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诗意

合集下载

语文五上12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语文五上12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语文五上12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题西林壁》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游山西村》诗意: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丰收之年有丰足的佳肴款待客人,光临寒舍,我将全力备受欢迎和款待,不必有所顾虑。

拄着拐杖环游村寨沟岭许国故土我不会迷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三月,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繁花似锦,莺歌燕舞,绿油油的草地上夹着星星点点的野花,动物也不睡大觉了,都从洞里跑了出来。

可是在这么美好的季节里,李白和朋友孟浩然却在黄鹤楼喝酒解愁,因为孟浩然有事要赶往扬州。

在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一边喝着美酒,一边谈笑风生,可这时,李白却有意无意地说:“老兄,且慢些喝,为何不同我一同去扬州呢?”孟浩然说:“因我有事在身,不便与你同行。

”李白听后十分扫兴,便一人喝起闷酒来。

这时,孟浩然却站起身来,对李白说:“李兄,我先行了。

”李白赶忙回答:“兄啊!不可不可,你与我同行十余年,咋今日与我分别,我不知何时与你相见!”孟浩然说:“李兄不必担心,小弟办完事后一定会来与你会合。


孟浩然走了,李白百无聊赖,只好到烟花三月的扬州去游玩了……。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有:《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诗意如下:
《山居秋暝》诗意: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任凭春天的美景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流连。

《枫桥夜泊》诗意: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长相思》诗意:
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

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扩展资料:诗意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力的情感、气概和境界。

绝非是任何人都可拥有这份诗人气质,这份丰富的感受力。

诗意内涵的分量也有区别,这取决于诗人的人格境界和诗情魅力。

诗词是诗人更真实内心的袒露,诗意容不下任何娇柔和造作。

我们对诗词(境界)的欣赏本质一定是对诗人的某种接受。

诗经的大象无形、楚辞的袒真壮烈与清俊幽婉、唐诗的优美自爱。

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和诗意

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和诗意

语文二年级上册古诗和诗意
在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通常会学习一些简短的古诗,这些古诗大多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情感或描绘景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及其诗意:
1. 《风》
风是自然界的力量之一,这首诗描写了风的特点和所带来的
变化。

通过描述风的轻盈、快速和响声,表达了风的疾飞、威力和无处不在的特点。

2. 《小白船》
这首诗通过描绘小白船在湖泊上漂流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
航行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诗中的小白船象征着童年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的状态。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是一首提醒人们珍惜亲情的诗。

诗人通过回忆在九月九日
和兄弟团聚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珍惜亲情的价值。

4. 《蚂蚁》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蚂蚁勤劳工作的场面。

诗人通过将蚂蚁
比作勤劳的工人,表达了努力工作和不畏艰难的精神。

5. 《小娃撑小船》
这首诗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撑小船的场景。

诗人抒发了儿童
天真烂漫、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孩子们勇于尝试和探索世界。

这些古诗以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自然、家庭、动物等身边事物的描写,呈现出了美好的情感和意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三年级语文17课古诗三首的诗意
一、《望天门山》诗意: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二、《饮湖上初晴后雨》诗意: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望洞庭》诗意:
风静浪息,月光和水色交融在一起,湖面就像不用磨拭的铜镜,平滑光亮。

遥望洞庭,山青水绿,林木葱茏的洞庭山耸立在泛着白光的洞庭湖里,就像白银盘里的一只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五年级上册语文12课诗意

五年级上册语文12课诗意

《示儿》诗意: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

唯独放不下,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宋朝的军队平定中原那一天,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题临安邸》诗意: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己亥杂诗》诗意:要是这么大的国家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变。

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我奉劝皇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期末复习7】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诗意和主题]

【期末复习7】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书古诗诗意和主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古诗文翻译和主题”1.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诗意:空寂的山谷中看不见人影,只偶尔听到有人讲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晖射进幽暗的深林,又照在青苔上。

2. 《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诗意:夕阳西下,余晖斜照在江面上,金光闪闪,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是青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

爱的是九月初三的夜晚,露珠就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一弯新月就像一张精致的弓。

诗意: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后两句诗蕴含的哲理:看问题要客观、全面。

如果主观、片面地看问题,就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主题:《题西林壁》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姿态不同来告诉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练习: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中有句诗说明这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4. 《雪梅》[宋]卢钺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香晖园小学 四(6)班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意: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

诗人放下手中的笔,因为他们难以写出文章来评议它们的高下。

从梅花和雪花的比较中,你明白了什么?(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取长补短,才能相得益彰。

)5.《嫦娥》[唐]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意:装饰着云母的屏风上,投下深深的烛影。

天上的银河渐渐淡去,晨星低垂。

月宫的嫦娥恐怕后悔偷吃了能够飞升的灵药。

现在只能夜夜幽居,只有青天碧海夜夜陪伴着她那一颗孤独的心。

诗意:明月还是秦汉时期的明月,边关还是秦汉时期的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回来。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诗意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文】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宋代〕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耘田:泛指治田除草,从事田间劳动。

绩麻:把麻搓成线。

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未解:不懂。

供:从事,参加。

傍:靠近。

阴:树荫。

【译文】白天去田里从事田间劳动,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2、稚子弄冰【原文】稚子弄冰杨万里〔宋代〕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银钲一作: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稚子:幼儿,小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钲:中国古代打击乐器。

铜制,其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可执柄敲击,几个大小不同的钲组合在一起,成为“编钲”。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儿童早晨起来,将冻结在铜盆里的冰块脱下,用彩线穿起来当钲。

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玉石摔碎般的声音。

3、村晚【原文】村晚雷震〔宋代〕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陂(bēi):池塘。

衔:口里含着。

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

寒漪(yī):水上波纹。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归去:回去。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诗意
以下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第一课《古诗三首》的诗意解释:
1.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这首诗的意思是:稀稀疏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路旁树上的新叶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荫。

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儿童天真烂漫的赞美之情。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子已经变成金黄色,杏子也越长越大了;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这首诗通过对梅子、杏子、麦花、菜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示了江南初夏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3.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诗的意思是: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水东边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五口之家的生活画面,表现了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科】
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
常宁市三角塘瑶塘学校
罗丹丹中国是诗的国度,汉语是诗意化的语言,中国文学的思维是诗意的思维。

教材中的文本充满形象性和情感性,总是以最美的语言描写最美的状态和情景,这就是诗境;以丰富的形象来表达最感人和最令人遐想的情思,这就是诗情;选择最精美的文字负载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诗句。

语文课程是最具诗情画意和人文情怀的,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绽放的家园,情思飞翔的摇篮,让学生“诗意地栖居”。

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搭建诗意的人生舞台,让师生在诗化的境界里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享受母语教育的幸福。

走进诗意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焕发生命活力。

一、诗意的课堂兴趣盎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调节课堂大餐的“佐料”。

诗意的课堂首先应该是兴趣盎然、其乐融融的心灵之旅;是宽松和谐、温馨愉悦的精神家园。

课堂上,教师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切磋,学生敞开心扉和文本多元对话。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宰,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没有压抑,没有强制,有的只是自由自在的呼吸,无拘无束的展示,无时不在的快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感受到语文生活的美好,产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之感,使语文课堂成为快乐的伊甸园。

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学中有一个最精彩的教学片断,就是把课堂变成了《实话实说》节目制作现场,支老师成了崔永元,学生推荐的代表成了节目的特邀嘉宾,有生物学博士、天文学博士、地质学家、环保部长、宇航员,前两排同学成了现场观众,而其他同学就成了场外的热心观众。

节目围绕着“只有一个地球”的话题,有主持人与嘉宾的对话,有观众的提问,还不断有“热线电话”打进来。

课堂气氛那样轻松和谐,学生的思维那样的敏捷。

在妙趣横生的节目中,在激情洋溢的对话里,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而是心灵成长的愉悦。

真是“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

二、诗意的课堂情感流淌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是学生情感流淌的港湾。

语文教学不仅是单纯的智力活动,还是情感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动的机体中欢腾奔流的时候,才能触及人的内心世界。

”教师把自己的情和爱融进教学中,挥洒在课堂上,以真情打动学生;作者把情感的表达隐匿在文章的深处,流淌在字里行间,强烈地感染着学生。

作者、学生、教师的情感,如涓涓清泉在一起交融和共振,碰撞出动人的浪花,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美妙境界。

这是语文课堂最真的内涵、最美的旋律。

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在教学《凡卡》时,我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让文中主人公凡卡的形象悄然走进学生的心灵。

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着读着,学生情感的湖面不断掀起波澜。

当读到“我会为您祷告上帝。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学生的眼里都噙着泪花,文中主人公凡卡的命运牵动着每个孩子,汇聚成情感的潮水,在学生的心中汹涌澎湃,仿佛每个人的心都和主人公的心在一起跳动,每个人的血液都和主人公的血液一起融汇。

此情此景,每个人都深深地陶醉其中,难于言表。

心相通、情相融、意相合,这不是语文课堂最美的境界吗?打开情感的闸门,让儿童的天性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让真情在我们的课堂恣意流淌,所到之处,必将是鲜花盛开、风光无限。

三、诗意的课堂美不胜收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诗意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美的乐园。

语文教材以其丰富的审美价值成为美的载体、美的源泉。

语文教师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智慧,成为美的向导、美的使者。

而学生则应以美的心态去挖掘美,以美的眼睛去发现美,以美的心灵去创造美。

如《海上日出》是一篇处处洋溢着美的抒情散文。

教学时,先让学生听课文配乐录音,初步感受美的意境;接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巴金先生向往光明,奋发向上的精神;然后播放海上日出的专题录像片,进一步欣赏美的画面;再拿出画笔,画出海上日出的美;最后写一段美文,赞美日出。

整节课,学生都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他们的阅读审美期待视野得到提升,审美情趣得到陶冶,审美能力得到培养。

这样的课堂教学多姿多彩、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四、诗意的课堂思接千载
诗意课堂更应该是充满着智慧、洋溢着创造的课堂,它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尘封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

语文教学,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梦而存在的。

在语文课上,学生充分展开幻想的翅膀,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浮想联翩,和文学大师展开心灵对话,与大千世界进行情感交流,尽情地追逐着那五彩缤纷的梦想。

语文课堂成了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成了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沃土,成了儿童梦的乐园。

如《望月》的第三部分,写小外甥对月亮产生了独特而丰富的想象。

文章最后写道:“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教学时,我抓住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想象:“月亮会到哪儿去呢?作者幻想的翅膀会飞到什么地方?如果你就是文章的作者,此时此刻,你会想到些什么?”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了,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不断涌出。

“月亮一定是太累了,太困了,这时她到银河里洗澡去了,准备休息了。

”“月亮值了一夜的班,应该下班了,轮到太阳公公上班了。

此刻,他一定去喊太阳公公准备接班。

”“月亮妈妈看到自己的一群星孩子玩耍了一夜,都困了,就回去搂它们睡觉了。

”“月亮是一枚金灿灿的印章,被盖在了蓝蓝的天幕上,天空爷爷怕它被露水打湿,所以每到天快亮时就把它收起来了。

”“此刻,我多想是天空的一片云彩,躺在月亮阿姨温暖的怀中,静静地听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观赏着美丽的桂花树,和顽皮的玉兔作游戏”……学生的心是那样的丰盈和灵动,思维是那样的活跃和浪漫。

师生陶醉在幻想的境界里,沉浸在创造的氛围中,共享着语文生活的精彩与美妙。

杨再隋教授认为:“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决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入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文化的天性,是智慧的花蕾,是创新的萌芽。

”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是在用自己全部的心在体验语文,是在用浸满生命色彩的语言文字表达着自己的生命体验。

追求语文的诗意吧!把充满热情的青春情怀还给学生,把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还给学生!语文课堂让学生“诗意地栖居”,使他们的精神生命蓬勃地生长,智慧之花自由地绽放,让孩子拥有一个诗意的童年,一张永不褪色的语文名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