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1)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

傅斯年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6、文学革命初期的论争: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 : 刘师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 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 反对新文化。 林纾写了《致蔡鹤卿太史书》、《论 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对白话文大加嘲讽, 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 诋毁新文学倡导者。
中国文学(现代部分)

论:
• 正式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之前,
我们需要了解三个重要问题:
• 什么是“现代文学”?
• 何为“文学的现代化”? •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1、什么是“现代文学”
• “用现代文学语言 与文学形式,表达现 代中国人的思想、感 情、心理的文学”。
何为“文学的现代化”
包括: • 思想的现代化, • 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 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 “三大主义”。
陈独秀
胡适
二、文学革命开始的重要标志 与事件:
4、《新青年》“双簧戏”的演出。
5 、《新青年》友军的出现:
陈独秀、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
傅斯年、罗家伦等创办《新潮》。
李大钊与每周评论
双簧戏的两演员: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王静轩)
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研究会 2、创造社 3、湖畔畔诗社 4、语丝社 5、新月诗派
6、文学革命双簧戏 7、“大胆假设,小心 求证” 8、《新潮》 9、 浅草—沉钟社
二、简答题:
• 1、简要叙述文学革命发起阶段的主要事 件。 • 2、简要叙述“文学现代化”的内涵。 • 3、简要叙述文学革命的成果及其意义。 • 4、简要叙述文学革命期间胡适文学理论 的贡献。 • 5、简要叙述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文学理 论的贡献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1.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新式教育、科学技术以
及现代文化的鼻祖。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西方思想和科学,并提倡变法兴学。

二、五四运动与思潮:
1.爱国主义与进化思潮:五四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提倡民主与科学
的爱国主义运动。

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推崇进步的西方思想与文化,提倡"废黜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三、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1.抗战文学的特点: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抗战文学强调抗战和
民族精神,对日军的残暴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也关注人民生活以及艰苦奋
斗的精神。

2.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的《生
死场》等作品,都揭示了人民在抗战中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社会主义文学与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1950年代之后,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文
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巴金等,他们通过描绘
工农群众的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2.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限制,
更多的是宣传工具,文学创作倾向于政治和革命。

五、开放以来的文学变革
1.思潮的复苏与文学的多样性: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文学思潮的复苏与多样性。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
种文学形式开始并存。

2.冲突与思辨的手法:近现代中国文学开始探索自我与社会、个体与
集体之间的关系。

作家以及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都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整理绪论一、现代文学的范围与分期中国现代文学,指起于五四前夕,迄于新中国成立这一时期文学历史,即从1917年发难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大约三十二年文学发展历史。

分期1917年到1927年为第一个时期,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时期;1927年到1937年为第二时期,左翼文学运动的形成和壮大时期;1937年到1949年为第三个时期,抗战的民主的文学运动的勃兴和繁荣时期。

二、现代文学的性质1.“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学,即新民主主义文学”2.“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文学”3.“现代化的与世界文学相沟通的民族文学”4.“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三、现代文学的主题、题材与形式1.充满矛盾与张力的主题现代作家对待现代化的态度并不是统一的,主题的呈现往往充满了矛盾与较大的差异,呈现出一种“复调现象。

”所谓复调(poli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

"复调"也叫"多声部",本为音乐术语。

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托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

“复调小说”的概念是现代文论的一个重大飞跃,对读者反映论、接受美学、解构主义等都有深刻影响。

2.多样化的题材两大基本题材:知识分子题材与农村题材。

同时又极为广阔: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命运、形象与心理情绪都无一例外地被摄入作家们的艺术视野。

3.文学形式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纠结现代文学前半期:文学形式的“现代化”诉求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抗战的爆发扭转了这一进程一直在复杂而曲折的历史轨道中寻求自己作为现代民族文学的位置和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1

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1

整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1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名词解释双簧戏:1、 1918年钱玄同和刘半农的双簧戏,正式拉开了这场“文学革命”、“封建复古主义”思潮斗争的序幕。

2、钱玄同把社会上的各种反对意见归纳起来,化名“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者一封信,再由刘半农写答信王敬轩的信予以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名为《文学革命之反响》,借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1、 1921年成立于北京,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2、代表作家:周作人、茅盾、叶圣陶、许地山、朱自青、冰心等。

3、重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4、理论主张:积极提倡“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5、主要贡献:它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

创造社1、 1921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

2、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周刊》《创造日》3、理论主张: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特征。

新月社1、 1923年成立,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2、重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后期)3、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的理论文章,提出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的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语丝社1、成立于1924年,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

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

2、文艺思想接近于文学研究会。

3、《语丝》多发表杂文、小品、随笔,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鲁迅说《语丝》的基本特色是“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1、文学革命批评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知识点完整整理)

文学思潮与运动三十年代文学思潮要点1、基本概念30年代文学也称现代文学第二个10年(1928-1937年)是第一个十年文学的继承和发展。

1928年始,新文学队伍发生了新的组合,两种文学思潮及其创作构成了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1)新兴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继承五四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人文主义文学;30年代左翼文学发展轮廓(三个阶段):(1)1927大革命失败-左联成立前,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倡导期。

(2)1930-1936年,左联成立-左联解体。

(3)1936年春-1937/7抗战爆发,文学的转折过渡期。

2、“左联”概况“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

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田汉、阳翰笙、丁玲、冯也频、姚蓬子等。

左联的理论和行动纲领根据前苏联“拉普”纲领而制定。

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我们不能不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左联的成立有其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国际上,苏日英法等国都有左翼文学组织;国内,经过1928年的革命文学论争,培养了左翼作家队伍,为左联成立提供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

“左联”于1936年自动解散。

“左联”的文学活动及主要功绩(1)创办了许多有影响的文学刊物,如《拓荒者》(蒋光慈主编)、《北斗》(丁玲主编)、《文学导报》(创刊号名《前哨》)、《萌芽》月刊(鲁迅、冯雪峰主编)、《十字街头》(鲁迅主编)。

续办了左联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

(2)翻译、介绍、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左联成立后,瞿秋白俄文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著作,并写了《马克思恩格斯和文学上的现实主义》等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与阐述。

他说明了反对席勒化,提倡莎士比亚化的意义,批评了初期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主观主义的理想化”和“革命浪漫蒂克”情绪。

贵州大学专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个人整理

贵州大学专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个人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9、《语丝》派:(1)时间:1924年11月(2)主要成员:鲁迅(“语丝派主将”)、周作人、林语堂、章川岛、孙伏园(3)代表刊物:《语丝周刊》(4)风格: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11、新月社:(1)时间地点:新月社活动1923年始于北京,1924年夏成立新月社,最初主要戏剧活动。

(2)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胡适、余上沅等新月诗派:闻一多、徐志摩、饶孟侃、朱湘、孙大雨、于赓虞、刘梦苇等后吸收:陈梦家、方玮德、林徽因、方令孺等新诗人(3)代表刊物:徐志摩《诗镌》《剧刊》;《新月》月刊、《诗刊》季刊(4)主张:自由文学团体,倾向复杂,受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影响较深,倡导新格律诗。

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30年代文学(革命文学)一一、、3300年年代代文文学学思思潮潮((人人文文主主义义文文学学思思潮潮和和左左翼翼革革命命文文学学思思潮潮))1.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1)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代表了新月派的现代雅士文学思想。

他受美国白璧德主义的影响,提出以“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人性为核心的理性评价的文学标准,籍古典主义的“节制”概念为其雅士美学追求。

他在艺术上批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在思想上否定个性主义,几乎是整体地否定了五四新文学运动。

梁实秋的文艺思想包括:一、人性论。

(他强调把人性作为文学的唯一标准。

梁实秋认为,人性是超阶级的,他的人性概念本质上是一个伦理概念。

他所谓的人性是二元的,一是以想象情感为代表的;一是以理性为代表的。

他主张文艺上的“合于理性的束缚”。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制欲的人性论。

)二、天才论,声称“文学不是大多数人的”。

(2) 朱光潜30年代的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1932)《文艺心理学》(1936)《变态心理学》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他提倡“自由生发,自由讨论”,奉行严谨而超脱的风格,强调文学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的功能,维护文学的独立自足性。

2. 左翼革命文学思潮(1)1928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普罗文学”)兴起。

(2)左联:1930年3月2日,鲁迅、冯雪峰、柔石等人在上海霞飞路出席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蒋光慈、冯乃超等制定的左联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

1930年11月被吸入国际革命作家联盟,1936年初经共产国际指示解散。

(3)左联进行的文学活动:一、 创办刊物二、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三、 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四、 推动文艺大众化运动五、 文学思想集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六、 培植了大量的文艺青年3. 30年代重大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以冯乃超为首的革命文学派对以鲁迅为首的五四作家进行批判,双方论争的焦点是五四文学是否已经死去。

前者鼓吹“一切艺术都是宣传”的观念,鲁迅发表《革命时代的文学》加以反击,认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这次论争是左联成立前后对新月派及其宣传的人性论的批评。

就梁实秋提出的“文学是没有阶级的”以及天才论,左翼文学家认为这是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合理;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全面批评,认为文学只有通过人,才能表现“性”。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自称“自由人”的胡秋原坚持文艺自由论,反对艺术宣传政治;左翼作家冯雪峰(洛扬)却批评胡是“向普罗文学运动进攻”。

(4)鲁迅等人对林语堂、周作人等提倡幽默与闲适文学的批判。

双方论争的焦点是文学是否应该强调社会功能。

左翼作家批评朱光潜、沈从文等的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的观点。

二二、、3300年年代代的的小小说说1.小说流派:(1)普罗小说派。

活动于1921-1928年间的文学流派,其主要是太阳社成员,如蒋光慈、洪灵菲,还有后期创造社成员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他们高举“普罗列塔利亚文学”的旗帜,标明革命立场,描写现实革命斗争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并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摄入了创作视眼,其艺术风格上多显得粗粝浓烈。

代表作品有《流亡》(洪灵菲)、《暗夜》(华汉)、《咆哮了的土地》(蒋光慈)等。

1932年华汉的长篇小说《地泉》(包括《深入》《转换》《复兴》三部曲)。

易嘉(瞿秋白)、郑伯奇、茅盾、钱杏屯和作家本人分别作序,对“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提出批评。

浪漫蒂克:一、在作品中表现出来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革命的幻想;二、基本上都有恋爱存在蒋光慈:五卅运动后,第一部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1927年4月,完成中篇小说《短裤党》;1930年3月发表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土地》(1932年出版单行本时易名为《田野的风》。

普罗小说的功与过:功:一、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把属于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题材、革命史上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真实的革命人物引进小说领域;二、注重塑造群象,体现集体主义思想。

过:一、这类作品对革命与恋情、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存在简单化倾向,往往表达恋爱心理比较细腻而对革命活动描写相当浮夸,存在很强的浪漫蒂克倾向;二、这类作家对实际的革命情形缺乏真切深入的认识,写工农群众及其斗争生活不免苍白,概念化痕迹很重;又因许多作家对革命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便在作品中流露出对革命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狂热情绪。

(2)左联青年作家群:代表人物有柔石、丁玲、张天翼、艾芜、沙汀、叶紫等。

柔石:《二月》(1929)、《为奴隶的母亲》(1930)艾芜:短篇集《南行记》(《山峡中》)叶紫:小说集《丰收》《山村一夜》和中篇小说集《星》。

代表作《丰收》和茅盾《春蚕》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一样以“丰收成灾”为主题。

鲁迅对其评价:叶紫写出了“太平世界的奇闻,而现在却是极平常的事情”。

丁玲:处女作《梦珂》(1927.12)《莎菲女士的日记》(1928.2);早期作品收入《在黑暗中》(1928)《自杀日记》(1929)《一个女人》(1930)三个集子中;《莎菲女士的日记》以第一人称日记体的形式,饱含感情的对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作了深入细腻地揭示,显示出了作者心理描写的出色才能。

转型期(1929):由个性主义转向集体主义革命主题。

长篇小说《韦护》《母亲》;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1931年秋,在《北斗》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水》,标志着她创作的明显转变,也显示了30年代左翼文学的发展;张天翼:讽刺小说基本主题:反虚伪、反庸俗、反彷徨。

讽刺性形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伪善、狡诈的上层社会人物;一类是庸俗可鄙的小知识者、小公务员和小市民。

代表作品《包氏父子》(1934)(3)社会剖析小说:30年代迅速崛起,代表人物有茅盾、吴组缃、沙汀等。

这批作家的写作特点有三点:一是有小说家的艺术,又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一是采用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一是复杂的性格,悲剧的命运。

吴组缃:30年代出版小说集《西柳集》《饭余集》; 1932写成《菉竹山房》沙汀:《代理县长》《兽道》《在祠堂里》茅盾:创作阶段: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翻译介绍;文学批评◆1927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30年2月《虹》出版;在《蚀》和《虹》之间,茅盾先后创作5部短篇小说,结集为《野蔷薇》◆1932-1933年在创作《子夜》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1932)《春蚕》(1932)以及续篇《秋收》(1933)、《残冬》(1933);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1941年5月在香港写作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1942年写于桂林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抗战胜利前夕创作话剧剧本《清明前后》《子夜》创作特点(1933年出版)◆人物形象塑造上,个性突出,性格鲜明而丰满。

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善于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环境中,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各种不同角度加以刻画。

◆小说心理成功描写和人物对话是构成小说客观性的主要原因。

◆小说采用“网状结构”,结构复杂而主线突出,小说以吴赵斗法为主线,展开了吴与一系列人物的斗争,内容宏达。

《子夜》地位、意义、价值: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科学世界观为知道的社会剖析小说,是运用革命现实主义方法融注生活、再现生活的成果,引领了社会剖析小说派。

2)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以相当宏大的规模描绘了上海这个现代化大都市,第一次相当的深度刻画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形象,是现代都市文学的杰出代表3)是五四以来第一部真正具有宏大而复杂的现代结构的长篇小说,表现为:叙述非个人化,非情感化;反映现实的整体性,实事性更强;《子夜》可以与中国的传统文学相似,继承中国传统文学的史传性。

被瞿秋白称为“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4)新感觉派:是30年代海派文学中重要的一支,主要阵地是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等刊物,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

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半殖民地大都是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展现都市生活的畸形和变态,从而提供了另一类型的都市文学。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独立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施蛰存:第一个短篇集《上元灯》;运用精神分析学说的小说在《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行品》三个集子中; 1936年最后一本小说集《小珍集》刘呐鸥:短篇集《都市风景线》,他是新感觉派小说的开山作家。

穆时英:小说集《南北极》《公墓》《白金的女体塑像》《圣女处的感觉》,中间俩个集子对畸形都市风景的描绘和其间流露出来不无欣赏的心态造成了“海派文学”或“洋场文学”的风气,穆时英也曾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5)京派:指1930年前后新文学中心南移上海后继续在北平活动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代表人有沈从文、废名、芦焚等,主要阵地是《骆驼草》《水星。

》等。

京派小说家在艺术观上标举健康与纯正,反对“文以载道”的浅陋,执意拉开与政治的距离,去关注淳朴、原始的乡村世界,去寻找和挖掘那里的永恒不变的人性美、人情美。

京派小说写作特点:一、着力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二、将象征、写实与记梦结合,使抒情小说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总体风格上追求平和、淡远、隽永四、语言上简约、古朴、活泼、宁静废名:短篇《桃园》《枣》长篇小说《桥》萧乾:小说集《篱下集》《栗子》长篇小说《梦之谷》芦焚:40年代笔名师陀;短篇集《谷》老舍:创作阶段:1921年发表短篇处女作《她的失败》1924-1929在英国完成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1930-1936完成6部长篇: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大明湖(1930-1931未出版)1937-1949大量抗战小说出现,长篇小说《四世同堂》(1944-1948),分为《惶惑》(1944)《偷生》(1945)《饥荒》(1947-1948)老舍短篇小说类型:一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二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讲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老舍小说创作特点:一、浓郁的京味儿;二、形象鲜明的市民王国;三、文化审美和社会批判相融合的思想意蕴;四、小说文体的创新;五、小说语言的地域风味;沈从文: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30年代为其创作最丰盛的时期,1928年出版雨后及其他旧梦都市一妇人月下小景八骏图等;1934年创作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长篇小说长河沈从文小说类型:一类写城市与知识阶级如《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等等一类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