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高脂血证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高脂血证

辨证论治
6、脾肾阳虚证
证候: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脘痞腹胀,夜尿频多,大 便不实,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补肾健脾 方药:右归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熟地9g,枸杞9g,杜仲9g,菟丝子9g,附子 9g, 肉桂6g,山药9g,党参15g,白术9g ,茯苓15g ,白扁 豆15g。 中成药:丹田降脂丸,口服,1次1-2g, 1日2次。
其他治法
1.单方验方: 决明子,泽泻,山楂切片水泡代茶饮。 2.针刺: 2.1 体针:取穴内关、间使、神门、通里、合谷、曲池、足 三里、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公孙、太白、曲泉等,每 次选取3一5穴,交替使用,日针1次,留针20 -30分钟。 2.2 耳针:取饥点、口、肺、脾、内分泌、直肠下段等穴, 或取敏感点,用短毫针刺或用王不留行贴压。
3.推拿: 揉内关,先左后右;揉屋翳、渊腋、辄筋等穴,重点揉左 侧,每穴揉30次、摩肾堂,运膏肓50次;肾虚者加揉三阴交、涌 泉穴;失眠便秘者,揉天突、膻中穴,每日2一3次。
预防调摄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预防的重要手段
合理膳食;
起居有常:《内经》将之做“度百岁乃去”
的重要一环; 劳逸结合; 修身养性; 适量运动;
临床表现
诊断要点
血脂项目 mmol/L (mg/dl) TC
<5.20 (200)
分层
LDL-C
<3.12 (120)
3.15-3.61 (121-139) ≥3.64 (140)
HDL-C
≥1.04 (40)
TG
<1.70 (150)
合适范围
5.23-5.69 边缘升高 (201-219)
升 降
辨证论治
4、脾虚湿盛证
证候:倦怠乏力,腹胀纳呆,头晕身重,大便溏薄,舌质淡 胖,边有齿痕,脉濡缓。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类物质升高,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的一种疾病。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有比较深厚的认识及丰富的治疗方法。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多发生在脾胃虚弱、肝气不舒、气滞血瘀等情况下。

故而,中医治疗时要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辨证施治,有效地调理身体的内在环境,缓解症状,预防并治愈高脂血症。

以下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方法:1.调整饮食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饮食结构,可以降低体内脂肪的生成量,促进脂肪的代谢,减轻高脂血症症状。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患者多属于肝气不舒、脾胃虚弱的身体状态,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饱腹感不强为宜,同时应多摄入一些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高脂血症,常用的中药有枸杞子、山楂、黄芪、茯苓、山茱萸等。

这些中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体质,促进代谢,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不过,中药治疗高脂血症需要具体辨证施治,不能轻易自荐。

3.针灸推拿针灸或推拿可以直接刺激经络穴位及相关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身体代谢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物质含量。

4.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降低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

科学运动可以增加新陈代谢的速率,促进身体内的脂肪分解,从而降低血脂水平。

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调整饮食结构、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体育锻炼等都是有效的方法。

当然,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需根据自己的病情选择,同时要遵循正常的治疗,不应盲目自荐,以免不必要的风险。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过高,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传统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由于脾胃不和或肝肾阴虚等原因导致的。

治疗的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气血,清热解毒,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1. 脾胃失和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水谷,胃主受纳消化,如果脾胃失常,消化吸收不良,就容易出现胆固醇向血液中转移的情况,从而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治疗方法是调理脾胃功能,增进胃液分泌,提高消化能力,适当进行饮食调理,缓慢进食、减少糖分和脂肪的摄入。

2. 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也是引起高脂血症的一个原因。

肝肾阴虚会导致肝阴亏损,解毒功能下降,无法清除体内的毒素和垃圾,从而导致胆固醇等物质在体内滞留,引起高脂血症。

治疗方法是滋肾养肝、润燥生津,如用枸杞子、地黄等中药来调理肝肾功能,增强解毒能力,消除体内毒素和垃圾。

3. 中药治疗中医学认为,中药具有调理气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疏肝理气、消食宽中等功效,可以调节脏腑功能,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如用丹参、三七、土茯苓等清热解毒的中药可以帮助降低三酰甘油水平;金钱草、苦瓜、决明等则有利于降低胆固醇含量;山楂、薏苡仁、茯苓等可以清脾化湿,帮助降低血脂等功效,可根据个体情况,在选药后进行配伍或加减。

综上所述,治疗高脂血症需要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既要控制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又要通过中药来调节脏腑机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降低三大血脂浓度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因症施治,科学用药,透过调理,修复身体平衡,预防高脂血症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

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

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

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

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

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

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

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

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

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

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治疗进展

vd sc ran rfrn e o l ia r ame t i e eti eee e sfrci c lte t n . n
【 yw r s Hy el ie i; rdt n hns dcn ; l ia t am n; u ay Ke o d 】 p rpd m a T a ioa C ieeme iie Ci c r t e tS mm r i il nl e
温不 适 , 肠 胃乃 伤 。” 则
22劳逸 因素 .
心 之 阳气 不 足 , 脉失 于温 煦 , 血 鼓动 无 力 , 血 内 阻 , 瘀 痰
浊凝聚, 痰瘀 互结 , 脉失 濡养 , 形成 心 脉痹 阻 , 位 在心 , 病 涉及
脉 道 和经 络 。 联社 等嘲 察具 有宽 胸化 痰 、 血化瘀 作 用 的 李 观 活 心 复 宁 V号对 6 例 原 发性 HL l P患 者 的调脂 作用 。随机 分成 治 疗组 3 0例 1服 心 复宁 V号 煎 液 . 照组 3 : 3 对 1例 1 : 3服绞 股蓝
s u c ,d a— s dcn ,wi li c a n l o re u l u e me ii e t mut— h n e,mu t— ik mutpe t g tp iti o toln e r lo e slo r i h li l , l l a e on n c nrl gh a tbo d v se fban n i r i
2中 医病 因学认 识
HL P的发生 主要 责之于脏 腑功 能失调 , 本为 心 、 、 、 其 肝 脾 肾 四脏 的虚弱 , 标 为痰 浊 、 血 内生 , 腑 功能 虚损 所 产生 其 瘀 脏 的痰浊 、 血瘀 等病 理产物 影响 心脉 运行是发 病 的重要 条件 ; 脾 虚 失 运 是 HL P形 成 的关 键 ; 郁 气结 痰 凝 是 H P形 成 的重 肝 L 要 因素 ; 肾虚 是 HL P形 成 的始动 因素 。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高脂血症是指血液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称为“血脂症”或“脂滞证”,其病因主要与饮食失调、体内运化不畅、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针对高脂血症的中医治疗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方法。

高脂血症在中医学中属于“脂滞证”范畴。

中医认为,肝藏血,脾主运化。

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调、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

病人多有口味偏嗜、暴饮暴食、饮酒过多的习惯,导致脾胃消化功能不佳,食物无法及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形成了高脂血症。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是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

调理脾胃可以改善消化功能,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山楂、郁李仁、薏苡仁等,这些中药都具有健脾消食、化湿利水的功效,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减少脂肪的积累。

祛瘀活血也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而循环不畅又会导致脂肪的堆积。

通过祛瘀活血的方法,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促进脂肪的代谢。

常用的中药有丹参、川芎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脂肪的囤积。

在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中医强调“饮食为先”,因此通过合理的饮食安排,可以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中医建议高脂血症患者要少吃动物内脏、油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清淡食物。

还应禁止饮酒,戒烟,保持适当的运动。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主要包括调理脾胃、祛瘀活血、通络化湿等。

通过中药治疗和饮食调理,可以改善高脂血症的症状,并达到降血脂的目的。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要长期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不能片面追求药物治疗的短期效果,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学认识与治疗
高脂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浆中的脂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


中医学中,高脂血症被归为痰浊内蕴范畴。

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导致
湿浊停滞,巨细胞吞噬增多导致脂质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脂质含量升高。

中医学治疗高脂血症的原则是化痰祛湿,健脾消脂。

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1.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有瓜蒌蓉、茯苓、泽泻、红豆薯、山楂、甘草等。

这些中药
可以通过增加代谢和排泄脂质的能力,达到祛湿化痰的效果。

2.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调理。

应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煎炸和糖分高的食物,而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全谷类等。

3.良好的生活习惯:中医认为高脂血症与生活习惯也有关系,所以要注意保持良好的
生活习惯。

合理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都对控制高脂血症有帮助。

4.穴位按摩疗法:中医认为经络与脏腑相通,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脏腑功能,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中脘等。

虽然中医在治疗高脂血症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对于治疗高脂血症,西医药治疗是首选。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也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同时采取西医药治疗,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摘要:通过搜集和深入分析近年来高脂血症中医临床最新文献资料,从中医角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分型及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明确高脂血症的影响因素和分型依据,为中医临床预防、诊断、治疗高脂血症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57-01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p)由脂质代谢异常和新陈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发病后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上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常会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等等[1]。

常规西医治疗高脂血症有明显的毒副作用,且长期用药会产生药物依赖现象,停药后易发生血脂反弹,不利于长期病情控制与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高脂血症有极大优势,可避免毒副作用的发生,根据病因辨证施治的同时,起到调理作用,是病情长期控制与治疗的首选途径。

近年来,中医临床在高脂血症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面均得到较大发展,现将最新的高脂血症中医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病因病机研究进展高脂血症属中医“湿阻”、“中风”、”血瘀”、“痰浊”范畴,多因饮食不节、脏器功能下降、肥甘食物摄入过多、情志失调等原因所致[2],另外,过度饮酒或腑气不通也会引发此症。

若具备单种或多种上述因素,便会影响正常的脏腑功能、痰瘀互结。

当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减少会停止水津生成、使之凝聚而为痰、精化而为浊,形成的痰浊不断增加聚集,就会引发血脂堆积[3],也就是说,体内大量堆积的血脂实际是痰浊所化而成的。

尤其在机体肝肾功能出现异常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痰瘀、痰热和痰湿,最终均淤积在人体各大脉道之中阻塞流通作用,使得清阳不升、浊阴难降,引发和加重高脂血症。

2 辨证分型研究进展目前为止,中医领域对高脂血症的分型不仅相同,认可度较高的一种分型方式是将高脂血症分为肝郁痰阻、痰浊中阻、脾虚湿盛等类,也有中医临床工作者认为应当将高脂血症分为肝肾亏虚、痰浊中阻、气滞血瘀、肝郁脾虚4类[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主疏泄,胆附于肝,胆汁可以净脂化浊,有助脾胃受纳化膏脂。 若情志内伤,气机郁滞,致肝胆不利,使肝胆疏泄条达失常,影响膏 脂的输布转化、排泄,使血脂升高发为脂浊症。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3)年老体衰。肾气不足 高脂血症多见于年老之人,因为年高五脏六腑功能衰退,尤以肾脏为甚, “肾主五液”为气血、津液、膏脂之主宰,若肾阳不足,则膏脂的转化利用减少, 而滞留血中;肾阴不足则膏脂不藏,渗入血中,促使脂浊症的产生。或人虽未老, 房劳过度,纵欲无节,致使肾气亏损,亦常有脂浊症的发生。 (4)禀赋异常。多静少动 临床上高脂血症患者多有家族疾病史,因此禀赋异常亦是产生高脂血症的原 因之一。父母肥胖,自幼即多脂肪,成年后形体更丰,行动迟缓,膏脂利用减少, 致血中膏脂增多,或生性喜静,多坐少动,加上饱食贪睡,膏脂利用不及,沉积 体内,致为脂浊症。综合以上几个原因,高脂血症的发生和我们的饮食不均衡、 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普遍缺乏运动确实有密切的联系。
要特征。
目前,高脂血证仍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的元凶之一, 其不仅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给社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血脂组成、存在形式及分类
血脂组成:包含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和胆固醇酯、各类磷
脂及游离脂肪酸等;
脂蛋白是脂质在血液中的存在形式; 脂蛋白分为如下四类:1)高密度脂蛋白(HDL)2)低密度 脂蛋白(LDL)3)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4)乳糜微粒 (CM) 血脂来源有两部分:1)食物,称为外源性血脂;2)体内合 成,称为内源性血脂。
高脂血症的早治疗的必要性
血脂高会引起动脉硬化和各种并发症:用饮食疗法6 个月就能使胆固醇减少15%,使中性脂肪减少20~30%, 最快的1个月就能见效。如果能配合适当的运动,降 脂效果会更佳;
早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试验结果显 示,早期积极调脂治疗2-5年可取得减缓动脉粥样硬 化病变加重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效果。
中医有关“高血脂”的认识
传统中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现代中医根据其临 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学认为,一般将之归属于传统中医学的 “痰浊”、“血瘀”范畴。 中医虽无血脂的概念,但对人体“脂”“膏”则早已有 所认识,常把膏脂并称,且由于过多的膏脂浊化而成湿浊、 痰饮,使气血运行障碍。脏腑功能失调,而成高脂血症。这 是渊源于《内经》的中医“膏脂学说”,是认识本病的理论 依据。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高脂血症由于发病原因及 并发症的不同,临床可有多种 辨证分型,或脾虚,或肾虚以 及其他脏腑的阴阳失调,但其 病机总是不脱离痰瘀。因此, 痰瘀并治应为高脂血症的首选 治法,应在辨证的基础上予以 重点考虑。
高脂血症早预防的措施
预防高脂血症从儿童时期抓起 限酒是预防高脂血症的有效措施 预防高脂血症要常饮茶 少饮咖啡可预防高脂血症 预防高脂血症先戒烟 鱼油或海豹油能预防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早诊断
原发性高脂血症发病前兆: 黄色瘤、视力下降、头晕、 肥胖、腹痛及肢体乏力等; 自我检查早发现高脂血症: 1)检查个人生活方式; 2)回顾个人饮食习惯; 3)注意自我感觉; 4)警惕高脂血症先兆; 进行血脂检查:要空腹抽 血,至少12小时以上。
怎样看血脂化验单?
血清总胆固醇(TC):3.36~5.18 毫摩尔/升(130~200mg/dl); 血清三酰甘油(TG): 男:0.45~1.18mmol/L(40~160mg/dl); 女:0.23~1.22mmol/L(20~108mg/dl);
中医对“高血脂”成因的认识
(1)饮食偏差。脾胃失调 脾胃受纳水谷,化其精微上注于肺,化为血液,濡养全身,若饮食无度,酗 酒过量,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常,使精微不归正化,水湿内停,聚湿生痰, 酿成脂膏,混入血中,加上恣食肥腻甘甜,过多的脂膏进入人体,输布转化不及 滞于血中,而成脂浊不变。 (2)情志内伤,肝胆不利
高脂血症对人体的危害
高脂血症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
1)促发动脉粥样硬化;2)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高血压
病的易患因素;4)脑血管病的致病因素; 脂肪肝的孪生兄弟:三酰甘油约占肝湿重的10%,为轻度; 如高于50%以上,即为重度; 高脂血症常伴发糖尿病 高脂血症常诱发胆石症
高脂血症的发病原因
咖啡饮用要讲究科学,一般应 少糖、清淡、适量,禁止酒后喝咖 啡,尽量不同时吸烟。某些慢性病 不宜喝咖啡,如失眠、糖尿病、冠 心病、高血压病、胃及十二指肠溃 疡的患者禁饮咖啡。
预防高脂血症先戒烟 人类吸烟已达数百年,始于中、南美洲。1575年(明朝)从 吕宋传入中国。WHO 强调,吸烟是发达国家脑卒中和致残的 重要原因之一,戒烟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 研究证明,吸烟者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通常比不吸 烟者高5-1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8-15%。 戒烟方法: 1)一次戒烟法; 2)逐渐减少吸烟数量法; 3)辅助戒烟法(戒烟糖、戒烟茶及戒烟验方); 4)针刺戒烟; 5)心理戒烟法。
良《内经》将之
做“度百岁乃去”的重 要一环; 劳逸结合; 修身养性; 适量运动;
合理膳食原则
合理饮食指南:1)食物多样化;2)适 当控制饮食,保持理想体重;3)避免 食用过多的脂肪;4)吃含有适量淀粉 和纤维的食物;5)避免吃过多的糖;6) 避免吃过多的盐;7)如果饮酒,宜少 饮。 合理膳食的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 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 合理膳食中的“红、黄、绿、白、 黑。”“红”指番茄与葡萄酒;“黄” 指黄色蔬菜及水果等;“绿”指绿茶与 深色蔬菜;“白”指燕麦片、燕麦粉等; “黑”指黑木耳。
古代医籍怎样说“脂”呢?
《灵枢 五癃津液别》“五谷之津液 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 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清 张志聪注《内经》曰:“中焦之 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 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 《辞源》对膏的解释为:”脂也, 凝者曰脂,释者曰膏。 《灵枢 卫气失常》记载:“人有肥 有膏有肉。”
高脂血症低龄化的趋势:1)不良的保健食品;2)西方饮食 习惯普及;3)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缺 乏运动; 原发性高脂血症的病因:1)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 如年龄和性别、饮食、吸烟、专业与运动、体重、季节与天 气的影响等; 继发性高脂血症的病因:1)肥胖症;2)糖尿病;3)甲状 腺功能低下;4)肾病综合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等肾脏病; 5)肝脏疾病;6)急性胰腺炎;7)药源性高脂血症;8)其 它因素。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酷爱杯中物,有酒必饮,每饮必醉, 常常一连大醉三日,他只活到56岁,两房太太为他生了
五个儿子,全都愚昧不堪。
预防高脂血症要常饮茶
实验表明,茶色素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显著增加人体热能消耗和脂肪氧化,从而影 响血脂代谢作用;
饮茶史话:《茶经》说,“宁可终生不
饮酒,不可三餐无茶饮。”
卢同是历史上以喝茶闻名的唐代 名人,其对饮茶的妙用作了如下的描 写:“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 碗搜孤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 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 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 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与防治

内 容 概 要

1 “高脂血症”是什么? 2
教你怎么看懂化验单!
3 中医如何认识高脂血症 4 高脂血症的预防、治疗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高脂血症(或叫血脂异常、血脂
失调症)是指血浆(或血清)中一
种或多种脂质的含量超过正常高限 时的病证,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 蛋白胆固醇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 低和(或)三酰甘油水平增高为主
脾虚湿盛型中药方剂 症见脘腹胀闷,不思饮食,泛恶欲呕,身重困,舌淡胖有齿 痕,苔白腻,脉濡滑。高脂血症口淡不渴,腹痛腹泻,头重 头闷。
方用泽泻汤加减:泽泻、生首乌、决明子各30克,白术15克,生大黄 6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用脉通降脂片,每次4片,每日三次。
也可以用脉安冲剂、血脂宁片等。
气滞血瘀型中药方剂 症见情志抑郁,易怒,胸闷而喜太息,胸胁或乳房胀满,走 窜疼痛,少腹疼痛,性情急躁,或月经不调,痛经,或咽中 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 弦涩。
限酒是预防高脂血症的有效措施 《本草备要》:少饮则活血行气,壮神御寒,遣闷消愁,辟 邪逐秽。 据美国哈佛医学院新的研究证明,少量、适当饮酒,能增加 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并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同时可减少 由于脂肪沉积而引起血管阻塞的机会。 喜爱葡萄酒的法国人与意大利人高血脂症发生率低;而喝烈 性酒的国家与地区高脂血症发生率都高。
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桃仁、红花、川穹、郁金各10克,当 归、全瓜蒌各15克,丹参30克,枳壳、丹皮各9克。 或用三七复方:三七3克,三楂24克,泽泻18克,虎杖、决 明子各15克,每日1剂,水煎服。或用地奥脂必妥,每次2片, 每日三次。
饮茶原则与功效 饮茶原则:“清淡为好,适量为佳,饭后少饮,睡前不饮, 即泡即饮。” 饮茶的功效:一般绿茶的清热利尿、抗肿瘤作用较佳;红茶 以醒脑提神、降脂功能为上;花茶有理气解郁之效;乌龙茶、 普洱茶降脂减肥别有专长。
少饮咖啡可预防高脂血症
许多研究证明,长期 大量饮用煮沸的咖啡,可 使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及三酰甘油 升高。影响血脂的主要成 分即是咖啡双萜醇与咖啡 白脂。在冠心病心肌梗死 患者中,不喝咖啡者仅占 17%,每日喝5-6杯咖啡者 占48%,说明喝咖啡与冠心 病有一定的关系。
HDL-C:0.9~2.19mmol/L(35~85mg/dl); LDL-C:小于3.12mmol/L(120mg/dl)
载脂蛋白A Ι(ApoA Ι): 110~160mg/dl; 载脂蛋白B(ApoB): 69~99mg/dl。
中医的“膏脂”学说
古人将人体异常的形态分为”肥、膏、肉”三类。 中医膏脂学说认为,“脂”来源于水谷,乃人体营养物质之 一,可存在于血中,与血互为化生;“脂”并不是越多要好, 膏、脂、肉需保持在一定平衡状态,才能使人体的形态丰满 健美;若“脂”过多,则会导致如“膏”一样臃肿肥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