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苹果的启示
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

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
《分苹果的故事》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儿童读物,它讲述了一个关于分享和友谊的故事。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友谊的珍贵。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儿童阅读,也给大人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小兔子和小熊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得非常开心。
有一天,他们在森林里捡到了一大篮苹果。
小兔子提议,他们应该平分这些苹果,每人一半。
但是小熊却说,他想要更多的苹果,因为他比小兔子大。
于是他们开始争吵,最终把所有的苹果都撕破了。
就在这时,一只智慧的老狐狸出现了,他告诉小兔子和小熊,只有通过分享,他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快乐。
于是,他们决定重新将苹果平分,每人一半,最终他们和好如初,一起享用了这些苹果。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分享对于友谊的重要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争执,而分享就是化解矛盾的最好方式之一。
只有通过分享,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友谊的温暖和快乐。
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快乐,还可以收获更多的友谊和爱心。
另外,这个故事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它告诉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和朋友闹翻。
在面对矛盾和争执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和谐的友谊。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和思考。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深刻地领悟到了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友谊的珍贵。
希望我们都能像小兔子和小熊一样,学会分享,学会宽容,用爱和友谊去化解矛盾,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分苹果”对学校德育启示

“分苹果”对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三位母亲不同的“分苹果”方法导致了三位孩子不同的人生道路。
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都可能对儿童产生重要的影响。
“分苹果”的故事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学校道德教育要从“圣人”回归“常人”,要培养学生“权利与义务”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公平正义”的观念与“参与意识”。
关键词分苹果学校德育启示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对党和国家高度负责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始终把思想道德素质作为第一位的素质,把德育工作作为第一位的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德艺双馨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效果欠佳等现象,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一、问题的提出:一个苹果影响人的一生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早期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100个人,分别给他们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信发出去不久,心理学家收到了许多回信,而其中有几封回信谈到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第一位母亲(a)拿回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她的两个儿子看见了,都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弟弟抢先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这为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地瞪了他一眼,责备了他。
哥哥明明想要大的苹果,却灵机一动,改口道:“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母亲听了非常高兴,在哥哥的脸上亲了一下, 表扬他是个好孩子,还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给了他。
哥哥“悟”出一个“道理”:说谎话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此,他学会说谎,又学会了偷盗,抢劫,为了想要的东西,哥哥不择手段,直到被送进监狱。
第二位母亲(b)也拿来几个大小不一的苹果,两个孩子也都急着要大的。
这位母亲把那个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上说:“你们谁都想得到它。
美国心里学家分苹果的故事幼儿园读后感

美国心里学家分苹果的故事幼儿园读后感《美国心里学家分苹果的故事幼儿园读后感》(一)
嘿,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聊聊我读了那个美国心理学家分苹果的故事后的感受。
而且哦,这也让我想到了咱们在幼儿园里的生活。
老师对我们的每一个小举动,每一句话,都可能会对我们产生大大的影响。
所以老师们可得小心啦,要给我们满满的爱和公平哟!
还有呢,这个故事也提醒了我自己。
以后我要努力表现好,不是为了得到更大的苹果,而是要让自己变得更棒!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是给我的启发可不少呢!
《美国心里学家分苹果的故事幼儿园读后感》(二)
亲爱的小伙伴们,我来啦!今天想跟你们说一说美国心理学家分苹果的那个故事,我读完之后,心里头那叫一个想法多多呀!
一开始听到这个故事,我就觉得有点奇怪。
为啥老师要这样分苹果呢?这对那些拿到不太好苹果的小朋友多不公平呀!
后来我仔细琢磨了一下,发现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大人,教育小朋友可不能这么简单粗暴。
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的地方,如果就因为一次的表现来决定给他们什么,那可能会伤害到他们小小的心灵。
比如说,拿到小苹果的小朋友可能会觉得自己不被喜欢,然后就变得不自信啦。
这多糟糕呀!
从这个故事里,我也明白了,在幼儿园里,我们都要友好相处,不能因为谁表现好一点或者差一点就区别对待。
大家都是好朋友,要一起进步,一起玩耍。
还有哦,我觉得老师和家长们应该多鼓励我们,看到我们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只看结果。
这样我们才能开开心心地长大呀!
好啦,这就是我读这个故事的感受,你们觉得呢?。
分苹果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

分苹果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孩子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你!
家庭教育对孩子而言至关重要,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从小就培养孩子好的习惯,而父母的教导则是孩子的前行路上的最大助推力。
以前听过一个关于犯人和成功人士小时候他们的母亲为他们分苹果的事。
犯人小的时候,妈妈问他和弟弟:“你们想要那个苹果?”弟弟抢先说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
妈妈瞪了他一眼,责备他道:“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
”当时的犯人灵机一动,说:“妈妈,我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他的脸上亲了一下,把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奖励给了他。
自此以后,他学会了通过说谎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后来,当说谎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时,他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不择手段,最终进了监狱。
而成功人士的妈妈面对同样的问题却使用了不同的方式,他的妈妈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块,让他和弟弟负责修建,谁剪的好,谁就有权得到最大的苹果。
成功人士的妈妈让他明白了一个简单但又很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必须努力争第一。
两位妈妈截然不同的做法让自己的儿子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可以教孩子说谎,也可以教孩子做一个努力的人。
孩子未来会变成一个怎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方式。
分苹果的启示_初中作文

分苹果的启示
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分苹果的启示,感谢您的阅读!
在我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妈妈从市场里回来,手里拿着一袋苹果。
我和几个姐姐们都很开心,因为又有水果可以吃了。
妈妈把苹果逐一放到桌子上,每个苹果都大小不一。
我是个馋嘴的人,而且人人都有自私的心里,我当然也想得到一个最大的苹果。
当我正想说出自己的想法的时候,却想起了舅舅在我儿时常常对我说的一个故事——《孔融让梨》。
我喃喃自语道:“故事中的孔融是先把最大的梨让给别人,然后才能得到家长的表扬的,如果我想得到表扬,那是不是也要让出最大的那个苹果?”我犹豫了,迟疑了一下,刚要说出口的话又被咽了下去。
转而对妈妈说:“妈妈,我要最小的那个苹果就可以了。
”谁知,这席话不但没有被妈妈表扬,反而妈妈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我知道你说的并不是真话。
人人都会有私心和好胜的心里,都想得到最好的。
但是你如果想得到最好的那个,前提是必须先要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也可以通过小比赛来获取最好的。
记住,以后做事不能耍小聪明,如果你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同样的努力去争取!”最后,我不但没有得到一个最大的苹果,反而真的得到一个最小的苹果。
姐姐们那通过小比赛来得到的苹果都比我的大,我不禁沮丧。
但这看似平凡的经历,却有着不平凡的轻重。
每一句话都那么重要,字字刻骨,妈妈的话必将影响我一生。
分苹果的故事

分苹果的故事在一个美丽的果园里,有一棵苹果树,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苹果。
果园里住着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们,它们每天都会聚在一起,一起玩耍、学习和分享。
有一天,小兔子提议说,“我们来分一下这些苹果吧,每个人都能分得一些,这样大家都能分享到美味的果实。
”大家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开始商量怎样分配这些苹果。
小熊说,“我们可以按照每个人的体重来分,体重大的分得多,体重小的分得少。
”小鸟却不同意,它说,“这样不公平,体重大的就能吃更多的苹果,体重小的就只能吃少量的苹果。
”小鸟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小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可以按照每个人的年龄来分,年龄大的分得多,年龄小的分得少。
”但是小狗却表示反对,“年龄大的并不一定就需要吃更多的苹果,年龄小的也有可能需要更多的营养。
”大家听完后都陷入了沉默。
就在大家陷入困惑的时候,一只智慧的老猫走了过来。
它说,“我有一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按照每个人的需求来分,谁需要更多的苹果,谁就可以分得更多。
”大家听后都觉得这个主意很公平,于是便按照老猫的建议开始分配苹果。
小猫因为生病需要更多的营养,所以它分得了两个苹果;小熊因为体重大,但却有很多朋友需要照顾,所以它分得了一个苹果;小鸟因为飞行消耗了很多能量,所以它也分得了一个苹果;小狗因为运动量大,所以也分得了一个苹果。
大家都很满意地拿着自己分得的苹果,开始享用起来。
他们发现,虽然每个人分得的苹果数量不同,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分得的刚刚好,因为每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
通过这次分苹果的故事,小动物们学会了如何公平地分配资源,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他们明白了,公平并不是每个人分得的东西都一样多,而是每个人都能得到满足自己需求的东西。
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平。
果园里的小动物们在这次分苹果的故事中学会了团结和互助,他们知道只有大家团结一致,才能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读后感】两个母亲分苹果_1000字

【读后感】两个母亲分苹果_1000字
我读完了这个故事,内心深感温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爱与关注是多么重要,而不能
为所欲为却也是人生必须要遵从的规则。
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母亲为了让孩子们吃苹果而发生的故事。
母亲们都爱着自己的孩子,在分苹果这件事上,她们都想要让自己的孩子得到更多,甚至想要占便宜。
但是母亲A以换为代价让母亲B得到了更多的苹果,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们都受益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意的让利是值得提倡的,这时母亲A展现了自己的胸怀和智慧。
她没
有为自己孩子的利益而忽略到别的孩子,而是全心全意地考虑了每个孩子。
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一些人或一些事,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身边关爱自己的人,更
加懂得如何珍惜身边的事。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不仅要有竞争,更要有合作。
合作能让我们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更加和谐、快乐和美好。
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要谦虚待人,要尊重别人的权利。
在分苹果的时候,母亲B很快
想到了自己孩子的权利,而母亲A却想到了所有孩子的权利。
有时候我们过于关注自己,
忽视了别人的权利,这样做并不是正确的。
总的来说,这个故事是一个充满爱与关爱的故事,在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
的温暖。
它告诉我们,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我们都应该多一些善意和关注,让自己成为一
个更好的人。
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

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读完分苹果的故事,我们感觉到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
除此之外,你还收获了什么?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分苹果的故事读后感篇一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
有两封贺信给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犯人。
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各不同。
我一眼就看中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的。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责备他说:“我的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把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亲了我一下,并把那个大苹果奖励给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我学会了说谎。
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学会了说谎。
为了得到想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
直到我被送进监狱。
女士们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负责修剪,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人。
(摘自教育报) 这个故事我们在讲座中听过几次了,再读还是深有感触。
每每看到第一位母亲的故事,我会想到孔融让梨,教育孩子要谦虚礼让,要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只要没有把握好“度”又可能会适得其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周克强、周军主编的《优化成长——决定青少年前程的十佳习惯》中读到了两个故事,都
是回忆小时侯妈妈分苹果的情景。
一个监狱中的犯人这样写到: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不同。
我一
眼就看见中间的那个,又红又大,非常想要。
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
要哪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那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
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最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
而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的故事是这样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
大小不同。
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最
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它。
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
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好,谁就有权利得到它!”我们三人比赛剪草,结果我
赢了哪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
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
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
想要什么、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这个分苹果的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三点启示:一是教育不要违背人的天性,去造就扭曲的
人格;二是要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之懂得索取与付出之间的关系;三
是要让孩子懂得公平,即使是竞争也要讲究公平,不要想歪点子。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
多教育都是与这三点启示相背离的。
下面我举几个这样的例子:
1、现在的孩子负担很重,本应该无忧无虑、与大自然亲近的童年往往被沉重的学业负担所占据。
面对竞争激烈的现实,家长考虑最多的是孩子的明天将会怎样,他们为了孩子的将来不辞
劳苦,不惜钱财,从小为孩子选择名校,孩子从学校回来有家教,周末和假期去上各种培训班,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殊不知,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通过考学成才的,对于以学习为乐的
孩子来说,让其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书房和教室里,我们无可厚非,因为他们享受了其中的乐趣。
但相当一部分孩子,只要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就可以了,他们对考试和做题兴趣不浓,他们
更喜欢玩耍。
比如,我上五年级的外甥女,从上学到现在,她的学习一直不上心,严重影响班
级的平均成绩,为此,没少受羞辱。
还好,她性格开朗,玩耍的时候,会忘记这些不快,她喜
欢到河里捉鱼、喜欢跟奶奶到田里去。
我知道,对于她,课堂意味着什么,但即使是煎熬,我知道她也必须熬下去。
其实孩子的成长首先在今天。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
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
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与其拿遥远的明天来激励孩子,还不如用今天实实在
在的效果来激励孩子,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2、大家都知道学习成绩不能全面地衡量一个人,学习成绩只是个人素质的一个部分,而不是
全部,学习不好的人,往往在其他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
但现实情况是,成绩不好的学
生日子是不好过的,家长觉得丢脸,老师指责其拉了平均分,排名让其在周围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在不断的否定和指责声中,孩子也认为自己只有缺点没有优点,从而不再积极进取,相反
用无所谓和破坏行为来保护自己,最后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双差生”。
如果我们能真正实施因材
施教,能从孩子一出生或一走进学校就承认孩子的差异,多进行赏识教育,少用世俗化的、带
有功利性的评价标准来把孩子过早地分成三六九等,我想性格叛逆的孩子会少很多,快乐、自主、自信的孩子会增加不少。
自己是教师,也有女儿,对现在的整个教育环境,我的态度不乐观。
但我会努力,至少在家里,让女儿从小就做一个小主人,让她在尊重中学会自重,在信任中学会自信,在独立中学会坚强和自立。
3、在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中,还不能很好的做到利用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加以正确的
引导,我们实施的权威教育要多于科学引导的教育,所以,我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部分是乖巧
听话的,一部分是叛逆过激的,而我们真正想要的具有批判思维、人格健全的孩子却只是少部分。
孩子早恋了,不允许!否则处分!孩子上网成瘾了,送到网瘾戒除所去!很少有人从孩子
的角度去思考,这是孩子缺少关爱,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快乐的表现。
在《青年文摘》上读过
一篇《童话》的文章,讲的是高中学生恋爱的故事。
下面是引自班主任的话:“我知道你们不
会写(断绝往来的保证书),但我也不希望你们退学。
你们能答应我一件事吗?我不奢望你们
好一辈子,但希望你们承诺十五年互相不变心,敢写个承诺书吗?我和全班学生都是你们的见
证人。
”当时两个人都写了,但故事的结尾是毕业后两人由于家庭条件悬殊,行同陌路了。
我
敬佩这个班主任,他不回避现实,他的教育是真实的教育,他对生活的思考比较深刻。
这不正
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
”吗?
4、公平竞争在现实生活中也很难真正做到。
其实人从一出生就是不公平的,天生条件、父母
的素质、家庭的经济情况、生活和受教育的环境等,无不在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
但不
同的客观条件,都得去接受同样的挑战。
有些人奋斗一辈子,还不如有些人从父辈那里得到的多;有些人天生残疾,无论怎么努力,在有些方面都比不过正常人,这都是我们必须去面对的
现实。
如何教育孩子去接受这些事实,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应该是我们教育者要考虑
的问题。
我们应该对孩子少一些空洞的说教,多一些实际的关怀与帮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而不应该让一些人为的、有局限性的、甚至是不科学的规定和评价标准显得比人本身的发展还
重要。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里的会不会不应该
只理解为书本知识,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也不应只理解为学校的老师和学生。
育人是一件复杂、
严肃的工作,无论作为教师、家长还是社会人,我想自己都有责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不断地
提高自身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