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汉语言文学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以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为例梅盛王晨婕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
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
目的论视野下的博物馆外宣翻译——以上海博物馆为例

212仝 慧,邹建玲:目的论视野下的博物馆外宣翻译——以上海博物馆为例目的论视野下的博物馆外宣翻译——以上海博物馆为例仝 慧,邹建玲(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 200093)作者简介:仝 慧(1994-),女,汉族,江苏徐州人,上海理工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邹建玲(1973-),女,上海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摘 要】外宣翻译的目的是向世界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让其受者明确无误地理解译文所传递的信息。
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上海博物馆中译英文本为例,试分析其译文准确性,以此来检验其翻译是否实现了对外宣传的目的,并就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目的论;外宣翻译;上海博物馆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212-02一、博物馆用语研究背景伴随着世界一体化与“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旅游业蓬勃发展。
在最近发布的《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中,北京不再稳占城市榜单的第一位,上海取而代之。
由此可见,上海的魅力值逐年提升,旅游业发展势必更加兴盛,而作为热门景点的上海博物馆更是应该注重对外宣传。
伴随着每年5月19日旅游节以及上海市每年举办的旅游节活动的推动,前往上海参观博物馆的外国游客越来越多,而博物馆用语的外宣文本,是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此类文本属于文物翻译,是考古领域的特殊文体。
译者除了要精通源语与目的语之外,还要明白翻译目的、读者对象、翻译标准。
爱泼斯坦曾说:“一个人的谈吐显示一个人的素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外语水平直接影响到它的国际形象”[1]。
因此,博物馆用语中译英的水平不容小觑,故笔者实地搜集资料,试以目的论为主要理论依据,探讨上博语料的可行性。
二、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外宣翻译翻译过程除了受两种语言的影响和作用外,还受到各自社会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因素的制约。
翻译目的论与旅游文本翻译——以博物馆简介为例

翻译目的论与旅游文本翻译——以博物馆简介为例
童瑶;谭丽萍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3(000)016
【摘要】本文以博物馆简介翻译为例,从翻译目的论角度论述了旅游文本翻译的基本目的应该是满足目的语读者的交际需求,而在实现其基本目的的过程中,还需结合中西文化背景差异,并灵活运用增译法、减译法、合译法、分译法等翻译技巧才能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
【总页数】1页(P174)
【作者】童瑶;谭丽萍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河北联合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文本的汉英翻译r——以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为例 [J], 张鑫浩
2.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以湖湘旅游景点为例 [J], 唐路一
3.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文本的汉英翻译——以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为例 [J], 张鑫浩;
4.基于翻译目的论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探析——以平顶山市博物馆为例 [J], 侯静雯
5.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广西博物馆英文解说词的特点——以柳州博物馆为例 [J], 李明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广西博物馆英文解说词的特点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广西博物馆英文解说词的特点作者:李明慧来源:《科技视界》2019年第02期【摘要】近期,央视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带领无数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国家历史,带动了“博物馆热”。
这一趋势更加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和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人们若要了解广西的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往往会去博物馆参观。
因此,博物馆的展品、解说词和解说词译文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了解解说词的语言特点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物本身蕴藏的核心文化。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博物馆;解说词英译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2-0044-0020 引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全年气候温暖宜人;少数民族文化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文化,其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彝族等11种少数民族。
柳州市地处广西中部,山水环绕,气候宜人,壮乡文化在此地聚集逐渐发展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新兴城市。
近年来,柳州旅游业不断蓬勃发展,每年,不少外地游客甚至国外游客到此参观游玩。
“解说词涵盖了展览的前言、简介等和单元、组的标题及说明、文物说明牌及结语”[1]。
是直观、有效的信息获取手段。
为了使读者更深入的了解博物馆解说词中英版本的语言特点,本文将在翻译目的论的基础上解析、欣赏博物馆解说词。
博物馆中的文物是人们直观的了解历史的方式,而中英文解说词使游客们更加深入了解该文物或该时期的人文背景。
运用翻译目的论解释博物馆解说词的中英版本特点可为翻译解说词提供理论原则依据,规范译者的翻译方法以达到交际目的。
1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开始兴起,其核心概念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凯瑟琳那·莱斯(Katharina Reiss)于1971年提出功能翻译雏形,认为翻译应有具体的“翻译要求”,有时因特殊需要,译文与原文有不同的需要,译者应优先考虑文本的功能特点而不需要过分追求对等。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
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宁波帮博物馆的文本翻译为实例,探讨目的论,特别是“目的三原则”对博物馆翻译的启示,旨在呼吁加强人们对博物馆陈列翻译的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文物资源的翻译应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创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文化氛围。
标签:博物馆文本宁波帮目的论文本翻译一、引言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城市人文精神、历史故事、建设发展的缩影,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
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本是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学者对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研究不多,由于缺少理论指导,译文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博物馆文本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传统的翻译理论推崇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
我国则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钱钟书的“如化”等翻译原则与标准。
博物馆文本翻译作为以宣传国内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交际性翻译活动,现有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已无法满足翻译的客观要求。
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
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博物馆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将翻译看作是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有目的的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中为了创作功能合适的译文而采用的原则和策略。
宁波帮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明和人文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关系到文化交流的成败。
本文试通过对宁波帮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实例分析,讨论功能目的论原则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与博物馆文本翻译(一)功能目的论德国功能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及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翻译问题对策目的论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
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
目的论视角下的河南博物院旅游文本的中英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河南博物院旅游文本的中英翻译作者:常小羽来源:《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和对比,探讨和研究河南博物院旅游文本的中英翻译。
本文提出了河南博物院旅游文本的中英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找出了河南博物院旅游文本的中英翻译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翻译此类文本的方法。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河南博物院的中英文旅游文本;翻译方法1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友人都慕名来到中国观赏其山水,了解其文化;现在,更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然,了解各地文化和历史最好的场所应是各地的博物馆。
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集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来说,中原地区更是其文化和历史的发源地。
河南博物院就是记载中原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
博物馆旅游文本的中英翻译是一个很好向外界介绍其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文体。
博物馆的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属于应用文体翻译。
其一是一些指引游客的一些指示语,其二是关于文物极其相关背景的介绍。
特别是对于第二点,文物的汉英翻译,由于文物的特殊性和其久远性,并且具有其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印记,所以,在翻译起来,尤为特殊与困难。
这需要译者有良好的文字功底,且熟悉两国文化,并且要知道翻译的目的和标准。
但现在由于缺乏相关理论的指导,有些博物馆旅游文本的汉英翻译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没有引起更多专家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作者亲自到河南博物院收集第一手资料,发现了其旅游文本汉英翻译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有其值得肯定的一方面。
作者希望通过翻译目的论和跨文化交际这些理论,来探讨河南博物院旅游文本汉英翻译的一些翻译原则和方法。
2 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最早起源于德国,创始人为赖斯(Katharina Reiss),并由弗米尔(Hans Vermeer)和诺德(Christiane Nord)继续发展。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

从翻译目的论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标签: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
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
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本研究运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批判性地分析了其在文化和语言层面出现的翻译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总结了一系列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方法,如:增添、重组等,剖析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旨在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关键词:博物馆解说词目的论翻译问题对策
由于全球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各国间跨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旅游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能够游历中国,并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中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其中,参观博物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是向外国游客介绍和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手段。
目前,对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的探讨,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翻译目的论,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归类,同时提出解决方案和总结相关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的质量,更好地为中国的对外文化传播服务。
一、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行为活动,而‘制约翻译过程的首要法则便是翻译行为的目的’”[1]。
翻译行为的发起者确定翻译目的,规定翻译要求(translation brief)。
“翻译要求涉及到多方面,包括规定译本文本的功能(信息功能、表达功能或呼唤功能)、报告译文的预定目的、接受者、接受文本的时间、地点和场合[2];文本分类并不是说每个文本属于某一类型,事实上,大多数文本会同时兼有以上三种功能,差别在于侧重的功能不同。
翻译目的论宣称翻译的标准应当是充分(adequacy),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充分是指译文要符合翻译要求。
译者根据翻译要求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这就为译者“增加了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3]。
与传统“等值观”相比,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源文是否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各语境因素,选择最佳处理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4]。
在目的论框架下,本文将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具体要求整合成以下三个方面: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和受众情况。
博物馆解说词一般包括该馆的概况介绍、最新资讯信息、展品与史料介绍等。
从译文文本功能来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兼具信息和操作功能,旨在为国外参观者提供准确而详尽的博物馆信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译文接受者是以“对中国事物知之甚少的一般外国受众”[5]为主。
由此,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视为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的原则:1.以服务外国游客为导向,译文能准确地传达博物馆相关信息,并且做到通俗易懂;2.以顺利实施跨文化交流为主旨,即译文能有效帮助外国游客观赏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以及发布的各种信息,同时激发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
下文将根据诺德(nord)自上而下翻译问题的分类模式,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着重剖析其文化和语言两大层面的翻译问题,依照笔者所提出的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原则,提出改进建议,同时剖析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应对策略。
二、宁波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层面翻译问题
博物馆解说词里常常会出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若只是简单机械地采用音译的方式,则势必无法让外国游客了解这些专有名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试
看以下两例:
(1)香港甬籍收藏家哲夫先生捐赠
原译:donated by mr.zhe fu,a hong kong collector of ningbo native
(2)唐长庆元年(821),以小溪地形卑隘,迁州治至三江口。
(3)原始瓷盅
改译:primitive handleless cup of porcelain
(4)印纹硬陶
原译:impressed hard potteries
改译:stamped hard pottery
展品名称翻译时,应根据具体实物及其制作方式尽力做到信息传递的准确性[7]。
例(3)中的原始瓷盅指的是古老的饮酒或喝茶用的没有把儿的杯子,原译无论是“原始”该词的措辞,还是对“瓷盅”意义的传达,都缺乏准确性,容易使外国观众产生困惑,无法理解该文物展品的内容,改译则突出展品的特点,便于外国观众理解,进而促进跨文化交流。
例(4)原译中的“impressed”,义为“印象深刻的”,而“印纹硬陶”是中国青铜时代至汉代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生产的一种质地坚硬、表面拍印几何图案的日用陶器。
显然原译不妥,改译中采用“stamped”(加印的),准确传达了原展品名的内容。
(二)语言层面翻译问题
宁波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本中的语言问题可以归纳为句法失误与篇章机械对等两大方面。
(5)自宋代破坊成市,历元、明商贸发展,百业兴旺,行行并举。
宁波城市许多具有行业特色的商业中心日臻完善。
例(5)原译句法缺乏谓语动词,改译后的句子成分完整,符合英语句法规则。
(6)七千年前,当河姆渡人点燃宁绍平原文明之火,在姚江边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的根就深深扎进这片沃土。
文明之树根深叶茂,文明之果枝头累累。
走过这段历史,我们仿佛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既感受了先辈们耕耘之苦,也品尝了先贤们的创造之甜。
今天的宁波已经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
东方“神舟”正高扬巨帆,驶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三、博物馆解说词汉译英翻译问题及对策
根据文本功能的分类,博物馆解说词应是对外宣传和介绍宁波历史文化的文本,以信息功能为主。
因此,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目的是介绍和外宣,向外国游客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
但是,上文所分析的翻译问题却在宁波博物馆解说词的译文中屡见不鲜,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到宣扬本国文化和历史的目的,反而使前来博物馆的外国游客看得一头雾水。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笔者将这些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忽视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的目的。
不少译者只将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看作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顾译文是否实现外宣的目的,致使译文失去了应有的功能;二是缺少对译文读者的关怀。
翻译目的论将译文的预期读者能否接受译文作为衡量译文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博物馆解说词译文的预期读者为一般外国游客,博物馆解说词译文是为了帮助其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历史和文化。
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博物馆解说词的译者盲目追求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对等,使得译文违背了译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语言文化习俗,因此难以为外国游客接受。
“凡逐字‘照译不误’者,往往以忠实开始,以费解告终”[8]。
针对上述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层面的策略加以改进:一方面,全面提高译者的专业水平与文化素养,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大对翻译的投入,聘请专业实用型的翻译人才,对之前翻译不够充分的博物馆解说词进行修改或重译;另一方面,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是带有外宣与推介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重在传递信息,因而所采用的翻译策略都应服从这一翻译目的。
译者首先应尊重原文的实质信息,以在
译文中传递信息为首要任务;其次,充分考虑译文预期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和美学期待,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如增补、删减和改译等策略;最后,认真校对译文,运用“充分”原则检验译文的质量,使其最终成为符合国外受众期待的译文,顺利完成交际活动。
(本文为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认知心理学观照下的实用翻译课程‘有声思维’教学模式探究”[编号ygh013]成果之一;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翻译)建设子课题项目“口译初学者跨文化协调者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