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的阴阳观
浅谈周易的阴阳之道

浅谈周易的阴阳之道摘要:阴阳和谐思维是建构《易经》体系和《易传》解释系统的灵魂,它的形成与中国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是古代“五行”、“阴阳”、“天人合一”等观念发展的必然结果。
《周易》的阴阳和谐思维充分彰显了中国哲学与文化和谐思维的特色,它逐渐积淀成尚中求和的思维模式,对其后中国哲学与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周易;阴阳;和谐;一、何为周易《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
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
“五经之首”这个界定似乎不足以表达周易对于中国人思想影响的程度,我同意曾仕强教授的观点,把周易列为“五经之始”。
有了周易,后来才发展出中华灿烂的哲学体系。
周易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之中最深刻的一点是其包含着相当丰富而深刻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最有名的哲学命题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周易》又称《易经》,“易”字,主要是变化的意思,它是一部讲宇宙万物与人类社会的变易法则的书,是古代辩证法思想最重要的源泉,它把阴阳这一对范畴作为它的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天地与人无不包含一阴一阳的矛盾双方,“阴阳接而变化起”,“刚柔相推而生变化”,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过程中,整个宇宙是奔流不息,生生无究地变化着,没有一刻停止;更重要的是《周易》指出:宇宙万物的无穷变化的根源,不是来自世界的外部,不是靠超自然的神灵主宰,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其固有的一阴一阳的矛盾性,这就是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因。
“阴阳观”,这恰恰区分了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界限,同时阴阳之道在东方人心里烙下深深的痕迹。
回到我们生活的年代,《周易》的影响持续了数千年之久,有人会说它的影响只存在于思想上,如果你这么认为这可就太错了,《周易》不仅仅是一本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集,我们的祖先还通过卦象造出来很多字(例如:“水”字)、成语(例如:“否极泰来”)。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周易》的“易”,上半部是个日字,下半部是个变形的月字,合在一起成为“易”字,以示“易”的含意,就是专门研究有关日和月,即阴和阳的问题。
现在把易当作容易的“易”,就是说,按阴阳运行规律办事,一切就都容易做到;再如交易的“易”,这实际正是指阴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表现。
说明这“易”字的含意,正是由这阴阳(即日和月)的关系引申而来。
所谓《周易》,既是指周人祖先进一步研“易”的成果,也是指周人祖先用于指导后人怎样研“易”和用“易”的—部专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后人从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这就是:(1)阴阳对立观,(2)阴阳互根观;(3)阴阳消长观;(4)阴阳转化观;(5)扶阳抑阴观。
我们下面把周易的阴阳观和矛盾观对比来证明周易的阴阳观。
(1) “阴阳对立观”,这是说在一切事物的内部,都是有阴和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事物中如果没有了这种矛盾对立的运动,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了。
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阴阳互根观”,这是在说,阴阳两方面的对立,都是把对方当作自己存在的根源,也就是说,当作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了对方也就没了自己。
这一观点同样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
《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3) “阴阳消长观”,这是讲,阴阳在每一事物中所体现出的矛盾与斗争的力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相互处在长期势均力敌的地位上,而往往是以一方为主,—方为次。
周易中的阴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周易中的阴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它承载了丰富的阴阳观念。
阴阳观念在周易中表现出多种形式,包括天地、人事、自然现象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分析周易中的阴阳观念及其表现形式。
首先,周易中的阴阳观念体现在对天地的理解上。
在周易中,天被视为阴阳的最高体现,代表着宇宙的运行和秩序。
天的阴阳二分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
阴阳的交替变化,使得天地万物得以生生不息。
同时,天的阴阳观念也影响了人类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例如,日月的昼夜交替、四季的更迭等都被解释为阴阳的变化。
这种对天地的阴阳观念,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周易中的阴阳观念还体现在人事关系中。
在周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视为阴阳的相互作用。
人事关系中的阴阳观念主要表现为对立统一、相生相克的关系。
例如,君臣、父子、夫妻等关系都被解释为阴阳的对立统一。
君臣关系中,君为阳,臣为阴;父子关系中,父为阳,子为阴。
这种阴阳观念使得人们在处理人事关系时,注重平衡和谐,追求阴阳的统一。
此外,周易中的阴阳观念还体现在自然现象中。
自然现象中的阴阳观念主要表现为相生相克、变化不息。
例如,水火相克、阴阳交替、五行相生等都是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
水火相克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阴阳交替体现了阴阳的变化循环,五行相生体现了阴阳的相互促进。
这种阴阳观念使得古代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然现象,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总的来说,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天地、人事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和认知。
阴阳观念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天地的对立统一、人事关系的相生相克、自然现象的变化循环等。
这种阴阳观念不仅在古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现代人们理解和把握世界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周易中的阴阳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智慧,也能够从中汲取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启示。
周易的阴阳思想

周易的阴阳思想经济与管理学院 104140282 施云飞内容摘要: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阴阳二气的特性形成了天地阴阳是《周易》的基本理念,但究竟什么是阴,什么是阳呢?《易经》的阴阳观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用《矛盾论》的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中医与《周易》中的阴阳观念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
古人通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然后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中都有提到阴阳。
阴阳思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宗教、历法、中医、建筑,占卜等。
阴阳理论是《周易》的基础,复杂艰深的《周易》思想,其实就奠定在阴阳两个小小的符号基础之上。
《庄子·杂篇·天下》里说:“《易》以道阴阳”,意思就是说《周易》是讲述“阴”和“阳”的道理的书。
《周易》书中的六十四卦都是由阴爻和阳爻组成的,这也进一步说明了“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思想。
“阴阳”二字在《周易》经文里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它的全部文字都是紧紧围绕着阴阳变化这一主题展开的。
从逻辑上来讲,先有阴阳思想,然后有八卦和六十四卦,最后才有《周易》卦辞、爻辞;八卦和六十四卦是由阴阳思想创造出来的模型,《周易》卦辞、爻辞等文字都是对“六十四卦模型”进行说明的。
“动静”、“刚柔”、“起伏”、“进退”、“明暗”、以及“雌雄”、“男女”这些相对概念,都是对阴阳所做的简单阐释,但却不是“阴”和“阳”的本初含义。
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在他的著作《说文解字》中第一次对阴阳有比较明确的解释:“阴”是暗的意思,“阳”是高或明的意思。
但是,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给出的解释是不能让人满意的。
因为“阴”和“阳”这两个字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广泛使用了,比如《诗经》和《尚书》里都很多次出现这两个字。
中国古代先哲们在最初的文化创造中,非常注重直观,他们往往用最简单的概念直接把握住本质世界。
《周易》的阴阳说

《周易》是部什么书?古往今来,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谓之筮书,或谓之史书,或谓之哲理之书。
笔者以为三论皆不为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
实际上,在《周易》作者那里,筮为其用,史为其据,而哲理则为其根??。
其哲理蕴含博大,核心是它的阴阳学说(以下简称阴阳说)。
《大传》作者硬易入几,悟及这个道理,于是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著名论断,并且竭力在全部卦、爻辞的阐释中来揭示《周易》的阴阳说。
其实,《传》与《经》的阴阳说是不尽相同的,有些是一致的,有的则不一致,还有些则是《传》作者所不曾悟及的。
本文受篇幅所限,仅扼要地阐释《周易》的阴阳说。
好在《传》的阴阳说为读者所熟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比较。
一、阴阳的普遍性《易经》有六十四别卦,每卦皆有六爻。
爻象只有两种,要么是阴爻,要么是阳爻。
为什么把爻称谓阴阳呢?据郭沫若先生生前考证,卦、爻象由来已久,它们最早是生殖文化时代的象形文字,阳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男性生殖器,谓之阳根;阴爻最初的形状是,象征女性生殖器,谓之阴根。
阴阳称谓由此而来。
到了《周易》作者时代,字已改为用"-"即一长横来替代,而字也改为用"--"即两个短横来替代。
这样做很可能是缘于书写的方便。
周易的八经卦都是由三个阴阳爻的不同排列构成的,而六十四别卦则是分别由两个经卦的排列构成的。
这就是说,阴阳在卦象中具有普遍性,即任何卦象都是阴阳的组合,卦象的不同,仅在于组合情形的不同而已。
更主要的是,在《周易》作者那里,六十四卦分别代表社会与自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以六十四卦都是专卦。
例如乾卦是官贵者专卦、坤卦则是民佣者专卦、师卦是军旅专卦、震卦是雷电专卦、丰卦是农业专卦、蒙卦是教育专卦、咸卦是婚恋专卦等等。
当然,《周易》作者也注意到六十四卦不能涵盖天下万事万物的情况,而在大量的实际占验中也存在某一专卦占验它事的情形,所以大多数专卦都有关于专卦事类之外它事的附载。
易经的阴阳学说解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运用

易经的阴阳学说解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运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易经的核心理论之一。
易经是古代中国的一部经典文献,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瑰宝,阐述了宇宙的演变、人生的智慧和事物变化的规律。
本文将解析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与运用,探讨其在人生、自然界和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阴阳的概念与含义阴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中的“阴爻”和“阳爻”。
阴爻通常用实线(称为阳爻),阳爻通常用虚线(称为阴爻)表示。
阴阳是一对互补对立的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在古代哲学家看来,阴阳是宇宙万物的两个基本面,也是人生和自然界中的重要法则。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原理阴阳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由阴阳构成,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它们的关系可以通俗地解释为:阴是夜晚、寒冷、阴沉的一面,而阳是白天、温暖、充满活力的一面。
具体来说,阴阳学说强调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白天的阳光逐渐转为夜晚的阴影,而夜晚的黑暗则会转化为早晨的阳光。
这种转化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其中一方的衰减必然伴随另一方的增长。
2. 相互制约: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二者的和谐共存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例如,温暖的阳光和适度的雨水使植物生长茂盛,而缺乏阳光或过多的雨水则会导致植物枯萎。
只有阴阳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运转。
3. 动静变化:阴阳具有动态的性质,不断变化和互动。
例如,白昼的阳光移动成阴影,而黑夜的阴影又转化为旭日。
这种动静变化的循环也反映了事物的生命周期和演化过程。
三、易经中的阴阳观念易经作为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文献,包含了丰富的阴阳观念和运用。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易经八卦:易经中的八卦是由爻(阳爻、阴爻)组合而成的符号,每个卦象都包含了阴阳的关系。
八卦包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不同的卦象,代表着宇宙万物的不同状态和变化。
八卦的变化和组合,展示了阴阳转化和相互依存的法则。
《易经》的阴阳之道

《易经》的阴阳之道《系辞》中讲到:'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总体哲学思想。
宇宙万有,肇源于气化,易学钩深致远,探本求源,故从气化着眼,其所作之卦爻,无非都是气化的指标。
太史公曰:'易以道阴阳也。
' 因为阴阳可以概括整个宇宙两大类型的气化,阳,是指阳气化,'轻清之气上浮于天″,以成万有之'能″。
阴,是指阴气化,'重浊之气下坠于地',以成万有之'质'。
阳之所以成能,是由于阳的性质是挥发的、向外的、进展的、亦即天道左旋。
阴之所以成质,是由于阴的性质是凝聚的、向内的、收敛的,即地道右旋。
《易经》认为整个世界是在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的互相作用下,不断运动、变化、生成、更新的,它的表现为气,阳气上升,阴气下降,阴阳互动,和谐统一。
而易经的卦象就建立在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成为八卦,八卦的构成与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
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成为64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除了卦本意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它把许多具体的事物,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含义。
从自然现象看,它以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系辞》指出:'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 '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 '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从社会现象方面看,它又以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所以它讲'乾到成男,坤道成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此外,它还将自然和社会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如刚柔、进退、伸屈、贵贱、高低,从这个角度看,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易经中的阴阳哲学理解易经中的阴阳二元对立思想

易经中的阴阳哲学理解易经中的阴阳二元对立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经典”。
其中的阴阳哲学是易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对于理解易经的整体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易经的起源、阴阳的概念、阴阳的相互关系以及阴阳哲学的应用等方面,对易经中的阴阳二元对立思想进行深入探讨。
一、易经的起源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最早的版本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
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卜筮文化,它是古代先民观察天象、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
易经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变化,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二、阴阳的概念阴阳是易经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系辞上篇》中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太极代表了宇宙的起源,而两仪则代表了阴阳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体。
三、阴阳的相互关系阴阳的相互关系体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阴阳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来体现。
八卦是由阴阳两个基本元素组成的,它们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八个卦象。
六十四卦则是由八卦的变化而来,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各种状态和变化。
阴阳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变化,以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四、阴阳哲学的应用阴阳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学说是基于阴阳哲学的思想。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在建筑学中,阴阳的概念也被广泛运用。
传统的中国建筑中,常常采用阴阳平衡的原则来设计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
此外,阴阳哲学还在文学、艺术、农业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总结起来,易经中的阴阳哲学是一种关于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思想体系。
阴阳代表了宇宙万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它们通过相互关系来体现宇宙的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易的阴阳观《易经》的阴阳观《周易》有64卦,这些不同性质的卦象是由不同的数所决定的。
在这里,数的不同,归根说来,就是数的或奇或偶,或阴或阳。
故卦象的性质及其变化,说到底是取决于数的偶奇或阴阳。
《周易》思想的精华就是在于根据蓍草之数的阴阳来确定卦象,亦即所谓“观变于阴阳而立卦”。
这个思想蕴含了用阴阳来解释天地万物及其变化的观点,因而带有朴素辩证法的性质。
这种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是《易经》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重要源头的内在根据。
但是,作为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之核心的阴阳学说,在《易经》毕竟还处在萌芽状态,只是到了《易传》,这种思想萌芽才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形态。
《周易》对后世所发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在极大程度上是通过《易传》来实现的。
倘若没有《易传》,《易经》就难于为后人读懂,从而也很难对后世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了。
《易传》的阴阳观从《易传》的思想内容来看,它是一部地道的哲学著作,其性质有别于《易经》——如前所述,《易经》是一部用来占卦的宗教书籍,尽管其中也包含某些哲学思想的因素。
《易传》的哲学思想是在吸取儒、道两家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阴阳”之“道”为核心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对《易经》原始阴阳说的继承和发展,首先是表现在它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命题,把“阴阳”概念与“道”概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使原始阴阳说发展为一种“道”论,更使诸子百家常用的特别是作为道家哲学核心范畴的“道”概念改造和发展为以“阴阳”为其独特内涵的辩证矛盾概念。
2、“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易传.系辞上》一开头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易传》作者赋予了自然秩序以社会伦理和政治意义,把经验直观中天在上、地在下的空间位置关系说成是自然界的尊卑贵贱关系,并宣称这种自然秩序是定位不移的。
这是论证社会上夫妇、父子、君臣的尊卑贵贱的伦理和政治秩序是合乎“天地之道”的,是不可改变的。
《易传.文言》:“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
”用《矛盾论》观点看《周易》阴阳观的实质《周易》的“易”,上半部是个日字,下半部是个变形的月字,合在一起成为“易”字,以示“易”的含意,就是专门研究有关日和月,即阴和阳的问题。
现在把易当作容易的“易”,就是说,按阴阳运行规律办事,一切就都容易做到;再如交易的“易”,这实际正是指阴阳矛盾由对立走向统一的一个表现。
说明这“易”字的含意,正是由这阴阳的关系引申而来。
所谓《周易》,既是指周人祖先进一步研“易”的成果,也是指周人祖先用于指导后人怎样研“易”和用“易”的—部专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后人从中总结出五个方面,这就是:(1)阴阳对立观,(2)阴阳互根观;(3)阴阳消长观;(4)阴阳转化观; (5)扶阳抑阴观。
现在将这些观点和毛泽东《矛盾论》中的有关内容做个对照,便可看到这些观点正是唯物辩证法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阴阳对立观”,这是说在一切事物的内部,都是有阴和阳对立着的两个方面所组成,事物中如果没有了这种矛盾对立的运动,这个事物同时也就不存在了。
这种观点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阴阳互根观”,这是在说,阴阳两方面的对立,都是把对方当作自己存在的根源,也就是说,当作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了对方也就没了自己。
这一观点同样和《矛盾论》中所讲的有关内容很相似。
《矛盾论》中说;“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和它作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
”(3) “阴阳消长观”,这是讲,阴阳在每一事物中所体现出的矛盾与斗争的力量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相互处在长期势均力敌的地位上,而往往是以一方为主,—方为次。
但在发展中,这主要的一方也会变成次要的一方,使自己在矛盾中所具有的支配地位得到消失;而次要的一方,又会成长为主要的一方,即在矛盾中成长为具有支配地位的—方,从而使矛盾斗争的主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 “阴阳转化观”,这又是讲,阴和阳本身不是属于同一性质的东西,互相转化就是指阴变阳,阳变阴,即指性质发生了变化。
这一点《矛盾论》中也作了充分肯定。
《矛盾论》中说:“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5) “扶阳抑阴观”,在这个问题上,《周易》的作者是把阳当作是正义的象征,把阴当作是邪恶的象征。
“扶阳抑阴”,就是教人们都要站在正义者的立场上,扶持正义战胜邪恶,让新生力量战胜腐朽力量,这种观点在《矛盾论》中,毛泽东是这样论述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有其新旧两个方面的矛盾,形成为一系列的曲折的斗争。
斗争的结果,新的方面由小变大,上升为支配的东西,旧的方面则由大变小,变成逐步灭亡的东西。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在写《实践论》时就已经指出:辩证唯物论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因为无产阶级是代表新生事物的一方。
《周易》阴阳论的层级结构性质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所特有的一种理论架构,阴阳论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并且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研究成果。
这种体系的理论目标与其现实目的无疑是比较明确的,但是,我们对它服务于上述两项任务而具有的多方面理论内涵,以及基于这些内涵相互之间内在联系而结成的理论架构的整体特征研究,则似乎比较薄弱。
本文拟以《周易》文本为范围,针对这个目标作一些较为深入的理论分析。
一、阴阳相对与阳主阴从《易传》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系辞上传》)。
又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而两之,故六。
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系辞下传》)易理兼及“天”、“地”、“人”三者而包举天下。
《易传》又以乾“为天”、“为君”、“为父”,而坤“为地”、“为母”(《说卦传》)。
坤卦六三《文言》说:“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这里涉及夫妻、君臣、天地三对关系,具备三个层次的区域范围,即“家”、“国”、“天下”,其中“家”最小,“天下”最大也是极大,而高一级的则兼摄低一级。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可见,在“家”、“国”、“天下”三者中,又以“家”这个层次最为根本。
显然,易理兼及了“天道”、“地道”与“人道”,这里有自然,也有人伦,并且人伦中还兼有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它们都在易理、易道的层次上获得一致,但所讲的“天”、“地”、“人”三者则都要服务于其中的“人”,也即以“人”为旨归。
那么,《周易》这个哲学体系具体是如何来关注人的呢?从前段看来,作为普遍真理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至少可以剖立出两层紧相联系的含意。
第一,阴阳对立普遍地存在于整个宇宙内,而万物也都必然是不断地处在阴阳对立的系统以内的。
第二,正是在这种普遍存在的不断阴阳对立中,蕴含着无尽的生意,存在着不断孕育出生命的现象,而任意生命也都必然是经由阴与阳的不断相对立而不断孕育出的。
这后一层含意显然最为关键。
同时,基于这两层含意,以下结论同样可以成立,即任何新生命一旦产生,它就要不断处在阴与阳的对立之中,从而开始新一轮的孕育生命的发展。
阴阳理论是周易的基础《周易》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力。
哲学家自不必说,《周易》发展成一套系统的中国哲学思想;科学家根据它观察天文地理;医生根据它决定治病的方式;艺术家相信,艺术创造的原理都囊括在《周易》中;军事家说,用兵之道,关键是要精通《周易》的道理,等等。
《易传》上说,易道“广大悉备”。
意思是说,天底下一切事情都可以包括在“易”的道理中。
它根据什么如此夸口?如果用简洁的语言说,《周易》的秘密就在两个字:阴、阳。
《周易》用符号表现它们,阳写作,阴写作。
中国人认为,宇宙间有两大势力,一为阳,一为阴。
这样的思想,明显是从感性直观中抽象而来的。
就人生活的空间而言,有天,有地;就一整天来说,有白天,有黑夜;就一个白天来说,有中午阳光四射的时候,又有晨曦微露和黄昏日落的时分;就人的生命来说,有朝气十足的青年,又有迟钝的暮年;就人的事业而言,有顺利的时候,又有处于逆境的时候,等等。
中国人将诸如光明的、正面的、处于控制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阳,将阴暗的、负面的、处于从属地位的力量概括为阴。
复杂艰深的《周易》思想,其实就奠定在阴阳这两个小小的符号的基础之上。
《周易》反映了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看法。
如《周易》有六十四卦,开始两卦是关键,一卦为乾,一卦为坤。
乾卦由六个表示阳的符号所组成,坤卦由六个表示阴的符号组成。
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
二者各有特点:乾卦说的是健,是阳刚之道,坤卦说的是顺,是阴柔之道。
二者构成了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一开一合的关系。
《周易》从乾卦中,提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坤卦中,提升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
中国人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世世代代谨守的两句格言,一方面强调要有刚健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宽厚包容,像天地那样,勇于承担。
这也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
阴和阳是构成世界的基础即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承载着生命的变化。
他也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的结晶,是思想基础的源泉,通过阴阳传承了古老的中国文明。
她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了世界。
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周易》的阴阳观依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