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分析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分析

---------------------------------------------------------------最新资料推荐------------------------------------------------------生态建筑案例分析分析生态建筑案例分析生态建筑简介科技生态建筑简介生态建筑是尽可能利用建筑所处的环境特色与相关自然因素,使之符合人类居住,同时尽可能不破坏所处环境因素循环,并尽可能确保当地生态系统健全运转。

建筑的发展历程:是伴随着人类进步而进步的 1 1. . 生态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朴归真,融于自然。

2 2. . 智能化:高科技的运用。

3 3. . 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人类。

生态建筑的设计意义生态建筑的意义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态危机 1. 人口的增长 2. 非可持续发展方式 3. 能源危机 4. 自然灾难 5. 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生态建筑的意义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27.8%。

1 / 7我国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条件呈现夏热冬冷的特点,因此我国的建筑耗能量巨大,燃煤排放了大量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始于80年代初期,截至2002年,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仅为2.3亿平方米。

在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面积当中,只有五六千万平方米是节能建筑,仅占3%左右,其他97%都属于高耗能建筑。

为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

通过模仿高效率的自然结构,利用地方材等对对自然的尊重。

赖特将建筑视为有生命的有机体,提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有机建筑理论。

生态建筑案例

生态建筑案例

生态建筑案例生态建筑是指在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生命周期中,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资源,提高建筑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人文关怀。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成功的生态建筑案例。

首先,位于中国上海的绿地中心是一个典型的生态建筑案例。

这座高层建筑采用了多项节能技术,包括双层玻璃幕墙、光热利用系统、太阳能发电系统等,使得建筑能源消耗大大降低。

同时,建筑屋顶设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城市环境,还具有保温隔热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室内空调的能耗。

此外,绿地中心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上也十分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为城市注入了一道绿色的风景线。

其次,位于挪威的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总部办公楼也是一个杰出的生态建筑典范。

这座建筑利用了当地丰富的水资源,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供暖和制冷,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

此外,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减少了对人工照明的依赖。

在室内装饰方面,斯堪的纳维亚航空公司总部办公楼也注重环保和健康,采用了低VOC的装饰材料,为员工营造了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最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碳中和建筑项目更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生态建筑典范。

该项目的建筑采用了木结构和钢结构相结合的设计,大大减少了对水泥和混凝土等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建筑的碳排放。

此外,建筑屋顶设置了大面积的太阳能电池板,实现了能源的自给自足,甚至还能向周围的社区供电。

在室内装饰和家具选择上,碳中和建筑项目也力求环保和可持续,采用了大量回收利用的材料,为建筑注入了浓厚的生态气息。

这些生态建筑案例充分展现了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和实践成果,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生态建筑案例

生态建筑案例

生态建筑案例生态建筑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使用和拆除等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建筑。

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佳利用。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典型的生态建筑案例,以期启发更多的人关注并投身于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

首先,位于美国纽约的帝国大厦是一个著名的生态建筑案例。

这座摩天大楼在进行翻新时,采用了大量的节能材料和技术,如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利用雨水冲厕等。

同时,大厦内部还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如再生木材、再生玻璃等,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帝国大厦的翻新工程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典范,为后来的生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次,荷兰阿姆斯特丹的The Edge办公大楼也是一个杰出的生态建筑案例。

该建筑利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如智能照明系统、可再生能源等,使得建筑能够自给自足地提供所需的能源。

此外,建筑内部还设计了大量的绿色空间,如屋顶花园、室内植物等,为员工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的工作环境。

The Edge办公大楼的成功建设,为全球范围内的生态建筑树立了榜样。

最后,中国的北京国家体育场“鸟巢”也是一个突出的生态建筑案例。

这座建筑采用了大量的可再生材料,如竹材、再生钢铁等,并且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

同时,鸟巢还利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设计,减少了对人工能源的依赖。

鸟巢的建设不仅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也为中国的生态建筑树立了榜样。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是当今建筑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最佳利用。

帝国大厦、The Edge办公大楼和鸟巢等案例为我们展示了生态建筑的魅力和可行性,希望这些案例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共同为地球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

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

尽可能利用当地环境特色以及相关自然因素,在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保证生态系统健全运转的前提下符合人类居住的需求的建筑,称之为生态建筑。

建筑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进步而进步的现代生态建筑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生态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朴归真,融于自然;智能化,高科技的运用;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人类。

1 生态建筑的意义1.1 生态建筑的设计意义 生态建筑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态危机,人口的增长,改编非可持续发展方式,对能源危机,自然灾难,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都有着积极地影响。

1.2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 从统计上看,我国的建筑能耗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递增,1970至1980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10%,到21世纪初已经增长至27.8%。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化石燃料,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需要冬季供暖,消耗了巨大的能量,与此同时也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地破坏了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通过建筑设计的改进进行节能,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初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也只有2亿平方米左右。

每年,我国新建成建筑面积在20亿平方米左右,而其中节能建筑总面积在4%以下。

因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来推广节能建筑。

2 生态建筑的思潮演变2.1 早期注重生态的现代建筑思想 有机建筑理论是由赖特提出的,他认为建筑与环境应该统一起来,建筑应该是有生命的。

因此通常使用模仿自然结构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同时也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

2.2 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思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生物气候地方主义”首次在一本著作中被提出。

这种观点将地区,环境,人体感官作为设计的重要参考。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则是,用改编建筑构造的设计来改变建筑内外部气候,达到使人体感官舒适的目的。

对本地建筑的构造与风格进行发掘与再创造以适应当前设计的方式是地域性建筑的观念。

2.3 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从早期停留在关注气候与生物的反应到如今运用替代能源以及发展建筑生态新技术,生态建筑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及实践案例研究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及实践案例研究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及实践案例研究随着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行业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因此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创新设计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核心在于“节约、循环、减排”。

这意味着在建筑设计中应思考如何减少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利用可再生能源,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并尽可能减少建筑对环境的生态破坏。

例如,建筑应尽可能减小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保留原有的生态系统,同时在建筑中种植植物,以增加绿化,改善空气质量。

此外,建筑应该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建筑本身及其周边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建筑的自适应性、通风性、采光性,以减少建筑能耗并提高舒适性。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很大程度上由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实现。

例如,采用集成技术的自调节空调系统、太阳能灯光系统、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等,都是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实际应用,需要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以提高建筑能源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时提升生活质量。

此外,低碳建筑材料的设计也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

例如,采用木材、竹材等对环境友好的可替代材料,不仅降低了建筑成本,还建立起了重要的环保标准,为绿色生态环境的推进提供了直接支持。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不断在推进中,其中有许多成功案例。

例如,中国的无锡皇家园林酒店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该酒店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环保因素,采用对环境友好的材料、设计绿色空间,并使用节能设施,实现了能耗的在线监控。

此外,该酒店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采用外墙涂料、换热器等特殊设计,进一步提高了能源效率和降低了能源消耗。

同时,酒店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教育,并採取独立运营模式,将环保与商业性完美融合。

总的来说,生态建筑设计理念的实践已经逐渐成为建筑设计的主要趋势,其价值也正在不断被社会认可。

这种理念不仅有助于时间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利于普及环境保护。

只有在生态、环境友好的设施场所中,我们才能真正创造出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建设美好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生态建筑案例分析

项目介绍:新加坡生态住宅 区是一个集合了私人住宅和 公共设施的绿色社区。
设计特点
• 采用了垂直绿化和屋顶 花园,增加绿化覆盖率。 • 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 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 给自足。
• 设有中水回收系统,用 于冲厕和灌溉。
PART 03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与实践
REPORTING
WENKU DESIGN
• 建筑群采用了自然 通风和采光设计, 减少了能源消耗。
案例二:德国弗莱堡的被动房
项目介绍:德国弗莱堡的被动房是一个 住宅项目,旨在通过被动式设计实现超 低能耗。
• 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提供舒适的室 内环境。
设计特点
• 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 采用高效保温和气密性设计,减少能 源损失。
案例三:新加坡生态住宅区
REPORTING
WENKU DESIGN
技术与成本挑战
技术难题
生态建筑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如太阳能、风能等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以及建筑节能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仍面临诸 多挑战。
成本问题
生态建筑通常需要更多的初期投资,包括使用更昂贵的环保材料和更先进的设 备等,这使得生态建筑的成本相对较高,难以在市场上普及。
和设计理念不断创新和发展。
生态建筑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生态建筑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和 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推动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价值
降低建筑运营成本,提高建筑经济效 益。
社会价值
提高人们的居住和工作质量,促进社 会和谐发展。
环境价值
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

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

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作者:刘振邦来源:《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第24期摘要:本文对生态建筑的意义,发展趋势,设计思路以及设计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具体分析了吉欧巴文化中心以及赞母波尼尼两个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了设计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DOI:10.16640/ki.37-1222/t.2017.24.085尽可能利用当地环境特色以及相关自然因素,在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保证生态系统健全运转的前提下符合人类居住的需求的建筑,称之为生态建筑。

建筑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进步而进步的现代生态建筑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生态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朴归真,融于自然;智能化,高科技的运用;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人类。

1 生态建筑的意义1.1 生态建筑的设计意义生态建筑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态危机,人口的增长,改编非可持续发展方式,对能源危机,自然灾难,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都有着积极地影响。

1.2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从统计上看,我国的建筑能耗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递增,1970至1980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10%,到21世纪初已经增长至27.8%。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化石燃料,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需要冬季供暖,消耗了巨大的能量,与此同时也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地破坏了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通过建筑设计的改进进行节能,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初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也只有2亿平方米左右。

每年,我国新建成建筑面积在20亿平方米左右,而其中节能建筑总面积在4%以下。

因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来推广节能建筑。

2 生态建筑的思潮演变2.1 早期注重生态的现代建筑思想有机建筑理论是由赖特提出的,他认为建筑与环境应该统一起来,建筑应该是有生命的。

因此通常使用模仿自然结构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同时也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

2.2 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思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生物气候地方主义”首次在一本著作中被提出。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

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案例分析在当今社会,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正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主流趋势。

这种设计理念旨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居住舒适度,为人们创造更加健康、舒适和可持续的生活空间。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创新的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实践案例的分析,探讨其设计理念、技术应用和实际效果。

一、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理念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在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源效率通过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节能门窗、太阳能光伏板等技术手段,减少建筑的能源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例如,一些建筑采用了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层的热能为建筑供暖和制冷,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2、水资源管理采用雨水收集系统、中水回用系统等措施,减少建筑的用水量,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同时,通过合理的景观设计,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雨水的径流。

3、材料选择优先选用环保、可再生、可回收的建筑材料,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废弃物的产生。

例如,使用木材、竹子等天然材料,或者采用再生钢材、再生混凝土等回收材料。

4、室内环境质量注重室内空气质量、采光和通风的优化,减少室内污染物的浓度,为居住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

例如,通过合理的开窗设计和通风系统,实现自然通风,减少空调的使用。

二、创新的生态友好型建筑设计实践案例1、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滨海湾花园是新加坡最具标志性的生态建筑之一。

它由两个巨大的玻璃温室——花穹和云雾林组成,展示了丰富的植物景观。

建筑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兰花,其独特的弧形结构不仅美观,还能够有效地收集雨水和太阳能。

在能源方面,温室采用了高效的冷却系统和照明系统,大大降低了能源消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建筑理论发展及具体案例分析
本文对生态建筑的意义,发展趋势,设计思路以及设计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具体分析了吉欧巴文化中心以及赞母波尼尼两个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举例说明了设计思路与方法。

标签:生态建筑;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尽可能利用当地环境特色以及相关自然因素,在不破坏当地环境因素循环,保证生态系统健全运转的前提下符合人类居住的需求的建筑,称之为生态建筑。

建筑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进步而进步的现代生态建筑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生态化,与自然和谐共生,反朴归真,融于自然;智能化,高科技的运用;人性化,以人为本,尊重、关爱人类。

1 生态建筑的意义
1.1 生态建筑的设计意义
生态建筑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工业化社会带来的生态危机,人口的增长,改编非可持续发展方式,对能源危机,自然灾难,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都有着积极地影响。

1.2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
从统计上看,我国的建筑能耗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逐步递增,1970至1980年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为10%,到21世纪初已经增长至27.8%。

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化石燃料,由于我国大部分建筑需要冬季供暖,消耗了巨大的能量,与此同时也排放出了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地破坏了环境。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通过建筑设计的改进进行节能,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初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也只有2亿平方米左右。

每年,我国新建成建筑面积在20亿平方米左右,而其中节能建筑总面积在4%以下。

因此,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标准来推广节能建筑。

2 生态建筑的思潮演变
2.1 早期注重生态的现代建筑思想
有机建筑理论是由赖特提出的,他认为建筑与环境应该统一起来,建筑应该是有生命的。

因此通常使用模仿自然结构的方式来提高效率。

同时也利用当地的自然材料来表达对自然的尊重。

2.2 适应气候和地域条件的生态建筑思潮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生物气候地方主义”首次在一本著作中被提出。

这种观点将地区,环境,人体感官作为设计的重要参考。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则是,用改编建筑构造的设计来改变建筑内外部气候,达到使人体感官舒适的目的。

对本地建筑的构造与风格进行发掘与再创造以适应当前设计的方式是地域性建筑的观念。

2.3 注重技术的生态建筑设计
从早期停留在关注气候与生物的反应到如今运用替代能源以及发展建筑生态新技术,生态建筑的内涵也在不断的发展。

建筑技术也结合了自然、生态、绿化、节能的技术,扩大了范围,程序也更加复杂,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单纯型向如今的广义型发展。

生态建筑能够获得重新发展也要归功于技术的进步。

像TIM透明绝热材料、复合玻璃材料和高性能太阳能电池等新型的环境友好型建材在市场上的广泛流行是建筑所需成本降低的重要原因。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取向
3.1 生态决定论
“生态决定论”的观点主要来源于深层生态学理论,该理论提出,建筑不应该破坏原有环境;建筑应与周围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建筑和环境应和谐统一。

而上世纪中期开始的对西方主流意识的驳斥,主张为受工业与人类社会发展而破坏的自然进行抗争,开始了“绿色运动”,更是将这一观点推向极致。

3.2 技术决定论
“技术决定论”认为技术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改编人类的生活方式,是可以长期持续的设计理念。

E.F.舒马赫[1]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提出了“中间技术”的概念,这种概念认为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和技术应该廉价而普遍;应该适合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应该顺应人类的创新性。

中间技术也逐渐发展成为对当地传统建筑进行发扬光大的适宜建筑。

而后来更多的高新技术与材料的应用也更加普遍。

3.3 被动式生态技术
传统的被动式节能技术构造措施主要有,利用建筑方位的布置,建筑内外形体结合的设计,以及选择材料来达到生态要求,以及利用新技术设计空气流通集散系统。

3.4 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美国所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2]中,对如何进行设计的各项原则其进行了叙述。

延续地方建筑的文化脉络,重视对设计地区的传统的风格理解;增强技术适用的意识;建筑节能材料要具备环境友好以及循环利用的性质;使用清洁能源以及自然资源与当地气候相结合的策略;缩小建筑体量提高建筑空间使用率来降低建筑所需能源与材料消耗;全过程保证对环境的最小破坏。

4 案例分析
4.1 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位于法属新喀里多尼亚,二十世纪末建成。

这个文化中心的设计上采用了当地棚屋的原型,采用最新的技术与材料建立了一个比棚屋大得多的大型建筑。

虽然在材料和尺度上与当地的土著建筑相去甚远,但是两者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伦佐·皮亚诺,这一建筑的设计者也凭借这一出色的作品获得了普利兹建筑奖。

4.2 赞姆波尼尼公司总部
该项目意在塑造赞姆泼尼尼公司的一个新形象,关注空间的感知与体验。

通过将建筑与景观结合在一起,专注于办公空间环境与心理的高度舒适感。

出发点概念:一个立面,一方面是通风立面,又是一个微型垂直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95页)
温室,成为建筑的特色。

建筑体量围绕一个种植树木的绿色庭院,限定一个高质量的受保护内部空间,为工业建筑体量形态的无定型区域带来一种动态性。

5 结语
本文梳理了生态建筑设计与发展的大致路径,介绍了两个比较典型的国外案例。

具体的展示了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介绍了几种设计思路。

对于推广生态建筑在我国的应用,开阔建筑设计的思路与眼界,推动可持续发展,解決目前的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E.F.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7.
[2]United States.National Park Service.Denver Service Center.Guiding principles of sustainable design[M].U.S.Dept.of the Interior,National Park Service,Denver Service Center,1993.
作者简介:刘振邦(1979-),男,四川三台人,本科,工程师,从事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