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设计-文档资料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二、教学重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复述课文。
三、教学难点1、展开合理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2、感受澳大利亚人民有着良好的公民意识,都能很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四、教学准备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试着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五、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家知道文明素质是指哪些吗?学生交流。
(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 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3.学生质疑。
可能提出的问题:(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造屏障”?为什么打引号?……)4.交流: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解决。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完成填空:本文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 )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的事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4 沪教版(2015秋)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设计理念:以学定教,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教学目标:1. 在自学词语中积累词语,重点理解“火上加油、众目睽睽”等词语。
2. 能根据提纲梳理文章结构,并根据结构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 在多种阅读活动中感受“撒尿危机”、“乘客们的热情帮助”、“墨尔本人的素质高”等等。
教学重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1、学会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课文。
2、学会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来刻画人物。
教学过程:一、解读课题,检查预习。
(一)解读课题1. 写“屏障”,结合预习说说什么是“人造屏障”?课题即是“文眼”。
这个环节抓住课题突破,关注课题中的双引号,思考“人造屏障”所表达的特殊含义,了解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把意思表达完整、表达清楚。
2. 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相机梳理板书)(二)检查预习1.开火车读词语表,随机正音。
注重字形的辨析和识记。
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识记方法,并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与容易混淆的形近字进行辨析。
2.提出你通过查字典后,还是一知半解的词语。
(留下“火上加油、众目睽睽”)关注学生是否把词义理解透彻。
不仅要求学生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懂得求问治学不可“不求甚解”。
二、根据结构图,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1.PPT出示文章结构图,交流预习中对文章脉络的梳理。
2.修改结构图,并试着连起来说一说。
3.指名说,相机指导。
师小结。
交流结构图,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情况。
在交流中,帮助学生提炼记叙文的六要素,抓准要点,去除次要。
再利用结构图完整地表达主要内容。
在交流反馈中发现学生概括提炼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以学生的预习为教学起点,真正落实“以学定教”。
三、重点研读第4、第5小节。
(一)研读第4小节——“撒尿危机”。
1. 自由读,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尽可能的根据提示语读准语气。
2. 展示读母子俩的对话。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上海市中小学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计划三(1课时 )学科:语文年级:四课题:28列车山的“人造屏障”学校:泰日学校执教教师:周婷婷一、教学设计说明1、教材分析:本文第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的车况及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第3、4、5、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的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第5节集中描写了列车上的素不相识的澳洲人是怎样帮助我们的,主要写了一位金发女郎把新买的饼干从听子里取出,把空听子给孩子撒尿;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发动了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让小外孙站在“屏障”里撒尿。
2、学情分析:(特殊学生)根据胡安明同学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火上加油、众目睽睽”。
2、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识字量,基本具备了自学字词的能力。
但是胡安明同学他并没有具备自学字词的能力,或者说连字都不认识,因此,在本课学习之前,我制作了微课,单独对他进行辅导,让他对于文中的关键字词有一定初步印象。
对于教学目标一,我希望他能记住这些词语,并能正确抄写词语。
学生们大多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重点引导理解重点句上。
但是胡安明同学的理解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助学小帮手在课堂上帮助他,让他参与其中,也能正确的朗读课文中的关键句。
通过朗读,让他也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善良。
3、教法和学法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自主预习课文的能力,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而对于随便就读的学生,我事先制作好微课,让他能在微课、父母的帮助下,预习课文。
胡安明同学虽然在阅读理解等方面不是很好,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可以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也会让他回答一些直观性的问题。
4、设计理念以愉快、自信的积极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普通同学一样的学习快乐,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文简要介绍了墨尔本的轻轨列车上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以及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利用“人造屏障”化解了小男孩的“撒尿危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一【教学目标】1.自学字词,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出示:墨尔本;生读(指名读;齐读)2、(出示媒体)师述导入3、那轻轨的车厢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媒体出示(第1、2节)请同学自由朗读,然后跟老师一起配合来读读这段话。
4、这就是墨尔本上班高峰时轻轨车厢里的一幕。
读了以后,澳洲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文明)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就在墨尔本的一列轻轨上——这就是第28课——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二、整体感知1、“屏障”泛红:这是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píng”。
一起读这个词:屏障。
2、什么叫“屏障”?3、“人造屏障”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轻声朗读课文3-6节,并划句子。
4、交流媒体出示:课题中的“人造屏障”为什么要加双引号?三、重点学习1、过渡:这件事文中用了哪一个词来表示?板书:【撒尿危机】2、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是那一句?(指名读句)出示并齐读句3、联系上下文看,这句句子在文中是什么句?(过渡句)体会过渡句作用4、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在哪几节?板书:【起因(3-4) 经过(5) 结果(6)】(一)学习起因1、那小外孙的撒尿危机是怎么会引起的呢?轻声读课文第3节,并概括地说说。
2、交流。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一.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掌握描述“人造屏障”的用语;•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进行思考的能力,增强口语表达和听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人造屏障”的本质;•掌握描述“人造屏障”的用语;•运用语言手段表达爱国情怀。
2.难点•针对学生理解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的不同程度,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通过呈现图片来引入本课内容:“大家坐过火车吗?在列车上,我们经常看到紫红色的屏风。
这就是列车上的‘人造屏障’,让车内外彼此分开,这是为了什么呢?2.学习新课1.阅读课文,理解“人造屏障”的本质。
2.小组合作,归纳和总结描述“人造屏障”的用语。
3.分组展示和讨论沪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3.巩固练习游戏活动:设计情境游戏,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如何使用“人造屏障”,以此强化口语表达能力。
4.拓展延伸1.引发对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思考,组织小组讨论。
2.搜集列车上的其他安全设施及其作用,进行展示分享,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阅读其它相关科技发展的文章,进行学科交叉,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 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人造屏障”的本质和作用;•学生是否能够运用所学语言表达;•学生是否能够体现爱国情怀。
2. 评价方法•课堂小组讨论;•教师个人评价;•同学之间相互评价;•课后作业。
五. 课后作业1.仿照课文,描述其它安全设施的作用。
2.搜索一篇科技发展的文章,进行阅读和总结,并在下节课进行发言。
3.复习所学用语。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列车上的“人造屏障”3 沪教版(2015秋)

28.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睽、谙”这两个生字;掌握“肆、虐”的书写;了解“秋老虎”的意思;运用掌握的多种习得的方法理解“肆虐、人造屏障、众目睽睽、座无虚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例的方法简要复述课文。
3.在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及潜心会文中,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
教学重点、难点: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概括事例的方法简要复述课文教学准备:媒体卡片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开门见山破译题眼快速读文走进文本从破译课题“屏障”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进入课文。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1.用一、二句话谈谈你了解的澳大利亚。
引入课题。
2.“屏障”就是像屏风一样遮挡物体的东西。
1)“人造屏障”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请同学打开书,快速找出有关的句子。
板书:“人造屏障”2)出示: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了一圈“人造屏障”。
了解双引号表示特殊的含义。
板书:乘客3)这道“人造屏障”遮挡了什么呢?用课文中的话就是:解决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
板书:小外孙的撒尿危机解决1.用一、二句话谈谈你了解的澳大利亚。
2.快速读文,进入文本:1)划出有关句子。
2)了解双引号在这里的作用。
3)说说人造屏障遮挡了什么?二、借助课前预习反馈学着概括主要内容通过世界地图,帮助学生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后,对后文的“秋老虎”做一定的铺垫。
1.检查预习:反馈记叙文的地点、时间2.指导学生借助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注意语言简练,没有修饰语。
2、引读课文,出示世界地图,了解“秋老虎”,理解“肆虐”意思,指导书写。
1.按要求反馈预习情况2.口头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读文,观察世界地图,了解“秋老虎”,并识字。
三、抓准情节关键词语尝试简要复述课文在对话中与学生一起运用情节上的关键词,转述人物语言的方法,落实“简要复述课文”这一重点语言实践点。
1.交代学习任务师:下面我们就要带着简要复述课文的学习任务来学习课文。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设计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舒适快捷、座无虚席、扶老携幼、闭目养神、窃窃私语、缓兵之计、面红耳赤、急中生智、众目睽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讲述的这个动人的故事。
3、能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懂得做人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
二、教学准备1、老师:相应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对课题质疑,并试着解疑;联系课文内容理解“人造屏障、肆虐、骚动、众目睽睽、不谙”等词语的意思。
三、教学课时:二三、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练习复述。
2.感受到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懂得做人要真诚、热情,要与人为善。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 同学们,我们国家正在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今年又是奥运年,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呢?学生交流。
2.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出示课题: 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 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1. 通过预习课文,你们了解了主要内容,现在能不能看着提示说说课文写了什么事吗?完成填空:课文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 )和人们( )的表现。
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 )自发地用( )帮助我们化解了( )的事情。
2. 小结板书: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文明澳大利亚人———————————→ 小外孙(撒尿危机)化解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师:下面我们要来深入了解这个故事,,进一步完成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1. 学习1—2节(1)(出示插图) 男女生读 1、2节,从中你了解到什么?学生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澳洲人非常文明?交流,(词语翻红):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2)这里有三组关联词,用上它们说说1、2节的内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段关于列车上的温馨故事视频作为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在公共场合,你们是否关注过身边人的需求?”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进入新课的学习做好情感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背景。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为什么陌生人为老人筑起了一座人造屏障?”“这座屏障代表了什么?”“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的人造屏障?”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课文内容和问题展开讨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倾听他人的观点,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在本案例中,教师采用了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这种多元化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培养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列车上的人造屏障》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中,四年级下册的《列车上的人造屏障》是一篇极富教育意义的课文。本课通过描述列车上一位陌生人为一位老年人筑起的一座“人造屏障”,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互助,传递了社会正能量。本案例旨在利用这篇课文,引导四年级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其中的人文关怀,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情感体验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道德观念。通过本案例的教学,期望学生能够将课文中的关爱精神延伸至日常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可以体现一个城市人民的整体素质,大家知道文明素质是指哪些吗?学生交流。
(公共场所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座、耐心热情回答询问;友善对待外来人员;爱护绿化、遵守公共秩序……)
2.今天,我们就来到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澳大利亚的墨尔本,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事情。
板书课题:28 列车上的“人造屏障”齐读课题
3.学生质疑。
可能提出的问题:
(什么是“屏障”?“人造屏障”的意思是什么?在文中指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人造屏障”?为什么打引号?……)
4.交流:通过预习可以解决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在后面的学习中一一解决。
(二)自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1、2节简要介绍了墨尔本轻轨的(车况)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表现)。
3—6节生动地叙述了我们在一次乘坐墨尔本轻轨列车时,(热心的澳大利亚人民)自发地用(“人造屏障”)帮助我们化解了(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的事情。
(三)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学习1—2节
(1)读课文,说说自己的感受,从1、2小节中了解到什么?
学生交流:澳洲人非常文明。
哪些地方看出?
交流出示:
陈旧宽敞整洁舒适快捷
上班高峰座无虚席纷纷让座
环境安静阅读书报闭目养神压低嗓门窃窃私语
(2)有感情地朗读好1、2小节。
说明:多让学生个别读一读,感受安静文明环境,让其身临其境。
(3)请用上“虽然……但是……”;“要么……要么……”;“不是……而是”选择一个内容说说。
(4)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课文1、2节。
说明:先让学生运用关联词选择一个内容说说,再根据所出示的词语连起来复述,由易到难,设置坡度。
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澳洲人的文明素养很高,他们有着多么良好的公民意识,人人都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5)澳大利亚人的文明素养很高,平时是这样,遇到特殊情况也是这样。
2、学习3—6节[-=-=]
(1)指名读3—6节,思考:课文中的“人造屏障”是指什么?
(“人造屏障”是由十几位乘客在车厢一角背靠背地站成一圈。
)
(2)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造屏障”呢?你能不能说说原因。
(为了帮助要撒尿的小外孙解决燃眉之急)
(3)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默读3—6节,用浪线划出“我”和女儿告诫、提醒、责备的语句;用直线划出小外孙变化的有关语句。
交流出示:
我见小外孙上了列车后时不时地拉开易拉罐喝着,就告诫说:“你这样喝个不停,万一小便急
了怎么办?”
女儿也提醒他说:“外公说得对,轻轨列车上是没有厕所的。
”
“啊呀!你这个不争气的孩子。
”女儿责备说,“不听老人言,吃苦在眼前。
看你到哪里去小便。
”
开头他还强忍着,只是悄悄地对他母亲说:“妈咪,我想撒尿。
”
这时被小便憋得面红耳赤的小外孙,索性哭鼻子,耍脾气地高声嚷了起来:“妈咪,我熬不住,我要撒尿啦!”
(4)品读这些语句,抓住关键词体会“撒尿危机”。
说明:以解决危机为课文重点,抓住“告诫”、“提醒”、“责备”等提示语指导朗读,围绕文明习惯指导教学。
同时读好小外孙变化的语句(悄悄——面红耳赤——高声嚷),体会“撒尿危机”。
(5)小外孙的这声嚷嚷,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了一块石头,原本静悄悄的车厢,顿时掀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骚动”一词与前文的哪个词语相呼应?(第二小节中的“安静”),“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齐读第5节[小学教学设计网]
说明:文章告诉我们一种文明的习惯需要大家来维护,课文前两节渲染一种习惯,联系上文,有一个词很重要——“安静”,与“骚动”相呼应,“骚动”是对安静环境的破坏,进而转为“牵动”,牵动什么?文明的状态下解决困难。
不光是解决危机,所做的都是维护文明的习惯。
(6)展开合理想象填空并复述:
面对小外孙吵着要撒尿,有的说:“()?”有的说:“()。
”还有的说:“()。
”
小外孙的“撒尿危机”,牵动了满车厢乘客的心。
一位金发女郎,一位蓄着络腮胡子的长者,(谁,怎么做)……
说明: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口头复述的训练,是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再创造,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7)复述方法指导。
像刚才这样的复述,我们称之为详细复述。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详细复述,能吸引听众,牢牢抓住听众的心。
而在时间有限,别人也只需要大致了解事情的经过。
我们就需要简明扼要把事情讲清楚。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复述方式。
(四)总结交流:
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墨尔本被评为“世界上最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城市。
”不仅仅是因为它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更因为它充满了人情味,时时让人感到温馨。
在商店里、在车站、在路上,随处可见的是微笑。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澳大利亚人民的热情和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