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问题
浅析食品安全乱象的法律规制

浅析食品安全乱象的法律规制食品安全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在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却屡禁不绝。
食品安全乱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法律规制的不完善以及执法不力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从法律规制的角度对食品安全乱象进行浅析。
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体系存在着不少问题。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与管理办法》等,虽然这些法律有一定的约束力,但却存在着法律适用范围不明确、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职责,以及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责任等都没有明确规定,给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
食品安全法的刑事责任规定也存在一定问题。
根据《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经营者或者相关人员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将面临刑事责任的追究。
在实际执法中,对于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只是处以相对轻微的行政处罚,而对于涉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犯罪行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处罚。
这就给了一些食品生产经营者以逃避法律追究的机会,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乱象频出的现象。
执法机关的执法不力也是食品安全乱象的原因之一。
虽然我国有多个食品监管部门,但实际执法力度较弱,监管不到位。
特别是一些小作坊、无证经营的小摊贩,往往能够逃避执法人员的监管和处罚,从而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的滋生。
执法部门的执法标准也不统一,导致了食品安全处理不一致的现象,增加了食品安全乱象的发生。
对于食品安全乱象的解决,首先需要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要对法律适用范围进行明确规定,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责任,并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管力度,确保其严格依法经营。
应该加强食品安全刑事责任的追究。
对涉及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犯罪行为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处罚,确保法律的威慑力。
要加强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增加执法人员的数量和培训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食品安全乱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完善法律规制、加强刑事责任的追究和加强执法力度等措施,才能有效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浅析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

浅析对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规制【关键词】食品安全;法律规制“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近年来,屡次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却成为最让人纠结的热点话题,从中央到各级政府都把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各种管理措施和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我国食品安全还是频频出现问题,食品安全责任事故还是层出不穷,每一次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或者事故的发生都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也破坏了社会和谐。
本文希望通过分析食品安全现状,以法律为视角,剖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提出加强对食品安全法律规制的建议。
一、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一)食品中残留了大量有毒物质在农、牧产品的种植和加工生产中,化肥、农药、兽药、激素、生长调节剂等有害的化学试剂在大量使用,这不仅污染着农村的生活环境,造成地表土壤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地下水受到污染等,同时,这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大多都会一直附着沉淀在农牧产品之中,无法有效清除,直至人们食用。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每年使用农药的数量都在130万吨以上。
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和3倍。
这些有毒物质会对人体造成巨大损害。
这其中,有些高毒性、易残留的农药在国内外已经禁用多年,但在许多农产品中仍能检测出该类物质。
此外,在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中使用的激素、催熟剂等物质,在粮食作物中贵重金属等超标污染,以及在动物饲养中使用的瘦肉精等都会在动物体内中残留,引起消费者的食物中毒。
(二)食品添加剂的滥用食品添加剂有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限以及便于食品加工等诸多功效。
可以说,食品的生产、保存、运输过程中不可缺少食品添加剂,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能够有效提升食品的质量。
食品专家表示,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化食品加工业,就没有丰富、多彩的食品种类。
只要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但是在目前的食品行业中,滥用、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使人们达到“谈添色变”的地步。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各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从法律角度来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于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这些环节中的法律规定和监管措施不够完善,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详细分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建议。
我国食品生产环节存在的法律问题。
食品生产环节的法律规定存在不足,一方面是法律法规的制定不够完善,对于各类食品的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监管不够严格,导致一些不法商家有机可乘,从而生产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执行力度不够,导致一些企业得过且过,违法生产、销售不安全的食品。
食品流通环节的法律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食品的流通环节包括食品批发、零售等环节,这些环节中也存在一些法律问题。
一方面是食品流通环节中的监管不够到位,导致了一些不法商贩通过夹带私货、补假、窜货等手段销售不合格的食品。
另一方面是食品流通环节的法律规定不够完善,对于食品流通环节中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商家对法律不敬,对食品安全不重视。
食品消费环节的法律问题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之一。
我国食品消费环节中,食品标识不清晰,对于食品的质量、产地等信息不够透明,给了一些商家以偷梁换柱的机会,给广大消费者带来了安全隐患。
一些餐饮企业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采取不合理的食品加工方式,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法律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
首先是完善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食品生产流通的行为。
其次是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那些生产、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或个人,要严厉追究法律责任,使其付出惨痛的代价。
同时还要提高消费者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减少因为食品安全问题导致的损失。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在近年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因此需要从法律角度进行分析。
下面将重点讨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关法律以及其改进措施。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食品生产过程中缺乏有效监管。
食品生产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多个环节。
我国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监管机构和职能不清晰,缺乏全面细致的监督和检验,导致食品生产环节存在一些隐患。
食品安全问题还与不法商家的行为有关。
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采取了
一些不正当手段,比如添加非法添加物、掺杂劣质食品等,严重违背了食品安全原则。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多个法律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
全法》。
该法律明确了政府部门的监管职责和责任,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义务和责任,并对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
还有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食
品安全追溯管理办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存在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应加大对食品安
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从而形成威慑。
应加大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应推动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加强对食品安全的舆论监督。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到多个因素,并需要从法律角度来进行解决。
虽然我国已经
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管理食品安全,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
强监管,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保障我国人民的食品安全。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为食品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从法律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可以揭示问题存在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可以指导相关部门和企业如何依法合规经营,保障食品安全。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食品加工过程中存在卫生环境不达标的情况,二是食品添加剂使用不规范,三是食品标识不准确,欺骗消费者,四是食品生产企业存在不良生产行为,如使用劣质原料等。
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也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
从法律层面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整套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旨在保障食品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明确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遵循的法律责任和义务。
还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等相关法规,为食品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做出了明确规定和要求。
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遵循食品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监管,严格控制原料的质量,确保生产出的食品符合国家标准和要求。
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对员工的安全生产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做好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工作,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还应当对销售的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商品的质量。
在法律层面上,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应当依法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对于违法违规的企业和个人,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惩处,同时要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来。
我国的法律体系还规定了食品标识的相关要求,明确了食品标识的内容和标准。
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对销售的食品进行正确的标识,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公众的关注焦点,也是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因此,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包括了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等。
其中,食品安全法是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本法规,它明确了食品安全的基本原则、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责任、监管机构的职责等。
同时,食品安全法也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做出了规定,如罚款、责令改正、吊销许可证等。
其次,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层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速度较慢。
由于我国的行政体制和审批程序相对于国外较为复杂,使得食品安全法规的制定、修改速度较慢,无法及时跟上食品安全问题的发展。
其次,监管部门执法不严,对违法行为处理不力。
部分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甚至存在着监管漏洞,监管执法力度较弱,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再者,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还存在着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
首先,供应链的透明度较低。
由于供应链管理手段不完善,食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环节缺乏有效监管,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其次,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部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缺乏了解,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缺少警惕,往往存在盲目信任的情况,也容易被商家的欺诈行为所误导。
最后,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加强食品生产加工环节、供应链监管,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体制。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加快推进食品安全领域的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
并且,应加大对消费者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意识,并通过智能化技术,加强消费者对食品的了解和监管。
总之,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加强监管和从源头开始治理,才能有效地保障食品安全,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法律保障。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环节存在的各种风险和问题。
从法律角度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食品安全进行了明确规定和监管,如《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等,以及国务院颁布的相关食品安全法规等。
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主要原因之一是执法监管不力,以及一些食品企业缺乏诚信意识,违法违规行为频发。
食品安全问题也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消费者享有购买安全食品的权利,对不合格产品有权要求退货或索赔。
一些食品企业往往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损害了消费者权益,这也需要法律进行保护和维护。
食品安全问题也牵涉到行政执法和刑事打击。
对于生产加工销售假冒伪劣食品、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应当依法进行处罚和打击,相关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法律也应当得到严格执行。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完善也需要法律进行规范。
我国应当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大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也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更新监管标准,以适应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项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法律只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各界都应当共同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加强食品质量监管,营造食品安全的社会氛围。
从法律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仅需要依法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法律的执行力度,也需要引导和呼吁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食品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确保人民饮食安全。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

从法律角度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是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问题,而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本文将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途径。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制存在一定的不完善之处。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包括《食品安全法》、《食品生产许可管理条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虽然在法律框架上对食品安全进行了规范,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法律条文的具体性不强、缺少具体的执法标准等。
这就使得执法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灵活性,导致执法不严格,从而使得一些违法行为能够逃脱惩罚。
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明确相关的执法标准、加强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执法不严格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食品安全执法体系,建立了相关的执法部门和执法机构,并且对违法行为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处罚措施,但是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执法不严格的情况。
这主要表现在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监管不力、处罚不力等方面。
由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大,一些执法人员可能会出现“宽松执法”的情况,导致违法行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加强对食品安全执法人员的培训和监督,严格依法执法,也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监管不力也是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主要方面。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对庞大,包括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层级的监管机构。
但是因为监管机构的职责划分不清晰、监管责任不明确等原因,导致监管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监管机构的监管手段不足、监管技术不够先进等也是监管不力的表现。
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手段和技术,是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又一重要途径。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法律不完善、执法不严格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问题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问题摘要:“君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近年来,我国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发,“苏丹红”事件、“孔雀石绿”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等等,给广大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损害。
我国食品市场所反映出的一系列问题,原因主要有食品科学技术欠发达,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还有部分商贩道德沦丧,唯利是图等等。
要彻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致力于构建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诸多食品安全制度。
关键词:我国;食品安全;法律问题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食品安全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稳定程度。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食品行业空前繁荣,但是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注食品的质量、安全和营养等方面。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食品市场也出现了一些列新的情况和问题,面临着新的挑战。
2009年,《屮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无疑是对我国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尴尬现实的枳极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食品安全犯罪问题。
但是,食品安全法律规制与现实状况之间的缝隙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弥合。
在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后食品安全法时代的我国食品安全的保障依然需要法律的支撑,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具体法律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食品安全相关法律制度,努力构建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一、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概述(一)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食品数量安全,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二是食品质量安全,它涉及食品的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食品安全的内涵,国内大致有五个观点。
其一,食品安全是个科学概念。
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次安全的进步,都与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科技影响有关。
其二,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
食品安全是企业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承诺,具有唯一性与强制性,属于政府保障和强制范畴。
其三,食品安全是个经济概念。
食品贸易不断增长一方面带动全球食品工业发展; 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
其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学概念。
与法相关,靠法保障。
其五,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
一日三餐,必不可少。
只有吃的安全,人心才稳定,社会才稳定。
同时,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个“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靠全民自觉遵守。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近几年,食品安全问题备受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一次次挑战人们的承受极限。
苹果皮上涂蜡、蒙牛牛奶含致癌成分、羊油泡鸭肉冒充羊肉、草莓、西瓜使用膨胀剂、问题豆芽、瘦肉精猪肉、牛羊肉、农药豆角、早产食品、问题奶粉、具有乒乓球的弹跳能力的人造鸡蛋等等太多了,不一而足。
食品安全问题相当严重,且屡禁不绝,可以说,老百姓几乎谈吃色变,人们不禁要问:还有什么可以放心吃?有人总结了食品安全的四大典型现状:一是“黑心肠”。
环境脏乱差,生产不规范的“黑作坊”“黑工厂”“黑市场”“黑窝点”似乎总是有很强生命力,每年有大量不达标、质量低劣的食品从这些地方流向市场,尤其学校周边的小吃。
二是“假面具”。
食品质量标签随意买、随便贴,食品生产、销售者变着花样对食品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使消费者真假难辨。
三是“药你命”。
食品、蔬菜、水果等为了卖相好,卖价高,不惜过量使用农药,导致残留农药超标,有些食品在各环节非法添加、使用、滥用添加剂,甚至是根本不能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
四是“玩概念”。
现在各市场、超市卖家摆满了价格高昂的有机食品、功能食品、纯天然、无公害食品、贴着高科技标签的纳米技术食品、转基因食品充斥卖场,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明就里。
(三)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1、立法不全,消费者维权难消费者是问题食品的最终受害人,当其健康权甚至可能是生命权受到侵害时,应当怎样维护自己的权利?从现有法律框架中,可以使用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进行维权,但实际上消费者维权并不容易,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就是一道拦路虎。
谁主张谁举证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但面对问题食品造成的伤害,老百姓没有足够的专业的食品知识,如何举证呢?加上每天吃进去很多东西,自己难以判断究竟是哪种食品伤害了健康,更何况还有个体体质差异等问题。
以地沟油为例,首先,侵权主体难以确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次数大大增加,而地沟油使用范围之广,数量之大超出人们的预料和想象。
在外吃饭时,可能随时会遭遇地沟油,我们无从知道具体是哪家饭店、餐馆、小摊、吃进去的哪顿饭使用了地沟油,因此很难确定侵权主体。
其次,消费者健康受损与食用地沟油的因果关系不易确定。
地沟油对人体的伤害不是显而易见,更不是立竿见影,再加上每个人体质不同,一起就餐受到的伤害不一定相同。
当消费者生病、健康权受到侵害时,如何证明生病与地沟油的因果关系,实在是不容易。
但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之一是损害后果与侵权行为间的因果关系。
而食用地沟油对消费者健康的伤害不易发现,甚至很长时间内无法显现,即使生病也确实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地沟油作为重要因素之一,我们虽然明知它有害,却很难去证实它的害处所在,这样,在消费者难以举证证明健康权受损害与地沟油的因果关系的情况下,维权实在不容易。
2、执法不严纵容食品企业违法规范食品安全的法律有,但其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法律规定的比较原则和宽泛,对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
另外,最重要的是,有关食品安全的处罚较轻,导致食品企业违法利润高、而成本和风险却很低。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极其严厉的惩罚力度而言,缺乏威慑力。
并且食品安全监管配套法律法规未出台,执法力度不够。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也引用过一番话,“一旦当利润超过百分之百的时候,恐怕就要脚踏一切法律了;如果要超过百分之三百的话,恐怕那就绝对是亡命都会干。
”仔细去看地沟油,地沟油这里面的利润空间是很大的,加工一吨的地沟油,最后的成本可能只有300 块钱,但是一公斤要卖3 块钱左右,利润率要超过百分之三百。
那一些黑商贩为此铤而走险,甚至亡命,就不奇怪了,因为利润太高了。
其他食品安全事件也不例外,近年发生了那么多的食品安全事故,很多企业或摊贩获得了很多利润,又有多少被绳之以法呢?有些无人过问、有些以罚代管、有些被法律制裁,但比例很小,处罚和所获利润、受害消费者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
除了上述两点主要原因外,食品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政府监管的缺位与越位、以及食品企业“利”字当先的价值理念等同样都成为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原因和重要隐患。
二、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问题概况(一)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概况回顾一、我国食品安全立法概况回顾新中国的食品安全制度在建国以后开始设立,根据不同阶段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我国食品安全立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 食品安全立法大概经过三个阶段: 计划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时期; 食品安全立法理念也是从食品卫生发展到今天的食品安全,立法层次也由部门法规到基本法的转变。
1、食品安全立法的起步阶段1953 年,卫生部颁布了单项法规《清凉饮食物管理暂行办法》,食品卫生的各种机构开始在全国建立,有关食品卫生的各项工作逐步展开。
1959 年,随着食品卫生工作的加强,又颁发了《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
1964 年,国家颁布《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试行条例》,对食品卫生管理工作起到了加强作用,从法律管理角度来看,由部门规章上升为级别更高的综合性行政规范。
2、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阶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视,食品安全立法也得到了全面地发展,这阶段食品安全立法有三个特点,第一就是立法层次的提高,由原来的部门法规上升为基本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二就是立法由点到面,从对食品卫生的要求拓展为对食品标准的严格规制,对一些食品安全比较突出的问题强行出台国家标准,对一时还不能出台国家标准的食品行业,先出台行业标准,对于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较为困难的食品行业要求生产企业制定企业标准; 第三是调整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由以前的多部门共管调整为由全国食品安全委员会综合协调,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具体管理,相关部门分段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3、食品安全立法完善阶段食品安全立法理念上的完善,由注重食品卫生向注重食品安全发展,《食品安全法》取代《食品卫生法》就是明证;立法更注重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式的监管。
总之,这个阶段从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监管机制都逐步完善起来了。
(二)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法律问题1、食品法律法规内容陈旧,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
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十几部。
纵观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由《食品卫生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品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以及诸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了我国现有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
这些法律法规由于出台时间早、标准要求低或覆盖面窄等原因,已不能充分满足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
例如,作为食品安全核心保障的《食品卫生法》是1995年正式出台的,它作为我国现阶段调整食品卫生、安全的主要法律之一,至今已有10 多年的历史。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现在对食品监管的要求已经从打击假冒伪劣、杜绝过期变质的层面,上升到基于精确严格的元素含量、生产环境等细致指标基础上的强制性食品安全标准时代。
《食品卫生法》的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对当前复杂经济环境中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约束力较低,操作性不强。
2、食品法律法规调整范围过窄,不能对食品的安全性予以有效监管。
食品安全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科学体系,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即从食品原料的生产、采购、运输、储藏、加工、成品投放市场直至进入消费者的餐桌整个过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链条。
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调整的法律法规应该反映出对整个食品链条各个环节的监管。
但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并不具备统一全程监管的体制,这就使现实生活中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
例如:《食品卫生法》第四条规定:“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都必须遵守本法。
”从此条可以看出,《食品卫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狭义的,并没有包括种植、养殖、储存等环节中的食品以及与食品相关的食品添加剂、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的生产、经营或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