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语言特色分析(附:相关训练题)
观潮课文解析讲解

观潮课文解析讲解
《观潮》是一篇描写钱塘江潮盛景的散文,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
作者首先描绘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数百艘艨艟战舰分列两岸,然后写潮水涌动的景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最后写潮水褪去,江面恢复平静的情景。
在结构上,文章采用了先总后分的写法,先总写观潮人数之多,再分写潮水汹涌和余波之平静。
在语言上,作者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如“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等,将战船操演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此外,作者还通过对水军操演的情景的描绘,暗示了宋朝的军事力量和抗击外敌的决心。
这也是作者在文中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的深意所在。
总的来说,《观潮》是一篇描写生动、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对钱塘江潮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和宋朝时期的水军实力。
《观潮》疑难解析

《观潮》疑难解析
《观潮》疑难解析
1、《观潮》一文是怎样由景到情勾画出一派欢腾场面的?
答:章前半部分写观潮所见,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记写雄伟壮丽的江潮、骁勇善战的水军和勇健善泅的吴儿。
这三幅画面给人的感受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便是“惊心动魄”。
三幅画面又各具特色。
写江潮主要表现其气势:那登城越岭的高度,那直接天际的广度,那似玉似雪的水色,那如雷如霆的声响,汇成一派吞天沃日、震撼寰宇的气象,雄浑豪壮,势不可挡。
写水军集中展示其声势:数百巨舰,分列布阵,刀枪旌旗,壁垒森严──这是战前的阵势;突然黄烟四起,炮声轰鸣,声如崩山,势如破竹──这是进攻的威势;最后则以烟消波静、一舸无迹的静态反衬先前攻势的猛烈。
这就活现出一支训练有素、骁勇善战的水军的赫赫声势。
对吴儿的描写则突出再现其踩波踏浪的姿势,那些披发文身、手持大旗、腾身百变、奋勇争先的弄潮勇士们的雄姿,直令惊涛骇浪为之减色。
三幅画面,既各自独立,各具特色,又相互连贯,相互映衬:江潮是大背景,又是主旋律;水军操演和吴儿踏浪,就是在这大背景上演出的威武豪壮的活剧;而江潮的气势、水军的声势和吴儿的姿势,更是一气贯穿,组成一曲暴风骤雨般的交响曲,惊心骇目,动人魂魄。
接着,作者在文章的下半部分将视线由江中转向江边,记下。
《观潮》练习题

《观潮》练习题《观潮》练习题《观潮》是南宋文学家周密创作的一篇散文。
此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观潮》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潮》练习题篇1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二、解释加粗的虚词①浙江之潮________②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③以此夸能________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三、解释下面加粗的词①略不相睹________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_④披发文身_____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___⑧席地不容________四、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读文答题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________________”者是也。
1、解释下列词语①既望()②际天()③既而()④沃日()2、翻译句子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①(wo4)②(lv4)③(ge3)④(ren4)⑤(qi3)⑥(meng2)(chong1)二、①助词,的②代海潮③介词,凭④介词,在三、1、一点也不2、举枪3、擅长游泳4、身上画着文彩5、逆流迎着潮水6、形容浪头极高7、租用8、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四、(见注解)五、1、农历十六日2、连接着天3、不久4、冲荡太阳2、略3、江横玉系腰4、(第1句)5、由远及近。
《观潮》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doc

《观潮》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编辑:指导:日期:《观潮》重点问题解答与课后习题答案问题归纳: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2.“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不一样。
“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因此人们由衷地赞叹其为天下奇观。
3.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的响声是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闷雷滚动来形容的。
4.你理解“人声鼎沸”吗?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在什么时候或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人声鼎沸”的情景?喧闹的场面就可以用这个词语来形容。
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例如:开运动会时;大型集会时;六一活动等。
课后习题答案:二、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和同学交流。
答: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
“潮来前”的景象:江面上很平静,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潮来时”的景象:潮的声大,潮头有数丈之高,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横贯江面。
给人的印象就是如巨雷般的大潮像千军万马席地而卷,在呐喊、嘶鸣中奔来。
狂潮拍石,如同几里岸边同时金钟齐鸣。
“潮头过后”的景象:潮头汹涌,漫天卷地,余威犹在,恢复平静,水位上涨。
我印象最深的是:示例1:“潮来时”的景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观潮》课文结构分析

《观潮》课文结构分析1、层次结构: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2、《观潮》的内容及语言描写的特点:本文虽只有二百多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人受到美的陶冶。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以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的描写为例就可体会出来。
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艺术的夸张,由远而近地描写了钱塘江涨潮的壮观。
那初潮时仅如银线的美丽景色,那潮近时玉城雪岭的奇特景象,那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的巨大声响,都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又联想引出了杨万里的名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更为钱塘潮增添了诗情画意。
扩展阅读《观潮》课文课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部编语文四上 1课《观潮》阅读(含答案)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坝。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坝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1.选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3.选文按照顺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不同景象。
4.第3~4自然段,这段话是按照()顺序来写的。
从()、()。
两方面来描写大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使人感到身临其境。
这两段话中分别把浪潮比作()、()和()。
5.“横卧”—词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美,突出了钱塘江和的特点,表现了钱塘江姿态和气势雄伟。
6.(1)“人山人海”的意思是,写出了人们的心情。
能表达出这样心情词语还有:。
(2)“人声鼎沸”的意思是,写出了人们的心情。
能表达这样心情的词还有,侧面衬托了。
7.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并赏析好处。
8.读下面句子,你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1)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2)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坝。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第1课 《观潮》课文解读练习

本文介绍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钱塘江大潮,指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浙江省海宁县所出现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潮头高度可达3.5米,潮差可达8.9米,十分壮观。
《观潮》内容分析
(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 )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 )潮来了,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
( )潮头奔腾西去,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
( )白线更近了,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七.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他找到智(zhì)慧(huì)老人,想问个究竟。智慧老人笑着说:“刚才你见到的是航天飞机。他比你飞得更高更快。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从东海之滨(bīn)到帕(pà)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智慧老人停了停,又说:“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bì)把卫星捞(lāo)回机舱(cāng),带到地面上来维修。”
本课具体、生动、逼真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全文共5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讲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真是开门见山,一个“奇”字,紧紧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引人入胜。
第二自然段讲作者在农历八月十八日──即一年一度的观潮日,来到浙江海宁的盐官镇观潮,观潮的人很多。
《观潮》的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自然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使人受到美的陶冶赞美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观潮》原文、赏析、基础练习及节选阅读理解含答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语文《观潮》原文、赏析、基础练习及节选阅读理解含答案【原文】《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中传统的观潮日。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
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
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赏析】《观潮》在文中,《观潮》本文主要描写了钱塘江大潮。
本文按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潮来前(风平浪静)、潮来时(描写顺序是由远及近)、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体现出钱塘江大潮乃是天下奇观。
文章的总起句是“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本文是由赵宗成和朱明元两位记者在观看钱塘江大潮时所写。
《观潮》在文中,作者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
【重点词语】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
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出自《汉书·元帝纪》。
在文中是形容潮来时的声音巨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潮》的语言特色分析(附:相关训练题)
《观潮》一文通过正面侧面和侧面烘托相结合,通过比喻夸张,以及描写形色声势,体现潮水汹涌,场面宏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浙江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士女骈阗,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炼的结果。
本文的描写还十分生动。
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简洁明了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2、深细和简约相依。
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
由远及近,点滴不漏;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
作者观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
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
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
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实现本质和特征。
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
这是仅钱塘江有,而其它江海无的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
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
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
一句“腾身百变”,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溯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
文章开篇入题,迳奔主旨,戛然收束,不见蛇足。
全篇安字臵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描述的社会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3、风景和风俗相融。
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
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
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
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地道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
4、对比和映衬相间。
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
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
再有是对比,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歇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
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物更加突出。
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夭矫多姿!
附:
《观潮》基础知识题
一、测测你的注音速度
①艨艟( )
②倏尔( )
③则一舸无迹( )
④僦赁看幕( )
⑤溯迎而上( )
⑥珠翠罗绮溢目( )
⑦吴儿善泅者数百( )
⑧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
二、请告诉我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加油啊!)
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
②方其远出海门( )
③海涌银为郭( )
④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⑤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⑥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
⑦天下之伟观也( )
⑧刚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三、来,做个小翻译(相信你,没错的!)
①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翻译:
②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翻译:
③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翻译:
四、看你能否准确地回答语段中的问题(看你的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朦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读第1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描绘钱塘潮之“形”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描绘钱塘潮之“色”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描绘钱塘潮之“声”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描绘钱塘潮之“势”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读第2段,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写参加演习船舰之多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写阵势变化多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写水兵演练技艺之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写双方演习作战之激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⑤写演习声势之大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重点在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写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4、“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
”请在本文中
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
【参考答案】
一、① méng chōng
② shū
③ɡě
④ jiù lìn
⑤ sù
⑥ qǐ
⑦ qiú
⑧ qióng
二、①农历每月十六②当……时③外城④做动词,穷尽
⑤鲸鱼出没之波,指巨浪⑥水边⑦景象⑧连接着天
三、①腾起身子,变换着各种姿势,而那彩旗末梢却一点不湿,(他们就是)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本领。
②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车马多得把道路都堵塞了。
③吃喝用的东西的价钱都比平时加倍的高。
四、1、①仅如银线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③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④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①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④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⑤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3、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
4、“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