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说《门》看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

合集下载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着对人性、心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夏目漱石的心,探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一、内省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常常以内省之心为基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现出角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世界。

比如在《我是猫》中,主人公猫屋敷文治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反思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通过猫的口吻揭示出现实中的虚伪和荒谬。

而在《坊っちゃん》一书中,主人公小坂祐治则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剖析,以及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出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二、孤独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孤独之心。

他通过塑造孤独的主人公以及描绘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忧虑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心》一书中,主人公河合正则是一个在矛盾与孤独中挣扎的现代人形象。

他常常感到与人的隔阂,对现实中的虚伪感到无可奈何。

这种内心的孤独不仅是主人公的体验,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三、矛盾之心夏目漱石笔下的角色常常是矛盾的。

他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在《三四郎》中,主人公市之介迷茫于自己的未来选择,既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又感到现实所迫需要追求金钱和地位。

这种矛盾之心既是人性的普遍现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象,对于读者来说能够产生共鸣。

四、悲剧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时常弥漫着悲剧的氛围。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出生活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悲哀。

在《明暗》中,主人公隆史的父母离异、祖母过世、父亲再婚,以及和继母的矛盾破裂,使得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他的经历所展示的个人悲剧也揭示出了日本当时社会的缺陷与问题。

总之,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种种复杂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对内省之心、孤独之心、矛盾之心以及悲剧之心的描写,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内心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社会与现实对人的影响。

门夏目漱石读后感

门夏目漱石读后感

门夏目漱石读后感
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这故事就像一杯温吞水,没什么大起大落的波澜。

男主宗助和女主阿米这两口子,过着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

可越往后读,就越能品出那平淡之下暗涌的复杂情感。

宗助和阿米啊,他们的爱情像是被什么东西给困住了,就像被困在门里一样。

这门呢,不是那种能轻易推开走出去的普通门,而是一扇充满了道德枷锁、社会压力的沉重之门。

他们俩的结合是违背了当时的伦理道德的,因为阿米之前是宗助朋友的妻子。

就因为这个事儿,他们虽然生活在一起,但是心里总是沉甸甸的,就像被乌云一直遮着的天空,看不到灿烂的阳光。

我觉得夏目漱石很厉害的一点是,他把这种微妙的、压抑的情感描写得特别细腻。

宗助总是在自我拉扯,他的内心就像一个战场,一边是对爱情的渴望,一边是对道德的愧疚。

他常常陷入沉思,那些描写他内心纠结的段落,让我读着读着都跟着他一起愁眉苦脸起来。

比如说,他看到周围的人正常地生活,他就会觉得自己像个异类,这种感觉就像一只小蚂蚁掉进了蜂蜜罐里,想挣扎又被黏住。

而阿米呢,她就像一个默默承受一切的影子。

她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这个家,照顾着宗助,但她内心的痛苦和不安也时不时地从她的眼神、动作中流露出来。

她就像一朵在角落里悄悄绽放的花,虽然美丽,但是带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哀伤。

整本书的氛围都很压抑,就像一场下不完的细雨。

但正是这种压抑,让我更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在面对爱情、道德和社会规范时的无奈。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有时候也会面临一些两难的选择,虽然和宗助他们的情况不太一样,但那种纠结的心情是相通的。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夏目漱石作品的读后感【1】不同于看夏目漱石的《门》那样拖沓,这本《后来的事》我只花了五天看完了。

小说讲的是家境殷实的整日“无所事事”的富家公子代助见到了三年未见的好朋友平冈和他的妻子三千代后激起了昔日对三千代的爱恋和对如今生活不尽人意的三千代的怜惜,随着对三千代感情的逐渐发展他终于决心解救三千代与她结合而被亲人和朋友所弃的故事。

我读罢全书,感触颇深,感觉还有必要写下我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的浅见。

男主人公代助不是一个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整日游手好闲的富二代,这是我对这个人物最根本的认知。

他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暂且不说他的思想的正确性,不可否认的是他乐于思考,当然前提条件是他不愁吃穿,虽然没有工作但是每个月他的父亲都会给他生活费。

在不用像普通人一样辛勤劳动就能吃饱饭并且能过有情操的生活的前提下,他每天思考这样那样的问题。

对于事物他有自己的看法和原则,最后也正因为他遵从了自己的不背弃“自然”的原则,而做出了不被社会所容忍的行为。

他对事物的看法中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有两个:第一个是他说“为吃饭活命而干的职业,很难有什么诚实可言”,以吃饭为目的,将劳动作为手段的劳动是“堕落的劳动”,人应该找自己感兴趣的事作为职业,而不能因为面包而放弃了自己的本心,他认为做一件事的目的就应该是这件事本身而不能是其他事,不然就是本末倒置了;第二个观点是“与其费尽心机去把镀金的东西冒充成真金,还不如在黄铜就是黄铜的情况下,去忍受人们对黄铜应有的蔑视来得自在”。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贯彻了他的那一个原则,这是他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自然”。

他希望能遵从自己的本心而不被世俗的欲念所扰,那是他理想中的“自然”。

当然你可以说他的这些想法是理想主义,不切实际,是一个富家子弟不知道生活艰辛时的臆想,但是对于一个富家子弟他本就无需考虑这些物质上的烦扰,他是可以做到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职业的,而且当他明知道自己如果一意孤行和三千代在一起的话他肯定就会失去家人的经济资助时他还是怀着对三千代强烈的责任感决意去和父亲坦白,去找工作,这就说明他是真的相信自己的做法是对的,相信自己应该回归到他的“自然”的。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日本哲学、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爱情和自我探索的思考,反映出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1. 夏目漱石与西方哲学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是日本最早接触到西方哲学的作家之一,他于留学欧洲期间受到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

他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自由派”,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和权利。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反对国家和社会的压迫。

2. 《我是猫》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我是猫》中体现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小说主人公猫说:“我有个自我,所以我才是我。

我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因为我是我自己。

”这表明夏目漱石相信个人是独立的自我,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特征,自我实现是自我存在的最高价值。

3. 漱石与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认为文艺复兴是欧洲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历史浪潮”。

他在《文学论》中写道:“文艺复兴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它代表了一场自由的诞生,新的艺术和新的观念一起宣告了个性的崛起。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源于他对文艺复兴的赞赏。

4. 个人主义与家庭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不仅限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还包括家庭生活中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个人实现自我的核心单位,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能力,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5. 个人主义与艺术夏目漱石相信艺术是个人自我实现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文学论》中,他写到:“艺术是个人的表达,它与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有关。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追求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他们的作品应该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6. 社会个人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存在着对立。

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将限制个人自由,社会主义的平等理想将导致人的机械化和同质化,剥夺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

解析《门》中婚恋家庭观

解析《门》中婚恋家庭观

解析《门》中的婚恋家庭观摘要《门》是夏目漱石前期爱情三部曲的收篇之作,描写了宗助和阿米这对夫妻的爱情生活。

本文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入手,通过对作品的研读,解析其中所蕴含的婚恋家庭观。

这种看似矛盾的近代婚恋观和传统家庭观,从根源上可以说是当时日本近代化的产物。

关键词:夏目漱石婚恋观家庭观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38岁时才开始作为专业作家进入文坛,在短短十年间,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身处明治维新后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夏目漱石对当时日本近代化的进程有着独特的憧憬与忧虑,对这个时期知识分子阶层内心的彷徨与脆弱有着敏感的认识。

他把对社会、民族和人性的关注及思考都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将近代日本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峰。

《门》是夏目漱石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10年发表在东京和大阪的《朝日新闻》上。

它是继《三四郎》、《其后》之后,夏目漱石前爱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门》主要描写了宗助和阿米之间的爱情生活。

他们生活在东京边缘的一个土崖下面,结婚六年来,夫妻俩“深深地相爱”,过着”内心远离社会”的平静生活。

事实上,这种生活充满了痛苦与烦恼。

背叛好友安井的道德负担,接二连三的孩子夭折,一贫如洗的生活窘境,对生活现状的失望无奈,令宗助和阿米感到沮丧不安,认为这是上天对他们“罪”的惩罚。

这种情况下,宗助对安井的突然到来感到惊慌恐惧,于是一个人偷偷来到山中参禅寻求解脱,结果无功而返。

作品将视点定位在宗助和阿米的两人家庭上,通过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生活,表现主题思想。

下面,笔者试从文学的社会性角度,解析《门》中的婚恋家庭观。

二婚恋观所谓婚恋观,是男女选择配偶时对婚姻和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婚恋观受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价值观等的影响,而处在社会变革时期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变化更是往往集中反映在恋爱问题上,通过追求恋爱和婚姻的形式而体现。

夏目漱石门读后感

夏目漱石门读后感

夏目漱石门读后感
夏目漱石啊,那可是文学界的一位大佬。

读他的书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再看他其他的作品,总能感觉到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笔下的人物就像是从生活里直接抓出来的,有优点,有缺点,不是那种完美的、假大空的形象。

有时候觉得他写的故事就像是发生在自己身边一样。

他好像有一种魔力,能把那些微妙的人际关系、复杂的情感纠葛都给摊在你面前。

我觉得夏目漱石就像是一个拿着手术刀的医生,不过他不是在给身体开刀,而是在剖析人的灵魂。

他把那些我们平时不愿意面对或者没察觉到的东西,一层一层地剥开给我们看。

读他的书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有点难受,因为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或者周围人的那些不怎么美好的一面。

但是呢,又会觉得特别过瘾,就像是在闷热的天气里突然吹到了一阵凉风。

读夏目漱石的书,就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冒险。

你不知道他下一页会把你带到哪个思想的角落,但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让你有新的感悟,像是发现了一个隐藏在心底的小秘密一样。

他可真是个文学上的奇人,让我这个读者一会儿捧腹大笑,一会儿又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本文从漱石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反映出的个人主义思想两个方面来探讨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一、漱石的生平经历1. 漱石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2. 漱石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演变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二、作品中反映的个人主义思想4. 个人放弃与社会价值的冲突5. 对死亡、爱情等问题的看法6.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自省7. 个人自由与自律的平衡8. 对传统道德和宗教的解构和重建9. 个人主义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上,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和所有的作品中。

他反对束缚个人的传统道德与规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

而他深刻的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和批判,又是其个人主义思想的根源和基础。

因此,探究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1. 漱石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夏目漱石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女性。

他从小就被父母的教育影响,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个人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漱石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演变夏目漱石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个人主义的声音。

从他早期的小说到后来的小说、散文和日记,都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和深入。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夏目漱石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思考社会问题,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冲突进行探求和反思。

他不满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无道,对社会问题持批判态度。

4. 个人放弃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夏目漱石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探索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是至高无上的,而社会价值则常常代替了个人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5. 对死亡、爱情等问题的看法夏目漱石在作品中经常探讨生命意义的问题。

夏目漱石的文化思想及其小说作品中的体现

夏目漱石的文化思想及其小说作品中的体现
面。
种 新 思潮 根 植 在人 们心 中 。
三、 夏 目漱石 文化思想的采纳融合—— 明治精神
明治维新是 日本历史 上的又一次飞 跃 ,是 日本 自平安 时代的又一次质 的变革 ,它把 日本从 全方位 推 向了世 界的巅峰 , 可以说 , 明治维新是 日本走上强 国之 路 的 转 折 点 。 夏 目 漱 石 刚 好 出生 在 明 治 维 新 开 始 的前夕 , 他年 少时期 学 习的是汉 学 , 对《 论语》 《 孟
子》 《 史记 》 , 甚 至是唐诗 宋词 都有过 系统 的学 习和 了
解, 所 以他对东方文学有~种近似执着的热爱。 1 9 0 0年 , 3 4岁的夏 目漱 石离 开 日本 前往 英 国 , 走上 了他 的留学之路 , 在英 国期 间他开始思考 “ 何谓 文学 ” 的问题 , 并 且认 为东方 文学是 “ 梦的世界 ” , 而 西方 文学是 “ 生 活的 世界 ” , 在 其创 作的《 文 学论》 中 阐 明了“ 文学” 的前提是应该 以人的身体 知觉与感觉 为本 的,而不是 由国家和 民族语 言束缚下 的极特 殊 的意识形 态 ,只有 这样 才能使文学获得 普遍 性。对 “ 情绪 ” 的重视 , 从根本 上打 破 了一直 以来 被 日本 自

自己的幸福 ,于是二人毅 然决然地放 弃 了自己原 有 的一切 , 去追逐 自己的爱情。可以说为前一部 作品而 言 ,主人公虽然仍然在 传统 审美 与现 代人本思想 中 不断挣扎 , 有过错误 、 有过 失败 , 但从 某种意 义上 来 说, 这一时期的人已经学会如何思考这样的问题 。 《 门》 是 三部 曲的最后一 部 , 主人公 宗助 与安井 曾是 要好的朋友 ,但是 宗助却爱上 了安井的妻子 阿 米, 宗助 与阿米 私奔后一直生 活在阴暗 的地 方 , 在 宗 助得知邻居邀请他并 且也 邀请 了安井的时候 ,他承 受不住内心道义上 的责难 而选择 离开 了阿米 ,而 阿 米最后成为 了精神病 患者。如果说《 三 四郎》 给 生活 在那个时期 的人们提 出了一个 问题 , 《 其后》教会 人 们应该 学会思考 问题 , 那么《 门》 就 是在 为人 们解 答 问题 。它告诉人们世 间万 物都是具 有两面性 的, “ 西 化” 固然是 好事 , 能够 带动社 会 的进步和 发展 , 但是 若在 前面冠 以“ 全盘” , 那 么就会 把 自己手 中的“ 金 稻 米” 换成他人手 中的 “ 烂 谷子 ” , 日本 的传统 审美正是 日本采纳 众家之所 长而“ 和” 起的民族瑰 宝。 “ 彼之仙酿 , 吾之砒 霜。” 在夏 目漱石 的眼 中, 西 方文 明对于 当时飞速 发展的 日本 来说无疑是扼 杀 日 本传统审美的砒霜 , 他始终认 为可 以在东 、 西 方文明 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 而使 日本 传统审美 的发展 达 到一个新的顶点 。《 三 四郎》 《 其后》 《 f - j 》 这三部 曲正 是他 文化 思想中传统一面的体现 。但是 , 这并非是夏 目漱石 思想 的全 部 , 在 其文化 思想 中也 有 “ 新” 的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乔丽霞刘家鑫(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摘要]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坛巨匠。

小说《门》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描写了转型期日本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表现了他们内心的苦闷和精神上的孤独。

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野中宗助,这一孤独的知识分子形象,其实正是夏目漱石自身的真实写照。

通过该作品的主要故事情节,可以循着夏目漱石的成长经历,更深层次地探究其思想观念。

[关键词]夏目漱石;《门》;思想观念;明治时期;传统文化;文明开化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9-0047-02夏目漱石,日本近代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漱石”这一笔名,源自汉籍《晋书》中“漱石枕流”一词。

夏目漱石使用这一笔名的用意,在于形容自己顽固不化,是个怪人和异端者[1]。

漱石写下很多小说名篇。

《哥儿》,谴责了资本主义社会里的邪恶势力和唯利是图的人际关系;《我辈是猫》,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明治时期社会的种种弊病;漱石的前三部曲《三四郎》、《其后》和《门》,以及后三部曲《春分之后》、《行人》和《心》,则主要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迷茫,并严肃地批判了日本盲目地模仿欧美“近代文明”的行为。

一、小说《门》概略众所周知,文学创作源于社会现实生活,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生活百态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文学创作需要在生活中储备材料。

但凡创造出优秀作品的作家,均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求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

夏目漱石也不例外。

从一定程度上看,漱石作品中刻画的人物,有着其本人的明显烙印。

漱石的小说《门》,更是集中地体现出这种意义。

《门》的出场人物,是其本人的真实写照,或是其形象的缩影。

小说《门》,1910年3月至6月连载于《朝日新闻》,1911年1月由春阳堂结集出版。

该作品主要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

主人公野中宗助,原是东京的富家子弟。

他生性聪慧,豁达开朗,朋友众多,前途无量;他还是一个不懂得什么叫敌人的乐天派。

宗助在京都大学读书时,认识了好朋友安井的女友阿米,两人在不知不觉中相爱。

没成想,他们被朋友、父母、亲戚以及整个社会抛弃。

宗助和阿米先后辗转京都和广岛,最后定居在东京山崖下一座不见阳光的房子里。

虽然日子贫苦,但夫妻二人和睦亲密,六年间未曾有过任何争吵。

然而,他们的生活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除了购买日常必需用品外,极少接触社会,几乎体会不到社会的存在。

他俩是怀着身居深山的心境,寄居在大城市里的。

宗助“具有罪恶意识”,后来他决定逃到寺院,希望借参禅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转机。

但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摆脱世俗的羁绊,也得不到精神上的解脱。

宗助悟出,自己不是一个能走进寺院之门的人,也不是一个不进门也可以安心的人,而是一个伫立门下等待日落的不幸的人。

这也是该小说以《门》为题的缘由。

作品的结尾处写道,宗助不仅逃过了被公司裁员的命运,而且增加了五元的薪水。

弟弟小六给房东做书童去了。

生活还是看到了一些希望。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蕴涵了漱石个人的哪些信息呢?二、孤独的知识分子漱石在《门》中写道:“手抓车中的皮革吊环也好,坐在天鹅绒的椅子上也好,宗助从来没有品尝过作为一个人该有的温柔的心情。

他觉得事实上也不该苛求,大家都无非是仿佛在与机械之类摩肩接踵而过一样同车坐到各自的目的地之后,就下车扬长而去了。

”[2]这段道白,刻画了主人公宗助的孤独形象。

他们被社会抛弃,没有任何亲朋好友,内心感受不到温情。

纵观全文,读者的确感受不到宗助与弟弟、佐伯叔父之间的亲情。

这说明,他本身就缺乏“亲情”这种感情元素。

即使宗助与妻子阿米亲密无间,未曾有过争吵,他们也仅仅是在一起共同生活而已,除此之外没有如何乐趣可言。

正如文中所说:“(宗助)夫妇俩,每天晚饭后,都要面对面地坐在火盆的两侧,作一个小时光景的闲聊。

话题不外乎日常生活上的事。

不过,从来不作青年男女间那种艳情蜜语,关于小说或文学方面的话就更不用说了。

他俩的岁数都不算大,却已像是那种过来人似的,天天过着朴实无华的日子。

看上去,好像一开始就是两个极平常、极不显眼的人为了结为例行的夫妇关系而凑合到一起来似的。

”[2]主人公宗助缺失亲情,也感受不到爱情的新鲜和甜蜜。

其实,这正反映了漱石自己的出身和经历,也是漱石婚后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在亲情方面,漱石的个人感情生活是非常贫瘠的。

他在精神上一直感到十分的孤独。

1867年2月9日,即明治元年的前一年,漱石出生在江户(今东京)牛入场横町。

父亲是江户的一个“名主”,母亲也出身于富有的家庭。

然而,漱石的出生没给家里带来任何欢乐,他自幼就很不受父亲的待见。

漱石九个月大的时候,被送给了外姓人家,在盐原昌之助家当养子。

漱石十岁时,回到了自己的母家,仍遭冷遇。

养父母家庭的丑恶和亲生父亲的冷酷,给漱石幼小的心灵烙上了不安的印记。

他饱尝人间的虚伪、冷酷和自私。

正如后来他在小说《道草》中所说那样,“不论从生父看,还是从养父来看,他不是人,而是物品”。

[3]在爱情方面,漱石与妻子镜子一直不和,家里始终弥漫着不愉快的气氛。

结婚的第二年,镜子曾想投河自杀。

漱石曾作诗称:“病妻室内灯昏暗,苦熬晚暮度秋天。

”[3]漱石留英期间,曾给镜子写信,倾诉自己的孤独,责怪妻子不回信。

而回国后,漱石与妻子的关系更加恶化了。

据说,漱石对自己的嫂子怀有爱意。

然而,他无法越过伦理和道德的底线,只能将爱意悄悄隐藏起来并融进小说之中。

纵观其作品,我们可以发现:超越伦理道德结合的婚姻虽被社会抛弃,但当事人相处得很好,如《门》中的宗助与阿米。

正常结合的婚姻则很不幸,如《行人》中的一郎与妻子。

但是,宗助与阿米被社会抛弃,在道义上进行着良心的自我谴责,这些原因导致他们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这,也可以看出漱石孤独的心境。

三、传统文化重视漱石在小说《门》中写道,宗助与阿米夫妻俩多次提到《论语》的话题。

“睡前,宗助脱去衣服,换上睡衣,一面往睡衣上缠一根染有条状花纹的兵儿带,一面说道:‘今晚看《论语》了,好久没读它了。

’‘《论语》里说些什么?’阿米询问道。

”[2]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两处提到《论语》。

一处为阿米担心自己被丈夫的弟弟小六讨厌,丈夫安慰自己时,问《论语》上是这样写的吗,另一处是,房东坂井说有一位艺伎很喜欢《论语》,不论乘火车还是赏风景,她的怀里总是揣着这本书。

可见,主人公时刻以《论语》等儒家的思想标准来审视自己。

这说明,东方的传统思想已经融入日本人的精神意识之中。

另外,“老土地向宗助做出解释:当然喽,听说这里本来长满了竹丛,而在开辟的时候,竹根没挖掘掉,被埋进土堤了,所以土质特别紧,不论遇到什么情况,也不会塌方的”。

[2]这是一段宗助与老土地的对话。

竹根凭借自身的握力,将斜崖紧紧握住。

斜崖虽有倒塌的危险,但奇怪的是从未塌方过。

笔者认为,这里的竹根暗指日本长期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形成的自己的传统文化。

漱石意在说明:日本完全抛弃固有的东方传统文化,盲目地学习西方,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漱石的这一思想,与其深厚的汉学教养休戚相关。

漱石从小受到比较全面的汉学教育,他对汉学兴趣极大,曾在“二松学舍”专攻汉学。

他阅读了大量的汉学典籍,《左传》、《国语》、《史记》和《汉书》,还有唐诗宋词,无不涉猎。

他从汉学典籍中汲取丰富的养分,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底蕴。

同时,他在思想上受到儒学伦理的影响,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这种思想意识,在其作品中如涓涓流水般涌现出来。

像《门》中主人公宗助曾说他的能量来源,除了热酱汤和热饭,再没别的了。

这些都是日本的传统食物。

而女主人公被取名为“阿米”,也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宗助夫妇被社会以道德的名义抛弃,生活在人际关系的“严冬”之中。

他们唯有互相依靠才能生活下去。

宗助依靠的正是阿米。

而这里的“阿米”不是作者随便起的名字,而是借用了日本固有的传统食物“米饭”。

可见,宗助要依靠传统文化才能生存下去。

漱石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也重视日本传统文化的价值。

他认为,日本明治维新后,在“文明开化”的口号下,盲目学习西方,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这是极其错误的。

漱石创作小说《门》,用以揭露现时日本社会的阴暗面,批判了所谓的文明社会的丑恶。

四、文明开化批判1900年,夏目漱石获得了官费留学英国的机会。

同年10月28日,他来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中心——伦敦,开始留学生涯。

漱石生活的年代,正值日本近代文明的萌芽阶段。

当时的日本,不加选择地引进了西方文化。

囫囵吞枣的后果是,人们变得急功近利,私欲无情,社会上流行拜金主义。

留英期间,漱石更是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主宰一切的丑恶本质。

这促使他用新的眼光审视西方文明,重新探索日本的未来。

他大量阅读西方书籍,探求真理。

他痛恨日本近代社会在思想上的支离破碎,对所谓的文明开化持批判态度。

1911年,漱石在和歌山市发表了题为《现代日本的开化》的演说。

他认为,日本走上资本主义的“开化”,和欧洲是不同的。

欧洲的开化是“内发的”,它经由几百年的积累,“如行云流水,是自然发展的”。

日本的开化是“外发的”,是“在与外国接触”过程中被迫转化的。

可见,漱石对明治维新改革的不彻底性是有清醒认识的。

一方面,他认为文明开化对社会起到了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他又十分鄙视日本盲目的全盘西化。

最后他主张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既要超越旧时代的日本,又要改变日本的陋习,发扬日本传统的美德。

在这种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漱石写出小说《门》等作品,反映了明治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文明,不能确立“自我”,在动摇与不安中度日的精神状态。

这些作品揭露了日渐增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腐败、黑暗和丑恶。

在小说的结尾,宗助参禅失败,深深感到自己是一个伫立门下等待日落的不幸的人。

他对自己的利己主义行为忏悔自责,在爱情婚姻的小天地中蹉跎岁月。

这表明,在他的内心深处,传统知识分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仍很强烈。

五、结语夏目漱石才华横溢,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写下了不少传世经典,被誉为日本的国民作家。

他用自己的小说,描述了一个个充满趣味的作品世界,创作出了众多丰富多彩的作品人物。

在艺术上,他独树一帜,区别于当时盛行的自然主义文学,创立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的作品,深入探索了当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刻画出他们内心的孤独、苦闷和无奈。

在思想观念上,漱石自幼深受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汉学造诣颇深。

同时,他又留学英国,精通英国文学以及社会文化。

他能够深刻理解西方思想文化之精髓,并且能够洞悉日本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过程中的得与失。

他清醒地认识到明治文化的轻浮浅薄性,严肃地批判了近代日本文明开化的盲目性。

他在东西方文化中寻找着平衡点,却又不知不觉地偏重于东方传统思想文化。

他提出的“自我本位”的观点,对近代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过长期的磨炼,夏目漱石的思想观念散发出引领时代的光辉和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