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_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合集下载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及分析结果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及分析结果

学生幸福指数调查及分析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幸福感的追求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幸福感更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之一。

为了了解学生的幸福指数,我们对一所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1. 调查方法在调查中,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问卷涵盖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情况、社交互动、兴趣爱好等方面。

2. 调查对象我们选择了一所具有中等规模的高中作为调查对象。

共有500名学生参与了调查,男女比例大致相等,年级分布均匀。

3. 幸福感定义在调查中,我们将幸福感定义为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的满意程度和积极情绪的体验。

幸福指数从1到10分,分数越高代表越幸福。

4. 结果概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以下结果:学生幸福指数的平均值为7.5分,其中男生的平均分为7.3分,女生的平均分为7.7分。

这表明女生整体上比男生更幸福。

5. 学习情况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我们发现学习情况对学生幸福指数有一定的影响。

在调查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分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

此外,那些在学习上感受到较高成就感的学生幸福指数也相对较高。

6. 社交互动的影响社交互动对学生的幸福指数同样具有积极影响。

在调查中,那些有着广泛社交圈子的学生幸福指数相对较高。

此外,与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也与幸福感呈正相关。

7. 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兴趣爱好是学生幸福指数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我们发现那些对某种特定爱好或活动投入较多时间的学生幸福指数较高。

这表明培养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幸福感十分重要。

8. 家庭环境与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家庭环境对于幸福指数也有一定的影响。

那些处于稳定家庭环境中的学生相对更加幸福。

而那些面临家庭困难或矛盾的学生幸福指数较低。

9. 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对于学生的幸福感同样很重要。

调查显示,那些感受到学校氛围积极向上、师生关系融洽的学生幸福指数较高。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的教育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10. 建议和改进基于我们的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和改进措施: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交能力;促进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师生关系等。

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调查感悟

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调查感悟

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调查感悟身处新时代,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这个繁荣发展的时代,人民的幸福指数成为了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近期,我对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进行了一项调查,深感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我的目标是深入了解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提供参考和建议。

通过调查,我认识到,人民的幸福指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量化指标,更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体现。

我对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的看法是,它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包括物质生活的丰富性、精神生活的充实性、社会公平的保障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良好性等多个方面。

在这个新时代,我们需要全面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质和文化素质,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在思考过程中,我注意到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过程。

它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等各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例如,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社会需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环境,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个人也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

我认为,提高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加强公共服务的供给,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二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三是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四是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调查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具有说服力的例子。

比如,在公共服务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实施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措施,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使人民享受到更加便捷、优质的服务;在经济方面,一些地区通过发展新兴产业、优化营商环境等措施,提高了人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在社会公平方面,一些地区通过完善法律制度、加强监管等措施保障了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在生态环境方面一些地区通过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保监管等措施保护了人民的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

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了提高新时代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性及其实现路径。

有关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

有关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

有关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幸福指数调查报告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幸福指数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人们对幸福感的认知和评价。

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能够揭示幸福指数的构成要素,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并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供参考依据。

二、调查方法⑴调查设计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通过设计针对幸福指数的相关问题,收集被调查者的观点和意见。

通过面对面调查、在线问卷和方式访谈等方式,收集全国范围内的数据。

⑵调查样本随机抽取了10000名居民作为调查样本,样本覆盖城市和农村地区,确保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⑶数据收集和处理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后,使用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进行统计描述和绘制相关图表。

三、幸福指数构成要素分析⑴健康因素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健康因素在人们的幸福感中占据重要地位。

身体健康、生活习惯和体育锻炼等因素对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

⑵经济因素收入水平、工作稳定性和经济状况对人们的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因素与幸福感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⑶社交因素人际关系、家庭和朋友支持等社交因素对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社交因素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影响幸福指数的因素分析⑴文化因素不同文化对幸福观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了解不同文化对幸福的定义和追求,可以更好地理解幸福指数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⑵环境因素居住环境、社会安全和公共服务等因素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改善环境条件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指数。

⑶心理因素心理健康状况、情绪管理和个人满意度等因素对幸福指数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心理学理论和分析工具,可以更好地理解幸福感的心理机制。

五、调查结果和讨论⑴幸福指数调查结果综合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得出幸福指数的综合评价和不同因素的权重分配。

具体结果请见附件1.⑵影响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通过数据分析和讨论,确定了影响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策略措施。

幸福指数与社会发展

幸福指数与社会发展

幸福指数与社会发展幸福,是每个人追求的目标。

无论是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止。

幸福指数作为一种衡量幸福水平的指标,正逐渐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幸福指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幸福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水平。

幸福指数是通过对人们生活状况、心理健康、社交关系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从而得出一个衡量幸福程度的指标。

当一个社会的幸福指数较高时,意味着该社会的人们在生活水平、物质条件、健康状况等方面都相对较好。

这显示出该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经济发展稳定、教育水平较高等等。

因此,幸福指数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指标。

其次,幸福指数也可以促进社会发展的进步。

一方面,幸福指数可以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他们了解人民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和符合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关注和提升幸福指数,社会可以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关系,进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幸福感。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将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幸福指数并非唯一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指标。

社会发展还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等。

幸福指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代表社会发展的水平。

例如,一个社会幸福指数较高,但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环境恶化等情况仍然存在。

这就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指标,并且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评估社会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幸福指数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幸福指数的提升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撑,而社会发展的进步也离不开人们的幸福感提升。

只有当社会的发展能够真正惠及每一个人,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时,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幸福的目标。

因此,幸福指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

总而言之,幸福指数是衡量个体和社会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它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幸福感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幸福感调查报告(通用10篇)

幸福感调查报告(通用10篇)篇一: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篇一xx年7月15日-7月20日,我院基层幸福小分队前往浙江省诸暨市以及火车货运东站开展以“基层人民幸福指数”为主题的调查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关注诸暨火车站货运东站的卸货工人的生活现状,期望从调研中获得中国经济脉搏跳动的节奏,感知多样的人民生活状态。

第一站:诸暨市牌头镇7月15日,小队人员早早地坐车来到浙江省诸暨市牌头镇。

通过乡村走访的形式,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并与村民交流,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在农村居民眼中的幸福。

小队在分别采访了学校工地的施工人员,奶茶店的老板以及几位坐在家门口的老人,请他们谈谈了对幸福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一些评价和理想的幸福的差距。

第二站:诸暨市城关7月16日,伴随着早晨的清凉,我们基层幸福小分队来到了本次调研的第二站——诸暨市城关,继续我们的走进基层之旅。

他们或是街头的一个环卫工人,或是街边的一个修自行车的叔叔,抑或是一个个路过的爷爷奶奶,他们也许生活平凡但他们的嘴角总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虽然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并不都是快乐的,但是我们衷心希望我们的出现能使更多的人关注基层的生活,为基层的幸福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将幸福播撒基层的土壤。

第三站:问卷调查7月17日,小队一起设计了一份问卷调查,希望通过问卷的形式能让小队更好地了解基层,了解他们的生活。

7月18,19日,队员们发放并整理了的问卷,小队人员对收到的问卷进行了数据汇总和分析,并做出了相应的总结,最后规划了本次调研的最后一站——诸暨市货运东站,去探访最基层装卸工的生活。

第四站:诸暨市火车货运东站7月20日,小队人员坐车来到诸暨市火车货运东站,与货运东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了解近年来火车站的运营情况以及近年来火车站对装卸工的工作环境与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

实地考察装卸工的工作环境和食宿的情况,并且采访该站的装卸工的生活情况水平,了解普通装卸工人心中的幸福认知。

整个采访过程中,所有采访对象都十分配合,向队员讲述了他们的生活和对幸福的理解。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

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五篇有关幸福感的调研报告篇1昨日,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__年成都市民幸福感调查报告,成都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5分,满意度较高,且较__年提高了1.58分,较__年提高了5.48分,连续两年实现持续提升。

通过调查,报告建议继续加大民生工程投入,提升市民幸福感。

调查中,在问到对幸福影响比较大的因素方面,68.88%的市民认为“家人健康“、47.70%认为是“子女教育“、47.13%认为是“医疗状况“、42.28%认为是“食品安全“、41.63%认为是“住房条件“、36.54%认为是“社会保障“、32.51%认为是“婚姻家庭“、31.69%认为是“家庭养老“、21.51%认为是“人身安全“、18.31%认为是“伪劣商品“。

“75后85前“幸福感最低__年成都市女性市民幸福感总体评价为82.19分,略高于男性0.11分。

从具体构成看,女性在生活信心、幸福感知、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四项幸福感满意度高于男性,而在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便利三项则低于男性。

年龄段的不同对幸福感知程度也不一样。

其中,16—19岁的青少年幸福感评价最高,为83.63分;其次为50—59岁的老年人群,幸福感满意度为82.95分;再次为20—29岁和40—49岁年龄段人群,分别为82.60分和82.00分;而处于30—39岁的“75后85前“幸福感满意度最低,为81.23分。

记者注意到,“75后85前“群体在七个方面评价分都最低,特别是工作环境和幸福感知两项,分别为71.19分和77.47分,分别比最高分少了3.21分和4.32分。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幸福感最高从婚姻状况来看,未婚人士幸福感得分为82.46分,已婚人士幸福感为82.29分,丧偶人士幸福感为81.13分;离婚人士幸福感最低,仅为78.94分。

从构成项目看,离婚人士在家庭环境和幸福感知方面满意度低,分别为79.39分和72.50分;而未婚人士在生活信心和家庭环境方面满意度较高,分别为87.24分和86.02分。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幸福感的衡量与提高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幸福感的衡量与提高的方法

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幸福感的衡量与提高的方法心理学中的幸福感幸福感的衡量与提高的方法引言:幸福感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而心理学研究了幸福感的衡量和提高的方法。

本文将从幸福感的定义和重要性入手,讨论幸福感的衡量方式,以及一些可以帮助提高幸福感的方法。

一、幸福感的定义和重要性幸福感是指个体在主观感受上对自己幸福程度的评估。

它与人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快乐感以及积极情绪相关。

幸福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体层面,还对社会整体有积极影响。

研究表明,幸福感高的人更有可能拥有更好的精神健康、更强的抗逆能力,以及更成功的人际关系。

二、幸福感的衡量方式1. 主观幸福感问卷:通常使用一系列问题来询问个体对于自身幸福感的评价,包括对生活满意度、快乐感和满足感的评估等等。

这种方式可以让个体直接发表对幸福感的主观感受。

2. 国际幸福感指数:一些研究机构会每年发布全球幸福感排名,通过对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估,以指数形式衡量幸福感。

这种方式可以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幸福感做出比较。

3. 生理指标:一些研究使用脑波、心率变异性等生理指标作为幸福感的衡量,通过监测身体的生理反应来间接评估幸福感水平。

三、提高幸福感的方法1. 培养积极心态:积极的心态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增加幸福感。

通过学习乐观思维、感恩和自我肯定等技巧,可以培养积极心态。

2. 建立支持性社会网络:人际关系对于幸福感有着重要影响。

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寻求社会支持和互助,可以帮助提高幸福感。

3. 注重社会参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并提供心理满足感。

帮助他人和为社会做贡献的经历对提升幸福感尤为重要。

4. 培养兴趣爱好: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带来快乐和满足感。

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提升幸福感。

5. 培养身心健康:身心健康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注重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可以改善个体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提高幸福感。

结论:幸福感作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在心理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

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

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幸福指数的调查报告篇1xx月份,我们对我镇中小学的在职教师进行了关于职业幸福感的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下发问卷40份,收回40份,收回问卷全部有效。

现将问卷情况分析如下:一、教师基本情况1、所收回的40份问卷中有男教师20名,女教师20名,男女教师比例相当。

2、年龄在20-35岁之间的有28人,占总人数的70%;36-45岁之间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46-55岁之间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55岁以上的有2人,占总人数的5%。

3、教龄在1-5年以上的有7人,6到XX年以上的有9人,11-30年以上的有19人,30年以上的有5人。

4、教师的有36人,学校中层干部4人。

5、幼儿园的有1人,小学的有24人,中学的15人。

6、副高级以上的有6人,中级的有9人,初级的23人。

暂无2人。

二、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分析有22人选择a热爱教师职业,有13人选择b工作较稳定,有0人c选择有较多假期,有5人d选择了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分析,选择教师的职业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热爱教师职业,占55%;二是因为工作稳定,占%。

由此可见,选择教师职业因为热爱和工作稳定的居多。

这说明,在所调查的教师群体中,有半数以上因为热爱而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这是可喜的。

三、压力状况调查1、压力状况:有0人选择了没有压力,有17人选择了压力一般,有23人选择了压力较大,有0人选择了压力极大。

2、对一天工作之后的心理反应:有9人选择了疲惫不堪;有26人选择了虽然感到累,但是心理满足;有2人选择了心里很轻松;有3人选择了不管如何,总是为了能维持生活而高兴。

3、压力来源:有15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学生,有8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领导,有12人选择压力来自于职务诉求和升迁问题,有5人选择了压力来自于学校考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Ξ———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苗元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江西南昌 330031)摘 要: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

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关键词: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学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1-0103-06 幸福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幸福感则是心理学的科学命题,幸福指数则是政府关注的时代课题。

如果说G DP(国内生产总值)、G 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G ross National Happiness,G NH)就是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国富是为了民乐,是为了“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

正如奚恺元所言: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①。

幸福是个人追求,幸福指数是安居指标,人民福祉是国家使命。

从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的演化脉络,折射出人类永恒的美好生活追求。

一、幸福感的历史沿革自1967年Wanner Wils 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程。

其兴起并得到广泛重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积极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倡导了“幸福革命”;二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价值观发生了由物本到人本的转换,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指标运动、生活质量运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议程,幸福问题研究成为社科研究热点问题。

英语中幸福感的表达有happiness,well2being,subjective well2being,psychological well2being等。

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是合成词Well2Being,反映出西方人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取向,有幸福、健康、福利之意。

韦氏英语辞典1997年版对well2being的解释是: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条件;一种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2 ity)的状态。

新英汉词典释义为健康、幸福、福利。

哲学家倾向用flourishing,well2being和eudaim onia来表示幸福,包含着“lead the g ood life”的意蕴,幸福就是过美好生活。

心理学家在对人类心理行为的探索隐含着的理论框架或理论设定无不体现其独特的文化精神,西方的幸福观念受其文字和文化的影响,在使用“幸福”一词进行交流时,涵义是完全不同的。

我国1989年版的《辞海》(缩印301Ξ本文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教育与幸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AA080081)、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幸福指数与和谐社会—心理学实证研究”(08J Y03)成果。

本)将“幸福”定义为“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了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

在《汉语大词典》中,“幸福”的含义是:(1)谓祈望得福气;(2)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3)指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

虽然“幸福感”、“幸福指数”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名词,但我国“福文化”有很长的历史源流,中华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福”,在过去是指福气、福运,而现在人对福的理解是“幸福”。

“福”是一切美好事物和谐的集合,同时又是一种现实的存在。

另外一个概念“乐”也与现代的幸福含义颇为接近,其内涵很丰富,乐是个体在心理上一种愉悦舒适满足的心理体验,是主体意识(主要是情感意识)自我完成、自我实现中的自我享受而又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②。

“人文知识的基本问题不是真理问题,而是幸福问题”③,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

当代的研究者已将幸福概念的哲学起源追溯到古希腊时代。

“快乐主义幸福观”(hedonic view )始自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 )的哲学。

阿里斯底波提倡将快乐的最大化作为生活的目标和幸福的源泉。

伊壁鸠鲁学派(E picureans )后来追随这一观点,虽然是以更温和的方式来阐释。

另一种观点—完善论的幸福观(eudai 2m onic view ),来自亚里士多德学派(Aristotelian )的视角。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善”的程度是评价幸福的决定性标准。

善的生活,而不只是快乐的生活,是获得幸福的关键因素。

而以密尔为集大成者的功利主义,则在苦乐原理上以快乐原则通感所有的幸福心境。

这是与现代主观幸福感的概念联系最密切的观点。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总是徘徊于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理性主义与感性主义之间,尽管分别赞同两种不同观点的学者对幸福的定义和主要来源经常持有异议,他们的理论最终都丰富了关于幸福本质的看法④。

在20世纪中期中,有关幸福的争论由哲学转移到心理学。

D odge 1930年提出幸福理论但并未超出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界定,Wils on 1960年在博士论文中提出SW B 个体差异的理论假设。

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嘉哈(Jaha )的论文里,他认为在幸福的定义中应包含积极状态,没有心理疾病并不意味着心理健康,幸福同样重要。

以1967年Wanner Wils on 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心理学中的幸福感研究开始纳入实证研究科学,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比较研究(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的兴趣和重点在于比较不同人口统计维度幸福感的差异,此阶段最重要的研究结论是年龄、性别、教育、婚姻状况等人口学变量在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异方面作用是有限的。

Argyle (1999)对这一阶段有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估计人口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变异的解释率为15%。

第二阶段主要是理论模型建构(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研究者依循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建立起不同的解释幸福感的理论,这些理论解释的重点是个人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要的幸福感理论包括:人格理论(pers onality theory )、目标理论(telic the 2ory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及判断理论(judgment theo 2ry )。

上述理论可分为由上而下Π由下而上模式(top 2down Πbottom 2up m odels )两种思考模式,第一种思考幸福感来源的方法是由上而下(top 2down m odels )的思考方法,支持这类思考模式的理论认为幸福是来自整体人格特质影响人对事物的反应方式,第二类思考方式认为幸福感是由短期、微小的生活目标达成或者是个人需求获得满足之后逐步累积而成。

这是一种由下而上(bottom 2up m odels )的思考方法,二者最大的共通点皆认为个体的幸福感是透过生活经验的累积来满足自我需求所获至。

第三阶段侧重测量技术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建构并应用具有更高信度、效度的多种测量技术与方法,形成了以结构化问卷测量为主体并结合其它评估技术的多样化测量体系,主观幸福感测量的方法越加丰富,实验研究的方法更多地被用于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⑤。

第四阶段则走向社会指标应用(21世纪开始至现在)。

Diener(2000)在其《主观幸福感—快乐科学与社会指标》指出,关注与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是幸福感研究最终目标所在。

社会指标系统应该包括经济指标、生活质量指标和幸福感指标,幸福感应该成为社会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示器”、了解民众情绪波动和变化的“晴雨表”、检测社会良性运转的“预警器”⑥。

二、幸福感的理论模型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伴随着时代变迁与文化价值的转移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在现代心理科学中,主要有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研究取向,它们从不同视角丰富着人们对幸福的理解,这些视角的互补、交融、统合而成的有机体构成了幸福的总体框架。

主观幸福感源自哲学上的快乐论。

伊壁鸠鲁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标乃是得到快乐。

沿着这种思路,心理学家迪纳(Dinner )把幸福感定义为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以及生活满意的认知评价。

Diener 等研究者提出了主观幸福感多层次结构模型,将SW B 分为“三个层次四个领域,其中处于最高层次的就是主观幸福感(SW B ),它反映了对人们生活的整体评价。

第二层次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41 2009年第11期感、一般生活满意度和具体领域生活满意度。

最底层的部分分别是四个次高层次更为具体的可操作的成分,如积极情感的具体可操作成分包括喜悦、满足、快乐和爱等,整体生活评价包括充实感、有意义感和成就感等⑦。

心理幸福感是建立在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论或自我实现论基础上的,认为幸福不能等同于快乐,而应该定义为“努力表现完美的真实的潜力”。

心理幸福感涉及良好的心理机能,生命意义、自我实现等,对完美实现个体真实潜能的追求。

心理学家来福(Ry ff )提出了心理幸福感6维度模型,每一维度都表明了个体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是个体努力发挥潜能和实现才能的过程,具体包括:自我接受、机能自主、生活目的、人格成长、积极关系、环境控制。

⑧如果说心理幸福感主要集中在人的个人生活领域中所面临的挑战,那么社会幸福感则更加重视人的社会生活层面。

社会幸福感研究最初源于社会混乱与社会疏离问题的出现。

克耶斯(K eyes ,1998)提出了社会幸福感的5个维度:(1)社会整合。

感觉自己是群体中的一部分,感觉自己属于社会,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分享社会福利;(2)社会认同。

对他人抱有积极的态度,信任他人,认为他人是善良的,相信他人是勤奋的,与他人在一起感到舒适,承认别人并接受大部分人;(3)社会贡献。

相信自己对社会的重要性,以及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信念,觉得他们有奉献价值和社会价值;(4)社会实现。

对社会的发展潜力具有信心,并且相信能够通过社会的法律规范和公民行为得以实现;(5)社会和谐。

包括对认识世界的关注,认为社会是可知的、公平的、可预料的,关心社会、对社会充满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