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11 《包身工》 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材说明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的报告文学,真实地描述了19世纪30年代国统区一日本纱厂中国女童工在纱厂非人的生活、劳动情景,阐述了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力地揭发了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经济掠夺。
教学重点1.按“预习提示”熟读文本,能复述包身工一天中几个重要节点的生活、劳动情况,并理清“芦柴棒”,小福子的遭遇。
2.掌握本报告文学多种表达技巧并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梳理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壮大的原因及作者的立场。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借助点面结合、类比、对比、比喻等多种文学表达技巧写人记事揭示主旨的写作手法。
2.学习并培养对弱小者给予同情帮助的人文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善于发现问题并智慧地解决问题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资源1.山西黑砖窑虐童事件图片2.库车协益纺织有限公司车间生产视频资料3.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2分钟听关于夏衍“叫”“请”不同的人文关怀故事,走向他的报告文学《包身工》。
二.中心思想2分钟本文运用多种写作技巧,以主副两线交织描写包身工生活,劳动情景,穿插着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的脉络,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中外反对派相互勾结,压榨剥削中国劳工的罪恶行径,表达了对包身工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并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三.合作探究发现问题3分钟老师:针对上述中心思想,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至少一个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1、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举例分析2、梳理出文中有哪两条主副线索?3、你能简要复述包身工的生活、工作情景吗?4、你能整理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的脉络吗?5、作者对包身工及其制度的态度是什么?四. 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25分钟可以是以下答案,也可能不全面,老师视具体情况予以帮助(1)写作技巧方面:点面结合,类比法,对比法,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
(2)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天起床,早餐,上工,收工的生活、老动画面——悲惨命运副线: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膨大及灭亡的历史趋势——必然性(3)包身工的凄惨命运吃:穿:住:行:劳动:(4)包身工制度产生发展膨大的原因探究外因: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

语文《包身工》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2)学会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和同情,理解劳动者的艰辛。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和劳动者境遇。
(2)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夏衍及课文《包身工》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包身工的同情和关爱。
(2)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劳动者境遇的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空间。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包身工》,谈谈你对劳动者的认识和体会。
2. 选取一部你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主题思想等,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存在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精品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中的一篇《包身工》。
文章以真实生动的笔触,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生活状况,深刻揭露了旧中国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特点;掌握重要词汇、句子和段落。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认识到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爱。
2. 学习并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文章的艺术魅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学习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旧上海纺织厂的照片,引发学生对包身工生活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2)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如: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等。
(3)讲解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如:采访、观察、思考等。
3. 课堂实践:(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分享自己的见解。
(2)例题讲解:分析文章中的精彩句子,学习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3)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关于身边劳动者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包身工》2. 内容:主题思想: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关爱劳动人民。
艺术特色:生动的描绘、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思考。
报告文学写作方法:采访、观察、思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一位劳动者为对象,运用报告文学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小短文。
2. 答案示例:《我眼中的环卫工人》通过观察和采访,我了解到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他们每天起早贪黑,为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巨大努力。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一《包身工》教案3.docx

包身工教学目标1.介绍报告文学及其特点2.注意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来组织材料,以分析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相互交织。
3.体味词语,尤其是在特定情境下词义发生较大变化的词语。
[来源:GkStK. Com]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线与副线2.体味词语的变化[来源:学7优5高0考g网kGkStK]课时安排[来源:GkStK. Com]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默读课文,结合自读提示,思考三个问题:1.自读提示屮写了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以“分析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请试从文章当屮找出,哪些段落是作为包身工一天活动的主线而出现, 哪些段落是作为介绍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而存在的副线。
2.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式在特定的环境下词义发生了变化,因而导致所蕴涵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出这些词语句子,加以体会。
3.文中写到包身工遭遇时生发出许多联想,从而使文章更具感情色彩。
请找出这些出现联想的地方,并加以体会[来源:GkStK. Com]三.解读课文1.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组织材料的主线”和以“分析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为副线”具体分法如下:[來源:高[考.••试<题・••库GkStK]包身•起床(1 -4)(5——8)包身工制度的形成插工二•早饭(9——-11) 入的(12— -17)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分—- 三.上工(18——23) 析天(24- -—25)包身工制度的趋向四.放工(26——30)五.总结(31——33)副线:成因是灾荒年,从农村骗来[来源:学7优5高0考g网kGkStK]发展是因为可靠、安全、低廉[來源:学7优5高0考g网k]2.文屮哪些词语或句式在特定情境下词义发生了变化——比如“慈祥”和“佳肴”。
都运用了反语,本义是“凶狠”和“残羹冷炙”,用在这里突出讽刺意味。
一一又如“饲养”。
本指喂养动物,用在文中说明资本家根本不把包身工当人看待,像喂养动物一样饲养小姑娘,从中牟利。
高中语文人教版文必修一第四单元11课《包身工》教学设计

《包身工》教学设计巧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关注人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思考文章是如何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结合起来的。
3、体会本文点面结合叙事写人的写作手法的好处教学难点:认识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的反人道本质。
一、导入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在95岁的高龄那年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作者作品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这么多,为什么他仅仅对《包身工》给予了这么高的评价?今天让我们走进夏衍的《包身工》。
二、文体及背景介绍1、文体介绍《包身工》属于报告文学。
(板书)( 同类题材有初中的《地质之光》、《谁是最可爱的人》)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
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
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
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
(板书)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
三、整体感知过渡句:作者当时搜集的材料很多,有新闻事实也有背景材料,如何把这些材料组合起来呢,这的确得下一番工作。
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学习学习作者是如何把庞杂的材料组合在一起的。
1、速读课文1--34,回答下列问题问题:这部分主要写了什么样的新闻事实?按什么顺序写得?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写得?明确: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的三个主要场景,从住、吃、穿及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

高一语文《包身工》教案(精选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报告文学》,具体内容为《包身工》。
课文详细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苦难生活,展现了旧社会底层工人的悲惨命运。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掌握文章的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2. 通过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包身工苦难生活的同情,培养学生关爱弱势群体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分析课文叙述手法和表达技巧。
重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旧社会纺织厂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包身工的生活环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照片反映了哪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包身工的报告文学,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3. 分析课文4. 例题讲解a. 针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分析其表达技巧和作用。
b. 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如何从叙述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5. 随堂练习a. 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分析课文中的典型句子。
b.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文章。
6. 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包身工的生活状况。
b. 分析文章中的表达技巧,举例说明。
2. 答案:a. 包身工生活状况:衣、食、住、劳动条件极差,受到工厂主和包身工头的剥削和压迫。
b. 表达技巧:对比、讽刺、抒情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2. 拓展延伸:a. 让学生了解旧社会其他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进行横向对比。
b. 邀请历史老师讲解旧社会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包身工》优质教案《包身工》教学设计《包身工》是一篇比较长的报告文学,也是报告文学的代表作品,不管是写作技巧,还是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地方。
讲解这篇文章,我在充分的阅读文本和深入探究之上,想探索出一条长文短教的路劲,在删繁存简的基础上,我指定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典型的细节和典型的场景,让学生慢慢体味作者表现包身工命运时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技巧,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
2.难点:归纳报告文学特征,领会文章深层次情感。
三、安排课时:1课时四、教学步骤课文讲解一、导入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作者说:“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因为这里是人间地狱。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作者也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又是一个什么地方呢?(板书:《包身工》 夏衍)二、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学生诵读目标)1、感受包身工悲惨命运2、掌握报告文学的特征3、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文章主题三、解读文本(一)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思考:你认为文中有哪些震撼人心的地方?(细节、场景)学生找:(1)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被骂做“猪猡”的人。
跟着这种有威势的喊声,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很快地就像被搅动了的蜂窝一般骚动起来。
(脏乱差)(2)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
她们会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下就公然在男人面前换衣服。
(成年的女孩子丧失掉了羞耻感,可见在压迫和折磨之下精神的麻木,也突出剥削者凶残到何种地步)(3)所谓粥,是用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加上很少的碎米、锅巴等煮成的。
人教版《包身工》教案

人教版《包身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夏衍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对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描绘。
(3)了解旧社会包身工的悲惨遭遇,认识旧社会的黑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了解包身工的历史背景,增强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制度的批判。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热爱新生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包身工》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2. 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领会作者对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描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如“包身工”、“契约工”等。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包身工》的相关资料,包括作者夏衍的简介、课文背景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夏衍及其写作背景。
(2)提问:“包身工”是什么?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解释不理解的专业术语。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学生感受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同情,对旧社会黑暗制度的批判。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谈谈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情感态度的把握。
6. 课后作业(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总结学习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一《包身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结构线索,学习点面结合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4、了解抗日战争前夕国统区黑暗的包身工制度
教学重点: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
2、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和点面结合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1、本文是作者1936年春以夏衍的笔名发表在《光明》杂志上的一篇报告文学。
2、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崩溃,农民大量破产;另一方面日本纱厂在上海大力扩张掠夺;日本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同时避免工人罢工,大量雇佣破产的农家妇女来当包身工,用这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这篇报告文学就是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的罪行而进行的有力揭露。
因而本文正是反映30年代中叶,一、二八事件之后到七、七事变以前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
二、作者介绍: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
代表作品《包身工》、《上海的屋檐下》。
三、报告文学: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问题文体。
它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任务,反映人民群众多姿多彩的生活,揭露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
它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的总称。
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四、结构把握
(一)先由两个问题的设置引发同学对文章的感知和对包身工生活的了解
1、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包身工”这个名词?(二三十年代在上海东洋纱厂里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
)
2、包身工过着怎样的生活?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的?
(每天紧张的生活安排,恶劣的生活条件——吃、住、工作环境和工资,残酷的惩罚,麻木的精神、“严密”的统治)时间顺序
(二)再让同学按时间顺序自主找出全文的结构(文章重要选择了几个场面对包身工进行描绘)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三)自然过度到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议,并作一定的分析
(四)归纳双线结构,把握文章层次
这篇报告文学材料丰富,画面广阔,揭示深刻,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形式。
主线:以时间为序,描绘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和劳动画面:清晨起床→吃早饭→上工→黄昏收工。
这四个片段从生活条件恶劣、劳动条件恶劣两方面形象地反映出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和劳动情况。
副线:综述包身工制度各方面的情况。
五、板书设计
板书
新闻事实(明)新闻背景(暗)表达方式
时间场面特点细节描写
四点一刻
1-11 晨起
1-6 住宿低劣工房大小尺寸;
躺的人数;慌乱骚动的行为动作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7-11 补叙—包身工的身份、来历
四点半钟
12-22 早饭
12-14 饮食粗劣对板凳、餐具;对“薄粥”质地;
刮粥、拌粥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5-22 说明、议论-雇用原因
五点钟
23-34 上工
23-32 工作条件恶劣小福子受罚挨骂包身工制度的恶果
33-34 插叙、说明-威胁(音响、尘埃、湿气)、危险(殴打、罚工钱、停生意)六点钟
35-50 放工
35-47 命运悲惨芦柴棒被搜身包身工制度的结局
48-50 抒情、议论-同情、控诉
六、教学后记
本篇文章篇幅较长,课堂上让学生长篇阅读很影响进度,所以课前需要布置预习。
而文章的时间结构相对好把握,重点在于对包身工悲惨生活的感受和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
在有意识的引导下,同学们都能较准确的发现问题并合理把握全文结构,但是,由于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时间的把握不到位,还有就是主线与副线之间的连贯比较牵强包身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1、学习点面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体会语言的表现力。
教学过程:一、回忆文章的线索、结构及点面结合的手法
让学生上台讲述包身工的生活顺序和生活场景
二、问题设置,深入分析理解文章
1、本篇新闻除了写包身工外还提到哪些人或者相关的物,有什么用意?而他们又是如何对待包身工的?
以外来工人为突破点,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文章中的相关材料,再由学生解释,老师作一定的评讲(对比)(烘托出包身工境遇的悲惨)
2、本篇新闻材料及其丰富,作者是怎么来处理的?
(点面的结合,在以时间顺序为基本结构的基础上适当的补叙和插叙)
三、板书设计点面结合:
点面
一个工房八十个工房
芦柴棒被打整体进食
小福子被打受罚整体劳动环境(三大威胁、危险)
芦柴棒被搜身带工老板两年来的压榨
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
典型事例:锅焦、残粥+清水=“美食”
典型细节:小便、夺马桶
四、教学后记:在大概了解包身工生活和全文的基本结构后,第二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因为在备课时,我留有相当的余地,在课堂上不断的启发学生,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的特点及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2、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意识。
教学过程:一、分析文章最写作特点:
1、选材精当,有感性地表现了包身工生活情况的材料,也有理性的分析、议论,具体地统计数字;既有面上反映一般情况的材料,也有点上的反映个别典型的材料。
2、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结构安排恰当。
4、语言生动有力。
二、总结全文:本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接黎明。
三、文章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能否适当举例?
(比喻、对比、反语、排比)引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的材料,并通过分析来评讲文中包身工生活的一些细节场景和其语言的表现力
例:
1、“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要用“饲养”这个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用他们多年熟练了的,可以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这一句中也用了“饲养”一词,其作用与表达的感情有没有不同?
明确:用“饲养”一词是运用了比拟(拟物)的的修辞方法,这词在两句中作用和表达感情是不同的。
在前一句中,揭露了资本家不把包身工当人,表现了作者愤怒的心情;在后一句中是描写农民的贫困,无力抚养儿女,只能像饲养牲畜那样对待他们,表现了作者同情。
2、第3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开头连续用了五个“没有……”,用排比的句式表现了作者对包身工处境的同情;又用“没有……”和“有时是……”对比,揭露包身工制度的残酷,野蛮,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怒。
3、“黑夜,静寂和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句中的“黑夜”象征着什么?黎明象征着什么?用“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黑夜象征着旧社会,黎明象征着光明的新世界;“毕竟”一词表现了作者对新社
会出现的坚强信念。
小结: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献出了无数的眼泪、血汗与生命。
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我们要居安思危,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
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关注人权。
四、教学后记:,第三课时的重点是深入分析和理解课文,学习文章语言、修辞手法等,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堂气氛好,达到预期目的,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问题并发现问题。
当然,限于个人水平,课文没有深入不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