多传统认为无毒的中药发生了中毒现象。
如过量服用人参而引起的“滥用人参综合征”,严重者可发生丧失人格感和精神错乱;木通能导致肾衰;服用甘草过量会产生“假醛固酮症”等。
一些中成药服用后产生过敏或毒性反应者更不鲜见,如消咳喘引起心律失常,安宫牛黄丸引起汞中毒性肾炎等。
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分析刘金凤1,王伟2,董国力2(1.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吉林四平136001;2.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药剂科,吉林四平136000)[摘要]总结笔者多年的临床经验,搜集资料,探讨分析不合理使用中药的常见原因,减少药源性、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合理使用中药,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就能减少中药的毒、副反应。
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合理使用中药,把中药的不良反应降到最低。
[关键词]不合理使用;中药;药源性疾病[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 )-089-02892009年11月第16卷第22期中医中药中国当代医药CHINA MODERN MEDICINE综上所述,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应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避免药源性疾病发生。
[参考文献][1]周丽梅.浅谈半夏及其伪品的鉴别[J].中外健康文摘,2007,4(11):164.[2]何菊英.浅谈中药不良反应[J].中国实用医药,2007,2(36):177.[3]董国力.老年人中药的使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1(12):45-46.[4]高建,张平.中药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中医药研究,2008,16(5):61.(收稿日期:2009-08-18)李遇春教授长期从事《金匮要略》以及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
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尽量做到“药随证变”、“有是证则用是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
除此之外,还特别喜欢针灸,故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并用往往可使疗效大大提高。
李遇春老师虽擅用“经方”,但决不排斥各家,对古今中医各家均有涉猎,上溯汉唐,下至明清,乃及近、现代各家精华无不汲取之,熔“经方”、“时方”于一炉。
李遇春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善治中医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以下介绍几首李老临床常用的验方以及心得体会,供大家临床参考。
1清眩止呕汤由生龙骨、生牡蛎、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天麻、生姜、藿香组成。
本方适用于梅民埃病眩晕呕吐者。
梅民埃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内耳迷路水肿,平衡失调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
有关本病历代多有论述:《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济生方》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根据临床观察,本虚标实是眩晕发作之根本,脾虚生痰,痰饮内停,加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引动伏痰,痰湿内蕴,痰浊蒙蔽清阳而致本病。
脾虚为本;湿痰壅遏,肝风上扰为标。
本方由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成。
泽泻汤方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1],主治支饮冒眩证。
冒眩,即头昏目眩。
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
这和梅民埃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
泽泻汤药仅两味,由泽泻、白术组成,但功效甚捷。
方内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且不伤阴;白术健脾燥湿,运化水湿;二药合用,使水湿浊阴之邪下降,清阳得清而病自解。
清人林礼丰[2]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
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
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
夫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
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
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
然犹恐水气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之必筑防也。
”他的话反映了泽泻汤证的病机和治疗的意义。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语》,其功效为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二药合用为君药,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故《脾胃论》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辅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祛湿;生姜、甘草调和脾胃;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本草图经》云:“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生龙牡镇静安神、平肝潜阳。
全方配伍得当,共奏健脾利湿,化痰定眩之功,对消除迷路水肿有明显效果,协助恢复正常平衡,标本兼顾,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如舌红少苔乏津者,加黄连,疗效更佳。
2养血生发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菊花、桑叶、黑芝麻、桑椹子、制首乌、黄芪、肉苁蓉组成。
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脱发者。
脱发,俗称“鬼剃头”、“油头风”,《内经》称“发堕”,临床上以头发大片脱落和稀疏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有眉毛、胡须的脱落。
为临床常见病症,虽对生命无威胁,但对患者的外部形象却可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常使中青年患者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
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赖血以养,但发的生机根源为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润泽,故有“肾,其华在发”之说,所以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
同样,肾精的盛衰也可影响头发的生长,故临床所见的脱发等与毛发有关的病症,常与肾精有关。
又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滋生,故有“肝肾同源”之说,二者常互相影响,故肝肾精血不足可致脱发。
另一方面,肝肾之精血欲上输头部,濡养毛发,还需依靠气的作用。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徐建虎1,师常喜2,李遇春*(1.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2.银川市中医医院,宁夏银川750001)[摘要]李遇春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疗效满意。
[关键词]中医;金匮要略;经方[中图分类号]R249.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1(b )-090-02*通讯作者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