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一年级学生的个案分析
小学生个案调查报告(精选5篇)

小学生个案调查报告〔精选5篇〕小学生个案调查报告〔精选5篇〕小学生个案调查报告篇1调查目的:理解小学生关于识兴趣、才能的现状,并能针对这种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步学生的识兴趣和程度。
调查方法对一、二年级学生进展小学生识兴趣、习惯和才能等方面调查问卷。
调查施行〔一〕调查内容:〔1〕小学生对识的根本态度。
从动机、兴趣、技能等多个方面理解小学生对待识的根本态度和才能掌握状况。
〔2〕形成这种态度和才能的原因。
根据调查反映情况进展研究、考虑、分析^p ,找出形成种种态度的原因。
〔3〕对现状的看法和建议。
小结调查及分析^p 状况,并根据此提出看法和建议,希望可以消除学生不认真的态度,进步才能。
〔二〕调查对象:一、二年级学生〔三〕调查时间:xx.5.6——xx.5.10〔三〕调查方式:采用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
调查中,发放、回收问卷80份,阅读教学作业50余本,听识课6节,就不同对象召开座谈会3次。
根本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及分析^p一、学生对待识的态度。
表现一:消极、厌恶的态度。
问卷显示,讨厌识的约68%。
表现二:积极、喜欢的态度。
问卷显示,愿意主动识的约21%。
表现三:无所谓的态度。
问卷显示,为识而识的约11%。
通过调查和填写调查问卷的结果发现一年级学生识的兴趣比拟浓重,也愿意通过多种方式自主识,且形式多种多样。
二年级学生相对来说就比拟被动,为了识而识,兴趣明显下降,有些学生甚至出现了厌恶的情绪。
在一年级预习课文时,能积极主动的预习生,方法多样,识记的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到了二年级由于识兴趣下降,识方法越来越单一,识才能也随之下降。
相对于一年级时,识量有所降低。
表现为:类型识兴趣、方法所占比率自主识型能自主运用多种方法5%天天雷同型每天采用一样的方法35%照猫画虎型仿照其他同学的完成36%随意编造型不查典,进展胡编乱造24%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中为完成作业而完成占得比率较大,根本已经处于被动的识状态。
综上所是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创新意识是小学生的主要表现。
(完整word版)一年级小学生个案分析

一年级小学生个案分析【基本情况】:扎西泽仁:男,就读于一年级一班其一,独立性不强,过于依赖。
这点体现在他在做作业时总需要有人监督他。
其二,注意力不甚集中,好玩。
这是大多部小孩子的共同点,他也不例外。
每次上课,他总能想出一些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出来做做。
譬如拿本本子削一支铅笔,喝一口水等等。
其三,记忆力、想象力发挥不是很好。
这表现在她记汉字时,总是这次写了下次要写就又不知道了。
我把每次观察到的问题总结好,让她妈妈看。
她妈妈说他的确存在这样的不足,但就是拿他没有办法,不知道该如何帮他纠正。
一句“书我读得不多,你帮我想一下办法,帮帮他”又把问题全放到我身上,这刻,我终于体会到身为教师的责任重大,意义深重!那该如何去帮他呢?总得有个办法呀!【对症下药】:上网找资料,查书,问老师,经过分析,我认为可以偿试以下做法:首先,了解他的兴趣所在。
她喜欢画画,我就从这入手。
每次上课,总留半个多小时来让她自由画画,要求就:把他所画的编成故事先说出来。
几次的练习,我发现慢慢的他说得好多了,也能把我写下来的记住了。
这让我为下一步的走势确定了方向,也给我增强了信心。
其次,给予尊重。
人,无论年龄大小,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的。
当你得到别人尊重时,你总会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我相信,他也有这种感觉,虽然他并不一定知道这些价值观。
每次,当我问他的要求,并和他商量该如何如何时,他总是开心的和我聊。
再次,多给予称赞。
每次,当他做好了一点,那怕只是写好一个字,我也及时的给予他称赞和鼓励。
我发现,每次称赞后,他总是开开心心的,以积极的态度来接受让他完成的任务。
在反复的锻炼中,他的独立性提高了,也不怎么依赖别人帮她做作业了,这又让我跨出了一步。
【评析】: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1、学校教育应做到:(1)要处理好幼儿期和一年级的衔接工作。
一年级的孩子主要是不能较快地适应小学生活,当出现学习节奏快时,就手忙脚乱,甚至心情惶恐,所以老师要给孩子一个缓冲的阶段,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慢的艺术。
一年级语文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语文成绩一直较差,阅读理解能力较弱。
他在课堂上对老师提问的问题经常回答不出来,也经常读不懂课文。
经过和小明的家长交流得知,小明在家也不愿意读书,只对电视动画片感兴趣。
二、问题分析通过观察和交流,可以分析出以下问题:1.缺乏阅读兴趣:小明对读书不感兴趣,更喜欢看电视动画片。
这可能是他阅读障碍的一个原因。
2.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小明经常读不懂课文,不能理解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细节信息。
3.学习动力不足:小明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经常沉默不语,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4.学习方法不恰当:小明可能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三、解决方案1.培养阅读兴趣:鼓励小明多读一些有趣的图书,并与他分享阅读的乐趣和好处。
还可以根据小明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有趣的故事书或科普读物,激发他的阅读兴趣。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小明理解课文,如慢速阅读,提问等。
同时,在课后给予小明一些练习题目,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
3.激发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给予小明更多的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教师也可以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合作,共同关注他的学习情况,为他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4.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帮助小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总结等,培养他的学习策略和思维能力。
四、实施计划1.培养阅读兴趣:每天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鼓励小明讲一讲自己读过的故事,与同学们分享。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堂上,老师通过慢速阅读和提问,引导小明理解课文。
课后布置一些阅读理解题目,提升小明的阅读理解能力。
4.教授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向小明和其他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总结等。
鼓励小明尝试不同的学习方式,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五、预期效果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小明的阅读兴趣得到培养,愿意主动阅读,并从中获得乐趣。
小学一年级学生个案调查

小学一年级学生个案调查介绍本调查旨在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个案情况,以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以下是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个案调查结果。
结果个案1- 学生姓名:张小明- 性别:男性- 年龄:7岁- 家庭背景:单亲家庭- 研究情况:研究成绩较好,喜欢阅读和数学- 社交情况:与同学相处融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需求:需要额外的挑战,以满足他的研究能力个案2- 学生姓名:李小红- 性别:女性- 年龄:6岁- 家庭背景: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 研究情况:研究进度稍慢,需要更多的辅导- 社交情况:有些羞怯,不太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需求:需要额外的支持和关注,以提升她的研究能力和自信心个案3- 学生姓名:王小刚- 性别:男性- 年龄:7岁- 家庭背景:移民家庭,母语非中文- 研究情况:研究进度较慢,需要更多的语言支持- 社交情况:能与同学进行简单交流,但还不够流利- 需求:需要额外的中文语言支持,以帮助他更好地适应研究环境个案4- 学生姓名:- 性别:女性- 年龄:6岁- 家庭背景:双职工家庭- 研究情况:研究成绩良好,但感到压力较大- 社交情况:与同学相处良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需求:需要情绪支持和缓解压力的方法,以促进她的心理健康结论从以上个案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小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不同的个案需求。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采取个性化的支持措施,以满足每个学生的研究和发展需求。
对于每个个案学生,需要提供适当的挑战、辅导、语言支持或情绪支持,以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
请根据调查结果制定相应的教育支持计划,并约定跟进评估措施,以确保学生们得到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小学一年级个案分析及措施范本共四篇

小学一年级个案分析及措施范本共四篇小学一年级个案分析及措施范本文档一: 个案分析背景信息此次个案分析的学生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名叫小明。
小明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好奇心的孩子,但在研究方面存在一些困难。
他在阅读和写作方面表现不够流利,也有时会有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研究困难分析1. 阅读和写作困难: 小明不够流利地读和写,可能是因为他还没有掌握基本的字母和音标知识。
需要通过系统的阅读和写作训练来提高他的能力。
2. 注意力不集中: 小明在上课或完成作业时,经常分心或容易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
这可能影响他的研究效果。
需要采取一些能够帮助他集中注意力的策略。
措施建议1. 阅读和写作训练: 设计针对小明的个性化阅读和写作训练计划,包括字母和音标的研究,提高阅读和写作速度的练等。
可以结合游戏和趣味性,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激励。
2. 注意力训练: 使用一些专门的注意力训练游戏和活动,帮助小明提高专注力和注意力控制能力。
可以通过设置专注时间段和提供奖励机制来激励他保持注意力的稳定。
文档二: 措施范本阅读和写作训练范本1. 掌握基础知识: 通过有趣的游戏和互动方式,教授小明字母和音标的基本知识。
例如,使用拼图游戏来帮助他记忆字母的形状和发音。
2. 阅读练: 提供适合小明阅读水平的简单文本,鼓励他每天进行阅读练。
可以逐渐增加阅读难度,让他逐渐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写作练: 给小明提供写作练的机会,可以是简单的句子或短篇故事。
鼓励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注意力训练范本1. 专注时间段: 在课堂上或完成作业时,设定专注时间段,例如每次15分钟。
鼓励小明专注于任务,避免分心。
逐渐增加专注时间段的长度,帮助他提高专注力。
2. 奖励机制: 设定目标和奖励机制,鼓励小明保持专注。
当他在规定的时间内保持专注并完成任务时,可以给予奖励,例如表扬、小礼物或特殊活动。
注意: 以上范本仅供参考,实际的个案分析和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设计。
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

一年级学生案例分析报告范文6篇案例分析报告一:一年级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明是一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老师在讲课过程中,他会东张西望,摆弄文具,或者和周围同学小声说话。
这不仅影响他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会干扰到其他同学的学习。
二、原因分析。
1. 年龄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一般在15 - 20分钟左右,而课堂时间往往会超过这个时长,所以小明可能难以长时间保持专注。
2. 家庭环境。
通过与家长沟通了解到,小明在家经常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这种多任务的习惯导致他在课堂上也难以专注于一件事情。
3. 课程内容。
部分课程内容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吸引小明的注意力。
三、解决策略。
1. 课堂调整。
老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中穿插小游戏、故事等,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
每节课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放松一下。
2. 家庭配合。
家长要给小明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监督他写作业时不能看电视或做其他事情。
同时,可以和小明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当他能够专注完成学习任务时给予小奖励。
3. 行为训练。
对小明进行注意力训练,例如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搭积木等活动,逐渐延长他的注意力集中时间。
四、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小明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改善。
他能够在大部分时间里专注于课堂内容,与同学说话、摆弄文具的现象减少了很多。
学习成绩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案例分析报告二:一年级学生人际交往困难案例。
一、案例背景。
小红是一年级的女生,性格比较内向。
在学校里,她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主动和同学交流、玩耍。
课间休息时,她也总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看着其他同学玩耍。
二、原因分析。
1. 性格因素。
小红天生性格内向,比较害羞,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
2. 家庭教养方式。
小红的家庭比较传统,家长很少带她参加社交活动,平时在家也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模拟训练。
一年级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

一年级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引言:心理辅导是帮助个体了解自我、规划人生、处理困难的过程。
在一年级学生中,心理需求多种多样,包括适应新环境、建立自信、发展强项等。
本文将通过一个一年级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
案例背景:小明是一个六岁的一年级学生,性格内向,容易紧张和焦虑。
他在新学期开学后出现了严重的适应问题,表现为害羞、不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并经常抱怨身体不舒服以躲避课堂上的任务。
分析与反思:1. 理解适应障碍小明出现适应问题可能是因为转变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作为一名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心理辅导员,在开始辅导之前需要对适应障碍有充分的认识。
这有助于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2. 建立良好关系首先要和小明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对于内向孩子来说,情感连结尤为重要。
通过充分倾听和理解小明的感受,展示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可以逐渐增强他对心理辅导的接纳度。
3. 探索问题根源与小明进行一对一面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询问他在学校中遇到的挑战、恐惧和不安。
通过了解问题的具体原因,建立起精确性较高的认知框架。
这有助于更好地为小明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4. 提供情绪管理技巧适应障碍常伴随着焦虑和紧张,所以帮助小明学会应对自身情绪非常重要。
例如,教给他简单易行的呼吸调节法、放松训练方法等有效缓解焦虑情绪的技巧,可以帮助小明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感状态。
5. 借助角色扮演进行行为改变小明抱怨身体不舒服是躲避课堂任务的方式之一。
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模拟真实场景,并引导他换位思考。
例如,让他在游戏中扮演老师或者主动与同学交流者的角色,从而锻炼他的社交技能和大胆表达自己的能力。
6. 与老师合作一对一心理辅导并不意味着孤立操作。
与小明所在班级的教师密切合作,共同协商制定改善计划,并持续跟踪观察进展情况。
通过与老师互相配合,可以帮助小明顺利度过适应期,并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支持。
总结:针对一年级学生心理辅导个案分析与反思,我们需要充分了解适应障碍、建立良好关系、探索问题根源、提供情绪管理技巧、借助角色扮演进行行为改变以及与老师合作等方面来进行干预。
一年级心理健康案例分析3篇

⼀年级⼼理健康案例分析3篇 加强⼩学⽣⼼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理健康发展,已经形成共识。
下⾯是⼩编为你精⼼整理的⼀年级⼼理健康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年级⼼理健康案例分析篇1 我班有⼀名叫玮玮的男孩⼦,⼩⼩的个⼦。
刚来时,躲在妈妈的⾝后,不肯放⼿,他那⼤⼤的眼睛警惕地看着周围的⼀切,流露出那份惊恐和不安。
他不爱说话,课堂上也不发⾔,在学⽣早读时,他只是默默地坐着,课间⼗分钟也不怎么玩耍,只是静静地站着,是⼀个极安静的孩⼦。
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母亲的交谈了解到,这孩⼦从⼩胆⼦就⼩,在幼⼉园时做操都不跟,在家依赖性强。
有⼀次在活动课上,⽼师说他是班上最嫩的⼀个,接下来他就不愿去上课,有时连饭也不吃,有时都拿他没办法。
通过家访,我明⽩了他由于从⼩性格内向、敏感、⾃尊⼼强,刚去幼⼉园寄宿,第⼀次离开⽗母,感到孤⽴⽆助,焦虑不安,使他失去原有的⼼理平衡,这时候家长和⽼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他,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理,反⽽会增强这种⼼理。
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
孩⼦⼀旦对⾃⼰的某⽅⾯的能⼒丧失⾃信,还可能会跟着连带对⾃⼰的其他⽅⾯的能⼒也丧失⾃信,最后造成多⽅⾯甚⾄全⾯地落伍,如果孩⼦发展到严重的⾃信⼼丧失,还会出现更多的⽣理上或⼼理上的异常。
个案处理 ⼀、尊重他,帮助他消除⾃卑⼼理,树⽴⾃信。
有⼈说孩⼦就是⼀本书,要想教育好孩⼦⾸先就要读懂这本书。
孩⼦们的⾃我保护意识强烈,有些甚⾄到了过于敏感的程度。
在学校,他们会⽤警惕的⽬光注视着⽼师和同学对⾃已的态度,只要稍稍挫伤了他们的⾃尊⼼,他们就会变得⾃我封闭。
玮玮就是⼀个⾮常典型的例⼦。
其症结就在于⾃卑、⾃尊⼼强。
要纠正他的这种不良⾏为,⼀定要注意⽅式⽅法,做到保护好他的⾃尊⼼,帮助他消除⾃卑⼼理,树⽴起⾃信。
我主要采取以下⽅式⽅法: 1、在思想上开导他,对其进⾏正确的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学生的个案分析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
田晋源今年七岁,男,一年级3班学生。
长得聪明可爱。
爸爸、妈妈工作非常忙,很少有时间关心他的学习,对他疏于管理。
学习成绩较好,但上课纪律比较差。
在学校里目中无人,喜欢自我为中心,不晓得怕人,我行我素。
二、个案的行为表现
学习习惯非常差,上课经常玩东西,把铅笔衔在嘴里,把橡皮擦弄得碎碎的,根本没有规矩;作业书写字迹潦草,不是没有铅笔,就是没有橡皮擦。
他是一个聪明的男孩,反映快,上课似乎不太听讲,但抢答速度快,回答问题准确,老师不用操心他的学习,成绩较好但行为习惯很差,上课经常影响别人,特别是“人来疯”,越是有人,他越是表现自己,十分反常。
下课喜欢动手打人,别人无意挡住他的路,他就顺手把别人推到一边。
另外,我感觉他的思想比较单纯幼稚,有时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但有改正的愿望。
三、原因分析
田晋源比较聪明,在学前教育阶段,习惯方面的问题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认为他聪明,虽有许多缺点,但关系不大,因此没有及时纠正;再加上家长的因为工作的关系,没有抓好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没有力度,缺乏针对性。
四、采取的措施及辅导过程
首先,加强老师与家庭的联系,保持双方教育的一致性、同步性。
让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学校教育的宗旨,明白孩子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生活中显现出来,正是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措施造成的,我劝导他的家长要重视孩子的习惯养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这种行为对他的身心都没有好处。
其次,孩子行为的偏差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纠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而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
那么教师就要需要树立一个循序渐进的目标,切忌不要害怕教育过程中出现反复现象,而因此急燥泄气。
在教育中我用显微镜看缺点,放大镜看优点,采取正确引导,逐步纠正,适时激励的手段。
引导他正视自己的缺点,并认识做任何事都要遵守规则。
一开始,下课我经常找他谈心,我采用摆事实,利用浅显的道理引导,使他认识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
学校有学校的规定,上街走路有交通规则,进超市买东西要付钱才能拿出去,否则社会就乱套了。
同样,上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不行的。
多次的引导,我行我素、随意性有所改变。
充分发挥激励评价的作用。
学生在家在校的表现,对于田庶的每一个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给予肯定。
有时会对他说:“很多天没有听到你打人的消息,真让我高兴!坚持!”“这么难的问题都回答出来了,你真棒啊!”“你会抓紧时间,从不让时间从你身边走。
”
五、教育的效果及引发的思考
经过这个学期的科学的教育引导,田庶在各个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上课再也不找同桌借学习用品了,每天都自己带着,作业书写工整了许多,上课老师叫做作业,他从不左顾右盼,很会抓紧时间,最可喜的是几乎没有听到他打人的报告了,他知道辨别是非,守规矩了。
但有时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还需要今后加强教导。
田庶的教育事例告诉了我们,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