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 (1)
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 237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西汉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苏州大学/彭硕【摘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界经常提到的问题。
本文主要探讨在进行西班牙语-汉语翻译时如何遵从“归化”与“异化”的原则,避免“翻译症”和“外国腔”,使翻译作品具有更好的接受度。
【关键词】西班牙语 翻译策略 归化与异化一、归化翻译在探讨此问题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何为归化。
按《辞海》的解释,归化就是“入籍”。
而翻译中的归化,则是指翻译过程中,把“客籍”语言纳入“归宿”语言之中,换言之,就是将译出语纳入译入语之中。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使译出语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基本消失不见,“洋味”不显,“重神似不重形似”,甚至是“得意忘形”。
译入语读者感觉仿佛是在读一篇用母语写成的文章或作品,从而产生认同感和融合力,或者说是一种亲和力。
归化翻译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是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译入语语言文风,使译作顺应译入语话语的类型,有时补充加入解释性话语,消除译出语中的文化色彩,译文读起来毫无不顺感和阻拒感。
为此,外译汉时经常使用四字格成语,用译入语中的形象代替译出语中的形象,如以下几例:1)La noche gana el día en invierno. (昼短夜长)2)Se hizo rico de la noche a la mañana. (一夜暴富)3)El náufrago herido se encontraba entre la vida y la muerte. (生死攸关)归化能使译文增彩生辉,感染力强,在一些情况下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美,不失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
使用得当,能使译文锦上添花。
但如果滥用,就会造成“以辞害义”的结果,看如下实例:4)Si Echevería consigue un tercio más de votos ,sufriremos una derrota total. (不能译成:如果埃切维利亚再度掌权,我们可就败走麦城了。
异化与归化

翻译---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一)异化法是接受原文与译文的语言、文化等差异,忠实传达原文内容,把读者带人异国情景。
该方法要求译者向原文作者靠拢,力争采取相应于原语的表达方式,即鲁迅先生提及过的“异国情调”和“洋气”。
异化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导向的翻译,异化着眼于对民族文化差异性的保留,译文尽可能多地反映异域文化特性和语言风格,使译语文化的读者有出境感,其实质是注重形式对等。
1. 异化翻译的例子1、铁饭碗iron rice bowl2、纸老虎paper tiger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A、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采用异化方法)B、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霍克斯则采用归化方法)炮火的考验--(baptism of fire)炮火的洗礼政治本钱--(political capital)政治资本换汤不换药--(new wine in old bottles)旧瓶装新酒杀手锏--(trump car)王牌(二)归化法与异化法相反,归化译法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采取读者关照的态度,使原文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文作者带人译语文化之中。
归化的译法旨在使译文通顺易懂,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
归化:指恪守本族文化的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
1. 归化翻译的例子1、Things Go Better With Coke.可口可乐,顺心顺意!2、He,of course,was proud of his success.But to his disappointment,few people would buy his book.面对着自已的成功,那股自豪之情自不待言。
chapter 5异化与归化第一部分

Chapter 5 Methods in Translati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翻译的方法——异化与归化——Also on the Cultur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兼谈翻译中的文化意识5.1 Background of Cultural Studies in Translation— A Brief IntroductionCultural studies in translation began in the 1980s in China and boomed in the 1990s.In 1984, Wang Zuoliang said in his Cultural Comparison in Translation “a translator is dealing with individual words, but what he faces is two different cultures. ( 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
)He advocated that every translator should become “a cultural man in real sense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郭建中,2000:2-3)Eugene Nida said in his important book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1993:110): “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 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 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 (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

异化和归化的概念异化和归化,这两个看似高深莫测的概念,其实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啊!异化呢,就像是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逐渐迷失了自己,变得和原本的自己不一样了。
比如说,我们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各种压力和规则,慢慢失去了自己的个性和热情,这不就是一种异化吗?这就好像原本自由自在的小鸟被关进了笼子里,失去了翱翔天空的能力呀!而归化呢,则像是一个外来者逐渐融入了新的环境,适应了新的规则。
就好比一个外国人来到我们国家,慢慢地学会了我们的语言、文化和习俗,变得和我们一样了。
这不就是一种归化嘛!想想看,我们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不也是在经历着归化的过程吗?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去适应新的要求和挑战。
异化和归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呀,它们有时候会同时发生呢!就像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会被社会的各种因素所异化,变得世故和圆滑;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地归化,去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这多像一场拔河比赛啊,异化和归化在两边拉扯着我们。
再想想我们的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不就是一种异化的力量吗?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但也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依赖它。
我们整天拿着手机,是不是感觉离开了手机就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这难道不是一种异化吗?但同时,我们也在归化,我们学会了利用科技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生活更加美好。
教育也是如此啊!传统的教育模式可能会让学生们异化,只知道死记硬背,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但现在的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进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是一种归化的表现嘛!那到底异化和归化哪个更重要呢?这可真的很难说呀!异化可能会让我们失去一些东西,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归化可能会让我们更加适应社会,但也可能会让我们失去自我。
它们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
我们不能只看到异化的坏处,也不能只看到归化的好处。
我们要学会在异化和归化之间找到平衡,让自己既能保持独特的个性,又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活出自己的精彩,不是吗?。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直译、意译与归化、异化之比较
一、直译
直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改变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翻译的最基本形式,也是最常用的翻译方式。
直译的优点是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原文的内容,但缺点是可能会使译文变得拗口,不够流畅。
二、意译
意译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不完全保持原文的意思和结构。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流畅,更容易理解。
但意译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归化
归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归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四、异化
异化是指把一种语言的句子或文章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但把原文的意思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并且把原文的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它是一种把原文的意思和文化背景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中的表达方式的翻译方式,可以使译文更加贴近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更容易理解。
但异化的缺点是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使读者无法准确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归化和异化的区别

归化和异化的区别1、含义不同(1)直译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
(2)意译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3)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4)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
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5)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6)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应用不同。
(1)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2)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3、价值取向不同(1)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2)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3)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考

而在社交媒体翻译中,“归化”策略则更为合适。社交媒体是人们日常交流的 工具,它需要我们使用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来传达信息。在这种情 况下,“归化”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提高交 流的效率和流畅度。例如,将英文的“LOL”翻译成中文的“哈哈”,可以更 好地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参考内容三
基本内容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两 个概念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本次演示将探讨“归化—异化”大讨论的演 变,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归化与异化的定义
“归化”是指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目标语言的 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理解方式。 而“异化”则是指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色和表达方式,让译文保持源语言的异 域风情和语言特色。
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 “异化”“归化”讨论后的思
考
基本内容
在翻译领域中,关于“异化”和“归化”的讨论一直备受。这两种策略在翻译 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文本类型的翻译,如商业广告、社交媒体和 学术论文等,均有不同的适用性和效果。本次演示将探讨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 翻译策略,以及在“异化”和“归化”之间的权衡与应用。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中,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次演示 将探讨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略导向中,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以及如何有效地使用异化归化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思考导向。本次演示的主题是探讨异化归化策略在文本类 型翻译中的应用。因此,整篇文章应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确保思路清晰、逻辑 紧密。
在总结部分,我们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应根据具体的文本类型来决定。异化 归化策略的使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运用两种策略,以实现翻译的最佳效果。总之,在文本类型的翻译策 略导向中,我们应注重异化归化策略的使用,同时翻译的质量和流畅性,以确 保读者能享受到自然、流畅的阅读体验。
浅析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把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
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其形成的环境不尽相同,因此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地理、宗教等特点。
跨文化翻译应尽量做到让目的语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翻译作品来真正地领略原语言文化的精髓。
由此可见,怎么处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差异较大的文本,成为译者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而翻译学界正是在对待怎样处理翻译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的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一般来说,可分成两种对立的观点。
即“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domestication)。
相对于早些年翻译界普遍关注的的直译与意译还只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那么目前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是上升到了文化的高度。
一、异化与归化的概述1、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的概念,是 1995 年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提出的。
而这两个术语又直接来源于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
1 8 1 3 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韦努蒂在其《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domesticating method) 。
概括言之,异化法强调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二、归化与异化之争这两种翻译的策略在学界引发了很大的争论,因为它们各自都具有相当大的合理性但同时看上去又互相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 在我国: • 归化与异化之争源于1987年刘凯英在《现代外语》上发 表的名为《归化—翻译的歧途》的文章。他在该文章中 尖锐的批判了归化译法的弊端,指出归化译法是“翻译 的歧途”,大力倡导异化译法的主导地位,并总结了归 化在我国的几种表现: (1)滥用四字格成语; (2)滥用古雅词语; (3)滥用抽象法; (4)滥用“替代法”; (5)无根据地予以形象化和典故化。
2. 语言文化。《红楼梦》作为汉语的经典作品,其语言蕴意丰富。特别是 文章中的四字成语,是汉语中特有的一种结构,其内容含义又与中国的 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翻译时要特别注意。 (宝玉)忽又思及贾琏惟知以淫乐悦己,并不知养作脂粉。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
•
• 施莱尔马赫认为,“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 况下正确而完整的看懂原作,可以采取两种途径: • 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让读者去接近作者”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 这就是韦努蒂所 指的异化(forei Beauty lies in lover’s eyes. 情人眼里出美人。 情人眼里出西施.
Many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众人的智慧胜于一个人的智慧. 一人计不如众人计。
归化与异化
• 在翻译“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时 • 翻译一: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异化) • 翻译二: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归化) • 从两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前者保留了源语文化的因素,较为准确的表 达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意象,而后者明白晓畅,却少了中国的味,所以说两 者各有优劣。
为什么不是翻译成亚洲四小虎呢?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中,龙早已刻画得淋漓 尽致。龙象征着天上的神灵,威武雄壮,生气勃勃。中国人习惯称自己为“炎黄 子孙,龙的传人。”而虎只是地上的动物。然而,在西方文化中,drgon是指凶 恶的鬼怪含有贬义,而tiger被认为是勇猛富有进取的象征。所以本句采用归化 的翻译策略更能确切地表达原义。 • 以《飘》(Gone With the Wind)的一部译著为例 Atlanta(一般翻译为亚特兰大) :“饿狼陀” Scarlett.O.Hara(斯嘉丽奥哈拉):郝斯佳 这种极端归化的译文必然造成对原文事实的歪曲,不利于双方文化 交流。
② 异化(foreignization) • 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 常规的翻译.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which deliberately breaks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
文化因素与归化异化
Nida 把翻译中涉及文化因素分为五类: 1)生态文化;2)语言文化;3)宗教文化;4)物质文化;5 )社会文化。 以下根据这五类文化将《红楼梦》杨宪益夫妇所译的A Dream of Red Masions和霍克斯先生(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两种英译本中的文化因素处理作一些 比较和分析。
High buildings and large mansions are springing up like mushrooms in Beijing.
•
译文:在北京,高楼大厦犹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 将“like mushrooms ”译为“雨后春笋”符合中国的地 貌风情和语言表达习惯。如果异化译法把它译为“犹如蘑 菇般”,虽然体现了原文的风格,但是会让中国的读者难 以接受。
归化与异化
--Amanda
1.归化与异化的提出
• 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的《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问世,里面使用了一 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 该术语的使用是基于德国哲学家及神学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1813年6月24日在柏林皇家科学院 作的一个学术演讲,题为《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1.生态文化。翻译中的生态文化是指原文中涉及动物和自然现象等与自 然相关的文化现象。
(1)鸡儿吃了近年粮。
杨译:It’s been like hens eating up next year ’s grain.
霍译: Every mouth now our allowance falls short of our expenditure.
2.归化与异化的概念
① 归化(Domestication):
• 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 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A transparent, fluent style is adopted in order to minimize the strangeness of the foreign text for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它尽可能的使源语文本所反映的世界接近目的语文化读者的 世界,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 。所以,又被后来的研究者成为“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 e.g. 胡太太叹了口气,看见胡国光还是一肚子心事似的踱方步。 “张铁嘴怎么说的?” 胡太太惴惴的问。 ——“很好,不用瞎担心了,我还有委员的福分呢!” ——“么事的桂圆?”妻子没听清楚他的话。(茅盾《动摇》)
译文:——“He gave me a very good news. We need not worry about a job. I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 member of Committee! ” ——“Whats common tea?” asked the wife, who only vaguely caught 译者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清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 the sound. (钱歌川译) 意思,属于归化译法。在处理带有源语文化特点的 “委员”与“桂圆”的谐音时用异化的方法将其译为 “Committee”与 “common tea”的谐音。两种译法的 结合使译文通顺流畅,自然贴切,毫无斧凿之痕,达 到了“情与貌,略相似”。
3. 国内外的归化与异化观点
① 在西方翻译论坛 • 主张归化翻译的代表人物是Nida, 他的翻译理论是“动态 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他主张译者应“以最接近 自然的表达,使读者在其目的语文化中找到最贴切的理解 ”(1964)。 • 而Venuti则被看作是异化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西方的归 化翻译理论是建立在以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价值 观基础上的,为了抵御本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对异域文 化的削弱作用(resistance),就必须采用异化的翻译策 略。
4.归化与异化的对立统一
• 为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绝对的归化和绝 对的异化都是不存在的。
•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 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 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 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 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这样 ,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 • 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 一关系。
• 另一种是“尽可能不打扰读者的安宁,让作者去靠近读者”(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这是指归化(domesticating strategies).
• 目前国内主张异化的代表人物是孙致礼,他在《中国的文 学翻译从归化走向异化》译文中,分析了19世纪末到20世 纪这一百年的文学翻译,提出“21世纪的中国文学翻译将 从归化走向异化”的论断。
• 而蔡平(2002)等人不同意孙致礼的论断,提出,“文学 翻译应该以归化为主。”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沟通 ,让译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 因此,翻译的本质和目 的决定了翻译是一个语言的归化过程,文学翻译也不例外 。”
• 此外,以色列学者Even-Zohar创建的多元系统论,从社会学 角度对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作了阐述。
• 他认为归化和异化与其说是译者自觉地选择,还不如说是 特定文化所处的特定状态和地位决定的。
• 当翻译文学在一个民族的文化多元系统内居主要地位时, 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译,居次要地位时则多采用归化翻译 。
She could not desert Tara; she belonged to the red acres far more than they could ever belong to her.(M.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 p.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