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详细讲解]

合集下载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个案分析与应对班里有一个叫周守来的同学,刚进校的时候,课堂上好讲话、与同学逗闹、扔纸团、捉弄同学时有发生;学习拖拖拉拉,行为懒散,作业迟交或根本不做,参加集体活动很不积极,对他人和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

通过调查了解到,周守来同学的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与他交流沟通很少。

爸爸妈妈很娇宠他,在物质上关注很多,有求必应,还专门为买了名牌手机,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负责他的饮食起居。

一、分析与策略1.我以恳诚的态度,鼓励周守来同学把自己的经历、爱好和感受说出来,从中深入他的内心世界。

在面谈中,周守来主动倾诉:他觉得读书枯燥、没意思,班上大多数同学知道他的学习成绩糟糕,同学都看不起他。

因此,他会经常搞一些恶作剧,如喊别人绰号,或打别人一下,看到同学害怕他自己觉得很开心。

2.家庭原因与周守来同学行为的异常有着直接的联系,重视物质保障,忽视情感交流,忽视理想人生观教育,忽视行为管束,周守来同学自身放纵,导致了周守来同学行为的变坏,不求上进,贪图享受。

3.改善家庭和班级心理环境。

(1)与家长交流。

我便打电话给他父母,让他们了解周守来同学的实际情况,要求他们回来,在家乡附近找份活,多给孩子一些精神上的关爱。

(2)由于学习成绩不理想,周守来同学的心灵比较脆弱,有一定的自卑感。

数学课上,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便请他来回答,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把精力和兴趣主要转移到学习上来。

然后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行剖析。

比如在班级内部,努力营造关心互助的氛围,把周守来同学囊括在这种氛围中,一旦发现他的闪光点,就当全班同学的面予以表扬。

这样周守来同学的情绪慢慢会趋于稳定,心情会开朗起来,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行为上也会随之出现向积极方面转化的迹象。

(3)引导周守来同学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在周守来同学成长环境得到改善之后,及时引导周守来同学正确处理与同学的关系。

周守来同学的坏行为已成习惯,若不及时对他提出要求,而是听之任之,只单方面要求他的同班同学牵就他,这种关系维持不长久的。

自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自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自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詹凤侠一、基本情况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六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

有的同学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

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

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二、个案分析我班有一个女生XX,看她那瘦弱的身子,枯黄的小脸,就觉得这孩子肯定有一段经历。

我按惯例问了她几个问题,她却用怯生生的眼神看着我,一言不发,都是在一旁的妈妈帮她一一解答。

她妈妈还告诉我,她和丈夫出来已有好几年,孩子一直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

这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学习上一直断断续续,这次因气喘病发作住院而延误了学习。

这是一名典型的留守孩子,这类孩子往往内心孤独,她最需要的是父母、老师、同学的爱。

我把她安排在副班长的旁边,叮嘱副班长给她以真诚的帮助。

同时,发动全班同学与她多接触,多交流,使她尽快地能适应陌生的环境。

接下来的几天,我又发觉他下课后老是一个人木无表情地呆坐着,从不与同学交流。

在上课时从不积极举手,如果让她发言,就会脸红、害羞、很腼腆。

第一次单元测试时,她只考了62分,找她谈心,问她对此有什么看法,她说没想法,她没有跟人家竞争的意识。

有一次,学校举行了一次春游活动,就餐时,同学们一起分享食物,可她既不愿分享别人的食品,也不愿把自己的食物拿出来与别人共享。

通过我的分析,我可以判断她的一举一动都是自卑的现象. 我想,我得想办法使她克服自卑心理,学会自信。

首先,与她父母联系,让她的父母星期天多带她到外面去走走,这样,既使她能熟悉周围的环境,又能增加与人接触的机会。

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也可以让她与客人聊天、玩耍。

然后在集体游戏中,我让她担任比较主要的主角,使她感到自己与别人都是一样的,从而消除怕羞、胆怯的心理。

另外,在班级中让她担任小组长及收发作业工作,让她尝试组织、管理别人的经验。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班级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案例与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外出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的儿童。

他们在
农村成长,常常面临教育资源匮乏、亲情疏离、心理健康问题等困扰。

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案例分析和探讨,有助于找到改善他们教
育状况的有效途径。

一、案例描述:
小明(化名)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由奶奶照顾。


学校表现较差,学习成绩低于同龄人,缺乏自信心,经常遭受同学的欺负
和孤立,心理状况较差。

二、问题分析:
1.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指导: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小明缺乏家庭
关怀和教育指导,难以形成健康的成长环境。

2.学习资源匮乏:农村学校教育资源有限,教师和教材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小明的学习需求,导致学习成绩差。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亲情疏离和孤独感容易导致小明心理健康问题,缺乏自信心、抑郁等表现明显。

三、解决方案:
2.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可以引进志愿者组织、社会资源等,为小
明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鼓励小明参加各类兴趣班,丰富课余生活,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心理健康关注:学校可以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
导与培训,帮助小明排解焦虑、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效果评估:
2.学习成绩提高:定期考核小明的学习成绩,比较其与其他留守儿童和正常家庭儿童的差异,评估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措施的有效性。

3.心理健康改善:通过心理健康测试和小明自述情况的记录,评估心理辅导和培训的有效性,比较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

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精选12篇)留守儿童教育案例篇1学生的情况:姓名:任东海性别:男年龄:十一岁五年级(1)班学生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生活规范,是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尤其是对处于社会化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而言,学会自我控制,遵守集体的规范,是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

留守儿童能否适应学校的规范,形成遵守纪律和规则的行为习惯,关系到留守儿童学业成功和身心健康发展。

下面通过一个留守儿童案例对学校规范不适应问题进行分析。

(一)留守儿童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案例留守儿童任东海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由于工作忙,很少过问留守儿童任东海在学校的表现。

最近,老师与他们联系,告诉留守儿童任东海在校的情况,留守儿童任东海常常迟到、早退,在课堂上捣乱,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等,并且调皮、任性,在情绪上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攻击性行为多,经常和同学吵架。

(二)学校规范适应不良的原因经过调查与分析,留守儿童任东海实际上是对学校纪律与规范适应不良。

这种情况,不仅在新生中而且在中高年级学生身上也会发生。

产生这种规范适应不良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行为上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留守儿童由于良好意志品质还没有形成,因此,遵守学校规范的坚持性和自制力不足。

有的学生缺少纪律和规范的意识,对学校规范和学习要求不屑一顾,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放任自流;有的学生也想遵守纪律,但是行为上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

上例中的留守儿童任东海,意志的坚持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因此,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学校的规范,因而对学校的规范不能很好的适应。

2.不理解遵守纪律与规范的意义有些学生对遵守学校规范的意义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将学校的纪律要求转化成指导行为的自觉原则,只是感觉到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想要摆脱这种被束缚的感觉。

所以,当面对学校的规范和要求时,有些学生采取消极的态度,违反学校规范,不遵守学校纪律,不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等。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问题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留守儿童案例分析杨艳春(广西桂林龙胜县龙胜民族中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经济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也有的因为想到大城市打工赚更多的钱来改善家庭状况。

很多年轻的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双双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就出现了许多的留守儿童。

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表明,50%以上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个案介绍学生:阳××,年龄:14岁,性别:男。

家庭住址:龙胜县马堤乡东升村。

(现已读大学)基本情况:阳××很聪明,父母是组合家庭,双方都有各自的孩子,他是父母的亲生,哥哥已成人,也在外地打工。

在阳××上五年级时,父母去广东打工,把正需要父母的爱、最容易学坏时候的他留给80多岁的老奶奶,由于奶奶本身都需要照顾,根本没法监管孩子,更不用说辅导他的学习了。

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一个学期给孩子3000元的银行卡,由他自由支配,周末回家有时在亲戚家吃点,更多时候根本不回家,经常在网吧通宵。

初中三年,经过调查和细心观察、分析,我发现该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自由散漫,上课不认真听讲,懒惰,作业不认真。

2.个人卫生较差,同学们都不愿意接近他。

3.贪玩,有时逃课去网吧,甚至还带着班上的一些同学去网吧。

4.调皮、好动,无法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5.不求上进,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6.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缺乏对别人的爱。

二、问题分析1.家庭教育问题这个年龄段学生的父母,基本上都进过学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懂得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便利。

而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4篇

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1篇一、案例.我曾经接手过一个四年级,班里二十多个学生中,有十几个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个学生叫小颜,“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和不良行为习惯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小颜的父母在小颜两岁时就出外打工了,一年只回来一次.小颜交给他奶奶看管.奶奶要干农活,平时都不怎么管他.而且本身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不高,觉得上学了,一切交给老师就行了,对他的学习都放任不管.因此,小颜养成了散漫的生活态度.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差,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还编一些谎话骗老师.同学们讨厌他的习惯、做法,看不起他.他也因此经常跟同学发生纠纷,经常跟同学打架.他的父母要是一听说他学习成绩差,就打电话把他痛骂一顿.童年的生活少了父母的陪伴与关爱,还要经常遭到责骂,再加上遭到同伴的排斥,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从而让他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心理十分自卑,缺乏自信.他对学习渐渐地失去兴趣,也逐渐产生逆反心理.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很多老师也认为只要他上课时乖乖坐着不吵闹就好了.二、措施.每每看到他“孤独”的身影,我都暗暗发誓,一定要带他回到班级的大家庭里来,一定要让他重拾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样的病更为重要.”因此我开始慢慢的观察他,了解了他的心理特点及其成因后,我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措施:1.家校联系,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虽然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但我们可以与他们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学校的教育,以免发生教育的“短路”.我首先对他进行了家访,通过聊天,帮助家长走出教育误区,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让他奶奶知道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家长也有责任,要求她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同时跟他父母取得联系,告诉他们不要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好坏,当他的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家长也不要以打骂相威胁.还要求他们经常给孩子打电话,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我也经常给他父母打电话或者聊qq,把小颜在学校的表现跟他们汇报,并跟他们商量对策,告诉他们对小颜要多鼓励,少批评.有一次,小颜在作文中写到:“我多么希望我的妈妈也能像别人的妈妈那样呆在我身边.”我知道他想念妈妈了,我特意带他到家里跟他父母视频聊天,看着他们激动地脸庞,听着他们亲切的话语,连我都感动了.2.倾自己之所爱,搭起信任的桥梁.真挚情感是在心灵的沟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发自内心的爱才能达到这种默契.面对这个孤单的背影,面对这张落寞的脸庞,又怎忍心对他横眉立目严加呵斥,即使出现令你不愉快的一幕,又能狠下心来去惩罚他么?我一次又一次的对自己说,“你是他的老师,如同他的母亲,你应该帮助他.”于是,我经常找他聊天,聊天的内容不拘限于生活、学习,想到什么聊什么,了解他的兴趣爱好,消除他的困惑,让他知道我一直在关注他.生活中有了困难,我会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他、帮助他.有一次他发烧了,我亲自把他送到卫生院,陪他做检查,打针,倒开水给他吃药.他的生日,我给他送一件他喜欢的小礼物,还请全班同学和他一起过生日.这一天,他流着泪说:“这是我第一次过生日,以前只是在电视里看到别人吃蛋糕,今天我也能吃到蛋糕了.谢谢老师和同学们!谢谢!谢谢你们!”听了这句话,我知道我的努力没白费.我还尽量挖掘其闪光点,努力从赞美中去满足他的心理需求,使他产生欣慰、幸福的内心体验,增强自信心、上进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与内在的动力.上课时,他静静地坐好,我冲他赞许地一笑;当他犹豫地慢慢举起了手时,我对他投以鼓励的目光;当他工整地完成作业时,全班的掌声带给他成功的喜悦;当他犯了错误时,等待他的是老师宽容的面孔.从而让他体会到从未有过的成功和喜悦,逐步树立自信.当一个孩子对学习有了兴趣与动力,他的提高就变得轻松、容易多了.3.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位心理学家曾指出“让儿童教育儿童”的原则,很有见地,揭示集体教育的巨大作用.班级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班主任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这个大家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对缺乏爱的“留守儿童”,更应该让他们在班级里获得情感体验,让他们对班级产生向往感,友爱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儿童在集体中自然受到教育.我利用晨会,班会等恰当时机做好班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不能因为种种原因而孤立班集体中的任何一员,向学生讲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并号召班干部带头和他一起玩耍,如果他有什么困难,我们要主动去帮助,以此来带动全班学生态度的转变.针对他的情况,我还特意举行了一次班会,主题是:“想对你说……”,我还“偷偷做了手脚”,私底下跟几个同学说好在班会时对他说一些喜欢、他鼓励他的话.从这以后,他跟这些同学特别亲近,在下课或者活动时,常听到他们叫:“小颜,快来呀!”经过家长和我以及同学的努力,小颜取得了可喜的进步.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上课还能常常见到他高举右手迫不及待地想发言,在操场上还经常能看到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泼的身影,听见他开朗的笑声.作为班主任,更应该经常给他们创造不同的成功机会,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特殊对待这一类学生,要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既要做他们的老师,又要象他们的父母,要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爱的阳光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工作案例留守儿童第2篇我们班里的一个男同学才上七年级就开始吸烟,所以我对他的印象非常不好。

[最新]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摘)

[最新]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摘)

留守儿童问题若干典型案例及评析【案例】安徽太湖一12岁少年祠堂边自缢身亡,留下遗书称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自缢前深情吻别陪伴自己的爷爷。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晋熙镇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

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

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事发:少年亲吻爷爷后自缢2008年2月25日,天台联合小学校园里非常热闹,同学们都领到了崭新的课本。

当天下午三点多钟,12岁男孩章杨宇跟其他同学都一起放学回家。

不过章杨宇却显得有点异样,他回家时书包空空的,所有新书都放在教室座位的抽屉中。

“爷爷,我可以亲你一下么?”放学后的章杨宇回到家里,看见爷爷正围坐在桌前打麻将,就上前对爷爷轻声说道。

爷爷听到这句话心里还直乐,可他不知道这竟是自己与孙子见的最后一面。

当天晚上,姑父曾与章杨宇约好了要孩子到他家里去住。

可等了好久没等到章杨宇,姑父赶紧给他家里打了个电话,得知也不在家里。

又去电学校询问,被告知学校已经放学了,章杨宇也不在学校里。

大家顿时慌了。

家人发动邻居在屋前屋后展开了大搜索,最后在人迹罕至的祠堂后面发现了他。

被发现时,他吊在祠堂后一间小屋子伸出来的横梁上,已经没了气息。

记者调查:自缢少年口袋留下遗书当天下午,记者赶到太湖县章杨宇的家中。

章杨宇自缢的那间屋子在一座祠堂后面。

这座祠堂傍山而建,后面是很陡的山体。

据当晚发现尸体的一位邻居介绍,章杨宇被发现时吊在绳子上,绳子就系在祠堂后面这间房子伸出来的一根横梁上。

记者看到祠堂后这间房子其实是间土砌房,已经很破烂了,伸出来的横梁也朽坏了很多。

据村民介绍,这座祠堂是祭祀祖宗的场所,平时很少有人到这里来。

章杨宇的尸体被发现后,人们在他裤子右边的口袋里发现了一封遗书,一位知情人告诉记者,遗书写在当天发下来的《社会实践活动材料》封皮的背面。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一、个案情况:姓名:罗蕊馨年龄:12岁性别:女现监护人:爷爷、奶奶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罗蕊馨同学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

由于他的父母在她三岁离婚,母亲再婚,父亲外出务工基本不回家,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特别爷爷瘫痪在床上,家庭经济来源靠奶奶打零工维持,没有时间管该学生,所以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罗蕊馨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

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周末作业,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

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因为不爱运动,该生身体越来越胖,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她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该生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爱玩手机,喜欢打游戏,在一年级时爱“拿”同学东西。

当有人检举出她的不良的行为时她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

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我通过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罗蕊馨和他的家人,最后我得出她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觉得孩子从小没有父母陪伴,可念,爷爷奶奶对罗蕊馨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她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详细讲解]留守儿童个案分析前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在广大农村地区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典型的弱势群体。

由于亲情和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造成他们在学习与心理发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学习情况不佳、行为习惯不良、人格发展不健全等,我们对们学校的留守儿童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一指导教师:陈健全毛贵茂一、个案情况:姓名:李佳航年龄:13岁性别:男民族:藏族班级:2014级三班现监护人:爷爷、奶奶基本情况:通过家访了解到李佳航同学家庭经济状况良好,该生在爷爷奶奶的陪伴成长。

由于他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平时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生活,加之监护人(爷爷、奶奶)年纪大,体弱多病,该生欠良好的习惯——经过我的走访调查和几个月细心地观察、分析,发现在李佳航同学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1、经常有厌学的情绪出现该生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过分依赖,也就是说欠自觉性与主动性。

另外上课老打不起精神,注意力老是不能集中。

而平时的作业不想做、懒得做,特别是当作业过多时,就会故意将作业放在家里不按时批改或者是只做一部分,其他的说忘记做了或者说没听清楚作业做什么等等以此为借口。

实际上是怕动笔、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加上没有人约束,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最后造成了成绩不理想,有自卑心理,平时少言寡语,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自卑心理严重,与同学交往困难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课堂上几乎从不发言,即使是很简单的问题,他会的问题,也不敢回答,自卑心理严重。

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跟同学相处困难,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还是在其他地方,你会发现始终都是他自己一个人,身边没有其他同学。

3、不良的行为层出不穷该生是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太爱劳动,乱花钱,吃零食,说脏话,打同伴,“拿”同学东西。

当有人检举出他的不良的行为时他老以仇恨的目光以待,紧握着两个拳头,还老找借口或话题回绝。

蛮横无理的不良举止举不胜举。

二、问题分析:通过老师多次家访、与本人交谈、长时间细心观察、与同伴的交流等多种方式,不断深入了解他及他的家人,得出他身上的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隔代监护出现的过度溺爱,爷爷奶奶十分的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随愿,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他做,甚至连整理书包、装吃的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不合理的疼爱方式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他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金钱上,他们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自卑使他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3以前的他,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他一直心神不定,成绩直线下滑,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他,这些使他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所以逃避一切,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李佳航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校老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育和引导。

三、教育和引导措施: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班主任在课外时间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访联系卡、记录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与他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

2、对他进行“三优”政策。

即:优先发言、优先辅导、优先批改作业,并充分利用“结对子(手拉手)帮扶法”、“谈话法”、“主题班会法”“田径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鼓励他多与同学交往,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3、加强联系密度。

针对李佳航同学在校的一些情况,老师及时和他的监护人联系,帮助分析孩子的问题原因所在,指导他们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帮助孩子。

4、榜样陶冶法。

该生由于种种原因,似乎感觉在别人的眼中总是低人一等。

为了让孤独、自卑的他走出封闭的自我,平时在关心和爱护他的同时,还和他多交流。

不光是老师和他的交流,还有班上优秀的同学,更有意地让留守儿童、单亲生等去主动接近他,与他一起谈心、学习、活动。

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等方面帮助他,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同时,还要引导他主动地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地及早融入集体中来。

四、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李佳航同学的转变让我们真正感受到,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更是学校的热点慰问体,只有抓好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环节才能更好的教育好留守儿童,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那么学校理应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是留守儿童的第二父母。

当孩子在家得不到的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需要我们老师来充当代理父母,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使其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同时,我们做老师的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对待他们,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温暖。

另外,社会各界要统一思想、认识,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有与其他学生完整的人格尊严,不是问题学生、弱智学生。

不要歧视他们,而要给予他们学习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学校力争为留守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和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个案分析之二指导教师:陈雯姓名:刘意班级:2015级二班性别:女族别:藏族特殊情况:单亲子女一、案例描述刘意,从小活泼可爱,乖巧伶俐。

可在她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后,就变得沉默而内向,加上监护人母亲又外出打工,再次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了一名留守儿童。

刚进校见到她时,我看到她睁着大大的眼睛,眼睛里满是忧郁。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课堂上几乎不发言,经常走神;课外也很少说话,不喜欢交朋友。

即使老师问她问题,她也只是点头或摇头,要不就是简短的几个字。

孩子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痛啊~如何开启孩子的心灵之门,还原一个健康快乐的她,成了我困扰于心的一个难题。

三、主要做法(一)开启心扉吐露心声孩子的心是最脆弱的,她们自我封闭,排外,孤独,忧郁。

郁结在心的情感,太久了,必定要发泄,否则,对身心都是极大的摧残。

我也考虑通过家访的途径和孩子进行沟通,但又觉得冒昧造访说不定会适得其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我要体育课中重视这个孩子,让她多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和她一起玩,交流,让他树立信心。

能坦诚的告诉老师心里话。

并让班其他孩子一起和他玩,在我的动员下,同学们都愿意和她一起玩,一起游戏。

通过在活动中,我了解了这个孩子的想法,使她变得活跃了。

重而树立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二)有的放矢增强信心为了让刘意尽快从阴影中走出来,我在课堂上特别留意她,我故意提比较简单对她来说比较有把握的问题,点她起来回答,然后及时给予赞扬。

经过几次后,她犹豫很久的小手终于举了起来,那一刻,我看到了她脸上的红晕像绽放的花儿般灿烂,美丽~课外,我有意识的让她帮老师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让她感受到老师对她的信赖与喜爱。

渐渐的,她的笑容多了,课堂上变的专注了,发言积极了,和同学的交往密切了……期末考试,她的成绩直线上升,一跃而名列班级前矛~(三)加强练习促进沟通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家庭的责任。

毕竟紧靠老师的力量太过于单薄。

我成立的留守学生档案,掌握了各个家长的联系方式,通过电话,短信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情况,然后要求家长每周给孩子写封信,和孩子通一次电话。

让孩子及时回信,汇报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

一来二往,是啊,沟通如丝丝春雨,滋润孩子心田,如徐徐春风,化解心中疙瘩~四、成效及反响老师的关爱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如今的她勤奋上进,自强不息;热心助人,知孝行善。

她不仅是同学的好朋友,老师得力的小帮手。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下一代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留守儿童虽然各有自己的个性,但存在的问题有许多共性。

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过精彩~留守儿童具体案例之三指导教师:杨凤伟姓名:吴瑞性别:男族别:藏族班级:2012级三班吴瑞是班上老师学生公认的调皮捣蛋的学生。

爸爸去广东打工,妈妈在家务农,上有一个哥哥,不过表现和他没什么两样。

妈妈虽然在家,但是无法管教他。

小小年纪就敢和妈妈顶嘴、打架。

他平时经常做些小偷小摸的事情,思想特别差。

学习上更令老师头疼。

他上课总是管不住自己,甚至要钻到桌子底下去做小动作。

他平时作业马马虎虎,潦潦草草,而且速度较慢,总是拖拖拉拉,经常有不完成现象。

课间的他特别淘气,总是像架战斗机一样横冲直撞,还要去惹是生非。

老师批评他,马上认错。

可事后,却忘得一干二净。

二、分析原因第一,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留守儿童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由于缺乏监护人适当的约束和引导,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对一些留守儿童来说,“父母亲似乎成了一个失去血肉和情感的文字符号”。

外出务工导致父母的家庭教育角色弱化,代养的特殊关系往往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走向放任自流或者娇宠溺爱两个极端,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内向封闭、冷漠自卑、敏感逆反等性格,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个性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亲子关系的缺失对留守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只会起消极作用。

第二,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教学管理方式的简单化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侧重在校时段,学校只能管理上学这一段,一旦放学后,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便缺少约束和辅导。

另外,由于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限制,许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些学校忽视了对留守学生情感和心理健康的关注,把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视为“心病”等等。

第三,社会监管不力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外在诱因。

社会对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对一些娱乐场所(尤其是网吧)不能有效管理,导致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沉迷于其中。

沙塘村委就开设有三个网吧了,镇上的网吧数量就不用多说了。

在面对各级执法部门检查时,网吧尚能做到实名登记,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而在绝大多数的平时,网吧张贴的“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标语却完全成了一种“花瓶”。

这使得很多留守儿童把握不住自己,难以辨别和抵制社会诱惑,沉迷于网吧等不良场所而不能自拔。

三、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措施1、加强法制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