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不曾出现过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教学中,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一、启迪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把创新渗透其中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
教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
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
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鼓励学生创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
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到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
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
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
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学

重视培 养 学生 思维 的敏 锐 性 、独特 性和 新 颖性 ,把 以往 的 维持性 题 的重 点难 点 上 ,提 高 了课 堂教 学效 果 。 因此 ,信息 技术 在数 学 学 习模 式 转化 为创 新性 的学 习模式 。因此 ,作 为数 学教 师 必须 不 教 学 中的应 用 ,使 得传 统课 堂教 学 发生 了根本 变 化 ,为学 生设 计
身 心发 展 的规 律和特 点 ,适 当减轻 学生 课 业负担 ,促进 学生 身心 成 为2 世 纪学 校教育 教学 的 主要方 法 。 1 的全面 发 展 ,不断 提高 学 生学 习知 识 的能 力 ,培养 学生 对知 识创 总之 ,在 小 学语 文教 学 中实 施创 新教 学策 略 ,有 利于 培养 和 新 的兴趣 ,掌握 开展创 新活 动 的基本 方法 。 发展 学 生 的语 言表达 能 力 、逻 辑 推理 能力 、问题解 决 和决 策能 力
、
师 必须 改变 以往 ~味 追求 基础 识 和基 本技 能 训练 的做 学
识和 技 能训练 不 是教 育教 学 的唯 一 目的 ,教学 的根 本 目的在于 实 课 堂教 学 的时 间十 分有 限 ,利 用信 息技 术辅 助教 学 ,可 以使 现知 识 向智 慧 的转 化 。在 教学 过程 巾,要 重视 指 导学 生如 何进 行 学 牛 更准 确地 了解 自己的 学习情 况 , 因为只 要 回答正 确 ,计算 机 思维 ,如 何质 疑 发 问,允 许学 生对 课 本知 识有 自己独 到 的见解 , 马上 会表 扬 。如果 第~ 次 答错 ,计 算机 会显 示再 想想 ;再 答错 , 要重 视 引导 学生进 行 大胆 猜想 、联 想和 想 象 ,改变 以往 那 种 以教 计 算机 会 显示 别气 馁 ,加 油 。学生 认真 动脑 ,通 过及 时 、准确 、 师 为中心 , 围绕 教师所 讲 的 内容和 布 置 的作业 转 的现象 ,要重 视 全 面地 反 馈信 息 ,教师 可 以适 当调 控教 学 内容 、方法 和 时间 。此 发挥 学生 的才 能 ,调动 学 生 的积极 性 。这 里特 别要 提 出的就 是 要 外 信 息技术 也 能省 去老 师板 书 的时 间 ,把有 限 的时 间用在 解决 问
浅谈语文教学与创新教育

的 智力 活动 情 景 . 现 出 勇 于探 索 、 疑 问 难 、 胆求 异 的 精 神 表 质 大
状 态 。 现 观 察 敏 锐 、 维 活 跃 、 象 丰 富 、 生 灵 感之 间 没有 融 洽 的关 系 , 生 隔 阂 和 距 离 感 , 能 师 产 不 顺 畅地 沟 通 . 堂气 氛 则 死 板 . 生 的 思 维 也 就 活 跃 不 起 来 . 课 学 更 谈 不上 创 新 了 二 、 发 学 习兴 趣 。 肩 创 新 之 门 激 开
百 计 地 把 学 生 引 到 自己设 定 好 的 标 准 答 案 上 来 . 达 目的决 不 不
我 国古 代 教育 家 子 子 说过 :知 之 者不 如 好 之 者 ,好 之 者 不 L “
如乐 之 者 。 也 就 是说 . 习知 识要 与 兴趣 相 伴 。 果 学生 情 绪不 ” 学 如
高. 觉得 所 学 内容 索 然无 味 , 怎 么 能有 意识 要 去 创新 呢 ?相 反 , 还
律 能 力 . 时 还具 有 强 烈 的 社 会 交 往 愿 望 . 同 与他 人 交 流 的 能 力
如 果能 很 好地 激 发 学 生 的兴 趣 。 他 们 达 到求 明 白 、 学 习 那种 使 想
跃跃 欲 试 的地 步 .学 生 的发 现 与 创新 能力 肯 定 会 得 到进 一步提
高 为 了激 发 学生 的兴 趣 , 师 可 以根 据 教 学 目标 和 要 求 , 教 运用 灵 活多 样 的形 式 来 激发 学 生 的兴 趣 . 发现 与 创 新打 开 大 门 。比 为 如 . 行 多媒 体 教 学 、 建 多维 互 动 的 创新 性 课 堂 。 多媒 体 以其 进 创
用 新 的 教 学 形式 、 计 新 的 教学 流程 、 求 新 的 教 学 效 果 , 能 设 追 才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摘要:语文学科,作为一种实用符号,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话语境地,即作为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又可看作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
展现其古老的魅力和能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灵活性。
而在当代,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促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并有效地服务于语文学科教学则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的角度着眼,以创新精神为起点,理性、系统地思考、分析当代语文课堂教学创新问题。
关键词: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审美德育全面创新的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特点,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求。
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造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东西。
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这一学科才有发展前途,才有存在的必要。
语文教学法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工具性的学科教学。
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并为语文学科教学服务就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语文教学也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所以从语文教学本身来看,它需要创新,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看它也需要创新。
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大胆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渗透创新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
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
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家务事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要考虑:(一)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

些 教 师 在教 学 中缺 乏对 教 材 真 正 力 度较 大 的创 新 处
的 关注 点 , 为 已置 身 课 程 改 革 的教 师 , 该 具 有 独 特 创 新 作 应
意 识 。但 在具 体 的教 学 实践 中, 中学语 文 教 师容 易 走 向 以下
几 个误 区 :
一
理。 教材 只 为教 学提 教
有机结 合不够 在教 学实践 中 ,不 少教 师虽然也 能大胆 地运用 发散思 维 ,
但效 果并 不理 想 ,原 因在 于只 抓住 了发 散而 忽视 了聚合思 维
的返流 作 用 i只 抓住 了培养 某 一种 思维 的单 项训 练而 忽视 了
聚合 与发散 思维相 互结合 的综 合训练 。
、
重视 了过程 教学 , 创新 学 习方 法 的指导不 够 但
知识 既可 以成为创造 力的翅膀 ,又可以成为创造力的羁绊。
传统课堂教学把知识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绝对真理 , 在知识 的传 授
上一直侧重于教 师讲授、 学生静止地接 受那些满意的结论 , 从创新 角度看 , 向过程动态的掌握知识才具有创新的价值 。 面
心理 学家 认为创 造 是一 个人 的 多种 心理 要素 经过 复 杂的
心理整 合 而构 建起来 的综 合功 能效 应 ,如创造 性 思维 就需 要
方法的指 导还 明显 不够 。教 师应切 实 加强创 新 学 习方 法的传 授, 把独 立地 发现 问题 、 分析 问题 和解决 问题 的多种 新 途径 和
新课 程 改革 实际 上是 以尊 重 个性 、弘 扬个 性 为核 心 的教
学 变革。 个性 孕育 着创 新 , 新体 现着 个性 。 性化 教 育将成 创 个 为 未来 教 育 的必 然走 向 , 绎教 学 的独 特 新 , 演 创 将成 为教 学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教改 ・ 教 研
课程 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 7 月 下旬 刊
浅谈小学语文创新教学
李攀登
( 广 西 博 白县 那林 镇 中心 小 学 【 中 图分 类 号 】 G 6 2 3 . 2 【 文 献标 识 码 】 B
一
广西
博白
5 3 7 6 3 3 )
【 文章 编 号 】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7 — 0 0 8 0 一 O 1
热 烈 的情 绪 中投 入 了学 习活 动 。
、
教《 美 丽的小兴安岭》 一课时, 我巧设” 悬念” 。 ” 学生精 神大振 , 跃跃欲试 。 我 接着说 : ” 带你 去哪里 呢?” 说完 板书课 题《 美 丽 的 小 兴 安 岭》 。” 哦 !” 学生 恍 然 大 悟 , 但 随 之产 生 疑 问 , 小 兴 安 岭 ?在 哪
2 . 借 助 现 代 教 学手 段 , 直 观激 趣 。在 语 文课 堂 教 学 中 , 合 理使 用 现 代 教 学 手 段 , 结 合 课 文 教学 内容 , 让 学 生 听 听 美妙 的 音乐 , 看看 生动逼真的画面 , 欣 赏 品 味 形 象 化 的词 句 . 可 以 使 学 生 的精 神 处 于 轻 松 的状 态 , 让 学 生 迅速 进 入 状 态 . 走 上 一 条 到 处 充满 轻 松 , 愉 快 的学 习 道 路 。 如 教 苏轼 的诗 《 饮 湖 上 初 晴 后雨》 时, 我 先 让 学 生边 听 占 筝 乐 曲 , 边 观 赏 西 湖 的美 丽 风 光 ( 视频 ) , 激 发 学生 兴 奋 愉 快 的 学 > j 情绪, 进 人 诗 歌 所 描 写 的 情 境, 享 受 作 者 所 描 写 的 自然 界 的 美 。 这 样 使 学 生产 生 浓 厚 的 学 习兴 趣 , 为 学 好 古 诗打 下 基 础 。 三、 让 学生 尽可 能 地去 ” 画” 学 生 通 过 亲 眼 去看 、 去体验 、 去想像 , 从 不 同 的 观 察 角 度 和 思 考 层 面把 自己所 获 得 的信 息 画下 来 、 描 绘 出来 , 再 用 语 言 表 达 出来 , 使 学 生 在课 堂上 更 好 地 将 手 和 大 脑 都 动起 来 , 克 服 学 生 上课 只用 耳 听 ,不 用小 手来 操 作 的不 足 。如 上 一 年 级 的 《 画风 》 一课时 , 在设计时充分体现一个” 画” 字, 老 师 和 学 生 都 用 画 的 方 式来 表 达 一 定 的 思 维 结 果 。 老师用” 简笔 画” 板书 出 书上 所 说 的 风 中 的事 物 ,课 中 还设 计 让学 生 在 一 幅 美 丽 的风 景 画上 想 办 法 ” 画” 出” 风” 来, 看 谁 的办 法 想 得 多 , 并 说 出 为 什 么这 样 就 把 风 画 出来 了 。这 样 就 激起 了学 生 主动 探 究 的意 识 和兴 趣 , 培养 了学 生 动 脑 和 动手 的能 力 , 学 生在 探 究 怎 样 画这 过程 中, 也 就 明 白了 风是 不 能 直 接 把 它 画 出来 的 , 只有 通 过 其 他 事 物 在 风 的作 用 下 来 表 示 这 一要 点 ,比老 师 讲 出来 的效 果好 多 了 。 四、 让 学 生 尽可 能 的去 ” 说“ 学 生思 维 的合 理 性 通 过 语 言 表 达 出 来 , 这 样 通 过 他 们 的 说. 了解 学 生是 怎 么 想 的 , 是 如 何 达 到 思 维 的 合 理性 的 。 老师 给 学 生创 设 了畅 所 欲 言 的 自由空 间 ,真 正 做 到课 堂 教学 的氛 围和谐 、 民主 , 给学 生 一 片 自主 探 究 的蓝 天 。 如 可 以分 ” 指名 说、 上 台说 、 小组说 、 问答 式 的 交 流 说 ” 等方 式 ; 以学生 “ 补 充 说、 总结说 、 修 改说 、 更正说 、 综合说” 等 内容来锻炼学生 的 口 头表达能力 、 思 维能 力 及 快 速 组 织语 言 的能 力 。 总之 , 只要我们 巧妙运用各种方法 和手段 , 就 能 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促使 他 们 产 生 强 烈 的 求 知 欲 , 从 而 达 到 学 好 语 文 的 目的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上 ,用多媒体展示一 幅和风拂 面 ,四周环 绕着绿树 红墙 的春景
图 。伴着 这 如诗 如 画的意 境 , 让 我们 荡起 双桨 》的旋 律 响
起 ,一边 齐声欢唱 ,学生一边表 演 。从学 生投入 的神情 可 以看
发 挥着 巨大 的传统 教 学无 法 替代 的作 用 。如教 瀑 布 一文 时 ,采 取传 统 的 先观 图后 想象 的教 学 方法 ,学 生无 法把 “ 如
体 验 生活 ,学 习课文 。著 名 教育 家 乌 申斯基 说 过 : “ 儿 童是 用形象、声音 、色 彩和感觉 思维 的。”教师要有 意识地创 设教育情 境 ,引领 学生走进 生活 ,让 生活走进课堂 ,帮助学 生
代著 名教育家 陶行知先 生深谙教育 心理 ,知 晓青少 年对
重要基 础学科 ,又 是一 门极 富感情、极 具个性 、极 易激发 想象
和创造 思维的学科 ,小学语 文的课堂教 学应是实施 素质创新教
褒 扬 的需 求欲 ,用 四块 糖奖励犯错 的学 生,把希 望、要求巧妙
地 隐含在表 扬里 。这种 温柔的惩 罚便是教育 的最高境界 。每 个
。
淑奄 铽
浅谈小 学语 文教学 中的创 新
6{ 1 云南省 昆明市官渡 区小板桥 中心 学校 杜 娟 5} 4 2 骋 ,毫无顾忌地发表个人 的见解 。
一
创新教育 已经成为 了当今教育 的主旋律 ,实施创新教 育 ,
培养创新人 才是2 世纪教 育的主旋律和主 要特征 。语文是 一门 1
学习课文 ,再现 生活 。教 学时应借 助于情境 的创 设再现课 文所描绘 的生括画面 ,使 学 生如 身临其境 ,激起学 习兴 趣 ,较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 、借用插图 ,训练朗读能力 《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 “ 使学生具有独立 阅读 的能力 , 注重情感 体验 , 有较丰 富的积 累,形成 良好 的语感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语文
裸露的 山坡:看着斧头带来的栋栋新房,村 民们那 高兴 的场面 。这样 的训练 , 既满足了学生爱想象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又让学生真正体现作者 作画的意图和情 感,进一步加深 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 五、妙用插 圈。提高表达能力 说话训练是 开启学生思想之 门,引导学生发展之欲 的 “ 总枢纽 ”。 《 语 文课程标准》指 出: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 、教科 书编者 、文本之 间对话 的 过程。”插图是展示学生独特 感受的重 要平 台,是深化学生与课文对话 的有效 载体,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 强有力的兴奋剂。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浅、 知 识 有 限 , 他 们 对 语 言 文 字 的 感 受和 理解 往 往 是表 层 的 。 阅读 表 达 常 出现 言 不 由衷 、 词 不 达 意 的 现 象 。 课 堂 上 教师 要 善 于利 用 插 图创 设 生 活 化 的教 学 情 境 , 让学生身临其境,在 “ 自由的氛 围”中 自由地发挥 、自由地表达。 如 《 再见了,亲人》一课有两幅插图,描绘的是 1 9 5 8年 最 后 一 批 中 国人 民志愿军战士离开朝鲜回国,中朝两 国人民依依惜别 的感人场面 。这样 的插 图 是一个很好的创设情境的依托。在与 “ 大 娘 、 小金 花 、大 嫂 话 别 ”后 ,我 引导 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场景,并且细致捕捉人物 的神情 、动作 、姿态 , 假设 自己就是图中的一位朝鲜人民,或者是志愿军 战士,想象他 ( 她 )会怎么 与亲人话别。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 来,话匣子也打开 了。有感谢朝鲜人 民对 自己无微不至地关怀的,有通过 日常点滴小事谈起对亲人 的不舍 ,有孩子激动 地着要留住志愿军爸爸……淋漓尽致 地深情表 达,既加深 了学生对 图意 、课文 的理解,又锻 炼、提高 了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 插 图 的作 用 远 远 不 止 这 些 。 当然 ,插 图 只 是 教 学 的辅 助 手 段 , 要 注 意 在 课堂教学中不能 以插图代替对文本的研 读。插图教 学同样 需要学 生结合文本去 体验、领悟,并作出 自己的解读。同时,插 图只是一个 瞬间的画面 ,而文本有 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在研读 中去对话 , 领略其 中真挚的情感、独到的见解、 个性化的语言等。插图教学是文本教学的一种催化剂 ,是一种教学契机 ,作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
发表时间:2010-06-25T09:17:03.450Z 来源:《教育大视野》2010年第4期供稿作者:罗思军[导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语文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经审核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浅谈语文教学创新罗思军(来宾市象州县妙皇中心校广西来宾 545809)【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而语文教学是创新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经审核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教育Shallow talk 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 LuoSi- jun
【Abstract】"The innovation is a race progress of the soul isn't that a nation be prosperous flourishingly Jie motive."Ages development demand hav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talented person, innovation type talented person of development demand from the foundation education start to grasp, but language teaching is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foundation, the whol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 all come from a language study.Therefore open exhibition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ke it become and develop student innovation through examine fulfillment ability of vast world.
【Key words】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这一论述指出了时代发展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创新意识培养开始。
而语文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导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而语文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进他们去认识语文领域的新发展,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语文素质基础。
即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发展创新思维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团结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决条件。
首先,好的课堂氛围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驾驭课堂,改变“家长式”的作风,抛弃“一言谈”的填鸭式教法,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勇于探究。
重视和加强师生间的彼此信任和双向交流,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处于最佳状态,树立起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勇气,唤起创新意识,点燃心灵创新之火花,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其次,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课型的创新。
课型创新的目的,是探索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型的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
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自教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
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
如自教式课型分为“自学——自教——自评——师评”四个环节。
其中“自教”环节,鼓励部分同学先脱“贫”致“富”,按提出的目标和内容掌握好之后来当小老师,小老师们怎么学就怎么教,按照自己的思路完全独立地教。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小老师们极具创新能力,不仅完成了自教任务,而且讲究了怎样教得更好,让大家听得更明白,记得更牢。
其中有不少的闪光点,甚至值得教师们学习。
作为课堂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相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
再次,教师本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
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
最后,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设性思维的环境。
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以升学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教师与学生都在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创造适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3.教学中要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动态变化的一个阶段,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精心准备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且更希望学生在学习中将这些知识加以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而学生也希望通过这些过程实现自己的求知欲望。
但这些还不够,老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或独特的想法,哪怕是开展激烈的讨论,对所提问题,要教会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加以思考,求得多重结论和答案,不能满足答案的唯一性,这些训练都能引导学生在求异中创新,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机动灵活,全方位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此层层深入的求异思维训练,使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能在活跃的氛围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注意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克服思维的定式,敢于标新立异,拓宽思路,有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4.鼓励学生能质疑,培育创新萌芽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是一切发展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源于质疑,疑问是疑难的深化,探索的动力。
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意识。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要善于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一疑启思,发挥创新的潜能,在进行质疑的过程中明白道理。
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入地理解课文,还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够自己质疑提问,说明学生进入了自主学习的状态。
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提问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为他们创造动脑、动口、动手、释疑解难的机会,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才能培养创新萌芽。
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是一项艰巨而神圣的工作。
语文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收稿日期:201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