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合集下载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

浅析夏目漱石的心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作家、文学评论家、教育家。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着对人性、心理以及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浅析夏目漱石的心,探究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一、内省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常常以内省之心为基础,通过对主人公内心独白的描写,展现出角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世界。

比如在《我是猫》中,主人公猫屋敷文治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反思人类社会的种种现象,通过猫的口吻揭示出现实中的虚伪和荒谬。

而在《坊っちゃん》一书中,主人公小坂祐治则通过对自我意识的剖析,以及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思考,表达出对日本传统价值观的质疑。

二、孤独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孤独之心。

他通过塑造孤独的主人公以及描绘他们内心的孤独和痛苦,表达出对现代社会的忧虑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在《心》一书中,主人公河合正则是一个在矛盾与孤独中挣扎的现代人形象。

他常常感到与人的隔阂,对现实中的虚伪感到无可奈何。

这种内心的孤独不仅是主人公的体验,也反映出当时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三、矛盾之心夏目漱石笔下的角色常常是矛盾的。

他们内心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追求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在《三四郎》中,主人公市之介迷茫于自己的未来选择,既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又感到现实所迫需要追求金钱和地位。

这种矛盾之心既是人性的普遍现实,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象,对于读者来说能够产生共鸣。

四、悲剧之心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时常弥漫着悲剧的氛围。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绘,展现出生活的残酷以及人性的悲哀。

在《明暗》中,主人公隆史的父母离异、祖母过世、父亲再婚,以及和继母的矛盾破裂,使得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他的经历所展示的个人悲剧也揭示出了日本当时社会的缺陷与问题。

总之,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以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种种复杂情感和思想。

他通过对内省之心、孤独之心、矛盾之心以及悲剧之心的描写,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内心的丰富与复杂,以及社会与现实对人的影响。

夏目漱石个人资料

夏目漱石个人资料

夏目漱石个人资料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对东西方文化造诣高,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门下出了芥川龙之介等文人,细微心理描写开后世私小说风气先河。

夏目漱石由于有汉文学、英文学这样的东西方知识背景,能够有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由此,夏目漱石才的确称得上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第一人。

夏目漱石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生于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

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

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

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

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

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

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之后被神经衰弱之旧疾折磨得相当痛苦。

1911年夏目漱石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

1915年11月经由林原耕三的引荐,久米正雄、芥川龙之介等人入漱石门下。

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同年12月9日因大量内出血去世,葬于杂司谷墓地。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日本哲学、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爱情和自我探索的思考,反映出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1. 夏目漱石与西方哲学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是日本最早接触到西方哲学的作家之一,他于留学欧洲期间受到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

他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自由派”,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和权利。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反对国家和社会的压迫。

2. 《我是猫》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我是猫》中体现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小说主人公猫说:“我有个自我,所以我才是我。

我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因为我是我自己。

”这表明夏目漱石相信个人是独立的自我,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特征,自我实现是自我存在的最高价值。

3. 漱石与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认为文艺复兴是欧洲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历史浪潮”。

他在《文学论》中写道:“文艺复兴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它代表了一场自由的诞生,新的艺术和新的观念一起宣告了个性的崛起。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源于他对文艺复兴的赞赏。

4. 个人主义与家庭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不仅限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还包括家庭生活中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个人实现自我的核心单位,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能力,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5. 个人主义与艺术夏目漱石相信艺术是个人自我实现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文学论》中,他写到:“艺术是个人的表达,它与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有关。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追求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他们的作品应该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6. 社会个人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存在着对立。

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将限制个人自由,社会主义的平等理想将导致人的机械化和同质化,剥夺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本文从漱石的生平经历和作品中反映出的个人主义思想两个方面来探讨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一、漱石的生平经历1. 漱石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2. 漱石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演变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二、作品中反映的个人主义思想4. 个人放弃与社会价值的冲突5. 对死亡、爱情等问题的看法6. 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自省7. 个人自由与自律的平衡8. 对传统道德和宗教的解构和重建9. 个人主义与文学艺术的关系实际上,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贯穿于他的一生和所有的作品中。

他反对束缚个人的传统道德与规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创造。

而他深刻的对社会和人性的洞察和批判,又是其个人主义思想的根源和基础。

因此,探究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文学成就,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

1. 漱石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夏目漱石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女性。

他从小就被父母的教育影响,读了大量的书籍和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个人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漱石的文学创作和思想演变夏目漱石是一位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个人主义的声音。

从他早期的小说到后来的小说、散文和日记,都可以看出他的个人主义思想逐渐成熟和深入。

3. 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态度夏目漱石是一个深思熟虑的人,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思考社会问题,对社会现状和人性的冲突进行探求和反思。

他不满现实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无道,对社会问题持批判态度。

4. 个人放弃与社会价值的冲突夏目漱石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探索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冲突。

他认为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是至高无上的,而社会价值则常常代替了个人价值。

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考。

5. 对死亡、爱情等问题的看法夏目漱石在作品中经常探讨生命意义的问题。

夏目漱石的著名作品

夏目漱石的著名作品

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对日本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揭示而闻名。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和代表性语句:
著名作品:
1. 《我是猫》:这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只名叫“吾輩”的猫的视角,揭示了日本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2. 《坊っちゃん》: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栗風太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的独特个性。

3. 《三四郎》:该小说以主人公三四郎的视角,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追求自由与社会期待之间的难题。

4. 《草枕》:这是夏目漱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年轻学者的视角,描绘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思考和体验,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追求。

代表性语句:
1. "寂寞也不坏,那样子偶尔独自舒舒服服,也没有不好的。

" ——《我是猫》
2. "世间之事,有时虽如闲云野鹤,然实不可轻忽也。

" ——《坊っちゃん》
3. "人的一生就像坐在汽车上观光,不能自己决定走哪条路线。

" ——《三四郎》
4. "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我倒不觉得。

岁月是一种很好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原力,使人恢复精神,身体恢复健康。

" ——《草枕》
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近代日本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电视剧中的复活
06年5月东京TBS放送的《我是主妇》中,夏目漱石通过现代的电视剧演绎而复活了。通过这40集电视剧,多多少少了解到了这位文豪的点滴和性格及其生平作品。
《我是主妇》的介绍:一名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妇。这位家庭主妇的丈夫崇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辞去现有的工作,绿就是这位家庭主妇,因为过于专注算计日后开销,引来了作为守护神千元旧钞的夏目漱石附身。自此,以明治时代声誉极高的文豪自居,称呼自己为“吾辈”的外表看上去是个普通家庭主妇,但内在却是一个不打折扣的大文豪,为了家庭生计,而努力的一个主妇嘻嘻闹闹的生活从此开始。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现已被细菌学家野口英世氏(のぐち ひでよし)的头像取代,先生之照相遂不行世)。
【主要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ぐびじんそう)——1907年
三四郎(さんしろう)——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もん)——1910年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NatsumeSouseki)姓名:夏目漱石生卒:1867年-1916年描述:日本作家籍贯:日本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他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

写作小说时他擅长运用对句、迭句、幽默的语言和新颖的形式。

他对个人心理的精确细微的描写开了后世私小说的风气之先。

他的门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龙之介也曾受他提携。

生平经历本名夏目金之助,生于1867年(庆历三年)2月9日,东京人。

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

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从几部带着浓厚自传色彩的小说如《少爷》、《三四郎》、《之后》、《道草》等等都可见其端倪。

故事里的主人翁多半有着良好的家世,却不受父兄所重视,也因此他们往往是孤独地,很早就意识到要自力更生,但内心里则无不渴求亲情的温暖。

有人说文学是“苦闷的象征”。

作家因自身的遭遇或基于悲天悯人的情怀而意识到真实世界的不完满,呕心沥血发而为文,才有感人的作品问世,但这份感动人心的力量往往来自于苦痛与不幸。

重新回顾夏目漱石的生平,便知此言不虚。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

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

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引言: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言辞精准,而且通过对个人内心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命运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漱石的人生经历、心理描写和作品特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夏目漱石的心。

一、人生经历的塑造夏目漱石出生于19世纪末,曾经历了日本明治维新和现代化的急剧变革。

这种矛盾冲突的时代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思考路径。

在漱石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他对封建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二、心灵的深度描写夏目漱石是一个擅长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作家。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独特的叙述手法,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纷乱、挣扎和彷徨。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个人的痛苦与夹杂着希望的内心世界,以此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困境和迷茫。

三、作品特点的彰显夏目漱石的作品以其精细入微的文字和娴熟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他郑重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令人深受触动。

他的作品同时也富有讽刺意味和社会批判,特别是对人性的深刻研究与对现实社会的无私观察。

夏目漱石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勇敢地探讨了生活的本质、人的内心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使读者不仅在文字中感受到美,同时也能够从中敏锐地洞察到社会和人性的真实。

结语:夏目漱石是一位拥有独特的思考和创作方式的作家。

他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社会的深刻触摸,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漱石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普通的人物故事,更是对人性乃至整个社会的探索与启迪。

通过剖析漱石的人生经历、心理描写和作品特点,我们更能体会到夏目漱石作品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而这也正是他为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3章:裁员逢凶化吉,加薪,小六做书僮(坂井家)
阿米透过映照在拉门玻璃上的明媚的日影望出去,眉开眼笑地 说道:“哦,谢天谢地,春天总算来临了。” 宗助走到廊庑上,一边剪着已经长了的指甲,一边搭腔道: “是啊。不过,冬天转眼又要来的哪。”他顾自垂着眼睛剪指甲。
文学的外倾性与内倾性
古典再现型小说
• 外在的社会历史
• 16章:大年初七,坂井相邀,话小六弟弟-坂井弟弟-安井 • 17章:宗助失魂落魄(失眠)因安井,无以排遣、无法向阿米启齿 • 18章:宗助参禅,请假(病假),镰仓,一窗庵与庵主宜道
• 19章:夜静坐禅,思绪联翩,回答师僧问题浮泛
• 20-21章:宗助困惑,宜道释道,参禅无果而归 • 22章:询问坂井,安井很孟浪,宗助莫名悲哀与凄怆
现代表现型小说
• 人的心理经验
• 注重时间的连续性
• 文学表象及意蕴的确定性
• 注重空间的转化
• 偶然性、不确定性 • 可写性 • 内视点
• 可读性
• 外视点
〔美〕利昂·塞米利安:《小说写作技法》 Leon Surmelian: Techniques of Fiction Writing
第一章
场景
三四郎、美祢子
• 《从此以后》(1909)
代助、平冈、三千代
• 《门》(1910) 宗助 阿米 安井
后期三部曲
• 《春分时节》(1912)
须永的故事
• 《行人》(1912-1913)
“夫言死人为归人, 则生人为行人矣, 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 《列子·天瑞篇》
• 《心》(1914)
先生和我 双亲和我 先生和遗书
方面——描绘未明言的幻觉或者个人和集体的无意识的秘密表现:叙
述是对现实无意的、间接的然而却又忠实的介绍,它含蓄地(将现实 隐藏在故事的面纱之后)揭示现实。
叙事学 (法文)narratologie
(英文)narratology
(1)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有关叙事作品的理论。
研究不同媒介的叙事作品的性质、形式和运作规律,以及叙事 作品的生产者和接受者的叙事能力。 (2)将叙事作品作为对故事事件的文字表达来研究。
德曼的意识形态破译究竟是一种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抑或仅仅是
一种说教:在任何情况下,被缩减为一个意义结构或意义体系的小说 组织,都是被阅读过滤网所引导的研究理论。评论家(有意或无意) 都以这种过滤性为参照。 归根到底,小说分析的动力何在?可能在现 实方面——反映一个社会、某种精神面貌或者经济基础;或者在想象
哄的,也就满足了。而铃木藤先生会闯江湖的,闯来闯去,就沾了污泥。尽管沾了污
泥,也比不去闯荡的人神气! 咱家托生为猫而来到人间,转眼已经两年多了。自以为比得上咱家这么见多识广
的人还不曾有过。然而前此,有个叫卡提摩尔的素不相识的同胞,突然高谈阔论起来,
咱家有点吃惊。仔细一打听,据说它原来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死亡,由于一时的好奇心, 特意变成幽灵。为了吓唬咱家才从遥远的冥土赶来。还听说这只猫曾经叼着一条鱼, 作为母子相逢时的见面礼。可是它在半路上终于馋得受不住,竟自己享用了。这么个 不孝的猫!可是另一面,它又才华横溢,不亚于人类,有时还曾作诗,使主人惊诧不已。 既然
以文立身
《晋书〃孙楚传》
枕流欲洗其耳, 漱石欲利其齿。
《诗经〃小雅〃鹿鸣》
君子是则是效
《论语〃泰伯》
唯天是大,为尧则之
主要创作(1905-1916)
●中长篇小说(15部) ●短篇小说(7篇) ●文学理论(2部) ●其他:小品文、俳句、汉诗等
夏目漱石 汉诗选 无题四首
一 寒黄点缀篱间菊, 暗碧冲开牖外峰。 三 二 黄耐霜来篱菊乱, 白从月得野寒梅。 四
过了一会儿,妻子先开口说道:“你就去散散步吧。” 这时宗助只含糊其词地“唔”了一下。 两三分钟之后,妻子把脸朝拉门上的玻璃望望,只见睡在廊庑上的 丈夫不知在打什么主意,缩着双膝,身子曲得象一只大虾,而且交叉着 两臂,把黑黑的脑袋埋在臂间,根本望不到他的脸。 “我说,你在这种地方睡觉是要感冒的哪。”妻子提醒丈夫注意。 她的语调带有东京腔、又不象东京腔,是一种现时代女学生通用的调子 宗助的大眼睛在两天胳膊肘之间不住地眨巴,小声地答道:“我没 睡,放心好了。” 接下来又是沉默。屋外响过两三次胶轮车通过的铃声后,可以听到 远处的鸡啼声了。宗助贪婪地品味着阳光自然浸入新做布衣背部而透入 衬衣里的暖意,同时,似听非听地注意着门外的声响。这时,他仿佛突 然想起了什么事似的,唤问拉门里面的妻子。 “阿米,近来的近字改怎么写呀?”宗助问。 妻子闻声后,没有怎么发愣,也没有发出少妇特有的尖娇的笑声。
主人、迷亭和独仙:“胡扯!”想挠金田老头,咬掉金田老婆的鼻子。咱家什么都干
得出来。最后,踉踉跄跄地站起来。站起来又想摇摇晃晃地走。这太有意思了。我 想出门!出得门来,想招呼一声:“月亮大姐,晚上好”。太高兴了。
《哥儿》(1906)
主题
正与邪 善与丑 明治社会 教育界
艺术形式
幽默 喜剧
青春三部曲
• 《三四郎》(1908)
叙 事 空 间
叙 事 时 间
叙 叙 隐 人 述 述 含 物 视 者 作 造 性 角 者 方 质 法 与 塑
情 节 结 构
故 事 与 话 语
基 本 概 念
叙事流程
作者 叙事文本 读者
真实作者---隐含作者 (叙述者)(受叙者) 隐含读者---真实读者
隐含作者: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立场来写作的作者。 隐含读者:隐含作者心目中理想读者,或是文本预设的读者。 叙事者:故事内叙述者(第一人称) 故事外叙述者(第三人称)
夏目漱石关于小说
余裕的小说
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
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 说。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 出现的都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 事件。 高滨虚子著《鸡冠花·序》1907年
夏目漱石的文学观
《文学论》《文学评论》
• 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F+f
认识要素(F) + 情绪要素(f) 理性(知识)+ 感性(感情)
•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三为文学”
为自己、为日本、为社会
• 文学家的使命:
解释如何生存,并教给人生存的意义
《门》: 文本构成
• 创作与发表
《朝日新闻》104期 1910年3—6月
• 文本结构(23章)
野中宗助夫妇的日常生活
弟弟小六的学费与生计 叔父佐伯与家产(屏风事件) 失窃事件与房东坂井 阿米生病、回忆(11、14章) 安井归来 宗助参禅
什么是故事?这里并不想为它下一个正式的定义。我们可以说, 故事就是对一段有意义的情感体验的连贯叙述,或者说,故事是经过 精心组织而成为完整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情感体验。作家再现人类社 会中的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关于客观世界的,也可以是关于人类内 心世界;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真实的,但它们都是参与其中的人 们的情感体验。 用更生动的说法,故事是对一个行动——一个自身完整的行动的 模仿。至少在小说里,所谓一个完整的行动,未必就意味着对某一情 感问题给予最终答案,或者意味着某一冲突的解决。然而,小说中的 行动应该是完整的,从而足以展现故事的内在意义;如何表现这些内 在意蕴是非常重要的。
《小说写作技法》 第三章 第三人称
由于小说是对有意义的情感体验的连贯叙述,自然就出现了这样的 问题:由谁来叙述,或者说,由谁来讲述故事?作者可以(1)从他自 己的角度来讲述故事;(2)也可以从作品中一个人物的角度来讲述故 事;(3)或者通过一个人物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是作家可以采用 的三种主要叙事手段,而且小说的形式和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 家采用的叙述方法。
• 《明暗》
1916年
《我是猫》(1905)
▲结 构:散文式
▲叙事者:猫 “陌生化”叙事
▲戏谑性:
讽刺艺术的力量——真实
▲知识分子: 苦沙弥、迷亭、寒月、 独仙、 东风、三平等 ▲资本家:金田夫妇、铃木等
《吾輩が猫である》
人们似乎悠闲,但叩其内心深处,总是发出悲凉的声音。 独仙好像已经得道,但是两脚依然没有离开大地;迷亭也许自在逍遥,但是人间 并非画中美景;寒月不再磨玻璃球,终于从家乡领来了太太。这是正常的。然而,正 常生活过得太久,也会感到无聊的吧!东风再过十年,也会懊悔今日胡乱献诗吧!至 于三平,就难说他将钻进山,还是混进水。他只要平生能够请人喝几盅三鞭酒,牛哄
符号学 语义学 新批评 结构主义 叙事学
主题综合
历史主义 心理分析 接受美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原型批评
文化研究
后现代主义 后殖民主义 女性主义 大众文化 文化人类学
贝纳尔·瓦莱特:《小说——文学的分析的现代 方法与技巧》 陈艳译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很难说罗兰· 巴特的符号学、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或者戈尔
• 布鲁姆:“为服务于任何意识形态而读,等于根本不读。”
• 王尔德:“在艺术中一切都重要,除了题材。” (各种主义和社会、历史观念先行的题材) „美‟哈罗德 〃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How to Read and
Why) 黄灿然 译 译林出版社 2011年
文学研究趋势:语言——意义
形式研究
• 9章:坂井回谢,宗助羡慕坂井家的热闹(孩子),又见屏风
• 10章:小六郁闷,阿米操劳与隐忍,宗助对阿米的感谢 • 11-12章:阿米生病,宗助精心照顾与担心 • 13章:宗助给阿米买丝绸,阿米回忆三次痛失孩子
• 14章:回忆六年前(宗助、安井、阿米相识;两人出走,京都-广岛-福冈-东京)
• 15章:除夕,宗助一家人清静迎新年
如此豪杰早已出现在一个世纪之前,像咱家这样的废物,莫如速速辞别人间,回到
虚无之乡去,倒也好些呢。 主人早晚要因胃病而身亡。金田老板已经贪得无厌而丧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