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丹术中的化学备课讲稿共28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件

烧杯内壁有 石蜡燃烧有 水 和
水珠 生成, 二氧化碳 生成。 澄清石灰水 变 浑浊 。
有 白烟 从 烛芯飘出
火顺白烟将 。蜡燃烛重新点
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是 石蜡蒸气 ,说明 蜡烛燃烧时先
由 固 态变成 液 态, 再蒸发成 石蜡蒸气 , 而后燃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件
描述现象时要注意
(1)根据观察到的具体现象,抓住实质性的、 客观的、能体现问题的进行描述;
(2)描述实验现象而不能说成实验结论。如: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现 象是有水珠出现,而不能描述成有水形 成。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件
练习:
1. 下列有关蜡烛燃烧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 现 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水和二氧化碳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件
活动与探究:
3.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请回答: (1)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abdeh . (2)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cfgij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件
图1-13 拉瓦锡纪念馆一角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件
学习化学的途径——实验
途径: 提出问题 进行实验 反思评价
猜想假设 分析论证 表达交流
制定方案 得出结论
验证化学原理 作用
获得化学知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件
实验探究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九年级化学上册1.1化学真奇妙中国的炼丹术与外国的炼金术素材鲁 精品

中国的炼丹术与外国的炼金术一、中国炼丹术梗概在中国的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生产普遍获得了发展,其中酿造、制陶、采矿、冶金等工业都迅速发展起来。
由于生产的发展,统治阶级不仅希望提高物质享受,而且希望长生不死。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炼丹术就应运而生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曾派人到海上求仙人不死之药。
汉武帝本人就热衷于神仙和长生不死之药。
这时炼丹术兴起来了,不仅是寻找自然界的长生不死之药,而且要炼制长生不死之药。
到了东汉炼丹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著名的炼丹术家魏伯阳,著书《周易参同契》以阐明长生不死之说。
他说“巨胜(胡麻)尚延年,还丹可入口。
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
术士取食之,寿命保长久。
”继后,晋代炼丹述家陶弘景著书《真诰》。
到了唐代,炼丹术跟道教结合起来而进入全盛时期,这时炼丹术家孙思邈,著作《丹房诀要》。
这些炼丹术著作都有不少化学知识,据统计共有化学药物六十多种,还有许多关于化学变化的记载。
在炼丹中已经出现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置换反应。
如魏伯阳的著作中载有“河上姹女,灵而最神。
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
”实际上说的就是硫与汞化合生成硫化汞的反应。
姹女就是汞,黄芽就是硫。
他研究铅和胡粉(碱式碳酸铅)之间的相互变化:“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意指胡粉原来是铅制的,经火烧之后,胡粉不但色变而且变成原来的铅了。
他研究汞跟其他金属形成汞齐时说:“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坚。
”太阳流珠指汞,金华指铅,汞和铅互相化合可得铅汞齐。
而陶弘景对汞齐的作用所作的研究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炼丹术家虽然发现了不少化学知识,也提出了一些对化学有影响的炼丹理论;但由于他们的思想方法不甚科学,不是根据物质现象的分析研究,去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而是把某些物质的性质或现象,加以主观推论作为炼长生不死之药的依据。
虽然用炼丹术家的基本理论有一些合理部分,但主要方面是不科学的,因而也注定了炼丹术的必然衰亡。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炼丹术和火药

炼丹术和火药早在殷商时候,我国就开始大量生产青铜器了。
当时的青铜器造型复杂,非常美观,说明我国冶铸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我国冶铁也有悠久的历史。
大约在春秋中期,我国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春秋后期已经出现铸铁工具。
战国、秦汉以来,我国的炼钢技术也有较高的成就。
劳动人民在冶炼金属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也创造了很多的采矿和冶金方法。
在战国到西汉这段时期,有些人就把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梦想炼出长生不老的仙丹,或者炼出更多的金银来。
这就产生了炼丹术;同时也出现了炼丹家,这种炼丹家,当时称为“方士”。
那些炼丹家炼仙丹,炼金银,就是为了长生,为了发财。
这本来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有些封建帝王、官僚贵族却信以为真。
他们收罗一些炼丹家大搞所谓炼丹。
那些炼丹家虽然没有炼成仙丹,炼出金银,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冶炼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冶炼经验和化学知识,对促进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有些炼丹家在化学的发展上也有一定的贡献。
我国火药的发明和发展,就跟炼丹家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历史记载,战国时候,北方的燕国已经有不少人搞炼丹术了。
到了秦汉时候,炼丹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炼丹家纷纷建造炼丹的炉灶,找来一些矿物和植物,炼丹制药。
我国很早就出现了讲炼丹的著作。
东汉末年有个魏伯阳,写了一部《周易参同契》,专讲炼丹。
书中提到炼丹所用的一些矿物,其中就有硫黄。
这部书不但是我国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在世界上也是最古的。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炼丹风气盛行的时代。
东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炼丹家叫葛洪,写了一部完整的炼丹著作——《抱朴子》这部书分内篇二十卷,外篇五十卷。
其中内篇就是专门讨论炼丹问题的。
从他的著作中,我们知道他所用的炼丹原料中,就有硫黄和硝石。
唐朝初年,有名的药物学家孙思逸,也搞过炼丹。
他写了一部叫《丹经》的书,书里面提到一种“内伏硫黄法”,就是用硫黄二两,硝石二两,研成粉末,放在砂罐里。
然后,在地上掘一个坑,把锅子放在坑内,锅顶和地面齐平,锅子周围用土填实。
炼丹术中的化学全解

孙思邈《太清丹经要诀》
• 孙思邈(581—682),其著述以医学为主,今存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其 炼丹著作多已失散,现仅存《太清丹经要诀》等。 此书记有不少化学上的重要成果,如《伏雌雄二 黄用锡法》一条,非常明确地介绍了用雄黄、金 属锡制作彩色金(SnS2)的方法:雄黄(As4S4) 十两,末之,锡三两,“铛中合熔,出之。入皮 袋中揉使碎,入坩埚中,火之。其坩埚中安药了, 以盖合之。密固,入风炉吹之。令锅同火色,寒 之。开,黄色似金”
Δ HgS+O2=Hg+SO2
陈少微在此书中提到的“销汞”法 Hg+S=HgS (即用水银和硫磺制取丹砂的方法)。
• 2 铅化学成就 • 铅霜(醋酸铅)→铅粉(碳酸铅)。古代 妇女化妆“著粉太白”之“粉”;彩陶、 瓷器上的彩釉。 • 黑铅经焙烧,初成黄丹(PbO),继成铅 丹(Pb3O4)。黄、铅丹倍受丹家青睐。
抽砂炼汞
பைடு நூலகம்• 自然界中是有天然水银存在的,但产量极。 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和秦代的帝王墓中 都放置了大量水银,且战国时医药中也已 用到水银,同时也兴起了鎏金术,估计那 时已经从丹砂烧炼水银。最初是用简陋的 低温焙烧法,反应为:
• 汞的产率很低,而炼丹家们居然摸索到了 借助某些手段促进HgS的分解:
三、中国炼丹术的化学遗产
• • • • • 从丹砂中升炼水银。 HgS+Fe=FeS+Hg↑ HgS+Pb=PbS+Hg↑ HgS+Cu=CuS+Hg↑ 汞与玄黄(铅丹Pb3O4)、硫黄(S)加热, 又生成红色的氧化汞,或重新返回成红色 丹砂。这就是“还丹”。 • 合成了粉霜(HgCl2)和轻粉(Hg2Cl2)。 二者成了疡科之圣药。
【初中化学】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炼丹术

【初中化学】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炼丹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方术。
又称金丹术、炼金术、点金术、黄白术。
其内容非常复杂,中心目标是用人工方法制作既可以使人“长生不死”,又能用点金的神丹点化铜、铁等普通金属以转变为黄金和白银。
由于中国古时有“成仙”的说法,所以炼丹术最先在中国诞生。
炼丹家认为,人的肉体可以借助于某种神奇的药物而获得永生。
“丹”原来指丹砂(即硫化汞),后来泛指被认为是“长生药”或“点金药”的各种药物。
炼丹术的产生有其社会背景,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统治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希望长生不死,使他们的统治一劳永逸中国炼丹活动源于公元前3世纪,至了东汉,方士们的神仙思想发展沦为道教,炼丹的风气便深入细致民间。
东汉魏伯阳所撰《周易道德经契》就是现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炼丹术的理论著作,书中提及当时的炼丹家存有《火记》600篇,可知当时火法炼丹已累积了大量经验性科学知识。
晋代炼丹家葛洪所撰《抱朴子内篇》,对汉晋以来的炼丹术并作了详尽的记述和总结,他的炼丹术分成3个互相关联的部分:①天然橡胶万应灵丹,以为“仙道之极”。
②收集并加工制作长生药。
这些药物包含矿物、动物性、植物性药物,指出它们能够起著“令人身安命延”、“养性”和“护身”的促进作用。
③成仙金银。
用铜、铁等普通金属点化成黄金和白银,实际上就是采用化学方法做成各种与金、银外貌相近的合金。
除了中国发展炼丹术以外,8世纪,阿拉伯也出现了称为al-kimiya(据考证可能是由汉语“金液”两字的古音kim-ya演变而来)的炼丹术,追求一种叫做阿尔伊克西尔的万应灵丹,指望用它来使人长寿,其他内容包括炼金和制药。
约12世纪,阿拉伯炼丹术随着伊斯兰教的势力传播到欧洲。
炼丹家的指导思想就是唯心的,因此,他们的本来目的完全没达至。
但是炼丹的课堂教学毕竟并使炼丹家们碰触至种种自然现象,从而提升了对自然界的重新认识,比如,他们日日夜夜地在实验室工作,累积了多样的实际经验,从而明确提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物质之间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型”,而唐朝末年发生的火药则就是炼丹术课堂教学的产物。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数滴 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并记录。
(P14-15)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现象: 空气------无明显变化; 呼出气体------溶液变浑浊。 结论: 二氧化碳含量:呼出气体大于空气。
(P14-15)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P14-15)
请阅读课本P14-15并完成相应 实验,思考如下问题:
3.二氧化碳既可以使石灰水,又可以使燃着的木条 ;而氧气可 以使带火星的木条 ;空气主要是由 、 组成,还含 有 、 等。 4.我们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何不同?
(P14-15)
活动与探究: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嗅、看、触摸等
(P12-14)
石蜡的性质
物理性质: 白色、无味、固体、较软、 密度比水小、熔点低 化学性质: 可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P12-14)
归纳与总结
学习化学的途径——实验
探究途径:实验探究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数 据、结果 科学分析 做出结论
验证化学原理
作用 获得化学知识
对蜡烛燃烧实例,下列实验现象 描述错误的是(A、D)
(P14-15)
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现象:
玻璃片上出现一层小水雾; 而暴露于空气中的玻璃片无现象。
结论:
呼出气体含水量比空气中的多。
归纳: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现象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 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二氧化碳
氧气
水
结论
吸入空气 呼出气体
随堂同步作业(P63)
第一单元 课题2 (P63)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件(共30张PPT)

除此之外,燃烧时你还观察到的现象有(写两个) 火焰分为3层 ; 外层火焰最明亮 。
结论: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⑴蜡烛通常为白色的固体,硬度较 小,密度比水 ,小 溶 难
于水。
⑵①蜡烛燃烧发出 黄 色的火焰,放热、发光,蜡烛逐渐变 短,受热时 熔化 ,冷却后又凝固。②木条处于外焰的部分 最先变黑,外焰温度最 高 。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 现 水雾 ,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 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结论:蜡烛燃烧以后的生成物是 水和二氧化碳 。
活动与探究:
3.观察蜡烛的燃烧,得出下列结论。请回答: (1)哪些是不需要燃烧就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abdeh . (2)哪些是需要燃烧才能观察到的现象(填字母) cfgij .
制定计划 收集实证
1、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2、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 。 3、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解释结论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活动:
排出
没有
无
大
无变化 浑浊
实验探究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 气体的探究
资料:
1、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提出问题 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途径: 实验探究 途径: ⑶化学实验
观察现象
记录现象、数据、 记录现象、数据、结果 做出结论 科学分析 作用 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获得化学知识
二、活动、探究 活动、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背景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背景知识:二氧化碳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 现象 呼气后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放在空气中的 玻璃片上没有。 玻璃片上没有。
结论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 空气中水分含量较少,呼出的气体含量较多
小结: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小结: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现象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使燃 呼出的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着的小木条熄灭、可使玻璃片上凝结有水 二氧化碳 氧气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2.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 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①二氧化碳(CO2)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 气体也越多( 浑浊越多,说明二氧化碳(CO2)气体也越多(前 提条件:澄清的石灰水足够多)。 提条件:澄清的石灰水足够多)。 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②氧气(O2)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 氧气( 说明氧气( 越多。即氧气( 可以助燃。 旺,说明氧气(O2)越多。即氧气(O2)可以助燃。 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③二氧化碳(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即二 二氧化碳( 氧化碳( 不支持燃烧。 氧化碳(CO2)不支持燃烧。
表1-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探 究 步 骤 点燃前 白色固体,质软、 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白色固体,质软、 无味、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蜡烛溶成液态,形成气态,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火 蜡烛溶成液态,形成气态,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 焰最明亮,放大量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焰最明亮,放大量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熄灭后 有白烟且可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