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

合集下载

夏目漱石个人资料

夏目漱石个人资料

夏目漱石个人资料夏目漱石(なつめ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目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被称为“国民大作家”,对东西方文化造诣高,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门下出了芥川龙之介等文人,细微心理描写开后世私小说风气先河。

夏目漱石由于有汉文学、英文学这样的东西方知识背景,能够有一种非历史主义的文学观,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也由此,夏目漱石才的确称得上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第一人。

夏目漱石1867年(庆应三年)2月9日生于夏目家在江户地方有庞大势力,金之助身为家中幺子(排行第八),由于在他出生前家境已逐渐没落,双亲并不希望这位幺儿的降生,所以出生后一度被寄养在别人家,两岁时便被过继为严原家的养子,此后因养父母情感不睦以及养父的工作影响而经常迁居。

十岁时才总算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然而这样的幸福日子极其短暂,父兄一向与他不睦,并对他浓厚的文学志向不以为然;其母在他十五岁时便因病去世,金之助十九岁时就已离家开始其外宿生涯。

这些遭遇相信对于金之助的心境及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1874年,七岁,入浅草寿町的户田学校。

夏目自幼喜欢汉学,14岁开始学习中国古籍,少年时曾立志以汉文出世。

1888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中学。

与同学--后来的俳句运动倡导者正冈子规结为挚友,22岁那年,便以汉文来评论正冈子规的《七草集》诗文集,并以汉诗体作游记《木屑集》。

就在这年,首次使用“漱石”为笔名。

这个颇具汉学意涵的名字据说其典故取自于中国的《晋书》孙楚传。

回到东京后没多久与中根镜子结婚并于同年升任教授。

1905年,38岁时在(杜鹃)杂志发表短篇小说《我是猫》,备受好评,应读者要求而一再连载。

深受鼓舞的夏目漱石因而有了创作的力量,此后十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

之后被神经衰弱之旧疾折磨得相当痛苦。

1911年夏目漱石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

1915年11月经由林原耕三的引荐,久米正雄、芥川龙之介等人入漱石门下。

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同年12月9日因大量内出血去世,葬于杂司谷墓地。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论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也是日本哲学、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社会、爱情和自我探索的思考,反映出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

1. 夏目漱石与西方哲学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是日本最早接触到西方哲学的作家之一,他于留学欧洲期间受到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影响。

他自认为是一个“思想自由派”,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平等和权利。

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反对国家和社会的压迫。

2. 《我是猫》中的个人主义思想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我是猫》中体现了他的个人主义思想。

小说主人公猫说:“我有个自我,所以我才是我。

我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因为我是我自己。

”这表明夏目漱石相信个人是独立的自我,具有独特的人格和特征,自我实现是自我存在的最高价值。

3. 漱石与文艺复兴的个人主义夏目漱石认为文艺复兴是欧洲个人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历史浪潮”。

他在《文学论》中写道:“文艺复兴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它代表了一场自由的诞生,新的艺术和新的观念一起宣告了个性的崛起。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源于他对文艺复兴的赞赏。

4. 个人主义与家庭夏目漱石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不仅限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还包括家庭生活中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个人实现自我的核心单位,每个家庭成员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和能力,自主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5. 个人主义与艺术夏目漱石相信艺术是个人自我实现和表达的一种方式。

在《文学论》中,他写到:“艺术是个人的表达,它与个人情感和个人体验有关。

”他认为艺术家需要追求独立的思考和表达方式,他们的作品应该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6. 社会个人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思想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存在着对立。

他认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将限制个人自由,社会主义的平等理想将导致人的机械化和同质化,剥夺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

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被视为日本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对于社会、人性以及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夏目漱石的作品种类、主题以及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说、随笔和翻译等多个类型。

小说是他最为擅长的领域,他的代表作包括《我是猫》、《三四郎》、《虚无的十字架》等。

这些小说通过对于日本社会现象、人性矛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于现实的不同层面的思考。

随笔方面,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包括《吾輩は猫である》和《坊っちゃん》等,这些作品更多地关注了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表达。

此外,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夏目漱石对于西方文化和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将一些西方名著引入到日本读者的视野之中。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题。

夏目漱石的作品主题复杂多样,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人性和自我意识以及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他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对于个人内心的揣摩,展现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夏目漱石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特别是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与冲突。

他探讨了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改变,以及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同等问题。

夏目漱石的作品还反映了他对于日本社会现象的关切。

他通过对于教育、爱国主义、帝国主义和家族制度等话题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弊端。

他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对于人性的思索,呈现了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的抒发。

在文学风格方面,夏目漱石以清新、富有幽默感和细腻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组织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绚丽的色彩。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塑造人物的能力,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在文学史上,夏目漱石的作品也被称为“漱石文学”,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日本,也渗透到了世界范围。

夏目漱石的著名作品

夏目漱石的著名作品

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是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以其对日本社会变革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内在矛盾的揭示而闻名。

以下是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和代表性语句:
著名作品:
1. 《我是猫》:这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一只名叫“吾輩”的猫的视角,揭示了日本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和人性的复杂。

2. 《坊っちゃん》: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小栗風太郎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他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中的独特个性。

3. 《三四郎》:该小说以主人公三四郎的视角,揭示了日本传统社会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以及个人追求自由与社会期待之间的难题。

4. 《草枕》:这是夏目漱石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以一个年轻学者的视角,描绘了他在乡村生活中的思考和体验,以及对现实与理想的追求。

代表性语句:
1. "寂寞也不坏,那样子偶尔独自舒舒服服,也没有不好的。

" ——《我是猫》
2. "世间之事,有时虽如闲云野鹤,然实不可轻忽也。

" ——《坊っちゃん》
3. "人的一生就像坐在汽车上观光,不能自己决定走哪条路线。

" ——《三四郎》
4. "人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我倒不觉得。

岁月是一种很好的东西,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渐进性和复原力,使人恢复精神,身体恢复健康。

" ——《草枕》
夏目漱石的作品深刻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性,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近代日本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 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 “国民大作家”,和森欧外 并称为日本文坛“双璧”。 在日本他可以称得上是妇孺 皆知。夏目漱石擅长俳句、 书法,他的头像甚至还被印 在日元纸币、邮票上。
夏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
夏目漱石创作背景
夏目漱石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 家,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里 他创作了无数伟作。夏目漱石 十几年的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时期。
夏目漱石作品——《心》
《心》是一部探索人内心深 处的长篇小说。 小说深刻的揭示了金钱和恋 爱是近代的象征,是近代人 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根源。同 时,作者还通过小说否定个 人自私主义,呼吁人们去掉 私心,追求自由、独立。
夏目漱石对社会影响
夏目漱石创作出来无数经典作品,启迪了世人,为世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夏目漱石做作品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以白桦派为中小的 理想主义文学有其大影响。 夏目漱石的思想和创作手法影响了一大批文人作家, 如芥川龙之介等。同时夏目漱石的作品被翻译到各国, 对世界的文学者产生很大影响,如鲁迅。 夏目漱石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同时给当时腐败的资本主义 社会一痛击。
夏目漱石前期创作背景
背景:明治维新”已经过去了三十几个年头。在这期间, 统治者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中日战 争和日俄战争)。这些使日本动荡不安,政局腐败人民 生活困苦。 夏目漱石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这 一点,开始用笔批判这个社会的丑恶。 夏目漱石前期作品(部分) 1、长篇小说:《我是猫》 2、前期三部曲: 《三四郎》、《其后》、《门》 这些作品都旨在批判和讽刺当时的 人类社会的丑恶
夏目漱石后期创作背景
后期创作背景 后期的夏目漱石被神经衰弱和胃病困扰,治疗无果,生命 垂危。这对他的人类观和生死观产生很大影响,他开始从 批判社会到关注人的内心。 在这一时期,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 得到体现。 (则天去私:超越人类的私心,顺应天意。) 夏目漱石的后期作品 《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 《明暗》、《梦十夜》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电视剧中的复活
06年5月东京TBS放送的《我是主妇》中,夏目漱石通过现代的电视剧演绎而复活了。通过这40集电视剧,多多少少了解到了这位文豪的点滴和性格及其生平作品。
《我是主妇》的介绍:一名十分普通的家庭主妇。这位家庭主妇的丈夫崇为了追逐自己的梦想辞去现有的工作,绿就是这位家庭主妇,因为过于专注算计日后开销,引来了作为守护神千元旧钞的夏目漱石附身。自此,以明治时代声誉极高的文豪自居,称呼自己为“吾辈”的外表看上去是个普通家庭主妇,但内在却是一个不打折扣的大文豪,为了家庭生计,而努力的一个主妇嘻嘻闹闹的生活从此开始。
从此明确了“以文立身”的人生宗旨。同时他察觉到学习英语成必然的趋势,唯有精通英语才得以跟上时代潮流、强化国家,跻身为社会菁英份子。
1890年,23岁夏目漱石的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大学英文科就读,成绩斐然,并不时发表学术论文,因此1893年大学一毕业,他就在校长的推荐下顺利进入东京高等师范任教,同时积极参与正冈子规的俳句革新运动。两年后他辞职到爱媛县松山中学任教,次年转入熊本第五高等学校。此后便一直担任教职到33岁。(1900)
1911年曾拒绝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称号。1916年因胃溃疡去世。
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1984年,他的头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纸币上(现已被细菌学家野口英世氏(のぐち ひでよし)的头像取代,先生之照相遂不行世)。
【主要作品】
我是猫(吾辈は猫である)——1905年
哥儿(坊っちゃん)——1906年
虞美人草(ぐびじんそう)——1907年
三四郎(さんしろう)——1908年
从此以后(それから)——1909年
门(もん)——1910年

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

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夏目漱石心内容简介引言: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的作品不仅风格独特,言辞精准,而且通过对个人内心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人性、社会现象和命运等问题的独到见解。

本文将从漱石的人生经历、心理描写和作品特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夏目漱石的心。

一、人生经历的塑造夏目漱石出生于19世纪末,曾经历了日本明治维新和现代化的急剧变革。

这种矛盾冲突的时代背景,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创作和思考路径。

在漱石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他对封建传统和现代社会的反思和思考。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二、心灵的深度描写夏目漱石是一个擅长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作家。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把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独特的叙述手法,让读者能够透过文字感受到角色内心的纷乱、挣扎和彷徨。

他的作品常常聚焦于个人的痛苦与夹杂着希望的内心世界,以此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困境和迷茫。

三、作品特点的彰显夏目漱石的作品以其精细入微的文字和娴熟的心理描写而闻名。

他郑重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令人深受触动。

他的作品同时也富有讽刺意味和社会批判,特别是对人性的深刻研究与对现实社会的无私观察。

夏目漱石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勇敢地探讨了生活的本质、人的内心和社会的矛盾冲突,使读者不仅在文字中感受到美,同时也能够从中敏锐地洞察到社会和人性的真实。

结语:夏目漱石是一位拥有独特的思考和创作方式的作家。

他通过对自身经历的思考和对内心世界的描写,以及对人性、社会的深刻触摸,使他的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漱石书写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普通的人物故事,更是对人性乃至整个社会的探索与启迪。

通过剖析漱石的人生经历、心理描写和作品特点,我们更能体会到夏目漱石作品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而这也正是他为人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以深刻的心理洞察和精细的文学技巧而著称。

以下是对夏目漱石的评价:
1. 文学成就: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充满了创新,他的小说、短篇小说、散文、翻译及长篇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影响。

2. 心理洞察:夏目漱石的作品常常探讨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对于人类的情感、欲望、焦虑和孤独等方面的描写十分细腻。

他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3. 批判精神:夏目漱石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对于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他通过作品表达出对这些制度的反感和不满。

4. 文化底蕴:夏目漱石的作品也反映了日本文化的精髓,他对自然、人生、道德等方面的思考和探索,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5. 个人魅力:夏目漱石个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化素养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他谦虚、正直、廉洁自律,他的言行举止都展现出了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的风范。

总之,夏目漱石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高度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的普遍经验和情感,对于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早期三部曲看夏目漱石的情感世界夏目漱石的早期三部曲, 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 三角关系。

要《三四郎》中那个无名无姓的女子, 成为《从此之后》中的三千代、《门》中的阿米。

作家内心深处的情感不经意间通过文学表达出来, 这不是偶然的。

从未享受过母爱、缺乏恋爱的体验、没有幸福婚姻的夏目漱石, 在其冷峻的外表下, 有着一颗对人世间的亲情、温情、爱情无比渴望的心。

在夏目漱石早期三部曲之一的《三四郎》中, ———是什么时候初会的呢? 描写了两个爱情故事: 一个是大家所熟悉的小川三———二十年前。

( ) 《三四郎》十一) ( 小说译文均出自参考文献[3 \ 〗四郎和里见美弥子之间的恋爱, 这一朦朦胧胧、似梦中的广田在茂密的森林中, 突然遇到了同20 是而非的恋爱, 在某种意义上是来自乡下的纯朴、木讷的大学生三四郎和在大城市长大的聪明、骄傲年前一模一样的女子, 那女子美貌如初, 一动不动的美弥子之间心理上的角逐。

这一故事是贯穿小说地站在那儿。

现实中的广田是在明治22 年( 1889) , 的主题, 因而评论它的文章很多, 本文不再赘述。

即明治宪法颁布的那一年观看森有礼( 当时的日本另一个爱情故事是人们在阅读该小说时不太注内阁文部大臣, 被刺杀) 葬礼的时候见到那个女子意的广田的恋爱。

在小说几近结尾的时候, 从午睡中醒来的广田对三四郎说: ———我刚午睡的时候, 做了一个有趣的梦。

你说怎么着, 我梦见了生平只有一面之缘的女子……——, 什么样的女子? —哦——二三岁, 长得很漂亮, 脸上有颗—十痣。

的, 当时她坐在送葬的车子上。

那时的事情广田大都忘记了, 但只记住了那个姑娘, “她当时的模样在头脑里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一想起来就火辣辣的”20 年后那女子终于在他的梦中复活了, 然而。

广田与那女子在现实中却只有一面之缘。

贯穿于夏目漱石早期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之后》《门》一、生平与创作概述:夏目漱石( 1867 — 1916 )是日本近代最杰出的作家。

夏目漱石,本名金之助, 1867 年 1 月 5 日,生于江户。

这一年是明治维新的前一年。

他的父亲是“名主”——地方小吏,拥有田亩和实权。

明治维新以后,“名主”制度被废除,夏目漱石家急速破落下来。

夏目漱石童年不幸,出生不久,他就被人领养,从小得不到家庭温暖。

少年时代,夏目漱石对汉学兴趣浓厚,读了不少中国先秦典籍和唐宋诗文。

他在《木屑录· 序》中说:“ 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

” 在汉文学习中,他接受了“ 济世爱民” 思想。

明治维新以后,西洋文明大量涌入日本,仅学汉学,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漱石专攻西学。

他先后去“ 成立学舍” 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语,接受西方民主思想洗礼。

高中读书期间,夏目漱石在同窗好友正冈子规激励下,完成《木屑录》,署名“ 漱石” 。

这是他最早汇集成册的作品。

笔名“ 漱石” 出自《世说新语》“ 漱石枕流” 。

1900 年,夏目漱石被文部省派赴英国留学。

在伦敦两年中,漱石感受到东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并切身体验到西洋人对东洋人的轻蔑态度。

这促使漱石的“ 东洋意识” 和“ 自我本位” 思想骤然增长。

他努力寻求精神上和文化上的独立,认为“ 盲目崇拜西洋文明是危险的” ,决心不当“ 西洋的奴婢” 。

他积极搜集材料,撰写《文学论》,目的是为了写出一部具有日本特色和日本风格的文学论著,反对当时“ 崇洋媚外” 的社会风气。

创作阶段:第一阶段(1907 年以前):自 1905 年 1 月起,《我是猫》连载于《杜鹃》杂志。

《我是猫》的成功为夏目漱石打开了创作的闸门,他的创作热情如洪水决堤,一泻千里。

同年,他相继发表了《伦敦塔》、《一夜》、《琴之空音》、《幻影之盾》等短篇小说。

这些作品表达了夏目漱石对“ 爱” 和“ 真情” 的憧憬;对战争的不满。

他认为战争是“ 人之罪,人之肉,人之血” 的“ 结晶” 。

不久,夏目漱石又写了《哥儿》( 1906 )、《草枕》( 1906 )、《二百十日》( 1906 )等小说,显示出旺盛的文学创作力。

《哥儿》写“ 一个有正义感的憨厚教员对庸俗、丑恶的社会进行反抗” 。

《草枕》是一部“ 俳句式的小说” ,“ 描绘了一个脱离现实、超越人世的美的世界” 。

《二百十日》借作品主人公老圭之口,“ 猛烈抨击了华族和财主飞扬跋扈的社会” 。

第二阶段(1907 年—1910 ):漱石视文学为生命。

1907 年 4 月,他接受《朝日新闻》报社邀请,辞去教师职务,走上专业作家道路。

此后四年间,是他创作的第二时期。

《虞美人草》( 1907 )是漱石成为专业作家后的第一篇长篇小说。

作品描写了两组对立人物的矛盾和纠葛。

一组是甲野和宗近兄妹,另一组是藤尾和他的母亲。

前者代表正义,后者代表邪恶。

作品以藤尾自尽告终。

小说带有劝善惩恶的伦理色彩。

《虞美人草》情节生动、富有戏剧性,文体优美、人物对人生充满哲理性思考,轰动当时日本文坛。

继《虞美人草》后,漱石写成了《坑夫》( 1908 )、《三四郎》( 1908 )、《从此以后》( 1909 )和《门》( 1910 )等作品。

1910 年,漱石在修善寺温泉地疗养时,胃病复发。

病情严重,“ 徊于生死之间” 。

加之女儿雏子夭折,令他精神抑郁、感情消沉。

第三阶段(1910 以后):这一创作时期,夏目漱石先后发表了《春风之后》( 1912 )、《行人》( 1913 )、《心》( 1914 )和《明暗》( 1916 )等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批判社会现实,而且揭示普通市民、尤其是知识分子自身的问题、剖析他们的“ 心理隐曲” 这是夏目漱石现实主义的深化和发展。

《明暗》是夏目漱石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作品以一对夫妇为中心,描绘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揭示了现代人的孤独与不安。

这部作品没有完成,作者就与世长辞了。

夏目漱石创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社会的见证人。

他的思想可以说是在“ 欧洲近代思想与东方思想的接触过程中形成的” 。

他“ 除了东方的教养之外,非常灵活地吸收了西欧近代市民社会的思想以及个人主义的伦理” 。

夏目漱石热爱自由、纯真,憎恨专制、虚伪。

他在作品中批判明治社会的黑暗,鞭挞利己主义,表现现代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命运。

以自己的伟大人格“ 唤醒民众” ,企图实现“ 民主社会” 和“ 人的自由” 。

批判日本明治社会的黑暗和罪恶,是夏目漱石作品的重要内容。

明治社会以金钱和权力相结合,剥夺人的自由。

“现代文明” 破坏人的自然感情。

漱石对此作了无情批判。

其批判的广度和深度,为日本近代文学所罕见。

如《我是猫》对“ 大和魂” 、天皇、资产阶级爆发户、警察、战争等作了尽情嘲讽。

《哥儿》批判了教育界的陋习。

主人公哥儿称学校当权者是“ 时髦的坏蛋、骗子手、冒牌货、伪君子” 。

《野分》通过白井道也先生,批判“ 金钱万能” 、“ 高等的劳力得不到高等报酬” 的不合理社会现象。

《三四郎》通过广田先生之口,批判了日本社会盲目欧化的社会风气。

《坑夫》具体描摹了矿工的悲惨生活,是对日本明治政府的强烈控诉。

关心普通人的命运,表现普通人的愿望、情绪和烦恼,是夏目漱石作品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诚如长谷川泉所言,漱石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 不是欧外那种高蹈派文学,而是庶民文学” ,漱石的作品贴近现实,表现普通人的生活,描写他们在恋爱、婚姻、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富有时代气息。

例如农村青年进城;年轻人的朦胧恋情;大学生生活、学习情况;就职难;友情与恋爱;家庭内部父子、夫妻、兄弟之间的矛盾;“ 自由恋爱” 和“ 包办婚姻” ;个人意志与社会干涉;工人生活贫困……等,这些普通人遇到的问题,在漱石作品里都有生动描述。

这些问题也正是读者所关心的问题。

因此,主人公的喜怒哀乐和读者产生强烈共鸣,这是漱石作品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鞭挞利己主义,也是漱石作品漱石文学作品内容。

他认为“ 只有合乎伦理,才能成为艺术;真正的艺术必须合乎伦理” 。

并说:“ 文学艺术家是最有理想的人。

” 因此,漱石在中、后期作品中彻底揭露潜藏在自我之中的丑恶,并为克服这种丑恶而寻求理想境界。

他的作品洋溢着伦理道德精神。

例如《门》中的男主人公宗助,自从“ 夺” 了朋友的妻子阿米之后,心中一直很不安,时时有一种负罪感认为自己背叛朋友,犯了“ 不义之罪” 。

阿米三次怀孕,三次遇难。

他认为这是“ 报应” ,耳际“ 不时听到诅咒的声音” 。

《心》中的主人公“ 先生” ,与朋友K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

他采用不光彩的手段,击败了“ 情敌” ,不久,K走上了绝路。

这使“ 先生” 感到内疚,最后也一死了之。

利己主义既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漱石对利己主义作了彻底的清算。

夏目漱石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首先,他的作品继承日本“ 俳谐” 文学及“ 落语” 的传统,具有幽默、风趣的特点。

如《我是猫》中,几个读书人聚在一起,或喜笑怒骂、或插科打诨、诙谐有趣、幽默滑稽。

《哥儿》中,漱石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耿直、憨厚、豪爽的哥儿形象。

他那堂吉诃德式的言行,独自与黑暗势力搏斗的果敢精神,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春风之后》中,森本的奇遇,瞎子登山,黑熊白天睡在岩石上,巨风连根拔起大树,吃大蝮蛇等,令人惊奇不已。

其次,夏目漱石长于心理分析,他的作品大多运用第一人称“ 自我告白” 方式,将主人公的心声直接告诉读者。

通过这些“ 告白” ,读者可以触摸到人物内心深处最隐蔽思想。

长篇小说《心》的“ 先生和遗书” 部分,主人公把多年埋藏于心中的秘密,一古脑儿吐露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行人》中,主人公一郎见妻子与自己同床异梦,便怀疑她跟兄弟二郎有肉体关系,痛苦无比,近乎发狂。

作者把一郎的深层心理活动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春风之后》中须永的嫉妒心理,《明暗》中津田的自私心理,作者均有出色的分析。

第三,夏目漱石的作品,具有可分可合,可长可短的特点。

《春风之》、《行人》和《心》都是由几个相对独立短篇集合而成的。

《我是猫》“ 既无情节,也无结构,像海参一样,无头无尾” 。

本打算写一、两回就搁笔,由于反响强烈,就一回一回地写了下去,成了长篇巨著。

漱石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因此,这种形式的作品“ 也许会收到意外有趣的阅读效果。

”第四,漱石的作品,具有“ 同素异构” 的特点,即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反复进行描写,如《从此以后》从肯定角度描述“ 夺妻” 事件,《心》则从否定角度予以描绘。

《门》又从别的角度表现“ 夺妻” 事件。

漱石认为世界是多元的,“ 同素异构” ,有利于表现事物的各个方面。

这种艺术表现法为日本文学所罕见。

二、《从此以后》赏析:《从此以后》( 1909 )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

它在漱石的创作中占有突出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主要情节:作品主人公长井代助年愈 30 ,尚无职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