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性散文范文800字 议论性散文和说理散文

议论性散文范文800字议论性散文和说理散文【--个人简历范文】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说理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
下面为大家了议论性散文和说理散文,供大家欣赏!活着不要再等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它不会因为你无知的等待而放慢脚步,人人都知道只有生命存在时,才会有美丽的世界,才会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将自己美丽的青春放在等待里,等待的遗憾,我们承受不起。
一次,有位丈夫在妻子的遗物时,无意中发现一条丝巾,这是由高级丝绒制成的,是丈夫在出差时特意为她带回的。
妻子在几天前的一场意外中不幸去世了。
原来她生前从未戴过,她一直在等,她说要等到一个特别的日子才戴,可如今,她已永远失去了机会。
的确,人生在世,为了等待,我们会错过太多太多。
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因为活着每天都是精彩的。
活着不要再等待,因为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可以摧毁世界上的一切,它可以把坚固的城堡化作 __残迹,可以把布满大森林的山脉变成布满珊瑚丛的海洋。
然而,时间也可以造就一切,它可以使无知的孩子变成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可以让即将被病魔吞噬的人重新找回青春和活力。
时间对于一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来说比什么都重要,哪怕是短暂的十几秒甚至是几秒,也许医生就足已将他带出死亡之谷。
抗日战争期间,白求恩大夫在战争前线奋力救死扶伤的情景仍旧铭记于心,他不顾自身,连续手术七天七夜,成功救治了几十名伤者。
想问,为何他会有如此大的动力呢?对,这是他作为一名医生的一种信念:时间就是生命,抓住每一秒的时间,治好每一个病人。
诚然,对医生而言,活着不能再等待,等待意味着死亡,只有视时间如生命,善待病人,不断地为他们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才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活着不要再等待,等待不是美,只有学会驾驭时间,作时间的主人,永远走在时间的前头,那才是美;只有学会将时间看作生命,在生命的每一点都有精彩的一划,那才是美。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分类

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文分类
七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中,通常会有一些散文作品。
这些散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类方式:
1. 写景抒情类:这类散文以描绘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为主,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例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等。
2. 叙事记人类:这类散文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为主,通过对人和事的描绘,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丰子恺的《竹影》等。
3. 议论说理类:这类散文以阐述观点、分析问题为主,通过对社会现象、人生哲理等的探讨,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思考。
例如,梁实秋的《谈时间》、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
4. 怀古咏史类:这类散文以追忆历史、凭吊古迹为主,通过对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的缅怀和咏叹,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余秋雨的《都江堰》、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等。
以上分类方式并不是绝对的,不同的读者和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议论说理散文 ppt课件

3.选用合理的句式进行说理 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句式,能使 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摇曳生姿。
4.巧用事例进行说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运用事例构成排比句,是很普遍的一 种方法。但是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却也是有讲究的。
[例] (2009·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记住回家的路 周国平
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的习惯是随便走走,好奇心驱使我 去探寻这里热闹的街巷和冷僻的角落。在这途中,难免暂时地迷 路,但心中一定要有把握,自信能记起回住处的路线,否则便会 感觉不踏实。我想,人生也是如此。你不妨在世界上闯荡,去建 功立业,去探险猎奇,去觅情求爱,可是,你一定不要忘记了回 家的路。这个家,就是你的自我,你自己的心灵世界。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 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 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 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 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写作时可使用多 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 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语言的功夫,展示自己的文采。
1.议论的有关知识。议论的概念、作用、方法,是阅读 议论文的必备知识,也是阅读议论说理类散文的必不 可少的内容。
2.议论说理散文的有关知识。了解议论说理散文的内容、 特点是阅读此类文章的前提。 3.议论说理散文在说理上的特点。了解了其说理特点,
就找到了一条阅读此类文章的捷径。
1.议论说理散文与一般性的散文、一般的议论文
的区别。作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体,有着自己
复 独特的魅力。明确了它与一般性散文、议论文
习 的区别,易于掌握其阅读方法。
难 2.议论说理散文的阅读方法。注意整体感知,重
议论说理类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暗影生异彩季季①我跟一群十七岁的女孩子聊天,她们问起我平时有些什么娱乐,当时我几乎愣住了。
当我提到我的娱乐包括了“暗中静坐”时,那些十七岁的女孩子差不多都睁大了眼睛:仿佛充满了疑惑和惊骇,同时掺杂着一种想要探索真相的兴味。
②其实,不能心领神会暗中静坐的乐趣,是十七岁女孩们的一种本分。
她们的生活本就瑰丽多姿,哪知道生存的背后尚有暗影呢?我也曾经十七岁,曾经活得喧哗多姿,曾经充满了泡沫般华丽飞扬的梦幻,而那些,终于都在生存的这条路上渐次挥发,终而远离了。
③我幼时住在乡村,最能领略先作垃圾再作泥土的过程之艰辛与庄严。
乡村的农家,大都有一间作堆肥的房子,他们把所有会腐烂的垃圾都堆在那仅有一扇门可供出入的房子里。
过了一段时日,垃圾都已腐烂,他们就装进牛车,运到田里去施肥。
到了那个时候,它们的身份和价值有了奇异的变质:它们不再是垃圾,不再是堆肥;它们化为泥土,而且化为沃土,使地上的生命因而活得腰杆更直,收获更好。
它们消失了本来的自己,但是它们成为能滋养生命的泥土了。
④在我的生命发酵和腐烂的那段时期,我时常想起垃圾、堆肥、沃土之间的逻辑关系。
那段时期,我承受高温和沼气的煎熬几至窒息,但是我深知更多的垃圾可以作更多的堆肥,而更多的堆肥可以造就更广阔深厚的沃土。
这种逻辑关系看似十分浅显,然而蜕变的过程却是艰辛无比的:那是一种长久的窒息,是只剩一口气的苟延残喘。
然而,我自那无窗的、满是恶臭的房子走了出来,在生命这片土地上寻得一处安身的泥土。
我依赖这泥土重新滋长我自己,滋长我的儿女;更重要的是,许多过去被窒息了的欲望,又在这滋长的过程中伸出了敏锐的触角。
这些触角时常在我脑海里张牙舞爪,跟我的脑子争辩。
它们总是跟我的脑子说为什么我在你的生活里长时扮演抽象的角色?为什么我不能在你生存的那方泥土中扎根成长为一种具体的生命?面对那样的抗辩,我只能说:我赖以生存的这方泥土太小了,或许,也太贫瘠了。
这方泥土滋长我自己和我的儿女都还嫌贫瘠,怎么再容得下那许多欲望的触角扎根成长呢?⑤细究起来,这些欲望都是与生俱来的,是和我的生命共存亡的。
浅析散文的分类

浅析散文的分类散文作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文学体裁,其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法:一、按内容或表达方式分类1.叙事散文也称记叙散文,以叙述事件、描绘人物或景物为主,通过对事件的具体叙述、人物形象的刻画或景物的生动描绘,表现事件的意义、人物的精神品质和深刻感受、真挚感情。
根据内容的侧重点,叙事散文又可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2.抒情散文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通过对自然、人物、事件的描写,抒发作者的爱憎、哀乐等情感。
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抒情散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象征、比兴、拟人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3.议论散文也称为说理散文,以阐述观点、论证道理为主,通常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用事实和逻辑进行论证,语言严谨,条理清晰。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但更重于理智的分析和论述。
二、其他分类方式除了上述三种主要分类外,散文还可以根据其他特征进行分类:1.随笔随笔是最常见的散文形式之一,它以轻松自由的笔调记录作者对生活、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随笔内容广泛,可以谈论任何话题,风格随意,语言生动。
2.游记游记是记录旅行见闻和体验的散文,通过描绘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历史遗迹等,传达作者对所游之地的人文感受和审美体验。
3.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一种结合了新闻报道和文学创作的散文形式,它以真实的事件和人物为素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报道,具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点。
4.杂文杂文是一种以幽默、讽刺、调侃等手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进行评论的散文形式,内容广泛,风格多样,语言诙谐。
三、结语散文的分类多种多样,不同的分类方式体现了散文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无论是按内容、表达方式还是其他特征进行分类,散文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吸引着广大读者。
高中初中议论说理类散文有哪些

高中初中议论说理类散文有哪些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一段,开门见山,先亮出自己的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老苏先生把六国破灭的原因归结为“赂秦”。
六国被秦灭了,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因为怂,不敢打,就知道割地送钱。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割地送钱就会使得自己的国力越来越弱,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这就是六国被灭的根源所在。
散文的分类

散文的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大致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议论散文)三类。
(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往往带有一定的抒情成分。
这类散文善于通过某些生活片断、场景和细节描写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揭示事件的意义。
根据所定写内容的侧重点,它又可分为为两种类型。
①记人散文。
它以人物为中心,但在刻画人物形象上与小说不同,不追求人物性格的完整,也不要求全面周致地描写人物命运,而是通过富有特征的细节、人生片段或性格的某一方面来寄情写意。
②叙事散文。
它以事件的发展为线索,寄情于事。
所叙述的事件可大可小,可一件也可多件,可以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小故事,也可以是片断的组接或特定场景的描写。
但一般要侧重选择某一曲折有致、富有情趣和内涵的侧面或场景来写。
(2)抒情散文:即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
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也就是通过对景和物极尽其妙的艺术描写,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和特定情思。
这类散文较多含蓄和象征的成分。
以一定的事物为对象,侧重
于具体生动地抒发作者的情怀。
(3)说理散文:也称为议论散文,它以议论为主,借助某种形象说理,或直接的发表议论。
其特点是议论、抒情和描写相结合。
这类散文近似于杂文,但比一般杂文更具文艺性。
了解散文的类型及特点

了解散文的类型及特点作者:蔡丽丽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23年第40期从内容上来说,散文就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通过记人、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
从形式上来讲,散文以个人抒情、议论为主,把抒情、叙述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从侧面暗示,激发读者的想象;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散文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写人叙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议论说理散文。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了解这三种散文类型的特点。
一、写人叙事散文写人叙事散文通过写人记事来反映人世百态。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的多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平淡的人和事。
主旨即对所写之人、所述之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写人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正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写人叙事散文中的体现;大多取材于真人真事,而不是借助虚构,因而更加重视行文的技巧,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如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写人叙事散文的典范。
文章叙写了“我”和父亲回家奔丧、车站送行等事,突出展现了父亲的“背影”,并从这个独特的角度体现出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
文章语言平淡质朴,多用口语,以叙述代替描写,深刻地表达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二、写景状物散文写景状物散文以描写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抒情多是在突出景、物特征的基础上阐释人生道理。
主旨即物与人的相通之处。
阅读写景状物散文,要注意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来绘形状物的。
特征即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区别,既有形状、色彩等外在的方面,又有气质、神韵等内在的方面。
抓住特征的目的不但是求其形似,更是求其神似。
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从环境、外形等方面“礼赞”白杨树,其实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精神,这种精神又象征着广大的北方农民、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象征着抗日军民坚贞不屈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旨
• 本文通过叙写游都江堰的经过,赞美了都 江堰是“上善之作”,李冰及其后任者是 “上善之人”,体现了对现代文明的忧思, 告诫人们要秉持“上善若水”的文化理念, 做“上善之事”,做“上善之人”。
预习展示
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 什么作用?(5分)
【审题指导】 内容: 写出了什么内容 结构: 标题/上、下文 (注意特殊位置:开头、结尾) 艺术效果: 语言表达上的艺术性 对读者的影响
【回归文本,筛选信息】
• 第3节: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低作 堰、深淘滩”,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第4节: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 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 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 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 起来送回下游。 • 第5节: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 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 • 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 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 • 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暗合了老子的 “上善若水”的精髓。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 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 第9节: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四六、 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 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 ⑤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 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 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 迹,而都江堰仍旧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 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 君”,这也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 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 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 ④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 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 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 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 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 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 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 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 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 本文也是一篇文化游记,全文大致按 游记的一般顺序写,但在游记的主体 部分并未按照游记的惯常写法写,而 是按照由物及人(由都江堰到修、护都 江堰的官员)、由实到虚(由描写都江堰 到对其的感悟)的思路写。
思路展开的特色:
1、移步换景 2、由实到虚
整体(都江堰实景——与之有关的人、事), 局部(如第3节、第6节)
•
• 把握文章思路,认识散文文体特征 ——议论说理散文
学习目标
• 能认识议论说理类散文特点 • 能够快速阅读文本进而把握文章思路及主旨
解读文本《上善若水》
理解标题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
所恶(wù),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 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 认为“上善若水”。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 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 ⑥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 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 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 明合而为一。 • ⑦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 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 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 要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 ⑧好在都江堰有。
【答案修正】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的正确理念、哲学思想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 的追怀;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的顺应自然、造福百姓表达对限时环境污染 的忧思。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直至今天仍然发挥功效、造福百姓表达人应 该要像都江堰孕育的上善文化那样做善人、善事。 (或联想) 说法不准确: 借古思今 托物寓意
学生答案: 反问、设问,突出强调了都江堰的原生态是 生命之泉。 对比衬托:突出都江堰的不同之处;用其他 山衬托都江堰,表现都江堰对人类的影响之深, 作用之大。 善于举例,引用古人之说来支持自己观点。 长短句并用,使文章充满生趣,生机盎然。 比喻拟人(视听结合)手法,把都江堰写活了,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上善若水。 引经据典,引用老子上善若水为题几许多经典 诗词,增强了文化内涵。
• ③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
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 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他们的 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 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 赖诗圣的两句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 垒浮云变古今。”而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 冰“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筑的 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史 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穿二 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 溉,百姓飨其利”。
梳理文章思路
方法回顾—— • 首先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
(关注每一节的关键词句,如转折关联词等)
• 然后根据每一节的意思进行同类合并。 ( ①关注关键词句,如关联词,指示性代词等;
②关注陈述对象的转换; ③关注相关题干给予的提示。)
游记散文
作者游踪——
• 定点换景 • 定景换点
• 移步换景
游记散文
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 说明它(文章)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 分)
【审题指导】
• 1.不以描写见长 暗示以其他表达方式见长 点明主要表达方式 • 2.表现特色 注意挖掘相关表达方式带来的其他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2.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 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污染的忧思; 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⑨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分
四六、平涝旱”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 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 命甘露。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 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 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 丁宝桢……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 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 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 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 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多角度多层次答题: (都江堰+建堰的人+孕育的文化+作者情感态度)
主旨:
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 追怀。 【都江堰是体现“上善若水”思想的文化载体】
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
【审题指导】 • 信息筛选概括 • 地毯式排查,不遗漏
【参考答案】 1.三个问句先写水,再写都江堰,然后写人,最 后写其蕴含的文化精神 ,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 思路;[内容] 2.领起全文内容,引出下文对“上善若水”具体 内涵的思考;[结构] 3.以问句开头,易于激发读者的思考。[艺术效果]
【前两点每点2分,第三点1分。】
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功效多样、长久:
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整合概括信息】
第5节:难怪道教尊李冰为“妙源清君”,这也 暗合了老子“上善若水”的精髓吧。在都江堰, 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 的文化。
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参考答案】 •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 ①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 ②功能多样、持久:既能防洪,又能灌溉,至今 仍在发挥作用。 • ③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 平涝旱”; • ④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提醒:注意角度的选择,学会概括与提炼。
(三个句子运用修辞方法的特征、功能)
【回归文本】
• ①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 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 3-5由离堆、水雾屏幕展开联想,想到都江堰及都江堰的 开创者,肯定都江堰是真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 6-9由伫立水边的所闻所见,引发自己的思考:反思现实, 赞扬都江堰的科学治水方法及护堰官员无私奉献、造福 百姓; • 10郡府楼前,感受到内心的幸福。
赞扬都江堰的科学治水方法及护堰官员无私奉献、造福
百姓;
• 10郡府楼前,感受到内心的幸福。
梳理文章思路2
• 第一部分(第1段):写去游览都江堰途中因见“上 善若水”横幅而引发感悟,开启下文。 • 第二部分(第2段):阐释“上善若水”的精髓,为 下文赞美都江堰及其修筑、维护者立下了一个标 准。 • 第三部分(3~6段):赞美都江堰是人类智慧的结 晶,是“上善之作”。 • 第四部分(7~9段):赞美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 善之人”。 • 第五部分(第10段):写游览后的幸福感受。
• ⑩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 美味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 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梳理文章思路1
• 1-2巨型横幅“上善若水”引发作者思考,并解释水之
“上善”;
• 3-5由离堆、水雾屏幕展开联想,想到都江堰及都江堰的
开创者,肯定都江堰是真正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 6-9由伫立水边的所闻所见,引发自己的思考:反思现实,
【审题指导】
——含义理解题: • 由浅入深,多层次理解(语境) • 联系作者情感态度 ——思路剖析: 1.文章中哪些地方出现了“上善若水”? (第1段,第2段,第5段) 2.“若水”,水是怎样的? (第2段:滋润万物、不争) 3.哪些是“若水”“上善”? (都江堰、人——李冰等历代贤者、文化精神)
【参考答案】 • 1.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滋养着天府之 国的子民,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是上 善之作;(2分) • 2.修筑和维护都江堰李冰及其后任可谓是上善之 人;(2分) • (都江堰所孕育的文化贴近自然,滋润人心,造 福百姓,是上善的。)(1分) • 3.也暗含了作者的期望: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 事要做上善之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