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线路设计常识

合集下载

地铁设计线路

地铁设计线路

地铁设计线路6 线路6.1 一般规定6.1.1 地铁线路应按其运营中的功能定位,分为正线(干线与支线)、配线和车场线。

配线应包括车辆基地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

6.1.2 地铁选线应符合下列规定:1 应依据线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中的地位和客流特征、功能定位等,确定线路性质、运量等级和速度目标;2 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

当有条件时,也可根据需要在两条正线之间或一条线路上干线与支线之间,组织共线运行;3 支线在干线上的接轨点应设在车站,并应按进站方向设置平行进路;接轨点不宜设在靠近客流大断面的车站;4 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5 地铁线路应符合运营效益原则,线路走向应符合城市客流走廊,应有全日客流效益、通勤客流规模、大型客流点的支撑;6 地铁选线应符合工程实施安全原则,宜规避不良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段,并宜减少房屋和管线拆迁,宜保护文物和重要建、构筑物,同时应保护地下资源;7 地铁线路与相近建筑物距离应符合城市环境、风景名胜和文物保护的要求。

地上线必要时应采取针对振动、噪声、景观、隐私、日照的治理措施,并应满足城市环境相关的规定;地下线应减少振动对周围敏感点的影响。

6.1.3 线路起、终点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线路起、终点车站宜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并宜预留公交等城市交通接驳配套条件;2 线路起、终点不宜设在城区内客流大断面位置;也不宜设在高峰客流断面小于全线高峰小时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1/4的位置;3 对穿越城市中心的超长线路,应分析运营的经济性,并应结合对全线不同地段客流断面和分区OD的特征、列车在各区间的满载率和拥挤度,以及建设时序的分析,合理确定线路运行的起、终点或运行的分段点;4 每条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也可按每个交路运行不大于1h为目标。

当分期建设时,初期建设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5km;5 支线与干线贯通共线运行时,其长度不宜过长。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地铁正线是地铁系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地铁列车行驶的主要轨道,其设计标准直接关系到地铁系统的安全、运行效率和乘客舒适度。

在地铁建设和运营中,制定科学的地铁正线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铁正线的设计原则、轨道结构、技术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地铁正线设计提供参考。

一、设计原则1.安全性原则地铁正线设计必须以乘客和工作人员的安全为首要考虑。

地铁正线的设计应当满足相关国家安全标准和规范,并且考虑到地震、火灾、恶劣天气等特殊情况的影响,保证地铁运营的安全性。

2.运行效率原则地铁正线设计应当考虑地铁列车的运行效率,减少车辆的制动、加速和转弯,保证地铁列车的平稳运行,并且保证地铁正线的设计满足列车运行的高效率要求。

3.乘客舒适度原则在地铁正线设计中,需要考虑到乘客的舒适度,包括减少列车的颠簸、噪声和震动,保证列车的平稳运行,给乘客提供一个舒适的乘坐环境。

二、轨道结构地铁正线的轨道结构是地铁正线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包括轨道基座、轨枕和轨轮。

轨道基座是轨道结构的基础,直接承受地铁列车的轮轨作用力;轨枕是连接轨道基座和轨轮的重要部件;轨轮是地铁列车直接接触的部件,其几何形状和尺寸对轨道结构、列车运行状态和安全性都有重要影响。

三、技术要求1.轨道几何要求地铁正线设计中,轨道的几何要求是其关键技术之一,包括轨道的水平曲线、垂直曲线、过渡曲线、坡道和超高超高速转弯等。

这些要求的合理设计对地铁列车的运行效率和乘客舒适度都有重要影响。

2.轨道材料要求地铁正线轨道的材料要求主要包括钢轨、交叉道、道岔、防护轨等材料的选用和规格参数的要求。

合理的轨道材料可以减小地铁列车的运行阻力,降低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寿命。

3.轨道防护和检测要求地铁正线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轨道的防护和检测要求,包括沉陷和脱轨的防范措施,轨道的检测、测量和维护方法。

四、可持续发展地铁正线的设计应当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包括节能减排、有机整合和环保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一、背景介绍城市轨道交通是指在城市内部建设的一种地下或高架的交通系统,它以地铁、轻轨等为主要交通工具,是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设计是指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时选择合适的线路,并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选线设计原则1. 服务人口密集区域:选线应优先考虑服务人口密集区域,如商业中心、居民区、学校等。

2. 联接重要节点:选线应考虑连接城市重要节点,如火车站、机场、医院等。

3. 沿主干道布局:选线应沿主干道布局,方便乘客换乘和接驳其他交通工具。

4. 经济合理性:选线应考虑经济合理性,避免过度投资和浪费资源。

5. 环保可持续性:选线应考虑环保可持续性,采用低碳环保技术和材料。

三、影响因素分析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于轨道交通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影响。

如山区、河流等地形会对选线造成一定的限制。

2. 建筑物分布:建筑物的分布也会对选线造成一定的限制,如密集的建筑群会导致选线难度加大。

3. 环境保护要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考虑环境保护要求,如沿海地区需要考虑海洋生态保护等问题。

4. 交通拥堵情况: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也会影响选线设计,如繁忙的路段需要考虑缓解交通压力。

四、选线设计步骤1. 地形勘测:通过地形勘测了解城市地形地貌情况,确定可行性范围。

2. 人口调查:通过人口调查了解服务人口密集区域和重要节点位置。

3. 经济评估:通过经济评估确定经济合理性和可行性。

4. 环保评估:通过环保评估确定环保可持续性和低碳环保技术采用方案。

5. 选线方案设计:根据以上分析结果进行具体的选线方案设计。

五、轨道交通线路类型1. 地铁:主要建设在城市中心区域,以高速、大容量、高效率为主要特点。

2. 轻轨:主要建设在城市郊区及新兴城市,以低速、小容量、灵活性为主要特点。

3. 城市快速铁路:主要建设在城市周边及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以高速、中等容量为主要特点。

六、选线设计案例以北京地铁15号线为例,该线路全长41.4公里,共设站21座。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地铁正线设计标准是地铁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地铁线路的设计、建设和运营安全。

地铁正线是指地铁线路中的主要行车轨道,是地铁列车行驶的轨道系统。

地铁正线设计标准包含了对轨道、道床、轨枕、轨道固定系统、钢轨、轨道电气设备、信号系统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地铁正线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可靠性。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地铁正线设计标准的内容。

一、轨道设计地铁正线的轨道应满足承载列车安全行驶、保证列车舒适性、减少振动和噪音的要求。

轨道的设计应符合以下标准:1.轨道几何和平面轨道曲线的设计应符合地铁列车的运行要求,确保列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2.轨道纵断面应满足列车荷载的要求,确保轨道的承载能力和寿命。

3.轨道横断面应有适当的距离、高度和轮缘保护,确保列车行驶的安全和舒适。

二、道床设计地铁正线的道床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抗压性和稳定性,以减少路基变形和保证列车行驶的平稳性。

道床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道床的设计要考虑到路基的地质和水文条件,采取合适的排水措施,确保道床的排水性。

2.道床材料的选择和厚度的设计应符合地铁列车的荷载要求,确保道床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道床与轨道固定系统的结合应牢固可靠,确保轨道的水平位置和纵向坡度。

三、轨枕设计地铁正线的轨枕应具有良好的弹性、抗压性和耐久性,以减少振动和噪音,并保证轨道的稳定性。

轨枕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轨枕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应满足地铁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荷载要求,确保轨枕的承载能力和寿命。

2.轨枕的固定系统应保证轨枕与道床的结合牢固可靠,确保轨枕的位置和稳定性。

四、轨道固定系统设计地铁正线的轨道固定系统应确保轨道的位置、纵向坡度和横向坡度符合要求,以保证列车行驶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轨道固定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轨道固定系统的选型和安装应满足地铁列车的运行速度和荷载要求,确保轨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轨道固定系统与轨道、道床、轨枕的结合应牢固可靠,确保轨道的位置和稳定性。

2.地铁工程基础知识——线路设计

2.地铁工程基础知识——线路设计

正线
V≤80
350 300 300 250
km/h 80<V≤100 550 500 450 400
联络线、出入线 250 200
150
(辅助线)
车场线
150 110
110
注:除同心圆曲线外,曲线半径应以10m的倍数取值。
• 圆曲线最小长度
• 正线、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A型车≥25m、 B型车≥20m
地铁工程
2.线路设计
2021年3月
线路选线及车站分布
选线的特点
选线的特点
车站分布原则
1)应尽可能靠近大型客流集散点,为乘客提供方便的 乘车条件; 2)在城市交通枢纽、地铁线路之间与其他轨道交会处 设置车站,使之与道路网及公共交通网密切结合,为 乘客创造良好的换乘条件; 3)应与城市建设密切结合,与旧城房屋改造和新区土 地开发结合; 4)尽量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 干扰; 5)兼顾各车站间距离的均匀性。
吸声处理: 疏散平台中间采用双面吸声板 外挡板内侧作喷涂吸声处理 声屏障: 上边缘与地铁车窗下沿高度相 当 弧形断面 屏障下方设置吸声尖辟 降噪效果较好 不影响乘客视线 景观效果较好 根据需要设置
桥高和梁跨的景观
桥高对人视线角度的遮挡,空间视线的切割,产生视觉压抑感。
夹直线最小长度(m)
130 110 80 60 50 (80) (70) (50) (40) (30)
➢ 缓和曲线
轨道交通线路的直线段曲率半径ρ=∞,圆曲 线段曲率半径ρ=R,需要有一种曲线能满足
曲率变化的要求。 缓和曲线是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或不同半径的 同向圆曲线之间的曲率连续变化的曲线。
缓和曲线的作用是:行车缓和;超高缓和;加 宽缓和。

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设计要点

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设计要点

轨道交通线路方案设计要点1.市区分布:了解市区的人口密度、办公区域、商业区、居民区等,以便确定轨道交通线路的布局和站点位置。

优先考虑连接人口密集区和交通繁忙区域,以满足市民的通勤和出行需求。

2.预测未来需求:通过研究人口增长趋势、城市发展规划和交通需求预测等数据,估计未来几十年城市交通的需求增长量,以确保轨道交通线路能够适应未来的交通压力。

3.目标与优先级:确定轨道交通线路设计的目标和优先级。

例如,提高市区交通的通行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优先级,设计具体的线路方案,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

4.线路类型选择:根据需求和城市规划,选择适宜的轨道交通线路类型。

可以考虑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不同的线路模式。

对于城市中心区域,一般采用地铁线路,以提高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5.站点设置:根据市区分布和交通需求,选择合适的站点位置。

站点应该覆盖关键地区、人口密集区和重要交通枢纽,以便方便市民出行。

同时,站点之间的距离也需要合理划分,以确保服务范围的有效覆盖。

6.车辆和设备选择:选择适宜的车辆和设备以保障运营效率和安全。

这包括列车的类型和规模、信号系统、安全设施以及车站设施等。

根据城市需求和预测交通量,选择适当的车辆和设备数量以保证运营的顺利进行。

7.线路布局与排布: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城市规划,确定线路的布局和排布。

考虑线路的长度、走向、弯角、高架或地下等因素,以便使线路更加合理、高效和安全。

8.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进行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以评估轨道交通线路建设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任何可能的负面影响如噪音、振动、空气污染等都需要被准确评估和有效处理。

9.成本和效益评估:对线路方案进行成本和效益评估,以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

需要综合考虑建设、运营、维护等各个方面的成本,同时评估线路建设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贡献。

10.公众参与和政策支持:在设计轨道交通线路方案时,需要进行公众参与,听取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地铁设计知识点大全

地铁设计知识点大全

地铁设计知识点大全地铁作为现代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设计与规划环节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地铁设计的知识点,包括站台设计、车厢内部设计、通风系统设计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地铁的设计原理和技术细节。

一、站台设计1. 站台长度与车厢长度匹配地铁站台的长度应该与车厢长度相匹配,以便乘客上下车方便快捷。

一般来说,站台长度要考虑未来的扩建和改造需求。

2. 站台层与站台面的设计站台层的设计要满足乘客的通行需求,应考虑乘客上下车的流量,合理设置出入口通道,并保证乘客的安全。

此外,站台面的材质选择也要考虑到防滑、防火等安全因素。

3. 站台设施的设置站台设施包括候车区、座椅、指示牌等。

其中,候车区的设计要合理设置,以方便乘客等候,并确保乘客在高峰期有充足的候车空间。

二、车厢内部设计1. 座位布局车厢内座位的布局要合理,以最大程度地提供乘客的舒适度和乘坐空间。

座位的材质选择也要考虑到清洁、舒适等因素。

2. 车门的设置车门的设计要方便乘客进出,同时也要考虑站台长度和通行流量等因素。

车门的开关速度、安全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3. 车厢内通风系统车厢内通风系统的设计要确保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增加乘客的舒适感,减少异味和空气污染。

三、通风系统设计1. 通风口的设置通风口的设置要合理,保证车站和车厢内的空气流通,以防止恶劣空气的滞留和扩散。

2. 通风系统的运行通风系统的运行要稳定可靠,以保证车站和车厢内的空气质量,并确保乘客的舒适感。

四、安全设施设计1. 防火安全设计地铁车站和车厢内部的防火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包括灭火器的设置、应急通道的规划等。

2. 紧急疏散设计紧急疏散通道的设置和规划要满足乘客疏散的需求,并确保乘客在紧急情况下能够快速逃生。

3. 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要明显、清晰,以提醒乘客注意安全,乘坐地铁时注意自我保护。

综上所述,地铁设计的知识点涵盖了站台设计、车厢内部设计、通风系统设计和安全设施设计等方面。

轨道交通的路路设计

轨道交通的路路设计

轨道交通的路路设计1组成地铁线路按其运营中的功能定位,分为正线(干线与支线)、配线和车场线。

配线应包括车辆基地出入线、联络线、折返线、停车线、渡线、安全线。

2定义正线:载客运营并贯通车站的线路,当线路分叉时,可细分为干线和支线。

备注:一般情况下,在正线上分岔以侧向运行的线路为支线,直向运行线路为干线。

支线通过配线连接干线,可混合运行,也可独立运行。

由于主线与支线有主次地位之分,所以干线、支线应单独正名,但其技术标准没有区分。

车场线:设在车辆基地(或停车场)内,提供列车停、检、修的线路,或各种维修车辆停放的线路。

配线:原称“辅助线”,先改称“配线”。

凡在正线上分岔的,为配合列车转换线路或运行方向等某些运营功能服务的,并增加运行方式灵活性的线路,统称为配线。

上、下行:地铁在正线上采用双线、右侧行车制。

南北向线路以由南向北为上行方向,由北向南为下行方向;东西向线路以由西向东为上行方向,由东向西为下行方向;环形线路以列车在外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为上行方向,内侧轨道线的运行方向为下行。

车辆基地出入线:简称为“出入线”,从正线上分岔引出至车辆基地的线路。

联络线:设置在两条不同正线之间,为各种车辆过渡运行的线路。

折返线:为列车折返运行的线路。

停车线:为故障列车待避、临时折返、临时停放或夜间停放列车的线路。

渡线:设置在正线线路左右线之间,为车辆过渡运行的线路。

或在平行换乘站内,为相邻正线线路之间联络的渡线。

安全线:对某些配线的尽端线,或在正线上的接轨点前,根据列车运行条件,设置在设计停车点意外,具有必要的安全距离的线路,以避免停车不准确发生冒进的安全问题。

3设计规范3.1基础地铁线路应以快速、安全、独立运行为原则。

地铁线路之间交叉,以及地铁线路与其他交通线路交叉时,必须采用立体交叉方式。

每条线路长度不宜大于35km,也可按每个交路运行不大于1h为目标。

当分期建设时,初期建设线路长度不宜小于15km。

车站间距在城市中心区和居民稠密地区宜为1km;在城市外围区宜为2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铁线路的类别按其在运营中的地位和作用可分为哪几类?
地铁线路按其在运营中的作用,应分为正线、辅助线和车场线。

其中辅助线又包括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线、安全线等。

(正线为载客运营的线路,行车速度高、密度大,且要保证行车安全和舒适,因此线路标准较高;辅助线是为保证正线运营而配置的线路,一般不行使载客车辆,速度要求较低,故线路标准也较低;车场线是场区作业的线路,行车速度低,故线路标准只要能满足场区作业即可。


2、地铁的线路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哪些因素确定?
地铁的线路平面位置和高程应根据城市现状与规划的道路、地面建筑物、管线和其他构筑物、文物古迹保护要求、环境与景观、地形与地貌、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采用的结构类型与施工方法,以及运营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后确定。

3、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怎样确定?
正线及辅助线的圆曲线最小长度,A型车不宜小于25m,B型车不宜小于20m,在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一个车辆的全轴距。

4、地铁线路平面最小曲线半径如何确定?
区间正线:350m 困难地段:300m
辅助线: 200m 困难地段:150m
车场线: 150m
车站: 1200m 困难时:800m
5、地铁线路坡度如何确定?
区间正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0‰,困难35‰。

联络线、出入线:最大坡度不宜大于35‰。

车站:地下站站台计算长度段线路坡度宜采用2‰,困难条件下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道上;地面和高架车站一般设在平坡段上,困难时可设在不大于3‰的坡道上。

车场线:宜设在平坡道上,条件困难时库外线可设在不大于1.5‰的坡道上。

折返线和停车线应布置在面向车挡或区间的下坡道上,隧道内的坡度宜为2‰,地面和高架桥上的折返线、停车线,其坡度不宜大于2‰。

6、地铁线路竖曲线半径如何确定?
正线区间: 5000m 困难时 3000m
车站端部: 3000m 困难时 2000m
辅助线: 2000m
7、纵断面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线路纵断面设计根据线路平面、敷设方式、沿线建筑物、构筑物、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市政管线、道路净空、通航要求、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设计。

1)地下线应设计成高站位、低区间的节能型纵断面。

2)高架线的坡度力求平缓,以使线型美观、流畅,尽量减少对城市景观的不良影响。

3)线路最大坡度不大于30‰,地下线最小纵坡不小于3‰,以利排水。

困难地段在确保排水的情况下,可采用小于3‰的坡度,高架线可为平坡。

4)地下车站坡度采用2‰,困难条件下可为3‰,高架车站坡度为平坡,困难时不大于3‰。

5)地下线采用盾构法施工时,区间隧道结构覆土不小于1个D(隧道外径),车站结构覆土不小于2.5m。

6)高架线跨越道路时,其净空按下列标准采用:城市快速路和主干道为5.5m,其它道路4.5~5.0m。

7)高架线跨越河流时,应满足河流航道等级的通航要求。

8)本线与其它轨道交通线相交时,应考虑为了换乘方便而影响纵断面的因素。

8、道岔距站台端部的距离应从哪些方面考虑?
1)从列车折返能力
2)道岔整体道床铺设范围
3)道岔信号设备的设置
9、安全线长度一般最小设置多少?
安全线长度一般不小于40m,在困难条件下可设置脱轨道岔。

10、在车辆段出入线、折返线、停车线和岔线(支线)上,当遇到哪些情况时,宜设安全线或其他隔开设备。

1)当出入线上的列车在进入正线前需要一度停车,且停车信号至警冲标之间小于列车制动距离时;
2)折返线末端与正线连通时;
3)当岔线(支线)与正线接轨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