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杜牧《登乐游原》诗词赏析范

合集下载

古诗《乐游原》翻译及赏析

古诗《乐游原》翻译及赏析

古诗《乐游原》翻译及赏析乐游原⑴向晚意不适⑵,驱车登古原⑶。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⑷。

词句注释⑴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⑵向晚:傍晚。

不适:不悦,不快。

⑶古原:指乐游原。

⑷近:快要。

白话译文黄昏时分,心情不佳,一路赶着马车,登上古原游览。

夕阳余晖真的风光无限,只是落日辉煌能有几时?赏析这首诗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

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

此诗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

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于是登上古原,即乐游原。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李商隐这次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余晖映照,晚霞满期天,山凝胭脂,气象万千。

诗人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

“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

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

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

这两句是深含哲理的千古名言,蕴涵了这样一个意旨:景致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译文及鉴赏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译文及鉴赏

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译文及鉴赏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⑵,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⑶,乐游原上望昭陵⑷。

词句注释⑴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⑵“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⑶一麾(huī):旌旗。

⑷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2]白话译文太平时闲游有趣却是无能,闲爱天上孤云安静爱山僧。

我愿手持旌麾去吴兴上任,乐游原上再望望风雨昭陵。

[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将离长安到吴兴(今浙江湖州)任刺史时所作。

杜牧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军事家;曾祖杜希望为唐玄宗时的边塞名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父亲杜从郁官至驾部员外郎,可惜英年早逝。

杜牧自己不但文采绝佳,而且颇有政治才能,一心想报效国家。

他曾在京都长安任吏部员外郎,职位清闲,难有作为。

他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虚度年华,所以这次请求外放,得到批准后,便写下了这首诗表达心情。

鉴赏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求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起,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之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起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之“味”。

而以爱孤云之闲见自己之闲,爱和尚之静见自己之静,这就把闲静之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

《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登乐游原》译文及赏析1《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赏析: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

陈子昂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

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

至于玉溪,又何莫不然。

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

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

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

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可惜,玉溪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溪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

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

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溪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

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杜牧:登乐游原

杜牧:登乐游原

杜牧:登乐游原概述《登乐游原》是唐朝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共四十二句,采用七绝的古体诗格式。

这首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是唐诗的经典之作。

诗歌分析第一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该部分描绘了诗人的眼前景象。

黄河之水远远流去,在白云之间渺渺无边。

他看到了一座孤城,周围是陡峭万仞的山峰,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羌笛在这里吹响,但是诗人并不以为怨杨柳,而是觉得春风也没有能够吹过玉门关。

第二部分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忆昔霓裳羽衣曲,九重城南何处望?这部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他回忆起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情景,在那良辰美景中,玉人教他吹箫的情景在哪里呢?他还回忆起过去九重城南的情景,那里的远方有何目睹之景?第三部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何方高楼出尘泥,几处早莺争暖树。

该部分则切入到具体的场景中。

楼船在夜雪中穿过了瓜洲渡,铁马在秋风中疾驰而过大散关。

诗人表达了他对远方高楼的向往,希望能够从喧嚣的现实中出来,享受清静。

同时他还看到早春的景象,有几只莺鸟在争夺树上的温暖。

第四部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最后,诗人又表现出他的冒险之心。

他希望能够骑上轻骑追逐,冒着大雪满山都前进。

在空闲之余,他则在碧溪上静静地垂钓,享受清静的时光。

有时他还会乘舟,在梦幻的边境中遨游。

思想内涵杜牧在此诗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他虽然欣赏大自然的美丽,但也意识到生活的不易。

他不满足于现实的束缚,去寻找更加自由的空间,追求自己的理想。

因此,这首诗中蕴含着自由、冒险、豁达的精神,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寻求真理的精神境界。

结语杜牧的《登乐游原》是中华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这首诗歌美丽动人,诗句清新明快,意境深远。

它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和精神。

2023年《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原文及翻译赏析1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译文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我将手持符节,远去江海,临去之前,到乐游原上去西望那位文治武功煊赫一时的明君唐太宗的陵墓。

注释吴兴:即今浙江省湖州市。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高敞,可以眺望,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清时”句:意谓当这清平无所作为之时,自己所以有此闲情。

一麾(huī):旌旗。

昭陵:唐太宗的陵墓。

赏析此诗先说自己才华平庸,喜欢如孤云般自在,如和己般清净,表达了一种闲适的生活意趣;然后写自己临上任前对长安的不舍,回望唐太宗的昭陵,表达了想出守外郡为国出力,又不忍离京的忠君爱国东情。

全诗以登乐游原表兴,以望昭陵戛止,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是一篇难得的佳作。

在唐人七绝中,也和在整个古典诗歌中一样,以赋、比二体写成的作品较多,兴而比或全属兴体的较少。

杜牧这首诗采用了“托事于物”的兴体写法,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东情,称得上是一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已尽而意有余”的名篇。

杜牧不但长于文学,而且具有政治、军事才能,渴望为国家作出贡献。

当时他在京城里任吏部员外郎,投闲置散,无法展其抱负,因此请时出守外郡。

对于这种被迫无所作为的环境,他当然是很不满意的。

诗从安于现实写表,反言见意。

武宗、宣宗时期,牛李党争正烈,宦官擅权,中央和藩镇及少数民族政权东间都有战斗,根本算不上“清时”。

诗的表句不但称其时为“清时”,而且进一步指出,既然如此,没有才能的自己,倒反而可以借此藏拙,这是很有意趣的。

次句承上,点明“闲”与“静”就是上句所指东“味”。

而以爱孤云东闲见自己东闲,爱和己东静见自己东静,这就把闲静东味这样一种抽象的感情形象地显示了出来。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语言凄婉动人,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描写了诗人于秋日夜晚登临乐游原的所感,表达了客居思乡之情。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精选5篇),希望大家喜欢。

李商隐《登乐游原》翻译赏析篇1《登乐游原》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

其全文古诗如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前言】《登乐游原》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诗中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

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既有感叹诗人身世之感,亦有时事之叹,令人无限惋惜、无限感慨。

【注释】乐游原:又名乐游苑,在长安东南,地势较高,登原可以眺望长安城,汉宣帝曾在此修乐游庙。

《长安志》:"升平坊东北隅,汉乐游庙。

"注云:"汉宣帝所立,因乐游苑为名。

在曲江北面高原上,余址尚有。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

京城之内,俯视指掌。

向晚:傍晚。

意不适:心情不舒畅。

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

只是:只可惜,但是。

【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将要结束。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

诗中写傍晚心情不舒畅,驱车郊游,去乐游原解闷时的感受。

前两句写傍晚登乐游原的原因与目的。

原来在傍晚感到心情烦闷,于是产生去长安著名的游乐区散散心解解闷的动机,终于乘车去了。

下联紧承上联,这后两句就是写到了乐游原后的所见所感。

因为是“向晚”去的,所以看到的自然是晚景。

“夕阳”与开头的“向晚”呼应,“无限好”是对乐游原晚景的赞叹,辽阔的原野、金色的夕照、缤纷的晚霞,西望长安,在夕照中,晚岚缭绕,朦胧缥纱,犹如海市蜃楼,奇幻可爱,令人陶醉。

《登乐游原》赏析

《登乐游原》赏析

《登乐游原》赏析
《登乐游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绝诗。

乐游原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座游览胜地,地势较高,便于观赏风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傍晚时分登上乐游原所感受到的美好景色和深沉的思考。

诗的原文如下: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的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分心情不畅,驾车前往古原散心的场景。

这里的“古原”即指乐游原。

诗人此时登上乐游原,或许是想借欣赏风景来排解内心的郁闷。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则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夕阳美景。

夕阳映照下的景色千变万化,壮丽无比。

然而,这美好的景色终究会随着夜幕的降临而消失。

这里的“只是近黄昏”意味着美好时光的逝去,同时也暗示着诗人心中的无奈和忧伤。

整首诗通过描绘夕阳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同时,诗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也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光阴的流逝,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诗人以此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珍惜美好的时光,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时代的忧虑和无奈。

总之,《登乐游原》是一首具有深厚哲理意味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诗歌。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独特的感悟,展现了夕阳美景的壮丽和人生的无常,令人回味无穷。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六篇)《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1登乐游原杜牧〔唐代〕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翻译:译文: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请看那昔日的汉王朝何等壮阔的事业,如今的五陵原上树都没有了,只有秋风呼啸。

注释: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澹澹:广阔无边的样子。

没:消失。

销沉:形迹消失、沉没。

销:同“消”,消散,消失。

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事业:功业。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无树:即没有树。

赏析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看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登乐游原》原文及翻译赏析2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唐代·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译文天下太平之时,像我这般无大才的过得很有兴味,闲时喜欢如孤云般逍遥悠闲,静时就如老僧的静空恬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乐游原
唐代:xx
长空xx孤鸟没,xx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xx无树起xx。

译文
天空广阔无边鸟儿消失天际,古时的遗迹消失在这荒废的乐游原里。

想要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那五陵的数目都在那萧瑟而秋风中。

注释
乐游原:古地名,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内大雁塔东北,是当时有名的游览胜地。

xx:广阔无边的样子。

没:消失。

销沉:形迹消失、沉没。

销:同“消”,消散,消失。

此中:指乐游原四周。

事业:功业。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分别为汉高祖刘邦的长陵,汉惠帝刘盈的安陵,汉景帝刘启的阳陵,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

约位于现在的西安市西北。

无树:即每棵树。

赏析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上联描写了乐游原的景色,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登临乐游原,只见孤鸟远飞;沧海桑田,人事变迁,惟有长空永
在。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物是人非,夕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对执政者的劝勉忠告。

诗人在此展示了永恒的宇宙对有限的人事的销蚀,深感人世盛衰、兴亡迭代、终在无限的宇宙中归于寂灭,可见诗人感慨之深。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下联萧瑟凄凉,衰败的景色使诗人对历史的风云变幻,人世沧桑发出由衷的感慨。

诗人从纵横两方面,即地理和历史的角度,分别进行观览与思考,从而表达出登楼临眺时触动的个人感受。

用典的修辞手法,凝练含蓄,反用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飞意”,言汉朝之英雄伟业皆已成历史陈迹,诗人内心对报效祖国,建功立业,驱除侵略者抱有崇高的爱国热情,感喟之情极深。

创作背景
国家正值战乱之际,诗人因奸人诬陷被贬,内心惆怅,来到乐游原,看到眼前这曾经繁华的园林已经衰败不堪,内心感慨,作此诗抒
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