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_郭雨欣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引言: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然而,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生物学检测方法来诊断和治疗抑郁症。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寻找抑郁症生物标志物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本文将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介绍现有抑郁症的生物标志物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部分: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活跃的肾上腺皮质激素(cortisol)释放被认为与抑郁症发展密切相关。
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观察显示,抑郁患者具有高水平的血液或尿液中cortisol含量,这成为一个重要的先兆指标。
另外,异常增强的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也被报道与抑郁状态相关联。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 HRV)是评估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非常有效的指标之一,在一些被广泛接受且可靠的研究中发现HRV异常与抑郁症风险和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第二部分: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参与了身体对抗感染和应激的过程,也与抑郁症的发展紧密相关。
炎症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在患者中高度表达,并且已被证实与抑郁症的发生、持续及治疗反应水平有关。
特别是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其浓度升高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和神经退化有关。
第三部分:脑成像技术脑成像技术在抑郁症生物标志物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被广泛应用于探索抑郁患者大脑区域活动变化。
改变区域包括前额叶皮质、扣带回、扣带节以及杏仁核等,这些区域参与情绪过程调节和记忆等认知功能,因此进一步验证了它们与抑郁症的相关性。
另外,结构性脑成像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也有助于发现抑郁症生物标志物。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对个体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日益突显。
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抑郁症的原因和发病机制,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经递质的不平衡是常见的生物学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5-羟色胺水平较低,而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水平增加。
遗传因素也被证明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定作用。
2.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也有着重要影响。
个体的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应激事件和心理创伤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原因。
例如,负性思维方式和低自尊心是心理因素中的重要因素。
3. 早期生活经历早期生活经历在抑郁症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虐待和忽视等不良经历会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早期生活经历对于个体的心理和生理发展产生长期影响,增加了患抑郁症的可能性。
4. 炎症反应近年来,炎症反应被认为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机制之一。
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患者常伴随着机体炎症反应的增加。
炎症介质和免疫细胞等在发病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神经生理学改变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一定的异常。
脑影像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体等脑区存在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与抑郁症的症状和严重程度有关。
神经调控系统的紊乱也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
6.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家族聚集现象明显,有一定遗传风险。
基因组广泛关联研究已经鉴定出多个与抑郁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与神经递质的信号传递、神经发育等相关。
综上所述,抑郁症的原因与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心理社会、早期生活经历、炎症反应、神经生理学改变和遗传因素等多个因素共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未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探索,以推动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2012-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_郭雨欣

sistance to Aspirin and / or Resistance to Clopidogrel study [J].
Circulation, 2009,119(25):3215-3222.
[24] Mega JL, Close SL, Wiviott SD, et al. CytochromeP450 ge-
dogrel Resistance) randomized study [J]. J Am Coll Cardiol,
2009 ,53 (13 ) : 1101-1109.
[23] Valgimigli M, Campo G, de Cesare N, et al. Intensifying
platelet inhibition with tiroflban in poor responders to aspirin ,
免疫抑制即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减弱26与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表现出了许多炎症的基本特征58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包括促炎细胞因子及其可溶性受体在外周血和脑脊液中的水平升高外周血中的趋化因子粘附分子以及前列腺素浓度的升高等27如正常人体内注射脂多糖或沙门伤寒杆菌后很快就会有焦虑抑郁的症状而且其严重程度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浓度的增加相关2829阿司匹林抑制环氧化酶12以及前列腺素的生成与氟西汀的联合使用能提高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缓解率药物起效所需的时间也有所减少制剂与瑞波西汀联合治疗也会有更好的疗效31产生的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il6等促炎细胞因子几乎参与了抑郁症所有的病生理通路
【中 图 分 类 号 】 R743
(收 稿 日 期 :2011-06-06)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辑:李立)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取得了一些药物研究方面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以及目前的几种主要药物研究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化学机制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物化学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抑郁症与多种神经递质的异常调节有关。
1. 5-羟色胺(5-HT)系统异常5-H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在调节情绪、认知、睡眠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抑郁症患者的脑内5-HT水平往往较低,5-HT的代谢产物也异常增加,表明5-HT系统存在功能紊乱。
2. 平衡神经递质的失调神经递质的平衡是维持人体神经功能正常的重要前提。
在抑郁症患者中,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激活性神经递质的水平降低,而谷氨酸、谷氨酸神经元的活动则显著增加,导致神经递质的平衡失调。
3. 炎症反应的激活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对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在抑郁症患者中,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的浓度显著升高。
炎症反应的激活会导致神经递质调节和损害神经元的功能。
二、药物对抑郁症的研究进展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主要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调节神经递质,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1.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SSRIs是目前最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它通过抑制5-HT的再摄取而增加脑内5-HT浓度。
常见的SSRIs有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它们通常副作用较轻、耐受性好,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
2. 三环类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的再摄取来缓解抑郁症状。
这类药物有阿米替林、去甲噻嗪等,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副作用较多,使用较为有限。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大脑与心理健康的关联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大脑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大脑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抑郁症是一种常见并且严重的精神疾病,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以百万计的人。
虽然抑郁症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研究显示,大脑的生物学机制与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以及大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1.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抑郁症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引起的一种精神疾病,与遗传、神经递质失衡、神经激素异常等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患有抑郁症的个体往往存在着神经递质不平衡的情况,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发生变化。
这些神经递质的异常可能导致大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抑郁症的症状。
2. 大脑结构对抑郁症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抑郁症患者中,大脑结构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例如,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的体积减小,在决策制定和情绪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扁桃体也受到影响。
这些结构改变可能导致抑郁症患者在处理情绪和认知方面存在困难,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 炎症反应与抑郁症最近的研究显示,慢性炎症反应与抑郁症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炎症反应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释放炎症介质,如细胞因子,并影响神经递质的传递和大脑功能。
这些炎症介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慢性炎症反应对大脑的影响可能是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部分。
4. 大脑回路与抑郁症大脑中多个回路与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其中,边缘系统和奖赏系统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回路。
边缘系统包括扁桃体、纹状体和前额叶皮质等结构,它们协同作用来调节情绪和应对压力。
奖赏系统与奖赏相关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密切相关,而对奖赏刺激反应的降低以及奖赏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5. 心理健康对大脑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诱发出一系列的生物学变化,特别是与大脑有关的生理机制。
躯体疾病和慢性压力可能对大脑造成持续的负担,导致神经递质紊乱并激发抑郁症的发作。
另外,长期的心理压力还会对大脑结构造成损害,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

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及药物治疗进展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问题。
它不仅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抑郁症,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生物学基础、临床症状以及药物治疗的进展。
一、抑郁症的生物学基础抑郁症的发生并非仅仅是心理因素所致,而是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基础。
神经递质的失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和认知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区域可能存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海马体对于记忆和情绪调节至关重要,而前额叶皮质则参与决策、情感控制等高级认知功能。
这些脑区的异常可能影响个体对情绪的感知和处理能力。
此外,遗传因素也在抑郁症的发病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家族研究表明,如果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和代谢,从而增加了抑郁症的易感性。
炎症反应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
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神经递质的代谢紊乱,影响神经元的生长和存活,进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二、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且因人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去快乐感。
患者可能会长时间感到悲伤、沮丧,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觉得生活毫无意义。
睡眠障碍也是抑郁症的常见表现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等问题。
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抑郁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食欲的改变也是常见的症状之一。
有些患者可能会食欲不振,导致体重下降;而另一些患者则可能会出现暴饮暴食,导致体重增加。
抑郁症患者还常常伴有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
他们可能感到无动力、行动迟缓,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此外,抑郁症患者还可能出现身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胃痛、肌肉疼痛等,但经过医学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病因。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新进展

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新进展胡亮;韩雨晴【摘要】运动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健康行为,对于抑郁的显著改善作用已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对其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有助于人们从操作层面合理有效地设计运动干预来对抗抑郁.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总结了目前运动抗抑郁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包括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内分泌假说、神经免疫假说、神经营养再生假说和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变化假说等.这些假说都得到了部分实验证据的支持,但由于研究设计、研究手段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没有哪种假说得到广泛认可.运动特征对抑郁相关的神经生物学变化将产生不同影响,各种神经生物学机制之间可能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后续研究应在已有成果的生态学效度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47)003【总页数】12页(P9-20)【关键词】抑郁;神经生物学;运动【作者】胡亮;韩雨晴【作者单位】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804.7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在全球范围内有3.5亿人受抑郁困扰,并将在2020年成为造成最大社会负担的疾病之一[1-2]。
目前,应对抑郁症最为常见的方法是药物疗法。
然而,药物治疗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副作用[3],使得患者不愿意配合治疗。
而运动锻炼,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相对安全的健康行为方式,预防和治疗抑郁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大量研究[3-9]发现,积极从事有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带来抑郁水平的显著下降,其效果量非常显著,从-0.53到-1.42不等[10-15]。
总体而言,运动锻炼干预对于抑郁症有显著的缓解效果,而且这一效果在临床抑郁的患者中较为明显。
更为难得的是,综合目前大量分组干预研究的结果来看[7, 16],运动作为一种健康行为,在预防和对抗抑郁的各种方式中具有成本低、健康风险低的优势,而且一旦固化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可以产生持续稳定的抗抑郁效果,因此这一方式更值得推广[17]。
抑郁症发生的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基本内容
此外,预防和早期干预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具有抑郁症高危因素 的人群,如家族病史、慢性疾病、生活压力等,可通过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方 式预防抑郁症的发生。早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表现和治疗反应,有助于及时发现 和治疗抑郁症,降低其对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长期损害。
基本内容
总之,尽管抑郁症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 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望在未来取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应用前景,为抑郁 症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和康复体验。
研究进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 展
抑郁症神经内分泌机制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抑郁症发生 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血清素是研究最为广泛的神经递质之一。研究发现,抑 郁症患者的血清素水平下降,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此外,多巴胺和去甲肾上 腺素也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抑郁症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研究为药物研发提供了新 的思路,例如针对上述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受体进行干预。
谢谢观看
此外,神经免疫失调也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生,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免疫过 程对神经细胞和神经递质产生损害,加重抑郁症的症状。神经可塑性则在抑郁症 的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包括树突棘的形成、突触可塑性和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 等。
基本内容
在现有研究成果方面,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联合治疗等手段在抑郁症的治 疗中已取得一定的成效。药物治疗中,常用的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 抑制剂(SSRI)和三环类抗抑郁药(TCA)等,可以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和心 理状况。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动力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调 整负面思维模式、增强自信心和积极性,也能有效缓解抑郁症。联合治疗即在药 物治疗的基础上,结合心理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雨欣* 邢国刚*
1 单胺假说
[关键词] 抑郁症 单胺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神经发生 神经可塑性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其核心症状为情绪低落、 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还可能出现睡眠障碍、反复自杀念 头 等 。 据 WHO 统 计 ,目 前 全 球 约 有 1.21 亿 抑 郁 症 患 者 ,每 年 有 850,000 人 的 死 亡 与 抑 郁 相 关 。 抑 郁 症 的 遗 传 率 约 为 30% ~ 40%,其 中 可 能 涉 及 到 了 多 个 遗 传 因 素 。 同 时 ,多 种 非 遗 传 因
doi:10.3969 / j.issn.1002-0152.2012.01.015 ☆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编 号 :31171063, 81072951), 北 京 市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编 号 :7112079)和 科 技 部 国 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973”资 助 项 目 (编 号 :2007CB512501) * 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教育部 和 卫 生 部 神 经 科 学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0191) 通 讯 作 者 (E-mail: ggxing@bjmu.edu.cn)
【中 图 分 类 号 】 R743
(收 稿 日 期 :2011-06-06)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辑:李立)
********************************************************************
·综 述·
抑郁症的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素(应激、神经发育异常等)增大了抑郁症发病的复杂性。 至今 抑郁症发病机制仍未明确, 不过近年来的研究推动了多种抑 郁症发病假说的产生,本文将对此作一简要综述。
单 胺 假 说 在 近 50 多 年 来 一 直 是 抑 郁 症 发 病 及 治 疗 研 究 的核心内容。 然而,这种仅因物质浓度变化就能导致复杂心 境障碍的理论,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首先,脑内单胺水平的降 低 并 不 会 引 发 抑 郁 症 。 其 次 , 传 统 的 抗 抑 郁 药 只 对 约 60% ~ 70% 的 患 者 有 效 , 而 根 据 单 胺 假 说 研 发 出 的 药 物 - 选 择 性 5HT 再 摄 取 抑 制 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 SSRI) 并没能在疗效上有所提高。 此外,尽管在使用抗抑郁药后,很 快就会对单胺代谢产生影响, 但疗效一般要在 6 ~ 8 周后才 能显现出来。
TIMUS) study[J]. Circulation, 2007,115(6):708-716.
[22] Jeong YH, Lee SW, Choi BR, et al.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adjunctive cilostazol versus high maintenance dose clopido-
58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抗抑郁药可以导致单胺受体及其偶联 的 细 胞 内 信 号 转 导 过 程 发 生 适 应 性 的 改 变 [2]。 于 是 ,人 们 开 始 关注抗抑郁药作用于单胺系统后的下游改变 (如基因表达、神 经网络变化等)。
2 基因-环境相互作用
Caspi 等 人 [3]在 对 847 个 新 西 兰 人 的 追 踪 研 究 中 发 现 , 携 带 5-HT 转 运 体 基 因 连 锁 多 态 性 区 域 (5-HT transporter genelinked polymorphic region, 5-HTTLPR)短 等 位 基 因 的 人 ,在 慢 性 应 激状 态 下更 易患 抑 郁症 。 这一 结 果提 示 5-HTTLPR 的 基 因型 并不能直接引发抑郁症, 而是通过改变人们对应激事件的反 应 , 影响 了抑 郁症 的 易感 性。 但 是 , 在 一 篇 汇 集 了 14 个 研 究 (14250 人 ) 的 荟 萃 分 析 中 显 示 ,大 多 数 结 果 并 不 支 持 Capsi 等 人 的 发 现 [4]。 这 些 结 果 或 许 说 明 ,将 单 一 候 选 基 因 与 抑 郁 症 联 系起来的想法尚有许多潜在的问题。
comparison of a high clopidogrel maintenance do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results of
the Optimizing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Diabetes Mellitus (OP-
中 国 神 经 精 神 疾 病 杂 志 2012 年 第 38 卷 第 1 期
57
blind, randomized study on platelet aggregation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daily dose of 150 or 75 mg of clopidogrel for 30 days [J]. Eur Heart J, 2007,28(15):1814-1819. [16] Lau WC, Waskell LA, Watkins PB, et al. Atorvastatin reduces the ability of clopidogrel to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 a new drug-drug interaction [J]. Circulation, 2003,107 (1): 32-37. [17] Gilard M, Arnaud B, Cornily JC, et al. Influence of omeprazole on the antiplatelet action of clopidogrel associated to aspirin[J]. J Thromb Haemost, 2006,4(11):2508-2509. [18] Gilard M, Arnaud B, Cornily JC, et al. Inflence of omeprazole on the antiplatelet action of clopidogrel associated with aspirin: the randomized, double-blind OCLA (Omeprazole CLopidogrel Aspirin) study[J]. J Am Coll Cardiol, 2008,51(3):256- 260. [19] Cuisset T, Frere C, Quilici J, et al. Comparison of omeprazole and pantoprazole influence on high 150 mg clopidogrel maintenance dose the PACA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clopidogrel associatio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J]. J Am Coll Cardiol, 2009,54(13):1149-1153. [20] Gladding P, Webster M. The antiplatelet effect of higher loading and maintenance dose regimens of clopidogrel : the PRINC (Plavix Response in Coronary Intervention ) trial[J]. J Am Coll Cardiol Interv, 2008,1(6):612-619. [21] Angiolillo DJ, Shoemaker SB, Desai B, et al. Randomized
尽管 如此 ,Caspi 等 人的 研究 还 是为 基因-环 境 相 互 作 用 的 假说奠定了基础,使人们更加关注应激在基因水平上产生的影 响。 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导致多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如脑 源 性 神经 营养 因 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 通 过动 物实 验,人 们 对 BDNF 在 抑郁 症 中 的 作 用 有 了 较 全 面 的 认 识 。 尽 管 BDNF 为 抗 抑 郁 药 的 行 为 效 应 所 必 须 [5],BDNF 的 缺 乏 并 不 足 以 引 起 抑 郁 [6]。 同 时 ,BDNF 在 中 脑 腹 侧 被 盖 区 起 着 相 反 的 作 用 - 高 表 达 导 致 抑 郁 , 低 表 达 起 保 护 作 用 [7]。 这 说 明 BDNF 在应 激及 抑 郁中 的变 化 及作 用具 有 区域 特异 性 。 应激 造 成 BDNF 浓度的改变可能是表观遗传学效应 , 包括 BDNF 基因 启动子的甲基化[8]和相关组蛋白乙酰化的增加[9]。 同样在应激状 态下受表观遗传学机制调节的还有糖皮质激素受体、 抗利尿激 素等,这样的变化可以遗传给后代,而且在使用了抗抑郁药后 也 不 会 消 失 。 [10] 而 在 动 物 实 验 中 ,一 些 组 蛋 白 脱 乙 酰 酶 抑 制 剂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 HDACi) 表 现 出 了 抗 抑 郁 作 用 , [11] 这或许为抗抑郁治疗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
近 60 年 前 ,异 烟 酰 异 丙 肼 (原 本 用 于 治 疗 结 核 的 药 物 )和 丙 咪 嗪 (处 于 实 验 阶 段 的 抗 组 胺 药 )均 被 发 现 具 有 振 奋 情 绪 、 缓解抑郁的作用;随后,这两种药物被证明能够提高 5-羟色 胺 (serotonin, 5-HT)和 去 甲 肾 上 腺 素 (norepinephrine, NE)在 细 胞外液中的浓度, 作用机制是抑制其分解代谢酶的活性或阻 断递质再摄取。 于是有人提出抑郁症可能是由于相关脑区中 单 胺 类 递 质 缺 乏 所 致-这 就 是 经 典 的 单 胺 假 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