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总结陈词
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

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行为的善恶究竟应该以何种标准来衡量?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问题。
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传统中,人们对于善恶的定义和评判标准存在着巨大差异。
然而,无论是哪种文化传统,似乎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行为的善恶应该以其动机为标准。
动机,即行为背后的动力和目的,是人们进行某种行为的内在原因。
在伦理学和心理学中,动机被认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动机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结果,甚至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善恶行为的动机。
善的动机通常是出于对他人的关爱和利益考虑,比如慈善捐助、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
这些行为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对他人的善意和同情心,是出于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感。
这种动机所产生的善行,往往会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恶的动机则往往是出于自私和自利的考虑,比如欺骗、伤害他人、违法犯罪等行为。
这些行为的动机往往是出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满足,是出于对他人的冷漠和无视。
这种动机所产生的恶行,往往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负面的影响,破坏社会秩序和个人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行为看似善良,但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不良的动机。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但其实是出于利用他人、谋取私利的目的。
这种虚伪的善行,其实是恶行的一种形式,因为其动机是自私和虚伪的。
相反,也有一些行为看似冷漠和无情,但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善良的动机。
比如,有些人可能会拒绝他人的请求或者进行批评和指责,但其实是出于对他人的真诚和关爱,是出于对他人成长和改善的期许。
这种坦诚的恶行,其实是善行的一种表现,因为其动机是真诚和善意的。
因此,可以说,行为的善恶标准确实应该以其动机为标准。
因为动机决定着行为的本质和结果,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
一个善良的动机往往会促使人们产生善行,给人们带来积极的影响;一个恶劣的动机往往会促使人们产生恶行,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内在的动机驱使,而这些动机也往往成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之一。
动机是指一个人做事情的目的、目标或者理由。
在道德伦理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动机来评判其行为的善恶,认为一个行为的动机决定了其道德属性。
那么,动机究竟是如何成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的呢?首先,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能够反映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能够表现出其内心的善恶倾向,比如出于善良和同情心的动机去帮助他人,就能够显示出其善良的品质;而出于私利和自私自利的动机去伤害他人,则能够显示出其恶劣的品质。
因此,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其次,动机还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行为后果的考量和责任心。
一个行为的动机往往会影响到其产生的后果,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善良和责任心,那么他往往会对行为的后果负责,尽力去促成积极的结果;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私利和自私自利,那么他往往会对行为的后果漠不关心,甚至是漠视他人的利益。
因此,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行为后果的考量和责任心。
再次,动机还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会受到其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那么他往往会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去行动;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对道德规范的漠视和违背,那么他往往会以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去行动。
因此,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综上所述,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能够反映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反映一个人对于行为后果的考量和责任心,反映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因此,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善恶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其动机,以此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动机,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道德规范,更加符合社会的价值观。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行为的善恶常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人们往往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评判其善恶,但实际上,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决定了一个人为何要采取某种行为,因此,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以动机为标准。
首先,动机是行为的源泉,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一个行为的动机可以是出于善意,也可以是出于恶意。
比如,一个人帮助别人可能是出于善良的心,想要帮助他人;而另一个人帮助别人可能是出于私利或者虚伪。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动机会使得其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评价行为的善恶时,应当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而不是仅仅看其结果。
其次,动机是行为的根本原因,决定了行为的长期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往往会反映其内心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善良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受到道德的约束,长期来看,他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恶意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伤害。
因此,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的动机,因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长期影响。
再次,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了行为的真实性。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会影响其行为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真诚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出真诚和诚实;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虚伪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出虚伪和不真实。
因此,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的动机,因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行为的性质、长期影响和真实性。
因此,我们在评价行为的善恶时,应当更多地关注行为的动机,而不是仅仅看其结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做出善良的行为。
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命题。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评判其善恶。
那么,动机到底是如何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呢?首先,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动机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又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
比如,如果一个人做某件善事是出于善良和同情心的动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善良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做某件恶事是出于自私和利己的动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恶劣的。
因此,动机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
其次,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后果。
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方向,进而影响了行为的后果。
比如,如果一个人出于善良的动机去帮助他人,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他人受益;相反,如果一个人出于恶劣的动机去伤害他人,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使他人受到伤害。
因此,动机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决定了行为的后果,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动力,进而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否坚定和持久。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那么他的行为动力会很坚定和持久,他会不断地为正义和公平而努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私利和功利,那么他的行为动力会很薄弱和短暂,他往往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放弃。
因此,动机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了行为的坚定与持久。
综上所述,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决定了行为的后果,以及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善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动机。
只有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我们才能准确地评判他的善恶,从而对其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和处理。
希望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动机,以此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对方辩友,你们好。
今天的辩题中,我方的观点是: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首先,我想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促使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效果指由动机引发的行为产生的结果。
行为是兼具动机与效果的,即行为的存在是今天辩题有效的前提,没有行为的动机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方认为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依据在于:以动机作为标准能抓住行为的本质,更全面的判断行为的善恶倾向。
动机本身即行为的本质,是行为的产生基础和原因,它引发了行为,也决定了行为的方向。
也许在行动过程中会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行为效果与预期有所偏差,但行为的性质是否因此发生根本改变?助人是善,致人死是恶,路人为救助而扶起摔倒老人,老人却因心脏承受不住突然扶起而身亡,扶人行为在此是否就由善转恶?侵略是恶,助人发展是善,近代西方列强在华烧杀抢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觉醒,侵略行径是否在此便由恶成善?显然,以上都是对事情的片面判断。
正如多数国家的刑法中对杀人行为明确分成“故意”、“过失”、“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类型,正如现代司法中极重视对动机的考量,判断行为的善恶绝不能仅看效果,而应当考察行为的全过程。
其中,考量动机尤为重要,因为动机是明确的、可把握的和即时的。
作为标准的事物必须具有可测性。
同为判断的参考因素,动机却能够作为评判标准,正是因为动机的可把握性和即时性满足了可测的条件,而效果则不然。
例如2009年,海南省屯昌县安海医院一患者在肺部肿瘤切除手术成功后突发胸腔内大出血,时任外科主任紧急中跳过“双方签字”、“交叉配型”程序,违规调用全科室血液库存,救命于一线。
挽救生命,这一动机是确定的,也无疑是善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抢救行动自然是善的。
但此动机引发的行为可能会有两个效果,一是万幸救回、皆大欢喜,二是酿成医疗事故,医生身败名裂。
假使以效果作为标准,同一动机引发的同一行为岂不是既善又恶、难以令人信服?再如罗马尼亚女子艾德里安为分割财产多次与其富翁丈夫离婚复婚,从效果来看有人认为两人之间自始至终你情我愿,女子行为非恶,有人又认为女子为利益欺骗他人情感,是恶。
动机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主席,评委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能与对方辩友来探讨关于行为善恶的标准问题。
首先开篇明义。
我们把符合道德的行为称着为善,即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叫做恶。
此处的动机是指由特定需求引起的并产生行为的特殊心理需求,所谓效果,是指动机所引起的行为产生的现象。
从动机和效果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的存在是我们谈论善恶的前提。
马克思说过:思想指引行为。
故我方认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理由如下:第一:效果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动机是行为的内在本质。
本质更能反映特性,动机作为标准更具有根源性,即符合作为标准的条件。
如果以效果为标准将会只会过分重视现象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质,因而我们将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汶川地震时,大量的志愿民众拥入灾区,造成了交通堵塞,这个从效果上来看,我们只能断定他们带来了麻烦,但从动机上来看很明显就是善意的行为,难道我们要指责这群志愿同胞,那么灾后的复兴工作又有谁会去做,因此只有透过这个交通堵塞的表象才能看到善意的本质啊!第二.动机贯穿和指导行为的整个过程并产生效果。
动机能明确地指引我们去从事社会活动,指导善事或恶事的形成。
但得强调的一点是当客观环境占据主导时,此刻的效果是不能用来判断这种行为,因为道德评判的不是客观条件而是人。
对方辩友必须明确的是动机由始至终,一则成分比重大,二则动机是效果产生得前提,基础性强,指导行为从而产生效果。
第三:以动机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05年感动中国的魏青刚屡次奋不顾身地跳入大海救溺水妇女,但妇女还是因途中抢救不及时而丧失,之所以获此殊荣,就是因为他不懈救人的动机,而非因不理想的结果而将他拒之于感动中国的门外。
这能给社会大众以榜样,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
社会之所以存在着欺瞒,诈骗,偷盗等不良行为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好的动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动机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坚持认为: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一稿)2.0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我方所持的观点是: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开宗明义,我方认为动机是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效果是行为造成的结果及影响;社会普遍道德观所支持的的即称为善,反之则称为恶。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是榜样及规范,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反观今天的辩题,我们讨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则应建立在行为已经发生的前提下,故只有动机不采取行动的状况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以下是我方论点:一.动机是可判断的,而效果却不能完全确定。
其一是因为效果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可观测到的,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抗的外界因素。
如果单从效果论断行为的善恶,那么很多时候就相当于仅由一个巧合来评判善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比如一个人打算给另一个人倒杯热水,这时候另一个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使得他把热水泼到了别人身上,如果从效果来看这个行为是恶的当然不对。
其二是由于很多行为在最后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我们平常在路边看到乞丐给了他钱,一方面帮助了乞丐让他这顿不挨饿,但另一方面这又给乞丐造成了不劳而获的不好的价值导向,从两方面看有不同的效果,而好效果和坏效果又难以分出高下,那么此时我们要评判他的行为的善恶就需要从他的动机出发。
而动机是可以确定的,心理学指出人们做事的时候都有一个主导动机。
我们承认动机是一种心理内部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前期准备、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判断。
法律上都讲求线索证据,生活中我们亦可通过事件过程的迹象、暗示种种外部条件可以对动机有一个清晰的推理和求证。
二.从本质上讲,效果的好坏与行为的善恶没有必然联系,但动机却更接近。
善恶更关乎人的本性。
比如一个孩子本想帮助妈妈做家务但却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杯子碎了的效果是坏的,但这不代表这个行为是恶的,孩子想帮妈妈这件事还是一件善事。
毕竟效果是浮于表象的,我们并不能从表观的好坏来片面评判行为的最终善恶。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一辩定稿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效果/动机反方辩词》谢谢主席(致谢),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感谢正方的精彩陈词,按正方观点单单以效果论来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我认为存在这样的纰漏:如果只专注于效果,就势必把那些出于善良愿望并尽了最大努力,只是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的行为,看作不道德的行为。
这也势必把一些伪善的行为和“歪打正着”的行为视为道德的行为。
比如,医生虽然尽了全力去救病人,但由于病情十分严重,并没有挽救病人的生命,难道我们能以此结果来评价医生的行为是恶的吗?另外,我们再从动机和效果的定来看,可以得出行为的存在是我们谈论善恶的前提。
马克思也说过:思想指导行为。
所以,我方认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而不是效果。
原因有三:首先,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来看。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指出“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控制作用”。
动机对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动机引起行为的发生。
二是动机维持某一行为的延续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既定目标,可以说动机贯穿和指导行为的整个过程并产生效果。
因此可以说动机是行为的起点和价值归宿。
评价行为善恶应一动机为标准。
其次,从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来看。
我方做两点阐述:一,从某种程度上说,动机是行为实质,效果是行为表象。
行为者所理想的效果是对动机的完满实现。
但也有不一致的情况,那就是行为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不可抗力的制约进而导致了事与愿违的效果。
例如汶川地震时,因前往灾区的群众过多而造成的交通拥堵。
此时若仅仅以效果为评价标准,只看其表,不究其里,去指责这群志愿同胞,那么灾后的复兴工作又有谁会去做,显然即不合情也不合理。
二,动机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确定性,动机在构成善恶的三大要素动机、行为、结果中,引导性尤为突出;而结果则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可观测到的,而且结果的产生还受到不少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
因此,行为的出发点----动机才是可以确定的,可以作为行为善恶的评判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间任何事物的决断,都不外乎“情、理、法”三字,然而,“情”却是摆在第一位的。
首先: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的意念,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
行为是他的表象呈现,对方所说的效果是在行为及其他外在因素干预下共同形成的,难以衡量行为的本质。
如果没有动机,那么也就不会存在着行为。
因此,动机更能准确真实的反映行为善恶。
第二:善恶概念的本来意义,只是相对于意志及其支配的行为而言的;与效果无关。
善恶问题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道义伦理问题。
单纯地用世俗的正误来评判/过于狭隘。
“故意杀人”是行为罪恶,动机不纯,于情于理于法都是罪恶,而“杀人未遂”是动机不纯,却没有恶果,可依然被视为罪恶。
这正是以动机来评价行为善恶的体现。
第三:我方的行为善恶在于理性自己确立道德法则之后广泛的社会承认,道义伦理具有普世意义,不以个人利益观念变化。
顺理为善,逆理为恶。
绝对的。
而效果受时间地点等因素影响而不同,是可变的,动态的。
根本没有成为标准的资格。
而行为施力者的动机是确定的,可把握的。
只有动机,才有资格来衡量行为的善恶。
第五:以动机作为评价行为善恶以助于弘扬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内在驱动力更能激励人们择善而行,动机为标准有助于内心善恶的确立,行为的端正。
由此产生的积极意义更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道德理念的更正,行为善恶的评价。
真的善者,敢于直面行为的善恶,敢于正视动机的考验。
这是怎样的无畏者和幸福者?然而效果又常常为外界干扰,以时间的流驶,来混淆视听,仅使留下虚假的判断和错误的理解。
在这虚假的判断和错误的理解中,又给人是非不分的观念,维持着这善恶颠倒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错误的想法,对方辩友究竟到何时,才是一个尽头!
无知者在效果的假象中,只能看见三观的崩塌;真的善者,将更奋然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