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顿将军》场拉片
《辛德勒的名单》拉片笔记

场景1:之邯郸勺丸创作时间:二O二一年七月二十九日时间:3:27-4:26人物:辛德勒镜头时间景别/运动内容画面1 9s 近景,固定. 辛德勒倒了一杯酒,从镜头前走过.2 5s 特写,摇辛德勒在两件西装上放上不合的领带.3 6s 特写,摇辛德勒倒出来一堆领章,然后拿了一个.4 3s 特写,固定辛德勒把袖口扣上.紧领带.6 3s 特写,摇辛德勒穿上西装.7 3s 特写,固定辛德勒在西装口袋塞进一个手帕.8 9s 特写,摇辛德勒从抽屉中拿出一打钞票,还有一块手表放到桌上.桌子上还有一个点燃的香烟.9 11s 特写,摇辛德勒从另一个抽屉又拿出部分钞票.上德国纳粹标记的领章.段落解读:场景 1 是在影片的一开始,通过一系列快速切换的特写镜头来表示出开始出现的这团体物,是一个有身份有地位重要人物,算是对主人公的一个布景的介绍.场景2:时间:5:13-8:19镜头时间景别/运动内容画面1 4s 中景,固定. 辛德勒抽着烟向右边看去.2 10s 过肩中景,移. 一位女士正在喝酒.着烟在不雅察周围.4 3s 中景,移. 两个德国纳粹军官坐在一起.5 2s 中景,跟. 一个照相的女士拿着相机在给两个士兵规划.6 1s 近景,固定. 照相的女士拿着相机让他们笑一个.7 1s 特写,固定. 特写第一个军官身上的军衔和所立的战功.不雅察另一个军官.9 1s 特写,固定. 特写另一个军官的军衔及所立战功.10 5s 特写,固定. 辛德勒在不雅察别处.11 3s 全景,摇,移. 在乐队前面的一处座位.12 2s 特写,固定. 那个座位已经被预订.特写,焦点改动,跟. 头看到一位初级军官带着一位女士进来,然后拿钱让侍者送过去一瓶酒.14 8s 特写-近景,摇. 侍者把酒和酒杯送到军官的座位上.15 12s 近景,固定军官让下属去打听辛德勒.16 4s 近景,固定. 军官在和女士对话.17 5s 全景,摇. 军官和女士的对话继续不过焦点在辛德勒和那个打听他的士兵.18 3s 中景,固定. 军官和女士看向辛德勒那边.19 4s 全景,摇辛德勒让打听他的士兵坐下.20 8s 中景,固定. 军官让女士待在这里,然后自己上前去检查辛德勒那边的情况.21 12s 全景,固定. 辛德勒假装和军官很熟上前握手,然后走向女士.22 10s 全景-中景-近景,跟. 辛德勒挽着女士走向镜头,并且安顿好军官.最后一个快门的镜头结束.23 3s 近景,摇. 两个舞女在酒桌前跳舞.24 6s 近景,摇一群士兵们看着跳舞的舞女,边笑边吹口哨还喝着酒.25 3s 特写,固定. 辛德勒继续在不雅察纳粹们.26 4s 特写,固定. 一个纳粹军官看着舞女,色迷迷的拍手.27 3s 中景,固定. 两个舞女在跳舞.着烟在不雅察.29 3s 特写+全景. 两个军官欢乐的在看舞女扮演.段落解读:从一开始辛德勒进入酒宴之后布景音乐一步之遥就一直在播放.此段运用了大量的正反打镜头,表达了辛德勒不雅察酒会上的人和物.在送酒的时候让侍者说是他送的并没有告知侍者名字,这使下一个镜头,军官拿到酒后很茫然,有一种神秘感带给不雅众.然后军官找人去打听辛德勒见没有效果,便自己上前,辛德勒很机智主动迎上去,造成和军官很熟的假象.并把军官身边的女士救走,这个军官被安插好酒后还有舞女在跳舞,其实不记得之前那个女士,可见他对之前的女士其实不是真心的.并且镜头29,是穿过舞女的腿部,拍摄军官们喝酒还说“嫁给我们吧”,是在嘲讽他们是用下体思考的动物.场景3时间:1:8:10-1:10:39和2:13:50-2:16:19.镜头时间景别/运动内容画面山上眺望远方.2 10s 全景,固定. 一个红衣(我可能眼瞎了,这是红色?)小女孩在街道中间穿过,没有人阻拦她.3 4s 近景,固定. 辛德勒注意到了红衣小女孩,并仔细不雅察.4 10s 全景,固定. 一个纳粹士兵在红衣小女孩后面杀死了一个犹太女人.5 3s 近景,摇. 辛德勒的妻子看向辛德勒,辛德勒露出皱眉的脸色.6 6s 全景,固定. 一个犹太人在小女孩面前倒下,依然没有人管小女孩.7 3s 近景,固定. 辛德勒脸色凝重.8 8s 全景,跟. 一个纳粹士兵把小女孩领到犹太人的队伍当中.9 6s 远景,摇. 犹太人被纳粹士兵在道路上赶着走.10 6s 全景,固定. 纳粹士兵在搜刮他们的行李财富等,红衣女孩和犹太人队伍逆行.马在山上随着小女孩.12 11s 全景,跟. 小女孩路过看见一排犹太人正在被枪毙.13 9s 近景,摇. 辛德勒的妻子看不下去,叫辛德勒一块走.14 8s 全景,跟. 小女孩躲进一个屋子里.15 3s 特写,固定. 小女孩跑上楼梯.跟. 他的妻子,骑马从山上离去.17 18s 全景-特写,跟. 小女孩进入一个破旧的屋子,躲在了床下,听见外面有士兵跑步的声音.18 9s 全景,固定. 孩子们玩着玩着,天上下起了雪.19 4s 中景-近景,跟. 走在街上的女士伸手似乎注意到了这个雪的异常.20 17s 全景-中景-特写,跟. 辛德勒从屋子里走出来,伸手发明了雪的异常,走到车边,发明那其实不是雪而是燃烧的灰烬.21 16s 全景,摇. 隐隐约约能看到远处山头有两个站岗的士兵,镜头前全部是燃烧的浓浓黑烟.22 12s 全景-近景,移. 传送带上一具具尸体被运到堆积成山的尸体坑中.纳粹士兵们捂着鼻子在指挥犹太人去燃烧.23 19s 全景-特写,跟,摇. 小女孩的尸体也躺在小推车上,辛德勒看见后是绝望的.段落解读:一开始辛德勒和他的妻子骑马来到山上,眺望到街道上,有一个红衣服的小女孩在走动,没有人阻拦她,纳粹士兵们一直在杀人.只能在一旁不雅看的辛德勒无可奈何,不克不及拯救他们,但好像这个小女孩是代表一个未来希望的线索.后面有一个细节,就是下雪了那块,一开始给不雅众的感到就是下雪了,但是当辛德勒出来之后发明了雪中的异样,原来是燃烧的灰烬,这里间接反应出来当时纳粹人们燃烧了多少犹太人,才会造成大气中都带有灰烬.镜头21也说明了因为纳粹燃烧了一万多具尸体才下这样的“雪”.镜头23辛德勒看见红衣小女孩的尸体也在小推车上的时候,脸色充满了绝望,恍如这未来的希望就这样破灭了.还有从镜头1到镜头17期间电影一直陪伴着BGM:OYF'N Pripetshok And Nacht Aktion.这是一首犹太童谣,里面讲了有关拳头破坏了梦想,脑中充满了带有阴影的梦,我只希望你回来,我们会在一起永远不分隔.都表达了以红衣小女孩为代表的犹太儿童遭受了多大的心理阴影,更别提有什么童年了.(这个红衣小女孩我真的没有发明,暗示这暗红色颜色也太不明显了吧,并且镜头2中的小女孩底子看不出来是红色的,要不是他人告知我还有红衣小女孩,我都发明不了,特别想问导演为什么不找个鲜艳点的红色?)场景4时间:1:12:00-1:13:20镜头时间景别/运动内容画面1 10s 全景,摇. 纳粹士兵们在楼梯等待屠杀藏在楼里的犹太人.2 7s 中景,固定. 一个纳粹军官在弹钢琴,门外都是枪声和开枪的火光.3 8s 远景,固定. 3座楼房,的各个窗户时不时闪出开枪的火光.段落阐发:晚上纳粹士兵开始到楼里面屠杀躲在楼里的犹太人.在楼里纳粹士兵在屠杀犹太人,而这个纳粹军官还在弹琴,并且是一首肖邦的曲子,首先在杀人的时候他有心情去弹琴这是对纳粹士兵的一个嘲讽,其次肖邦是波兰人,而他们正在波兰屠杀犹太人,嘲讽德国纳粹在屠杀犹太人的同时接受了犹太人的文化.镜头3是一个远景,镜头前有三座楼房,导演通过楼房窗户闪出的火光间接表达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而不是用频繁的士兵拿枪射击犹太人的镜头.场景5时间:1:33:20-1:38:40镜头时间景别/运动内容画面1 26s 全景-中景,摇. 一位女士来到辛德勒的办公室和辛德勒对话.2 8s 近景,固定. 女士说大家都说辛德勒是一个好人.3 5s 近景,摇. 辛德勒起身向右边走去.4 14s 中景,固定. 女士向辛德勒请求帮忙.女士在诉说.6 18s 中景,固定. 女士请求辛德勒救她的怙恃.7 9s 全景,固定. 辛德勒拒绝了女士的请求.8 2s 中景,固定. 女士解释他父亲是进口商人.9 14s 全景-,摇. 女生在辛德勒的警告下,慌慌张张的离开了辛德勒的办公室.跟. 埋怨戈登把这些人都招到他的厂子里来出亡.11 13s 中景,固定. 辛德勒拿出一张写着帕尔曼名字的纸.12 1s 全景,跟. 一团体拿着表在犹太人当中找帕尔曼.13 2s 中景,跟. 辛德勒说那是一对老佳耦.14 3s 全景,跟. 一团体在犹太人当中找两个老佳耦.15 1s 全景,固定. 雅各走出人群.16 2s 特写,固定. 雅各脸色凝重.17 1s 全景,固定. 帕尔曼走出人群.18 1s 特写,固定. 帕尔曼脸色凝重.19 7s 全景,跟. 辛德勒给了戈登一个手表.20 4s 近景,固定. 辛德勒让戈登用手表让古伯特把那队佳耦逮到工场来.21 7s 特写-全景,摇. 古伯特戴着辛德勒给的手表把那对佳耦接了出来.22 5s 全景,跟帕尔曼佳耦走向工场.23 14s 全景,固定. 雷金娜帕尔曼女士看到自己的怙恃被接到辛德勒的工场.24 2s 全景,跟. 帕尔曼佳耦走进工场.25 13s 中景,跟. 雷金娜看到怙恃进入工场后,转身抬头看了看辛德勒的办公室,开心的离开了.段落解读:一开始雷金娜来到辛德勒的办公室求辛德勒把他的怙恃接到工场来,救她的怙恃,镜头5通过玻璃的反光映射出辛德勒的身影,好像辛德勒在看工场里面没有认真听雷金娜讲话,但是在镜头11可以看出辛德勒实际上已经记住了雷金娜怙恃的名字.镜头9辛德勒是拒绝了雷金娜提出的请求,并且去埋怨戈登,但是在戈登的对话下,还是决定用自己昂贵的手表去收买古伯特把雷金娜的怙恃接到工场,可见辛德勒虽然说着这会危机自己的危险,但是他内心是一个善良的人.当雷金娜在辛德勒的工场门口看到自己的怙恃被接进工场露出的是开心的笑容.此时的BGM是吉他演奏的一首舒缓的动人的旋律来渲染气氛.。
用麦基的理论来实践电影拉片

用麦基的理论来实践电影拉片第一个要搞清楚“鸿沟”和“节拍”的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最基础概念。
故事的材质是鸿沟,我们学三维软件的时候,建立一个物件,要给这个物件指定一个材质,来决定这个物件的物理属性,是金属还是木头,通过指定材质,在物理层面决定这是个什么东西。
而故事的材质是鸿沟,你们就能明白搞清楚什么是鸿沟这个概念有多么基础,也有多么重要。
简单地来说,鸿沟就是你以为会是这样,结果却不是你预想的,但又符合逻辑。
举个栗子,《谍影重重4》中,摩托车追逐戏,眼看就要追到了,女的赶快取出头盔,我以为她会把对方敲掉,却只打到对方一点点,自己却差点掉下去,看得菊花一紧,然后她坐好以后用脚把对方踢翻了。
要设计一个鸿沟其实很简单,一般来说是一个动作会接着一个反应,动作会带来期望,反应带来结果,而鸿沟横跨在预期与结果之间,鸿沟的原则是,你所预期的结果绝不能发生,你写下动作,那么就要考虑这个动作带来的反应的对立面是什么。
具体写作的时候最好反着设计反应,顺着写。
重点是要符合逻辑,不能为了鸿沟而鸿沟,造成观众有受骗上当的感觉。
然后在人物的期望和结果之间撕开一道鸿沟后,要让人物去努力闭合这个鸿沟。
鸿沟的设置,我们以后会参照《故事》第十一章场景分析的方法,对大量的电影故事场景进行拉片分析,从实际的电影故事场景中总结别人是如何设置和写作鸿沟的。
另外,鸿沟不光作用于节拍,在故事的进展过程中,鸿沟也用来推进主人公的行动。
具体关于“鸿沟”的知识,请详细阅读《故事》第七章“故事材质”。
“节拍”的概念很好理解,节拍是故事最小的单位,一个动作带来一个反应,组成故事的节拍。
在拉片和剧本写作的时候,分析和设计节拍,应该写下动作和反应的潜文本。
举个书上的栗子比较好理解,第十一章场景分析中,《卡萨布兰卡》幕高潮这个场景的最后一个节拍:实际的镜头中,里克的动作是在说“反正都一样,有朝一日你还会欺骗拉兹洛,你还会找我的。
” 伊尔莎的反应是在说“不,里克。
《狩猎》拉片分析

冷峻风格下的脉脉温情,社会偏见下的个人之殇如果没空看我长篇大论,看完下面三句话也可以了:1、这是一个可以为小女孩肝脑涂地的大叔,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但是相遇太早。
2、与人交往久了,就会越来越喜欢狗。
3、“我曾以为生命中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独终老。
其实不是,最糟糕的是与那些让你感到孤独的人一起终老。
”——罗宾·威廉姆斯,电影《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如果想看影评的朋友,资讯部分也可以跳过,直接看分析性描述部分。
一、资讯部分片名:狩猎,又名【谎言的烙印(台) / 诬网(港) / 捕猎 / The Hunt】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编剧:托马斯·温特伯格/托比亚斯·林道赫姆主演:麦斯·米科尔森/托玛斯·博·拉森/安妮卡·韦德科普/拉塞·福格尔斯特伦/苏西·沃德/Anne Louise Hassing/Lars Ranthe/亚历山德拉·拉帕波特类型:剧情官方网站:制片国家/地区:丹麦 / 瑞典语言:丹麦语 / 英语 / 波兰语上映日期:2012-05-20(戛纳电影节)/2013-01-10(丹麦)片长:115分钟色彩:彩色获奖情况:戛纳电影节(2012第65届)最佳男演员奖、费比西奖-费比西特别奖、天主教人道精神奖欧洲电影奖(2012 第25届)最佳编剧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2013 第66届)最佳非英语片(一)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丹麦著名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曾是丹麦电影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入学学生,而且表现出色,学生时期作品即在多个短片影展、多伦多影展得奖,甚至还获得过奥斯卡的提名。
他的长片处女作《最伟大的英雄》共获得丹麦电影奖三项大奖。
而他和拉斯·冯·提尔带头起草的“Dogme95宣言”更成为二十世纪末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运动,由其他率先拍摄编号第一号Dogme电影《家族庆典》更是轰动国际,先在戛纳拿下评审团大奖,接着又得到欧洲电影奖年度最佳新导演,美国独立精神奖以及纽约、洛杉矶两大影评人协会则颁予最佳外语片肯定,这部片更在他的祖国丹麦创下入围7项全数得奖的光荣纪录。
巴顿将军战前激情演说

弟兄们,最近有些小道消息,说我们美国人对这次战争想置身事外,缺乏斗志。
那全是转自 一堆臭狗屎!美国人从来就喜欢打仗。
真正的美国人喜欢战场上的刀光剑影。
你们今天转自 在这里,有三个原因。
一,你们来这,是为了保卫家乡和亲人。
二,你们来这,是为了转自 荣誉,因为你此时不想在其他任何地方。
三,你们来这,是因为你们是真正的男子汉,转自 真正的男子汉都喜欢打仗。
当今天在座的各位还都是孩子的时候,大家就崇拜弹球冠军、转自 短跑健将、拳击好手和职业球员。
美国人热爱胜利者。
美国人对失败者从不宽恕。
美国转自 人蔑视懦夫。
美国人既然参赛,就要赢。
我对那种输了还笑的人嗤之以鼻。
正因如此,转自 美国人迄今尚未打输过一场战争,将来也不会输。
一个真正的美国人,连失败的念头,转自 都会恨之入骨。
转自转自你们不会全部牺牲。
每次主要战斗下来,你们当中只可能牺牲百分之二。
不要怕死。
每转自 个人终究都会死。
没错,第一次上战场,每个人都会胆怯。
如果有人说他不害怕,那是转自 撒谎。
有的人胆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象勇士一样战斗,因为如果其他同样胆怯的战友转自 在那奋勇作战,而他们袖手旁观的话,他们将无地自容。
真正的英雄,是即使胆怯,照转自 样勇敢作战的男子汉。
有的战士在火线上不到一分钟,便会克服恐惧。
有的要一小时。
转自 还有的,大概要几天工夫。
但是,真正的男子汉,不会让对死亡的恐惧战胜荣誉感、责转自 任感和雄风。
战斗是不甘居人下的男子汉最能表现自己胆量的竞争。
战斗会逼出伟大,转自 剔除渺小。
美国人以能成为雄中之雄而自豪,而且他们也正是雄中之雄。
大家要记住,转自 敌人和你们一样害怕,很可能更害怕。
他们不是刀枪不入。
在大家的军旅生涯中,你们转自 称演习训练为“鸡屎”,经常怨声载道。
这些训练演习,如军中其它条条框框一样,自转自有它们的目的。
训练演习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家的警惕性。
警惕性必须渗透到每个战士转自 的血管中去。
对放松警惕的人,我决不手软。
你们大家都是枪林弹雨里冲杀出来的,不转自 然你们今天也不会在这儿。
《巴顿将军》开场拉片

《巴顿将军》开场6分18秒拉片与赏析刘大鼎一.分镜头分析:注:镜头长度单位是秒(s)或者是画格个数。
开场创新性分析《巴顿将军》这部电影拍摄于1967年,1970年上映,是一部反映美国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巴顿将军戎马一生的电影,此次作业分析的是这部电影的开场,也就是开篇的前6分18秒的画面(具体时间可能因下载的电影总时长不同而有所不同)《巴顿将军》的开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面美国国旗,铺满整个画面,观者能直观的感受到这幅国旗是占满整个画面的,但是并不知道这面国旗有多大,或者说,并不会有意识的去想这面国旗的大小。
16秒过后,一道“立正”的声音传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声音剪辑点上使用的是捅声的手法,随后巴顿将军走上高台,向前走了四步走到高台中央,立定,敬礼,响起了美国陆军的升旗军号。
在接下来的31秒内,画面呈现了8个不同的特写镜头,通过对巴顿戎装的整体展示,对其穿着的具体细节,比如勋章,结婚戒指,马鞭,象牙把手枪,军徽,钢盔,以及对其面部和动作的描绘,比如泛灰的白眉,炯炯有神的双眼,坚毅的颜色,有力的军礼,塑造了一个英气逼人,将气十足,威风堂堂的将军形象。
初次看到这个开场时在大二年的《影视赏析》课堂上,当时陈烁老师播放了这个开场的前1分30秒,让我们拿笔记下所看到的画面,说实话,想起当初看到这个开场的时候我是很惊讶的,我自认为所看的经典电影不少,《巴顿将军》之前也有耳闻只是没有机会细看,但真正看到这个开场之后,我才强烈的感受到为什么这部电影会长期以来一直被津津乐道。
虽然已经有很多大师发表过对这个开场的分析,但经典总是经得起玩味的。
开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巴顿将军走上高台时的身影和身后国旗的对比,二是接连着的特写镜头,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是我不曾体验过的,首先美国国旗的画面是景别十分巨大的场景,而后的大特写镜头却又是影视画面中景别最小的,这两种景别的镜头在数量上和总时长上分庭抗礼,前16秒的1个镜头是大全景,在经历了短暂4秒的全景过渡过后,是接连着的8个总长为31秒的不同的特写镜头,全程巴顿将军没有说一句话,巨大差异的景别对比强烈冲击着视觉感官,就好比突然从一栋高楼大厦定位到这栋楼中某棵树的树叶上,在感官上给人以差异巨大的体验,让人来不及思考为什么画面转换的那么快的同时更具信息量的画面便又闪现了。
《巴顿将军》开场拉片

《巴顿将军》开场6分18秒拉片与赏析大鼎一.分镜头分析:镜号截图景别运镜长度镜头容声音1 大全静固定的画面16秒一面很大的美国国旗现场嘈杂的氛围2 大全景仰拍的固定的画面20s在美国国旗背景下,巴顿将军缓慢走进镜头,并敬了个军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涌声的手法,随着巴顿将军走上舞台,俊豪奏响3 全景固定的画面稍微仰视4秒景别变小,巴顿将军保持军礼,画面呈现了巴顿将军的戎装,马裤,马靴和钢盔整体的精神风貌军号继续奏响4 特写固定的画面4秒巴顿将军敬礼的手和右脸,手指上有戒指,眉毛灰白,眼生坚毅军号声5 特写固定的画面4秒巴顿将军握马鞭的左手以及天主教赐的戒指军号声6 特写固定的画面4秒巴顿将军左肩的数不清的勋章军号声7 特写固定的的画面3秒巴顿将军右前胸美国装甲第三军的军徽的特写军号声8 近景固定的仰视画面4秒敬礼的巴顿将军军号声9 特写固定的画面3秒巴顿将军左腹前的蓝色绶带和军徽军号声10 特写十分缓慢的右移镜头4s 巴顿将军右边腰上佩着的象牙把手枪军号声特写固定的画面5s 巴顿将军的钢盔和坚毅的眼神军号声大全景固定的画面33s巴顿开始讲话军号声停巴顿开始讲话声中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88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近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23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全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30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中近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17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大全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18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全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13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中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42s巴顿左右走动训话训话音近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26s巴顿训话训话音大全景固定镜头6s 巴顿讲话完毕,转身走下高台训话音开场创新性分析《巴顿将军》这部电影拍摄于1967年,1970年上映,是一部反映美国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巴顿将军戎马一生的电影,此次作业分析的是这部电影的开场,也就是开篇的前6分18秒的画面(具体时间可能因下载的电影总时长不同而有所不同)《巴顿将军》的开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面美国国旗,铺满整个画面,观者能直观的感受到这幅国旗是占满整个画面的,但是并不知道这面国旗有多大,或者说,并不会有意识的去想这面国旗的大小。
《巴顿将军》开场拉片

《巴顿将军》开场6分18秒拉片与赏析刘大鼎一.分镜头分析:镜号截图景别运镜长度镜头内容声音1 大全静固定的画面16秒一面很大的美国国旗现场嘈杂的氛围2 大全景仰拍的固定的画面20s 在美国国旗背景下,巴顿将军缓慢走进镜头,并敬了个军礼。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涌声的手法,随着巴顿将军走上舞台,俊豪奏响3 全景固定的画面稍微仰视4秒景别变小,巴顿将军保持军礼,画面呈现了巴顿将军的戎装,马裤,马靴和钢盔整体的精神风貌军号继续奏响4 特写固定的画面4秒巴顿将军敬礼的手和右脸,手指上有戒指,眉毛灰白,眼生坚毅军号声5 特写固定的画面4秒巴顿将军握马鞭的左手以及天主教赐的戒指军号声6 特写固定的画面4秒巴顿将军左肩的数不清的勋章军号声7 特写固定的的画面3秒巴顿将军右前胸美国装甲第三军的军徽的特写军号声8 近景固定的仰视画面4秒敬礼的巴顿将军军号声9 特写固定的画面3秒巴顿将军左腹前的蓝色绶带和军徽军号声10 特写十分缓慢的右移镜头4s 巴顿将军右边腰上佩着的象牙把手枪军号声特写固定的画面5s 巴顿将军的钢盔和坚毅的眼神军号声大全景固定的画面33s 巴顿开始讲话军号声停巴顿开始讲话声中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88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近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23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全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30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中近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17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大全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18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全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13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神采飞扬训话音中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42s 巴顿左右走动训话训话音近景镜头随着巴顿的左右走动而缓慢移动26s 巴顿训话训话音大全景固定镜头6s 巴顿讲话完毕,转身走下高台训话音开场创新性分析《巴顿将军》这部电影拍摄于1967年,1970年上映,是一部反映美国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巴顿将军戎马一生的电影,此次作业分析的是这部电影的开场,也就是开篇的前6分18秒的画面(具体时间可能因下载的电影总时长不同而有所不同)《巴顿将军》的开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面美国国旗,铺满整个画面,观者能直观的感受到这幅国旗是占满整个画面的,但是并不知道这面国旗有多大,或者说,并不会有意识的去想这面国旗的大小。
经典电影 战前演说 部分

勇敢的心:William Wallace: Sons of Scotland, I am William Wallace. Young soldier: William Wallace is 7 feet tall.William Wallace: Yes, I've heard. He kills men by the hundreds, and if he were here he'd consume the English with fireballs from his eyes and bolts of lightning from his arse.I am William Wallace,and I see a whole army of my countrymen here in defiance of tyranny.You have come to fight as free men,and free men you are.What will you do with that freedom?Will you fight?fight and you may die, run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 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just one chanceto come back hereand tell our enemies thatthey may take our lives,but ~ they'll never take ourfreedom!!!指环王Sons of Gondor, of Rohan, my brothers.I see in your eyes the same fear that would take the heart of me.A day may come when the courage of Men fails,when we forsake our friends and break all bonds of fellowship. But it is not this day.An hour of wolves and shattered shieldswhen the Age of Men comes crashing down.But it is not this day.This day we fight!By all that you hold dear on this good earth,I bid you stand,Men of the West!冈多,罗翰的子民们,我的兄弟们!我从你们眼里看到,你们跟我一样都恐惧得心惊胆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顿将军》开场6分18秒拉片与赏析刘大鼎一.分镜头分析:
注:镜头长度单位是秒(s)或者是画格个数。
开场创新性分析
《巴顿将军》这部电影拍摄于1967年,1970年上映,是一部反映美国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巴顿将军戎马一生的电影,此次作业分析的是这部电影的开场,也就是开篇的前6分18秒的画面(具体时间可能因下载的电影总时长不同而有所不同)
《巴顿将军》的开场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一面美国国旗,铺满整个画面,观者能直观的感受到这幅国旗是占满整个画面的,但是并不知道这面国旗有多大,或者说,并不会有意识的去想这面国旗的大小。
16秒过后,一道“立正”的声音传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声音剪辑点上使用的是捅声的手法,随后巴顿将军走上高台,向前走了四步走到高台中央,立定,敬礼,响起了美国陆军的升旗军号。
在接下来的31秒内,画面呈现了8个不同的特写镜头,通过对巴顿戎装的整体展示,对其穿着的具体细节,比如勋章,结婚戒指,马鞭,象牙把手枪,军徽,钢盔,以及对其面部和动作的描绘,比如泛灰的白眉,炯炯有神的双眼,坚毅的颜色,有力的军礼,塑造了一个英气逼人,将气十足,威风堂堂的将军形象。
初次看到这个开场时在大二年的《影视赏析》课堂上,当时陈烁老师播放了这个开场的前1分30秒,让我们拿笔记下所看到的画面,说实话,想起当初看到这个开场的时候我是很惊讶的,我自认为所看的经典电影不少,《巴顿将军》之前也有耳闻只是没有机会细看,但真正看到这个开场之后,我才强烈的感受到为什么这部电影会长期以来一直被津津乐道。
虽然已经有很多大师发表过对这个开场的分析,但经典总是经得起玩味的。
开场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巴顿将军走上高台时的身影和身后国旗的对比,二是接连着的特写镜头,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是我不曾体验过的,首先美国国旗的画面是景别十分巨大的场景,而后的大特写镜头却又是影视画面中景别最小的,这两种景别的镜头在数量上和总时长上分庭抗礼,前16秒的1个镜头是大全景,在经历了短暂4秒的全景过渡过后,是接连着的8个总长为31秒的不同的特写镜头,全程巴顿将军没有说一句话,巨大差异的景别对比强烈冲击着视觉感官,就好比突然从一栋高楼大厦定位到这栋楼中某棵树的树叶上,在感官上给人以差异巨大的体验,让人来不及思考为什么画面转换的那么快的同时更具信息量的画面便又闪现了。
在这一系列的特写的我们能深切的感受到他十分突出的人物形象。
这种景别的对比和连续的特写镜头在当时的年代是十分别具一格的,或者说在当时播放这部电影的主要市场的美国是别有用心的,用这次赏析的主题来说也是十分有创意的。
在连续的特写镜头之后巴顿开始训话了,画面历经了10次景别的切换,这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在长达6分多钟的画面中全程只有巴顿将军这一个人物,我们注意到,当巴顿在台上讲话时,他是来回左右走动,摄影机十分缓慢的跟着他移动而移动,这符合人物运动和我们观察事物的视觉习惯。
对于训话的内容因为不了解历史背景,不多做分析。
但对于这个整个出场的段落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可道之处。
网上有人评价说“这个出场段落,是高难度的反传统处理,完全是巴顿将军的独角戏,做了长达6分钟的开场独白”确实是这样的,整个开场观众是能感受到这是军官在训话,那么,士兵在哪里呢?整个画面中除了巴顿将军以外没有出现其他人,没有听众的镜头,而是仅仅通过画外音这一手段,加入了巴顿训话之前的嘈杂之声,和巴顿出场后的肃静场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手法十分顺理成章的扩大了影片的叙事空间,因为镜头没有表现,那么就看观众的想象了,靠观众想象这位将军在对谁们,对多少人训话,那么,问题来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观者看到的是一个在讲台上激情满满又喋喋不休的将军,会以为他是在和谁讲话呢?是十分理性的认为他在和不曾出现在画面中的对面的士兵训话吗?如果观众被吸引了,在电影院的浓烈氛围下很容易的将自己主观带入情节,会产生“巴顿将军在对自己训话“的感觉,这就是影片的意图所在。
这种意图是源于影片当时的社会背景,概括来说就是美国越战失败,青年反战对士兵有不满情绪,而国家又没给一个详尽的交代,很多人拒服兵役,这部影片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四星上将巴顿将军的戎马一生为题材拍制的。
而这个独到的创意开场,便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一次呐喊,一次有预谋的意图表达的,不平常的手法表现不平常的意图,景别的差异冲击,一反常态的长时间个人戏份独白,都是这部电影开场的创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