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
集体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 -回复

集体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回复集体主义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公有制、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
在本文中,将分别阐述这三个原则,并探讨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公有制是集体主义的核心原则之一。
公有制主张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旨在实现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财富的共享。
公有制的实施有助于解决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平等,并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通过公有制,国家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确保社会资源的最大利用和效益。
而私有制则被认为是剥削制度的象征,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不平等现象,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其次,阶级斗争是集体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则。
集体主义认为,社会存在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阶级斗争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无产阶级要通过斗争争取解放,消除剥削和压迫。
阶级斗争的发展不仅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无产阶级觉悟和组织起来的重要条件。
通过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可以逐步摆脱被剥削的命运,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最后,无产阶级专政是集体主义的最终目标。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通过建立自己的政权,对剥削阶级进行专政,实现无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控制和管理。
无产阶级专政的实施要求无产阶级具备政治意识和组织能力,以实现对社会制度的改革。
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是消灭剥削制度,建立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
这三个基本原则相互作用,相互支持,构成了集体主义的理论基础。
公有制的实施为阶级斗争提供了物质基础,阶级斗争则推动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实施。
集体主义的实践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不可忽视的问题。
集体主义的实施需要权力的集中和行政主义的倾向,容易造成个人的自由受到限制,个体权益受到忽视。
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了官僚主义、体制腐败等问题。
同时,集体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人们对个人努力缺乏动力、创新能力受到限制等。
因此,集体主义的实施需要在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寻找平衡点,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实现。
2023开封大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2

2023开封大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2(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用于告知不需直接执行或办理的事项,主要起交流情况、传递信息的作用,一般无执行效用,既可发给下级机关,也可发给平行机关的是()。
A.发布性通知B.转发性通知C.知照性通知D.指示性通知【答案】:C2.江西多处修建的“万寿宫”是为了纪念西晋豫章人()A.张道陵B.许逊C.严嵩D.法海【答案】:B3.下列关于道德的发展历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维护原始社会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B.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的道德原则C.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D.迄今为止先后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答案】:A4.下列选项中,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是()。
A.某县民政局越权处罚违法的建筑公司的行为B.某县民政局建办公楼的行为C.某县民政局起诉建筑公司违约的行为- 1 -D.某县民政局依建筑合同奖励建筑公司的行为【答案】:A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么一句话——“身在福中不知福”,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
A.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B.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D.矛盾双方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答案】:D6.从经济学上讲,既有限而又有多种用途的资源称为相对稀缺资源,或简称稀缺资源。
资源的稀缺性是被人类自身“制造”出来的。
下列关于资源稀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资源的稀缺性是指世界上的资源最终会由于人类生产更多的物品而消耗殆尽B.在任何一个经济中既存在资源稀缺又存在资源浪费C.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不会存在资源浪费D.因为存在资源浪费,所以资源不稀缺【答案】:B7.近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4月底,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一年来减税规模近7000亿元。
国家实施营改增的目的是()。
①缓解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②释放企业发展活力,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③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A.②③B.①②③C.②D.①③【答案】:A8.商品生产者要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必须使自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A.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小于最高的个别劳动时间C.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 2 -9.孔子的学生们追忆孔子日常教诲和生活行为,整理成一部语录体书,称作(),这部书成为儒家的经典,后世有很大影响。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一、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87b815f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0.png)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经济计算问题哈耶克是20世纪学术界对于集体主义的主要批评者之一。
哈耶克相信所有形式的集体主义(即使是那些在理论上根基于自愿合作的集体主义形式亦然)最终都只有可能以中央集权的机构加以维持。
在他的著名著作《通向奴役之路》(1944)和其他作品里,他主张社会主义必须要有一个中央的经济计划,而这种计划经济最终将会导致极权主义,因为被赋予了强大经济控制权力的政府也必然会拥有控制个人社会生活的权力。
根基于早期米塞斯和其他人的著作,哈耶克主张道:在中央计划经济里,某个特定的个人或团体必须决定资源的分配,但这些计划者永远都不会获取足够的资讯以正确的分配资源,这种问题又被称为经济计算问题(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
哈耶克认为有效的资源交换和使用只有可能经由自由市场上的价格机制加以维持。
而在1945年的《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一书中哈耶克主张价格机制可以用以交流和协调个人的知识,使社会的成员能够达成多样化,借由自发性的自我组织原则来解决复杂的难题。
他创造了交易经济学一词来称呼“自我组织的自愿合作制度”。
在哈耶克的观点来看,国家的主要角色应该是维持法治,并且应该尽可能的避免介入其他领域。
在《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他主张极权主义独裁者的崛起是由于政府对市场进行了太多干预和管制,造成政治和公民自由的丧失而导致的。
哈耶克也对英国和美国因为受到凯恩斯学派影响而建立的经济控制制度提出警告,认为那将会导致相同的极权主义政府产生—而这正是凯恩斯学派所极力避免的。
哈耶克认为极权主义政权如法西斯、纳粹、和共产主义都是同样的极权主义流派;因为这些政权都试着抹灭经济的自由。
对哈耶克而言他认为抹灭经济的自由即代表抹灭政治的自由,因此他相信纳粹和共产主义间的差别仅仅是名称上的不同罢了。
经济学主要流派归纳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commercial use现代经济学流派归纳凯恩斯经济学一、定义指凯恩斯在《通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的理论。
不包括凯恩斯追随者补充、修改和发展了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起始于凯恩斯经济学。
二、学术渊源1.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主义2.马尔萨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论3.曼德维尔的高消费促进繁荣的寓言4.霍布森的过度储蓄导致失业和经济萧条的学说三、凯恩斯革命的含义它以凯恩斯1936年《通论》的出版为标志,是对传统经济学的背离,在资产阶级学史上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称为“凯恩斯革命”。
1)方法上,凯恩斯建立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
2)理论上,否定代表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基本传统观念的所谓“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3)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
(一)就业理论充分就业:就是指没有非自愿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上出现的暂时或偶然的供需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自愿失业:指客观上有工作岗位,但劳动者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愿去就业所造成的失业。
新古典学派从资本主义经济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均衡出发只承认上面两种失业。
非自愿失业:是指个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二)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既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又是指投资等于储蓄时的总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社会上出现较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出有效作用来纠正这种失调。
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三)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投资乘数的含义:投资支出的增加必然会导致国民收入和就业量的成倍增加。
浅析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

微观经济学姓名:胡冉学号:2015073121 班级:20150731浅析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摘要] 经济学说就是人们对自己在生产活动中结成的生产关系的认识。
因此,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经济学说。
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西方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却一直奉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情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两种学说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协调发展并逐渐发生演变,共同指导国家经济朝着健康、快速、稳定的方向前进。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一角度对这两[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配置稀缺性市场机制一、引言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始于17世纪中叶。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等国已经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这时,代表产业资本家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它的历史任务就是批判封建主义,证明封建制度必然要被资本主义制度所代替,阐述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运动规律。
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和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运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如何决定,分析的是资源配置问题。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因素。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处于统治和支配的地位,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形式有利于资本家。
最新-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深入认识 精品

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深入认识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但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往往将集体等一系列概念视为自明的东西,或者将对它们的追问视作是多余的。
但是,所谓自明的概念往往就是最不明确的概念,集体等一系列概念正是这种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①的东西。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集体及其相关的各个概念加以重新审视和勾画,界定他们的适用范围和具体指向,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坚持与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指导人们的道德实践活动。
一、个人概念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②个人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但是,这个个人绝不只是自然意义上的个人,他是一种社会化的,在历史中不断进化并凸现出来的个人。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只有到了18世纪中,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人目的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合群动物,而且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③也就是说,人的独立,人意识到自身外在于社会的存在,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他的这种独立和存在方式也只是形式上的,相对的。
实质上,到目前为止,人还只是社会支配的对象。
换一种说法或许更贴近些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却又是一种被社会限制的存在。
它远不是,也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存在。
本文正是从这种意义上的个人出发,作为所有讨论的出发点。
这里首先要问及的是社会,即我们要把这个与个人相对并限制个人的东西予以先行界定——社会是以群体形式生活在一起的人类共同体,这种共同体是以人们之间的关系为联结纽带,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构成的。
这种共同利益初的,也是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维持全体成员生存的物质利益。
众所周知,物质利益是人类物质力量的产物,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威力,使其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新认识

一、 西方“ 个人主义” 考察
个人主义, 一般是指以个人利益为本位的西方 资本主义价值观, 主张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 以追求 个人利益的满足作为行为的价值方针, 它是西方价 。“个人主义最早是由 值观念的思想基础和立足点 法国学者托克维尔提出的, 强调个人自由及个人自 主与尊严, 不受外来的约束。 在权利中, 自由、 平等 是最基本的权利, 因而, 国家的使命就是保护个人的 ” 在西方, 自由平等权利。 休谟、 莱布尼茨、 霍布斯 等都强调自私、 利己是人的本性,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 符合和满足人的自私的本性的要求 。 近代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把个人主义分为 三个阶段: ( 1 ) 农业时代。 主要表现为宗教的个人 主义和政治的个人主义, 以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 为代表, 反对封建神学、 王权对人性的压抑, 张扬人 的理性。( 2 ) 早期自由竞争阶段的资本主义工业化 时代。主要表现为经济的个人主义, 个人的价值靠 事业的成功和金钱的积累来衡量, 代表思潮是社会 达尔文主义, 在政治上强烈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干 预, 强调把“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 的自然法则用于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新认识
史华红
(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 , 山西
[ 摘
阳泉 045000 )
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 我们对集体与个人关系的认识 , 既不同于西方私有制条件下的个人主
义, 也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 , 更不能效仿我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做法 。 我们应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 扬弃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 [ 关键词] 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 市场经济; 新认识 [ 中图分类号] C912. 1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8 - 6285 ( 2011 ) 06 - 0026 -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内容提要】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述,不单纯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同时也具有丰富的伦理学内涵。
它所揭示的是所有制形式上的集体主义原则,从所有制层面涵摄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堪称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国在改革过程中成功地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意义。
【关键词】个人所有制/公有制/集体/集体主义【正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4 章阐述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时,无意中为后人设置了一道“哥德****猜想”式的经济学难题。
这就是他所提出的在未来社会“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设想。
这段话的完整表述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
但资本主义生产由于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对自身的否定。
这是否定的否定。
这种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2页。
)100多年来,围绕这道难题,人们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探索求解,但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事实上,即便是“哥德****猜想”那样的难题,也仍然是可解的。
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准确把握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的本质基础上,找到科学解答它的突破口。
依笔者所见,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一个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双重命题,是对集体主义原则的经济学表述。
与此相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了解答这道难题的最佳突破口。
一、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吗?马克思上述命题的提出,确实是令经济学界人士深感困惑的。
不难看出,马克思阐述资本主义积累历史趋势的那段话,包含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内在逻辑结构。
构成这一逻辑结构肯定性前提的是“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它主要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私有制。
这种形态,以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小农经济最为典型。
从社会视角看,一家一户式的小农经济,由于彼此缺乏内在联系,呈现出一种极度的涣散性,互不相属,各自独立,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如同马克思描述的法国农民一样,“是由一些同名数相加而形成的,好象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而造成他们这种涣散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应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任何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卷,第693页。
)这种“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原始和古典意义上的私有制,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劳动者是自己使用的劳动条件的自由私有者,农民是自己耕种的土地的自由私有者,手工业者是自己运用自由的工具的自由私有者”(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0页。
),封建社会提供了这种古典私有制发展的全部条件。
无疑地,这种“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
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
它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他自身的物质手段,并进入其否定性的阶段,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
这是一种在生产的充分社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古典个体私有制相比,它实现了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体现了历史的进步意义。
资本主义私有制使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累的生产资料,从而大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到少数人的手里。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1卷,第255页。
)与此同时,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它同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矛盾不断激化。
随着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的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联合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
这样,“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
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他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
”(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卷,第831页。
)这预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丧钟的即将敲响,从而实现所有制形式上“否定之否定”式伟大变革,即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显然,马克思认为,在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社会,在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立“个人所有制”呢?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因为从经济学视角看,“个人所有制”是大体可与“私有制”划等号的。
但马克思对此又作了明确的区分,1875年,马克思在亲自修订过的法文版《资本论》中又补充说,历史上存在过的劳动者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否定了,共产主义所要建立的,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而是“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
(注:法文版《资本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826页。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马克思所说的“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不是“劳动者的私有制”。
不幸的是,马克思所作的这种区分,目前尚很少有人真正理解。
这可从理论界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三种代表性意见中看出来。
第一种意见是:马克思要“重新建立”的“个人所有制”,是指“生活资料的个人所有制”。
其主要证据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在未来社会,“除了个人的消费资料,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转为个人的财产。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1页。
)此种意见,把个人所有制等同于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即私有制。
第二种意见是:“个人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人人皆有的私有制”。
这两种意见均是马克思所明确反对的,因为“劳动者的个人所有制”绝非“劳动者的私有制”。
第三种意见则认为:马克思所要重建的“个人所有制”,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此说似失之笼统,未抓住“个人所有制”的真义。
若这样不加区分,马克思就是要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公有制基础上重建公有制,这是一种同义反复,无疑是说不通的。
上述三种意见(注:参见《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 期《经济学的“哥德****猜想”——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观点综述》一文。
)的一个共同缺陷是从单纯的经济学视角来看问题,对个人所有制、私有制、公有制的关系进行简单化处理,结果越闹越糊涂,导致对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科学命题种种混乱不实的误解。
作者的愚见是:马克思的这一命题,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它同时是一个伦理学的命题。
若换个视角,从个人与集体间的利益关系方面来透视它,可能会有一种“柳暗花明”的效果。
二、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集体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生产关系不仅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形式,还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模式。
当然,后者是由前者决定的,但后者亦是前者的凝结和反映,并在人际交往实践过程中内涵了前者。
就后者而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甚至用交往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代名词以突出其作用,而生产关系的这个方面是常常容易遭到忽视的。
事实上,一定的所有制形式必然内涵了一定的人际关系及其交往模式,所有制是属人的所有制,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同时意味着不同社会的人们在谋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地位、关系和价值取向的差异。
从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来看,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趋势的那段名言所展示的否定之否定的逻辑进程,可合理地解读为人们利益取向上“个人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集体主义”的擅变过程。
在“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土地及其它生产资料分散地属于互不关联的小私有者所有,小块的土地及其产出,简单的手工作坊,成了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人格的对象化的证明。
小私有制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决定了人们精神生活的相对贫乏。
事实上,当时的社会只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结合体,在缺乏普遍有效的社会联系的情况下,小私有制的经济基础在观念上的必然反应就是自私自利,就是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念。
建国之后,在对我国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指出:“反对自私自利的资本主义的自发倾向,提倡以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为一切言论行动标准的社会主义精神,是使分散的小农经济逐步过渡到大规模合作化经济的思想的和政治的保证。
”(注:《******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4页。
)显然,******是很清楚小私有制与狭隘利己心之间的天然联系的。
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作为“对个人的、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个否定”,把小私有制条件下的古典个人主义推到极端,变成了极端利己主义。
由于资本主义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条件下建立了发达的私有制形式,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必然地、自发地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极端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利欲熏心,必然成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突出特点。
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社会“交换价值(以及货币关系)的发展,同普遍贿赂、普遍收买是一回事。
普遍卖淫现象,表现为人的素质、能力、才能、活动的社会性质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9页。
)在这个阶段,“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即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之外,再也找不到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把高尚激昂的宗教虔诚、义侠的血性、庸人的温情,一概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冷水之中。
它把人的个人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它把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都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来代替了。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68页。
)在资本的绝对统治之下,“不是你掠夺别人,就是别人掠夺你;不是你给别人做工,就是别人给你做工;你不是奴隶主,就是奴隶。
”(注:《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4卷,第354页。
)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促使资本家异化为追逐利润的机器,为谋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勾心斗角,巧取豪夺,坑蒙拐骗,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由此“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成为公认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