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初中语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件说课稿

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认识到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认识到人生中的困境和挫折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境、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课后练习,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孤独之旅》,巩固课堂所学。

3. 预习下一节课文,准备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后练习批改、学生课堂表现、学生作文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应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孤独之旅》。

(2)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3)了解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增强阅读自信心。

(2)引导学生理解人生旅程的孤独性,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孤独之旅》。

(2)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

(2)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孤独之旅》。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查找其意思。

(2)教师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并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品读赏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情感延伸:(1)学生谈一谈对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孤独之旅》。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写作背景:现代文学主题思想:人生旅程的孤独性人物形象:1. 主人公:内向、敏感、勇敢2. 父亲:严厉、关爱、无奈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2. 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3. 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运用教学难点:1. 分析人物内心的孤独感受2.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播放相关音乐或展示图片,为学生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孤独之旅,感悟生活中的挫折与成长,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和坚韧意志。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孤独的深刻感悟和表达方式。

2. 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对生活的启示和成长的力量。

教学准备:1. 课文《孤独之旅》的文本。

2. 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学作品,思考其中关于孤独的主题。

2. 提问:你们对孤独有何理解和感受?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学生分享对作者写作手法的观察和理解。

四、主题探讨(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即孤独之旅所蕴含的意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表现。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对孤独的理解。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写下课文《孤独之旅》。

2. 在旁边列出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在下方写下主题思想,即孤独之旅所蕴含的意义。

4. 在板书的旁边留出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孤独之旅》,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孤独之旅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课文内容和人物关系。

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启示,培养他们的乐观精神和坚韧意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加板书设计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比学生们还小的孩子,他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物质财富。

然而,父亲的货船翻了,孩子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将探索___先生的小说《孤独之旅》,了解这个孩子的故事。

___失学离开家,和父亲一起放鸭子。

最终,鸭子下了蛋。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描述。

___和父亲在芦苇荡里放鸭子,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长大了。

正如同学们所概述的,___和父亲一起踏上了这段“孤独之旅”。

本课的研究重点是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增强学生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们需要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

他们还需要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如何保持勇气和信心。

学生们在预的基础上,利用两分钟来交流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四个阶段,给课文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他们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本质上是一样的。

___所经历的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和少年长大这个行程,就是“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

接下来,学生们需要再次浏览全文,按照___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___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他的心理变化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叫做___的孩子,他和他的父亲一起放鸭子。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___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只能跟着他的父亲去放鸭子。

在他们的旅途中,我们可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来把握___的心理状态,比如“只好”体现了他的不愿意和无奈,“害怕想家”体现了他的害怕和思乡之情,“茫然恐惧”描绘了他初到芦荡时的内心世界,而“长大坚强”则展现了他在经历了困难后的成长和坚强。

最后,我们看到了___在收获劳动成果时的惊喜,这也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老师和学生都感觉到___已经成长和成熟了。

这正是“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心路历程。

文章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但环境描写也很出色,特别是集中在三个特定环境:鸭群、芦苇荡和暴风雨。

首先,我们来看看鸭群。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和情节。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心。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孤独之旅》的作者和背景。

简述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解释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文中的主题和情感。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3.2 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情节和主题。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4 写作与表达教师提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

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标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

学生写作和表达能力的评估。

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的表现。

4.2 评价方法教师通过观察和提问,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情况。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板书设计5.1 板书内容课文《孤独之旅》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5.2 板书形式使用简洁明了的图示和关键词,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

使用不同的颜色和标记,突出文中的重要信息。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资料主要使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孤独之旅》一文。

收集相关的作者介绍、课文解读、教学案例等参考资料。

6.2 多媒体与教具使用投影仪和屏幕,展示课文和相关图片。

使用笔记本电脑,方便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写作和表达作品。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之旅的思考,理解人生的曲折与坎坷。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学会关爱他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写作指导法: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生字词及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并运用。

(2)分析课文结构,讲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4. 互动环节:(1)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内容。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孤独之旅及其对生活的感悟。

(2)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3)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氛围。

3.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孤独之旅》(2)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思考,激发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 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2)教师选取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2)学生举例说明,组内交流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孤独之旅,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进行情感交流五、板书设计1. 课题:《孤独之旅》2. 主要内容:(1)作者的孤独之旅(2)作者对生活的感悟3. 修辞手法:(1)比喻(2)拟人(3)排比4. 情感态度:(1)热爱生活(2)积极向上(3)感恩生活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互动讨论中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孤独之旅》的教案及板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孤独之旅》,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重点:1. 理解《孤独之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感悟生活。

教学准备:1. 教材《孤独之旅》。

2.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学生分享对作品名称《孤独之旅》的理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讨论分析(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小组合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2. 各小组汇报合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感悟生活(10分钟)1. 学生分享从作品中感悟到的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感悟。

教学板书设计:《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背景:上世纪八十年代情节:主人公杜小康一家因家庭困境被迫离家途中遭遇种种困难和挫折最终到达目的地,开始新生活主题:孤独与成长坚持与希望情感:主人公在孤独之旅中经历了痛苦和挣扎但在困境中逐渐成长,展现出坚韧的品质作品传达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希望教学反思:六、课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详细解析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孤独之旅的象征意义,以及作品中其他重要元素的象征意义。

七、写作手法分析(15分钟)1. 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叙述方式、景物描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教学实录师: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有一个比你们还小的孩子,在别人只能用一条绳子做裤带时,他就有一条棕色的、油汪汪的皮裤带;在别人一年四季只有两套衣服时,他就拥有一年四季的衣服;在别人只能步行上学时,他就有了一台自行车;这个孩子就是杜小康。

可是一夕之间,父亲的货船翻了,这一切都变了,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曹文轩先生的小说《孤独之旅》,来看一看这个孩子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板书标题作者)师:同学们都预习了,谁来讲一讲杜小康的故事?生:杜小康失学离开了家,和爸爸一起放鸭子,最后鸭子下蛋了。

师:多么妙趣横生的描述。

生:杜小康和爸爸一起在芦苇荡里放鸭子,经历了一场暴风雨之后长大了。

师:正如同学们所概述的,杜小康就这样和爸爸一起踏上了这段“孤独之旅”。

这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有……生(齐):人物、情节、环境。

(板书情节、环境、人物)师:基于此,透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首先要梳理出本文的故事情节,其次要通过品析人物心理、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其中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最后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可以增强同学们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师: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两分钟来交流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按照小说情节发展四个阶段,给课文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课件展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学生交流情节)师:你为开端起了怎样的小标题呢?生:失学放鸭。

生:离家放鸭。

师:我们整合一下,你们所用的语言虽然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只是关注点不同而已。

(板书:失学离家)师:发展呢?生:芦荡安家。

生:孤独行程。

(师板书:孤独行程)师:谁来说一说高潮呢?生:风雨寻鸭。

师:老师和你不谋而合。

(板书:风雨寻鸭)师:结局是……生:小康和鸭子都长大了师:确实是,这个叫做杜小康的少年长大了。

(板书:少年长大)师:正如大家所看见的这样,杜小康所经历的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和少年长大这个行程,就是“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浏览全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课件展示提示:刚出发时、刚到芦荡时、芦荡安家时、日子久了、雨后天晴时)生: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杜家的独生子杜小康失学了,只好跟着父亲去放鸭”,我看到了杜小康内心的不愿意与无奈。

师:你是透过哪个词看出来的呢?生:“只好”一词体现出来的。

师:由此可见,人物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透过文中的关键词来把握,你阅读得很细致。

生:我从文中第二自然段“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这句话中,看到了一个害怕想家的杜小康。

师:这是一句什么描写?生:语言描写。

师:言为心声,一个人的话语也可以透露出这个人的心声来。

另外环境描写也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们在这节课的后半部分会有所涉猎,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而一个人心理变化最直接的表现还是心理描写,谁找到这样标志性的语句了呢。

生:第五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地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这是杜小康的内心是“茫然和恐惧的”。

师:这是刚出发时。

(板书:茫然恐惧)生:第十一段“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也看出了杜小康内心的茫然与恐惧。

生:第二十一段“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和“杜小康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这两句话,我读出了杜小康内心的“害怕与胆怯”。

师:初到芦荡,杜小康真的害怕了。

生:第二十八自然段“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我看到了一个孤独的杜小康。

师:板书版面有限,你的答案我们保存起来。

生:三十三段“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杜小康不再恐慌了。

师:在孤独行程中日子久了,杜小康反而不再恐慌了。

(板书:不再恐慌)生:第四十七自然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

但他没有哭。

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我看到了一个长大了、坚强了的杜小康。

师:经历了暴风雨洗涤的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板书:长大坚强)生: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杜小康的语言描写“蛋!爸!鸭蛋!鸭下蛋了!”,我读出了杜小康内心收获劳动成果时的惊喜,我看到了一个长大了,内心成熟的杜小康。

师:老师和你有同感,杜小康真的成长了,也成熟了。

(板书:成长成熟)师:就这样,杜小康的经历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心路历程,而这正是“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

师:本文对于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已然如此精彩,可是环境描写却更胜一筹。

而且本文的环境描写集中在三个特定环境……生:鸭子,芦苇荡,暴风雨。

师:我们首先来关注鸭群,跳读全文,勾画出文中对于鸭群的描写语句。

生:第四段“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

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

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生:第十段“鸭们不管。

它们只要有水就行。

水就是它们永远的故乡。

它们开始觅食。

觅食之后,忽然有了兴致,就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因此,这叫声既显得寂寞,又使人感到振奋”。

生:第十五段“鸭们十分乖巧。

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

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只惟一的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副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有时,它们会将头从翅膀里拔出,看一眼船上的主人。

知道一老一小都还在船上,才又将头重新插回翅膀里”。

生:三十四段“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

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

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师:还有吗?生:倒数第三自然段“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

它们的羽毛开始变得鲜亮,并且变得稠密,一滴水也不能泼进了。

公鸭们变得更加漂亮,深浅不一样的蓝羽、紫羽,在阳光下犹如软缎一样闪闪发光”。

师:这样看来,文章对于鸭群的描写贯穿了全文的始终,我们甚至可以说鸭群是杜小康最亲密的伙伴,那么描写鸭群与表现杜小康成长有什么关系呢?环境描写又有什么作用呢?生: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

师:那么我们选取第四段和第四十九段中对于鸭群的描写来进行赏析,讨论一下这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组交流讨论,推荐展示)生:我们从“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

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这句描写中读出了一种孤寂、荒凉的氛围,这就烘托出人物内心的“茫然和恐惧”,为下文父亲急迫的赶鸭以免后悔放鸭的情节做铺垫。

师:鸭群孤寂、茫然、恐惧,人物内心也同样充满了茫然与恐惧。

生:我们觉得这处环境描写与后文“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

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

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的描写形成了呼应,这时还是小鸭子,后来长大些了,最后文末真正成了大鸭子,都下蛋了。

师:解读很有见解。

伴随着小鸭子长大的还有谁呢?生:杜小康。

生:在最后一处鸭群的描写中,我们看到鸭群变漂亮了,羽毛也丰满起来,说明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为下文鸭子下单做了铺垫。

师:正如同学们所看到的这样,对于离家失学的杜小康而言,放鸭就是他生活的全部,而在整个孤独行程里,鸭群又是他最忠诚的伙伴,在那场暴风雨中,他找鸭、护鸭,最终伴随着鸭子的成长,他也完成了人生的蜕变,真的长大了。

(板书:鸭群)师:如果说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的话,那么,芦苇荡就是杜小康的演练场。

(板书:芦苇荡)师:请同学们快速勾画出对于芦苇荡的描写语段。

生:21自然段。

生齐读这一自然段。

师:作者对于芦苇荡的描写突出了什么特点?生:大。

生:密。

生:多。

师:这样忘去一望无际,站在其中的杜小康会觉得怎样?生:我若是杜小康我会觉得自己特别渺小。

生:我觉得很压抑。

生:害怕,胆怯,恐惧。

所以后来他做梦梦见妈妈都哭了。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这样,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令人感到窒息、压抑,也让将要生活在这里的杜小康感到害怕、胆怯,所以下文无论杜小康做出怎样过激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何况大哭一场的杜小康竟然不再恐慌,甚至胆敢独自冲入暴风雨中。

(师指名朗读第三十六段对于暴风雨的描写语段,课件出示思考题)(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师:你用哪个词来描述这场暴风雨?文中运用什么修辞表现出来的?生:可怕,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例如“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

生:恶劣,还运用了拟人“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歇斯底里”是人的情态。

师: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他又有了怎样的表现?生:他觉得仿佛是世界末日一样,肯定会害怕,也很恐惧,可是他还是独自冲入了暴风雨中去寻找鸭子,这可以凸显出他的坚强。

师:谁还有补充。

生:他更懂事了,因为他主动去帮助父亲找鸭子。

生:他能够帮父亲分担了,承担责任了。

师:如果说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见证,芦苇荡是杜小康成长的演练场,那么这场暴风雨就是杜小康成长的催化剂。

因着这场暴风雨,杜小康完成了自己人生第一次堪称完美的蜕变。

(板书:暴风雨)师:纵观对于鸭群、芦苇荡和暴风雨的描写,我们不难看出,环境描写既能烘托人物形象(板书:画向下箭头,写“烘托”),又能推动情节发展(板书:向上箭头,写“推进”)。

环境描写竟然有着如此魅力,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分析《严冬海猎》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同来看一看这个与杜小康有着相同经历的叫做“海龙”的孩子又经历了怎样的环境。

生:“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

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胭红。

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处环境描写渲染了寒冷、寂静的气氛,而在这样的严寒之中海龙还要下海捕鱼,烘托出海龙内心的坚强、能吃苦。

生:也可以侧面烘托出海龙家境的困窘,不然谁家爸妈会舍得孩子这样的天气下海呢?师:确实如此,而下文的叙述也印证了这一点。

生:“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母亲……”环境静谧、舒适,烘托出海龙帮父亲分担家庭重担之后内心的平静与满足,也就体现了海龙这个孩子的坚强、懂事、有责任感,他甚至比杜小康更值得敬佩,因为他经受的环境更恶劣,而他却从没想过退缩,从始至终都没说过一声苦,更没有一丝懦弱的表现。

师:解说得太精彩了!生:我觉得杜小康更值得钦佩,因为他曾经过着小富二代一样的生活,面对生活这样的打击,别说就哭一场,就是在过激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却站起来了,甚至独自冲进暴风雨里找鸭子,这比生来就贫苦的海龙更值得人钦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