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六岸提升规划

合集下载

科研项目实施方案

科研项目实施方案

科研项目实施方案科研项目实施方案1为切实提高兴国县城防洪卸洪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一城三区”、“三江六岸”的总体规划,为保证一江两岸拦河坝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工程概况一江两岸拦河坝建设工程,建坝范围为桐江河口以上,、两河以下交汇处,坝长约320米,采用翻板闸建设。

工程建设的总体要求是“行洪能力强、投资成本低、具有兴国特色”。

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做好建坝周边地域土地、坟墓、树木的摸底核实,圈定征用范围。

2、完成坝址周边地域区内土地征用、坟墓迁移及各种树木移栽和杂树木的砍伐清理工作。

3、按照政策规定和县里已出台的相关补偿标准,做好土地征用、坟墓迁移、树木砍伐、移栽的资金补偿发放工作。

4、做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等相关工作。

5、做好拦河坝工程的其他各项筹建工作。

6、完成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并完成图纸评审工作。

7、工程建设与工程监理招标。

8、施工队伍进场施工。

9、工程竣工验收及运行。

二、工作机构为保证工程建设尽早、尽快开展,顺利实施,县委办、政府办已于年3月8日下发了《关于成立一江两岸拦河坝工程建设指挥部的通知》,明确由县委、副县长、农工部长任总指挥,负责指挥部全面工作;县政协副主席任副总指挥,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及工程建设的协调、检查、安排及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指挥部下设机构包括:1、办公室:主任:主持办公室全盘工作。

副主任:负责办公室的日常工作开展、组织协调和检查落实,提出工作计划和安排,制订工作措施和方案。

副主任:负责开支费用的审核、物资采购、资金请拨和财务报帐以及办公室日常事务等工作。

办公室工作人员:负责工程质量技术把关、工程量的核验及项目变更的审签等工作。

负责文件、材料的起草、会议准备、工作接待、上传下达、印章管理、报表审送、协调联络等工作。

协助、做好相关事务工作。

2、征地、坟墓迁移组:组长:__副组长:__成员单位:国土局、房管局、林业局、镇、乡、工业园工作职责:负责土地征用、坟墓迁移、树木移栽和资金补偿审核等工作3、工作技术组:组长:__成员:__工作职责: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的全程监控、审验、项目变更的核签等工作。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

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8.01.18•【字号】赣市府发[2008]4号•【施行日期】2008.01.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本建设正文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批转《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的通知(赣市府发[2008]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驻市各单位:为积极推进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发改委编制了《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经2007年10月31日市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并原则通过,现予批转,请你们根据该规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OO八年一月十八日赣州市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赣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为纵深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发展战略,加快赣州中心城区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中心城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加快赣州中心城区建设步伐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00万,成为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交通运输便捷、产业经济繁荣、辐射带动力强,最适合人们居住和创业发展的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

为全面落实《决定》的各项任务,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根据赣州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一小时城市经济圈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内容,制定本项目规划。

本规划的范围涵盖章贡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及赣县和南康市的部分区域,实施期限为2008-2011年。

本规划总体思路是,以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100万为目标,通过政府监管、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完善政策,创新机制,提前布局中心城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下大力气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存在的体制不顺、投资不足、各种设施不配套、综合效益不明显等突出问题,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带动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各项建设任务全面展开。

宁波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文化复兴价值整体空间发展策略 辛修昌 邵磊 郑德高

宁波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文化复兴价值整体空间发展策略 辛修昌 邵磊 郑德高
(3)奉化江——城市发源地、田园生态特色明显。 奉化江清晰婉约、河段曲折、水流平缓,上游是宁波由鄞州迁明州的乡源所在,文人墨 客通过渡口与河道走出实现抱负。奉化江拥有溪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龙潭景区等众多的 生态旅游资源、国家级的生态村滕头村①等,奉化江最突出的特色就是田园风光、生态湾头 特质(图 8)。
① 曾以“生态和谐实践”成功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江河姆渡等人文历史遗迹众多,奉化江则以田园风光和湿地文化为主。
3. 职能转变下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文化复兴价值内涵 3.1 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研究
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是宁波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集聚地,三江口和镇海片区是各类历史 文化建筑、传统风貌区以及各类保护区的集聚地,余姚江和甬江则是杭甬运河遗产的主要航 道,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 将滨水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有效结合将成为滨江地区文化复兴的重要路径(图 9-10)。
宁波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文化复兴价值整体空间发展策略
辛修昌,邵磊,郑德高
摘要: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地区正逐渐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培育和彰显城市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和特色、增 强城市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重要主题。城市的形成、发展与水密不可分,每个城市都有一条或多条母亲河, 城市和滨水地区犹如“血肉”与“骨架”,水自古以来构成了城市最基本的空间骨架,城市滨水地区作为城市水 文化的物质空间载体,具有独特精神文化内核,是集中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和物质文明的特色区域,是城 市最重要的名片。然而工业化时期滨水区随着水运功能的衰退而逐渐衰落,又加之现代防洪体系的需求,傍 水、亲水、戏水及观水而居的城市生活内容愈加减少,城市的滨水区特色与魅力也因为文化内涵的消失而渐 渐失去。本文以宁波三江六岸滨水地区为例,分析宁波城市文化的困惑、三江自身文化资源价值的认知和 滨水地区现状,结合国内外滨水地区文化复兴的一般发展规律,探讨滨水地区文化复兴价值的整体空间发 展策略,对后工业化时期滨水地区文化复兴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宁波三江六岸,滨水地区,文化复兴价值,整体空间发展策略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

再现鉴水飞帆,千秋夜月胜景——化州“三江六岸”滨水景观设计的实例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2T13:38:13.17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董海锋[导读] 摘要: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茂名城建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省茂名市 525000摘要:滨水区域是一个城市向公众展示自己的重要窗口,良好的滨水景观设计规划能够提升整个城市的精神风貌,使城市焕发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

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底蕴,使滨水景观设计能够符合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城市内的居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关键词:滨水景观区;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湿地公园滨水景观区是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场所,人们能够在景色优美的滨水景观区当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是最受城市居民欢迎的公共空间之一。

滨水是整个景观区当中的血脉,也是城市当中能够直接接触到水源的部分,在城市经济发展当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阶段城市景观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区已经成为功能和时代共存的城市人性化空间,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展示平台。

一、工程概况化州市“三江六岸”滨水景观区综合整治项目位于化州市城区,由鉴江从鉴江大桥由北向南流,贯穿于整个市中心,至下郭大桥,长度为5公里,从罗江大桥向东流,在星河国际大酒店前方与鉴江交汇,长度为2.3公里,从而组成了“三江六岸”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三江六岸城区河段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河滩已杂草丛生,垃圾污染积累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宝贵的城市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为了加强河道的管理,提高防洪能力,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提高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决定对三江六岸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杭州规划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

杭州规划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

中华建筑报/2011年/5月/24日/第011版行业观察杭州规划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王艳杭州有三江——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江有两岸,倘若三江的两岸得以在一条线上串联,可以从江的东头一路过三江而到江的西端。

有这样一幅画面:从钱塘江入海口,一直到西端的新安江大坝,沿江两岸是一条绿道,能步行和骑自行车,沿这条景观道可以吹江风、看江景,沿线走下来可以停住在杭州郊县不同的乡村,感受最具杭州风味的乡村特色。

沿途还有驿站,在那里可以小憩,听当地人讲许多和这座桥、那棵树相关的历史故事……其实,这将不再是脑海中的画面,在5年后这个画面就能真真切切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近日,杭州市旅游委员会在编制“十二五”旅游规划中,已经在着手制订杭州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规划,即《杭州市三江两岸区域旅游规划(2011年~2015年)》,这是指导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的旅游专项规划。

市旅委规划处处长赵弘中介绍,三江两岸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一级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森林公园、湿地保护区等众多生态保护区,在全市自然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连接“两江一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重要的景观生态走廊和经济走廊。

记者了解到,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其最终将在江两岸形成两条各逾250公里的绿道,供步行和自行车骑行。

如果算上水面,这条绿道的面积逾500平方公里,两岸绿道总长也逾500公里。

这将是首条国家滨水景观道。

其实三江两岸的保护和建设,对大杭州旅游发展来说是承前启后的,它是杭州旅游西进战略思想的丰富和延伸,是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工程。

杭州市旅委主任李虹说,长期以来,杭州旅游一直呈主城区的游客集中度过高、主城区和郊县所承载的游客比例不均衡的态势,以前的旅游西进战略,以公路为接驳点,目的也是推进杭州旅游新的增长极,扩大杭州的旅游内涵。

三江两岸工程则通过水域,向西面腹地打造生态景观带。

万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日与夜的美丽交融

万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日与夜的美丽交融

万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日与夜的美丽交融在广东省东莞市的万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以其独特的魅力,无论是清晨的朝霞,还是夜晚的灯光,都吸引着无数市民和游客驻足。

从“日”与“夜”两个角度,这座城市的美丽滨水岸线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日”下的万江,以东江为界,分成了河岸线和海滨线两部分。

河岸线充满了宁静与活力。

清晨的阳光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映照出沿岸的建筑、公园和绿树。

早起的人们在河边晨练,有的在跑步,有的在打太极,有的在钓鱼,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生活画卷。

河岸线上,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

夜晚的万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则展现出另一番风情。

华灯初上,灯光映照下的滨水岸线如诗如画。

沿岸的建筑群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同时又透出几分柔和。

夜色中,步行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有的是为了散步,有的是为了品尝美食,有的是为了欣赏沿岸的夜景。

灯光秀、音乐喷泉等夜间活动也给游客带来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除了美丽的滨水岸线,“三江六岸”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如古运河、古码头等历史遗迹,展现了万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同时,这里还是东莞市的交通枢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条件。

万江“三江六岸”滨水岸线不仅是一处美丽的休闲胜地,更是一处充满历史底蕴的文化宝地。

无论是日间的宁静与活力,还是夜晚的繁华与璀璨,都让人流连忘返。

这里的美景和人文,都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未来,万江将继续加大对“三江六岸”滨水岸线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进一步提升其品质和吸引力。

同时,也将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的发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元、更高品质的休闲娱乐选择。

总的来说,万江的“三江六岸”滨水岸线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美丽之地。

无论是日间的宁静与活力,还是夜晚的繁华与璀璨,都让人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们期待着未来这里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

宁波水文化特点和弘扬水文化的思考

所谓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水象征着文明与灵性,水的存在使城市充满了灵性与活力。

宁波是一个临水而建的城市,甬江、姚江、奉化江贯穿市中心,形成“三江六岸”空间布局,具有丰富的水文化资源。

弘扬水文化,充分挖掘水文化内涵,对于加快宁波“三江六岸”开发、提升城市品质、助力水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水文化是提升城市品质、加快“三江六岸”开发的重要举措首先,弘扬水文化是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新时期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1年12月水利部专门出台《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就水文化建设做出全面谋划与部署。

宁波是港口城市,也是水乡城市,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只有进一步加快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水文化产业发展,更好地繁荣地方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其次,弘扬水文化是宁波实施“五水共治”、推进“三江六岸”开发的内在需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我市实施“治水强基”重大项目三年行动计划,要求以砸锅卖铁的决心,迅速行动,争取以三年见效、六年达标为目标,从根本上扭转我市防洪减灾基础设施明显滞后的局面,增强水利设施对发展与民生的保障功能,真正把水患转化成水利。

为此,我市三年计划总投资将达到220亿元。

宁波市城镇化将“两心一轴、三江六岸”作为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的“头号工程”,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开发建设的集约度,更好地体现城镇建设的品位特色与魅力。

文化是做好治水工作的精神支柱与动力,只有将水文化贯穿于上述工作之中,挖掘水文化内涵,综合治理,多管齐下,才能真正做好“五水共治”工作,凸显宁波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促进“三江六岸”开发。

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提升东莞城市品质的路径探析

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提升东莞城市品质的路径探析

48作者简介:孙江峰(1970— ),男,汉族,湖南新邵人。

主要研究方向:媒体融合、报业经营管理。

为贯彻落实市委指示,我们结合外出调研学习情况,对东莞城市品质提升提出以下粗浅对策与建议。

一、借力“大事件”,推动城市大变样东莞争取到举办2015年苏迪曼杯、2017年“亚洲马拉松赛”、2018年“男篮世界杯”的机会,并积极利用赛事在局部提升了城市面貌。

但客观评价,期间的政治动员力度小,对城市品质提升力度小,持续时间短,效果并不显著,不能为城市带来全局性的、质变性的、长久性的变化。

凭心而论,作为地级市,应该敢于自我挑战,积极主动地去争取和承办更高层次、更大型的活动和项目,为东莞城市发展制造关键性的 “大事件”。

通过“大事件”来增强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干部的执行力,通过“大事件”来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阻力问题,最终推动城市品质在整体上出现一个质变性的提升。

二、抢抓历史机遇,重构城市大骨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东莞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大的历史机遇,近年来东莞围绕大湾区和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谋划了滨海湾新区、中子科学城、水乡新城等重大发展平台。

我们应该借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规划为契机,提高规划水平,将东莞新的发展平台统筹和强心战略考虑进去,将修编后的城市总规作为规划纲领,约束和强化各项规划的执行力。

近年来,我市也高度重视提升中心区首位度,在园区统筹组团发展中,提出“湖”“海”“山”的概念。

但在做强城区片上,目前没有太多实际举措。

从广东其他城市经验来看,结合城市更新,将“三江六岸”开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形成合力,打造城市品质的集中展示区具有可行性。

三、强化统筹协调,提升全局执行力东莞在规划、城建、治污、城市管理等领域,职能交叉、职责分散、权责不清等问题比较突出,统筹协调力度不足。

例如城乡总规与各类专项规划由各部门主导编制,往往立足于部门技术规范,缺乏统筹整合;城市建设监督职能交叉,城管、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间职责边界不清;交通管理职能分散(发改局管轨道交通,规划和城建局管城市道路,交通局管公路和公交,另外公安交警和城管局等也有交通管理职能),造成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佳,制约交通体系的整体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宁波市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公示材料一、规划背景三江是宁波的母亲河,是宁波地域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和骨干,承载了宁波城市“商、港、水”的文化精髓,传承了宁波以港兴市的历史文脉。

一直以来,我市十分重视三江六岸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

先后开展了“三江六岸”城市设计、百里文化长廊规划等总体层面的规划以及湾头、甬江东岸、甬江北岸、鄞奉片区、长丰片区等沿江重要地段的城市设计与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了宁波大剧院、老外滩、和义大道、宁波书城、滨江公园等一系列滨江重要公共建筑和公共开放空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由于战略统筹不足,分区段设计多,整体布局考虑不足,关注开发多,关注生态文化不足,形态设计多,对体制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一个统筹纲领性的战略规划。

当前,按照市委市政府所做出的“六个加快”和“中心城品质提升”的战略部署,宁波将更加注重提升城市品质,更加注重公示材料公示材料提高城市软实力。

作为宁波城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开敞空间,三江六岸开发建设将作为城市转型升级、建设美丽宁波、促进生态文明、弘扬城市文脉的重要抓手。

为进一步从总体层面加强对三江六岸的规划引领作用,规划以统筹整合、转型提升为重点开展了《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

统筹整合是指从三江流域全局的角度来审视、协调现有的各市县、片区规划,通过整合,形成区域统一协调的发展方向,形成合力,突出重点,推动有序发展。

转型提升是指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要求出发,转型提升原三江农业灌溉、工业码头等功能,更关注生态、关注文化、关注民生福利,更关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谋划“三江走廊”所代表的城市品牌形象和软实力的提升,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希望藉由《三江六岸拓展提升总体规划》,能够引领城市空间优化、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生态、文化、品牌形象塑造,使三江六岸真正成为宁波城市转型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平台,真正成为“市民之江、城市之魂”。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二、主要规划内容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分为外围流域段和中心城区段。

外围流域段以统筹整合为主,重点研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与利用。

规划范围包括绕城高速公路以外的余姚江、奉化江(含东江、县江、鄞江、剡江)河道及其两侧500-1000米进深的河道走廊。

余姚江长约为52.4公里;奉化江包括主干河道长约为4.9公里,东江长约13.2公里,县江长约25.6公里,鄞江长约27.5公里,剡江长约31.6公里。

中心城区段以转型提升为主,重点研究滨江空间功能改造与优化。

规划范围以绕城高速公路和甬江入海口为界,江段总长度68公里,其中其中余姚江段19.5公里,奉化江段22.8公里,甬江段25.7公里。

规划重点研究用地范围为城市路网沿滨江约200米至约2公里不等的腹地范围,合计约102平方公里。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2、功能定位与发展愿景功能定位:三江六岸是宁波人的“市民之江、城市之魂”。

总体发展愿景:走读三江,乐享山水。

三江是宁波人可居、可游、可读、可赏的生命之江。

“走读三江”即是要保护与延续三江历史与文脉,让市民记得起乡愁。

“乐享山水”,即是要让绿色重返三江,山更清,水更绿,环境更优美。

分区发展愿景:公示材料公示材料3、规划目标与策略(1)三江整体空间统筹目标与策略三江整体空间统筹目标:从大三江空间统筹着眼,打破原有行政管理条块分割的限制,统筹规划,整合利用水资源、水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协调城乡科学发展。

策略一:保障水系统安全,优化区域生态景观体系。

加强全流域水安全专题研究,提高蓄洪、滞洪、行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建构以三江、三江支流为核心,串联周边自然生态资源形成多层级城乡绿色生态景观体系,提高城市生态安全与环境质量。

策略二:促进区域分工与合作,协调城镇精明发展。

引导滨江空间发展由外延式扩张转变为内涵式“精明增长”。

保护滨江开敞、绿色公共开放空间,保护农田耕地,发挥生态缓冲功能,挖掘建设用地潜力,防止建成区范围无序蔓延。

鼓励区域分工,错位互补发展,促进资源与基础设施的集约、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促进沿江各类功能从服务产业为主的功能向以服务“人”为主的综合功能转化。

策略三:鼓励文化传承与复兴,重构三江历史人文魅力走廊。

通过对三江流域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深度挖掘、保护、创意与重构,保护、复兴与活化滨江的历史街区、街道和建构筑物,保留和传承各发展时期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存、遗迹,加强滨江空间与近江区域历史古迹的联系。

发展特色城镇,建设美丽乡村,重视自然景观与当地特色风貌的保护。

策略四:构建休闲与游憩系统,让市民回归三江。

以三江以公示材料公示材料及三江支流为主轴,建构城区滨江休闲带及市郊滨水游憩走廊等双层次的慢行系统,使市民获得便捷的、可达性好、文化性与景观性突出的游憩空间。

城区滨江休闲带:串联城区的绿地公园、生态走廊、历史街区、滨江空间场等区域,打通节点,形成沿江连续的休闲、健身步道和自行车休闲带。

市郊滨水游憩走廊:依托三江自然廊道,打通沿着支流、小溪,或农田、山脉线的自然廊道,以水利工程设施、乡村道路为基础建构郊野慢行游憩走廊,同时开辟水上游线,将三江及三江流域的自然山体、风景名胜、文化集群、农田、乡村等串联起来。

(2)中心城区段规划目标与策略1)规划目标:打通“五脉”治理水脉:以水环境治理为目标,结合建设项目开发污染治理;落实防汛设施,保障生态安全,加强环保管理。

营造绿脉:以绿色生态为目标,通过三江及与之相关的都市绿色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带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水平的提升。

弘扬文脉:以传承和展示历史文化为目标,通过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使人们在滨江地区能充分领略到独特而深厚的宁波文化气质。

打造商脉:以经济和城市繁荣为目标,为滨江地区注入更多公示材料公示材料活力,促进城市产业创新、升级,带动近江城市腹地开发。

集聚人脉:以人文关怀为目标,创造真正的属于广大市民的滨江公园和滨江公共活动场所,使三江六岸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2)六大拓展提升策略策略一:保护河川生态——以三江为主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生态。

按照三江不同河段生态特性,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分级提出生态保护和开发建设强度控制要求。

构建以三江为核心、串联城市各处及城市周围自然农田、林地等的,多层级的都市绿色生态网络,改善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水平。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策略二:优化城市功能策略——明晰城市发展节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统筹发展与分区特色、环境保护要求,引导各区合理定位、有序联动发展,使城市沿三江如展开的乐章,有高低舒缓节奏和各分区明晰的个性。

转换或升级不具竞争力的、影响滨水环境的滨江使用功能,导入城市产业提升和功能创新的引擎项目,导入城市公共文化与都市旅游产业。

强调滨江功能的公共性、多样性,促进多功能混合开发,营造滨水地区多元化活力。

规划布局示意图公示材料公示材料策略三:改善滨江交通策略——强化城市与江的联系,把城市生活带至江边。

适当弱化、降低滨江道路交通功能等级,减少汽车交通对城市与江的分隔,提高滨水可达性;结合所经区段功能与空间特色,优化滨江路走向、断面及景观设计,丰富滨江体验;强调公交主导及慢行友好的交通模式,提供到达滨江区多样、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包括轨道交通、普通公交、旅游巴士、水上巴士等;建设连续、完善的滨江自行车道健身、游览系统;建立从近江轨道站点、主要公交枢纽节点、重要城市功能区块等,去往滨江的步行优先系统和指路系统;建立联系城市和三江的多层级城市慢行绿道系统,方便人们从城市各处来到江边。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策略四:营造文化氛围策略——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城市文化精神。

复兴与活化滨江的历史街区、街道和建构筑物,加强滨江与城市历史街区、古迹的联系,深度体验宁波文化历史氛围;重视城市各时期发展过程中具代表性的历史遗存、遗迹的保留和传承,丰富和见证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改善宁波文化“闻而不见”的现状,通过引入公共艺术,营销城市文化。

策略五:提升滨江活力策略——营建场所,创造丰富多样的公共滨水生活。

结合交通改善策略,营建滨江空间场,使沿江地带不仅是一个公园和散步场所,更是商务、文化娱乐、休闲等大量不同城市活动汇聚的地方;提升滨江空间和公园的“实用”功能,提供市民享受生活、开展各类活动、舒适的自然环境;规划慢行游线,引入必要的商业旅游设施,提供居民互动参与的聚集场所和活动;策划引入公共事件,提供丰富有趣的旅游活动和服务。

策略六:提升城市形象策略——塑造分区形象,突出特色景观元素。

依据分区功能和所在江段自然环境条件,针对性提出分区建设开发指引,明晰分区形象特色;通过标志性滨江区段、空公示材料间节点的打造,展现城市特色与魅力;提炼具代表性的城市特色景观元素,包括桥梁、码头等,结合公共建设予以重点塑造;通过夜景照明、公共艺术等进一步丰富和明晰城市形象。

4、规划布局 (1)总体格局将三江六岸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通过分区、分段控制来明晰各区发展定位及方向,开发强度及方式,创造有宁波特色的滨江空间。

总体上将三江六岸分为中心城区段和外围流域段两部分。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2)中心城区段以中心片区为核心,加上余姚江、奉化江、甬江外围三片,形成“一心三片四大分区”的规划格局。

中心片区:结合老三区与以东部新城为核心的东部发展带,形成更具发展动力的中心片区,是宁波文化、历史、商业发展的多元汇聚区。

规划范围用地35平方公里,岸线长约62公里。

总体打造“二心一轴”:三江口核心区、东部新城、中山路都市商业商务发展轴。

结合中心区城市发展格局,沿三江形成“一主三次”空间节奏高潮。

一主:三江口核心区;三次:大剧院和湾头RBD、南塘老街和鄞奉商务综合区、高新高教创智水湾,强调公共性和连续性,建设余姚江及奉化江滨水休闲带。

材料公示材料公示公示材料公示材料甬江片区(东外环路-甬江入海口):位于甬江入海口段,,面积约25平方公里,岸线长约27公里。

规划定位为宁波走向海洋的门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港口新城。

以区内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挖掘历史和山水文化资源,提升、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品质,形成负山襟江,山、水、港、城一体的滨江空间特色。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余姚江片区(机场路-绕城高速):位于姚江中游,面积约24平方公里,岸线长约23公里。

该区段除少量开发外,是宁波市区三江六岸自然风貌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块。

规划要求重点保护姚江两岸自然田园风貌和大运河世界遗产的重要节点(大小西坝遗址、遗迹等)。

规划定位为余姚江上游城市西部门户发展区,新城建设与姚江生态保护、自然水乡风貌保护平衡发展,以绿色、运动、休闲为主体特色的宜居新城。

公示材料公示材料奉化江片区(杭甬高速-绕城高速):位于奉化江中游,面积约18.5平方公里,岸线长约24 公里。

江体弯曲多姿,水质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