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合集下载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

敦煌感纪录片观后感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一)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

经好友推荐,我去观看了纪录片《敦煌》,共10集。

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探险者来了》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千年的营造》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

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藏经洞之谜》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

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

敦煌作文400字9篇

敦煌作文400字9篇

敦煌作文400字9篇敦煌作文400字篇1这个暑假,我看了一部拍了十集的纪录片,它的名字叫做《敦煌》。

甘肃的敦煌,由于地处偏远,常常被人们忽视,而它也因祸得福,躲开了许许多多的战乱,它的艺术品也得以保存。

但是,在隋唐到南宋时期,敦煌虽然偏僻,却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商队来往的重要枢纽。

慢慢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每一集,我的心情也起伏不定。

有愤怒,那是在斯坦因、伯希和等人把敦煌莫高窟中的上千卷珍贵的文书洗劫一空,敦煌遗书散落各国,而我们中国自己收藏的经卷却残破不堪;有震撼,那是在常书鸿、段文杰等人,在艰苦的条件下,努力学习敦煌的艺术,用自己的一生来守护、研究敦煌;有感叹,那是在看到敦煌莫高窟之中的数百个洞窟里,那数不尽的雕塑、彩绘、壁画、每一件都是那样的活灵活现,它们,全都出自那些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的无名大师们;有悲伤,那是在看到莫高窟挺立了近两千年,历经了无数风风雨雨之后,历经了许多盛衰荣辱之后,许多的壁画由于气候原因逐渐消失,我不禁为这样一座艺术的殿堂感到惋惜……敦煌,曾经有多少人,不管他们是画家也好,雕塑家也好,画工也好,虔诚的佛教徒也好,他们怀揣着他们的梦想,千里迢迢赶赴这里,穿越茫茫沙漠,历经千辛万苦,只为了,一个梦。

敦煌作文400字篇2暑假中妈妈带我去了敦煌最有名的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刚刚看到外面的窟壁就被外面只剩一部分的壁画惊呆了,上面画了许多种不同形态的图案。

由于时代的变化外面的壁画已经所剩无几了,我们和讲解员阿姨来到了第一个洞窟时,我一眼就看中了那一尊大佛,旁边有七位人,第一位是双手托着净瓶的阿难,之后是他的两位徒弟,他们右半身裸着,面对面互相笑着,好像是两位几年不见的朋友,又相见了,交谈着,接着是两位菩萨,穿着彩色的衫衣脚下踩着莲花宝座,一手平摊一手竖着放在平摊的手上,颈上系着金圈儿,手上戴着金镯子,赤脚在莲花宝座上踩着……接下来我们又进入了一个洞窟,这次我们看到右边的壁画和前面几个洞窟的与众不同,上面人物的脸是灰黑色的,本以为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但听了讲解员阿姨的话,我们感到十分的可惜,这是因为不断氧化变成的这种颜色的,原本这些壁画都是五颜六色栩栩如生的,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保护到位所以…。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敦煌是一个神奇而迷人的地方,被誉为中国艺术宝库。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深深地被其中展现出的故事和文化所吸引。

以下是我对这部纪录片的观后感。

整部纪录片以讲述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为主线,并通过瑰丽的画面、声音和文字,将我们带入了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片中展示了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经书等珍贵文物,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对敦煌艺术的解读和研究。

首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莫高窟中壁画的绚丽多彩。

那些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多样的题材,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宗教信仰和文化内涵。

无论是佛教经典的描绘,还是日常生活和民俗习惯的展示,都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而纪录片中的特写和细节展示更是让我能够更加仔细地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之美。

其次,纪录片中的专家学者给予了我对敦煌艺术更全面的认识。

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解读,向观众展示了敦煌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他们的深入解析让我对敦煌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他们对于如何保护和传承敦煌文化的思考和努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纪录片还通过一些历史故事和人物的介绍,让我对敦煌的历史背景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比如,敦煌沙漠中发现的一些古代信件和文物,展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敦煌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这些故事和人物的呈现,使我对于敦煌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整部纪录片的制作也十分精良。

画面的选取和编辑都展现了敦煌的壮美和独特之处,配乐也恰到好处地营造了氛围,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其中。

纪录片的画面语言简洁明了,没有多余的修饰,使得观众能够更加专注地欣赏敦煌的美。

通过观看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我对于敦煌的历史和艺术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敦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其壁画和文物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部纪录片的精彩呈现,让我对于敦煌的独特魅力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我期待着后续的纪录片能够继续展现敦煌的美丽和瑰丽,带我深入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嘿,小伙伴们,今儿个咱们来聊聊我看完那部纪录片《敦煌》之后,心里头那股子翻江倒海的感觉。

说真的,这片子就像是一扇穿越时空的大门,嗖的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遥远又神秘的敦煌,让我跟着镜头,一步一景,一帧一画地感受了那份千年的沉淀和辉煌。

一开始,那画面缓缓展开,就像是老画家轻轻铺开一张泛黄的宣纸,用他那细腻的笔触,一点点勾勒出敦煌的模样。

黄沙漫天,古道悠悠,我仿佛能听见那驼铃声声,从远古传来,悠悠扬扬,带着几分苍凉,又藏着几分向往。

那一刻,我心里头那个激动啊,就像是第一次吃到老妈做的红烧肉,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让人欲罢不能。

随着镜头深入,那些壁画、佛像、洞窟,一一呈现在我眼前,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你看那壁画上的飞天,身姿曼妙,衣袂飘飘,就像是从天上飘下来的仙女,美得让人心醉。

还有那佛像,慈眉善目,宝相庄严,仿佛能洞察人心,给予人无尽的安宁和力量。

我边看边想,这得是多少工匠,用多少年的心血,才能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啊!更让我震撼的是,那些壁画背后的故事。

每一个图案,每一个色彩,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讲述着古老的故事。

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虔诚的信徒,在昏暗的烛光下,一笔一划地勾勒着心中的信仰;又仿佛能听到那些商旅驼队,在茫茫大漠中,诉说着丝绸之路的繁华与艰辛。

这些故事,就像是一股股暖流,流淌在我的心田,让我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和感动。

当然啦,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我也有些小感慨。

想想咱们现在的生活,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科技日新月异,跟那时候的敦煌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但是呢,我也意识到,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

比如那份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坚守,还有那份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

这些东西,就像是敦煌的壁画一样,历经千年而不朽,永远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芒。

所以啊,小伙伴们,如果你还没看过这部《敦煌》纪录片的话,我真心推荐你去看一看。

它不仅能让你领略到敦煌的壮美与神秘,更能让你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魅力。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敦煌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当我看完敦煌纪录片的第一集,整个人仿佛被一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拽进了那个遥远的时空。

纪录片一开始,展现出的那片广袤无垠的沙漠就令我震撼不已。

金色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强烈的阳光下,每一粒沙子都像是在闪耀着历史的光芒。

狂风呼啸而过,扬起的沙尘仿佛是岁月的低语,诉说着千年来的故事。

镜头逐渐拉近,敦煌莫高窟出现在眼前。

那些洞窟静静地镶嵌在崖壁上,宛如一个个装满宝藏的神秘盒子。

我不禁想象着当年的工匠们,是如何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一笔一划地勾勒出心中的信仰和美好。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纪录片中对一位古代画师的描绘。

他叫李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却怀揣着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李工来自一个偏远的小乡村,从小就对画画有着浓厚的兴趣。

家里穷,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画,用石头在墙上刻。

长大后,他听闻敦煌正在招募画师,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漫长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遭遇了无数的困难。

有时候遇到强盗,身上仅有的一点盘缠都被抢走;有时候迷失方向,在荒漠中兜兜转转好多天。

但李工从未想过放弃,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要到敦煌,要把自己的技艺奉献给那里的佛窟。

终于,他来到了敦煌。

可等待他的并不是舒适的生活和丰厚的报酬,而是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薪水。

但李工不在乎,他一走进洞窟,就被那满壁的壁画所吸引,心中的热情瞬间被点燃。

每天清晨,天还没亮,李工就提着自己的工具走进洞窟。

洞窟里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但李工却觉得这里是他的天堂。

他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一笔一笔地勾勒着线条,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那么虔诚。

有时候,为了画好一个细节,他会在同一个地方反复琢磨好几天。

中午时分,阳光从洞口斜射进来,照在李工的脸上。

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停地流淌,他顾不上擦拭,眼睛始终紧紧盯着壁画。

他的午饭也很简单,就是几个干巴巴的馍馍和一皮囊水。

但他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洞窟外的沙丘上,李工才停下手中的画笔。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精选五篇
《敦煌纪录片》是一部可以让观众了解敦煌的历史和文化的纪录片,它让我感受到了敦煌的辉煌和独特魅力。

第一次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浩瀚生机,在大山小窑洞中,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中西文化有着融合的魅力。

同时也看到了镶嵌在水磨石洞壁画中的神秘之美,让我陶醉在其间,更能体会到古代敦煌文化中的艺术才华。

另外,这部纪录片还特别不了解当时敦煌阶段的生活以及人们对文化的传承,我对敦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知,更是欣喜于敦煌文化的多样性,是古今中外融合起来的文明。

最后,这部纪录片将文化活力和历史延续向我们展示,更让我体会到敦煌精神在传承中的坚定不移,以及敦煌文化传统的深刻内涵。

从而加深了我对敦煌文化的认识,也勉励和鼓励着我们要继续传承这种奇妙的文化。

总的来说,《敦煌纪录片》的观赏,凝聚着现代古代文明的流传和完美融合,将历史文化及非遗注入现代文明,实属一部动人心魄的纪录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300字敦煌纪录片观后感敦煌,一个被誉为“艺术宝库”的古老小镇。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灿烂的文化遗产受到世人的赞美。

最近,我有幸观看了一部关于敦煌的纪录片,经历了一场视觉盛宴,也对敦煌的瑰丽与厚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部纪录片以其细腻入微的摄影和精心构建的叙事,将我带回了那个久远的时代。

纪录片首先展示了敦煌的壮丽景观,宛如一幅仙境画卷。

黄沙漫天,莫高窟中树立的壁画如同沉睡的玉玺,等待人们细心触摸。

我仿佛看到了壁画上那些细腻入微的线条,感受到了远古的魅力。

在整个纪录片中,我被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所折服。

这些壁画真实地表达了古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追求。

它们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主题内容,展示了古代文明的辉煌。

我无法想象,在那个时代,没有现代科技和绘画工具的支持,古人是如何完成如此复杂和精美的艺术作品的。

除了展示敦煌壁画,纪录片还介绍了敦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我了解到,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西方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这使得敦煌成为了一个文化熔炉,吸收并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敦煌文化。

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敦煌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但幸运的是,人们在保护和修复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得这些宝贵的艺术珍品得以得到保存和展示。

这让我感到敦煌壁画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自身的价值,更在于它们所代表的文化传承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对敦煌的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敦煌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小镇,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它的存在使我反思了现代社会对于艺术和文化的对待。

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遗产,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和传承艺术和文化,不让它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总之,这部敦煌纪录片带给了我对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欣赏敦煌的壮丽景观、深入了解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和文化意义,我对敦煌这座古老而神秘的小镇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

纪录片《敦煌》观后感引导语:纪录片《敦煌》是一部非常值得看的影片,而有关《敦煌》观后感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本人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纪录片《敦煌》观后感一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

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

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

于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

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

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

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

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席,遗失不计其数。

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

心寒啊~~~。

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

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

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

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

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平。

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

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

不怪他,不怪他,呵呵!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比前期的劳累,纪录片的后期也颇费功夫。首先对稿子的要求很高,因为镜头太多,需要一个个记镜头、同期声。我们做后期时都喜欢开夜车,因为白天编辑室里人多静不下心,到了夜晚,没人抢编辑机,没有声音打扰,干起活儿来很有感觉。我喜欢这个过程,说不准原因,虽然很累,但是真的很喜欢。等到片子做完时,差不多眼皮都睁不开了,但这时也是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可以坐下来一遍一遍观赏劳动成果了。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平,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电影观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影评|读后感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看的我有点感动。作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写作技巧请继续关注我们的作文栏目。
篇一: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今缘外贼掩袭,国土扰乱,大云寺比丘等搬移圣经于莫高窟,而罩藏壁中,于是发心,敬写般若波罗蜜心经一卷安置洞内。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心脾,而当你仔细去嗅时又无影无踪。
这个时候电视吸引我的,不是因为作品的问世感,而只是它不可或缺的团队精神。同时,我也无限怀念起纪录片。
拍摄一个纪录片周期很长,拍摄过程较闷。拍摄周期从最短的几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需要一定的沉淀和耐心。前期对画面质量和镜头语言要求较高,所以摄像要扛大机器,以拍出小机器拍不出的景深感,一个大摄像机的重量有二十多斤,每次摄像需要一扛几个小时,天天如此。而回来后素材的选取率基本是1/10或者更低。现在我还能记起原来那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出差很多天到一个地方,装着满满BT带和充电器,带着沉重的大摄像机和三角架拍摄纪录片的日子。
篇二:敦煌纪录片观后感作文
最近看了纪录片《敦煌》,拍的很用心很规整的一部纪录片。看的时候小小地感动了一下:因为题材本身,因为许巍的主题歌,因为张楚何勇的配乐,因为镜头的整洁,因为周兵许巍张楚何勇都生长于古时的丝路上……更是因为:周兵一直在做纪录片,张楚许巍他们一直在做音乐。
导演周兵是原《纪事》的制片人,所以积累了大量拍纪录片的经验。在此怀念下《纪事》,它是《东方时空》里我最喜欢的一个子栏目,每期都会播出一个纪录片或专题片。但是,《东方时空》先是改版又是改主持人最后改播出时间,把自己改的渐渐淹没于荧屏里。我在台里听到改版就头疼,我们做电视的为什么总要改版呢?是观众浮燥还是我们更浮燥?寿命很长的《动物世界》正是因为不改才屹立不败,连音乐都是十几年前的那个音乐,大家还是很喜欢看。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近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军队俘虏、编入西夏汉人军队,然后跟随汉军队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汉人政权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爱情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平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军队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敲完这些字的时候,仿佛时光回到了十年前。的确,找一个有意义的选题,搭档一个默契的摄像,再加上一个幽默的司机,一起艰苦而专心地拍些日子,再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个个片子,给它们起一个个名字,这样的工作再累也有意思。
和同事交流时他说:“年纪越大越爱看纪录片了,安静下来看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我说:“我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喜欢纪录片了。”只是现在,哪家电视台还会把更多的时间让给纪录片呢?
我喜欢做电视,却越来越少看电视。现在,屏幕上玩过选秀之后玩明星,玩过明星之后玩相亲,一浪高过一浪。纪录片,越来越难看到了。我承认我也是其中做无聊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娱乐节目,做的时候很热闹很刺激,特别是直播前精神昂扬,调光时的一束追光或对讲耳机里同事的对话都能激起对工作的热情,如果某次,哪个机位换了摄像或者导播换了人我都会觉的没谱,庞大的舞台和同事团队仿佛泰坦尼克,和灯光音响一样变幻多彩。但是节目结束之后,音乐还在耳边挥之不去,舞台上瞬间人去楼空,听着同事们一声声收工的声音,看着黑暗的舞台,心里比舞台更加空洞,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只有幻觉般的过眼云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