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困惑问庄子
《人生困惑问庄子》傅佩荣 讲

简介《文化中国》栏目是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历史文化,提升观众人文素质为宗旨的日播型栏目。
它由主持人和嘉宾以闲聊趣谈的方式,讲述生动、有趣、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故事,通过专家、学者对故事深入浅出的诠释,让观众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
本书由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帮您向庄子讨教人生困惑的答案第一讲.庄子何许人也庄子何许人也主持人:有人说,庄子是太空人,这种说法是不是太玄了点?傅佩荣:确实听起来很玄,但是如果你翻开《庄子》,就可以看到,庄子用三种笔法来描写世界。
首先看第一篇《逍遥游》,在《逍遥游》中,鲲变成鹏,鹏一飞,飞到九万里,飞到这么高的地方。
庄子说,从地上看天上很美,那么从很高的地方看地上,也很美。
而从很高的地方看地上,只有太空人才能做得到。
我有时坐飞机听到播音员播报“现在是三万尺高空”,庄子却是在九万里,外太空去了。
这是第一个我们可以找到的根据。
第二个是在《庄子·秋水篇》里,庄子说,中国这么大,在四海之内,只不过像是仓库里面的一粒米而已。
你想想,能把中国看作一粒米,那肯定是在外太空了,太远太远了,整个地球看起来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头而已。
主持人:这倒是和现在我们所谓的宇宙观很相似,地球再大,在宇宙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粒子而已。
我们就觉得神了,在那个时代,庄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思维?他就像是在太空一样,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状况。
傅佩荣:最主要是因为,他是道家。
道家是中国历代以来,在思想界最令人赞叹的学派。
其他各家都跟现实生活不能脱节,并要建立一些生活的规范,找到一条路来走。
道家则好像是腾空跳跃,一下子跳到最高的地方去了。
主持人:这么说来,庄子是太空人,听起来确实很玄。
傅佩荣:是啊。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大鹏鸟到了这么高的地方,回头看什么?看地球。
并且说,我们平常在地上看天上,苍苍茫茫真是漂亮,好像很幽远深邃;如果你从高空看地上,也是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就提醒我们,距离产生美感;但是庄子的用意不在于只是美感而已,他希望你能够摆脱现实的各种束缚。
庄子对人生的探询

“伤残”的偶然莫测:游于羿之彀 中
子产曰:“子既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 以自反邪?” 申徒嘉曰:“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 不当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而适先生 之所,则废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与夫子 游十九年矣,而未尝知吾兀者也。今子与我游于形骸之 内,而子索我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 ” 子产蹴然改容更貎曰:“子无乃称!”
物固相累:相为利者恒相为累。(郭象) 二类相召:夫有欲于物者物亦有欲之。(郭象)
外物转瞬即逝,难以把握
《徐无鬼》: 濡需者,豕虱也: 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 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 俱焦也。 此以域进,此以域退,此其所谓濡需者也。
“生”的渺小短暂
《秋水》: 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 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 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 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死”的不可避免
《齐物论》: 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 《知北游》: 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卻,忽然而已。 注(同茁)然勃然,莫不出焉; 油然漻(音流)然,莫不入焉。 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 解其天弢(同韬),堕其天袠(同帙);纷乎宛乎,魂 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
对人生的探询
人生困惑问庄子——浅谈《庄子》中的处世智慧

些智慧也是难以参透的, 庄子可谓是超越了几千年的哲理家。
一
起饮食。 子綦一听这话就伤心流泪说 : ” 我的儿子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绝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顺 其 自然 。 刃有 余 游
境呢?九方致看到子累的异常反应 , 不禁责怪他说 :夫与君 子同食 , 泽
人的一生何其长 , 又何其短 , 功名利禄 , 悲欢 情仇 , 到底 什么是最重 及三族 , 而况于父母乎 l今夫子 闻儿 泣之 , 御福也。子泽 祥矣 , 是 父则 要的?消极者日 “ 生不 带来 , 不带 去 ” 正是 佛家 所谓 “ 死 , 四大 皆空 ” 不详。 子綦此时只好说 出一番庄子式的大道理了。他说 : 。 汝何足以识 翻阅《 庄子 ・ 养生主》 中庖丁解牛这 则大家耳熟 能详的名篇 , 生的烦 之。而橱祥邪?尽于酒肉, 人 入于鼻口矣 , 而何足以知其所 自来 l……今 恼困惑忽而豁然开朗。“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 手之所触 , 肩之 所倚 , 足之 也然有世俗之偿焉?凡有怪征者 必有怪行。殆 乎 !非我与吾 子之罪 , 所履 , 膝之所蹄 , 向然 , 砉然 奏刀 然 , 莫不 中音 , 合于 《 桑林》 舞 , 中 几天与之也 j吾是 以泣也。 后来 的事 情也不 幸被子綦 言中。没过 多 之 乃 《 经首》 之会。 有一名厨师 , ” 替文惠君肢解杀牛。他 手的所接触的 , 肩所 久, 子綦派捆去燕国办事 , 中 , 途 捆被强盗掳 走 , 强盗砍 了捆的脚 , 把他 依靠的 , 脚上所踩踏的 , 膝盖所抵住的 , 无不哗哗作响。刀插进去 , 则霍
套他的处世方式 , 庄子一 生时运不济 穷困潦倒 , 地位 亦不显 赫 , 家中无 子杀雁而烹之。竖 子请臼 : 其一能鸣 , 其一 不能鸣 , 请奚 杀? 主人 日 :
《庄子》:人生困境与审美应对

《庄子》:人生困境与审美应对作者:李生龙来源:《中国德育》2016年第14期《庄子》分内、外、杂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本人所作,外杂篇可能是庄门后学所为。
后学与先生必然有一致之处,我把他们统称为老庄学派(此文有时以庄子代指这一学派)。
这个学派所关注的核心是人生问题,由人生问题而及于社会、政治、伦理与其他。
人生问题的核心则是人生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与相应对策。
庄子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不仅仅指出人生具有悲剧性,而且积极地开出药方,教人们怎么超越,怎么提升,使人生实现哲思与诗意的合一,精神与品格的脱俗。
困境:生命之短暂、微渺与诸多尴尬在先秦诸子中,道家以其思维的逆向而属于另类思想者。
相较于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关注政治、伦理、法律等社会问题,老庄更关注人生,庄子则更关注个体生存的矛盾与苦痛。
儒家把人说成是“三才”之一,与天地日月星并列,把人说得既崇高又永恒,庄子则冷峻地、无所掩饰地道出生命本身的卑微、渺小、脆弱及面临的诸般困境与无奈。
《庄子》指出的人生第一大困境,就是人在宇宙中微不足道,变化难知。
《庄子》第一个把人类放在浩瀚无垠的时空背景下来定位。
人类生命同漫长的宇宙时空相比,既短暂又渺小。
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之叹,含蓄地道出生命消逝的迅疾和人生的短暂,《庄子》则非常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莫不入焉,已化为生,又化为死”,(《庄子·知北游》)“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
(《庄子·秋水》)人生不仅短暂、渺小,而且作为构成世界统一之物质形态——“气”,其离合聚散变化难知,因而生命极端脆弱、无常。
人是自然之子,为了维系、改善生存少不了要向自然界索取。
然而,这种索取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使人类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
《庄子·在宥》借广成子批评黄帝说:“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庄子·胠箧》也指出人类凭着所谓知识毫无理性地向自然进军,造成了“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毁四时之施,喘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的灾难性后果。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观的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观的原文与解析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于人生观的思考和诠释更是引人深思。
庄子以他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及富有哲理的故事和寓言,揭示了他对于人生的精深洞察与思考,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来审视人生。
本文将引用庄子的原文,并对其进行解析,以期达到更好地理解庄子对于人生观的贡献。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这句话可以说是庄子对于人生最经典的阐述之一。
他用白驹过隙的形象来揭示人生的短暂与转瞬即逝。
白驹代表了光阴流逝的速度之快,转瞬即逝;隙则是细小的缝隙,暗示了人生中短暂的时间。
通过这个形象化的比喻,庄子告诉我们,人生是如此的短暂,它像一瞬间的光芒,转瞬即逝,我们应当珍惜和享受当下的每一刻。
人生虽然短暂,但庄子并没有否定其意义和价值。
他进一步解释道:“有饮止?有乐止?……吾唯无知,是以不豫。
”庄子认为,人生虽然短暂,但我们仍然可以在其中寻找到饮食、乐趣和享受。
他强调了对于现实生活的重视与珍惜。
然而,庄子却指出自己无知,因为他意识到人生的短暂带来了一种无法预料和掌握的变化。
正是由于我们无法预料未来,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接受和珍惜现实生活,并以一种谦虚与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未知。
庄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追求:“人之生也,固若是,与天地合其德。
”庄子将人生与天地相提并论,认为人生具有与天地相合的道德。
他认为,人应当与天地相融,与大自然一起生活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种观点与庄子对于自然的崇尚和追求有关,他主张人应当追求心性的自由和放松,摆脱人为的束缚和压力。
通过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合一,人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实现自己的真正价值。
庄子的人生观还包含着一种超越个人的境界。
他认为,人生并不只是关乎个体的发展和追求,而是关系到整个宇宙的运行和和谐。
他说:“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庞然大物,允矣哉!”庄子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认为人应当追求一种超越个人的境界。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原文与解析

庄子中庄子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原文与解析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贯穿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的哲学观点围绕着自然、人生境界、人的行为和思维等方面展开。
本文将对庄子在《庄子》一书中对人生境界的探索进行原文解析。
在《庄子》一书中,庄子通过多个寓言故事和对话,表达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探索。
他主张要活得自在、自由,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
其中,庄子的核心观点是身心合一、顺其自然。
庄子在《至乐篇》中写道:“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这句话表达了庄子对于人生境界的探索。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无为而治,即不要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顺应自然,顺其自然地行动。
庄子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与快乐。
在《养生主》中,庄子通过比喻,描述了人的行为和思维对于人生境界的影响。
他说:“人生于世,常有忧患,务使心之宽也。
”庄子认为,人们常常被琐事、忧虑所困扰,而这些困扰会使人的心境变窄,无法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庄子则认为,只有保持心胸开阔、宽容的态度,才能拥有更广阔的人生境界。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生活中的应对策略和心理保持具有启发意义。
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为外界的压力和琐事所困扰,忙碌而追求无止境的事物。
庄子则告诫人们要保持内心的宽容和宁静,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总而言之,庄子对人生境界的探索在《庄子》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他通过比喻、寓言等方式,表达了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在,顺应自然的思想。
庄子的思想对于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人生困惑问庄子

人生困惑问庄子作者:熊玉碧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03期【摘要】《庄子》中的处世智慧流传至今,其思想对现代人认识世界、价值取舍有着诸多影响,而庄子处世智慧中的超脱和消遣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庄子不为世俗羁绊,有着过人的智慧,他欣赏世间每一事物,享受生命每一刹那。
庄子的游刃有余;有用无用;福祸相依;生死观等等,这些处世智慧,对于帮助人们洞悉万物存在与人间价值的玄机,大有裨益。
【关键词】庄子;游刃有余;福祸相依;生死观;处世智慧庄子是道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
生活在战国中期的庄子自有一套他的处世方式,庄子一生时运不济穷困潦倒,地位亦不显赫,家中无甚钱财,“夫处穷阊厄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但是庄子却能超越贫困乐在其中;他看破功名,不屑名利,以福祸相依一笑置之;丧妻之伤,他击缶而歌泰然处之,其所作所为,令人瞠目结舌。
庄子的哲学深深地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时至今日《庄子》书中的人生智慧依然充满生机,于今人宝贵的启示。
《庄子》中的很多故事。
如庖丁解牛、鼓盆而歌等等,也是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的典故。
今人从《庄子》里处处感悟到他的处世智慧和对人生困惑的启示。
留存于今的《庄子》一书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看似漫无边际,而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在天地之间,可以说庄子勘破了生死,超越了名利,看穿了世间种种。
生活在乱世的庄子,从天地大道,到生死名利。
理性的小寓言中,包含着无穷的哲理。
就是在今天,他的有些智慧也是难以参透的,庄子可谓是超越了几千年的哲理家。
一、顺其自然,游刃有余人的一生何其长,又何其短,功名利禄,悲欢情仇,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9消极者日“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正是佛家所谓“四大皆空”。
翻阅《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人生的烦恼困惑忽而豁然开朗。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蹰,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人生困惑问庄子》之十五人生如何才能逍遥?

《人生困惑问庄子》之十五人生如何才能逍遥?今波:讲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历史。
各位好,这里是《文化中国》,我是今波。
人生困惑咱们继续来问庄子,我曾经看过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在商海沉浮多年的成功人士,去海边度假,看见一个衣着寒碜的渔夫在那儿晒太阳,他就上去攀谈说,你看这天气这么好,你为什么不出海打鱼啊?那个渔夫说,我今天打够了。
商人觉得这个渔民可太不上进了,就劝他,你为什么不多打些鱼呢,如果你天天努力多打一些,说不定一年就可以买辆摩托车,两年就可以买条新渔船,再过几年可以有一个小冷库,最后你可以开全球连锁的鱼罐头厂。
说这番话的时候,这位商人是激情澎湃啊,渔夫就问了,然后呢,然后?然后你就可以,逍遥自在地躺在这里晒太阳了。
还可以欣赏着大海的美景啊,没想到渔夫冷冷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做吗?说完这个故事之后,其实我感慨万千,难道我们真的只有像那个商人一样,直到功成名就退休以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逍遥人生吗?今天我们请到的依然是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傅佩荣教授,教授您好。
傅佩荣:今波您好。
今波:为什么我们人人都觉得,逍遥自在是那么遥远的事情呢?傅佩荣:因为我们都把目标放在相对的价值上面,比如说,您说的这位老人家,他有钱了,他奋斗一辈子,他觉得说,我后面的享受是我前面的努力所应得的,但是呢,这个时候,你已经年纪大了,来日无多了,而这个年轻的渔夫,他的观念说,我今天当下过得开心就是开心。
所以在这方面就要分辨了,难道年轻的渔夫一定更懂得哲理吗?未必如此,事实上我们所了解的很多国家,像意大利啊,西班牙,他们如果上班的话,下午三点钟找不到人的,为什么,中午休息去了,所以每天都觉得好像唱唱歌,跟度假一样,他们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因为他们好像认为说,人生好像没有必要那么紧张,那么我们的儒家思想,都认为说,人生要追求一个目标。
今波:那么庄子又是如何告诉我们的呢?傅佩荣:庄子会认为说,你从道家来看,道就是整体,你只要掌握到整体的观念,比如说我这一生是一个整体,我就不要在意说,我要前面努力后面才能快乐,那么你努力的过程都是痛苦居多啊,就好像很多学生说,我考上大学我就会快乐,这样一来的话呢,每天都是辛苦奋斗啊,考上大学那一天才发现说,并没有真的像我想得那么快乐,因为他又有要毕业的目标,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还有别的目标,所以你永远不能脱离一个相对的观念,那么庄子就认为说,你要从整体来看,你如果不能享受今天,你凭什么可以说你会享受将来某一天,所以,今天有今天的压力,但是将来会有将来的压力,所以如果你了解这些道理的话呢,就会从整体来看,就是我的生命是一个整体,不但如此,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是一个整体,不但如此,整个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在这整体里面的话,所有我们相对的压力,相对的价值观,都可以化解掉,所以庄子不会说一定是这个老富翁好或者年轻的渔夫好,他会说,这两者各有他们的值得欣赏的地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困惑问庄子第一讲庄子何许人也人的一生存在着很多变数,像健康、爱情、工作、事业,甚至生命,时时都可能发生突变。
有的人昨天还是身无分文,今天却中大奖成了百万富翁;有的人今天还是活力十足,明天就离开了人世间;曾经相亲相爱的夫妻突然间就会反目成仇……生活中这样的大喜大悲是屡见不鲜。
面对成功,有的人像范进中举,结果乐极生悲;有的人面对挫折就茶饭不思、寻死觅活。
这些都是在遭遇变故的时候,人的心灵承受不了而发生的悲剧。
其实对于人生的种种烦恼,有一个叫做庄子的人,有很多的破解的办法。
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说庄子是一个太空人,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傅佩荣:确实听起来很玄,但是如果你翻开《庄子》,就可以看到,庄子用三种笔法来描写世界。
首先看第一篇《逍遥游》,在《逍遥游》中,鲲变成鹏,鹏一飞,飞到九万里,飞到这么高的地方。
庄子说,从地上看天上很美,那么从很高的地方看地上,也很美。
而从很高的地方看地上,只有太空人才能做得到。
我有时坐飞机听到播音员播报“现在是三万尺高空”,庄子却是在九万里,外太空去了。
这是第一个我们可以找到的根据。
第二个是在《庄子·秋水篇》里,庄子说,中国这么大,在四海之内,只不过像是仓库里面的一粒米而已。
你想想,能把中国看作一粒米,那肯定是在外太空了,太远太远了,整个地球看起来就像一块小小的石头而已。
主持人:这倒是和现在我们所谓的宇宙观很相似,地球再大,在宇宙当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粒子而已。
我们就觉得神了,在那个时代,庄子怎么会有这样的一种思维?他就像是在太空一样,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状况。
傅佩荣:最主要是因为,他是道家。
道家是中国历代以来,在思想界最令人赞叹的学派。
其他各家都跟现实生活不能脱节,并要建立一些生活的规范,找到一条路来走。
道家则好像是腾空跳跃,一下子跳到最高的地方去了。
主持人:这么说来,庄子是太空人,听起来确实很玄。
傅佩荣:是啊。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大鹏鸟飞到九万里高,大鹏鸟到了这么高的地方,回头看什么?看地球。
并且说,我们平常在地上看天上,苍苍茫茫真是漂亮,好像很幽远深邃;如果你从高空看地上,也是一样的感觉。
这句话就提醒我们,距离产生美感;但是庄子的用意不在于只是美感而已,他希望你能够摆脱现实的各种束缚。
另外一段在《秋水篇》里面,庄子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黄河暴涨,暴涨之后,向东慢慢地流过去了,流到海里面去。
河伯,就是河神,本来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为什么了不起呢?河的两岸互相看过去,分不出对面是牛还是马,牛跟马这么明显的差异都看不清楚,代表河面实在是太宽广了。
但是到了海一看,更加没有边。
河伯就说,还是海神厉害。
结果海神说,我们都不算什么,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只是仓库里面的一粒米而已。
我们想想看,用一粒米来描写中国,那地球不过是一块小石头。
主持人:这就奇怪了,那个时候,一没有飞机,二没有航天飞机、宇宙飞船,庄子怎么就会形成这样的概念?傅佩荣:因为他是道家,在我们中国历史上,道家是最特别的一个学派,其他的学派,譬如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每一家都很落实,只有道家例外。
他们的落实是落实在具体的生活规范里面,希望找一条路,达到人生的某种幸福、快乐。
但是道家认为,他们做的这些事,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差别,做了半天是无效的,还不如培养智慧。
智慧要靠觉悟,只有一个办法,从“道”来看万物。
“道”是代表整体,在整体里面每一样东西都值得珍惜。
庄子从整体来看时,他才能够超越相对的事物。
只有超越高山大海,才能够超越整个地球。
譬如说,泰山很高,如果从太阳去看泰山,泰山就很低。
这就是庄子的方法。
主持人:今天我们用“庄子是不是一个太空人”作为开头,当然了,庄子不可能是个太空人,那么,庄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傅佩荣: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来看。
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他对于哲学家不太公平。
譬如,他写到庄子的时候,是放在《老子韩非列传》里面,里面插入庄子、申不害。
说实在的,庄子蛮委屈的。
因为庄子的书里面,解老、喻老,继承老子的是庄子。
司马迁也认为《庄子》是老子思想的发展,这一点说得没错;不过他只用一二百字就把庄子打发了。
在司马迁笔下只有一句话说庄子说得很对:“其学无所不窥。
”就是庄子的学问没有什么书不看的。
但是,在提到庄子的著述代表作时,只提到《骈拇》、《马蹄》这些属于《外篇》、《杂篇》的,而没有提到庄子的精华在《内篇》;然后他提出,庄子专门批判孔子,批判儒家。
这些说法其实不见得公平。
单从司马迁的《史记》来看,他对庄子的了解有限。
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庄子》里面最令人赞叹的是,他把学问了解之后,提升到“道”的高度。
他说:古代的人智慧最高了,能够了解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
即“未始有物”,从来不曾有万物存在过。
这一句话让西方的哲学家惊为天人啊,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就认为,庄子这种说法非常了不起,因为他能够发现到宇宙万物根本不存在;我们今天的存在是暂时的、过渡的阶段而已,我们如果从生前死后来看,每一个人也确实不存在。
因此在这个地方就出来一个问题:难道庄子是虚无主义吗?这样一说,我们难免会觉得:那活着干什么?不是假的吗?庄子偏偏就是要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在他的书里面提到很多人自杀,自杀代表虚无主义,活着跟死亡差不多,庄子就在化解这样的问题。
可见庄子用心良苦。
他本身学问好得不得了,对于一般人他很希望能够给点帮助,那方法只有一个,你设法体验到“究竟真实”,我们是“相对真实”。
我们今天在这里,一百年前没有我们,一百年后也没有我们,那么请问:我们真的在这里存在过吗?今天有录像机,一拍将来可以说好像有,但是你不要忘记,虚拟实景,这恐怕都是可以做出来的,所有的这些恐怕都是假的东西,没有这回事儿。
庄子就是要提醒我们,要让我们掌握到“道”,相对的万物有“道”作基础,所以不要怕,人生只有一条道可以走,就是设法体现什么叫道。
由此,我们才能从庄子这里得到许多人生困惑的一些解答。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虚无主义,也有人理解为主观唯心主义,但是让我们感知的这个世界,那是实实在在的。
我们说人生在世,有诸多的困惑,不要说现在很多人最需要的房子、车子、票子、孩子、妻子等等一些问题都在困扰着我们,就是我们自身,也常常会自寻烦恼。
您觉得庄子的那种看似比较虚无的、缥缈的哲学,有用吗?傅佩荣:在现代社会,如果对于现实的各种解决的方案不能满意的话,有很多人就会找心理医生或者各种专家来解惑;但是他们解得让你不满意或者无法从根本上说明问题,那么就只有尝试另外一条路了。
譬如儒家。
假使儒家让你觉得有压力,那道家说不定可以让你解除压力。
其实很多问题,在内不在外,问题不在于别人造成什么环境,而是你自己陷入什么样的盲点,你有执著就看不清真相。
可以说,庄子的方法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你要从一种“重外而轻内”的态度转变,变成“重内而轻外”。
所谓的“重外而轻内”,一般人都是这样做。
你刚才所说的车子、房子、妻子等,正所谓世人所说的“五子登科”,什么都要,但是这些都是“重外”。
有的人会以为,得到这些就会快乐;但是问题是,得到这些之后又不见得快乐,说不定更加烦恼。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问:是不是我们过于重视外在的一切?因为外在的东西有时候是没有限制的,像钱是没有人嫌多的,但是多少才算够呢?最后还是要问:多少才算够?你不能一直追逐这个东西,它的范围那么广,有趣的东西那么多,那你如何去求得到呢?因此我们最后还是要把焦点拉到自己的内心里面,让自己先定下来。
主持人:那您就先给我们说说,庄子的哲学,庄子所谓的“道”,能够在哪几个方面解决问题?傅佩荣:首先,“道”是一个整体,我自己从“道是整体”就得到很多启发。
譬如,我这一生是一个整体,我失意、得意的时候,整体加起来的总和是一样的;因此,得意的时候我不会太嚣张,失意的时候我不会太难过。
我反而会觉得,一个人要准备好,在失意的时候好好充实自己,调整自己的脚步,将来得意的时候才能走得更久;得意的时候就要珍惜,不要以为现在就胜过别人了,差得远呢,根本就还没有到顶点。
如果经常这样想的话,生命会常常保持着一种向上的动力。
其次,我学到庄子的“不得已”三个字,“不得已”是什么意思呢?不是勉强、委屈、被迫,而是当各种条件都成熟的时候,你就顺其自然。
我念庄子的书,发现从人的情绪、人心的变化到社会的各种复杂的、黑暗的侧面,庄子全部了解,没有人像庄子一样了解得这么透彻的,为什么?是因为他能够随时注意到各种人情世故的变化。
“不得已”就是说条件成熟,我就顺着去做,所以关键在于判断条件是否成熟;这就需要一种对人间的智慧判断,譬如,我们常常提到,庄子没有做过大官,但是他对于大官的心态,对于大官碰到国君的时候那种紧张、恐惧的心态完全了解。
我们学习《庄子》之后,至少在四个方面可以提供我们一些超越的观点,第一个是空间。
我们刚才就提过太空人,平常很多人见面聊家常,一见面就问:你家里有几平方米啊?不要羡慕别人,你再大也只不过在地球上,在中国这一个小小的地方。
主持人:就是在一粒米上面做一个微雕、微刻。
傅佩荣:你说得没错。
美国有一位作家,叫做梭罗,他写过《瓦尔登湖》那一本书。
梭罗一个人住在瓦尔登湖畔两年零两个月,当地很多农夫很好奇,这位哈佛大学的哲学系毕业生怎么跑到湖边来住呢?有时候他到农村去买一些工具,别人问他:你一个人住在湖边不觉得寂寞吗?他怎么回答?他表面上说“不会的”,心里想的是庄子的话。
他说:整个地球在宇宙里面是一个黑点,在黑点上面你问我,我们距离很远,寂寞不寂寞,这不是笑话吗?所以你看,庄子的书能够影响到外国人了。
也就是说,在空间上要化解各种相对的观念,不要羡慕别人地方大,或者有各种设备,不要羡慕这些。
主持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您说大鹏鸟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和作为一个小麻雀,其实也就差不太多,空间上并没有任何的限制。
傅佩荣:对,这一点非常好,为什么呢?这一点正好碰上庄子研究的核心问题。
注解《庄子》最有名的是郭象,郭象注解《庄子》有一个败笔,就是你刚才所指出来的:大鹏鸟当然要飞得高,飞得远;我是小麻雀,我本来就在地上跳,这叫各施其性。
但是不要忘记,庄子说的是比喻,他是说,每一个人生下来都像鱼一样,需要水,不能离开水;但是鱼可以变成鸟,代表人的生命很神秘,很特别,它可以转化。
从鱼变成鸟,变成鸟只需要空气,空气对人的限制绝对少于水对鱼的限制;鸟可以飞了,飞到九万里以后,完全不用动了,因为浮力已经够了。
所以,庄子是要用这个比喻,说明每一个人都有向上提升、转化的可能,即从身到心、到灵这一层层上升。
这是第一个超越,就是相对的空间可以化解。
第二个是时间上。
譬如,某某人活到八九十岁高寿,而这个孩子夭折了。
庄子怎么说,他说,高寿跟夭折根本不需要去分,你再高寿能比一只乌龟活得久吗?主持人:那当然比不上了。
傅佩荣:是啊,他说,你再高寿能够比得过一棵树木吗?主持人:那更比不上,树很轻易能活过千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