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杨式太极拳的3种境界

练浑腰时 , 双脚开步平肩站立 , 整体放松 , 垂手 向
然后手随腰作浑手运动。 练坐1马时要整体放松 ( U 提肛 )含胸拔背 , , 沉肩坠 下弯腰 , 练摆腰时用弓步马( 侧身 ) 双手叉腰 ( 拇指向前 ) , 肘, 用意随向前提起双手 ( 阳手 )与肩平齐 , , 然后转 阴 进右步右旋腰 , 如此反复练习。 手, 收肘呈 9 度 角 , 0 随向下 至胯部 ( 肘与胯部 一拳之 然后进左步左旋腰 , ( 责任编辑 乔汉) 距) 。同时连 同膝部 向下屈坐至极点 ( 尾闾中正 )以后 ,
“ 静” 虚 。太极 拳形神 兼备 , 性命 双 修 , 在 一种 澄 驱使 ) 是 等十 五个方 面都 是很关 键 的。 静 的状态 下完 成 的 。入静 ,是 练太 极拳 的一 个 重要标 个 自我修 养 和提炼 心性 的过程 。 在含 胸拔背 上 ,通 过经 年练 习 ,我认 为首 先是 含
直 呈箭 形 。 三、 腰部 练 习
【 虚 拳 练 习要 领 】 太
一
、
练 习放松 , 手升 降 提
气 度下 沉 , 自然 呼 吸 , 以意 提手 , 双脚 开 步 , 肩站 平
腰 部练 习 主要有 弹腰 、 浑腰 、 摆腰 ( 旋腰 ) 。 练 弹腰 时 用 弓步马 , 手叉 腰 ( 双 拇指 向前 )然后 腰 ,
志, 也是一个重要的练功方法 。静 由心静到体静 , 是一 胸 , 胸部肌 肉放松 , 从膻中穴 ( 身气海) 人 开胸顺气 , 使 阴气沿任脉( 人身之 阴脉) 下降 , 沉于丹田。而后拔背 , 心静 , 太极拳“ 以静制动” 首先要制 自己的心动。 使丹田之气徐徐通过会阴沿督脉( , 人身之 阳脉 ) 上升使 力发于背。 含胸拔背之间有一个瞬间的时间 道 家说 “ 虚静 为本 ”“ 以 ,内察 一心 , 了然 明静 ” 。静 就是 气贴于脊 ,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杨式太极拳段位制教程发行和推广以来,“又练又打”的套路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爱。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释义。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一段:认识太极杨式太极拳段位制套路有单练和对打两种。
但是,对打套路是单练套路拆分而成,所以,我们就以单练套路为基础进行分析。
一段套路是杨式太极拳初级段位一至三段的第一个套路,它是学练段位制套路的第一步,也是认识杨式太极拳的第一个套路。
一、套路动作名称:第一小节:1单鞭起势,2右捋按势,3左捋按势,4右进步搬拦捶,5左进步搬拦捶。
第二小节:6退步双穿左按掌,7退步双穿右按掌,8如封似闭,9十字手收势。
二套路释义:(一) 招式不多,展示风格一段套路只有九个动作,但是已显露出杨式太极拳的独特风格。
第一个动作是单鞭起势,单鞭在杨式太极拳中是最具典型的动作,也是传统套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动作。
拳家称:练好单鞭就等于练好太极拳。
段位制套路把单鞭起势做为套路的第一个动作,通过这个动作的反复习练,对杨式太极拳的手法,身法,步法都会了解和掌握。
段位制套路一开始就通过手,眼,身,法,步细腻地完成单鞭定势,其拳架大方舒展,气势磅礴,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的风格和特色。
(二) 改变传统设计新颖段位制套路编创的主导思想是“练打结合”,由此,一段套路设计动作把单手捋按势(单推手)放在前面,推手是拳架向技击提升的必由之路,可见编创人员的独具匠心。
另外,左右搬拦捶和左右穿掌的动作设计,也突破了传统的模式,双拳双掌左右击挡,有攻有防,有进有退,上下协调,使人耳目一新。
(三)结构简洁,自然流畅一段套路动作编排的顺序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方法,对于演练传统套路的人来讲,开始感到动作转换不习惯,熟练后会感到,套路编排自然流畅,初步展现了杨式太极拳绵绵不断的风格。
(四)一段技法,入门开“打”一段套路包含的技术元素以“打”为主,搬拦捶是太极拳五捶之首,两个进步搬拦捶一搬二拦三捶,步法手法协调一致,追,封,打连续动作,完成‘打’的技术,两个双穿掌也是攻防结合,以手掌来体现‘打’。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杨式太极拳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
欢迎阅读!杨式太极拳的七个进步阶梯循序渐进是太极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这里的“序”字,就是程序。
程序指的是先后排列顺序,不能马虎,不能错乱,不能颠倒,不能想当然的根据原来的参照系去追求。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1)打基础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2)内外相合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
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
内外相合是指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
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
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3)上下相随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
关于上下相随,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
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
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
”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
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杨式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

杨式85式太极拳拳谱习练说明及记忆方法1.以中间两个“十字手”划分三个阶段;1~14;15~46;47~852.第三个阶段;又以中间两个“下式”划分为3个单元47~57;58~77;77~85..3.第一阶段:单鞭+提手上势;第二阶段:单鞭+云手+单鞭;第三阶段:第一单元:斜单鞭;单鞭+玉女穿梭;单鞭+云手+单鞭+下式..第二单元:单鞭+云手+单鞭;单鞭+下式第三单元:无单鞭4.每个阶段或单元的第一个“单鞭”前都会有“揽雀尾”或“上步揽雀尾”“斜单鞭”除外5.“海底针”后都+“闪通背”6.“提手上式”后都+“白鹤亮翅”共有两个提手上势;在第一阶段及第二阶段中7.“高探马”前都+“单鞭”共有两个高探马;一个在第二阶段;一个在第三阶段的第二单元中8.“高探马”后面都会跟着“腿部动作”如:分脚动作或十字腿9.“撇身捶”后面都+“进步搬拦捶”共有两个“撇身捶”;都在第二阶段10.每阶段只单独出现过一次的招式:第一阶段:手挥琵琶第二阶段:肘底看捶、撇身捶2次、进步栽捶、左右分脚、左右蹬脚、左右打虎式第三阶段:第一单元:斜单鞭;玉女穿梭第二单元:金鸡独立、转身白蛇吐信、十字腿+进步指裆捶第三单元:上步七星+退步跨虎+转身摆莲+弯弓射虎11.招式17~30与59~72;具有一定的重复性;只存在个别差异..注A:重心在右脚;左脚尖翘起;以方便过度;且左右脚分虚实..注B:倒捻肱过度到斜飞式;抱球;右脚向后斜方迈出..过度斜飞式定式;两臂分开;后脚左脚内扣;成弓步..注c:提手上势过度到白鹤亮翅;提右脚;双手抱球;脚跟落地45度;重心移到右脚注D:右脚上半步;踏实;转腰;右手弧上提;左手横摆;提左脚;定式右手手腕有变化..提-按-插注E:左脚实转;左手至额前;手心向外;右手在腹部变拳;迈右脚;右手撇捶;左手推掌;右手収拳在腰间..注F:重心后移;右拳前伸;提起右脚;搬斜前方45度拦正前方捶..注G:左脚跟实转;右手放开;右手弧形到左;过度到单鞭注H:右脚实转;右手变拳;左手搂膝;右手出拳;超过膝盖..注I:左脚跟向外实转;两手相合于胸前;提膝右蹬脚注J:落右脚;提左脚;左手移至胸前;掌心相对;跨出左脚;成弓步;双手变拳;左手额前;右手胸前..注K:左脚跟实转;双手变掌;右脚跨出;成右弓步;右打虎式注L:落右脚悬空;左脚跟转转90度;双手心向上;落右脚;双手弧形变拳;上击拳..外摆内扣脚;以脚跟为轴。
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

周
英 南
拳顺顺 当当打下 来 , 就可 以进人第
二 阶段 , 即神似 阶段 的练 习了。
阶段 ) 寓刚 , 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 后两个 阶段 的习练打好基 础 。 习练 所 谓神 , 是指 习练者 练拳 时 的 此道者 , 经过一 定 的程 序 与相 当 时 , 须 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师《 太极拳 神韵 和气势 。 就是 将蕴于体 内的精 之时 日。” 又说 :学者尤宜先求其 说 十要 》 “ 的要求 去做 。身法必 须 中 气 神着 形于外 , 每招每 式 中表现 在 像, 以养 其气 , 久之 自然 能得 其 理 正 , 不歪不 斜 , 不偏不 倚 ; 腰腿 肩肘 出来 。打拳 不仅 招式 动作要 正确 , 矣 。 宗师所 述 , ” 精辟地 阐明 了太极 要 松 要 沉 , 作 不起 强 劲 ; 法宜 动 步 而且从 中透 现 出一种 “ 神气 活现 ” 、 拳 习练 的至 关 重要 之 处 , “ 是 经过 分 虚 实 ; 身 上 下靠 腰 带 动 ; 全 动作 刚韧无 比的神韵 和气 势 。 这个 阶段 定 的程序 ”及 “ 日 自身 之锻 轻 柔缓慢 , 绵不 断 。对一些 招式 逐 连 主要讲求用意和行气 , 打拳时意用 炼” 。在程序上 , 一须“ 求其像”二 的过渡动作 和细节要 反复练 好 。 , 动 得好 , 行 得顺 , 韵 和气 势 才 能 气 神 是“ 养其气 ”三为 “ , 得其 理 ” 。这是 作 方 向及 手 足所 摆 放 的位 置 也要 着形于外 。 所谓 意 , 就是意念 意识 , 从招式 、 意气 到拳理方 面 的习练程 尽 量准确 到位 。 否则 ,学拳容易 改 “ 即打拳 的意念 和意识 。 打拳 时身心 序。 师还说 :先练顺 , 劲 , 宗 “ 次练 后 拳难 ”形成 “ 弊” , 痼 习惯 后 , 就不 容 皆要放松 , 集中精神, 心静体舒 , 用 练 巧。” 这是从套路 、 劲力到技 巧方 易改正 了 。 意 念 和 意识 去 引导 每招 每式 ,静 “ 面的习练程序 。 笔者 在教学 实践 中 , 发现这 一
学习杨氏太极拳的详细练习顺序

学习杨氏太极拳的详细练习顺序当今学习太极拳的人,开始即由十三势拳式(即太极拳,俗谓盘架子,或日长拳)入手,往往练习仅3,4个月,就说已得门径。
岂不知,前辈入门初步都先练马步站桩、川步站桩等,做为基本功夫,练习很长时间,然后才开始练习十三势拳式,而且练习要从一势一式开始,经数月苦修苦练,直到各势各式完全纯熟,并能应用后,才捋单个动作合起来为全套太极拳。
其间需要练习数年,一套拳势还未完整练成的,更不用说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等,均非短时间能修成的功夫。
就杨派太极拳的架子而言,常人只知一套(一种),而不知(一种)中,还有高平低3种。
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挡平),后习低架子。
而3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3种: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于养身。
为昔日杨澄甫所授;中架子求各势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并且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这3种之曳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都发寸劲,所以进退步子很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
学上述3种架子,费时甚久,决非一年半载所能成就.初学之时,每日只能学习一手或二手,不可过多。
多则姿势既不能准确,也易入于油滑之途,有失太极拳的真义。
除戒求速成外,也忌用力。
所谓不速求速伤气,无力努力伤血,若气血两伤则危矣!练非其法,就是每天练(盘)全套架子数遍,也无效可言。
反言之,如练习得法,虽一势一式,也能得其益处。
练时必须舌抵上胯,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悬尾,尾闾收住,上下一致。
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眼神视手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阴阳刚柔分清,澄心敛神,无思无虑,而沉气松力,亦须顾及。
因为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拙力消除。
每势每式求其外形势顺,内部舒适,毫不强梗,如此自能胸膈开展,血气调和,对于身心有莫大功益。
否则,气隔胸隔,浮而不定,不仅得不到益处,反而由此引出疾病。
杨氏太极拳的三层九阶

杨氏太极拳的三层九阶杨氏太极拳习练的人不少,知晓其深入系统习练方法的人恐怕不多。
郑曼青(1901—1975)先生是幸运的。
郑先生出生于中医世家,亦以中医为业。
他因治好了杨澄甫(1883—1936)夫人的疾病,而得杨先生的杨氏太极拳真传。
郑先生是读书人,他一边学,一边将杨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训练方法记录了下来。
笔者于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
今整理之,以供后学者参考。
杨氏传统太极拳之训练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阶,每阶三层,逐步训练而成。
人阶训练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分三层。
第一层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则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柔而渐进,皆以曲中求直,厥形为圆。
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也不可。
以舒筋至中指尖为止。
此为人阶第一层。
第二层自胯至踵之舒筋法:其理同上,其不同者,有轻重虚实之别。
足为能载全身重量,与手之举动轻便异。
常人之足从不注意虚实。
普通拳家,亦听便而已。
唯练习太极拳者,须将体重付于一足。
两足时互易之,又不许用力。
自胯至膝至踵俱要松柔。
其力量是在足心,而受于地。
足要分虚实,手亦如此。
其不同者,如右足实,左手要实,为一贯之动,反之亦然。
违此道则为双重。
此为人阶二层。
第三层自尾闾至顶舒筋法:其理同上。
唯脊为多节之主骨。
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脊之要柔可见矣。
脊柔筋使然。
其要在尾闾中正,及顶头悬耳。
此为人阶三层。
地阶训练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分三层。
第一层气沉丹田:气沉丹田为炼气之初基。
丹田位于腹中,脐下一寸三分,近脐而去脊较远。
气以细长静慢为主,缓缓吸入丹田,与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渐能宿气。
日积月累,直养无害,末可量也。
纯任自然,不可有丝毫牵强。
初学沉气不易,其法:肩稍沉,肘稍坠,则气可引至胃脘,胸微陷(含胸),背微弓,则气可沉至丹田矣。
反此,心骤进即逆上,势必耸肩掀肺,易出毛病。
此为地阶一层。
第二层气达四肢:气沉丹田之后,似可由心驱遣,便使气至胯至膝至踵。
太极拳习练三个阶段由浅入深

太极拳习练三个阶段由浅入深【中国国际太极拳网文化历史频道】这里,是从传统内家拳意义上讲的。
要学成太极拳,按阶段、由浅入深、从低级到高级,分步骤习练,是需要的,这样,也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关于这个,似乎经典著作中没有,也不曾看见文字性的东西和听到别人讲起过,此文所述,系根据自己习练过程中的体会和理解,总结出来的。
可分三个层次: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在此阶段,要基本上掌握太极作为内家拳的打法——用“虚无劲”、亦即“意”。
这点较难。
难,就难在它同“习惯力”相悖。
“习惯力”,人之初就是这个样子,用手出手,用脚抬脚,已成积习,可以说习非成是了。
要转这个弯,首先思想上不理解,加之,太极劲道(力道)奇特、玄妙,不好把握,须得有个渐悟、适应过程。
初极阶段(第一阶段),也是太极拳的入门阶段。
只有掌握了用“虚无劲”、即“意”的打法,才能算入了太极拳的门。
这就要求丢掉“习惯力”,使臂腿手脚置于被动状态,就像丝连线挂在躯干上一样,完全用腰脊(胸背开势、顶沉对拨)和意、气、神的劲道,带动起来动作,不自动、不直动、不妄动,而且,这种带动要基本上达到自然顺遂的程度。
在这个阶段配合的气功,是“潜呼吸”,亦即反自然腹式呼吸,这种呼吸静、细、深、长,与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缓慢动作,恰好吻合。
在此阶段,周身的轻灵感和气感,就初步出现了,这就为太极拳的进步深造,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或中级阶段在此阶段,要充分体现出太极拳的基本境界。
这个阶段,盘拳架的神态与气势——“内固精神。
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
运劲如抽丝。
”这四句话,出自《十三势行功心解》一文。
系经典的高度的概括,它相应地把内在的东西,透过躯体形象,描述得淋漓尽致。
在这个阶段配合的气功,是“喉头呼吸”,是在“潜呼吸’基础上,加强加深的呼吸法,嘴鼻闭小,以喉头用力,体现极柔和细匀的呼吸。
与上述太极拳的神态与气势,恰好吻合。
太极《心会要诀》(又名三十七心会论)中,开头第二句就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所指,就是用“喉头呼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练杨式太极拳的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杨澄甫宗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而最要紧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锻炼。
”(《太极拳之练习谈》)又说:“学者尤宜先求其像,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太极拳体用全书》)宗师所述,精辟地阐明了太极拳习练的至关重要之处,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锻炼”。
在程序上,一须“求其像”,二是“养其气”,三为“得其理”。
这是从招式、意气到拳理方面的习练程序。
宗师还说:“先练顺,次练劲,后练巧。
”(《太极拳使用法》)这是从套路、劲力到技巧方面的习练程序。
然而,太极拳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如果没有明师(谙熟拳法拳理的老师)的指点,不按程序规范习练,即或穷毕生之精力,也不一定能够学懂弄通。
如若有明师指导,又经过一定程序的规范习练,日长月久就可窥其门径,并能进入绚丽无比、奥妙无穷的太极殿堂。
我习练杨式太极拳二十多年,且喜研拳法拳理。
我不揣浅陋,谈谈习练杨式太极拳三个阶段的一些看法和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一、形似阶段(依样葫芦阶段)大凡学习中国之拳术,均应先熟习拳架,然后再练其他功法和技术。
而熟习拳架,首先得把拳架(套路)打像,像那么回事。
习练太极拳也是如此,“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摹,而照行之……”(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拳架中每招每式均要按规定的动作去做。
这个阶段要求学者较为熟练、顺当地盘架子,依样画葫芦,是模是样,动作招式大致准确。
手、眼、身、法、步均按杨式太极拳规定的动作要领去做,为后面两个阶段的习练打好基础。
习练时,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
身法必须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腰、腿、肩、肘要松要沉,动作不起强劲;步法宜分虚实;全身上下靠腰带动;动作轻柔缓慢,连绵不断。
对一些招式的过渡动作和细节要反复练好,动作方向及手、足所搁的位置也要尽量准确、到位。
否则,“学拳容易改拳难”,形成“痼弊”习惯后就不容易改正了。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阶段的习练者最容易出现以下弊病。
一是全身肌肉紧张,不能放松,易起强劲,所以打起拳来动作生硬,独立步、换步或移步时站立不稳。
如澄甫宗师所说:“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太极拳之练习谈》)二是身法不正,或前俯后仰,或左歪右斜,上下不相通,内外不相合。
三是步法不规范,不正确。
弓步前足掌外撇,后足掌外摆角度过大;前弓脚小腿与地面不垂直,膝盖超逾脚跟,“身躯前仆,即失正中姿势”(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虚步前后两足虚实不明,后足坐而不实,前足撑而无劲。
四是耸肩抬肘。
如两臂交合(俗称“抱球”)和作拥势时肘部上抬,肩部也随之耸起,致使上肢动作生硬呆滞,不够灵活。
五是抬足翘掌,手足僵紧。
如脚跟着地的虚步和后坐转身时的前足掌抬起过高,引起脚踝和膝、胯僵紧,即“一高三个紧”(杨振基宗师语),动作不够松顺自然。
一些上拥(上挡)动作如白鹤亮翅、转身撇身捶、玉女穿梭等招式的上搠手手掌后翘,也会引起腕、肘、肩“三个紧”。
在第一阶段,还会存在其他问题,但主要是以上五个方面。
如果在明师的指导下克服以上问题,做到形似就不难了。
二、神似阶段(用意行气阶段)通过第一阶段的习练,动作招式基本熟练,能够从头到尾把一套拳顺顺当当打下来。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即神似阶段的练习了。
所谓神,是指习练者练拳时的神韵和气势,就是将蕴于体内的“精、气、神”着形于外,在每招每式中表现出来,使人觉得你打拳不但动作招式正确,而且从中透现出一种“神气活现”的、刚韧无比的神韵和气势。
这个阶段主要讲求用意和行气,打拳时意用得好,气行得顺,神韵和气势才能着形于外。
什么是意?意就是意念、意识,即打拳的意念和意识。
打拳时身心皆要放松,集中精神,心静体舒,用意念和意识去引导每招每式,“静静地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李雅轩先师语)。
这里的气,是指体内无形的真元之气。
练拳时只要用好了意,身心能松能静(净),气就会于体内自然行之。
这个阶段的练拳,必须讲求松和沉。
如果全身上下不松不沉、动作僵硬,神韵就透现不出来,更谈不上气势。
所以要打出神韵和气势,松和沉是第一要义。
要做到松和沉,首先要全身放松。
所谓四肢百骸一松皆松,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僵硬之态。
行拳时要轻松自然,用意识去引导招式,不尚拙力,也就是拳论所说的“用意不用力”。
这点做到了,松和沉就自然在行拳中透现出来了。
此为一。
其二,动作必须圆活缓慢,连绵不断。
太极拳运动是弧形运动,是圆的运动。
拳论说:“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这就要求每个招式都要圆活缓慢,连绵不断。
否则,就失去了松柔圆活的拳意和神韵,也无“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之势。
其三,走架时注重转腰,且要虚实分明。
转腰松腰、虚实分明是澄甫宗师《太极拳说十要》中的主要内容。
腰用得不好,虚实不分,松和沉就不能做到。
拳论说:“腰如车轴,气如车轮。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足以说明转腰和分虚实的重要性。
杨振基宗师深谙乃父意旨,十分强调用腰和分虚实。
在腰的动作上.他分得很细致,把腰的运用分为转腰、闪腰、拉腰和摆腰,何种招式用什么腰也说得十分清楚。
练拳者可参考其所演述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一书。
在虚实分明上,他也十分强调。
一些两腿转换重心的招式,他都要求“先坐实,后转腰”,腰胯松了,动作就和顺自然了;虚实分明,内气自然下沉运行。
这样练习,日久就有了拳意,就有了神韵和气势。
其四,关于呼吸。
在杨式太极拳中,有人主张根据动作招式有规律地配合呼吸,也有入主张自然呼吸而无须配合动作招式。
我认为,在第一、第二阶段的习练中,还是采用自然呼吸为好。
因为在这两个阶段中,习练者的精、气、神尚未凝聚,自然呼吸有利于神舒体静地缓慢地演练拳架,减轻考虑动作如何配合呼吸的思想负担和精神负担,更好地把拳架准确无误地、形神兼备地表现出来。
但是,在呼吸方式上,宜采用逆式腹式呼吸。
这种呼吸方式与人们一般的胸式呼吸不同。
胸式呼吸只用胸部(肺部)进行自然浅呼吸,肺活量小,未能牵动呼吸肌、横膈膜及腹部、肋软骨组织等组织和器官。
而逆式腹式呼吸属自然深呼吸,吸气时小腹自然内收,有意识地将气从腹腔(下丹田)缓缓地提至横膈膜之上(胸腔下部),呼气时将气从胸腔下部慢慢地沉至腹腔,腹部自然鼓起。
这样的呼吸不但能牵动腹腔和肺部,还能牵动腹腔、横膈膜、肠、胃、肋软骨等组织和器官,加强这些组织和器官的活动,从而达到内练的目的。
这个阶段的行功走架,在外体现了以腰为轴,节节贯穿,以内气催动外形,柔缓于外,刚疾于内:在内意动形动,意到气到,内气充实,劲力饱满,柔中寓刚,刚柔相济。
在第二阶段的练习中,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习练单推手、平圆推手、四正推手和大捋等,以加强听劲、摸劲等知己知彼功夫,还可逐步习练太极剑、太极刀和太极大枪等器械,以锻炼腰身、臂膀劲道的运用和准确的发劲方向。
三、神聚阶段(技击意想阶段)这个阶段是习练杨式太极拳的高级阶段。
在习练了第二阶段之后,行功走架时神韵和气势均已达到较为自然完美的程度,即可进入第三阶段即神聚阶段的习练。
在第三阶段,还须进一步炼意,使意不仅仅只引导动作招式,还要与形、气、神高度凝聚,融为一体,致神内敛,不使外溢,从而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空灵境界。
习练杨式太极拳,这个阶段是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
它需要身心的极度放松,使各种招式变为一种自然而然的肢体动作。
它的招式不是“做”出来的,也不是“打”出来的,而是意和气自然而然地催动腰、身、手、头、足形成自然准确、规范的动作,是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
以这种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而形成的动作招式,自身感觉既轻灵又自然,既虚无又沉稳,有如行云流水,全身松静自如,从而进入一种无天无地、无物无我、虚幻灵空的精神境界。
杨振基老师说:“杨式太极拳每一式都是为搏杀而编的,带有技击性的,必须明了拳的本意……”(严翰秀《杨振基谈杨式太极拳练法》)因而,要想练出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效能和高级功夫,在这一阶段的行功走架中可若隐若现地注入各种招式的技击意想。
如高探马,单鞭左掌推出后,意想对方用左手挑拨,我即左臂外旋,叠压对方左手腕,往怀内收采,右臂用横掌击打对方面部。
此招式为沉、采和横劲的结合运用。
行功走架中每个招式的技击意想,可参照澄甫宗师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和杨振基老师的《杨澄甫式太极拳》二书。
这一阶段,由于行功走架时形、神、意、气、劲的高度凝聚,再注入招式中的技击意想,在拳意上就会出现妙趣横生、趣味无穷的感觉。
因为有了攻防意识,虚幻灵空的精神境界就会得到充实,身心就愈为舒畅、顺遂,体松神凝,满身轻利,在技击意想中把敌之来劲消化得无影无踪,在精、神、意、气的催动下避实击虚、松活弹抖,轻轻松松地把“敌”方拍打出去……同时,在这一阶段,如将呼吸与动作招式进行有机的配合,会收到更佳的效果。
通过一、二阶段的习练,动作招式已经十分熟练,形、神、意、气也渐趋凝聚。
这时,动作招式与呼吸配合,体内真气与内劲就会更有规律地按招式劲路缓缓运行,对健身强体和发挥技击效能都大有裨益。
太极拳的动作招式中,收、蓄、起、坐(后坐)一般为吸,发、放、沉、弓(弓步)一般为呼。
如起势,两臂平举为吸,下按为呼。
又如揽雀尾,下蹲转体为吸,弓步左搠为呼,后坐转体为吸,弓步右搠为呼,捋为吸,挤为呼,按势时后坐为吸,弓步前推为呼。
其他招式类推。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招式是很有规律的,基本上是收——放——蓄——发或起——沉——开——合等。
个别过渡动作和招式的规律如不太明显,只要沉着自然、不紧张、不憋气,动作招式和呼吸也能互相配合。
如单鞭,揽雀尾打完后,第一次后坐为吸,两臂左摆为呼;第二次后坐为吸,两臂右摆为呼;转腰出脚为吸,弓步推掌为呼。
又如云手,左云为吸,右云为呼等等。
如果过渡动作时间过长,可在中间换一轻松自然的短呼吸,以连接下一个均匀缓慢的深呼吸。
当然,动作招式与呼吸的配合不是自作主张的配合,也不是故意用意念引导的配合,它是生理自然要求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配合,是在形、神、意、气催动下的有机配合。
这个阶段的呼吸仍应采用逆式腹式深呼吸。
此阶段,由于形、神、意、气的高度凝聚,刚劲渐消,柔劲渐长。
这就是拳论所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
到了这一步,功夫至顺至柔,随心所欲,内劲充实,蓄而后发,引进落实,沾手即出,各种技击技能已达炉火纯青境地。
至此,离武学的顶峰——“炼神还虚”和“阶及神明”恐怕没有多远了。
至于上述三个阶段的习练期限,由于练拳者的年龄、文化、资质的不同,以及师承状况、习练时间、条件存在的差异,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为,若有明师指导,又具较好的习练条件,每天坚持练拳两个小时以上的习练者,第一阶段约需1-3年,第二阶段约需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