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M模型分析我国98年扩大内需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
案例1IS—LM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案例1 IS—LM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人们通常运用IS—LM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力,并以该模型所体现的经济思想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理论依据。
但我国宏观经济学的实践表明,以IS—LM模型为依据的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IS—LM模型的形状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
以我国投资的利率弹性对IS曲线斜率的影响看,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还没有完全确立,政府在企业投资中还起着一定的作用,企业自身还不能自觉地按市场经济原则办事,这必然导致企业投资对利率的反应没有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敏感,从而导致中国的IS曲线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IS曲线陡峭。
从边际消费倾向变化对IS曲线的影响看,储蓄的超常增长表明,中国的边际消费倾向已经远远低于在目前收入水平应具有的水平,收入与消费之间已出现了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必然导致我国的IS曲线比在正常情况下陡峭。
那么,中国的LM曲线的斜率如何呢?首先,中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的过程中,中国居民对货币的预防性需求急剧膨胀,从而打破了收入与消费之间的稳定关系,使中国的货币交易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再稳定,导致LM曲线不断趋向平坦。
其次,从货币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对我国LM曲线斜率的影响看,在目前的中国,由于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尚不十分完善,广大居民缺乏多种投资渠道,利率的变化对人们的投机性货币需求影响并不大,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较小,其对LM 曲线的影响是使LM曲线比较陡峭。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在进行政策选择时,必须考虑政策的有效性和确定性。
在一定的经济形势下,一些政策比另一些政策更加有效,一些政策的影响比另一些政策的影响具有更大的确定性。
在我国目前的状况下,IS曲线陡峭,LM曲线平坦,这时,财政政策效果十分有效,货币政策效果有限。
近几年,利率连续下调对消费和投资的刺激十分有限已经告诉我们,目前条件下,货币政策充分发挥作用的环境并不存在,继续下调利率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IS_LM模型在我国适用性的分析与探讨

上海商业海商论坛 Forum for Shanghai Businessmen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学广泛运用在对中国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分析上。
然而,由此引起的运用方法上的争议此起彼伏。
有专家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的制度差异及中国的市场经济仍处于初级阶段,故对用西方经济学分析中国经济的适用性有所怀疑。
毋庸置疑,西方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但作为对人的经济行为研究的一门学科,其分析论证应有通用性。
本文以简单的IS-LM模型为例,对其在分析中国经济的适用性及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上做粗浅的探讨。
IS-LM模型是描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
在商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总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会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商品市场;另一方面,商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描述和分析这两个市场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就称为IS—LM模型。
作为一个简单又全面的经济分析模型,IS-LM 模型结合了经济社会中两个重要层面: 商品市场及货币市场的均衡及由这两个市场互动所带来的影响。
在均衡状态下,代表商品市场的IS 曲线与代表货币市场的LM曲线的交叉点决定了最优所得与利率水平。
在均衡点外的任一点均代表了不均衡状态,该不均衡状态无论是由市场上其他变数引起,还是由政府政策引起,都会带动一个新的调整过程,直至恢复均衡为止。
由于这个特性,此模型常被运用在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IS-LM模型在我国 适用性的分析与探讨"■ 文/金路本文针对国内一些学者怀疑西方经济学中传统的IS-LM模型是否在中国适用、以及是否应在中国这一特殊经济环境下修正甚至重新定义该模型的观点进行进一步探讨,通过阐明IS-LM模型的含义、模型中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各变数之间互动关系的剖析,提出IS-LM模型作为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研究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工具,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它不仅在西方国家被普遍运用,在我国同样可以作为分析财政和货币政策影响效果的模型工具,因此并非如国内一些学者所认为的传统的IS-LM模型在中国经济环境中已不适用,应被重新修正。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经济学原理》:强化思政教育,激发爱国情怀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经济学原理》:强化思政教育,激发爱国情怀一、课程和案例的基本情况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授课对象: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全体本科生课程性质:大类基础课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也是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基石。
本课程作为经济学分层教学的初级课程,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并学会应用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思维方法与分析工具,从而为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打下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本课程由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部分构成。
微观经济学部分主要讲授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消费者选择理论,企业的生产和成本分析、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厂商行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
宏观经济学部分主要讲授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短期经济波动模型:产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政策协调等。
案例简介:本案例处于经济学原理中宏观经济学关于经济政策的学习阶段。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本案例的教学目标是掌握政策目的,识别政策条件,运用政策手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过程充分利用了宏观经济理论中的宏观政策手段,经历了应用这些手段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单一政策到政策组合,从对经济的影响波动剧烈到逐渐走向平稳。
将这些具体实践用视频播放、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小组专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加以体现,强调西方国家与中国在政策制定与使用上的不同前提条件、政策目标、政策效果,尤其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等特点,使学生立足我国国情,理解政府政策初衷,激发学习兴趣,带领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在新时代宏观调控体系发生了哪些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与西方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不同作用机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大局观,进一步完善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IS-LM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

IS-LM模型与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效果作者:李敏黄建彬来源:《商场现代化》2010年第17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经济危机已蔓延至世界,使得世界市场的需求严重下降,全球贸易总额下降。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抑制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和保持经济增长。
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已日益紧密,而且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三驾马车之一—出口拉动,国内需求不足。
面对全球的经济衰退,我国是一个出口大国,尤其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国,如美国、欧盟、日本,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衰退,我国的出口额严重下滑。
为了应对经济衰退,我国至2008年以来实施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拉动内需,以图靠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从而减小世界经济衰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不管是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财政补贴性政策,还是扩大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都希望能扩大内需,实现经济的复兴。
本文以凯恩斯主义的IS-LM模型为理论依据,首先根据我国经济特点结合IS、LM曲线,得出具有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IS、LM曲线,然后运用我国IS、LM曲线分析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的去评价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而且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的LM曲线推导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中的LM曲线反映的是货币市场的均衡,也即能使货币市场上的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利率与产出水平的各个组合,均衡下LM曲线的方程为:i为利息率,Y为国民收入,h和k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和收入的敏感系数,为真实货币供给量。
由模型方程可知,LM曲线的斜率受h和k的影响。
当h越大,也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则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坦;当k越大,也即货币需求对收入越敏感,则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倾斜;k越大而h越小,则收入的一定变动对利率的影响越大。
IS-LM模型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财政政策效果的财政政策乘数分析 (2)若其他参数既定,d的影响; ①d越大(即投资对利率变动越敏感),IS曲线越平缓,财政政 策乘数就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②d越小,财政政策乘数就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大。
这种结论与图形分析完全一致。
y 1
这实际上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决定表达式, y为因变量,g为自变量,其他为常数。将上式以g为自变量求微分可 得: d
d g
d k 1 (1 t p ) h
关于以上结论的数学解释 1、财政政策乘数
1 d k dg 1( 1tp) h dy
• 财政政策:
税收、政府支出影响消费与投资,进而影响国民 收入 1、扩张性政策:t↓,g↑,tr↑→y↑ 2、紧缩性政策:t↑、g↓、tr↓,导致y下降
• 货币政策:M→r→C、i→y
1、扩张性政策:M↑→ r↓→C↑,I↑→y↑ 2、紧缩性政策:M↓→ r↑→C↓,I↓→y↓
4.2 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分析P514
所以,在政府支出 g ,政府向私人借钱时, 货币需求 M 慢,
利率 r 快从而 I 快挤出效应大 财政政策效果小
4.2 财政政策的IS-LM分析
(二)财政政策效果的财政政策乘数分析
财政政策乘数: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 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是考虑货币市场均 衡以后政府支出对利率会有影响的情况下分析政 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 即考虑了“挤出 效应”下的政府支出乘数。 用公式表示为:dy
4 IS-LM模型的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分析 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IS、LM移动会影响Y和r使宏观经济政策发挥作用。 而IS、LM的斜率会影响Y和r的变动幅度,即影响 政策的效果。
西方经济学专科作业1_4问答题参考答案

1. 每年春节铁路运输都紧张,票贩子活动猖獗。
有人认为,应该放开火车票价完全按供求关系定价。
有人认为,应该严格限制价格并打击票贩子。
你支持那种观点?如果你认为两种作法都不足取,应该采取什么办法?答:春节期间,铁路运输需求大于供给,管理部门又往往采取价格上限的措施,从而需大于供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价格有较大的上涨空间。
如果放开限制,票价完全由市场决定,必定使票价上涨过高,故而只能满足少部分高收入者的需求,损害广大工薪阶层尤其是返乡民工的利益,这样社会福利损失过大,容易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从而在影响经济的发展。
如果严格限制票价,由于需求过大,票贩子为利所趋,黑市交易防不胜防,管理成本太大,也有可能导致社会收益为负的结果。
为切实管好铁路春节运输,必须同时从需求、供给和市场三个方面入手加强管理:(1)努力缓解铁路春运期间的需求压力,如采取提前订票、返乡时间错开、改乘汽车等其它替代性交通工具等。
(2)努力增加春运期间的铁路运输供给,如增开班次、增加公路、水路、航空的运力等等。
(3)加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为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可适当调整价格。
(4)加强票贩子的打击。
总之,在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和市场管理的密切配合下,可以大大降低市场管理的成本。
2.如果考虑到提高生产者的收入,那么对农产品和数码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应采取提价还是降价的办法?运用所学的弹性理论说明其原因。
答:1)农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
那么,如果某种商品是缺乏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同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增加;价格下降,总收益减少,所以对农产品应采取提价办法;2)数码摄像机的需求是富有弹性的。
那么,如果某种是富有弹性的,则价格与总收益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上升,总收益减少;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所以高档消费品应采取降价的办法。
3.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解释需求定理。
答:1)需求定理表明: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2)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

98年扩大内需政策及启示从1998年起,中央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在财政政策工具上,增加财政支出和国债,扩大内需,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以扩大政府开支为重点,而不是以减税为重点。
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财政支出。
在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上,连续降低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准备金率,促进信贷规模的增加,提高社会投资与消费能力。
一、98-02年的货币政策1.加大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力度1998年5月,曾经一度被使用而后又停止的公开市场业务恢复操作,当年交易额为2827亿元,1999年和2000年交易额分别为12,245亿元和9762亿元。
1998年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701亿元,1999年净投放1920亿元,两年合计占同期基础货币投放额的82%。
2000年首次开展正回购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822亿元,既有效控制了市场流动性,又给商业银行补充了流动性。
2001年,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基本没有调整的情况下,公开市场操作实际承担了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职能。
通过逆回购操作净投放基础货币和正回购回笼基础货币,全年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3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8529亿元。
有效增加了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促使基础货币和货币供应量回升到目标区间。
2002年继续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保证基础货币的总体适度,并引导货币市场利率水平。
2003年正式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和开展赎回中央银行票据操作,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达到117,203亿元,比1997年增长380倍;现券交易量达到30,848亿元,比1997年增长3100多倍。
2004 年央行首次预发行远期央行票据并扩大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机构范围,建立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考评调整机制。
2004 年共开展110 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9,971 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3,281 亿元,投放、回笼相抵,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 亿元;共发行105 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15,072 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9742 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43 次,收回基础货币3330 亿元;开展逆回购5 次,投放基础货币1490 亿元,使基础货币的增量稳定下降。
1998年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走势及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的影响与对策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王建今年夏季以来,在亚洲发生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风暴所至,各国经济一片混乱和凋敝。
我国经济虽未受到这场金融风暴的影响,但社会各经济层面,在市场低迷及内部金融风险压力不断增大的背景情况下,仍忧心忡忡,不敢掉以轻心。
我国在未来年份的经济走势究竟如何?这场横扫亚洲的金融危机到底会对我国造成何种影响,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是各方面都高度关心的问题。
我在此谈一些个人认识,供大家批评。
一在整个八十年代,我国经济是处在由消费需求所主导的轻型化产业主导增长时期,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由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经济增长阶段发生重大变化,进入到由储蓄和投资需求所主导的重化工业阶段。
从1993年以来,我国的国民总储蓄率始终高踞在40%以上的水平,经济增长率九十年代以来平均也在11%以上。
根据日本和“亚洲四小”的经验,在进入到由储蓄和投资所主导的重化工业阶段后,经济增长有可能在20年左右的长时期内经济增长率维持在10%左右。
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在八十年代我国所经历的1984~1985年和1987~1988年两个增长高峰中,由于能源、交通、原材料和外汇等增长瓶颈的限制,经济增长率在10%以上的水平只能维持两年左右就必须被迫进行宏观紧缩,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平均增长率高达11%,目前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却在限产压库,在铁路的南北大通道上几乎没有任何限制口,国家外汇储备到目前为止已逾1400亿美元,这种显著异于八十年代增长特征的变化,就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带来的。
九十年代以来国民储蓄率的急剧提升,使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资金剩余不断增加。
1991年我国国家银行体系开始出现“存差”,到1996年我国银行体系当年形成的存差高达7740亿元,这就给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要素市场发育提供了条件,也相应使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进入到要素市场发育阶段。
但是,由于政府对这一改革阶段的到来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政策准备,1992年以来要素市场的强劲发育势头首先是以“炒股热”、“炒汇热”、“集资热”,和“房地产热”、“开发区热”等自发而无序的形式出现的,由此在工农业生产和外贸及国家重点建设方面造成了一系列混乱,扰乱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迫使国家必须以整顿要素市场为目标,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由此在1993年6月以后进入了一个紧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