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

合集下载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含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学习目标1. 反复研读,深刻体会作者的“家是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观点和含义。

2. 体会文中细腻的、个性化的场景描写,体验作者的情感。

3. 仔细品味文章,评点理解课文哲理性语段。

4. 能理解人与故乡的关系。

资料链接1 作者简介(《随堂1+2》P102 作者简介)2 写作背景(《随堂1+2》P103 写作背景)阅读导航一、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嗥(háo)叫拾遗(yí) 毛骨悚(song)然不堪(kān) 湍(tuān)急揣(chuai)测饿殍(piao) 俘(fú) 艾(ài)蒿(hā)二、文本阅读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明确: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明确:我们可以先从文中找出一些反映此种情感的词语,然后再从这些词语中体味出这声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如“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3、看看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它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可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作答)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4、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明确: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我”对这声狼嗥的认识,从文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那么一开始“我”是怎样的呢?先是随波逐流,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第六小节,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像山那样思考》 课后习题及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 课后习题及答案

《像山那样思考》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结合课文内容,给“像山那样思考”这个短语添加主语和宾语,使其成为意思完整的句子。

应该像山那样思考。

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毛骨悚.(sǒnɡ)然:悚,害怕的样子。

B. 无动于衷.(zhōnɡ):衷,也做“中”,在中间。

C. 不堪.(kān)造就:堪,甚至。

D. 残羹.(ɡāo)剩饭:羹,烤肉。

3.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踪迹湍急隐藏嘶鸣B. 查觉辩别蜿蜒阴影C. 蠕动饿殍猎杀刺柏D. 替补峭壁艾蒿腐烂4.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自那以后,我亲眼看见一个州接一个州地了它们所有的狼。

(2)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着搅在一起。

(3)一片被太多的鹿拖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恢复。

(4)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到大海去了。

A. 消灭嬉戏疲惫冲刷B. 毁灭嬉戏疲乏冲刷C. 消除戏弄疲惫冲洗D. 消灭戏弄疲乏冲洗5. 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B. 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淹没在白色的水花中。

C. 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瞄准。

D.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也许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6.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只有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才变得皱皱巴巴。

B.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C. 我看见差不多全部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

D.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不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

7. 下列句子中对下面语句理解恰当的选项是(多项选择)()。

只有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聆听狼的嗥叫。

像山一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一样思考(导学案)

1.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是缘于人们对狼群的猎杀,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2.文章开篇就是对这声狼嗥的特写,请体会作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声嗥叫是狼对人类捕杀狼的强烈抗议和不满,从“不驯服的“对抗性的”可以看出来。

——这里表达了狼对险恶环境的不屈服,叫出了它们抗争的决心,所以是。

不驯服的”,含着“蔑视”。

——这是对死去的同伴的哀悼,所以是“悲哀”的。

——这声狼嗥饱含着希望与人类和平共处的“深沉的”呼唤。

5.文章末节在引出梭罗的名言后,又提到“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这就与首节前后呼应,也回到了我们开始留下的问题了。

我们再来把第一小节齐读一遍,这节其实也是此文的文眼。

通过文章的讲解,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领会一下这声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涵义?——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6.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它与我们的这一专题“人与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只有“像山那样思考”,才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发现自然规律,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是目的与途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途径。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作者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种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意表达。

从生态伦理、生态和谐的角度来看,人并不比一座山更高明,山与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并无二致。

我们要像山那样处理好人与动物、人与环境等等一切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思考:由此可见,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狼嗥是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狼嗥是对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的呼唤;狼嗥是对不懂自然规律的人类的反抗;狼嗥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状态吹响了告别的号角。

[精品]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精品]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 设计地球面临荒喔叫( ) 迸发( )蜿蜒()驯服( ) 挑战( )湍急()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 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 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 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 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 足感”。

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此书记 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 100万册。

《像山那样思考》就 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 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 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矗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 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 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原化的危险。

二、自主学习1、给划线字注音教学课题 《像山那样思考》 学习目标 青州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028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班级 王丽凤 王丽凤 2009、 11 (1) 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 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

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9篇)高一语文《像山那样思考》优质教案及反思篇1[教材分析]本课选入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个专题(专题即以篇名命名)的第三个板块--湖山沉思。

这个专题意在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感受她的深长意味,而板块“湖山沉思”意味着学习本文,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大自然的层面,还要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进行多角度的交流对话,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入理性思辨的境界。

梁丰中学的学生有较高的起点,引导他们实现教材编者的初衷是完全可能。

本文内容似浅而实深,需要涵咏品味,文本研习应该是主要学习方式。

本课涉及生态保护问题,但毕竟我们上的是语文课,故只能从语言文字入手去感悟相关的道理。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用诗性语言表达理性思考的写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来领悟情感、解读文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有关生态伦理的思考,确立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味关键词句中的细腻深沉的情感。

[教学难点]本文以感性的形式表达理性的内涵,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感悟作者的生态伦理观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像山那样思考》。

预习课文之后大家已经知道,作者的思考是由一种动物--狼--引起的。

在你一贯的印象中,“狼”是怎样的一种动物?大家再一起想想,有哪些与“狼”有关的成语俗语?你还读过什么以狼为主角的寓言、童话?这些词语和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在同学自由交流之后小结:人们一贯敌视憎恶着狼,把狼视为竞争者和猎物,随着近现代枪械的产生,狼遭到了灭顶之灾。

人们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没有狼的世界是否会比有狼的世界更加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一下,换一个角度去认识大自然中的狼,或许我们会有一种全新的感悟。

设计这样的导入,主要意图是凸显人类的习惯思维中对狼的认识与文本作者的认识之间巨大反差,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索。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学习目标】1、体味文中表达出来的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2、理解文中富含哲理的语言句。

【课前预习】一、认真阅读导学练P82“背景资料”及“文体文化常识”,了解作者的环保理念。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84):-----(国籍)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新保护运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

被成为--------------。

1935年,他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13年的--------------的探索。

并且将他的观察与思考写成了----------- 一书。

被称为--------------。

二、独立完成“语言积累”。

“变幻”意为不规则的改变,即变换的方式或内容很不固定,如:风云变幻、变幻莫测。

“变换”意为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其过程或结果一般是具体的,甚至是可以看见的,如:变换位置,变换手法。

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

断是没断,像只有一根细线联系着。

比喻声音等细微,但未中断。

比喻形势极其危急。

也比喻技艺、学说等继承者稀少,但未失传。

【课堂研讨】一、通读全文并思考1、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要像山那样思考什么?2、为什么只有山才能客观地听取狼的嗥叫呢?(山是怎么思考的,山对狼的秘密看法是什么?)3、说说“像山那样思考”的涵义。

二、重要句子的含义1、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恐惧的生活不一定是不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这是人的思考方式。

2、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明确:荒野---未被人类涉足的地方,是原生态的。

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都是在大自然的原则下生长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保持一种生态的平衡。

这句话就给我们警示与借鉴意义,告戒我们要维持生态的平衡。

[精品]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精品]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附答案.doc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 设计地球面临荒喔叫( ) 迸发( )蜿蜒()驯服( ) 挑战( )湍急()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 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 (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 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 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 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 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 足感”。

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此书记 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 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 100万册。

《像山那样思考》就 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 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 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矗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 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 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 原化的危险。

二、自主学习1、给划线字注音教学课题 《像山那样思考》 学习目标 青州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 编号:028 课型 新授 主备教师 把关教师 使用教师 使用时间、班级 王丽凤 王丽凤 2009、 11 (1) 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 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

语文《像山那样思考》导学案编写时间:学案编号:审核人:【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

(2)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把握作者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学习重难点】1、理解由狼嗥引出大哲理思考。

2、理解“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

3、提高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学习方法】1、精读课文。

2、利用网络搜集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师生讨论【知识链接】作者简介1、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在美国衣阿华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之家。

父亲为一课桌商人,祖父是园艺设计师。

1906年,他成为耶鲁大学林业专业的研究生。

毕业后,他作为联邦林业局的职员被派往亚利桑那和新墨西哥当了一名林业官。

1912年,利奥波德升迁为新墨西哥北部的卡森国家森林的监察官。

1915年他被派往西南部工作,在西南部工作期间,利奥波德还注意到了西南部的土壤侵蚀问题。

2、奥尔多·利奥波德以一生的心血写下了一部关于土地的著作《沙乡年鉴》(又译为《沙乡的沉思》。

在这部著作里,利奥波德以其对大自然细心敏锐的观察,用艺术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荒弃的农场上,一年12个月的不同景像。

他深刻提出了一系列土地环境的保护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利奥波德提出了他的“土地道德”观点。

《沙乡年鉴》出版于1949年,正值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都在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生态学的意识和概念对人们来说也还十分陌生,这本书的出版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影响。

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逐渐发现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

《沙乡年鉴》是奥尔多·利奥波德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

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道德”,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

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州三中高一语文导学案编号:028教学课题课型主备教师把关教师使用教师使用时间、班级《像山那样思考》新授王丽凤王丽凤2009、11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

(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语句的涵义。

(3)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了解生态平衡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意义。

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最近30年,在美国,有一本书表达了一种几乎是不朽的关于人和土地的生态及其伦理观,唤醒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这就是“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的《沙乡年鉴》。

1887年利奥波德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受喜欢打猎的父亲的影响,童年时就培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

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被人类榨取殆尽而遗弃的沙乡农场,从此开始了在沙乡13年的恢复生态平衡的探索——“我的妻子、三个儿子,还有两个女儿都各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通过野生生物的耕耘管理而发现了某一种或另一种深刻的满足感”。

利奥波德把他在沙乡的观察与思考结晶成了《沙乡年鉴》一书。

此书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美国版本的销售量已超过了100万册。

《像山那样思考》就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

这位“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的土地伦理概念成为几个全国性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行动宗旨的基础。

他对人类发出过这样的警告:“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

”2、背景介绍:工业革命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极丰富的物质生活,但人们却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

过高的物质追求,不断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的满目疮痍。

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的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做法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的危险。

二、自主学习1、给划线字注音嗥叫()兆头()迸发()蜿蜒()驯服()蔑视()挑战()湍急()教学设计饿殍()蒿艾()蠕动()无动于衷()嬉戏()疲惫()扳机()毛骨悚然()2、理顺文章思路三、合作探究(一)阅读第1--3节思考(1)文章开篇就是对狼嗥的特写,请大家找出狼嗥中所包含的情感的词语。

思考:这嗥叫中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2)第一段先从狼的嗥叫写起,有什么作用?(3)这声狼嗥对于不同的生物,分别有着怎样的意义?看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4)问:作者是怎样概括不同的生物对狼嗥的反应的?(5)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二)读4~7自然段思考:(1)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4-7段各段的段意。

(2)第4段开头的“这一点认识”指什么?作者是如何得到这一认识的?(即作者对狼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转变?)(3)第6段结尾的“这种观点”指什么观点?(4)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三)读8-10自然段思考:(1)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他想到了什么?(2)思考:由此可见,狼嗥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内涵呢?(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3)课文结尾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说说你的理解。

四、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荡漾.(yàng)皱.巴(zhòu)艾蒿.(hāo)B.迸.发(bēng)饿殍.(piǎo)补偿.(cháng)C.兆.头(zhào)蠕.动(nuó)悚.然(sǒng)D.嗥.叫(háo)闪烁.(shuò)湍.急(chuài)2.依次填入下文空缺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___________,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___________,在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___________是狼,___________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A.所以因此无论或B.因此但是无论或C.所以但是即使还D.因此因此即使还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

B.当它爬上岸朝向我们,并摇晃着它的尾巴时,我们才发觉我们错了:这是一只狼。

C.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

D.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我想在这一片天籁中__________出诺日朗瀑布的咆哮,却难以如愿。

(2)诺日朗瀑布,正是压抑后的一次__________和喷泻。

(3)我们看见一只雌鹿——当时我们是这样认为——正在涉过这条急流,它的胸部________在白色的水中。

A.分辩爆发淹没B.分辨暴发湮没C.分辨爆发淹没D.分辩暴发湮没5.选出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A.陪我来的朋友指着一湖碧水,无动于衷....地告诉我:“这就是诺日朗。

”B.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C.即使是愤世嫉俗....的可怜人和最最忧悒的人也能在大自然中找到最甜蜜、最天真和鼓舞人的伴侣。

D.狼的嗥叫使那些在夜里听到声音,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

6.把下面的句子变成陈述句。

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五、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现在想,正像当初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而且,大概就比较充分的理由来说,当一只被狼拖去的公鹿在两年或三年就可得到补偿时,一片被太多的鹿拖疲惫了的草原,可能在几十年里都得不到复原。

牛群也是如此,清除了其牧场上的狼的牧牛人并未意识到,他取代了狼用以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

我们大家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

鹿用轻快的四肢奋斗着,牧牛人用套圈和毒药奋斗着,政治家用笔,而我们大家则用机器、选票和美金。

所有这一切带来的都是同一种东西:我们这一时代的和平。

用这一点去衡量成就,似乎是很好的,而且大概也是客观的思考所不可缺少的,不过,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也许,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

7.“牛群也是如此”中“此”指代什么?“正因为如此”中“此”指代什么?8.最后一段“这也就是梭罗的名言潜在的含义”中的“这”与“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中的“这”指代的意义相同吗?如不同各指代什么?9.最后一句的含意是什么?10.这三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像山那样思考答案你能说出有关这个动物的成语吗?狼狈为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狼心狗肺狼烟四起狼子野心狼狈不堪引狼拒虎狼前虎后鬼哭狼嚎狼奔鼠窃声名狼藉……这些词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贬义。

即使我们提到的“与狼共舞”这个源自美国经典电影的讲述人与狼和谐关系的词语,传到中国便成了“与邪恶的人或事物接触”的意思。

狼,成了“邪恶的化身”,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如果再不留意,就将与狼诀别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1、略2、思路:一、(1-3)狼的嗥叫及其含义。

二、(4-7)认识的由来三、(8-10)深层的思考合作探究(一)(1)明确:狼嗥中所饱含的情感: “深沉的”、“骄傲的”、“不驯服的”、“对抗性的”、“蔑视”等,表现出这声嗥叫既是狼痛苦的哀号,更是它用来反抗的号角。

(2)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像是警钟长鸣,容易感染读者,促人深思,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

(3)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拾遗的机会,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损伤赔本的先兆)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

(敢于挑战,予以消灭即打狼)这些都是从整体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狼嗥”的,“狼嗥”里包含着整体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

(4)明确:“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注意: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

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

)补:我们从中可以得到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我们应该体会到,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

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因此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爱护生态。

(5)排比,增强气势(二)(1)4、发现狼5、打死狼6、绿光启示7、从狼死——鹿死(2)略明确:“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当时我很年轻,而且正是不动扳机就感到手痒的时期。

那时,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自我看见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看到这垂死时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3)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 (4)略(三)(1)明确:1、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

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

2、牧牛人取代狼的调整牛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大小的工作是不明智的。

3、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2)。

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

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

(3)略当堂检测1、解析:B项中“迸”应读“bâng”,C项中“蠕”应读“rú”,D项中“湍”应读“tuān”。

答案:A2、解析:根据复句的逻辑关系判定。

答案:B3、解析:C项分号没必要,应改为逗号。

答案:C4、解析:分辨:辨别。

分辩:辩白。

爆发: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通过外部冲突的形式而发生重大变化,如用革命的手段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力量、情绪等)忽然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