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景泰帝朱祁钰_尹选波

合集下载

明朝皇帝朱祁钰简介

明朝皇帝朱祁钰简介

明朝皇帝朱祁钰简介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1428年-1457年,汉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

母贤妃吴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

朱祁钰生于宣德三年,长兄朱祁镇即位后封其为郕王。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被瓦剌俘虏。

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等大臣劝服孙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

次年改元景泰。

因此又称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明英宗复位,改元天顺。

二月,英宗废景泰帝为郕王,软禁于西苑。

郕王薨,享年三十。

英宗谥曰戾。

葬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景泰陵。

他是明代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宪宗追认其皇帝之位,谥曰恭仁康定景皇帝。

史称明景帝。

南明时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朱祁钰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谦,在内信任兴安,不近声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转危为安,可谓是英明之主。

但他在天性之间未能尽善尽美,因而使奸臣趁机作乱。

罪人之子朱祁钰的生母,是个获罪之人。

宣德年间,明宣宗御驾亲征,生擒汉王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府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

侍女吴氏也在其中。

回京途中,明宣宗邂逅了吴氏。

然而罪人身份,不能封为嫔妃。

宣宗就把她安排在紧靠宫墙的大宅院,时时临幸。

终于,吴氏产下一子,就是朱祁钰。

母凭子贵,吴氏被封为贤妃,却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吴氏母子进宫,将之托付给张太后。

明宣宗驾崩之后,皇长子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

封朱祁钰为郕王。

临危称帝正统十四年1449年,对朱祁钰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驾亲征,留郕王朱祁钰为监国。

结果爆发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

一时之间,朝野震惊,有人建议迁都南京,以避刀兵。

"南迁"之争,首先是翰林院侍讲徐珵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的。

这种说法,颇得一些大臣支持。

于谦当即否定这项提议,认为皇陵宗庙都在北京,岂可轻易迁移。

文言文阅读指津

文言文阅读指津

文言文阅读指津作者:李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旬刊》 2017年第5期李贤生平比较复杂,历经正统(朱祁镇)、景泰(朱祁钰)、天顺(朱祁镇——英宗)、成化(朱见深——宪宗)四朝。

这四个时期,李贤各有怎样的表现?我们可根据时间顺序来梳理。

在为官的第一时期,即正统(朱祁镇)时期,刚刚走上政坛。

第二时期,即景泰(朱祁钰)时期,上本、编书,勉励帝王。

第三时期,即天顺(朱祁镇)时期,能力排众议,鼓励赈灾。

在官场纷争中隐藏锋芒。

支持帝王远离干政的石亨之辈,勿用“夺门”之称,惩罚冒功之人。

以天象来劝勉帝王节省军费,宽恤百姓,珍惜人才,广开言路,助皇上擒拿贼人。

第四时期,即成化(朱见深)时期,以天气异象谏皇上放回没官妇女,信任老臣,节俭才用。

梳理后我们就知道了李贤历经四朝,政绩卓著的史实,他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这样,我们就完成对传主主要事迹的概括和提炼。

为了准确理解传主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传主的特征,我们还得对传主事迹进行再加T,梳理出反映传主特征的核心信息。

可以从李贤与皇上的关系、李贤与同僚的关系、李贤与下层百姓的关系、李贤与孛来的关系等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我们在这里主要看君臣关系,因为李贤是皇上身边的重臣。

景泰时,李贤“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日《鉴古录》”(引句中有个定语后置句,交代了《鉴古录》的内容,调整后的句子为“采古可法者二十二君行事”。

采,采编、选编;法,效法;行事,所行之事或往事)。

类似的书谏还有“上正本十策”等。

由此可知,李贤肚有诗书,腹有良策。

有做良臣的条件。

再看廷上廷下的言谏,“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

”机宜,时机适宜;眷,眷任、器重、宠信;全句的意思是:李贤气度端庄凝重,上奏应答都时机适宜,符合实际,皇上很器重他。

从作传者的这句评说里,我们可以看出李贤的沉稳、机敏、务实的特点。

天顺英宗时,石亨知道皇上向着李贤,异常恼怒,然而又无可奈何,于是假装与李贤交好,而沉稳的李贤自行隐匿,不是皇上宣召不入皇宫。

历史趣谈:明景帝朱祁钰生平简介 朱祁钰一生的功过是非

历史趣谈:明景帝朱祁钰生平简介 朱祁钰一生的功过是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明景帝朱祁钰生平简介朱祁钰一生的功过是非
导语:明景帝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时,是在瓦刺入侵,其兄英宗蒙尘塞外,大明王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被太后、于谦扶上皇帝宝座的。

因此,他的即位有
明景帝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时,是在瓦刺入侵,其兄英宗蒙尘塞外,大明王朝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被太后、于谦扶上皇帝宝座的。

因此,他的即位有其特殊性。

年轻的景帝不同于英宗。

即位后一改过去胆小怕事的性格,大明王朝的复兴在他的统治时期落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在位时间虽只有短短八年,却将大明王朝推向了繁荣。

作为一个帝王,他有才魄、有胆识、知人善任,改革图强,不失为一代明君。

景帝即位时的大明王朝已风雨飘摇,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临然不乱,果断地任用于谦、石亨等人与瓦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生死决战。

他的智慧与雄心这时显露无遗,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皇位得到巩固,个人声望与日俱增。

景帝效法历代明君,不顾朝中阴力,极有力地支持于谦推行一系列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改革。

正是由于他的坚定意志和于谦的呕心沥血,使得大明王朝的气象为之一新,天下大治,四海承平。

景帝与于谦协力治国的亲密君臣关系也是历史上不多见的,成为历史美谈。

这也是景帝难能可贵之处。

然而,作为一个帝王,景帝又有诸多局限性。

他心胸狭窄,对英宗诸多刁难凌辱,将他囚禁于南宫。

他目光短浅,草率地废立太子酿成祸根。

他过于自负,以他的聪明,对石亨等人的异心不可能没有丝毫察觉,而他自以为能驾驭他们,没有及时除去这些朝廷隐患,是他将这些人推向了英宗一边。

在抗击瓦刺时立下赫赫战功的石亨,此时已
生活常识分享。

皇帝故事-朱祁钰是谁?他为谁创造了皇贵妃这个妃子品级?

皇帝故事-朱祁钰是谁?他为谁创造了皇贵妃这个妃子品级?

皇帝故事-朱祁钰是谁?他为谁创造了皇贵妃这个妃子品级?朱祁珏是明朝的第七位皇帝,同时,他也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除了以上这两个身份,朱祁珏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创造出“皇贵妃”这个后宫妃子品级的皇帝,至少也是正史上所记载的第一个做出这件事的皇帝。

他立的皇贵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贵妃。

身为皇子,朱祁珏的出身非常不光彩,因为他的母亲吴氏的出身不高不说,还始终没有在父亲在世的时候进过皇宫。

吴氏原是汉王朱高煦府中的侍女,汉王获罪,王府女眷都被没入后宫为奴,吴氏也在其中。

明宣宗邂逅了吴氏,因吴氏罪人之身不能入宫为妃,明宣宗只能将其安置在紧挨着皇宫的一栋大宅院中,时不时来临幸一二,之后吴氏就怀孕,生下了朱祁珏。

朱祁珏的出生,并没有让吴氏摆脱宫外小情人的身份,虽然被封了“贤妃”,吴氏依然被禁止入宫居住。

直到明宣宗临终之时,才在皇宫召见了朱祁珏母子,将他们托付给了张太后。

明宣宗死后,朱祁珏的大哥朱祁镇继位为帝,称明英宗。

明英宗顾念朱祁珏是他的兄弟,封朱祁珏为郕王。

按理说明英宗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弟弟朱祁珏算是很好的了,朱祁珏怎么也该好好记着这份恩情吧,可朱祁珏倒好,居然乘人之危,反咬了明英宗一口。

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留朱祁珏监国,哪想到一场土木堡之变的突然来临,竟让明英宗遭人俘虏。

国不可一日无君,明英宗所立的皇太子还只是个两岁多的孩子,大臣们便请立郕王朱祁珏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

太后同意立朱祁珏为皇帝,朱祁珏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登上帝位的,是为景泰帝。

一继位,朱祁珏就下令,边关守将不得听信瓦剌的借口,粉碎了瓦剌想要利用明英宗骗开关门的计划。

在朱祁珏的领导下,瓦剌最终不敌,想要放了明英宗求和于大明。

可此时的景泰帝却并不愿意放弃皇帝的权力,因此不愿接回明英宗。

朝中大臣都上奏劝他,最后景泰帝做了一个折中的举动,那就是把明英宗接回来,但是却一直将其软禁在南宫。

朱祁珏哪里愿意为他人做嫁衣,大明江山是他守住的,他要自己的儿子来当皇帝,而不是哥哥的儿子,也就是现任的皇太子朱见深。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

《明史研究》总目(1-8辑)第1辑《明史研究》创刊祝词白寿彝、王毓铨、魏斐德、山根幸夫、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户役田述略王毓铨论明代封建土地关系李文治明代的寄庄韩大成明万历《山西丈地简明文册》考释张海瀛再谈火佃彭超弘治九年抄录鱼鳞归户号簿考栾成显明代盐业荡地考察刘淼朱元璋的佛教政策陈高华从《圣学心法》看明成祖朱棣的治国理想毛佩琦读《明武宗实录》条记李洵论解缙商传论明末辽东总兵李成梁孙文良张献忠“谷城受抚”评析张显清明代科举制度述论张德信明代乡里组织初探王昊朱元璋与凤阳歌白振亚明代的乐户张正明明清俗文化的传播姜士彬明“靖难之役”与朝鲜朴元熇晚明的尚武精神陈宝良读史札记明初讳元说析辨张和平附录明史研究论著索引(1990年度)薛惠引第2辑明末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化艺术的发展谢国桢遗稿皓首尽瘁史坛垂芳——谢国桢先生传略韦祖辉《瓜蒂庵书目》与《刚主题跋》——深切怀念谢国桢先生林甘泉怀念谢刚主先生李学勤文章·风范·长者——怀念谢国桢先生刘重日忆随刚主师江浙访书商传、任道斌“三不”见为人——追怀刚主师姜纬堂谢国桢先生的两首诗雷梦水回忆谢刚主先生马春怀明清徽州亩产量蠡测周绍泉明代前期至中期财政储存研究田培栋明代漕粮折征的形式及原因鲍彦邦明末江南乡绅的家庭经济——关于南浔庄氏的家规(日)滨岛敦俊略论仁宣时期中枢权力结构的变化郭厚安内阁权力与明代政治谭天星论明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王世华明代谪寓辽东流人研究杨旸、梁德、洪云傅安西使与明初中西陆路交通的畅达万明明代与中亚诸国的交往沈定平宋应星的军事思想南炳文虞胤、韩昭宣起义与傅山何龄修《大明成化年镇番卫军民屯田图》疏正吴景山新发现的万历《繁峙县志》研究李裕民书讯明史园地中又一奇葩——评张显清著《严嵩传》//张德信《明史研究专刊》第十期简介鲍龙学会动态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曲阜召开附录1991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3辑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林金树明代马户述论李济贤明中后期对市场贸易的法律管理姜晓萍龙骨车与农民(日)田中正俊、鹤见尚弘明朝军队的编制与领导体制方志远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战继发明代的武举制度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保甲与火甲陈宝良王守仁与南赣乡约曹国庆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卞利论晚明社会的奢靡之风暴鸿昌明代王学在北方的传播吕景琳论王夫之的理欲合性说王廷元明代茶人集团的社会组织——以茶会类型为例(台湾)吴智和试论景泰帝朱祁钰尹选波明代诸王府规制述略若亚明末北直清流派的构成及其反阉党斗争张显清“天崩地陷”时代的真实写照——全祖望《续甬上耆旧诗》中保存的晚明文献方祖猷明代前后农民领袖称十八子考释——兼论古谶李氏当王与农民起义杨绍溥读史札记明翰林院设立时间及最初设置张德信书评书讯明代城市史研究的新进展——韩大成著《明代城市研究》评介平和评李新达著《洪承畴传》赵联谨《明代开国功臣传》出版佟佳徽学研究第一部大型资料集——《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问世史克海外明史研究日本学界研究明末农民战争史的趋向(日)吉尾宽学术动态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学术讨论会程德附录1992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4辑严嵩传序王毓铨重读《莱芜集》——为王毓铨先生85岁寿辰而作白寿彝王毓铨先生与钱币学李学勤家长制专制封建社会论——记近年来王毓铨先生对明代及中国封建社会形态基本特征的论述张显清曾经沧海难为水——祝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张宪博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张海鹏明代钞关制度述评--明代商税研究之一李龙潜明代中央织染机构考述范金民、夏维中论明代的吏李洵明代州县官吏惩处规制刍议柏桦论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响郭培贵论明之移都北京(美)范德郑和下西洋与明中叶社会变迁万明明后期分权共政论的发展(韩)曹永禄论明王朝的民族观与民族政策陈梧桐天启时东林党人失败的教训韩大成黄毓祺的复明活动和黄毓祺案何龄修明宣宗《五伦书》中对明太祖之评价(香港)赵令扬略论宋濂的理学思想和文学主张沙似雪张居正治国方略的整体思想吴量恺正直博学的焦澹园南炳文明太祖对道教的态度及其三教合一的追求(香港)马楚坚明人审美风尚概观罗筠筠明代的家庭:家庭形态、权力结构及成员间的关系(台湾)徐泓悍妻与十七世纪前后的中国社会赵毅、赵轶峰晚明文化商品化与社会纵欲思潮商传郑经的诗集和诗歌(台湾)朱鸿林天花、商贾和白莲教(美)卡尼·T·费什附录1993年明史研究论著目录巩华阳第5辑李洵先生的生平与学术业绩赵毅、罗冬阳再论“火佃”的渊源及其性质刘重日明代的重工业税(台湾)罗丽馨明代中后期苏州地区商业的发展及其评价夏维中明代京杭运河的管理体制封越健论袁文新与区田法吴庭美、夏玉润明清时期徽州族产经济初探——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例颜军明代豪民私债论纲赵毅明代的党争(台湾)吕士朋略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陈怀仁从明《大诰》看朱元璋对人身依附关系的强化张宪博朱元璋与李善长张健“顺案”考略毛佩琦明代开国皇帝的社会整合——作为权威功能的正统观念(美)范德试论明代的经筵制度张英聘略论明代驿传之役吕景琳、若亚明代文化的层间互动商传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范金民严嵩诗诣评价析论(美)谢正光俞大猷用兵的哲学思想胡华兴文物选萃石门夹山出土文物考释余学群读史札记李自成通山“遇害”说所据不实张德信第6辑陈子龙:晚明实学思潮的健将——兼论明清实学思潮的一些问题张显清浅论刘基的文学思想与诗文郝兆矩从《四友斋丛说》看何良俊的经世思想刘文鹏论钱谦益的史学陈宝良论谈迁刻苦求实的治史精神——兼论《国榷》的史论杨绪敏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方志远明代北方经济述论——兼与江南经济比较吕景琳徽州文书中“主盟”的性质阿风洪武时期的社会教育与移风易俗高寿仙明祖陵的营建与特色陈琳朱棣与朱高炽的关系及其社会政治影响赵中男土木之战志疑李新峰试论丘濬的人才观寇伟嘉靖前期内阁改革述论田澍明政府对澳门的管理万明徽州海商王直与日本(日)松浦章李自成死于通山九宫山史证不足林金树、杨志清李自成之死考辨赵国华、张德信书评论述明清江南商业发展的力作——《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评介王振忠读史与考察牟定白马山考察记张方玉补白《明督抚年表》术补(一)《明督抚年表》术补(二)《明督抚年表》术补(三)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京召开吴艳红读《瓜蒂庵小品》——纪念谢国桢师百年诞辰商传忆谢刚主先生二三事李兴盛试论明太祖“以教化为本”的治国思想与实践张显清明代丞相制度新论——“内阁非相说”质疑及其他刘晓东明代南京行政功能初探张英聘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明代天津人口初探高艳林明承元制与北边供饷体制的解体——以山西行都司为例张金奎明末勇卫营潘星辉明代福建军屯及其败坏周玉英明代科场案张德信明代八股文略论田澍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王熹论明世宗禁佛何孝荣周鹤芝的姓名及其乞师日本南炳文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及其明史研究赵克生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明代州县施政的影响柏桦儒家思想与十七世纪中国北方下层社会的家庭伦理实践赵秩峰略论明代江浙的城隍神信仰周祝伟从“三言”“二拍”看明代社会风尚及市民观念的变化周均美明初毛怜卫与朝鲜的关系刁书仁、王剑浅析李延遇害通山的史实及新近发现之物证冯俊第8辑王毓铨先生的生平与学术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悼念日本学者田中正俊教授栾成显从明到清的历史转折——明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毛佩琦明代生员与地方社会:以政治参与为例陈宝良明清无锡进士简论杭建伟明朝“历代帝王庙”从祀试探——以赵普、武成王为中心赵克生明代赎刑考略——兼论赎刑的纳钞纳米之制姚旸洪武永乐时期京师(南京)的卫军胡正宁试论明代火器研制者探讨弹道学理论的特点徐新照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的形制布局孟凡人明辉发部先世南迁考张士尊、赵毅15世纪中国与东亚贸易关系的建构万明“南京教案”所表现的明人天主教观庞乃明明后期山东官庄之兴办与“垦荒招亡”成淑君论明清时期淮河流域航运的开发蒲霞论明嘉靖年间倭寇的性质范中义王士琦抗倭援朝职衔考李小林王士琦的仕途终点和人品南炳文中国历史“停滞论”的由来和发展张显清近三十年来国外关于明代社会变迁问题的研究状况程德近十年明史研究述评彭克明、周晓光一部引人注目的深度探索之作——读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张金奎补白《佛道秘密宗教与明代社会》出版《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天津人口研究》出版《明代云南沐氏家庭研究》出版《明代的卫学教育》出版《徐阶与嘉隆政治》出版《明代的苏州藏书》出版。

揭秘朱祁钰为何痴心不改立杭氏之子为太子

揭秘朱祁钰为何痴心不改立杭氏之子为太子

揭秘朱祁钰为何痴心不改立杭氏之子为太子八月十五日,明英宗回到京师,从东安门入宫。

景泰帝迎拜,英宗答拜,兄弟二人相抱哭泣,对于传授皇位,两人推让了很久。

于是,英宗被送到南宫,百官随之进入,行朝见礼。

这个南宫,就在今北京故宫东南角北池子一带。

但是,此后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胡请令百官贺太上皇万寿节,十二月丙午,又请求明年百官朝见太上皇于延安门,都遭到景泰帝的拒绝。

荆王朱瞻上表请求朝见太上皇,景帝也下诏制止。

对于迎还太上皇有功的杨善,景泰帝也因为迎还并非遣使之本意,赏赐很薄,只升迁左都御史,仍莅鸿胪寺事。

自此以后数年,英宗远离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

景泰帝做了皇帝后,就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但难于开口,犹豫很久。

太监王钺、舒良为景泰帝谋划,先赐给陈循、高谷白金各百两,江渊、王一宁、萧、商辂各五十两,想封住他们的口,但最后还是没敢说。

这时,有一位广西的土官,名叫黄,他因为私怨杀害了他的弟弟思明土知府黄,并灭其全家。

巡抚李棠将此事上奏,皇帝把此事交给有司办理,黄父子被捕入狱。

黄着急,派他的死党袁洪到京师行贿。

有人给袁洪出了个主意,让他想办法迎合景泰帝,于是袁洪就上了一封奏疏,请求另立太子,大意说:“往年上皇轻身御寇,驾陷北庭,寇至都门,几丧社稷,不有皇上,臣民何归?今且逾三年,皇储未建,臣惟人心易摇,多言难定,争夺一萌,祸乱不息……乞与亲信文武大臣密定大计,以一中外之心,绝觊觎之望。

”景泰帝得到这封奏疏,大喜,说:“万里之外乃有此忠臣!”马上让廷臣讨论,并且下令免除黄之罪。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初二,景泰帝改封原太子朱见深为沂王,立己子朱见济为太子。

他改立太子的行为在朝堂上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太监兴安看到这种局面,便厉声说:“此事不容已。

即以为不可者勿署名。

毋得首鼠持两端!”于是,群臣唯唯署议。

礼部尚书胡等上书说:“陛下膺天明命,中兴邦家,统绪之传,宜归圣子。

黄奏是。

”立太子之日,大赦天下,赏赐百官,赦免黄之罪,且赦免其子,诏书中有“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固本于万年”的句子。

朱祁钰

朱祁钰
十八日(9月4日),在明英宗生母孙太后的主持下,召开了御前会议,命由郕王监国,“暂总百官”商讨对 策。紧接着二十二日(9月8日),孙太后又下旨,立明英宗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仍由郕王代理国政,以安定 人心。
正统年间,明英宗宠信宦官王振,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杀,众大臣 纷纷吐气扬眉,甚至跪在午门外,要求监国朱祁钰惩处王振余党。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
朱祁钰听到钟声,问周围的人说:“这是于谦吗?”,周围的人回答说:“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钰说 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明英宗复辟当日即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
离奇去世
正月二十一日(2月15日),明英宗下诏,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次日,于谦等人被明英宗以谋 逆罪名而蒙冤处死。
易储风波
随着帝位渐渐巩固,朱祁钰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明英宗的太 子朱见深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为此贿赂朝臣。
土木之变之际,孙太后先立明英宗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后立朱祁钰为帝 。孙太后的用意很明白:大明江 山依然是明英宗的,朱祁钰只不过是代理执政而已。由于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朱祁钰不得不慎重。他先试探颇有 资历的太监金英,说“七月初二日,是东宫太子的生日”。金英立刻回答,“东宫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 者是朱见济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见深的生日。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初一(2月24日),明英宗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相传朱祁镇 复辟后两三天,在朝堂之上曾对大臣们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众臣皆默然不语。 二月十九日(3月 14日),朱祁钰薨逝,死因不明,一说为被人杀害 。自此,景泰时代结束。

争国本_君臣博弈的政治解读_尹选波

争国本_君臣博弈的政治解读_尹选波

第2期2012年4月阅江学刊Yuejiang Academic Journal No.2Apr.2012·阅江论坛·争国本:君臣博弈的政治解读尹选波(人民出版社,北京100706)摘要:万历年间册立太子之争被称为“争国本”,围绕册立皇长子朱常洛还是皇三子朱常洵,明神宗万历与廷臣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博弈。

整个事件由廷臣温和的建议开始,经过长期而激烈的斗争,以至于谣言四起,最后借助太后的力量得以解决,按祖制皇长子朱常洵被册立为太子,皇三子朱常洛受封福王。

争国本是认识明朝政治运作的典型样本,折射了专制王朝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争国本;明神宗万历;朱常洛;朱常洵;郑贵妃中图分类号:K248文献标识码:A文章分类号:1674-7089(2012)02-0009-09收稿日期:2011-12-15作者简介:尹选波,男,山东荣成人,硕士,人民出版社编审,主要从事明史研究。

①参见《黄宗羲全集》第11册,《南雷杂著稿》之《皇明中宪大夫太仆寺少卿赠太常(尝)寺卿松槃姜公墓志铭》。

②参见谈迁《国榷》卷79,万历三十年正月庚辰,以及李逊之《三朝野记》。

万历年间册立太子之争,称为“争国本”,学术界对这一事件做了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这些成果多以党争为视角,研究争国本本身及其对朝政的影响。

若转换视角,我们可以发现争国本折射了专制王朝政治运作的内在逻辑。

一、一份合同,神宗的承诺万历皇后王氏没有子嗣,在嫔妃中,淑妃郑氏尤其受到神宗的宠爱。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八月,郑氏被晋封为贵妃。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八月,宫女王氏(后被封为恭妃)生皇长子朱常洛。

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初五,贵妃郑氏生皇三子朱常洵。

母以子贵,郑氏被晋封为皇贵妃,并借机乞求神宗立皇三子朱常洵为太子,自己则做皇后。

两人写下合同,在道教庙宇中立誓。

文秉《先拨志始》记载了这一密誓,尽管学术界有人认为这一记载不可信,[1]但这并非孤证,黄宗羲记载道:“神庙时,光宗(朱常洛)生,其母无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