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总集(必修2)习案教师_____________安乡一中___龚德国
高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全

者 1、“……者”,表示提顿。例句:虽有 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非蛇鳝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代词,……的人(东西)。例句:而 闻者彰 假舆马者 假舟楫者,
之 1、人称代词,他,他们。例句:吾从而师之 2、指示代词,这。例句:郯子之徒 3、助词,的。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4、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例句:师道之不 传也久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5、宾语前置的标志。例句:句读之不知,惑 之不解 6、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句:蚓无爪之利,筋 骨之强
古义:不一定
古义:因为用心
二、文言虚词
于 1、介词,从,向。例句:取之于蓝,而耻学 于师 学于余 2、介词,比。例句:而青于蓝……而寒于水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介词,对于。例句:于其身也 4、介词,被。例句:不拘于时 还有隐蔽的“于”,一是“焉”,一是 “乎” 5、焉,兼词,于之。例句:积土成山,风雨 兴焉(于之) 6、于,日参省乎(于,对于)己 生乎 (于,在)吾前
而 1、连词,表并列、承接。例句:蟹六跪而二 螯 锲而舍之 2、连词,表转折,译成“但是”。例句:青,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见者远……而闻者彰 而绝江河……锲而不 舍 3、连词,表递进。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连词,表修饰。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 5、连词,表因果。例句:而神明自得,圣心 备焉
四、特殊句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五、文言翻译 能够准确全译《劝学》《师说》,必须 是一字一字直译。 君子 博学 而 日 参省乎己, 君子 广泛学习 并且 每天 对自己检查反省
则 知 明 而 行 无 过 矣。 就 智慧 明达 并且 行为 没有 过错 了。
一、文言实词 1、多义词 (认真看《劝学》《师说》的注释,能加 以解释) 2、通假字 涸泽而渔,一网打尽,7个: 虽有槁暴 輮使之然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不焉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完整版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导言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具有丰富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语法结构。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虽然含义不具体,但在句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起承转合之间的虚词1.之“之”在文言文中多用作指示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表示动作的对象、表达某种特定关系或引出后文的内容。
例如:-顾炎武聪明过人,读书之道非常高明。
-实践是理论之基础,理论是实践之指导。
2.乎“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疑问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加强语气。
它常用于表达对事实的疑问、追问或表示感叹。
例如:-君子有何言乎?-人世间何事乎无常?3.而“而”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具有并列、递进、转折等意义。
它常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成分,或表示转折、变化的关系。
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道虽远,而不难也。
-心存善念而行善,则必获福报。
4.于“于”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表示位置、时间、目的、状态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具体地点、事情发生的时间、动作的目的或状态。
例如:-亲自登山于白石,请师父指导。
-务使人民于物质文明的同时,享受精神文明的提升。
5.以“以”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介词或连词,表示手段、方式、目的、条件等含义。
它常用于表示行为的手段、方式或目的,或用于表示某种条件。
例如:-以礼待人,以德报德。
-以国家的繁荣为己任,以实际行动支持发展。
扩充句意之间的虚词1.乃“乃”在文言文中多用作连词,表示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它常用于表示下文的原因、结果,或补充某一事实。
例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乃人生之敌。
-不劳而获乃不义之事。
2.其“其”在文言文中多用作代词,表示前文或后文中的事物。
它常用于指代上文或下文的内容,并与其他成分构成从句。
例如:-此书极具价值,其思想深邃。
-今天天气晴朗,其美不胜收。
3.也“也”在文言文中多用作副词,表示语气的肯定、加强或表示推论。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虚词总结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具有功能而缺乏实义的字词,主要用于构建语法结构、连接句子成分、表达态度等。
文言虚词的使用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对于理解和使用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常见的文言虚词进行总结。
一、并列虚词1. 且: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
例如:“斯事且愈此,怀学者则皆以是喻也。
”(《韩非子·备法》)2. 又: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唯坤质其中,中又有制于外,然后能有兼天一德之伦矣。
”(《孟子·告子上》)3. 亦:表示否定的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不”。
例如:“父让事我,我不亦可乎?”(《论语·子张》)二、递进虚词1. 而: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
例如:“夫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夫兵者,凶器也,所以动人而不动心者也。
”(《孙子兵法·始计》)2. 法: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乃”。
例如:“其领民皆安,无有所怨法。
”(《史记·王离列传》)3. 将:表示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就要”。
例如:“将执事者,使庶人无为耳。
”(《论语·鲁肃》)三、转折虚词1. 而: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却”。
例如:“夫人以不忧众庶,而佚於楚音,是以眥史自牖庭之间,不见其王。
”(《左传·襄公八年》)2. 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
例如:“拊心而论,多不能成其职,博多欺听。
”(《后汉书·何武传》)3. 则: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是故杀一人而为之校,殺一校而为之州,殺一州而为之国,殺一国而为之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四、连词虚词1. 乃: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就”。
例如:“及大业之现,鲜有人犯其塞者,乃兖州河北。
”(《后汉书·刘焉传》)2. 而:表示句间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后”。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归纳必修2第三单元文言文知识归纳《兰亭集序》一、一词多义(一)之(1)动词,例:所之既倦。
(2)代词,例:以之兴怀。
(3)结助,例:夫人之相与。
(4)结助,极视听之娱。
(5)音节助词,例:暮春之初。
(一)一(1)例:若合一契(2)例:其致一也(3)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4)例:一觞一咏三、词类活用少长咸集:映带左右:齐彭殇为妄作: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固知一生死为虚诞:足以极视听之娱:四、通假虽趣舍万殊亦由今之视昔或悟言一室之内五、古今异义【其次】古义:今义:【斯文】古义:这篇文章。
如:亦有感于斯文。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六、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引以为流觞曲水引以为流觞曲水映带左右悟言一室之内不能喻之于怀亦将有感于斯文当其欣于所遇虽无管弦之盛【本课成语】群贤毕至.崇山峻岭.放浪形骸.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游目骋怀《赤壁赋》一、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十分苦闷。
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
本文是《前赤壁赋》,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
二、重点字、词、句(一)通假字1、举酒属客举匏尊以相属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山川相缪4、杯盘狼籍5、举匏尊以相属(二)词类活用1、歌窈窕之章扣舷而歌之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正襟危坐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8、侣鱼虾而友麋鹿(三)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2、凌万顷之茫然(四)一词多义1、望:七月之望望美人兮天一方2、歌:扣舷而歌歌曰倚歌而和之3、如:纵一苇之所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4、然: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5、长:抱明月而长终而卒莫消长也6、于: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托遗响于悲风7、而:羽化而登仙扣舷而歌倚歌而和之正襟危坐而问之侣鱼虾而友麋鹿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耳得之而为声8、之:凌万顷之茫然扣舷而歌之倚歌而和之哀吾生之须臾9、其:而不知其所止其声呜呜然何为其然也方其破荆州(五)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徘徊于斗牛之间3、何为其然也4、而今安在哉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而又何羡乎7、凌万顷之茫然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

高中文言文虚词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精炼、意境深远,虚词的使用更是其中的一大特色。
虚词在文言文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虚词的使用,可以体现出作者的修辞技巧和语言功底。
因此,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高中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之」。
「之」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代词、连词、介词等。
在古代文言文中,「之」的使用非常灵活,可以表示所属关系、动作的方向、目的等。
例如,「吾之所欲也,大哉乎!」这句话中的「之」表示所属关系,指的是「我所要的」。
而在《论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句子,如「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都是「之」的典型应用。
二、「乎」。
「乎」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疑问语气助词,用于构成疑问句或表示疑问语气。
例如,「何谓乎?」、「孰能无过乎?」在古代文言文中,「乎」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句末、句中,甚至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等。
因此,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文言文时,要注意理解和掌握「乎」的用法,以便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
三、「者」。
「者」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的后缀,表示抽象的概念或者具体的事物。
例如,「君子之道,非禁也,非丧也,非囚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些句子中,「者」起到了标明主语、宾语或者谓语的作用,使句子更加严谨和精准。
四、「所」。
「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常见的虚词,它可以用作代词、连词等,表示所指的对象或者动作。
例如,「吾所欲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些句子中,「所」起到了引导宾语的作用,使句子更加完整和清晰。
五、「而」。
「而」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成分,表示并列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个句子中,「而」起到了连接前后两个并列的动作的作用,使句子更加连贯和流畅。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

高二文言文虚词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虚词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成分、提示关系等作用,对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二阶段的文言文虚词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一、连词类1. 并列连词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乃、且、则、兮、亦、或”。
在文言文中,这些连词常用于连接并列的词语、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例子:吾闻君子有义而无父母,君子无惑;有父母而无义,君子有惑。
2. 递进连词常见的递进连词有“且、更、复、及、又、乃至于、至”等。
这些连词用于表示逐步推进或递进的关系。
例子:其道不崇高而能近,其事不繁而能成。
3. 转折连词常见的转折连词有“然而、而、却、乃、而况、反而、尽然、岂”等。
这些连词用于表示对前面所述内容的转折、对比或否定。
例子:彼可取而代之,予所不能也。
二、助词类1. 时、态助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时间、状态的助词有“者、所、所以、乃、焉、则、必也、有、者也、若、良、必、以、令、然、也、兮、也者、之、若是、任、使、至、徒、源、盖、者,所以,之故、施”。
例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 主谓助词文言文中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的助词有“者、使、已、之、所、乃、若、则、尚、所谓、是、所以、之所以、所以然、若为、为、焉、有、兮、宜、是乃、参、己、任、可、尔、使然、斯、与、耶、可也、宜也、无、为者、之所以然、所以有、然则、以辑”。
例子: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三、介词类1. 表示位置或方向的介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位置或方向的介词有“于、乎、於、在、乃、尔、以、向、自、抱、随、依、遵、出、乘、离、登”等。
例子:君子不器。
2. 表示时间的介词文言文中用于表示时间的介词有“於、自、迄、至、从、同、以、复、自於、於是、且、从今、毋、得、来、自以、已、故、则以、云、作、母、朝”。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不带实际含义,仅起到语法上的连接、修辞上的衬托或加强的作用。
虚词包括了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类型。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一、连词类虚词1. 而:表示转折、衔接或并列的关系;例子:“昔者夏后氏有苗裔而帝喾是其支继。
”(《史记·夏本纪》)。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例子:“治平时乃去师、五子。
”(《史记·五帝本纪》)。
3. 以:用于表示目的、方式、手段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以及、用”等;例子:“以千人之众,可破一将。
”(《资治通鉴·汉纪》)。
二、助词类虚词1. 之:用于修饰名词,或标明动作的对象;例子:“三年之丧”(《左传·哀公十五年》)。
2. 而:用于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与另一动词或名词,表示补充或递进的关系;例子:“美而不妖,富而不淫。
”(《左传·昭公元年》)。
3. 乎: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例子:“其父母丧而食粥乎?”(《管子·权修》)。
三、语气词类虚词1. 呜呼:表示惋惜、哀叹;例子:“呜呼,哀哉!”(《孟子·告子下》)。
2. 嗟夫:表示叹息、惋惜;例子:“嗟夫!夫敦于礼甚矣,奚丧乎?”(《礼记·曲礼上》)。
3. 哉: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赞叹或加强语气;例子:“谁也不敢称能,是之谓能哉!”(《左传·昭公十七年》)。
四、其他虚词1. 何:用于疑问句,表示打量、疑问;例子:“何为而后遂道?”(《孟子·尽心上》)。
2. 如:引导比喻、拟人、类推等;例子:“人之性也孰能于此觉也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3. 若:引导条件、假设等;例子:“其因之也,果如是乎?”(《庄子·齐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虚词)归纳(必修2)
1.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ADG(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这样 G才 H你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 )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
3.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
CEF(A将近。
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虚词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2.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并列译为“和”“与”或不译
3.倚歌而.和之。
连词表修饰译为“地”
4.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连词表承接译为“就”“然后”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用作连词。
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6.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用作连词。
表示因果关系
7.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8.阿母谓府吏:何乃
..太区区
译为"怎能"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吗”“呢”
10.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11.郁乎.苍苍。
浩浩乎.。
飘飘乎.。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12.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用作语气助词。
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13.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
..立
译为"这样"。
1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15.既其.出。
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16.其.孰能讥之乎?
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17.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18.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用作副词。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1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20.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用作连词。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21.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用作副词。
暂且,姑且。
22.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用作副词。
将,将要。
23.何为其然.也
这样
24.其声呜呜然.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5.虽.趣舍万殊
虽然,连词
26.虽.世殊事异
即使,连词
27.耳得之而为.声
成为
28.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
动词。
判断词,是。
29.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
介词。
介绍原因或目的。
为了,因为。
30.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意为“用来”
31.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意为“把”
3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意为“因”
3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连词。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
并且"等,或者省去。
34.逆以.煎我怀。
助词 :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35.于今无会因.。
副词。
原因,缘由,机缘。
3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3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38.欣于.所遇
介词,意为“对”
39.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40.终期于.尽
介词,意为“到”
41.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介词。
“在……方面”“从……中”
42.于是
..余有叹焉。
(因此)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相当于“于+此”,“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等。
2
43.苟非吾之.所有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4.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45.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46.所之.既倦
动词,意为“往”,到达
47.倚歌而和之.
音节助词无实义
48.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助词。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
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