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学论文
生命科学中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动物行为学研究在生命科学中,动物行为学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动物行为学研究探讨的是动物们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互动等,是动物心理学和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动物行为学研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动物会做某些特定的行为?例如,为什么野生动物会在特定的地点建立巢穴?为什么某些动物会形成群体,而某些动物则更倾向于孤独生活?在理解这些行为后,我们可以更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甚至可以改善它们的生存环境。
有趣的是,动物行为学研究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新的课题和发现。
一个最近的例子就是研究发现,某些蝴蝶会聚集在动物尸体上。
科学家猜测这种行为可能与蝴蝶需要获得蛋白质有关,但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动物行为学研究还可以解释某些人类行为的根源,例如我们人类的互动方式和社会结构。
研究发现,有些灵长类动物会在社会交互中展示出类似于人类的行为方式。
例如,研究表明某些猕猴可以区分朋友和敌人。
当一个「朋友」猴子需要帮助时,另一只猴子会自发地伸出援手。
除了了解动物的行为方式和其对生存的作用,动物行为学研究还可以为人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例如,灰熊和棕熊被认为是诸多生物之中的极端生存者,它们有着惊人的适应性和生存技巧。
通过研究它们的行为和生存方式,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并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总之,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于理解动物的行为和其对生存的意义非常重要。
更深入的研究也可以为我们人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的有趣发现和具有启示性的结果从这一领域出现。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原因的科学领域。
通过观察和实验,动物行为学家试图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社会结构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进而探讨动物行为背后的内在机制。
本文将介绍动物行为学的相关概念和研究方法,并探讨几个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
一、动物行为学概述动物行为学是以动物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领域,它涉及动物在各种语境下的各种行为,包括觅食、求偶、育儿等。
人们饲养和观察动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动物行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直到19世纪末才得以确立。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动物行为学研究手段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从简单的观察和描述,逐渐演变为结合实验和生理学方法的研究。
二、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方法1. 观察法:观察法是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动物行为学家通过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或人工环境中的行为来获取研究数据。
观察法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直观的行为数据,但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可操作性的限制。
2.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对动物进行人工控制实验来研究其行为。
实验法使得研究者能够在受控条件下观察和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进一步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通过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小白鼠的行为,可以了解其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3. 生理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是通过测量和分析动物体内的生理指标,探讨其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比如,通过测量动物的激素水平和行为反应,可以研究动物的求偶行为和繁殖行为之间的联系。
三、典型的动物行为案例1. 迁徙行为:迁徙是一种长途跋涉的行为,许多动物都具有这种行为特征。
迁徙行为涉及到动物对季节变化和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例如,候鸟在冬季迁徙到南方寻找更适宜的温暖环境和丰富的食物资源。
2. 社会行为:许多动物都以社会群体的形式生活,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结构。
例如,蚂蚁和蜜蜂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和合作行为,每个个体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完成整个群体的任务。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题目:关于蜗牛的观察及实验姓名:学号: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电话:通讯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路 46号E - mail :任课教师:牛瑶2011年10月摘要: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腹足纲;取食腐烂植物质,产卵于土中。
在热带岛屿最常见,但也见于寒冷地区。
树栖种类的色泽鲜艳,而地栖的通常单色。
蜗牛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从《自然科学》书中认识了它;对蜗牛摆动长触角﹑背着壳爬行﹑分泌黏液的现象发生兴趣,好奇使我留意地观察它,随着观察产生了一些疑惑:蜗牛为什么不放弃壳爬行?蜗牛的黏液起什么作用?蜗牛对人类有价值吗?……蜗牛容易捕捉,易于饲养,有助于我对它观察和探究。
关键词:蜗牛外形特征腹足粘液夏眠引言:蜗牛的生存能力强,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蜗牛;春季或秋季,如果下一场小雨,在墙角、树下、叶子上以及草地里,常常能发现蜗牛的身影——竖着长触角背着壳缓慢地爬行……从大山捉来几只蜗牛,准备了透明大瓶子,为它建了一个“家”,用放大镜观察起蜗牛。
通过每天观察﹑写日记,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收集资料→再进行实验→推理得出结论;一步一步地认识蜗牛,一点一点地揭开蜗牛的秘密,经过近半年的时间,我对蜗牛有比较完整地了解。
1﹑通过书本,了解到:蜗牛原本生活水里,后为适应环境登陆,其腮演变了“肺”﹙外套膜﹚,进化成陆地软体动物肺螺类。
蜗牛在陆地分布广,世界各地有蜗牛四万多种,虽然蜗牛品种多样,但内外结构大体相同。
﹙附蜗牛内﹑外结构图﹚其外行特征:两对触角﹑腹足﹑螺旋型贝壳。
蜗牛具有很高食用价值,并有一定的医疗﹑保健﹑美容的成效。
2.通过观察,直接发现:蜗牛的头部﹙眼﹑鼻﹑嘴﹑舌﹚﹑颈部皮肤﹑呼吸孔﹑腹足的蠕动﹑分泌的黏液﹑排泄物﹑排泄口﹑螺旋型贝壳﹙右旋﹚﹑尾部。
3﹑通过观察,推理发现:蜗牛的味觉﹑颈部靠近壳口能分泌粘液﹑腹足能吸收水份﹑蜗牛壳的作用﹑自我修复能力。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五篇范文

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五篇范文第一篇: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动物行为学》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动物行为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研究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动物行为定义为了满足个体生存和种群繁衍的要求,适应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动物的个体和群体所做出的有规律、成系统的适应性活动就是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动物行为简单说,就是动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活动。
也可以说,是动物动作和动作的变化、信息的传递与接收及个体之间的行为互作等。
科学定义:动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完成摄食排泄、体温调节、生存繁殖及满足个体其他生理需求而以一定的姿势完成的一系列动作。
三要素:姿势、动作、环境(空间、时间)动物行为学概念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对环境和其他生物的互动等动物行为问题的学科,研究的对象包括动物的沟通行为、情绪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行为、繁殖行为等。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类不断探索我们所处的世界,这不仅仅是出于好奇心,也是为了人类自身生存的需要。
作为一种社会动物,人类也希望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来理解自己的行为。
动物行为学已经与生物学、其他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交叉融合,成为一门综合科学。
动物行为和行为的机制是了解生物学的组成部分,是生理学、组织形态学、生态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学科所必不可少的知识。
事实上,行为学与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如果没有行为学的知识不可能全面理解生物学;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生物学各分支学科的知识要理解行为学也是不可能的。
研究动物行为从一开始就与研究人类行为密不可分。
几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一直活跃在行为科学的前沿,探索着动物与人类行为的规律,一些社会学家应用动物社会的研究结果探索人类社会现象。
更好地了解动物行为将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保护濒危稀有动物物种。
濒危动物迁地保护时,需要研究、掌握动物的行为;人工繁殖濒危动物个体回归时,需要重建其自然野外生存所需的行为。
行为可能是影响动物种群周期性暴发的因子之一,控制有害动物也必须掌握这些动物的行为规律。
动物的学习行为课程论文

动物的学习行为摘要:动物行为通常指动物的学习行为、沟通行为、社交行为、繁殖行为、情绪表达行为等,动物沟通行为和社交行为都是生活中必须的,因为没有一种动物能够单独生活下去,总要同其他的同种个体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以求得个体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然而动物和人的生活都一样离不开学习,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关键词:学习行为;本能;先天性行为;后天性行为;模仿;学习一、动物的学习行为动物行为[1] (animal behavior),即生物进行的从外部可察觉到的有适应意义的活动。
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他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行为。
不仅包括身体的运动,还包括静止的姿势、体色的改变或身体标志的显示、发声,以及气味的释放等。
动物为了生存,就要取食、御敌、繁衍后代,就要生殖,这一切都是通过行为来完成的。
动物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在理论上,通过行为方式的生物交互作用是进化的重要动力,在实用上,对动物学习的研究可以为人类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动物的行为复杂多样,可分为觅食行为、贮食行为、攻击行为(同类)、防御行为(不同类)、繁殖行为、节律行为(洄游行为,迁徙行为)、社群行为、定向行为、通讯行为等。
各种行为都是动物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表现,行为产生是为了帮助动物更好的生存繁衍,学习行为在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的行为总体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有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
如:袋鼠爬到母袋鼠育儿袋内吃奶[2];学习行为则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用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环境因素作用下,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3]。
动物和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学习。
学习是动物和人与环境保持平衡、维持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也是适应环境的手段。
动物要在后天环境中求得生存,除了要依靠先天遗传的种群本能行为外,还必须通过学习获得个体经验,后天学习行为可适应相对迅速的变化,与先天本能相比,其意义要重要得多[4]。
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

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动物行为一直以来都是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早期的行为观察到如今的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人们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而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并探索其对我们了解动物世界的意义。
首先,为什么我们要关注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呢?动物之间的社会行为是它们生存、繁衍和进化的关键。
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动物之间的关系、合作和竞争。
这不仅仅是一种对动物本身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和理解。
在动物行为学中,社会行为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动物之间的交互关系、社会结构和群体动态。
例如,研究家养狗的人可能会观察它们的群体结构、群体间的互动方式以及领导者的形成和传承等。
而在野外观察中,对野生动物的社会行为研究更加困难,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研究大型猫科动物的社会行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们的狩猎策略、社会地位的建立和群体内部的合作方式。
动物的社会行为不仅在它们的生态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还对我们人类社会的研究和应用都具有启示意义。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的影响。
通过研究动物社会行为,我们可以了解社会行为的进化和适应性,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起源和演化。
此外,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还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些借鉴,例如在管理团队合作、领导者选择和冲突解决等方面。
动物行为学中的社会行为研究涵盖了广泛的动物物种。
从蜜蜂中的“舞蹈语言”到猿类中的“社会学习”,再到海洋哺乳动物中的“社会结构”,每个动物群体都有其独特的社会行为。
例如,研究黑猩猩的社会行为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和社会等级制度。
而对蚂蚁的研究则展示了它们高度协作的社会结构和“蚁后”的重要作用。
在动物行为学研究中,人们通常采用观察、记录和实验等多种方法。
观察动物行为需要耐心和精确的记录,以便实现对动物行为模式和规律的准确描述。
动物行为学课程论文选题

论述动物的行为节律 摘 要: 动物的行为节律按节律期长短可区分为6种类型,即年节
律、月节律、潮汐节律、圣夜节律、短期节律和间歇节律。行为节律大都是由体内的生物钟调控的,但需靠外在的定时因素的作用,使动物的行为节律与环境的周期变化保持同步。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hythms of animal behavior rhythms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period length categories, namely years rhythms, months rhythms, tidal rhythms, o holy night rhythms, short-term rhythms and intermittent rhythms. Behavior rhythm is mostly by body biological clock control, but need to rely on external factors, the timing of that animal behavior rhythm and environmental cycle changes in sync.
关键词:年节律 月节律潮 汐节律 昼夜节律 短周期节律 间歇节律
定时因素 同步
动物行为周期性地重复发生的现象称为行为节律,动物行为节律可分为年节律(circannualthythms)月节律(lunarrhythms)、潮汐节律(tidalthythms)、昼夜节律(eircadianthybhms)、短周期节律(Epieyelesthms)和间歇节律(intermittentthythms)。 1 年节律
气候的季节周期变化对动物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动物常常靠迁移和冬眠躲过不利季节,而在有利季节进行生殖。对有些动物来说,行为的年周期变化是由体内的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决定的。例如:庭园林莺(Sylvia borin)、亚高山林莺(S.cantillans)和暗绿 柳莺(Phylloscopus)都进行长距离的迁飞,这些小形呜禽的体重、换羽、睾丸大小和食物选择都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欧洲进行繁殖的种群,通常总是飞越撒哈拉大沙漠到非洲南部越冬,如果把人工养大的个体放置在条件恒定的实验室内,它们仍然会表现出正常的季节迁飞行为,这表明与迁飞有关的生理和行为变化是由内在的年生物钟控制的。
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

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食品需求的提高,养殖业已成为维持人类食物供应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之一。
而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养殖效益、改善动物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养殖动物行为学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养殖动物行为学的背景和意义养殖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养殖动物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模式、交流方式、适应能力和行为调节机制等方面的学科。
在动物养殖领域,了解和解读动物的行为对于改善养殖管理和保护动物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1. 了解动物需求和福利通过研究养殖动物的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动物的需求和福利。
了解养殖动物的行为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确保它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2. 改善养殖管理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动物的合理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特点和适应能力,可以改进养殖环境和管理方式,提高养殖效益和动物健康。
3. 保护环境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优化养殖系统,减少养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例如,通过研究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模式,我们可以设计合理的饲养设施和运动场地,降低养殖排放和污染。
二、养殖动物行为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从饲养管理、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1. 饲养管理通过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可以优化养殖动物的饲养管理。
比如,了解动物的饲食行为和消化特点,可以合理配制饲料,提高饲养效益;通过了解动物的饮水行为,可以设计科学的饮水设施,确保动物的水源充足和水质良好。
2. 动物福利养殖动物行为学可以帮助我们改善动物的福利。
通过了解动物的社交行为和疾病预兆,可以提前发现和防治疾病。
同时,研究动物的行为模式和适应能力,可以为动物提供适宜的环境和饲养条件,改善动物的生活质量。
3. 环境保护养殖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了解动物的行为模式和粪便排放特点,可以合理规划养殖场的布局和建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行为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学号:222012314011030姓名: 计爱霞关键字:生态环境蚂蚁搬家保护摘要(1)奇妙的蚂蚁社会蚂蚁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类社会性昆虫,小小的蚂蚁早在一亿多年前就已经居住在地球上了,与恐龙为同一时代。
随著地球环境的变迁,躯体庞大的恐龙早已灭绝,而身躯细小的蚂蚁却仍活跃在地球上。
它们依靠群体的力量取得食物、生长、发育及繁衍后代,它们成功地适应了地球上各种恶劣的环境,造就了繁荣鼎盛的蚂蚁王国,全世界的蚂蚁共有260属、16000种,其数量在一百多万种陆生动物中首屈一指。
(2)蚂蚁搬家1.与其它许多动物一样,蚂蚁也是一种需要抢占并保护自己地盘的动物,当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个蚁群之间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失败者失去自己原来的家园,到“远方”避难。
2.某些种类的蚂蚁本身就有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就会本能地开始建立新的蚁窝,以便分流出去一部分蚂蚁。
.3.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经过工蚁们充分的考察、准备,终于发现了一处食物更加丰富的地域,于是,蚂蚁们通过发出某种特定的气味信息,就开始了举家大搬迁行动。
(3)蚂蚁群体的建立蚂蚁建立群体是以雌蚁与雄蚁通过婚飞方式相识交尾为起始点,在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下,带翅膀的年轻雌蚁从蚁巢飞向空中,吸引了许许多多雄蚁的奋力追赶,只有那身强力壮的雄蚁捷足先登,有幸在飞行中或飞行后与雌蚁交配,”新郎”在交配后不久就死亡,留下遗孀蚁后独自过著孤单的生活。
受精后的雌蚁脱落翅膀,在地上选择适宜的土质和场所筑巢,产下第一批受精卵。
蚂蚁为完全变态类昆虫,它们的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及成虫四个发育阶段。
第一批受精卵孵化后,蚁后就忙碌起来,每只幼蚁的食物都由它嘴对嘴地餵给,直到这些幼蚁发育成成蚁,且可独立生活为止。
当第一批工蚁长大后,就会开始任劳任怨地接替抚养幼蚁的任务,它们采集食物、扩建蚁巢、打扫卫生、保卫家园及赡养蚁后等。
它们将最好的食物餵食给蚁后,使蚁后的身体很快恢复,其腹部不断地膨胀,产卵能力不断增强。
在某些种类的蚂蚁中,其数量可达几十万只,蚁后的腹部可达几厘米长。
当蚁群发展至一定规模后,蚁后会在适当的时期产下未受精卵,这些卵发育成有生殖能力、长翅膀的雄蚁后,在生殖季节会与年轻的蚁后交配,以完成传宗接代的任务。
一. 引言经过一个学期对《动物行为学》的学习,学到了许多动物的行为学,比如动物的求偶、交配、繁殖、鸣叫等行为,了解到动物学界许多奇特现象。
从而也增加了我对动物行为的兴趣,研究动物的行为学对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论述一下蚂蚁搬家的行为。
当我们吃东西的时候,一不小心遗落下一些碎屑,没过多久,成群结队的蚂蚁雄兵们就会往这里聚集起来,它们一个紧跟著一个地按同一路线匆忙地搬运食物,似乎是走在一条固定的道路上。
我们不禁要问,是什麼原因使许许多多的蚂蚁走在同一条路径上呢?经过科学家的研究,终於发现原来工蚁所分泌的费洛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蚂蚁有十分灵敏的触角,只要在食物碎屑周围任何一只蚂蚁感应到有食物的存在。
蚂蚁腹部末端的肛门与腿上的若干腺体,都会分泌踪迹费洛蒙(trail pheromone)。
每当它们出外觅食时,即沿路分泌这种费洛蒙,构成一条气味走廊。
这条走廊一则使蚂蚁不管离家多远,都能按原路折返,而不至於迷路;再则发现食物时招呼其他的同伴可沿此路共同搬运食物。
踪迹费洛蒙具有种间特异性强的特点,因此不同种类蚂蚁的踪迹费洛蒙的路径交织在一起,不会发生混乱和迷路现象,蚂蚁会按照各自的踪迹费洛蒙路径定向移动。
踪迹费洛蒙的保存时间不长,搬运食物的蚂蚁雄兵们边走边分泌费洛蒙,以加强逐渐消失的气味的浓度。
如果食物很多,来往的蚂蚁数目很多,就会形成较宽较浓的气味走廊,可以保存较长时间,直到食物搬运完为止,气味走廊就逐渐消失。
居住於沙漠中的一些蚂蚁,则将踪迹费洛蒙释放於空气中,在无风的情形下,踪迹费洛蒙的气味可以在灼热的大地上空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蚂蚁死亡时有一奇特的现象,死去的蚂蚁会散发出独特的气味,我们称死亡费洛蒙,同伴们闻到后,立即七手八脚地把它抬至巢外掩埋,以保持巢穴内通道通畅与乾净,维持巢内活动的正常运作。
但是如果一只健康的蚂蚁身上也沾染了死亡费洛蒙,同伴们连看也没看,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将该蚂蚁抬出巢内,而当那只蚂蚁不明究理的爬回巢中后,同伴会再度嗅到死亡费洛蒙味道,会又将那只蚂蚁丢到外面,蚂蚁会再爬回巢中,如此反覆几次,直到它身上的死亡费洛蒙味道完全消失时,才能幸免於难,重返家园,原来蚂蚁是单凭气味办事的。
]二.蚂蚁搬家现象1.1 蚂蚁搬家是否与下雨有关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总结出了大量的与天气变化有关的谚语,如蚂蚁搬家,即被认为是将要下雨的先兆。
至于蚂蚁选择在阴天或夜晚搬家,主要是为了防止太阳的暴晒对蚁卵可能造成的伤害,由于在夜晚人们不注意蚂蚁的行动,但常常能够在阴天看见蚂蚁搬家,于是,就将蚂蚁搬家与下雨联系了起来。
但是蚂蚁搬家究竟与下雨有没有直接的联系呢?1.1.1 蚂蚁搬家与下雨有关如果说蚂蚁能够凭借其本能准确地感觉出即将下雨,甚至感觉出下雨量的大小,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毕竟,劈头盖脸的雨点打在谁身上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
如果在下暴雨前蚂蚁不能及时地回到窝内,就有可能被突如其来的大雨冲走,以至于回不了家,甚至送命。
虽说蚂蚁的生命在人眼里不值什么,但对蚂蚁自己来讲还是蛮可贵的,干吗要白白丢掉呢?因此,蚂蚁完全有可能感觉出天将下雨,也有可能知道在下雨前要及时回家避雨。
天气变时,空气中水蒸气增加,泥土返潮,蚂蚁巢特别潮湿,蚂蚁难以安居。
动物能预感空气湿度,当它感觉湿度过大时就会知道要下雨了.蚂蚁的窝是通入地下的.所以下雨会把它的窝完全淹没.因此它们要搬到地势更高的地方为什么蚂蚁搬家就会下雨为什么蚂蚁搬家要下雨?因为蚂蚁一般住得比较低,雨水往低处流,它的家就没了无论哪一种生物,都需要有适合自身的生存环境。
而动物为了适应各种环境,有许多特殊的行为。
就拿蚂蚁来说,它对自己窝里的湿度一定的要求。
下雨前,空气中的湿度增大,蚁窝就变湿了。
如果太湿了,蚂蚁就呆不下去了,于是只好往干燥的地方搬家了。
因此,蚂蚁是在大雨来临前搬家的。
1.1.2 蚂蚁搬家与下雨无关众所周知,蚂蚁是一种低智慧生物,其生物意识和生存知识相对于人类来讲要落后的多。
蚂蚁视力范围也很小,并且主要依靠嗅觉来进行群体通讯、寻找食物和地盘界定。
测量自己的家与周围较大区域地势的相对高低,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必须依靠较为高级的生物意识和生存知识。
都说鼠目寸光,但蚂蚁的目光比老鼠还短,能看到几米外的物体就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蚂蚁不大可能具有测量自己的家与周围较大区域地势相对高低的本领。
至于根据预测未来几天的雨量来判断自己的家是否会被雨水淹没,其判断难度则更大,就连人类目前也很难准确做到这点,蚂蚁不大可能准确地判断出自己的家是否会被雨水淹没,更不大可能判断出是否需要通过搬家回避雨水淹没。
每当连续下大雨的时候,茫茫大地一片汪洋,一连好几天积存着很深(相对于蚂蚁来讲)的雨水,放眼望去,那蚂蚁的家也不乏有被水完全淹没的,那末,在那深深的水下被一连浸泡了好几天的那一窝窝蚂蚁,是否都遭到了灭顶之灾呢?根本没有,只要雨过天晴,积水一退,那些蚂蚁窝的洞口又迅速地出现了一只只繁忙的蚂蚁,只见它们忙里忙外,采食运土,丝毫没有死伤惨重的迹象。
这表明蚂蚁的窝根本不怕雨水短时间的浸泡。
当雨水的浸泡使得蚂蚁窝与大气隔绝时,窝内的蚂蚁可采用运土堵住窝内通道,同时向窝内下面较深处转移的方法避免雨水浸泡的伤害。
此外,土壤的疏水作用也会将雨水引导到地下深处,雨水与蚂蚁也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干吗非要停留在蚂蚁窝内与蚂蚁过不去呢?由此可见,蚂蚁窝内部较深处的结构特征,使得蚂蚁根本没有必要一感觉到要下雨就开始考虑是否搬家。
为了验证被水完全淹没的蚂蚁窝内的蚂蚁是否会被水全部淹死,还可以通过水淹实验加以验证,试验表明:受到水淹4个小时,没有看出对窝内蚂蚁的生命产生影响。
既然被水淹的蚂蚁窝内的蚂蚁不会被水淹死,则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蚂蚁就没有必要进化出在即将下雨前选择搬家的本能。
生物进化的选择往往是最科学的选择,为了防止蚂蚁窝被水淹,更科学的选择应该是在开始建蚂蚁窝时就将其建在可防水淹的地方,而不是一次次地采取“劳民伤财”的搬家行动。
难道蚂蚁在建窝时没有服从生物进化的选择?由此看来,蚂蚁搬家不一定是蚂蚁担心自己的家是否会被水淹没采取的行动,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原因。
2 对蚂蚁搬家的看法及其它原因2.1 看法至于说蚂蚁的会不会以及应该不应该决定在下雨前搬家,这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即使是让人类来判断,也决非一般人能够准确地做出。
首先,你至少要测量蚂蚁窝周围几十米范围内地势的高低,再估计即将到来的雨量的大小、降雨的速度、地面渗水的速度以及蚂蚁洞的深浅等参数,如果蚂蚁窝是建在高坡、河流、湖泊附近,则更加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
由此可见,如果没有相应的气象、水利专家们的认真考察测量,一般人还真不好确定某群蚂蚁是否应该搬家。
2.2 其它原因蚂蚁搬家不一定是蚂蚁担心自己的家是否会被水淹没采取的行动,完全有可能是另有原因。
比如,1.可能是蚂蚁搬家是一种逃难行动。
与其它许多动物一样,蚂蚁也是一种需要抢占并保护自己地盘的动物,当蚂蚁窝附近出现别的蚁群时,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两个蚁群之间就有可能发生激烈的冲突,其结果是失败者失去自己原来的家园,到“远方”避难。
2.由于蚁群数量增加造成在蚂蚁窝附近的食物短缺,需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
3.或者是每群蚂蚁本身就有一种建立多个蚁窝的习惯,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就会本能地开始建立新的蚁窝,以便分流出去一部分蚂蚁.三、蚂蚁保护施食保护蚂蚁各种方法:1、用面包屑施舍蚂蚁,需要选择无人去处,僻静处,若非此处,恐蚂蚁聚集之后被不慈之人见而碾杀,施食蚂蚁之举反成聚杀诱杀之举,不可不慎。
2、蚂蚁与人争路,故而人常无意中踩死蚂蚁无数,择人常行之路途,以樟脑球融水洒之,蚂蚁嗅其味故不至,可避行人踩杀。
3、花盆进驻蚂蚁,令学佛人矛盾,给花浇水淹死蚂蚁,不给花浇水花草会干死,当以樟脑粉末划一个圈,蚂蚁不入,将花盆置于其中,可避蚂蚁进驻花盆。
4、若蚂蚁已经进驻,可沿蚂蚁出入花盆路线中,设油脂类面包或奶粉等诱之令出,出后置以安妥处,然后以樟脑融水灌入花盆中,并以樟脑粉末圈住花盆,则蚂蚁不入。
5、平时饮食碎屑等,当谨慎勿落入地面尤其常行走的路途之中,恐蚂蚁逐食而被行人踩死。
6、其余凡恐蚂蚁干扰之所,皆以樟脑画圈护之,既除蚂蚁之患,也护蚂蚁不被枉杀。
三.参考文献[1]/view/49165b100b4e767f5acfce67.html[2]/view/b059b9087cd184254b353550.html[3]/question/5417921.html[4]/question/3444102.html[5]/view/b059b9087cd184254b353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