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叉穴操作细节
男性壮阳穴位图解及按摩手法图例ppt课件

涌泉穴
涌泉穴的位置: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 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当你 用力弯曲脚趾时,足底前部出现的凹陷处就是涌 泉穴。按摩涌泉穴可以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提 高男性性能力。
关元穴
关元穴的位置: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 中线,脐中下3寸。具有益气补中、温肾健脾,提 高性欲的作用,可以治疗男子功能低下、不持久 以及食欲不振、体倦乏力等症。
中极穴
中极穴的位置:中极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 上,当脐中下4寸 。具有益气温阳、摄津止遗的 作用,可以治疗男性能力低下、不持久、遗尿、 带下、提高性欲等症。
男性壮阳穴位图解及按摩手法图例
男性性能力的下降,不仅让男性面临着巨大的 压力,也让女人不“性”福,提高男性性能力的方 法有很多,我们最常看到的是食补和运动, 现在补 肾小能手“阳君宝”君 分享一个目前比较少见的穴 位法,其实很简单,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穴位的按 摩,就可以使身体放松,促进气血运行,还可以提 高性能力。
仙骨穴的位置:仙骨位于尾骨上方3厘米处。 指压“仙骨穴”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强压3秒 钟,如此重复10次,每日不间断,则必能使你返 老还童、清除疲惫、精力复生,促进性荷尔蒙的分 泌,提高男性穴位于臀部横纹线的中央 下方。经常按压可以增加对性的感受力,所以中医 也利用刺激这个穴位来治疗性冷感,提高男性性能 力。
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的位置: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 侧,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 陷中。具有温肾壮阳、益气补中作用,可用以治疗 遗精、不持久、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还可 以提高男性性能力。
太溪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 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具有益气养血、 补益肝肾的作用。用于治疗遗精、不持久、月经 不调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肥 大等症,还可以提高男性性能力。
教你穴道按摩治疗各种疾病(图示)

教你穴道按摩治疗各种疾病(图示)各手指指甲旁边:手心拇指(肺经)、中指(心包经)小指(心经)手背食指(大肠经)、无名指(三焦经)、小指(小肠经):抒压/解除疲劳。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拇指下压所按之处即是,或著食指拇指并拢,虎口处出现隆起肌肉,状若山丘,往后走为山谷凹陷处,即是此穴:抒压/解除疲劳,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避免「中痧」,增进免疫力,提神醒脑,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抒压/解除疲劳,有疏风清热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发危机,可让肌肤循环改善,避免「中痧」。
劳宫穴:中指及无名指往下延伸交会的凹陷处,位置大约在握拳时,中指点于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脑、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无名指第一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手指的肝穴:无名指第二指节中点:解除掉发危机。
(头)百会穴:位置在头顶,以两边耳尖划直线与鼻子到后颈直线的交叉点: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风池穴:双手掌心贴住耳朵,十指自然张开抱头,拇指往上推,在脖子与发际的交接线各有一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改善颈部僵硬,消除肩膀酸痛,偏头痛。
(脸)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睛明穴:眼头起点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
攒竹穴:约眉头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转折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鱼腰穴:眉毛中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丝竹空穴:眉尾处: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
太阳穴:眉梢与眼角之间,向后方约一指宽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减压,可舒缓肩颈肌肉僵硬,预防头痛,提神醒脑,解除掉发危机。
(耳)耳穴中的脾、胃两穴:针对肠胃不适、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门(位于耳上方三角窝处)、心区、内分泌及皮质下等穴:针对疲倦且睡眠品质不好。
耳穴中的髋点、膝点及颈椎点等处:针对腰痠背痛。
(腿)足三里穴:膝盖骨外侧下方凹陷往下约4指宽处:修饰曲线,恢复窈窕、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
三叉三穴手解一穴等图解

三叉三⽳⼿解⼀⽳等图解取⽳:⼿解⼀⽳、⼆⽳中任取⼀⽳使⽤。
⼿掌朝上,於⼩指掌⾻與無名指掌⾻之間,握拳時⼩指尖所觸之處。
距掌指橫紋⼀⼨為⼿解⼀⽳。
劑量:直刺⼆~⼋分。
針下⽴解 。
解剖位置:五腺敏感神經,正中神經。
主治:解暈針,或下針以後引起之⿇⽊、針⼝痛、氣⾎錯亂之刺痛、坐⾻神經痛、(下針⽴解)腰痛、三叉神經痛、全⾝痛、開⼑後傷⼝疼痛、⼜解⾷物中毒、藥物中毒、急性胃腸炎疼痛難忍、拔⽛時⿇醉⽌痛、⼦宮⼿術之⿇醉⽌痛(當⿇醉使⽤,需配⼼靈⽳)。
⼆⽳兼能治膽疾、膽⽯症、膽囊炎、神經⿇痺。
針下⽴解,或以三稜針出⾎即解。
(⼿解⽳為最佳之⽌痛⽳,故治療肺癌、⿐癌時必須加針本⽳。
)(⼿解⽳為董⽒三⼗⼆解⽳之⾸,效果神速)。
97、三叉⼆⽳取⽳:當中指與無名指叉⼝中央點處是⽳。
劑量:從叉⼝進針⾄掌⾻⾻縫上緣。
直刺2⼨。
解剖位置:尺⾻神經⼿背枝、脾之神經、肝分⽀神經。
主治:脾腫⼤、胰臟炎,半⾝不遂(特效),坐⾻神經痛,⼿腳⿇痺(特效),肝弱治療⽅法:刺針法特效主治:半⾝不遂特效配⽳:三叉⼆⽳治療半⾝不遂(特效)98、三叉三⽳(董⽒七⼗⼆絕針之⼀)取⽳:當⼩指與無名指叉⼝之中央點處是⽳。
劑量:從叉⼝進針直抵⼿掌⾻叉⼝上緣。
直刺2⼨。
剖位置:尺⾻神經⼿背枝,腎之神經。
主治:重感冒、頭暈頭昏(特效),坐⾻神經痛(特效),⾧⾻刺(特效)、腰酸、腰痛(奇效)、腎盂炎、腎臟病⽔腫(特效)。
治療⽅法:刺針法特效主治:腎臟病⽔腫特效配⽳:三叉三⽳治療腎臟病⽔腫(特效)99、靈⾻⽳(董⽒七⼗⼆絕針之⼀)取⽳:握拳取⽳,在⼿背虎⼝拇指與⾷指叉⾻間,第⼀掌⾻與第⼆掌⾻接合處。
可透重仙⽳,距⼤⽩⽳⼀⼨。
與重仙⽳相通。
劑量:向外斜刺⼆~三⼨。
解剖位置:淺層分佈⼿背靜脈,曉⾻神經淺枝。
深層分佈正中神經的固有掌側指神經、肺⽀神經、⼼及腎神經。
主治:肺氣不⾜引起的肺炎、肺氣腫、肺癌、坐⾻神經痛、腰痛、背痛、腳痛、半⾯神經⿇痺、半⾝不遂、頭痛、偏頭痛、婦⼥⽉經不調、經閉、經痛、難產.、冠⼼症、⼼律不整、狹⼼症、胃及⼗⼆指腸潰瘍、腎盂炎、⼤⼩腸炎、⾯⽄、眼疾、⽿鳴、⽿聾、及⼀切久病、怪病、⿐病。
大叉穴的原理及针法

右手虎口进针,针尖朝向灵骨穴处的小动脉搏动处,进针后配 合病人呼吸捻针,吸气时顺时针捻转一周,呼气时逆时针捻转 一周,约捻转十来周;又针脐针的巽位(针尖朝向右侧肩关 节),找到“如鱼吞钩”的深度后留针。约七八分钟后,病人 自述:小腹部有一个气团旋转,有几分钟非常明显,然后觉得 气从小腹往右肩部冲击,像水波的涟漪一样一圈圈向右肩荡去, 力量很大,右肩有跳动感,并且有气感往右臂走,之后气感 又 从右臂沿着右侧躯干一直下到右腘窝上面约两寸处,同时这个 地方也有跳动感。以上的针感交替出现约四十分钟,之后针感 基本消失后起针。病人觉全身舒适感, 腰部和右肩部的不适完 全消失,没有汗出,诊脉小臂皮肤发热,右寸桡侧弦边消失, 左尺比针之前有力。
大叉穴的临床作用
大叉穴有导气通滞,温阳的作用。 还用于中风后遗症、腰疼、腿疼、肩周炎、 头痛、畏寒、尺神经损伤、颈椎病、末梢神 经炎、胃病、郁证等疾病的治疗
02
03
病案分析
牛景枝,女,40岁,两周前来诊,因“月子”期间出门遇大雪着凉引 起右半侧身体疼痛,遇冷加剧,多年治疗不愈。开始用“八关大刺” 和内承浆淤络刺血治疗三次后,症状减轻,今天来诉:遇冷后仍有腰 酸和右肩部的不舒,诊脉左尺沉细无力,右寸桡侧略弦。
谢谢观看 Q&A
大叉穴的原理及针法
甘肃中医药大学 张浩楠 张健强
大叉穴的定位及原理 大叉穴的针法及作用 病案分析
01
大叉穴的定位
一、二掌骨之间结合 部分叉口的位置。掌 背和掌面中间的分界 线处。
01
大叉穴发现的原理
主要是运用“取象比类”的原理。 把拇指和食指叉开放在桌面上,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人分开两条腿 站在地上。我们有这样一个概念后,我们再观察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以 及他们两个之间凸起的部分,这个位置相当于人体的腹腔和胸腔,在灵 骨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胸腔的最高处,合谷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人体的 中脘附近。而大叉穴的体表定位大概位于这个人体的会阴穴附近。 这种取穴的方法既不是取督脉也不是取任脉而是中黄之脉,密宗里面叫 做中脉,从头顶到百会穴一直到会阴,中间这条气脉就是中脉。
按摩师的亲身密技

按摩师的亲身密技(图解)男人为什么脆弱?很多男性尤其是长坐在电脑前工作的男性,健康状况与使用电脑时间的长短呈反比,使用电脑时间越长,健康越差,衍生出许多的病来。
尤其是长期坐着,导致气血无法上下贯通,人变得越来越胖,而且男科病也随之而来,并有年轻化的趋势。
我们这里重点介绍三大按摩功法,可以比较明显地改善男性健康状况,尤其是对于男性性功能方面的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而且可以自行操作,不需要花钱,安全无副作用。
此功法,是我从一个老按摩师处花了很长时间才学到的,毕竟,这些按摩手法,他是不轻易外传的。
学回来之后,我又查阅了很多的资料,并且亲自实践,感觉效果特别的好,现在介绍给各位男士,有些动作,需要旁人帮助,效果会更好一些,同时,通过这种按摩,不仅能缓解疲劳,提高身体机能,而且还能增进双方的感情。
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和部位,前列腺的问题解决了,包括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尿等待等,同时性能力有所提高,勃起功能增强;而女性则说,性冷淡的问题也大为改进,夫妻生活更加的协调了。
功法一:按摩内三角位臵:什么是内三角。
给大家一张图:内三角示意图,内三角的具体位臵,说白了基本一个等腰三角形,或者是一个类似的梯形。
两个边,是两个大腿根的淋巴结处,也就是图上的急脉、冲门、府舍,而底边就是阴埠处。
也就是图上的曲骨的位臵(耻骨联合部位)。
这个三角区域,无论对于男女都很重要。
俗话说,流水不腐,平常这个地方我们活动不到,加上我们长期坐着不动,气血不容易流通,因此很容易得各种各样的男科和妇科病。
尤其是男人,这个地方更需要好好按摩,否则前列腺最容易出问题。
如何按摩:按摩者将三指并拢(即食指中指无名指),点按揉内三角的三条边,你会感觉到,这个地方有很多的疙疙瘩瘩的东西,这些就是淋巴结。
淋巴结,在人体是起免疫作用的,加强淋巴结的按摩,可以加速淋巴液的流动速度,使废物的代谢能力增强。
同时,经常刺激这个部位,会增强人的免疫力。
另外,这个地方的经络很多,包括了肝经、脾经、胃经、任脉等。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董氏针灸三叉三穴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董氏针灸三叉三穴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详解董氏针灸三叉三穴。
一、穴位位置:三叉一穴:握拳取穴,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三叉二穴:握拳取穴,手背面,中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三叉三穴:握拳取穴,手背面,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处。
三叉一二三穴
二、穴性及归经:滋肾镇痛、益肾明目;入肾经。
三、针刺法:直刺2寸,握拳后从叉口进针至两掌骨间端。
四、指法:指按,指压或硬物点按刺激,7到15分钟;
五、主治:角膜炎、眼睛酸痛(特效)、腰痛、坐骨神经痛(卓效)、眉棱骨酸胀痛(特效)、肾盂肾炎、肾病水肿(特效)、重感冒、发烧。
谈谈大叉穴左常波

谈谈大叉穴左常波谈谈大叉穴左常波谈谈大叉穴左常波我想把自己的粗浅想法和盘托出,请我的师叔王全民先生批评指正。
因为,在去年五一中山的学习班上,师叔提到了董公晚年尤喜玩手,在手上下了很大功夫,这对我启发很大~也印证了我多年来的一个想法:完全可以从董氏奇穴的一一部位入手,破解隐藏在董氏针灸里的某些秘密。
我在这个方向上思考了很多年。
感谢师叔讲的话,坚定了我的信心。
在刚刚结束的年会上,我提到了个人独立发现的“大叉穴”,有这样一个背景:我并没有特别提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事实上也没有多么重大。
我只是在引申“应象”思想的同时,举了这么个例子,并把我整个的构思过程跟大家分享。
主要目的在这里。
当然,我的思想很粗糙,很浮浅,只是交流一个思考的过程,提出来是给大家批评的。
但是,因为我独立发现并命名的大叉穴,经过临床验证,实在是妙处多多,常波不敢藏私,故不揣浅陋,贡献出来,如此而已。
人在胎儿时期,身体是蜷曲的,身体从躯干中间处呈折叠状态(大体如此),头颅埋下去,与小腹部重叠,这是一种先天的状态。
与此同时,两只小手是握固的:大拇指蜷下去,折叠在手心里了。
此时,我们再看看,在手呈握固状态下,大拇指、第一掌骨、第二掌骨、食指这一部分,所呈现出来的“象”,到底“象”个什么,其外形神态粗略望过去(风水学上也有“喝形望象”、“寻龙探穴”之说,《地理五诀》云:喝形取象,名类万殊,总不外乎此。
所以说,此处之“望”、之“喝”,不宜深究,只求神似),也象个母胎中的婴儿:拇指远端指关节是“头”,近端指关节是“颈椎”,第一掌骨是胸椎,这个婴儿在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处折叠了,折叠处是“灵骨穴”所在,此处相当于人体的“命门”,用手触摸此处,恰恰可触及一条小动脉(桡动脉掌浅弓分支)在搏动,在此先天的微象上,恰与“肾间动气”暗合,在实际的身体上,神阙穴深层可触及腹主动脉的搏动,是不是颇有趣味,在大叉穴进针的体表投影点处,其外形象不象人的“肚脐”,呵呵。
接下来,再看第二掌骨,从近心端到远心端依次看去,应该是腰椎和骶椎。
疗愈能量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疗愈能量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整理篇
疗愈能量排寒针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大叉穴来
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从而起到疗愈和排寒的作用。
排寒针法
排寒针法是利用针刺来刺激人体的经络系统,通过调整气血循环,促进能量的流动,从而达到疗愈和排寒的效果。
这种疗法适用
于寒症、寒结、气滞等病症,尤其适合那些体质偏寒、经络不畅的
人群。
排寒针法可通过刺激大叉穴来实施。
大叉穴
大叉穴是人体上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身体最高点的顶部,几
乎与头顶骨的下弯位置相符。
刺激大叉穴可以调整人体的能量平衡,促进气血的流动,从而对整体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刺激方法
刺激大叉穴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按摩、针灸、艾灸等。
其中,排寒针法就是一种常用的疗法,通过刺激大叉穴来改善寒症和
寒结等病症。
刺激时需要注意力度和频率的掌握,避免过度刺激或
刺激不足的情况发生。
注意事项
在进行疗愈能量排寒针法和刺激大叉穴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寻找合适的针具和方法,避免使用不合适的针具或方法造成
伤害。
2. 保持卫生,避免感染风险,保持针具和刺激区域的清洁。
3. 针具需要经过严格的消毒,确保使用安全和卫生。
4. 如果有任何不适或疼痛感,应及时停止刺激,并咨询专业医
生的意见。
总结:疗愈能量排寒针法及大叉穴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可
以通过刺激大叉穴来调整人体的气血循环和能量平衡,从而达到疗
愈和排寒的效果。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合适的针具和方法,并严
格保持卫生,以确保疗法的安全和效果。
-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咨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叉穴操作细节
1、定位
简便取穴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间结合处这个位置的掌背与掌面整个厚度的中间分界线上(图1)。
有时候如果按照赤白肉际处取穴,会偏向于背面,偏向于阳侧了(图2)。
临床上习惯的取法是在阳面和阴面整个厚度的中间这个分层上,根据纹路等找到一个非常像会阴的位置,这就是大叉穴准确的取穴点。
图1 大叉穴正确取穴方法
图2 大叉穴常见错误取穴
2、取象和分层
如果把拇指和食指分开,放在桌面上,很像一个人分开两条腿站在地上。
建立这样的概念后,再观察一下,在第一、二掌骨之间以及由此构建的空间,非常像人体的盆腔、腹腔和胸腔。
灵骨穴对应的位置相当于胸腔的最上端--天突穴的位置附近;合谷穴对应的位置非常接近于人的中脘附近;再穿过合谷穴向上走的时候,基本上接近于胸剑联合,到了胸腔里面。
图3 大叉穴分层示意图(自行拍摄编辑)
3、针具选择
临床在针灸大叉穴时,最早用的是0.16*40mm的针,后来发现用比这个更细的针,比如用0.14*40mm甚至0.12*40mm的针时,可能更加有效。
在用针去调气的时候,面对一个非常大的尴尬,就是气是介入形、神之间的东西,倾向于无,而针是一个有形的东西,用一个形而下的针具去调一个形而上的气,是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这便启发我,在临床针灸时,能不能将针的有形部分更加弱化一些,比如外形上更加细一些;在整个进针的过程中,更加轻柔、缓慢的操作,让病人酸麻胀的针感弱一些,甚至没有针感。
若做到这两点,就非常吻合气的特性了,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思路。
4、操作要点
守住临界点
整个进针的路线是阴阳交界的中点,就是掌面和背面厚度的平分线上。
对应着的既不是督脉,也不是任脉,而是中脉。
阴阳之间交界的状态是零的状态,是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
针灸所激发的气化反应,非常像蝴蝶效应——在某一个临界点给予一个微弱的信号,会产生一个非常敏锐的放大效应。
有些经络敏感人,在针刺一进一退的操作中,会产生一些很奇妙的反应。
徐入徐出,轻捻轻转
在大叉穴的整个进针操作过程中,有两个元素在其中——进退和左转右转。
这是两个方向的操作,但手法要求极其轻柔,不要粗暴,不要快,要轻柔地、缓慢地去操作。
在整个操作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地方,就是在轻轻地左转右转过程中,在慢慢地由浅入深推进过程中,当遇到一些关键节点的时候,千万不要错过。
我认为用非常细的针缓慢进针时,手下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细针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细腻。
在缓慢进针的时候,当针尖抵到某个关键点,手下是沉紧的感觉,不是那种“谷气来也徐而和”的感受,而是“邪气来也紧而疾”的感觉。
当碰到这样一个节点时,病人可能会有胀的针感,这个关键的节点千万不要错过。
因为整个大叉穴进针出针的全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前面讲过合谷穴所对应的点在大叉穴整个应象当中很接近于胃脘的位置,换句话说,当针尖缓慢进针到中脘附近时,如果遇到这样一个关键点,我认为是他的中焦胃脘有问题,这是一个诊断过程。
如果病人就诊时有胃脘胀痛,那么针尖扎到这个部位有紧而疾的手感的概率很高。
所以千万不要错过这个关键点,就在这个点做一个小小的停留。
轻轻地左转右转,小角度、舒缓地去捻转针,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转才能够化。
当轻轻地转的时候,会发现针尖下的气松了,那种紧而疾的手感没有了,会出现和缓的、从容的、饱满的谷气的那种手感时,再问病人,他胃脘部的不适感当下就可以解决。
在中国整个的阴阳术数中,有两个方面非常重要,一个是体验的方面,一个是感受的方面。
在微针调气化的过程中,感受很重要,体验很重要,感应也很重要。
感应的产生,几乎是同步出现的,没有说经过一段时间或者一个过程。
浅层留针
按照这种思路缓缓的进针,一直到针尖抵达灵骨穴的位置,其中一旦遇到关键点,就在这个关键点停留捻转。
当按照这样的操作规则,针尖由浅入深,针刺到灵骨穴,再缓缓退出来。
在退的过程中依然注意针尖下的手感,缓缓地退出,这个时候依然会遇到沉紧的关键点,
依然做手法,等到手感变和缓后再接着缓缓退针。
退到最后,留针的时候,我一般针尖留在2、3分到半寸之间(第一次留針位置),这个时候针尖所对的位置相当于人的下丹田。
临床上这样进退的过程可以重复2-3次。
在第二次由浅入深进入时,会发现第一次的关键点可能变得和缓从容了很多,所以第二次的进针会快很多。
有些很顽固的疾病可以做3次,不需要做太多。
最后都是要浅层留针,针尖在体内的深度不会超过半寸以上(第二三次留針位置)。
最后这个退的过程,也是一个引气归元、以退为守的过程。
内经中也讲到“静以久留,微以养气”。
在这个层次留针时,可以留得久一点。
配合呼吸
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配合呼吸。
在一个深长的、自然的、舒缓的呼吸过程中,进行操作,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很注重在呼气的过程中做一些小小的手法。
因为我们在经络敏感人身上做过实验,吸气的时候,人的气脉比较紧张,处在一个绷紧的状态;呼气的时候,气道比较宽,气脉有一个推动的力量,气脉的速度是比较快的。
也有研究发现,吸气时交感神经紧张,呼气时副交感神经紧张。
而副交感神经工作时,人是不设防的,处于一种接纳的状态。
这时一个轻柔的信息启动,就会带来后续一系列非常重大的气化反应。
5、临床应用
大叉穴的临床应用很广泛,概括来说有两点:导气通滞作用和温阳作用。
(略)
详情参见
/content/16/0412/08/13946339_549899148.shtml左常波-我发现大叉穴的过程,原理及针法—兼及微针调气化之发挥(音频文字版)
/r/060ad92489947d410d897474079c1477(原始音频)
6、不可滥用
在运用“大叉穴”之前,有个重要前提,就是土德要厚。
土主信德,土主备化。
不可过用,要考虑病人元气的多寡,精不足,收摄无力的时候,还一味的气化的话容易导致脱证,而正气较足,寒邪盛的时候,他又是一把利剑。
详情参见再谈大叉/bbs/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6653
小结
“粗守形,上守神”,上乘针法从来讲究的都是治神。
针灸非常讲究治神,气机层面调节好后,就可以把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调节好。
1.针刺此穴,用针越细越好。
2、不要针感,手法越柔越好。
3、通过感应,进入先天的某种状态,与虚空打成一片,先天一气自虚空中招摄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