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
2020-2021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专项训练含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竞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秩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湖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山门圮于河()(2)湮于沙上()(3)如是再啮()2.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2)当求之于上流()3.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只画一处)众服为确论。
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答案】1.(1)倒塌(2)埋没(3)咬,这里意为冲激。
2.(1)讲学家所说的话(讲学家所说的道理)(2)石兽3.众/服为确论。
4.照他(老河兵)说的那样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
(采分点:“如”、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译出大意1分)5.“其一”是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冲击会掏空石头下面的沙子,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到上游去。
【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
2020-2021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
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
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注释)①予:给,送。
②子:你,代词。
③履:鞋子。
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B.万事莫贵于.义/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C.乡.为身死而不受/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D.今谓.人曰/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用鱼与熊掌为喻,引出“含生取义”的观点,把抽象深刻的道理说得浅显明白。
2020-2021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

中考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题(附参考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食或尽粟—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B.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其真无马邪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译句。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译句。
3.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于是作者对此表现出强烈的之情。
4.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作用。
在今天,如果你的才华不被人发现,完全可以 (填相关成语),把自己的才华积极主动地显露出来;而在位者也应(填相关成语)正确识别、选拔和任用人才。
(二)(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采,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子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臣受命之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1)。
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子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2).今贼适疲于西,又务子东,兵法乘劳,此进趋(3)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注释: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
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
③进趋:赶快进兵。
1.填空答问:这两段文字都出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三国”除蜀国外,另两国是____与______;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
2020-2021全国中考语文文言文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课内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客之美.我者美:美丽C.期.年之后期:满一年D.臣之妻私.臣私:偏爱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妻之.美我者马之.千里者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奉命于.危难之间C.皆以.美于徐公徒以.有先生也D.窥镜而.自视人不知而.不愠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妻、妾、客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邹忌以自身经历与齐王“之弊”进行类比,能够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威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句话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2020-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分类练习 文言文综合解答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小题。
上①以兵部郎中戴冑忠清公直,擢②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冑奏:“据法应流④。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⑤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冑前后犯颜⑥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擢:提升。
③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④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⑤布:昭示。
⑥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上欲.杀之欲:(2)天下无冤狱.狱: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戴胄是个怎样的人?用自己的话简述。
【答案】1.(1)想,想要(2)诉讼案件2.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3.示例:他(戴胄)是一个勇于进谏、忠诚耿直、秉公执法的人。
【解析】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欲”是“想,想要”;“狱”是古今异义词,“诉讼案件”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语句“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的意思是:你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据此,正确的句读是: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020-2021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的综合题附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超然台记〔宋〕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哺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②,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
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③而新之。
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④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⑤,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⑥脱粟而食之,曰:“乐哉游乎!”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⑦”,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注释)①哺糟啜醨:吃酒糟,饮薄酒。
②岁比不登:连年歉收。
比:连续。
登:丰收。
③葺:修缮。
④庶几:或许,也许。
⑤遗烈:功业。
⑥瀹:煮。
⑦超然:超凡脱俗,超出世俗生活之外。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⑴(安)①释舟楫之安____②尔安敢轻吾射_____(《卖油翁》)⑵(因)①因城以为台者旧矣_____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唐雎不辱使命》)⑶(稍)①稍葺而新之____②县官日有廪稍之供_______(《送东阳马生序》)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3处)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3.请借助小贴士,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要注意语意完整、通顺。
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4.请认真品读下列语句,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分析本文中苏轼的“乐”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所谈到的“乐”,有何不同。
2020-2021中考语文综合题专练∶文言文及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 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学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 岂 欲神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普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钏今者才略,非复吴下河 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 别。
(乙)闰月,权亲攻皖城。
诸将欲作土山,添攻具,吕蒙曰:“治攻具及土山,必历日乃成: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且吾乘雨水以入,若留经日,水必向尽,还道艰 难,蒙窃①危之。
今现此城,不能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并攻,不移时可拔②:及水以 归,全胜之道也。
”权从之。
蒙荐甘宁升城督。
宁手持练,身缘③城,为士卒先。
既而张 讥④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
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还屯寻阳。
(注)①窃:私下里,私自。
②拔:1. 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权谓吕蒙曰()(3)权从之 ()2. 下面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结友而别B. 但当涉猎C. 诸将欲作土山D. 不能甚固3. 翻译下面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 (2) 城备既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4.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侧而描写的方法刻画吕蒙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 对……说 了解 听从 听说2. B3. 你说你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敌人城防己经修好,援兵必定到来,我 们将不能夺取(皖城)°4. 甲文:①鲁肃的惊叹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学有所成:②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侧而表 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乙文:①吕蒙推荐的甘宁身先士卒,侧面表现出吕蒙的善荐人 才:②“张辽至夹石,闻城己拔”印证了吕蒙"外援必至”、“不移时可拔”的论断,侧 而衬托出(选自《资治通签》)攻下;攻取。
③缘:攀援.④张辽:普军将领. (2)见往事耳 (4)闻城已拔( ) 人不知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将以攻宋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他的战略眼光,料事如神.③孙权“拜吕蒙为庐江太守”,侧而表现出吕蒙的才略过人。
2020-2021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专项综合练习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郑文宝的《柳枝词》,完成小题。
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①画舸②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③。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①亭亭:高高耸立的样子。
②画舸(gě):即画船。
③半酣:半醉。
(1)诗中短语“烟波与风雨”一语双关,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从多个不同角度表现离愁别恨,试选择两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既指现实中的烟波和风雨,又指社会的险恶,生活中的困难、挫折、逆境等。
(意对即可)(2)①诗题中“柳”,谐音“留”,暗含惜别之意;②首句描写“画舸”“春潭”,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别时的不舍之情;③面对离别,借酒浇愁;酒只半酣,船却起锚,隐含离别的不舍和无奈;④画船、柳枝、春潭几个意象构成静谧优美的意境,反衬了离别时愁绪的零乱。
【解析】【详解】(1)此句可联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身世浮沉雨打萍”这类有寓意的句子考虑。
“烟波与风雨”既指自然的现象,也指在社会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人性险恶,相互倾轧、争斗以及遇到的种种困难、坎坷等。
(2)对诗歌的赏析。
该诗全篇构思精巧,把无形的别情写得具体、有形。
如,末句的“载”字,将离恨拟人化了,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有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表意最能传神。
移情于物。
似乎是无情的画舸,在经过一段沉默难耐的等待之后,只等行人上了船,便毫不迟疑地把人载向江南。
人情无奈,迁怨于物,如此言情,深婉蕴藉。
2.Ⅰ.阅读《三峡》,完成后面小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复习专题检测及答案第一章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卒.获有所闻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并.自为其名/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B.或.以钱币乞之/或.异二者之为C.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D.贤于.材人远也/于.厅事之东北角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卒之为.众人B.今夫.不受之天/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并自.为其名/还自.扬州D.从.先人还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3)卒.之为众人()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方仲永最后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叙仲永之奇特,后写仲永之退化,先详后略,先抑后扬,对比鲜明。
B.当父亲拉着仲永去求“利”的时候,也把仲永“拉”进了“众人”的行列。
C.本文以“余”所“闻”“见”为素材组织文章,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D.本文通过写仲永由神童变为“众人”的过程,提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二)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即更.刮目相待/自力更.生B.但.当涉猎/但.闻机杼声C.卿今.当涂掌事/卿今.者才略D.蒙乃.始就学/家祭无忘告乃.翁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蒙乃始就.学()(2)及鲁肃过.寻阳()(3)肃遂.拜蒙母()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辞以军中多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下列对原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是因为吕蒙才识大有长进。
B.后天的学习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的精神层次,我们学过的《伤仲永》和《孙权劝学》分别从正反两面来证明了这个道理。
C.《孙权劝学》和《送东阳马生序》都是劝勉人刻苦学习的,而且都是以现身说法来劝勉。
D.本文为突出主题详略得当,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论学”,略写了吕蒙就学和结友情节。
(三)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宋无罪而.攻之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D.是日更.定矣/更.有痴似相公者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问其.姓氏/其.如土石何B.余.挐一小舟/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C.上下一.白/长烟一.空D.是日.更定矣/吾日.三省吾身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湖中人鸟声俱绝.()(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说说作者在文末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独往湖心亭看雪”中怎样理解这个“独”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下列选项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文章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四)公输《墨子》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