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周石

【期刊名称】《大众健康》

【年(卷),期】2003(000)003

【摘要】@@ 不久前,见到报上刊登一篇<冷饭热后吃难消化>的科普文章.文中讲到:剩饭重热后再吃难以消化.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加热到60℃以上时会逐渐膨胀,最后变成糊状,这个过程称为"糊化".这种糊化的淀粉分子容易被人体的消化酶水解.

【总页数】2页(25-26)

【关键词】抗性淀粉;分类;食物营养;代谢产物

【作者】周石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51

【相关文献】

1.好爸爸坏爸爸的猜想——写给求证爸爸是好是坏的学生们 [J], 赖联群

2.好爸爸坏爸爸的猜想——写给求证爸爸是好是坏的学生们 [J], 赖联群

3.蹭饭不易 [J], 陶粲明

4.油放对了地儿不易坏 [J], 孙桂菊

5.如何制作不易坏的电子镇流器 [J], 孙炼晶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185608330.html, 不易消化的淀粉是好是坏 作者:周石 来源:《大众健康》2003年第03期 不久前,见到报上刊登一篇《冷饭热后吃难消化》的科普文章。文中讲到:剩饭重热后再吃难以消化。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加热到60℃以上时会逐渐膨胀,最后变成糊状,这个过程称为“糊化”。这种糊化的淀粉分子容易被人体的消化酶水解。然而,糊化的淀粉冷却后,淀粉中的分子重新排列并排出水分,产生“离浆”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老化的淀粉分子即使重新加热,哪怕温度很高,也不可能恢复到糊化时的分子结构。淀粉老化后不易被人体消化水解。 当我把这条信息告诉妻子时,她反倒说,那我今后多吃剩饭吧,因为我消化太好了,需要减肥!她的这种想法是否可行,我心中没底。说来也巧,在不久前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听到《食物成分新认识——抗性淀粉的功能》的报告,为妻子这种“活学活用”找到了科学依据。会后,我进一步向该项研究的专家杨月欣请教。 杨月欣是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营养学会副秘书长、营养与保健食品委员会主任,她的意见无疑具有权威性。下面是她对抗性淀粉的研究缘由及相关知识介绍。 在食物不丰富的年代,人们关心的是怎样防止营养缺乏,怎样把吃进的食物营养吸收得更多些;但在食物丰富后,富裕病的增多,促使人们开始研究怎样在满足口福的同时,避免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耐量低减等富裕病的发生。 正因如此,上世纪90年代,膳食纤维首先被列为第七营养素;近年来又出现了“抗性淀粉”保健功能的新概念。 “抗性淀粉”说白了,就是不易消化的淀粉。营养学界给它的科学定义是:“健康者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其降解产物。”近年的研究已初步证明,抗性淀粉不能在小肠消化吸收,不能在小肠分解为葡萄糖;它在结肠可被生理性细菌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和气体。 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联合出版的《人类营养中的碳水化合物》一书中 指出:“抗性淀粉的发现和研究进展,是近年来碳水化合物与健康关系研究中的一项最重要的成果。” 抗性淀粉至今尚无化学上的精确分类。目前大多数专家根据淀粉的来源和人体实验的结果,把抗性淀粉分为4类。

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的抗消化性能与结晶结构的关系

粮油深力口工及食品2007,No.12搏铷饲科碰 FNDUSTRY《、、“…,P 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的抗消化性能 与结晶结构的关系 李晓玺,陈玲,邹芳建,李琳,穆燕 (华南理工大学轻工与食品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通过控制不同的微波作用条件,获得了不同抗消化性能的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并采用偏光显微和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抗消化性能的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的结晶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微波改性后,高链玉米淀粉偏光十字和结晶形态都发生了改变,随着抗消化性能的提高,其偏光十字明显减弱,结晶形态从B型向V型转变。 关键词: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抗消化性能;结晶结构 中图分类号:TS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202(2007)12—0012—02 抗消化淀粉是近几年来引起国内外重视的功能型淀粉衍生物…。当前抗消化淀粉的制备主要还是以高链淀粉为原料,采用反复凝沉加工处理为主怛J,成本高、产率低,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调节抗消化淀粉含量已成为抗消化淀粉开发应用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表明,淀粉分子的结构决定自身的消化性能,通过合适手段改变淀粉颗粒的结构,可以调节淀粉颗粒的消化性能旧一J。因此,通过适当的方法改造淀粉分子结构,从而调节淀粉的抗消化性能,进而制备出新型抗消化淀粉倍显重要。由于微波改性具有很多优点,微波改性淀粉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口o。而利用微波改性方法来调控淀粉的抗消化性能的研究还少见报道,因此,本研究通过控制微波作用条件来调节淀粉的抗消化能力,并对其结晶结构进行系统研究,为微波制备抗消化淀粉及其应用提供 参考。1实验材料和方法1.1实验材料高链玉米淀粉:美国NationalStarch&Chemical公司;耐热d.淀粉酶、葡萄糖淀粉酶:丹麦NovoNordisk公司;胃蛋白酶:德国Merck公司;胰酶:美国Sigma公司。1.2仪器与设备ETHOSSEL微波反应系统:意大利Milestone公司;LE01530VP扫描电镜:德国LEO公司;Axioskop40APol光学显微镜:德国Zeiss公司;X"PentProX射线衍射仪:荷兰Panalytial公司。1.3实验方法1.3.1淀粉分子的微波改性分别取一定量已按一定水分质量分数配好的高链玉米淀粉样品,放人反应罐中,密封后放人微波反应系统腔体中,控制一定的微波条件进行反应,结束反应后取出淀粉样品放入40。C烘箱内干燥12h后,过80目筛,密封保存,得到不同的微波改性淀粉样品。1.3.2微波改性淀粉抗消化性能的测定 微波改性淀粉的抗消化性能的测定采用AOAC方法∞1,其抗消化性能以抗消化淀粉(ResistantStarch,RS)的质量分数∞(RS)的大小来表征。 1.3.3偏光显微分析 将待测淀粉样品按一定比例调成淀粉乳,滴一滴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放入偏光显微镜载物台上,选择适当的放大倍数,在偏振光下观察和拍摄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并与原淀粉进行比较,即可观察到样品结晶结构的变化情况。1.3.4X射线衍射分析 采用粉末衍射法进行测试。将样品置于样品池中,压紧后采用波长为0.1542nm的单色Cu—K0【射线。测试条件为:管压40kV,管流40mA,扫描区域20=4。~60。,步长0.0330,连续扫描,扫描时间为15S。 2结果与讨论 2.1微波作用对淀粉偏光十字的影响 淀粉颗粒属于球晶体系,具有球晶的特质,即淀粉颗粒在偏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具有双折射性,会在淀粉颗粒的脐 点处出现交叉的偏光十字…。当颗粒的结晶结构消失,分子变成无定形排列时,偏光十字也随之消失,也就是说淀粉颗粒的偏光十字随其结晶结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在微波功率600~1000W,反应温度60~1400C,反应时 间0.5~4.0h,淀粉水分15%~35%时,调节不同微波作用条件,制得抗消化淀粉质量分数分别为12.8%、15.3%、22.O%的微波改性高链玉米淀粉,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微波改性后的高链玉米淀粉颗粒由于受到微波作用使得其偏光十字随着抗消化淀粉含量的升高,偏光十字呈现减弱的趋势,当高链玉米淀粉 颗粒抗消化淀粉质量分数达到15.3%以上时,偏光十字减弱比较明显。这说明微波作用对高链淀粉的结晶结构的影响明显。高链玉米淀粉由于其链淀粉含量较高,颗粒结构比较松散,在微波作用下,其结晶结构容易因微波作用而发生破坏,因此偏光十字出现减弱的现象。 收稿日期:2007—08—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436020,20606014,20376027);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5A10903002);广州市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2005C13G0081) 作者简介:李晓玺(1977一),男,博士,主要从事碳水化合物化学与技术的研究。 12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淀粉的消化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淀粉的消化实验报告 篇一:探究实验报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探究实验报告: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一、提出问题: 吃馒头或米饭的时候,如果咀嚼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有甜味,而馒头和米饭里面并没有放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哪种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的呢? 二、做出假设: 馒头或米饭中的成分主要是淀粉,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咀嚼馒头或米饭的时候,主要发生的变化是馒头或米饭被嚼碎了,和唾液混合在了一起,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米饭或馒头中的淀粉变成了别的物质,因此馒头或米饭变甜了呢? 三、设计实验方案: 1、根据假设,要模拟人的口腔中的环境,如口腔中(人体)的温度,唾液等,以及能检 验淀粉是否发生变化的装置和药品等。还要设计一个对

照组,即除了要检验的因素(唾液)不同外,其他实验因素完全相同,从而检验出是否是唾液的作用导致。 2、材料用具:淀粉、试管、烧杯、温度计、碘液、清水、开水等。 四、实施实验方案: 实验组:漱口,取唾液,将适量唾液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 对照组:将与实验组等量的清水装入试管,加入淀粉糊,混合均匀 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组的混合液不变蓝,说明已经没有淀粉,对照组的条件和实验组 的变蓝,说明有淀粉,两组的唯一区别是实验组的混合液中有唾液,说明是唾液使淀粉发生了变化。 六、得出结论:唾液中的物质可以使馒头或米饭中的淀粉变成有甜味的物质,比如可能是 变成了糖等。 篇二:探究淀粉的消化实验教案[2] 实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姓名总第课时上课时间:年月日 一、教学目标 探究唾液对淀粉有无消化作用 二、教学重点:

淀粉的消化

现象:细嚼馒头,感觉有甜味。 提出问题:口腔内的馒头为什么会变甜? 假设:口腔内发生了化学性消化。 实验: 实验目的: 说明口腔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实验材料: 大、小烧杯、试管、清水、水浴锅、碘液、制好的淀粉浆糊。 实验过程: 一.制备淀粉浆糊: 实验课前,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角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待用。 二.实验步骤: 1.将浆糊注入试管。 取两个试管,分别编号1和2,然后各注入2毫升浆糊。 2.取唾液。 用凉开水漱口,之后略微张开口,舌头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大约法3分钟后,将舌尖搁在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3.向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碘液。 向1号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然后振荡两个试管。 4.水浴。 将两个试管放在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后,同时取出,冷却。 5.加碘液。

向冷却后的两个试管中,各滴入2滴碘液,振荡。 三.学生实验: 观察:1号试管中的浆糊变成了蓝色,为什么?(答:淀粉遇碘变蓝。) 2号试管中的浆糊没有变蓝,为什么?(答: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口腔内唾液淀粉酶对淀粉具有消化作用。 四.整理实验台:将用过的烧杯、试管冲洗干净,放回原位。 注意事项: 1.实验用淀粉糊代替馒头、米饭。淀粉糊浓度为千分之一。 2.取的唾液一定要是沿下唇淌下来的,不能取粘液或唾沫,否则实验不明显。 3.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如果淀粉糊经实验后加碘不变色,说明淀粉糊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有甜味的糖。 4.两支试管在加碘液前先看一看里面液体有什么区别?(约10分钟后看结果) 5.2号试管里的淀粉不是被唾液消化的,而是被唾液中的特殊物质一唾液淀粉酶消化了。 实验原理: 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糖溶于水后,一般无色,所以试管里的液体是透明的。我们细嚼淀粉类食物口中有甜味就是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的缘故。至于有的试管液体呈淡黄色,那里碘液颜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上面的变化改变了物质性质、是化学变化,这样的消化方式就是化学性消化。消化酶是进行化学性消化的关键物质。没有消化酶的参与,化学性消化就不能进行。要使消化酶充分发挥作用,就要让酶与食物密切结合。所以吃东西时要反复咀嚼。在口腔中,除了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性消化外,还有牙齿咀嚼、舌头搅拌,改变食物形状的物理性消化。需要说明的是:唾液淀粉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后还不能被人体吸收,必须到小肠,在胰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葡萄糖,才能被小肠吸收。至此,淀粉消化才彻底完成。 实验失误的原因 1.加入碘酒的量太多(碘酒使酶失活); 2.温度过低;

如何改善家禽淀粉的消化率

如何改善家禽淀粉的消化率 多数谷物中淀粉所占的比例为70%-80%,它是家禽日粮中的主要能量来源。一般认为,家禽对淀粉的消化能力良好,但是一些研究发现,家禽的全肠道和回肠消化率比较低。 淀粉颗粒的结构和组成,淀粉颗粒和蛋白质基的相互作用以及饲料加工后颗粒的可用性在淀粉的消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明确的证据显示,淀粉的消化率和其在饲料与淀粉颗粒组分中的结构性位置密切相关。黏性的非淀粉多糖和饲料技术实践,比如制粒、全谷物喂养和纤维原料也对淀粉的消化率产生显著的影响。新西兰的研究人员对影响家禽淀粉消化和吸收过程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也对与淀粉颗粒、可溶性与不溶性膳食纤维、反营养物质有关的成分和饲料加工等的影响进行了探索。 减少不消化的淀粉量是关键 研究显示,总体上鸡只的谷物淀粉消化率相对较高。但是,因为淀粉是家禽日粮中主要的能量成分,任何能够减少不消化淀粉的策略都会对鸡只的生产能力有益。多种相互关联的因素会降低家禽的全肠道和回肠消化率,主要的因素包括:淀粉的结构特点,与淀粉颗粒、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可溶膳食纤维的膳食浓度相关的成分以及家禽的基因族源。 这些事实可能会比较有趣:大约70%的家禽生产成本和饲料成本联系在一起,对廉价的饲料原料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来自人类食品和其他非畜禽生产的副产品是一个受欢迎的来源。干酒漕及可溶物(DDGS)提供了营养和能源,但是其在家禽日粮中的量应该适当。 饲料加工的影响 诸如制粒等的饲料加工工艺会对淀粉消化率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主要取决于谷物的类型。制粒对可溶性非淀粉多糖含量较高的谷物的淀粉消化率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较高的采食量甚至可能会降低淀粉的消化率。制粒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颗粒减小,从而导致未达到理想状态的砂囊的形成和营养素消化率的降低。可以借助促进砂囊形成和饲料滞留时间的饲料工艺来消除制粒带来的负面影响,使颗粒大小更加精细,提高淀粉的消化率。进行全谷物喂养,同时加入少量的燕麦壳、木屑等结构性成分也能促进砂囊的形成。 【国际畜牧网独家编译】

初中七年级(初一)生物-----食物消化和吸收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例一:七年级下-----食物消化和吸收中,蛋白质淀粉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既涉及到5 种消化液内消化酶的特点,又有他们各自的消化部位,消化过程以及消化的最终结果。学生不容易分清楚,而且书上解说零散不系统,不利于学生掌握。本人把这些知识归纳总结在一个小小的表内: 并总结:由表看出,最重要的消化液是胰液和肠液;最主要消化部位是小肠。也可以看出消化蛋白质、淀粉、脂肪的消化液各有哪些。以及各自最终消化产物。 例二:七年级下10章第二节心脏的结构。这是后面血液循环的基础,心脏结构不学明白,这本书就一半不明白了。针对它的重要和难度,我设计了课件。这是课件中对于学生理解心脏结构有重要帮助的几幅图,通过这种直观性极大地促进了教学效果。

并在课堂上及时进行了训练。见下面: 班级 姓名 心脏的结构(A ) 组长 评价 1.填写与心脏四个腔相连的血管: 2.在下图中标出心脏各结构名称(心脏的四个腔以及相连的血管、心脏内的瓣膜) 3.心脏内以及心脏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使血液的流动只能是 ( ) A 心房→心室→动脉 B 心室→心房→动脉 C 动脉→心室→心房 D 动脉→心房→心室 例三: 七年级下10章第二节:血液循环路线。这部分知识和心脏结构紧密相连,是呼吸、 泌尿、消化吸收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太重要了!循环路线,许多学生记不清,看到图了不认识,更别说在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情况了。 右心房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室

呼吸运动肋间肌和膈肌 运动 气体的扩散气体的扩散 为了记住循环路线,我采取编口诀的方法。例如体循环: 口诀: 做事主动,全身上下抢进右房。 意思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另外:对于血管里面的血液特点,归纳为:体循环动流动,静流静;肺循环相反。 例四: 七年级下第 10章第三节的呼吸运动以及呼吸的全过程是难点。我设计了课件,并 把书上的一段话变成一张表,以方便学生的记忆理解。并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对于第1题,要求学生只能选填两列中的一列,要么填吸气特点,要么填呼气特点,以加强对比记忆。见下面: 班级 姓名 人体和外界的气体交换(A )组长 评价 1 2.根据右图回答: ⑴写出ABC 代表结构的名称 A B C ⑵图甲中膈肌处于 状态,此时膈顶端 。 图乙中膈肌处于 状态,此时膈顶端 。 ⑶图甲和图乙,哪个代表吸气? 。 3.某人测量了3次肺活量,记录结果分别是2500ML 、2600ML 、2700ML ,则他的肺活量是 ( ) A 2500ML B 2600ML C 2700ML D 无法确定 对于呼吸全过程的把握,则进

简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碳水化合物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简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碳水化合物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简述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过程及碳水化合物有哪些主要生理功能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和氧三种元素组成,由于它所含的氢氧的比例为二比一,和水一样,故称为碳水化合物。它是为人体提供热能的三种主要的营养素中最廉价的营养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成两类:人可以吸收利用的有效碳水化合物如单糖、双糖、多糖和人不能消化的无效碳水化合物如纤维素。 食物中含有的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此外还包括少量的低聚糖和单糖。单糖分子无需消化可直接吸收,而低聚糖和淀粉必须经过消化酶水解成单糖后才能被机体吸收和利用。能消化淀粉的部位包括口腔和小肠。由于唾液中含有α-淀粉酶,摄入的淀粉首先在口腔中进行初步水解,产生少量的麦芽糖和葡萄糖,但因食物在口腔中的停留时间很短,因此这种水解量很小。拌和着唾液的食物经食道进入胃,由于胃酸能使淀粉酶失去活性,且胃中不存在水解淀粉的酶,故胃中不能消化淀粉。小肠是淀粉消化的主要场所。肠腔中由胰腺制造的胰α-淀粉酶是水解淀粉的最主要的酶,它能将进入小肠的淀粉水解为α-糊精、麦芽寡糖和麦芽糖。这些水解产物再经小肠液中的α-糊精酶、麦芽糖酶分别将α-糊精水解成葡萄糖,将麦芽寡糖和麦芽糖水解成葡萄糖。食物中所含的蔗糖和乳糖进入小肠后,分别在蔗糖酶和乳糖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葡萄糖等单糖。 食物中糖类经消化后几乎全部被水解成单糖,主要为葡萄糖,其次为果糖和半乳糖。这些单糖在小肠上部多以主动转运方式被吸收,但吸收速度各不相同。一般己糖吸收速度快于戊糖,糖醇类吸收最慢。吸收缓慢的糖到达肠的下部时,会与水结合,因此它有导泻作用,故摄入过量时会引起腹泻。果糖和木糖醇食用过多会发生腹泻就是这个道理。 碳水化合物主要的生理功能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提供热能,调节食品风味,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膳食中缺乏碳水化合物将导致全身无力,疲乏、血糖含量降低,产生头晕、心悸、脑功能障碍等。严重者会导致低血糖昏迷。当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过多时,就会转化成脂肪贮存于体内,使人过于肥胖而导致各类疾病如高血脂、糖尿病等。因此我们要严格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2020七年级生物下册 4.2.2《消化和吸收》习题2 (新版)新人教版

《消化和吸收》 一、选择题 1. 图中X曲线和D分别表示的是哪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及消化道中的哪个器官() A.淀粉、食道 B. 脂肪、胃 B. C. 淀粉、小肠 D. 脂肪、小肠 2. 图中X,Y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哪种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A. 淀粉、无机盐 B. 淀粉、脂肪 C. 脂肪、淀粉 D. 无机盐、淀粉 3. 淀粉在消化道的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A. 口 腔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4. 在人体消化系统中,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 口腔 B. 食管 C. 胃 D. 小肠 5. 下列不利于食物在口腔中消化的是() A. 将食物充分咀嚼 B. 将食物冷冻后再食用 C. 进食的时候少饮水 D. 将食物在口腔中充分搅拌 6. 某同学欲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 响”,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该实验设计不科学,你 认为最好的修改意见是() A.甲组实验温度也应该设计为100℃ B.B. 乙组实验温度也应该设计为37℃ C. C. 乙组实验试管中应该加入2mL清水 D.D. 乙组实验唾液加入量也设计为2mL 7.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请回答16~20小题. 婴幼儿的消化系统结构与成年人相似,但功能还不完善.下列关于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B. 牙齿不参与食物的消化 C. 蛋白质在胃中开始被消化 D. 小肠是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8. 下列关于肝脏、胆囊和胰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肝脏分泌的胆汁中不含消化酶 B. 胆囊是储存胆汁的器官 C. 胰腺分泌的胰岛素能消化蛋白质 D. 胰腺分泌的胰液经胰管进入十二指肠 9. 图中的1为小肠绒毛,箭头为血流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小肠绒毛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 成 . 2号血管为小动脉,流动的是动脉 血 C.血液从3号血管流出后,营养物质含量增加 D.D. 小肠内所有物质都能进入2和3之间的毛细血管 10. 医生从病人的消化道中取得少量液体,经化验发现含有蛋白质、蛋白质的初步消

(七年级生物教案)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教案 第一课时消化 教学目标: 1. 知识: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理解消化酶在食物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 能力:通过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难点:淀粉的化学性消化过程以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酶的作用 课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有关实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引言: 当我们慢慢地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稍有些甜味儿,这是什麽原因呢?是不是馒头里含有那种甜甜的糖? 观看、思考演示实验:将馒头泡在水中, 检测馒头水中是否含有麦芽糖。 1、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分组实验 同组学生既相互分工又相互协作,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归纳实验结论,提出并强调消化酶的作用。 2、淀粉的消化观看动画课件,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通过演示动画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淀粉的整个消化过程。 3、消化的概念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消化的概念。启发、诱导 4、简介消化道和消化腺读消化系统的组成图。引导学生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5、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读图,找出蛋白质、脂肪的消化部位。用课件简单讲述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6、总结食物中六大类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倾听讲授

课后反思: 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之所以是重点,是因为没有酶就没有食物的化学性消化;之所以是难点,是因为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学生来讲十分抽象。 本节课运用实验和演示制作的计算机课件两种方法来加深学生对酶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我对课本上原有的实验进行了改进,不仅用碘液检验淀粉是否存在,还增加了用尿糖试纸检测麦芽糖的有无及多少。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淀粉只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才能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酶的重要性。又通过用尿糖试纸分别检测"经过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和"未经牙齿咀嚼和舌的搅拌的馒头"在人工口腔内产生的麦芽糖的多少,证明了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可以使馒头中更多的淀粉变成麦芽糖,从而认识到物理性消化对化学性消化的促进作用,理解了吃饭时细嚼慢咽的必要性。 在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了淀粉经过淀粉酶的作用变成了麦芽糖之后,我又利用制作的动画课件示意了淀粉在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葡萄糖的整个过程,使这一看不见的、难以理解的化学性变化形象化、明朗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最后,还利用计算机课件示意了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虽然这节课基本上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改进,如课后练习题的处理、"淀粉变成了甜甜的糖"的说法等。 本节课的背景资料 1. 检测淀粉的存在:可使用碘液--淀粉遇碘变蓝。 2. 检测麦芽糖的存在和含量的多少:可使用尿糖试纸。麦芽糖可使尿糖试纸变色,且麦芽糖的浓度不同,试纸改变的颜色也不同。 尿糖试纸使用方法 (1) 将试纸浸入液体中,湿透约1秒钟后取出。 (2) 在30至60秒后观察试纸颜色并与标准色板对照,测得结果。详见下表说明: 尿糖试纸颜色液体中麦芽糖含量 (mg/dl) 符号("-"表示"阴性"; "+"表示"阳性") 蓝色 "无"或"微量" - 绿色 100 ± 浅黄绿 250 + 深黄绿 500 ++

蒸煮工艺对米饭中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蒸煮工艺对米饭中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 张习军熊善柏周威赵思明* (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武汉湖北430070) 摘要:用四种工艺蒸煮米饭,采用胰酶和糖化酶法体外模拟米饭淀粉消化,研究蒸煮工艺对米饭中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为米饭的营养评价和新型炊具的开发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蒸煮工艺对米饭酶解后还原糖和葡萄糖的含量有较大影响。用较高温度、较长时间制作的米饭中淀粉的消化速度较快,酶解程度较高。以高压锅制作的米饭,其淀粉最易消化,酶解生成还原糖和葡萄糖最高。且不同米饭的消化特性有差异。建立的基于葡萄糖含量的消化动力学指数方程具有较高的拟和精度。 关键词:米饭,蒸煮工艺,淀粉,消化特性 Effect of Cooking Technologies on in vitro Starch Digestibility of Cooked Rice Zhang Xi-jun Xiong Shan-bai Zhou Wei Zhao Si-ming*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 Hubei 430070, China) Abstract: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four cooking technologies on in vitro starch digestibility of cooked rice, a simulative digestion procedure was measured by the in vitro simulative digestion method with pancreatic enzyme and glucoamylase. The content of reduce sugar and glucose were influenced by cooking technologies. The higher the cooking temperature was, the higher the digestion rate and the hydrolyzing degree of cooked rice would be. The cooked rice could be hydrolyzed more easily and more reduce sugar and glucose could be obtained when rice was cooked by autoclave. Difference of digestibility could be obtained from different rice typ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exponential regression equation fit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glucose well. Key words: cooked rice, cooking technology, starch, digestibility 碳水化合物是生命细胞结构的主要成分及主要供能物质,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来源主要是粮谷类和薯类食物[1]。米饭中含有80%左右的淀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计算,每天摄入400~500g米饭,能提供人体每天所需能量的25%~35%,基本满足人体所需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2]。 小肠消化和大肠发酵为碳水化合物的特有吸收方式[2],单糖是人体吸收利用碳水化合物的最终形式[1]。米饭中淀粉的消化,须经消化道内水解酶作用,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被人体吸收[1]。淀粉的来源[3]、化学结构[4,5]、加工条件[6]等均影响淀粉的消化特性,从而影响最终被人体吸收的葡萄糖量[1]。因此一些研究者常采取体外酶消化法模拟人体小肠内环境,测定淀粉类食物的碳水化合物水解率[7]、快消化淀粉与总淀粉比值的大小[8]等体外消化指标,研究淀粉类食物的消化特性,并证明这些指标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有很大的相关性[9-12]。 本文以三种大米为原料,用不同的蒸煮工艺制作米饭,采用体外模拟消化法,研究蒸煮工艺对米饭中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为米饭的营养评价和新型炊具的开发提供实验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大米:晶针雪(籼型),湖北福娃集团有限公司提供;桃花香米(籼型香米)和贡米(粳米)市售,均由湖南金健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主要化学试剂:葡萄糖试剂盒,上海名典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糖化酶,无锡酶制剂厂生产;胰酶,北京拜尔迪生物公司生产;浓硫酸、氢氧化钠、碘、碘化钾等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主要实验仪器 YH40B型机械煲、FC40E型电脑煲、PCS40型高压锅、FZ40H型微压力锅,均由广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