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合集下载

孙思邈治痹思想探析

孙思邈治痹思想探析

孙 思邈 ( 5 1 8 ) 京 兆 华 原 ( 陕 西耀 县 ) 用 牛髓 、 约 8 6 2 , 今 羊髓 、 肚 、 肾 、 肝 、 茸 、 角 胶 、 羊 羊 羊 鹿 鹿 白马 人. 唐代 杰 出 的 医药学 家 . 世称 孙 真 人 或孙 处 士 。 早 茎 等 , 者 多选 用地 黄 、 丝 子 、 后 菟 山萸 肉 、 仲 、 杜 巴戟 年 因遭 风疾 , 刻苦学 医 , 至老手 不释卷 , 于公 元 6 2 天 、 味子 、 斛 、 约 5 五 石 附子等 。 综上 , 治痹首 重 虚损 , 其 治 年撰成 《 急千金 要方 》 备 三十卷 , 十年后 又 撰成 《 三 千 疗 虚损 先补 心 肾的做法 .为我们 今 天治 痹 提供 了宝 金 翼 方 》 十卷 , 我 国医 学 作 出 了重 大 贡献 。 三 对 而现 贵 的思路 。 在 临床 常见 的 手腕 、 肩臂 、 膝等 四肢 关 节疼 痛 、 髋 肿 孙 氏处 于盛 唐时期 . 经济发 达 . 中外 文 化交 流广 胀 、 木 , 风湿 免疫 性疾 病 , 麻 及 如类 风湿关 节 炎 、 强直 泛 而孙 氏又学 兼 儒 释道 唐 书称 其 “ 谈 老庄 及 旧 善 性脊 柱炎所 表 现 的类 似症 状 . 属 中医痹证 范 围 。 统 孙 百 家 之说 . 好 释典 ” 他 的 医学 思 想 中 吸收 了不 少 兼 思邈 在他 的两部 著作 中未 把痹 证作 为一 类 单独 的疾 印度 ( 教 ) 学 理论 《 金 要 方 》 说 “ 水 火 佛 医 在 千 中 地 病来 论 述 , 不过 其 治 痹 思想 散 见 在两 书 “ 虚损 ” “ 、诸 风 , 和合 成 人 ” 只有 这 四气 合 德 . 能 “ . 才 四神 安 和 ” . 风论 ” 有关章 节 中 . 现总结 其治 痹思想 , 如下探 析 。 并 指 出 “ 有 四种 , 冷 痹 . 气 痰 , 邪 气 。 作 病 一 二 三 四热 1 治 痹重视 虚损 . 立风毒学 说 创 毒 ” 尤 重 风邪 在 致 病过 程 中的 作用 . 收 印度 医学 . 吸 在 千 中指 出 , 疾 风有 四 “ 孙 思邈 继 承《 内经》 《 及 诸病 源 候论 》 痹证 的认 中关 于 风 的理论 。 《 金翼 方 》 对 百 四种 . 总而 言 之 。 出五种 . 是 五风 所 摄 ……一 不 即 识 . 为“ 认 诸痹 由风 寒湿 三 气 并 客 于分 肉之 间 , 切 迫 为 沫 , 寒 则 聚 , 则 排 分 肉 . 裂 则 痛 , 则 神 归 日黄 风 , 日青 风 , 日 白风 , 日赤风 , 日黑 风 , 得 聚 肉 痛 二 三 四 五 之 . 归之 则 热 , 神 热则 痛 解 . 解 则 厥 , 则 他痹 发 . 其风 合 五脏 , 日 五风 . 痛 厥 故 五风 生 五 种虫 . 五种 虫蚀 此 发则 如 是 内不 在 脏 . 外 未 发 于皮 肤 , 分 肉之 五脏 … …若 蚀 人皮 ,皮 肤顽痹 。若蚀 人筋 .肢 节 堕 此 而 居 间, 真气 不能周 故为 痹 也 ”另 外孙 氏把 五 体痹 、 脏 落 ” 同时结合 中医理论 提 出 了对 风邪 新 的理 解 . 。 五 并 痹 同归 于“ 六极 ” 门下 . 强调 了痹证 由“ ” “ ” 由 痹 到 极 , 提 出风毒 致病 理论 .为 我们 后世 用祛 风解 毒药 治疗 实 到虚 的演变 发展 过程 并 把痹 证 的发生 看 作虚 损 痹证 奠定 了基础 病过 程 的一个 阶段 .把 痹证 的治 疗看 作 虚损 的治 疗 2 治 痹 注重扶 阳 . 用辛热 之 品 重 来论 述 。 至于 虚损 的形 成 . 氏强 调 内 因 的作用 。 孙 在 孙 氏推 崇 仲 景 《 寒 杂 病 论 》 认 为 其 “ 义 幽 伤 , 意 造 乃令 近智 所迷 ” 并 深 受其扶 阳思想 的 , 病机 上强 调正 气 亏虚 . 邪气侵 袭 的情况 . 时孙 氏指 隐 , 次 难悟 , 同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实意义孙思邈医德思想的现实意义( 和建英印台区中医医院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耀州区,人~是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他一生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勤于著书~一生著书80余种~其中以《千金方》影响具大~写成了《大医精诚》、《大医习业》医德专著~全面继承和总结了唐以前医德传统~比较系统完整地论述了祖国医学医德思想。

号称“第一个完整论述医德的人”~被誉为世界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本文就他的医德思想及现实意义~作如下探讨:一、孙思邈医道德思想的基本内容:1、医者必须具有仁爱之心孙思邈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又说“夫二仪之内~阴阳之中~唯人最贵”~还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说明医者首先要把人的的生命看的高于一切~必须具有高度的仁爱之心~极端重视人的生命健康~把挽救病人的生命作为医者的最高职责。

2、医者必须具有“志存救济”、“一心赴救”“普同一等”的崇高思想境界孙思邈以“志存救济”为一生追求目标~“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这种崇高思想正是孙思邈成为大医的根本动力。

他说:“凡大医治病……勿避崄隙、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指出一切必须为救治病人着想~不论有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不得有丝毫疑虑~必要时~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以至生命~这样才是普救天下众生之大医~否则则是戕害生灵之巨贼。

孙氏又说:“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要求医者在治病过程中~不得以贫富贵贱、男女老幼、容貌美丑、亲朋怨友、聪明愚笨、民族国籍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要求医者对于任何急于求治者~应该就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3、医者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仪态庄重大方孙思邈指出:“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

简述孙思邈的虚损论治

简述孙思邈的虚损论治

孙思邈的虚损论治主要从虚损的范围、病因、以及治疗方法三方面展开。

首先,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详细论述了虚损的范围,他提出“五劳”、“六极”、“七伤”皆属于虚损的范畴,包括积聚、大风、湿痹、偏枯、浮肿、寒热、惊悸、喘息、消渴、血衄、黄疸等多种病证。

其次,孙思邈分析了虚损的病因,他指出虚损多由内因引发,主要因素有忧劳过度、积思伤心、所愿不得、意气所违、饮食不节、脾胃虚弱等。

在治疗方面,孙思邈主张“补不足,损有余”,提出“补益”和“调理”两个基本原则。

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记录了许多治疗虚损的方剂,如治疗产后虚损的泽兰丸,治疗虚损至深的鹿茸丸等。

同时,他还强调了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日常生活的关注,认为“忧思喜怒,或饮食居处皆能致疾”,告诫医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耐心引导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总的来说,孙思邈的虚损论治涵盖了疾病范围、病因以及治疗方法等各个方面,全面而具体,为后人在虚损类疾病的治疗上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

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分析

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分析

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分析药王孙思邈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的现实意义分析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医学家,一般认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隋唐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孙家塬)人。

自幼聪颍,精勤不倦,学识十分渊博,通老庄百家之学,精究医药,洞晓阴阳推步。

长年隐居山中修道行医,年犹百岁而视听不衰、神采甚茂,曾被唐太宗比作仙人羡门、广成子,赞曰“有道者诚可尊重”。

被尊为“药王”(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所载,道教俗神中有3位“药王”,分别是神农、扁鹊、孙思邈)。

因活唐高宗性命而受“真人”封号;宋徽宗时因其美利在民而特封“妙应真人”荣号。

孙思邈除了道学、医学成就彪炳史册外,其医学思想和道德理念在医学史和道教史上亦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启示和价值,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医道同源思想“医道同源”是孙思邈医学思想的基础,在所著《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孙思邈强调医家除了熟读医书之外,还须读《老子》、《庄子》等道教经典,同时须精熟阴阳五行、天文气象、占卜相面等与道教相关的知识,称“如此乃得为大医”。

否则,“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后果极其严重。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序》中谓“禀气含灵,唯人为贵。

人所贵者,盖贵为生”,仙道贵生思想则贯彻在孙思邈的整个医学实践过程中。

《千金要方序》中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为了更好的掌握治病救人的技艺,对于“切脉诊候,采药合和,服饵节度,将息避慎,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这种不远千里取经学艺的认真诚恳态度,所收到的成效是显著的,于己“在身之患,断绝医门(因孙思邈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于人“亲邻国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即收到了利己利人的良好效果。

在《千金要方》这一大型综合性方书中,道教痕迹随处可见,如五脏皆有神名:肝脏神名蓝蓝,心脏神名呴呴,脾脏神名俾俾,肺脏神名鸿鸿,肾脏神名??(可见于《老子中经第二十六神仙》),并各有数量不等的童子、玉女守候。

试析孙思邈有关精神病学的医学思想(一)

试析孙思邈有关精神病学的医学思想(一)

试析孙思邈有关精神病学的医学思想(一)孙思邈(约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

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医药学家,他不仅医技精湛,医德高尚,还着有《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其中《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要方》)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医学典籍。

该书共30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合方五千二百余首。

书中所载医论、医方较系统的总结和反映了自《内经》以后,唐代初期以前的医学成就,是一部科学价值较高的著作。

书中所用方药、养生食疗等方法至今仍被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1〕。

下面仅就孙思邈对中国医学精神病学的贡献及学术影响,谈一下自己的学习心得与体会。

1癫证1.1确定癫病之病名在中国医学史上,癫病作为病名由来已久。

但在先秦时期,“癫”病是指形体颠仆的癫痛之病。

而那个遥远年代中对精神病有多种不同的称谓。

《吕氏春秋·知接篇》称为“苛疾”,高诱注曰:“苛,鬼神下(烧)人病也。

”又有“蛊”、“痴疾”、“狂易”、“丧心”、“(姐)病”等异名。

在《黄帝内经》中亦有相关的记载,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

“癫”几乎是现代意义上的“痫”症。

癫由癫痫之癫而转指癫狂之癫,盖始于唐代。

具体而论,当首推孙思邈。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小肠府”中列有“风癫第五,狂邪针灸图诀附”,论六首、方三十四首、针灸法四十八首。

他还指出:“凡诸百邪之病,源起多途,其有种种形相,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漫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眼坐沟渠,吠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或嗅骂无度,或是飞蛊精灵,手乱国急。

如斯种类癫狂之人,今针灸与方药并主治之。

”〔2〕从而确定了癫的命名,使癫病的理论与疗法自成一体,既有发病的原因,临床上的种种表现,诊治原则,又列举出一系列的诊断预测方法、方药、针灸等疗法。

1.2癫证出现的病因病机追述历代医家对癫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有以外邪叙述者,亦有从内伤论理者,有的认为是阳气偏盛,有的认为是阴邪有余,有的认为是寒能气滞,有的认为是阴邪有余。

孙思邈大医精诚主要讲了什么

孙思邈大医精诚主要讲了什么

孙思邈大医精诚主要讲了什么孙思邈大医精诚出自他的另一本著作《背急千金要方》。

是我国中医学上非常经典的书籍,那孙思邈大医精诚主要讲了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孙思邈大医精诚讲了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孙思邈大医精诚出自他的另一本著作《背急千金要方》。

是我国中医学上非常经典的书籍,也是后世研究中医的重要文献。

孙思邈大医精诚主要是讲述了医德方面的问题。

孙思邈《大医精诚》从两个方面讲述医德的重要性,一个是“精”,另一个是“诚”。

“精”就是说医者必须要有高明的医术,意思作为医者,必须要有好的医术才可以治病救人,因为人命比金子还要贵重,所以不能马虎。

而“诚”讲的是医者必须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对病人一视同仁,用诚心救人,而不是为了金钱去救人。

另外,在这本书中,孙思邈还觉得好的医者必须是光明正大,并且遇到权势也是不卑不亢的,更不能利用自己的才能沽名钓誉,而在人命关天的事情上,必须要用心,不能有任何的私心。

孙思邈《大医精诚》这本书主要体现了孙思邈的思想,他认为一个好的医者,不应该只是拥有好的医术,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要多加培养,要做到对病人一视同仁,不因为病人的身份而差别对待,特别是不能利用自己的医学知识做一些有违道德的事情。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孙思邈给后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本医学典籍,更是一本道德典范,让后世从医的医者们有一个典范,从而约束自己的行为。

孙思邈之所以被后世崇敬,不仅仅是他的医学成就,更多的是他的品德高尚。

孙思邈的著作孙思邈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者,在医学方面的成就非常高。

而孙思邈的著作也非常多。

据不完全统计,孙思邈著作大概有八十几种,不过其中很多都已经失传了。

现在我们所能了解的主要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还有《老子注》、《庄子注》、《福禄论》等等,其他的冠名孙思邈的著作还有四十多种,但是到底是不是孙思邈所写的已经不能确定,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经失传,更加不能考究作者到底是谁。

孙思邈著作里面最为让后世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集医、药、养生、养生等多方面的学问于一身,对中国的医学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以其卓越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对医学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下面就简要介绍孙思邈的思想。

首先,孙思邈提倡以辩证的思维方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和诊断。

他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失衡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辨证施治可以将疾病的根源找出来,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他提出了温病学说,认为热病是由外邪侵入人体引起的,透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疾病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制订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孙思邈提出了“上工下甘”的用药原则。

他认为医生应该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不同的药物和剂量,即对重症患者使用猛药,对轻症患者使用温和的药物。

此外,他还强调了药物的配伍注意事项,指出一些药物的相互作用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合理地选用药物,并注意合理搭配,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此外,孙思邈还提倡养生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可以促进人体健康的发展。

他主张适度运动,保持心态平和,遵循节气养生等。

同时,他还提出了许多饮食疗法,通过食疗调理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总结了许多药膳食疗的方药,既可以调理身体,又可以治病。

最后,孙思邈还强调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他认为医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要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尊严,不能为了追求名利而滥用医术,更不能对患者肆意索贿。

他把“中医精神”的核心概括为“仁爱、诚信、勤奋、专业”,以此来规范医生的行为。

综上所述,孙思邈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杰出代表,总结出了许多独到的思想。

他提倡辨证论治,以及“上工下甘”、“急事甚药”的用药原则,强调养生和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这些思想不仅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世的医学研究和医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内涵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内涵

孙思邈总结了什么思想内涵孙思邈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他被誉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巨擘。

他的学说深受后人推崇,延续至今。

下面将介绍孙思邈思想内涵的一些重要方面,包括医学观点、药物疗法、养生之道等。

首先,孙思邈的医学观点具有独特性和实用性。

他主张“明治令方,先疗其本”,强调以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为治疗的首要任务。

他指出,疾病的产生与外界环境、饮食居住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因此,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人情况以及环境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来调节。

此外,孙思邈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平生无病,晚年福寿”的观点,认为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比治疗病症更重要。

其次,孙思邈的药物疗法贡献卓著。

孙思邈广泛研究和应用了中药方剂,他倡导了“论病用药”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来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他创办了数十种中药方剂,如解郁汤、四君子汤等,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此外,孙思邈还研制了一些草药,例如补阳降火汤,具有良好的疗效。

他的药物疗法为今后的中医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药经验。

此外,孙思邈非常重视养生之道。

他主张“养无适,无病生”,认为要通过适当的饮食、生活方式和锻炼来保持身体健康。

他提倡节制饮食,注重蔬菜水果的摄取,避免过量摄入油腻食物和糖分。

孙思邈还推崇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和活力。

此外,他对于保持心理健康也给予了重视,他主张心平气和、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促进身心的健康。

最后,孙思邈的学说强调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

他注重通过教育和培训将自己的学说传授给后人,培养医学人才。

他开创了中医学的新局面,对后来的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而言之,孙思邈的思想内涵包含了医学观点的独特性和实用性、药物疗法的贡献、养生之道的重视以及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等方面。

他对于医学、药学和保健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药知识和经验,对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不利有著效,久服又能延年。

成都中医学院杨殿兴认为:“金匮肾气丸乃阴阳双补之剂,不但温补肾阳,又能滋养肾阴,且滋而不腻,温而不燥,又有山药、茯苓兼顾脾胃,一方之中,顾及先后天两本,是老年性咳喘患者固本之良方[4]。

他主张对老年痰饮咳喘患者,在夏季疾病未发作时,用金匮肾气丸和人参蛤蚧散合方,日服一剂,连续服用1~2月,冬季可减少发作或不发作,颇为可取。

《金匮要略》阐发内科杂病甚为透彻,其中有一部分疾病如中风、历节、血痹、虚劳、咳嗽、上气、胸痹、心痛、短气、肾着、水气、惊悸、下利等大都属于中老年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书中提出的治疗原则和方药,不仅在历代对老年病的治疗中被奉为圭臬,而且至今仍沿用不衰。

如栝楼薤白汤能够缓解老年人的心绞痛;大建中汤可以治疗老年人胃脘痛;防己黄芪汤、泽泻汤治疗老年人高脂血症;薏苡附子败酱散、大黄牡丹皮汤治疗老年阑尾炎症;温经汤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白头翁汤治疗老年细菌性痢疾等。

古方今用,已不限于原有范围,多同方异治,使用得当,确有立竿见影之效。

综上所述,学习《金匮要略》处处可见仲景重在预防、食疗与药疗相结合、扶正气以祛邪之良苦用心。

不少方剂立法严谨,药味精当,且行之有效,至今沿用不衰。

故认真研究,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将会收益良多。

(收稿2005-07-25修回2005-09-10)
浅析孙思邈的方药思想
麦思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510405)陈治忠 广州中医药大学医籍教研室(510405)
孙思邀是我国初唐时期的著名医药学家(公元581年~682年,陕西省耀县人)。

生前医疗技术精堪,医德高尚,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被尊称为“药王”、“仙人”,也被当时皇帝册封为“真人”。

所著为《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统称《千金方》。

《千金方》共60卷,方剂6000余首,包含内、外、妇、儿、五官、食疗、养生等,用药上除了分为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之外,还记录了相当部分当时民间的土方土药,内容相当丰富,因此,历代医家均甚为推崇,宋・叶梦得《避暑录括》:“妙尽古今方书之要,今通天下言医者,皆以二书为司命”。

如今也是很多中医学工作者的主要方药参考书。

笔者在学习《千金方》过程中对其使用方药思想深有感触,略述如下。

疗法多样,不唯药饵 孙思邈虽为“药王”,其著作称名为《千金方》,主要内容是以方药为主,但在临床治疗疾病过程中,对药物的应用却客观对待,认为药物有其不足之处,必须与其他方法,特别是针灸疗法等结合,才能更好地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因此他强调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懂得
药物的治疗作用之外,还必须掌握其他治病方法,如针灸、外治、禁咒法等,指出“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

”“针灸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

……知药知针,固是良医。

”他在治疗很多疾病时均是针灸药结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根治某些疾患,例如,对脚气病的治疗,孙思邈特别强调药与其它方法的共同作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只用药物或只用针灸治疗均不能根治之,“若人但灸而不能服散,服散而不灸,如此者,半差(瘥)半死,虽得差者,或至一二年复更发动”。

对此,宋・高保衡十分赞同其观点,说:“苟知药而不知灸,未足以尽治疗之体,知灸而不知针,未足以极表里之变。

如能兼是圣贤之蕴者,其名医之良乎,有唐真人孙思邈者,乃其人也。


地道药材疗效之本 重视药物的产地、种植、采收、储藏、加工炮制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一用药第六中强调,要医治好疾病,除了与病人的个体因素、用药的处方是否正确有关外,与医生的用药是否地道也有密切的关系。

地道药材包括药材的产地、采集时间、炮
制方法等,“或曰:古人用药至少,分量亦轻,差病极多。

观君处方,非不慎重,分量多而差病不及古人者何也。

答曰:古者日月长远,药在土中生养经久,气味真实,百姓少欲,禀气中和,感病轻微,易为医疗;今时日月短促,药力虚软,人多巧诈,感病厚重,难以为医。

病轻药须少,疴重用药即多,此则医之一隅,何足怪也。

又古之医者,自解采取,阴干曝干,,皆悉如法,用药必依土地所宜,治十得九。

今之医者,但诊脉处方,不知采药时节,至于出处土地虚实,一皆不委,所以治十不能愈五六者,定出于此”。

因此,我们在药剂工作中只有必须保证中药的质量,才能更好地为医生和病人服务,保证医疗效果。

内外兼用治之方效 孙思邈除了针对不同的疾病应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外,他还在应用药物治疗疾病时也有外治法,在《千金方》中记载了多种外治法,如烫、洗、熨、贴、吹、粉、灌、摩等法,主要用于疔、疮、疖、肿等外科疾患,但也有运用于治疗内科疾患。

外治不仅单独使用,尚有与内服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加疗效。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叙述“玉女玉壶丸方”应用对中水毒的治疗就是内服与外用结合的例子,“中水毒,服(玉女玉壶丸)二丸,若已有疮,苦酒和三丸敷疮。

”如对内科疾患不孕证的治疗,“男服七子散,女服荡胞汤及坐药。

”如此内外兼治,方可告愈。

药、剂多样灵活运用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应用药、方多种多样,灵活运用。

在药物方面有传统的上、中、下三品共365种中药,同时还记载了当时民间大量的草药及其它,如内服烧牛屎焦末、井下泥涂腹、泔清和灶中黄土涂腹,治疗妊娠落胎后腹痛。

除此之外,孙思邈还大量使用生鲜药,包括植物药和动物药,如生栝楼根汁治疗消渴、淋证等;鲤鱼汤治疗妇女体虚;而肥羊肉、干姜、当归、地黄汁共用治疗崩中出血,积时不止。

在处方剂型方面,呈剂型多样化,如常用的汤方、散方、酒方、膏方、丸剂等之外,还使用了噙药、吹药、灌药、药枕、簿贴、熨剂等内服、外治的方药剂型。

食安身药救疾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对药物的应用就如第一节所叙,有其不足之处,用药治病必须三思,毕竟“凡药有三分毒”,因此,他提倡能用食疗者则不用药治,或药食结合,减少用药量。

《千金方》卷22写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

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

”如果可以用饮食治疗好病,就不要用药。

例如肝病宜食狗肉、韭菜;心病食羊肉、杏仁;脾病食牛肉、枣;肺病食鸡肉、葱;肾病食猪肉、栗。

因此,“夫为医者,当须先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用药”。

故是专列《食治》一门,详细介绍谷、肉、果、菜等食物的疗病作用,并指出,能“用食平痪、释情、遣疾者”,方谓“良工”。

(收稿2005-06-30;修回2005-10-18)
试析《备急千金要方》对消渴病的论述3
李云虎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研究所03级研究生 指导老师 崔锡章(100013)
《备急千金要方》是我国古代重要医学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成书于唐高宗永徽三年。

该书对唐初及唐前的医学发展予以了总结,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医学类的百科全书,也是研究唐前医学成就的重要文献。

书中对众多的常见病、多发病作了详细地论述。

本文仅以消渴病为例,对书中相关文
※北京市教委资助课。

题编号:K M200410025010献记载试析如下:
1 文献记述的特点
1.1 列有专篇散见他章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关消渴病的论述集中见于书中《卷第二十一》,该卷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

其中理论论述5条,主要论述了消渴病的病因病机、饮食宜忌、病证特点、预后及治法治则等。

采用方药五十三方,有方名的计36方,无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