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比较
全盆腔放疗加后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疗效观察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i t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c l i n i c a l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i n m i d d l e a n d a d v a n c e d — s t a g e u t e i r n e c e r v i x c a n c e r p a —
s u i t s T o t a l e f f i c i e n c y( C R+P R)w a s 9 1 . 1 % .r r h e 3 y e a r s u vi r v a l r a t e o fⅡB a n d m s t a g e w a s 7 3 . 1 % a nd 6 3 . 2 %, r e s p e c -
C a i . x i a.F U X ,GUO C u i - h u a .Na n c h o n g C e n t r a l Ho s p i t a l ,Na n c h o n g, S i c h u a n 6 3 7 0 0 0,C h i n a
好 的局控率与 生存率 , 不 良反应轻 , 患者 易耐受 , 且操作 易行 。
【 关键词 】 宫颈癌 ; 放射 治疗 ; 三维适 形 【 中图分 类号 】 R 8 1 5 ; R 7 3 7 . 3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0 0 4 - 0 5 0 1 ( 2 0 1 3 ) 0 3 - 0 3 5 1 - 0 3
t i v e b.A l l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w e r e c o n s i d e r e d I — I I g r a d e .Co n c l u s i o n 3 D C R T p l u s p e l v i c i r r a d i a t i o n i s a g o o d me t h o d t o t r e a t
宫颈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与调强放射治疗效果观察

中外医疗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宫颈癌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对于具有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为减少局部复发现象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通常需要给予其术后辅助放疗或放化疗治疗[1]。
而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宫颈癌术后的常用放射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维适形及强调放射治疗两种。
因此,该院为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与调强放射治疗效果,提高宫颈癌术后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接收的9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其调强放射治疗及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且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接收的98例术后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作为该次的研究对象,以患者自愿原则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调强放射治疗进行治疗,该组患者最小年龄为34岁,最大年龄为67岁,平均年龄为50.3岁;临床分期:本组患者临床分期均在Ia2-IIb 期之间;对照组49例患者则采用三维适形方式进行放射治疗,患者最小年龄为35岁,最大年龄为68岁,平均年龄为51.2岁;临床分期:该组患者临床分期均在Ia2-IIb 期之间;两组患者术后病理均为鳞状细胞癌。
1.2方法1.2.1体位固定方法两组患者在定位及接受治疗前医护人员应嘱咐其适量充盈膀胱,取患者仰卧位,并利用腹部热塑体膜进行固定,嘱咐患者双手抱头。
并利用由GE 公司生产的16排大孔径CT 扫描机进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应设置为0.5cm ,扫描范围:应自胸10水平至耻骨联合水平,并利用局域网络系统将扫描的图像信息传送至计划系统。
1.2.2靶区勾画及计划设计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利用4野照射盒式照射技术进行,其入射野角度应为0ɑ、90ɑ、180ɑ、270ɑ;调强放射治疗则利用5~7野照射进行,其入射野角度应为0ɑ、50ɑ、100ɑ、150ɑ、210ɑ、260ɑ、310ɑ。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对比

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剂量对比作者单位:213003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讯作者:韦俊目的研究宫颈癌术后调强放射治疗(IMRT)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时靶区及其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剂量的差异。
方法采用CMS公司的Xio 4.4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分别对12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3D-CRT和IMRT计划设计,95%PTV剂量50 Gy。
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计算靶区剂量适形指数(Cindex)和小肠、直肠、膀胱等正常器官受量以进行对比。
计划执行采用Elekta公司的Precise电子直线加速器(6MV光子线)。
结果与3D-CRT相比,IMRT计划的直肠受到40 Gy、膀胱受到45 Gy、小肠受到50 Gy照射的体积所受剂量分别下降了37.5%、36.8%和9.1%,靶区的剂量适形指数提高了18.9%。
同时,IMRT计划的直肠、膀胱平均剂量也显著低于3D-CRT计划。
结论宫颈癌术后IMRT剂量分布优于3D-CRT。
标签:宫颈肿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调强放射治疗(IMRT);剂量适形指数宫颈癌术后患者的放射治疗常采用体外照射,靶区处方剂量一般在45~50 Gy。
由于三维适形(3D-CRT)照射的范围较大,直肠、小肠、膀胱等器官受量较高,致放疗后并发症发生率高[1]。
调强放疗(IMRT)技术的迅速发展,较大地降低了宫颈癌放疗时危及器官的受量[2~4]。
本研究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行IMRT或3D-CRT时其剂量分布进行探讨。
1 材料和方法1.1 仪器设备计划采用Elekta公司的Primise电子直线加速器,光子线能量6 MV,内置多叶准直器(MLC)叶片共40对,每一片在等中心处投影宽度为1 cm;CMS公司的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系统Xio 4.26,以及Med-Tec公司的热塑体膜。
1.2 研究对象选取常州第一人民医院2010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12例宫颈鳞癌(Ⅱb-Ⅲ期)术后患者。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三)

肿瘤放射治疗学试题及答案名词解释1.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2.2)指借助CT、MRI或血管数字减影仪(DSA)等精确定位技术和标志靶区的头颅固定器,使用大量沿球面分布的放射源,对照射靶区实行聚焦照射的治疗方法。
2.立体适形放射治疗(1.2.2)是通过对射线束强度进行调制,在照射野内给出强度变化的射线进行治疗,加上使用多野照射,得到适合靶区立体形状的剂量分布的放射治疗。
3.潜在致死性放射损伤(1.2.4)当细胞受到非致死放射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非致死性放射损伤,结局可导致细胞死亡,在某些环境下(如抑制细胞分裂的环境)细胞的损伤也可修复。
4.亚致死性放射损伤(1.2.4)较低剂量照射后所产生的损伤,一般在放射后立即开始被修复。
5.加速再增殖(1.2.4)在放疗疗程中,细胞增殖的速率不一,在某一时间里会出血细胞的加速增殖现行,此现象被为称为加速再增殖。
6.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是指每天照射1次,每次1.8-2.0Gy,每周照射5d,总剂量60-70Gy,照射总时间6~7周的放疗方法。
7.非常规放射分割治疗(1.2.1)指对常规放射分割方式中时间-剂量-分割因子的任何因素进行修正。
一般特指每日照射1次以上的分割方式,如超分割治疗及加速超分割治疗。
8.放射增敏剂(1.2.1)能够提高放射肿瘤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以增加对肿瘤的杀灭效应,提高局控率的药物。
包括嘧啶类衍生物、化疗药物和缺氧细胞增敏剂。
9.放射保护剂(1.2.1)能够有效的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减少放射损伤,同时不减少放射对肿瘤的杀灭效应化学修饰剂。
10.热疗(1.2.1)是一种通过对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加温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治疗方法。
11.亚临床病灶临床及显微镜均难于发现的,弥散于正常组织间或极小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根治术或化疗完全缓解后状态。
12.微小癌巢为显微镜下可发现的肿瘤细胞群集,细胞数量级>106,如手术边缘病理未净。
宫颈癌二维与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剂量学的比较研究

宫颈癌二维与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剂量学的比较研究苏进;李毅;刘孜【摘要】目的通过对宫颈癌二维与三维近距离治疗中点剂量与体积剂量的对照研究,评估二者在靶区、直肠及膀胱剂量学上的差异及联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初发宫颈癌患者52例,临床分期为ⅡB~ⅢB期.入组患者均完成全盆腔三维适形外照射(10 MV-X线DT 50 Gy/2 Gy/25 F).于放疗开始后第2周给予同步化疗,方案为:顺铂25 mg/m2 d1~3,氟尿嘧啶300 mg/m2d1~5.外照射结束后即开始后装治疗.治疗采用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治疗机,施源器采用宫腔管和阴道球三管施源器.模拟机下模拟定位,将图片传输至计划系统,后行CT定位,数据传输至CT模拟系统工作站(CT-SIM).按照ICRU38号文件勾画GTV、HR CTV、IR CTV及直肠、膀胱等危及器官.应用PLATO治疗计划系统,设定A点及直肠、膀胱参考点,同时将各点坐标导入到CT影像中,根据已勾画完成的靶区及危及器官分别按照A点及HRCTV 500 cGy的处方剂量设计二维近距离计划和三维近距离计划,通过DVH图及各参考剂量点来评价计划.结果①二维、三维计划中左、右A点的剂量变化比较无统计学差异.②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直肠、膀胱点剂量均大于二维近距离治疗计划,但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直肠二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点剂量与三维近距离治疗2cc的体积剂量有相关性;膀胱二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点剂量与三维近距离治疗2 cc的体积剂量无相关性.④三维近距离治疗计划的HR CTV-D100、HRCTV-D90、IR CTV-D100、和IR CTV-D90比分别为处方剂量的99.9%、119.3%、66.9%、84.9%,三维适形近距离治疗的靶区等剂量线覆盖能够满足治疗要求.结论①三维近距离治疗靶区等剂量线满足治疗要求,危及器官剂量未见明显增加,但是在CT定位时,由于对靶区认识的不准确性,可能使对三维治疗计划的评价具有主观性;②直肠与膀胱二维点剂量评价不能替代三维体积剂量评价,但点剂量评价为主的二维后装适形治疗亦能够较好地反映危及器官辐射受量.【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39)003【总页数】5页(P409-413)【关键词】宫颈癌;二维近距离治疗;三维近距离治疗;剂量学【作者】苏进;李毅;刘孜【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陕西西安 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放疗科,陕西西安 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放射治疗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治疗效果及不良发应率 对比

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治疗效果及不良发应率对比宫颈癌是一种发生在女性生殖器官中的恶性肿瘤,宫颈癌的发病率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居前列。
根治手术是宫颈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而术后放疗是宫颈癌根治术后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
目前,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是常见的放疗技术,两者在治疗宫颈癌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本文将探讨宫颈癌根治术后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
一、治疗效果比较1. 三维适形放疗三维适形放疗是一种根据患者肿瘤的三维形态来设计放疗计划的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更精确地照射肿瘤组织,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提高肿瘤的控制率。
对于宫颈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可以更好地照射到宫颈周围的淋巴结区域,提高局部控制率。
2. 调强放疗3. 比较分析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治疗宫颈癌中的疗效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两者均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个别情况下,调强放疗可能会更好地照射到肿瘤组织,提高治疗效果。
二、不良反应比较三维适形放疗在照射肿瘤组织的也会影响到周围的健康组织,可能会引起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不良反应。
三维适形放疗对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也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在不良反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调强放疗相对于三维适形放疗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身体影响更小。
这也是调强放疗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宫颈癌根治术后的三维适形放疗与调强放疗在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虽然两者在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在不良反应方面,调强放疗明显优于三维适形放疗。
在临床选择放疗方案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特点来确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和最小的不良反应。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不能手术宫颈癌的疗效观察

疗的方法。全盆腔用 8M - V X线前后对穿野照射 , 照射野上 界
1 资料 与方 法
1 1 临床 资料 10例不 能 手术 的 宫颈 癌 患者 均 为住 院 患 . 2
为第 五腰 椎上缘 , 缘 为闭 孔下 缘 , 侧为 真骨盆 外 2c 2 下 两 m;
G / , Iw, yf5 V 全盆 照射 2 3 y后改 为四野 照射 并同时行腔 0~ 0G 内照 射, 四野照射剂量为 2 3 y2G / , w, I 9 0~ 0G , yf4I 用 r 2进 V 1 行腔 内照射 , tw, y f腔 内治疗 当 日不做体 外照射 , 1V 6G / , 总剂
者, 均经病理证实 , 随机 分为治 疗组 和对 照组。治疗 组 6 o例 , 其 中鳞癌 5 , 癌 6例 , 19 国际妇产科联盟 FG 4例 腺 按 9 4年 I O分 期方 法分期 , 中 Ⅱ期 3 其 0例 , Ⅲ期 3 0例 , 龄 3 6 年 l一 8岁 , 中位
量 5 y 自放 射治疗之 日起隔 日用生理盐水或 1500呋喃 0G 。 / 0 西林 冲洗 阴道 , 放射 治疗 结束后 1年改为每周 2— 至 3次, 持 坚 2年 。所有病例均未行化 疗。
制 , 有部 份病 人不 得不行 单 纯体 外放 射 治疗 。最新 的放 疗 仍
手段三 维适 形 放 射 治 疗 ( -i es n cno lr ite p , 3dm ni of ma a o r y o r d ha
画出膀胱 和直肠 等危 险器 官 , 4— 设 6个等 中心 非共 面照射
全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癌疗效及可行性论文

全程三维适形放疗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可行性分析目的研究单以三维适形放疗推量治疗宫颈癌的可行性及与普放加后装腔内治疗宫颈癌相比的近期效果﹑远期疗效及对直肠膀胱并发症的影响。
方法 60例宫颈癌,随机分组,三维适形组(观察组)30例,普放结合后装组(对照组)30例。
观察组三维适形照射,治疗过程中分三次缩野,总剂量66—70gy左右,不超过80gy;对照组盆腔大野照射40gy/20次后中央挡铅照射给宫旁补量,两组在放疗的同时均联合小剂量ddp+5—fu化疗。
结果跟踪随访至2010年10月份,60例患者近期总有效率88.3%;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60.2%;3年无瘤生存率(dfs)为44.4%;两组远期疗效相近,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rtog规定进行评定。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消化道反应的患者中,5例患者表现为ⅱ级,13例患者表现为ⅰ级。
对照组患者中,10例患者表现为ⅱ级,16例患者表现为ⅰ级,出现直肠子宫瘘患者1例。
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此疾病为发展中国家位居妇科第一位的恶性肿瘤,宫颈癌放射治疗中,已显示出在ⅱb期及ⅲb期后的关键治疗作用。
此治疗措施对患者的治疗疗效肯定,相关研究显示有大于70%的患者接受放射疗法进行治疗。
但进行治疗的患者仍会出现疗效不理想的情况,或发生严重并发症,带给病人极大的痛苦。
其原因为:①腔内治疗时宫颈口外侧2cm的剂量能达到a点实际的1.7—8倍;又因影响a点剂量受肿瘤形态、子宫解剖变异和施源器位置等关系。
②随着肿瘤逐渐增加的分期,特别是宫颈癌ⅲb期,要增加宫旁间隙照射剂量,然而不能满足腔内照射。
③由于位置不同子宫颈腔内照射单次量大,易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yamazakia3研究认为三维适形放疗用于宫颈癌其优点在于运用侧野更好的减少直肠和膀胱的照射体积剂量,四个固定适形野照射较前后野照射下肢浮肿和肠道后遗症得到显着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规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的疗效比较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应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近期内收治的75例宫颈癌患者,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给予A组37例患者实施常规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给予B组38例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A、B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59%、97.3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
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前者具有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宫颈癌;腔内后装;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宫颈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临床多采用手术形式进行治疗,但对于某些肿瘤较大、肿瘤累积宫颈深肌层以及病理分化较差的患者,除了手术治疗外,临床还应给予其手术后的放射治疗[1]。
以往临床的放射治疗主要是体外常规照射配合腔内后装放射治疗,该种形式的放射治疗经过长期的应用,已具有较为成熟的临床经验,但治疗后仍存在较多的不良反应。
为有效地降低放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疗效,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38例宫颈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将治疗体会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5例经病理诊断确诊为宫颈癌的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
入选患者年龄24~53岁,平均46.1岁。
肿瘤形态:45例表现为糜烂型,19例表现为菜花型,9例表现为结节侵润型,2例表现为溃疡空洞型。
肿瘤病理分型:67例为鳞癌,8例为腺癌。
按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分组,A组37例,B组38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常规体外放射治疗,模拟机下定位患者盆腔野,应用6 MeV 直线加速器,对患者盆腔野前后进行垂直轮流照射,照射面积控制在14~16 cm,即照射上界为第4~5腰椎,下界为耻骨联合上缘下的4~5 cm,外界为股骨头的中线。
照射方法为:每周对患者实施每次剂量为2 Gy的照射治疗,合计盆腔中心剂量为35 Gy左右。
在此照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实施腔内后装照射治疗,首先为保护患者的膀胱、直肠,应在患者的全盆照射中央放置4 cm×18 cm的铅板。
照射范围为宫颈肿瘤的原发病灶及病灶周围的相邻组织,腔内后装源为192Ir,为患
者腔内后装补量A点实施每周一次、每次6 Gy左右的照射,合计剂量控制在30~35 Gy。
在体外常规照射的基础上,给予B组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首先依据影像学CT扫描结果对患者的肿瘤进行靶区的勾画,并充分考虑膀胱、直肠的充盈程度,以确定照射方式,其次为患者设计4~7个照射野,90%~95%的等计量曲线包绕靶区。
以每周5次、每日1次、每次2 Gy的剂量对患者实施照射,合计剂量控制在26~35 Gy。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1],笔者将此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以下五个等级:将治疗后所有转移病灶完全消失,且维持一个月以上的称为完全缓解;将治疗后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减少一半,且至少维持一个月的称为部分缓解;将治疗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减少范围在1/4~1/2,且无新病灶出现的称为好转;将治疗后治疗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减少或增大都不超过1/4,但无新病灶出现的表示稳定;将治疗后肿瘤的最大直径×最小直径增大超过1/4,或治疗后出现新的肿瘤的病灶的称为进展。
此外,还需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者所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B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A组治疗有效率为94.59%,其中19例完全缓解,16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1例进展;B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37%,其中20例完全缓解,17例部分缓解,1例稳定;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治疗后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A组(P<0.05),详见表1。
3 讨论
临床上将发生在子宫阴道、宫颈管处的的恶性肿瘤称为宫颈癌,该种疾病是一种临床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
据统计显示,在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高居榜首。
但该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文献[2]报道,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过早地进行性生活、分娩次数过多、性生活紊乱、地理因素、种族因素等有关。
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时,主要是以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为主,但单纯的手术治疗仅适合宫颈癌早期的患者,而放射治疗却适合全部的宫颈癌患者,因此约有3/4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治疗会包含放射治疗[3]。
传统的放射治疗为体外照射治疗配合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但由于宫颈癌患者的年龄偏大,导致了患者的阴道较为狭窄、阴道闭锁、肿瘤体积较大,这就导致了腔内后装放射治疗的实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加之腔内后装放射源位置的固定较为困难,使得在治疗期间剂量把
握不准确,这样就会导致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生活。
本次研究的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三维空间定位,采用多方面的共面、非共面的治疗形式,该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盆腔内正常组织受放射剂量的影响,从而有效地降低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4]。
相比传统的腔内后装放射治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靶点、放疗剂量。
此外也解决了传统治疗无法对阴道狭窄、肿瘤体积大、阴道解剖位置变形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的弊端。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B组患者,虽然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与传统的放疗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后的并发症方面却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一结果与国内学者杨淑芳等[5]近期文献报道的结果极为相似。
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临床对宫颈癌患者实施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松,安琳.1996-2005年中国女性宫颈癌死亡水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47-50.
[2]马良坤.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与宫颈癌前病变[J].中国社区医师,2009,25(4):8.
[3]张晓金,归绥琪.宫颈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08,19(1):65.
[4]李慧灵,潘建基,柏鹏刚,等.宫颈癌根治术后降低骨髓剂量的调强放疗剂量学研究[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9,18(3):221-224.
[5]杨淑芳,王海琳.宫颈癌三维适形放疗与二维放疗计划的比较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