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精选】

合集下载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第十一章
第六节
简单电路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铁丝、塑料、空气、人体、水银、橡胶、金条、 干布、银币、汽油、大地、陶瓷、纯净水、普通 的水、湿木、酸碱盐水溶液、锗、硅、砷化镓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1.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 什么?
人体正常时的电阻:104 Ω~105 Ω
人体潮湿时的电阻:103 Ω以下
电阻器
电阻器
电阻器
联系实际
思考:色环电阻上的颜色代表什么?在生活中, 电阻器有哪些应用?
2.同一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总是不变的吗? 3.理想的电工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同一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总是不变的吗?
观察LED亮度的变化情况
3.理想的电工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Hale Waihona Puke 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欧姆。
手电筒中小灯泡电阻:几到十几欧 白炽灯电阻:几百欧到几千欧

【公开课教案】:1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1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公开课教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及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2)知道电阻的意义、单位及电阻器.3)会区分生活中的导体和绝缘体. ,了解半导体.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认识绝缘体是相对的.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导体和绝缘体难点: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四、教学准备:玻璃、碳棒、导体、盐水、灵敏电流表、酒精灯、纯净水、五、教学过程变阻器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1)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构造、作用和原理;(2)知道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1)学会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2)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得出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观察、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原理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器材:1.教师用:电源、长电阻丝、带有夹子的导线、小灯泡、开关、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圆纸筒、滑动变阻器模型、小舞台模型;2.学生用:电源、导线、小灯泡、铅笔芯、滑动变阻器、开关。

教学过程:(一) 实验引入:问:同学们到剧场里看过演出吗?我这里准备了一个小舞台。

看,演出就要开始了!演示:大幕徐徐拉开,灯光渐渐变亮,音乐响起,舞台上的人随着音乐跳起欢快的舞蹈。

问:在刚才的演出中,灯的亮度发生了变化。

在学习电流强度时,我们已经知道这盏灯亮度的变化是由于通过它的电流发生变化引起的,那么在电压不变的条件下,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变这盏灯的电流呢?学生:改变电阻。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设计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教学设计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区分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

了解常见物质的导电性能,能够列举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例。

掌握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经历对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比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及特点。

影响物质导电性能的因素。

2、教学难点理解物质导电的微观机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电池、灯泡、导线、开关、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石墨棒、半导体材料(如硅片)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如电灯、电视、电脑等,提问学生这些电器设备能够正常工作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电的传输)接着展示一段电线,提出问题:为什么电线能够导电,而其他一些物质却不能?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讲授新课(1)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将电池、灯泡、开关和导线连接成一个简单的电路,分别将金属片(如铜片、铁片)、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接入电路中,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能够使灯泡发光的物质(如金属片)是导体,不能使灯泡发光的物质(如塑料片、橡胶棒、玻璃棒)是绝缘体。

介绍半导体的概念,如硅、锗等材料,其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2)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的实例。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常见的导体有金属(如铜、铝、铁等)、人体、大地、盐水等;常见的绝缘体有塑料、橡胶、玻璃、陶瓷等;常见的半导体有硅、锗、砷化镓等。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学科领域:物理年级:八年级教学时间: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导电性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不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质导电性能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

4. 让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5. 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安全用电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实验探究。

难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电线、灯泡、电阻、电源、各种材料(如木头、塑料、金属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3. 安全措施:确保实验过程中学生远离电源,操作规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电路实验,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导电性能的思考。

2. 讲解导电性的概念讲解导电性的定义,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存在差异。

3. 实验探究1. 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要求每组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测试。

2. 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确保实验过程中只有一个变量发生变化。

3.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4. 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4. 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导体和绝缘体应用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7. 安全用电教育讲解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安全用电。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能否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3. 学生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掌握情况如何?4.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能够注意安全?5.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导电性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 学生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实验,科学启蒙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实验,科学启蒙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导电实验,科学启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无处不在,从照亮房间的灯光到驱动各种电器设备的运行,电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你是否想过,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导电,而有些物质却不能呢?这就涉及到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一个简单的导电实验,来探索这个神奇的科学世界,开启科学启蒙之旅。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导电。

简单来说,导电就是指物质允许电流通过的能力。

而物质的导电性能取决于其内部的原子结构和电子运动方式。

在常见的物质中,金属通常是良好的导电体。

这是因为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比较容易脱离原子的束缚,形成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能够自由移动,当在金属两端加上电压时,它们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例如,铜、铝、银等金属都是优秀的导电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线、电缆等领域。

与金属相反,许多非金属物质一般是不导电的,或者说它们的导电性能很差。

比如塑料、橡胶、玻璃等。

这些物质的原子结构中,外层电子被紧紧束缚在原子周围,很难自由移动,因此电流很难通过。

为了更直观地感受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我们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导电实验。

实验所需的材料有:电池盒、电池、小灯泡、导线若干、金属片(如铜片、铝片)、非金属片(如塑料片、橡胶片)、铅笔芯、食盐水、陶瓷片等。

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将电池安装在电池盒中,然后用导线将电池盒的正负极与小灯泡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简单的电路。

此时,小灯泡应该是不亮的。

第二步,将一块金属片(如铜片)连接在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变化。

你会发现,小灯泡瞬间亮了起来,这说明铜片能够导电,电流可以顺利通过。

第三步,将铜片换成塑料片,再次观察小灯泡。

这次,小灯泡依然不亮,这表明塑料片不能导电。

第四步,用铅笔芯代替塑料片进行实验。

你会惊喜地发现,小灯泡亮了,虽然亮度可能不如用金属片时那么强,但这足以证明铅笔芯是能够导电的。

第五步,将陶瓷片接入电路,小灯泡不亮,说明陶瓷片不导电。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11.6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六、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基础知识1、导体: 的物体,例如铝、铁等。

导体有 ,所以容易导电。

2、绝缘体: 的物体,例如橡胶、陶瓷等,绝缘体几乎没有 ,所以不容易导电。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 ,条件改变时,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可以 。

例如玻璃一般是 ,当烧红时变成了 。

4、导体的电阻与 、 、 有关,还与 有关,与电流、电压等 。

5、一般情况下,金属导体的电阻通常随温度的升高而 ,反之,温度越低,电阻 。

当温度足够低时,电阻为 ,这种想象叫作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的物质叫做 。

基础过关1、5.4×103欧姆________千欧_______兆欧。

2、下列几组物体在常温下全部是导体的是( )A 铅笔芯、铜丝、人体B 食盐水、橡胶、水银C 塑料尺、硬币、大地D 铅笔芯、陶瓷、玻璃3、物理学成果在军事上有广泛的应用,有一种称为石墨炸弹的武器在战时被用来破坏敌方的供电设施,这种炸弹不会造成人员伤亡,而是在空中散布大量极细的石墨丝,这些石墨丝是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飘落到供电设备上会造成________(选填“断路”或“短路”),从而使供电系统瘫痪。

4、下列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导体能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大量的电荷,绝缘体不能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没有电荷B 导体导电是因为导体中有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导电是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电荷C 导体能够导电是因为导体内电荷数目多于绝缘体D 各种导体导电的能力都是一样的5、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绝缘体有电阻,导体没有电阻B 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就一定越小C 导体两端电压为零时,电流为零,但电阻不为零D 只有导体才能用作电工材料6、如图所示电路,第一次将金属丝a 连在A 、B 两点之间,第二次将金属丝b 也连在A 、B 两点之间,闭合开关后发现第二次电流表示数小于第一次电流表示数,则关于金属丝a 的电阻R a 和金属丝b 的电阻R b 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R a >R bB 、R a <R bC 、R a =R bD 、无法判断能力拔高1.下列常见的物体通常情况下都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A.汽油和盐水B.黄铜和石墨C.人体和大地D.塑料和陶瓷2.小刚拆开了家庭电路中常用的白炽灯泡和灯头,如图所示,则灯泡和灯头上的各部件中全部属于绝缘体的是()A.灯头后盖、螺旋B.玻璃泡、锡块C.螺旋、金属片D.灯头后盖、玻璃泡3.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用飞机野蛮地对南联盟发电厂进行轰炸,使用了一种石墨炸弹,这种炸弹爆炸后释放大量的纤维状的石墨覆盖在发电厂的设备上,造成电厂停电。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物质导电性生活小百科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物质导电性生活小百科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物质导电性生活小百科《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物质导电性生活小百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无处不在,从照明的灯泡到驱动各种电器设备,电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而不同物质在导电性能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特性不仅影响着电器的工作原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导电性能。

简单来说,导电性能就是物质传导电流的能力。

物质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内部存在着能够自由移动的电荷。

这些电荷可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定向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金属是我们熟知的良好导体。

像铜、铝、银等金属,它们的原子结构中存在着大量自由电子。

这些自由电子在金属内部可以自由地移动,当我们在金属两端加上电压时,电子就会迅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这也是为什么电线通常由铜或铝制成,因为它们能够有效地传输电能,减少能量的损耗。

与之相反,像橡胶、塑料、玻璃等物质,通常被称为绝缘体。

它们的原子结构中,电子被紧紧束缚在原子周围,难以自由移动。

所以,电流很难在这些物质中通过。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用橡胶或塑料来包裹电线,以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

除了金属和绝缘体,还有一类物质叫做半导体。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

常见的半导体材料有硅、锗等。

半导体的导电性能可以通过掺入杂质或者控制温度等方式来改变。

这一特性使得半导体在电子技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晶体管就是基于半导体材料制造的,它是现代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的核心元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不同物质导电性能的差异。

比如,冬天我们穿毛衣时,常常会因为摩擦产生静电。

这是因为毛衣等织物在摩擦过程中,电荷发生了转移,但由于织物是绝缘体,电荷难以迅速散失,从而积累起来产生静电。

而当我们触摸金属门把手时,静电会瞬间释放,让我们感到一阵电击。

这是因为金属是良好的导体,能够让电荷迅速传导。

另外,水也是一种具有一定导电性能的物质。

但需要注意的是,纯净的水几乎是不导电的。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

一、教案主题: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什么是导电性,以及导电性的概念。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导电性的概念,以及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导电性的概念。

2. 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五、教学准备:1. 导电性实验器材:金属丝、石墨、盐水、柠檬、气球等。

2. 实验记录表格。

教案内容请参考下述示例:一、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和掌握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观察和分析金属丝、石墨、盐水、柠檬、气球等物质的导电性能,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二、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导电性,以及导电性的概念。

2. 实验一:金属丝的导电性实验。

将金属丝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石墨的导电性实验。

将石墨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三:盐水的导电性实验。

将盐水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5. 实验四:柠檬的导电性实验。

将柠檬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6. 实验五:气球的导电性实验。

将气球接入电路,观察灯泡是否亮起,记录实验结果。

7.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8.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导电性的概念和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

2. 请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进行导电性实验,并简要说明原因。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实验教学,学生对导电性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简单电路
第六节 不同物质的导电性能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铁丝、塑料、空气、人体、水银、橡胶、金条、 干布、银币、汽油、大地、陶瓷、纯净水、普通 的水、湿木、酸碱盐水溶液、锗、硅、砷化镓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
手电筒中小灯泡电阻:几到十几欧 白炽灯电阻:几百欧到几千欧 人体正常时的电阻:104 Ω~105 Ω 人体潮湿时的电阻:103 Ω以下
电阻器
电阻器
电阻器
联系实际
思考:色环电阻上的颜色代表什么?在生活中, 电阻器有哪些应用?1.导体容易导,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 什么?
2.同一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总是不变的吗?
3.理想的电工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同一种物质的导电性能总是不变的吗? 观察LED亮度的变化情况
3.理想的电工材料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国际单位制中,电阻的单位:欧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