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一稿)2.0

合集下载

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2

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2

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2善恶的标准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话题,早在古代哲学家们就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现代世界中,人们对善恶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其中就包括是否以动机还是结果为标准来判断。

我认为,在判断善恶时,动机和结果都是必要的标准,因为它们两者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单独考虑。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动机在善恶标准中的作用。

动机强调的是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对于那些出于良好动机的行为,我们通常倾向于认为它们是善良的。

例如,一个人付出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动机是出于关心他人,这样的行为是值得赞赏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人利益,他会去伤害其他人,那么他的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然而,动机并不总是善恶的唯一标准。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出于善良的动机,行为也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因为关心他人,而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但如果他的方法不正确,他的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问题,这样的行为就可能是不道德的。

在这种情况下,动机虽然是出于善良,但结果是坏的。

因此,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行为的结果。

结果是行为的实际影响,它可以衡量行为的真正价值。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积极的后果,那么我们通常会认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举个例子,一个人可能会对一个无辜的人说出真相,这样可能会让这个人受到惩罚,但是结果是为了保护其他人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这样的行为就是道德的。

但结果同样也不能成为衡量善恶的唯一标准。

在一些情况下,尽管结果是符合我们的价值观的,但行为本身却不道德。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为了其他人的利益,而欺骗别人,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判断善恶时,动机和结果是相互依存的。

一项行为需要同时符合两个标准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

我们不能只根据动机或结果来做出决定,而是需要综合考虑两者。

因为只有考虑动机和结果,我们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评估一个行为是否道德,这既要考虑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质,也要考虑它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到内在的动机驱使,而这些动机也往往成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之一。

动机是指一个人做事情的目的、目标或者理由。

在道德伦理的讨论中,人们常常会根据一个人的动机来评判其行为的善恶,认为一个行为的动机决定了其道德属性。

那么,动机究竟是如何成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的呢?首先,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能够反映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能够表现出其内心的善恶倾向,比如出于善良和同情心的动机去帮助他人,就能够显示出其善良的品质;而出于私利和自私自利的动机去伤害他人,则能够显示出其恶劣的品质。

因此,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其次,动机还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行为后果的考量和责任心。

一个行为的动机往往会影响到其产生的后果,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善良和责任心,那么他往往会对行为的后果负责,尽力去促成积极的结果;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私利和自私自利,那么他往往会对行为的后果漠不关心,甚至是漠视他人的利益。

因此,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行为后果的考量和责任心。

再次,动机还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会受到其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的影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对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那么他往往会以符合道德规范的方式去行动;而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对道德规范的漠视和违背,那么他往往会以违背道德规范的方式去行动。

因此,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也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综上所述,动机作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它能够反映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反映一个人对于行为后果的考量和责任心,反映一个人对于道德规范的尊重和遵循。

因此,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善恶时,我们应当充分考虑其动机,以此作为评判的一个重要标准。

同时,我们也应当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动机,以此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使之更加符合道德规范,更加符合社会的价值观。

一辩稿.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一辩稿.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

一辩稿.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导读:一辩稿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们双方讨论的辩题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

首先明确定义: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存在,属性,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善恶是指在社会世间法的善恶,是非则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一辩稿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今天我们双方讨论的辩题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

首先明确定义:判断是指对思维对象存在,属性,关系的肯定或否定回答,善恶是指在社会普世价值观下对某一件事的道德评价,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结果则是事情发展的最后状态,我方需要强调的是结果不仅包括表面上的输赢,胜负,更包括深层次上对之前所有状态的筛选,判断,总结,凝聚成的最后状态,比如圆满,无愧于心的结果。

我方认为判断善恶的标准是结果,理由如下。

第一,动机容易被伪装,隐藏,从而更加模糊,而结果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客观善恶的判断。

根据中国公安大学《伪装心理探析》一文可知,伪装心理产生的根源就在于人类趋利避害的本性,尽量使不利于自己的处境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而动机是行为人自身意识的控制范畴,更容易进行伪装,隐藏的操作,比如我们所熟知的侵华日军在发动战争过程中,和发动战争前夕,就打着建设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来伪装,隐藏自己的侵略动机,企图美化混淆自己的恶行,而正是通过清晰的结果,即侵华日军发动侵略战争,他们所展现的残忍的暴行这一结果揭露了侵华日军被伪装起来的动机,更直观,更清晰的向世界展现侵华日军的恶行,恶果。

被伪装,隐藏后的动机变得模糊,甚至被美化,只有以结果为标准才能准确清晰的判断善恶。

第二,动机会随环境而随时改变,具有不确定性,而结果是之前状态的综合体现,更加具体。

在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教育之下,我方不相信这个世界上会有十恶不赦,一点人性闪光点都没有的恶人,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都会出于一个真善美的动机,但是由于习染和外在环境的影响,一个人如果长期被不平等的对待和伤害,他的动机难免会改变,最终可能变成人人畏惧唾骂的恶人,比如染色馒头事件,化学技术制作防腐剂本应是出于健康防腐的动机制作,但因为一些人无法面对抵制利益的巨大诱惑,通过回收馒头加防腐剂,再加上着色剂而翻新馒头,此时的动机已经随着外在环境和内心底线的崩塌而改变,而判断这一善恶的标准必然是这些人选择实施这样一种行为后的结果,而不是不确定的,随时可能会改变的动机。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行为的善恶常常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人们往往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来评判其善恶,但实际上,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决定了一个人为何要采取某种行为,因此,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以动机为标准。

首先,动机是行为的源泉,决定了行为的性质。

一个行为的动机可以是出于善意,也可以是出于恶意。

比如,一个人帮助别人可能是出于善良的心,想要帮助他人;而另一个人帮助别人可能是出于私利或者虚伪。

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动机会使得其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我们评价行为的善恶时,应当重点关注行为的动机,而不是仅仅看其结果。

其次,动机是行为的根本原因,决定了行为的长期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往往会反映其内心的品质和道德观念。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善良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受到道德的约束,长期来看,他的行为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恶意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对社会造成伤害。

因此,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的动机,因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长期影响。

再次,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了行为的真实性。

一个人的动机往往会影响其行为的真实性。

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真诚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出真诚和诚实;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虚伪的,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表现出虚伪和不真实。

因此,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的动机,因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真实性。

综上所述,评价行为的善恶应当更多地考虑行为的动机。

动机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决定了行为的性质、长期影响和真实性。

因此,我们在评价行为的善恶时,应当更多地关注行为的动机,而不是仅仅看其结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也才能更好地引导人们做出善良的行为。

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这是一个古老而又深刻的命题。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常常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动机来评判其善恶。

那么,动机到底是如何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呢?首先,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动机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而行为又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

比如,如果一个人做某件善事是出于善良和同情心的动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善良的;相反,如果一个人做某件恶事是出于自私和利己的动机,那么这个行为就是恶劣的。

因此,动机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

其次,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动机决定了行为的后果。

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方式和方向,进而影响了行为的后果。

比如,如果一个人出于善良的动机去帮助他人,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带来积极的影响,使他人受益;相反,如果一个人出于恶劣的动机去伤害他人,那么他的行为往往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使他人受到伤害。

因此,动机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决定了行为的后果,进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再次,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动机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一个人的动机决定了他的行为动力,进而决定了他的行为是否坚定和持久。

比如,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那么他的行为动力会很坚定和持久,他会不断地为正义和公平而努力;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出于私利和功利,那么他的行为动力会很薄弱和短暂,他往往会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选择放弃。

因此,动机成为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是行为的内在动力,决定了行为的坚定与持久。

综上所述,动机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决定了行为的后果,以及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善恶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动机。

只有通过了解一个人的动机,我们才能准确地评判他的善恶,从而对其行为做出合理的评价和处理。

希望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动机,以此来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谢谢主席。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对方辩友,你们好。

今天的辩题中,我方的观点是: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

首先,我想明确以下几个概念。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促使个体活动朝向某一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效果指由动机引发的行为产生的结果。

行为是兼具动机与效果的,即行为的存在是今天辩题有效的前提,没有行为的动机不在我们今天的讨论范围之内。

我方认为动机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依据在于:以动机作为标准能抓住行为的本质,更全面的判断行为的善恶倾向。

动机本身即行为的本质,是行为的产生基础和原因,它引发了行为,也决定了行为的方向。

也许在行动过程中会因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使行为效果与预期有所偏差,但行为的性质是否因此发生根本改变?助人是善,致人死是恶,路人为救助而扶起摔倒老人,老人却因心脏承受不住突然扶起而身亡,扶人行为在此是否就由善转恶?侵略是恶,助人发展是善,近代西方列强在华烧杀抢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觉醒,侵略行径是否在此便由恶成善?显然,以上都是对事情的片面判断。

正如多数国家的刑法中对杀人行为明确分成“故意”、“过失”、“正当防卫”、“防卫过当”等类型,正如现代司法中极重视对动机的考量,判断行为的善恶绝不能仅看效果,而应当考察行为的全过程。

其中,考量动机尤为重要,因为动机是明确的、可把握的和即时的。

作为标准的事物必须具有可测性。

同为判断的参考因素,动机却能够作为评判标准,正是因为动机的可把握性和即时性满足了可测的条件,而效果则不然。

例如2009年,海南省屯昌县安海医院一患者在肺部肿瘤切除手术成功后突发胸腔内大出血,时任外科主任紧急中跳过“双方签字”、“交叉配型”程序,违规调用全科室血液库存,救命于一线。

挽救生命,这一动机是确定的,也无疑是善的,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抢救行动自然是善的。

但此动机引发的行为可能会有两个效果,一是万幸救回、皆大欢喜,二是酿成医疗事故,医生身败名裂。

假使以效果作为标准,同一动机引发的同一行为岂不是既善又恶、难以令人信服?再如罗马尼亚女子艾德里安为分割财产多次与其富翁丈夫离婚复婚,从效果来看有人认为两人之间自始至终你情我愿,女子行为非恶,有人又认为女子为利益欺骗他人情感,是恶。

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辩论赛反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一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观众:今天我们的辩题是"评判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结果",我们作为反方,我们认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首先,动机是主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动机。

如果我们只根据动机来评判善恶,那么就会存在价值观的冲突。

比如,一个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选择了不道德的手段,但是他自己可能认为这是正确的,这样就会出现动机和结果不符的情况。

其次,结果是客观的,无论动机是好是坏,结果都是可以被评判的。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造成了负面的后果,那么这个行为就是不道德的。

我们不能因为这个人的动机是好的而忽略了他的行为造成的后果。

最后,结果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如果我们只看一个人的动机,那么我们无法准确地评判他的道德水平。

但是如果我们看他的结果,我们就可以更加准确地评判他的道德水平。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谢谢大家。

二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观众:我作为二辩,我要进一步阐述我们反方的观点:评判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道德行为是指符合社会和伦理规范的行为。

而这些规范是基于人们对于结果的认识和判断建立的。

比如,我们都知道抢劫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会造成负面的后果。

而如果只看抢劫者的动机,我们无法准确评判他的行为是否道德。

其次,动机是不可见的,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动机。

而结果是可以被观察和评判的。

如果我们只根据动机来评判善恶,那么就会出现主观判断的情况,而这种主观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到社会的需要。

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可以被广泛接受的道德标准,而这个标准应该是基于结果而不是动机。

这样才能够保证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反方认为评判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谢谢大家。

三辩:尊敬的主持人、评委、各位观众:我是三辩,我要继续阐述我们反方的观点:评判善恶的标准应该是结果而不是动机。

动机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主席,评委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很高兴能与对方辩友来探讨关于行为善恶的标准问题。

首先开篇明义。

我们把符合道德的行为称着为善,即不符合道德的行为叫做恶。

此处的动机是指由特定需求引起的并产生行为的特殊心理需求,所谓效果,是指动机所引起的行为产生的现象。

从动机和效果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为的存在是我们谈论善恶的前提。

马克思说过:思想指引行为。

故我方认为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理由如下:第一:效果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动机是行为的内在本质。

本质更能反映特性,动机作为标准更具有根源性,即符合作为标准的条件。

如果以效果为标准将会只会过分重视现象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本质,因而我们将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如汶川地震时,大量的志愿民众拥入灾区,造成了交通堵塞,这个从效果上来看,我们只能断定他们带来了麻烦,但从动机上来看很明显就是善意的行为,难道我们要指责这群志愿同胞,那么灾后的复兴工作又有谁会去做,因此只有透过这个交通堵塞的表象才能看到善意的本质啊!第二.动机贯穿和指导行为的整个过程并产生效果。

动机能明确地指引我们去从事社会活动,指导善事或恶事的形成。

但得强调的一点是当客观环境占据主导时,此刻的效果是不能用来判断这种行为,因为道德评判的不是客观条件而是人。

对方辩友必须明确的是动机由始至终,一则成分比重大,二则动机是效果产生得前提,基础性强,指导行为从而产生效果。

第三:以动机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

05年感动中国的魏青刚屡次奋不顾身地跳入大海救溺水妇女,但妇女还是因途中抢救不及时而丧失,之所以获此殊荣,就是因为他不懈救人的动机,而非因不理想的结果而将他拒之于感动中国的门外。

这能给社会大众以榜样,有利于构建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

社会之所以存在着欺瞒,诈骗,偷盗等不良行为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好的动机,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动机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

综上所述,我们坚持认为: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

今天我方所持的观点是: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开宗明义,我方认为动机是指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

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效果是行为造成的结果及影响;社会普遍道德观所支持的的即称为善,反之则称为恶。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是榜样及规范,具有相对的准确性和确定性。

反观今天的辩题,我们讨论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则应建立在行为已经发生的前提下,故只有动机不采取行动的状况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以下是我方论点:
一.动机是可判断的,而效果却不能完全确定。

其一是因为效果是在行为发生之后才可观测到的,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有很多不可抗的外界因素。

如果单从效果论断行为的善恶,那么很多时候就相当于仅由一个巧合来评判善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比如一个人打算给另一个人倒杯热水,这时候另一个人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使得他把热水泼到了别人身上,如果从效果来看这个行为是恶的当然不对。

其二是由于很多行为在最后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效果。

例如我们平常在路边看到乞丐给了他钱,一方面帮助了乞丐让他这顿不挨饿,但另一方面这又给乞丐造成了不劳而获的不好的价值导向,从两方面看有不同的效果,而好效果和坏效果又难以分出高下,那么此时我们要评判他的行为的善恶就需要从他的动机出发。

而动机是可以确定的,心理学指出人们做事的时候都有一个主导动机。

我们承认动机是一种心理内部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前期准备、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判断。

法律上都讲求线索证据,生活中我们亦可通过事件过程的迹象、暗示种种外部条件可以对动机有一个清晰的推理和求证。

二.从本质上讲,效果的好坏与行为的善恶没有必然联系,但动机却更接近。

善恶更关乎人的本性。

比如一个孩子本想帮助妈妈做家务但却不小心打碎了杯子,杯子碎了的效果是坏的,但这不代表这个行为是恶的,孩子想帮妈妈这件事还是一件善事。

毕竟效果是浮于表象的,我们并不能从表观的好坏来片面评判行为的最终善恶。

然而动机更能体现行为的善恶就在于动机是由人主观意愿产生的,人内心所含的善恶的观念使其产生相应的想法即动机,动机相当于揭示了行为本质,所以由动机进行行为的判断更接近善恶。

最后,我方想说明的是以动机作为标准不是为了让大家盲目行善,但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即使是做出了很谨慎的安排与思考,行善过程中仍难保证不出现意外。

倘若用一种唯效果论的方式去评判善恶,只会让真心向善的人对行善望而却步,让别有用心的人用效果掩盖内心的丑恶。

所以我们倡导人们不要拿效果来判定善恶,当有人好心办坏事的时候要看到他的善的动机,给他适当的宽容与理解,而不是一味地责难他做了件恶事。

只有让人们相信有善的动机即为善,人们才会放下顾虑、追随自己的善心,敢于并乐于行善,让善行遍行天下。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动机是评判行为善恶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