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教程-第四章PPT
合集下载
公共管理学系列之四 PPT课件

2020/3/29
22
Ye Sihua
7.3.2 投票悖论
1. 孔多塞悖论(condorcet’s paradox) 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
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 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 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2020/3/29
23
Ye Sihua
“循环”能否消除?
能;二是备选方案(在技术上)能够在多
大程度上实现政策目标。
2020/3/29
5
Ye Sihua
技术可行性的一个主要标准是有效性 或效能(effectiveness)。 有效性标准的焦点是被提出的方案或项目 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还包括这样几个重 要的问题:政策或项目的影响是直接还是 间接的、长期还是短期的、可量化还是不 可量化的,以及充分的还是不充分的。
公共政策学
——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之四
叶斯华
2006-8-13
2020/3/29
1
可编辑
欢迎您的到来
祝您学习愉快!
2020/3/29
2
可编辑
公共政策学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七章 方案比较与择优
2020/3/29
3
重点问题
技术可行性的比较
经济可行性的比较
政治可行性的比较
行政可行性的比较
2020/3/29
26
Ye Sihua
7.3.3 过半数规则的变异形式
假定需要从一张M个候选人组成的名单中 选出一个人(M>3),那么有以下形式:
过半数规则 占多数规则 孔多塞标准(Condercet criterion) 博尔达计数(Borda rule) 淘汰计数(exhaustive voting) 赞成投票(approval voting)
0北大版《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介绍-PPT课件

课时安排
十八周的课程。 每周一章的内容 一周用于复习和机动
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教材曹堂哲:《公共管理研究方法》,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主要参考书: (美)纽曼著,《社会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取向》(第五 版),郝大海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对于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均衡论述,不存 在偏差,有利于初学者完整掌握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的各种研究方法。
主要阅读和参考书目
袁方:《社会研究方法教程》,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19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 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9 。(21世纪社会学系列 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 荐教材 仇立平著:《社会研究方法》,重庆大学出版 社,2019年版。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for Public Management
课程简介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研修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各个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国 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9 年)》 1204 公共管理类120401公共事业管理120402行政管理120403劳动与社会保 障120404土地资源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20405城市管 理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是公共管理研究生的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 和研究,培养学生进行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知识、步骤、方法、技巧,使研修 者具备初步的公共管理研究能力。为公共管理研究方法(高级课程)的研修奠 定基础。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为公共管理研究、咨询和实务提供方法论指南。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立足公共管理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实践,扎根于国际公 共管理研究的经典论著、高水平期刊论文、管理咨询和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大量 文献中,在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在吸收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精华的基础上, 总结出公共管理研究的方法论、范式、途径、规范、逻辑、程序和手段,为公 共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管理实践、决策咨询、论著写作提供战略蓝图、操 作指南和参考例文。
《公共管理学》PPT课件

决策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查尔斯·林德 布洛姆(Charles E. Lindblom)提出渐进 决策理论。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 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 主需求”
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 制。
4.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 层次矛盾的途径。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 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 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 管理
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 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
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 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 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 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公 共管理的特征: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 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四)系统学派理论 系统学派以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将组织视为一个社会系统而得名。 20世纪60-70年代,系统学派又发展出两 大理论,一是生态理论,二是权变理论。
(二)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 主需求”
1. 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 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 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 制。
4. 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 层次矛盾的途径。
第四节 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发展
一、公共管理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
1.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与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 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 产品。
2. 公共事务
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全体 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一系 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实际结果。
(二)管理、公共管理与公共管理学
1. 管理
可以把管理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中,管理主体 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 段,对管理客体加以调节控制的过程。
P途径的公共管理强调的是与政策分
析的渊源关系,有如下特征:
第一,着眼于高层管理者以及他们所进 行的政策研究;
第二,重视非量化和实务的取向,推崇 通过个案研究来发展相关知识;
第三,强调与政策分析结合,进行具有 前瞻性的规范性的理论研究。
B途径的公共管理主张师法企业,B途径公 共管理的特征:
第一,偏爱企业管理的原则;
公共管理学亦属于一类特定领域的管理学。
2. 公共管理
所谓“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 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公共管理方法与技术第4章

强调目标管理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有效方式42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培训要点descriptionofthecontents42目标管理在公共部门中的应用强调采用目标管理的目的目标管理程序上的要点强调信息交流的重要性管理和管理行为的转变424基层管理者的认识与动力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13254431制定目标的依据制定目标的依据法律政策要求上级要求服务对象要求前期目标完成情况组织现状43目标的制定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12345准备工作初步拟定目标初拟目标的讨论与修订制订目标实施计划填写目标卡片43目标的制定432目标的制定程序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433有效目标的标准具体切合实际与权限相一致表述明确数量适当一致性具有弹性43目标的制定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44目标的实施441授予权限441权限必须是行动的权力2权限必须与下级人员职责的广度和深度相等必须与管理人员的目标及其执行计划相一致3权限必须是一种事先的权力4权限必须明确5权限必须具体6权限应尽可能授予低级的管理人员因为只有他们才是目标管理的主体7处理例外事件的权限应为上级保留上级还应保留一定的监控权有效权限的理解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1744目标的实施目标管理的资财分配是按照管理人员的目标对资源进行有计划的分配
目标卡片的制作与填写
目标卡片的填写方法
2.成果评定时目标卡片的填写方法
(1)下级的填写方法。下级人员主要填写“自我评定”栏和“自 我提高要点”栏。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1)在“自我评定”栏中左上方的小角填入“目标达成度”,可用 百分比表示,也可用“A、B、C”或“一级、二级、三级”等表 示等级;能用绝对数表示的成果,也可直接记入其数值。除此之 外,本栏其余部分应填入原因、经验、教训等要点。 2)“自我提高要点”部分是针对以前的填写要点,总结经验、教 训,并提出新的希望。 (2)上级的填写方法。主要填写“上级评定”栏,填写方法同 “自我评定”栏。
目标卡片的制作与填写
目标卡片的填写方法
2.成果评定时目标卡片的填写方法
(1)下级的填写方法。下级人员主要填写“自我评定”栏和“自 我提高要点”栏。有关注意事项如下: 1)在“自我评定”栏中左上方的小角填入“目标达成度”,可用 百分比表示,也可用“A、B、C”或“一级、二级、三级”等表 示等级;能用绝对数表示的成果,也可直接记入其数值。除此之 外,本栏其余部分应填入原因、经验、教训等要点。 2)“自我提高要点”部分是针对以前的填写要点,总结经验、教 训,并提出新的希望。 (2)上级的填写方法。主要填写“上级评定”栏,填写方法同 “自我评定”栏。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教材(PPT33张)

7.4
第一步
模拟决策方法
第二步 第三步
7.4.2 模拟决策方法实施的步骤
建立模拟模型
模型的运行
分析模型
14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4
模拟决策方法
7.4.3 模拟决策方法的优缺点
1)为复杂庞大的实际系统找到有效的分析方法 2)本身带有的试验性质 3)避免对实际系统进行破坏性和危险性的试验 4)费时短,加快决策进程 5)原理较简单,模拟结果也较直观 6) 有助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
优点
缺点
1)只能指出一定决策的一般性后果 2)极少有一项应用能归结为一个简单完善的模型 3)方法成功与否,需要管理方面的支持 4)对实际系统功能与特性的估计并不很精确
15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5
7.5.1 决策树的要素
决策树法
决策树是对决策过程中的一种有序概率的图解表示,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7.2 专家决策法
7.2.2 集体头脑风暴法
亦即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专家的创造性思维 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作出集体的判断。
1.奥斯本:实施的四项规则 2.应注意的问题 3.遵循的步骤和顺序
两 种 形 式
直接头脑风暴法
质疑头脑风暴法
对设想进行质疑的三个阶段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版)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版)
公共管理的方法与技术(第二版)
21世纪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第7章
决策方法与技术
决策方法与技术
指在决策过程中为实现决策方案优化而运用的各种智能方 所谓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换言之,就是人们 凭感官能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 法与科学技术的总称,它是决策活动必须借助的手段,也 是决策任务得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的桥梁。
《公共管理学》课件PPT课件

• 黄健荣:《论公共管理之本质特征、时代性及其它》,载《公共管理学报》,第二卷第三期,2005年8月 • 朱月德米:《网络状公共治理:合作与共治》,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43卷第2期,2004年3
•
张康之、程倩:《作为一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服务行政:现实诉求、理论定位及研究取向》,载《学习论坛》, 2006年5月15日
• 【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著:《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政协编译组/东方编 译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 【美】拉塞尔·M·林登著:《无缝隙政府:公共部门再造指南》,汪大海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版澳社】,欧20文07·。休斯:《公共管理导论》(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
詹中原:《新公共管理:政府再造的理论与实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 1991。
• 黄荣护主编:《公共管理》,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0。
•
彭和平、竹立家等编译:《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出版社,1997。
• 齐明山著:《行政学导论》,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 陈(1振)明。:《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与特征》,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
•
陈振明、薛澜:《中国公共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题》,载《中国社 会科学》,2007(3)。
• 薛与澜前、瞻彭》宗,超载、《张管强理:世《界公》共 ,管20理02与(中2)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回顾
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
公共管理学
汪大海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公共管理学PPT课件:第四讲 政府间关系

第四讲:政府间关系
4.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 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4.2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 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 • 地方自治模式 • 网络模式
4.2.1 中央控制模式
• 资源主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 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是依赖关系而非 自治的,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为政 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
•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 制模式,其特征为:
• 结构上,政府间为层级隶属关系 • 权力分配上,中央高度集权 • 横向联系上,阻隔多,联系少
4.4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
网络模式初见端倪,表现为: (1) 政府间结构关系的变化(扁平化) (2) 地方分权改革 (3) 横向联系的扩展
4.5 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 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由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乡(镇)的五级制 向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基 层政府的三级制转变 )
• 地方的合理分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 权和自主治理,中央政府要对
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源。中 央政府从公共领域中退缩。
4.2.3 网络模式
• 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是网络的 平等行动者,他们因为资源的 相互依赖而彼此联结在一起, 并且采取合作的策略来实现自 己的目标。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历史
4.1 什么是政府间关系
• 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与地方政府 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4.2 政府间关系研究的途径
• 传统的中央控制模式 • 地方自治模式 • 网络模式
4.2.1 中央控制模式
• 资源主要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 方政府对中央政府是依赖关系而非 自治的,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为政 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
•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传统模式:等级控 制模式,其特征为:
• 结构上,政府间为层级隶属关系 • 权力分配上,中央高度集权 • 横向联系上,阻隔多,联系少
4.4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
网络模式初见端倪,表现为: (1) 政府间结构关系的变化(扁平化) (2) 地方分权改革 (3) 横向联系的扩展
4.5 我国政府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 简化政府间的层级结构(由中央 --省(自治区、直辖市)-- 市--县--乡(镇)的五级制 向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基 层政府的三级制转变 )
• 地方的合理分调的是高度的地方分 权和自主治理,中央政府要对
地方政府提供更多的资源。中 央政府从公共领域中退缩。
4.2.3 网络模式
• 中央政府及各级政府是网络的 平等行动者,他们因为资源的 相互依赖而彼此联结在一起, 并且采取合作的策略来实现自 己的目标。
4.3 中国政府间关系的历史
第四章-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PPT课件

公共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 ——《公共管理研|究Pa方ge法1实7 务》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是以相关为基础,从协方差或相关阵开始把每个测量变量
的方差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所有测量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
几个因子引起的方差,即公共因子的方差;另一部分是每个测量变
公共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 ——《公共管理研|究Pa方ge法1实1 务》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一、方差分析
(二)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
2.多因素方差分析 多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一个观测变量产生的影响。
它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者除了要研究多个因素对 一个因变量的影响外,还要研究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 响。 (1)提出假设检验的原假设 (2)选择检验统计量 (3)计算样本统计量观测值和概率P值
公共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 ——《公共管理研|究Pa方ge法1实0 务》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一、方差分析
(二)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
1.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单个控制变量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 它检验的是由单一因素影响的一个(或几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变量 (因变量)。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三、推断性统计分析简介
(一)参数估计 矩估计 最小二乘法公共管理研|究Pa方g法e 6实务》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三、推断性统计分析简介
(二)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原理 (2)假设检验中的统计量 (3)显著性水平 (4)临界值、接受域和拒绝域 (5)双边检验和单边检验 (6)假设检验的步骤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是以相关为基础,从协方差或相关阵开始把每个测量变量
的方差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所有测量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
几个因子引起的方差,即公共因子的方差;另一部分是每个测量变
公共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 ——《公共管理研|究Pa方ge法1实1 务》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一、方差分析
(二)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
2.多因素方差分析 多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一个观测变量产生的影响。
它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者除了要研究多个因素对 一个因变量的影响外,还要研究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 响。 (1)提出假设检验的原假设 (2)选择检验统计量 (3)计算样本统计量观测值和概率P值
公共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 ——《公共管理研|究Pa方ge法1实0 务》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一、方差分析
(二)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
1.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单个控制变量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因变量)产生显著影响。 它检验的是由单一因素影响的一个(或几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变量 (因变量)。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三、推断性统计分析简介
(一)参数估计 矩估计 最小二乘法公共管理研|究Pa方g法e 6实务》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三、推断性统计分析简介
(二)假设检验
(1)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原理 (2)假设检验中的统计量 (3)显著性水平 (4)临界值、接受域和拒绝域 (5)双边检验和单边检验 (6)假设检验的步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因子线性表达XX:12
a11 F1 a12 F1
a12 F2 a22 F2
a1p a2
Fp 1 p Fp
2
X m am1F1 am2 F2 amp Fp m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三)因子负荷、方差贡献率和共同度 因子分析的最后结果通常以因子负荷矩阵的形式给出,这 个矩阵的一般形式如表所示。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四、优点
统计学是研究有关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从而对研究对象 加深认识并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和理论。统计方法对其他 科学领域的渗透力是很强的,凡能以数量来表现的均可作 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同时,统计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总体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所以决定了统计学对人力资 源管理这门科学也有直接的帮助。统计学思想可以引导树 立科学严谨的管理思想,引导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统 计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探索数据信息内在数量的规律性, 从而便于建立细化量化的科学指标体系,使得公共管理走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是以相关为基础,从协方差或相关阵开始把每个 测量变量的方差分解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所有测量变 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因子引起的方差,即公共因子的方 差;另一部分是每个测量变量特有的特殊因子引起的方差。 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之间是不相关的。若公共因子与特殊 因子还存在相关,则说明特殊因子中还可以抽取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基本过程通常可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主因子分析
一、方差分析
(一)方差分析的概述 2.方差分析的假设条件 (1)各总体正态分布 (2)数据样本间的方差齐性并相互独立
3.方差分析的一般步骤 (1)方差齐性检验。 (2)计算各项平方和与自由度。 (3)列出方差分析表,进行检验,并以此做出推断。 (4)事后检验。若检验显著,则要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三)案例应用 (1)打开SPSS,录入数据,定义变量和相应的值。 (2)在SPSS窗口中选择分析——一般线性模型——多变 量,调出多变量分析主界面,分别输入自变量、因变量。 (3)点击选项按钮在输出框中选择方差齐性分析(既包 括协方差矩阵等同性分析也包括误差方差齐性分析),其 它使用默认即可,点击继续返回主界面。 (4)点击确定,运行多变量分析过程。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二、回归分析
(二)非线性回归分析 非线性回归分析要求自变量和因变量均为数值变量,如果 是分类变量,应该将其重新编码为数值型变量。其基本思 路是:首先为所有未知参数指定一个初始值,然后将原方 程按泰勒级数展开,并只取一阶各项作为线性函数的逼近, 其余项均归入误差中;然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模型中的 参数进行估计;用参数估计值代替初始值,将方程再次展 开,进行线性化,从而又可以求出一批参数估计值,如此 反复迭代求解,直至参数估计值收敛为止。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二)距离和相似性 2.相似系数
研究样本间的关系常用距离,研究指标间的关系常用相似 系数。相似系数常用的有: (1)夹角余弦 (2)相关系数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Hale Waihona Puke 聚类分析(三)系统聚类的方法 (1)最近距离法 (2)最远距离法 (3)中间距离法 (4)重心法 (5)类平均法 (6)可变类平均法 (7)可变法 (8)Ward最小方差法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二、回归分析
(一)线性回归分析 (1)确定回归方程中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从收集到的样本数据出发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 的数学关系式,即确定回归模型。 (3)在一定统计和准则下估计出模型中各个参数,得到 一个确定的回归方程。 (4)对回归方程进行各种统计检验。 (5)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多因素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一个观测变量产 生的影响。它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最大区别在于研究者除 了要研究多个因素对一个因变量的影响外,还要研究这些 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影响。 (1)提出假设检验的原假设 (2)选择检验统计量 (3)计算样本统计量观测值和概率P值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一、方差分析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二)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设m个可能存在相关关系的原始变X1,量X2,, Xm
,含有P个独
立的公F1, F共2,,因Fp 子
,原始变量含i 有特殊因子 i
(i=1…m),各F个j 之间互不相关,且与 (j=1…p)之间
也互不相关,每个原始变量可由P个公共因子和自身对应
(一)聚类分析的思想 根据已知数据,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的统 计量(距离或相似性程度)。根据某种准则(如最近距离 法、最远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等),使同一类内 的差别较小,而类与类之间的差别较大,最终将观察个体 或变量分为若干类。 在实际研究中,对样本个体进行聚类通常称为Q型聚类, 对研究变量进行的聚类称为R型聚类。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六)SPSS在因子分析中的应用 (5)进入[Rotation],选择如图所示的选项,单击[Continue]。
(6)进入[Options],选择如图所示的选项,单击[Continue]。
(7)单击[Ok],输出因子分析结果。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一、方差分析
(二)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 1.单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也称一维方差分析,用于分析单个控 制变量(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是否对观测变量(因变量) 产生显著影响。它检验的是由单一因素影响的一个(或几 个相互独立的)观测变量(因变量)。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一、方差分析
(二)常见的方差分析方法 2.多因素方差分析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四)公共因子抽取、旋转和解释 在实际应用因子分析中出现了难以解释的现象,根本原因 是模型同实际数据的矛盾,而其直接原因表现在因子对变 量的贡献不明确。对相同的数据做因子分析,结果会因人 而异。因子解释和命名的是否妥当与研究者本人对因子分 析把握程度有关,也与研究者对实际问题所涉及的专业知 识有关。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二)距离和相似性 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种方法是将一个样本 看作P维空间的一个点,并在空间定义距离,距离越近的 点归为一类,距离较远的点归为不同的类。另一种方法是 用相似系数,性质越接近的样本,它们的相似系数的绝对 值越接近1,而彼此无关的样本,它们的相似系数的绝对 值越接近于零。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四)SPSS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5)进入[Plots],作出如图所示的选择,单击[Continue]。
公共管理类”十三五”规划教材丛书 ——《公共管理 研究方法实务》
第三章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章 公共管理研究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第二节 方差与回归分析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第一节 统计分析方法概述
一、统计与统计分析方法
(一)统计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1)统计学概念 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的学科, 通过搜索、整理、分析、描 述数据等手段,以达到推断所测对象的本质,甚至预测对 象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2)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它决定 着统计科学的研究领域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统计学的研 究对象具有以下的特点:①数量性;②总体性;③具体性;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五)因子分析注意事项 (1)样本量不能太小 (2)各变量间应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3)KMO检验 (4)因子分析中各公因子应该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六)SPSS在因子分析中的应用 (1)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建立SPSS数据文件。 (2)选择[Analyze]=>[ Data Reduction]=>[ Factor Analysis], 打开因子分析主对话框。 (3)将相关的分析变量送入的右边的分析框中。 (4)进入[Extraction],选择如图所示的选项,单击[Continue]。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一、因子分析
(四)公共因子抽取、旋转和解释 因子分析的一个基本任务是从众多的变量中抽取若干个公 共因子,从而达到减少变量的降维目标。在SPSS因子分析 的因子抽取方法模块中,提供了七种公共因子抽取方法, 包括主成分分析法、未加权最小平方法、最小平方法、极 大似然法、主轴因子抽取法、α因子抽取法和映像因子抽 取法。 在SPSS的因子分析的旋转方法模块中,共提供了5种因子 旋转方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直接斜交转轴法、四次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二)距离和相似性 1.距离
如果把n个样本(X中的n行)看成p维空间中n个点,则两 个样本间相似程度可用p维空间中两点的距离来度量。令 dij表示样本Xi与Xj的距离。常用的距离有: (1)明氏(Minkowski)距离 (2)马氏(Mahalanobis)距离 (3)兰氏(Canberra)距离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三)系统聚类的方法 (1)最近距离法 (2)最远距离法 (3)中间距离法 (4)重心法 (5)类平均法 (6)可变类平均法 (7)可变法 (8)Ward最小方差法
第三节 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
二、聚类分析 (四)SPSS在聚类分析中的应用 (1)将原始数据录入SPSS,建立SPSS数据文件 (2)选择[Analyze]=>[ Classify]=>[ Hierarchical Cluster],打开聚类分析主对话框。 (3)将分析变量输入[Variables],地区输入[Label Cases by],并单击[Cases],[Statistics],[Plots] (4)进入[Statistics],作出如图所示的选择, 单击 [Contin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